徐富贵与阿Q人物比较研究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1页
徐富贵与阿Q人物比较研究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2页
徐富贵与阿Q人物比较研究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3页
徐富贵与阿Q人物比较研究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4页
徐富贵与阿Q人物比较研究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徐富贵与阿Q分别属于作家余华和鲁迅笔下的社会底层人物,都是贫农,都有流氓行为,如阿Q调戏尼姑、偷萝卜、打架斗殴,徐富贵逛妓院,赌博,他们虽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但都是被遗弃的孤独者,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拼尽全力的追求人生幸福感,但两人最后都未能如愿,带着无限遗恨凄凉悲催的离开这个世界。两个社会底层小人物在性格、身份、命运方面有着太多相似,更为重要的是两部作品在思想内涵及艺术表现上有着太多共同点,本文从剖析两位人物形象着手,探讨两位作家在人物塑造方面、人物本质方面的相似性,以及为何同一人物在不同作家笔下的表现不同,进而分析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状况及生活经历异同点,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关键词:阿Q;鲁迅;徐富贵;余华;比较AbstractXuFuguiandQ,respectivelybelongtowriteryuhuaandthebottomofluxun'scharacter,ispoor,hasaroguebehavior,suchasQmolestinganun,turnip,fighting,XuFuguibrothel,gambling,thoughtheyliveindifferentenvironment,butareabandonedlonely,desperatetosurviveindifficultcircumstancesthepursuitofhappinesslife,butendedupfailing,bearwithinfinitegrudgeandmiserabletoleavethisworld.Twobottomnobodyhastoomanysimilarinpersonality,identity,fate,moreimportantisthetwoworksintheideologicalcontentandartisticperformancehasmuchincommon,thistextsetaboutfromanalyzingthetwocharacters,discussesthetwowritersintheaspectofcharacters,thecharactersimilarityinnature,andwhythesamecharacterindifferentwriter'sperformance,twowritersisanalyzedon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insocialstatusandlifeexperiences,andputforwardsomeownopinions.Keywords:Q,Luxun;Xufugue;Yuhau;Compare.目录摘要 IAbstract.Ⅱ引言 1一、写作背景 1(一)《活着》写作背景 1(二)《阿Q正传》写作背景 1二、徐富贵与阿Q人物比较 2(一)人物形象性格特点比较 2(二)人生观比较 3(三)标志性语言、行为活动方面的比较 4(四)徐富贵与阿Q在性格、人生观方面的异同 5三、人物评价及现实意义 6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8引言徐富贵是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是我国当代文学大家余华先生塑造的一个二十世纪中期的人物形象;阿Q则是鲁迅先生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角,在中学课本里我们都学习过,是国人比较熟悉的另一个文学形象。来自不同时代的余华和鲁迅都在不同意义上开创了现当代文学,二人创作的《活着》与《阿Q正传》在人物塑造、叙事结构等方面不仅有很多共同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人公所处时代的特点。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要展现给世界的人文启蒙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时时叩击着人们的心扉。本文将从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等方面对《活着》与《阿Q正传》进行系统地比较分析研究,以便探讨两部作品人物整体的异同。一、写作背景(一)《活着》写作背景《活着》定稿于1992年秋,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从国民党统治末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中,主人公徐富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各种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该小说有意淡化了社会政治背景,而更主要的是把它们当作孕育一个个苦难的生存环境,一个个磨练人、考验人的“炼炉”。(二)《阿Q正传》写作背景《阿Q正传》写于1921~1922年,是鲁迅小说代表作,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迫害的农民的典型,是为了严厉抨击当时政府的腐败与人民的无知,揭露了当时社会上一些社会底层的人被虐待的事实,也严厉讽刺了无知的人民不懂革命而整天喊革命的口号,它向我们真实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1]。