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回延安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气,学习运用比兴方法和修辞方法。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烈感情。二、难点、重点分析
1.《梅岭三章》从三个侧面有层次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回延安》的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并说一说这几个部分是按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
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
(1)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
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烈情景。(“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头扑在亲人怀”)
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亲山亲水有亲人”,“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③写和延安亲人团聚的热忱场面。(“亲人见了亲人面,兴奋的眼泪眶眶里转”,“一口口的水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④写今日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2)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酷爱和歌颂。如用图表显示,则是:会见亲人
回顾过去
到达延安
返回上级
告辞延安
瞻仰市容
酷爱
歌颂
第一部分,集中写出了内心的激烈。为什么如此激烈?其次部分交代了缘由,使诗歌的思想朝深处发展;第三部分,又回到眼前,写出了延安亲人的精神面貌;接着,由人及物,写出了延安城的发展变更,而这发展变更,正是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最终集中歌颂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功勋,歌颂了党,并与开头呼应,说明延安恒久留在他心中,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2.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烈心情的?
分析:(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烈,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假如抽象地写一些“激烈”“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陈说,让读者去体会、联想。(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
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颂,在快乐。
诗歌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共鸣,以上三点,正是《回延安》一起先就抓住读者的重要缘由。
3.“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在其次部分中,延安母亲原委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分析:“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学问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培育着作者长大成人,因此,作者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于延安,感谢不尽;就像树梢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延安城与作者,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
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酷爱、感谢的缘由。
4.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忱、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分析:(1)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忱、好客;(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3)运用夸张和比方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志同道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样。
5.“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分析:(l)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更,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显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更时,作者选择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
6.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终一部分写?
分析: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更加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即“特性”,又能进一步表达作者酷爱延安的缘由。读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作者赐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显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读起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气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7.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
分析(l)“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2)虽然作者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定。作者怎能舍得呢?因此,用了这样的富有浪漫色调的结尾,来表示诗人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3)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因此,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将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了将来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一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
8.诗歌接受“信天游”形式,两句。小节,但这两句组成的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会并不是一样的,能不能举一些实例,说一说每一节两个句子之间的不同关系?
分析:(1)并列关系,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2)顺接关系,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3)后句是前句的补充,如‘呵声万声呼喊你,一母亲延安就在这里”。(4)后句是前句的结果,如“杨家岭的红旗呵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5)前句是部分,后句是整体,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6)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7)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一由于每一节的两个句子之间组合的方式、表示的关系不同,因此,虽然是两句。节,也并不显得呆板、库调。只要依据内容须要细心组织,这种形式的诗歌,同样可以写出变更,不拘一格。
9.体会诗中作者真挚炙热的感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但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
分析:这是全文的难点之一。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烈、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培育,描写和延安亲人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悟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10.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这首诗运用了“信天游”的形式。“信天游”(又名“顺天游幻”,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短的只有一节。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常接受比兴手法;多用叠字、衬字、铺排等表现方法。诵读歌颂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漂移的兴味与艺术惯力。
(1)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更。
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运用的。所谓“比对,即比方。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其次句的内容来。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方其次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培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又如第一句用“兴”开头。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等。这两节的第。句均以“兴”开头,诗人感物起兴,形象地写出了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学问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写出了延安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贡献。以上“比兴”手法的例子为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也有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②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更后的崭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重返延安时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脏的跳动,正是因为他恒久忘不了党和毛主席对自己的培育,诗人自己曾说过:“我是吃延安小米饭长大的,我喝过枣园和杨家岭的奶汁!”诗句正是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③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两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2)夸张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张。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酷爱延安、酷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忱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此外,拟人、比方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见教材分析),增加了表达效果。
(3)留意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烈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集,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猛烈感情。“抱”和“