本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同时又表现了他的性格里其它许多复杂的因素,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二、徐富贵与阿Q人物比较(一)人物形象性格特点比较1.徐富贵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徐富贵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从小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地主家庭,颇有钱粮,但游手好闲,比较安逸的生活环境注定了他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自尊心,而赌光家当后为了照顾母亲和女儿,要忍受他人嘲讽的目光收起自尊来生活,妻子的回归使他发现平淡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在经历了抓壮丁和原戏班老板的枪毙后,他原本就懦弱的个性和逃避心态逐渐生成了新的客观认识:活着就是好的[2]。徐富贵早年经历了两个阶段(二世祖的赌徒阶段、战争中的小兵阶段),这一段时期的描写很详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富贵都软弱地适应着外界环境的变化,顽强地追求生命的延续。作为一个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他不同的人生阶段必然深深地打上不同的历史阶段的烙印,文革也不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烙印而已。从他不愿意烧皮影来看他对生活还是有很多的感谢和对希望的渴求,因为就是在一家困难之时是皮影带给了他家一个起码的生存环境,后又因这被遣送回家,可以说他把皮影看做是一切的希望,一个人的坚持并不一定在于他能坚持多久,因为不管多久都是个头,但他抱着希望去坚持那就永远没有时间的干预,所以我认为他是坚强的,在经历了许多的困难和耻辱之后依然有希望的人就是坚强的!富贵本人的心理状态本来就是一片混沌,他只是被动地适应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内心没有挣扎,感受不到逆来顺受的痛苦。这些挣扎与痛苦,本来就是个性鲜明、心理敏感的所谓知识分子才会特别清楚地感受到的。富贵虽然出身于富贵之家,也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但他仍然是无知无识的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代表,对于个性的扭曲,他们是麻木不仁的。他们能感受到的,只是最直接的感情,如对配偶、子女、朋友的爱。所以,富贵最伤心痛苦的时候,也不过是他的儿子、女儿死的时候,但他不能明白子女的死与他所处身的特定时代有什么关系,他只是把原因归于自己(如埋怨自己不应让儿子去上学,不应让那教授吃那么多的馒头),最多也只是归咎于直接导致死亡的人(如春生)。他并不因此而怨恨自己所处的时代。所以总体上说他的性格是比较懦弱的,但内心深处对很多事情都有比较客观的判断能力,同时又具备一些逃避心理,虽然期望不高志向也不大,但对不好的现状有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希望,在经历多次悲剧事件时仍能保持坚持和希望,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比很多人都坚强!2.阿Q人物形象性格特点阿Q是鲁迅先生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角,在中学课本里我们都学习过,是国人比较熟悉的另一个文学形象,想起阿Q便想起他那“精神胜利法”,过去,人们也常常把阿Q的性格特征归结为一点,即精神胜利法[3]。因而,“精神胜利法”几乎成为阿Q性格的专利。然而综合来看,阿Q的性格有很复杂。所谓性格因素就是阿Q的一系列思想及行动方式所表现的性格内容,它是构成人物个性特征的人格素质。那么,阿Q性格的基本元素有哪些呢?我们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种。质朴愚昧但又无赖圆滑。阿Q几乎是凭着本能劳动和生活,但又表现出圆滑无赖,他偷尼姑庵的萝卜,被尼姑发现了,死皮赖脸不承认,颇于应变。同时他又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有时候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而又向往革命,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从阿Q性格整体的基本元素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阿Q性格充满着矛盾,各种性格元素分别形成一组一组对立统一的联系,它们又构成复杂的性格系列。这个性格系列的突出特征就是两重性,即两重人格,阿Q两重人格的实际表现往往是:一方面退回内心,耽于幻想以维护自我,另一方面是泯灭意志、适应环境以维护个体的生存[4]。(二)人生观比较1.徐富贵的人生观富贵的“活着”思想是一种任何生物都具有的“苟活”本能,人的存活本是为了追求更灿烂的人生,更高的层次就是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升华,但《活着》宣扬的确是一种为“活着”而“活着”的苟活观念,它不强调活着的意义,不拷问庸庸碌碌的活着与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活着谁更有意义的问题,仅是通过毫不加工地摆出人的内心最原始的生存本欲达到激起观众和读者共鸣的目的,从导向性来说,这宣扬的其实还是一种蝇营狗苟的低层存活价值,而非历史的发展方向: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对于历史,他所采取就是这样一种看上去“毫无城府”的态度,作为一个“无辜者”随遇而安。他被抓壮丁来到节节败退的国民党军队里,后来又成了共产党的俘虏,唯一不变的是身边的皮影。待到回家时,正赶上公审龙二,五声枪毙龙二的枪响将他吓得尿了裤子,因为他意识到如果不是将房子输给龙二,被枪毙的就是他本人。继而在大跃进的年代,他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他失去了唯一的女儿。对所有这些损失,他最终都能够处之泰然,因为他的生存哲学是:活着比什么都强。需要添加一句的是,他本人活着比什么都强。即便是儿女的早逝,也丝毫没有触动他“好死不如赖活”的人生观世界观。顺势而为,是生存之道,做个小人物,不去追求生存范围以外的东西。2.阿Q的人生观阿Q与正统文化所要塑造的那种麻木,善良型的农民完全不同,他并不是一个很软弱的,安分认命,逆来顺受的愿意像润土那样浑浑噩噩地度过自己一生的人,也不是一个很肤浅的,没有思想,无所追求的农民,而是一个富于生命活力的,不安分的,有自己的人生追求的,进取的农民,他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既然生而为人,就应该像人那样活着,享有人生的欢乐与权利。(这种追求,在他那个时代和具体生活的条件下,像他那样身份和地位的农民,可以说是最低的人生追求,但同时也是可能有的最高的人生追求)阿Q的悲剧在于,他想成为一个人,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而不可得,那个污浊的罪恶的社会蹂躏他,摧残他,挤压他,同时又浸染他,腐蚀他,铸造他,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以阿Q本来有的资质(主要是他的勤劳和聪明),如果有一个正常健康的环境,他是有可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或者甚至成为一个有一定事业的人,但他终于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流氓,问题就在于,单凭阿Q的聪明和勤劳的个性,他是无力抗拒也无法逃脱历史加给他的悲剧的命运的,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描写阿Q只是为了“暴露国民的弱点”,他的可恶是作恶的旧社会造成的,他为了生活,苦苦挣扎,失败,屈辱,以至最后被枪毙,更重要的还表现在,是罪恶的社会扭曲了他的灵魂,铸造了他的精神,应该说,他身上表现了封建社会长期压抑下农民的革命要求,但这种要求没有被发现。总之,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落后农民的典型,他麻木,愚昧,自尊自大,自轻自贱。他精神上的胜利,是中国国民劣根性的集中表现,是作者寄予讽刺的形象[5]。他人格有着极大的缺陷,实际上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他所谓的“革命”,又象征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只能走向沉没,走向失败。阿Q的悲剧指出了那个社会只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觉醒过来,为建立新的生活而奋斗,二是继续进行自我欺骗直到最后的灭亡。鲁迅先生正是通过阿Q的形象构造,唤醒苦难的中国民众重建健康的现代中国人格,为建立新生活而奋斗。中国农民的美好生活,只有觉醒起来进行真正的革命,才能得以实现。(三)标志性语言、行为活动方面的比较 1.徐富贵标志性语言等行为活动“‘噢’—老人高兴地笑起来,他很神秘的向我招招手,当我凑过去时,他欲言又止,他看到牛正抬着头,就训斥他:‘你别偷听,把头低下。’牛果然低下了头,这是老人悄声对我说:‘我怕他知道只有自己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他,他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不得不赞叹富贵似乎有点阿Q的精神,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还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如此有乐趣。在它看来,老牛就是自己的亲人。为了怕他“闹情绪”还特意编出几个“伙伴”和老牛竞争!类似于有点自娱自乐。“我娘在一旁哭得呜呜响”、“随即心里一酸”“凤霞的眼泪在脸上哗哗的流,她哭得身体一抖一抖”、“那天晚上,家珍的眼泪流个不停”、“她是在交代后事,我心里听了酸一阵苦一阵”、“那是哭得,把腰哭疼了”、“我的眼泪刷刷的流出来了,二喜本来已经不哭了,一看到家珍又呜呜的哭起来。”、“看着她老了许多的脸,我的心里一阵酸苦。”、“他伤心的哭了”、“就坐在地上大声哭起来”,从罗列的这些句子来看,富贵似乎没有伤心到去死的地步,每次的伤心似乎程度差不多。这也是他能活下来,一次次挺过悲痛的原因吧。或许他早已学会了怎样善待生命,默默的承受生命之重,但是他无怨无悔。而且经历了太多的痛苦,他似乎变得越来越通达。2.阿Q标志性语言等行为活动阿Q质朴愚味但又圆滑无赖,他遇到口讷的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他偷尼姑庵的萝卜,被尼姑发现了,死皮赖脸不承认,还说:“你能叫得它答应吗?“颇有善于应变的圆机活法。所有未庄的居民,阿Q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大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达到自负自傲的地步。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与人打架便在脑子里想“反正是儿子打老子”。(四)徐富贵与阿Q在性格、人生观方面的异同富贵和阿Q在很多语言行动上都是精神胜利法的娴熟运用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些自欺欺人,精神分析学也很早就论述了其潜在的作用,当个人生存受到伤害或正常心理得不到发泄时,为转移创伤、发泄不满就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满足感,毕竟相对于社会而言,个人是渺小的,许多愿望总会有一些无法得到满足,这种情况下,精神胜利法就会发挥着重要作用,使人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所以阿Q和富贵都是这种方法的应用者,然而,富贵和阿Q还是有些不同的,对于富贵而言,即使其遭受一系列打击,但其顽强坚韧的生命力仍然让人尊敬,阿Q则愚昧无耻,更奸诈狡猾,欺凌弱小,对生活更显得麻木不仁[6-9]。徐富贵的生存环境虽没有阿Q艰难黑暗,但却是相当的血腥暴力,富贵一生是艰难苦难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从早年地主家变成贫农,亲身见证了自己家庭的没落,在40余年中,先后目睹四代亲人一个个离去:父亲被活活气死,母亲无钱医治死亡,儿子被抽血过多死亡,女儿因产后大出血死亡,女婿被石板意外夹死,小外孙被吃豆子撑死。他曾经有过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最终被苦难、命运和社会多去,变得一无所有[10-12]。阿Q生存环境黑暗腐朽,冷酷无情,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作为社会最底层贫农,只得靠打短工养活自己,经济地位决定了他只能是一个无产者,在社会夹缝中求生存,阿Q的生存问题也是当时中国普通农民的生存特点,苟延残喘却又朝不保夕,这个时代决定了阿Q变态扭曲,愚昧无知,奸诈狡猾的性格[13]。徐富贵和阿Q虽有相似的悲惨命运,性格上却有所不同,阿Q自轻自贱、无耻无懒,滑稽可笑,他是被丑化的代表,精神胜利法使得他身上夹杂着农民、小生产者、流氓无产者的习气,在他身上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国民的劣根性,是典型的“狗”式生存哲学,是被驯化的对象,在弱肉强食的时代中,注定别遗弃。而富贵却使人同情、怜悯[14]。他的所作所为虽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在家道中落后他也曾拼搏过,努力过,一方面他善良正直、自尊自爱、乐观豁达,勤劳淳朴;另一方面他又顺从奴性,落后愚昧,好面子,随波逐流,相信宿命,总体上他更像当时中国农民的缩影,是典型的“牛”式生存哲学,为了生存,努力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对苦难生活有着坚忍不拔意志,对待人生悲剧也能做到从无抱怨,麻木的承受着。两人性格有相似之处,都是所处社会中的良民,都是时代遗弃者,但麻木奴性思想导致了他们在不同环境中同样的生存方法,其实,社会中阿Q和富贵的存在,多多少少的反映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公平,是对当时病态社会制度的一种抨击,暴露了社会的深层次问题,需要引起我们深思。三、人物评价及现实意义《活着》中徐富贵的悲剧形象具有非常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徐富贵的人生悲剧看似命运使然,实际上是徐富贵自身由于长时间的溺爱,最后败光家业,导致家庭悲剧命运的恶性循环[6]。主要在于他不敢直面人生的真实,而选择用宿命逃避自己人生当中的种种苦难。从徐富贵的悲剧形象当中,可以看到为了活而活的人生悲剧,余华通过这一个形象更多发出了批判和警醒的思想。是对人生活的一种反思,是借助小说主人公“富贵”一生的遭遇来反映当时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的艰辛,以及种种社会问题,同时小说的时间背景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写照,作者通过对富贵及其一家人的惨痛遭遇说明了书的主旨,这就是人的一生活着并不容易,它需要经过多重灾难的洗礼和净化,也许只有等到人不如晚年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人一生活着的真实意义,就如小说中富贵对这老黄牛所诉的一番话一样,那番话就是对主人公富贵以及人生活着的一种最好阐释[7]。因此作者为了提出一种合理的生存目标,即为了活着而活着,要在活着的每个当下,活着努力,做该做的事。而不是将期望寄放在别的地方,这样就不会导致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和悲观绝望。《活着》是作者对那个时代的反思,更是对个人的反思。对现当代的启迪也有一定的作用,当今时代,虽然战乱没有在我们面前,虽然那种贫穷已暂时远离,但我们追求的生活是不变的。对富贵人生这些阶段的分析,看出浮浮沉沉的人生,要有一颗充实的心,不改变,不放弃生的机会和希望。《阿Q正传》这本书深刻地刻画了阿Q在现实生活中各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既让人可笑又让人可怜。为什么鲁迅先生要刻画这么一个人物呢,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阿Q这种人物性格必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鲁迅先生正是淋漓尽致的描述阿Q精神胜利法,来表明这种存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麻木症。阿Q的可悲主要在于他精神生活的扭曲[14]。鲁迅曾评价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恨其骨子里没有一点精神。阿Q时代的终结并不说明阿Q式的人物不复存在了,并不说明所有的弱者不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处境。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人:宁可向政府骗取低保而不积极就业,不学无术还不思进取,眼高手低混沌度日……也许他们的贫困是客观造成的,但是他们主观努力了么?好几回我以为自己是做了善事,后来证明这份同情心是被利用了,被挥霍了!结论徐富贵和阿Q作为两个时代中典型的社会底层贫农,他们都曾不自觉卷入当时中国的社会变革中,他们的不幸有其时代必然性,都是特定时代的牺牲者,但他们身上也有人性光辉的一面,都比较老实善良,淳朴,都有一种生存的意志。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生存的意志,需要面对现实中恶劣的生存环境,然而二人都选择了回避生活中的痛苦,逃避现实,尽量从现实苦难中找寻一些快乐,满足自己的幸福感,并将生活在辛福中延续下去,不得不说,这中生活态度一定程度上是积极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应激,是对外界不利生存环境的一种回应,这种心理应激可以缓解或减轻部分心理痛苦。富贵和阿Q属于这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