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烈。至于“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三、教学过程设计
(-)由教学过的记叙文、争辩文单元,引到将教学的诗歌单元,引出《回延安》(板书诗题)。
(二)简洁指出:《回延安》是贺敬之的作品,写于
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
1946年,始终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十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三)简要说明“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方;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四)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五)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精确,读出节奏。
(六)按诗篇标出的五个部分分析这首诗。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回到延安(板书:描写回到延安),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可分四层。第1节为第一层,写行近延安。第2节为其次层,写踏上延安土地。第3、4节为第三层,抒写到达延安的感情。第5至7节为第四层,写亲人相见。如有学生把1、2两节合并为一层,或把第7节独立为一层,在确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以后,指出:第1、2两节分为两层,更能体会到诗人行近延安和踏上延安土地的感情发展;第6、7两节,在上节写出欢迎场面以后,连写欢迎群众和诗人自身,且同押一韵,故合为一层为宜。2.这一部分第一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诗人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猛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烈的感情。3.其次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延安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回答,老师明确:“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手抓黄土”后带“我不放”这个补语来形容,“贴在心窝上”前加“紧紧地”这个状语来修饰,抒发了踏上延安故土时无限兴奋、倍觉亲切的感情。4.第三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两节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气?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楼定宝塔山”,写往日:“几回回梦里”、“双手搂定”,抒发了往日深切思念延安的感情;“干声万声呼喊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写现在,“千声万声”的夸张,“母亲”的比方,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兴奋激烈的感情(板书:夸张比方)。两节之间构成衬托的关系,以往日衬托现在,往日的思念成梦,衬托、突出了现在梦境成为现实的兴奋和激烈。5.第四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亲人相见?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气?学生回答,老师明确:“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通感修辞方法,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忱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板书:拟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富有地方色调的装束,“迎过延河来”的行动,表现出延安群众的热忱欢迎。“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前句“满心话”与“说不出来”的冲突,后句用“一头”修饰“扑”字,表现了满心激烈,不行言传的炙热感情。6.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什么关系?主要描写出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回答,老师明确: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递进的关系,主要描写出回到延安,受到延安群众热忱欢迎的场面,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满心激烈和亲人见面的无限欢悦(板书:递进场面热忱欢悦)。(七)指定学生朗读其次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1.这一部分忆写当年延安生活(板书:忆写延安生活)。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可分三层。第1节为第一层,写亲人送、迎。第2~4节为其次层,写当年延安生活。第5、6节为第三层,收结这一部分。如有学生把这一部分分为两层,前五节为一层,末节为一层,在确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按上述分法更能体现出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内部结构、描写重点和前后部分的关联。2.这一部分第一层在诗篇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气?学生回答,老师明确:“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追溯当年相送,写出今日相迎,引到忆写当年延安生活,在诗篇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举两个地名,表现出延安人民当年还送、今日远迎,情意殷殷;诗人深感延安人民的至情,觉得回到了久别的家中,自然地引到忆写当年的延安生活。3.其次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写出了什么样的状况?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其次层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板书:比兴排比)。“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行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培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密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熬炼、学习。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4.第三层怎样收结这一部分?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气?学生回答,老师明确:第三层承接其次层,呼应第一层,收结这一部分。“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承接其次层所写延安生活,呼应第一层的“二十里铺送”,结住延安生活的描写,表明自己在延安人民培育下熬炼成长,走向前方。“手把手儿”、“打发”等词语的运用,表现了母子般的亲密感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呼应第一层的“分别十年”,抒发了离开延安以后始终未忘延安的深挚感情。5.这一部分内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回答,老师明确:这一部分首尾两层呼应,包涵着中间主体部分忆写当年延安生活的其次层,抒发了始终不忘延安和延安人民的培育之思的深挚感情(板书:首尾呼应牢记培育思情)。(八)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1.这一部分描写亲人团聚情景(板书:描写亲人团聚)。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可分三层。1、2节为第一层,写团聚场面。3~8节为其次层,写团聚情景。第9节为第三层,收结这一部分。如有学生把第8节归入第三层,在确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第8节的内容可以归入上层或下层,但和第7节同押一个韵,故以归入其次层为宜。2.这一部分第一层怎样描写团聚场面?描写出什么样的团聚场面?学生回答,老师明确:“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从视觉描写:富有地方色调的物品和坐状,描写出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从听觉描写:用“不透风”这个补语形容“围得”,表现出来的人已经是密密麻麻,用“脑畔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进一步表现出人们还在接着到来,描写出了团聚场面的热忱。3.其次层按什么依次描写团聚情景?描写出了什么样的团聚情景?学生回答,老师明确:按由老及幼的)依次描写三辈人都来团聚的情景(板书:老幼皆至)。先写老人前来团聚。“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写老人:“气喘得紧”,表现出老人急于和诗人见面,匆忙赶来,心情激烈;“梦见鸡毛信”、“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兴奋。“亲人见了亲人面,兴奋的眼泪眼眶里转”,写双方:“眼泪眶眶里转”,表现出双方感情交融的热忱情景。“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写自己慰问老人:“白头发”的称道,表现出延安父老在保卫延安中阅历过艰苦的斗争,赞颂他们为革命立下了功劳。再写青年人前来团聚。“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放羊娃”一词的运用,在表明后辈的成长之中体现着亲切喜悦的感情。再写小孩儿也来团聚。“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白”窗纸、“红”窗花的衬托,“争抢来把手拉”的描写,活画出小孩儿天真活泼的形象,显示了明朗快乐、逍遥自由的气氛。然后总写话题。“一口口的米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千万句话”,高度夸张,“长江大河起浪花”,形象比方,表明话题广泛,谈到全国汹涌澎湃的发展形势,显示出热忱交谈的情景,体现了欢欣激烈的感情。4.第三层这样收结亲人团聚,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以革命发展状况说不尽,亲人相聚话语水无尽,收结亲人团聚的描写,产生了韵意隽永、蕴含无尽的艺术效果(板书:话语无尽)。5.这一部分内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学生回答,老师明确:这一部分先总写场面,再分别具体描写人物,最终总括收结,构成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表现出亲人团聚激情满怀、亲切热忱的真实动人情景(板书:情景亲切热忱)。(九)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1.这一部分描写延安新貌(板书:描写延安新貌)。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可分三层。第1节为第一层,抒发看不够延安的感情。2~4节为其次层,描写延安新貌。第5节为第三层,歌颂延安的巨大变更。2.第一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抒发看不够延安的感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气?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反复运用“千万”和“不够”两个词,高度夸张,抒发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够延安的感情,表现出延安变更之大(板书:反复夸张)。3.其次层运用什么写法和修辞方法,描写出延安什么样的外貌?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借“大明镜”之在心中照出延安城,象征看到延安城的新貌(板书:象征)。接着的两个诗节,句首都用了叠词,组成了排比句式(板书:排比),描写出一条条“宽又平”的街道,一座座“披彩虹”的楼房,一盏盏“高又明”的电灯,一排排“迎春风”的绿树,把四个修饰语后直用作谓语,不但押韵,而且强调;“披彩虹”、“迎春风”,又都拟人描写楼和树;从而描写出了延安城一派整齐美丽、兴盛发达的景象。4.第三层这样收结延安新貌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回答,老师明确:“比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把延安比作母亲,无限亲切,抒发出由衷歌颂延安旧貌换新颜的感情。5.这一部分内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回答,老师明确:这一部分首尾两层抒情呼应,包涵着中间主体部分描写延安新貌的其次层,热忱歌颂了延安美丽兴盛的景象(板书:景象美丽兴盛)。对“头顶着……”这个诗节,有的同志理解为是诗人的设想,并且得到了诗人的同意。但这样理解似与后两节的实写延安新貌不够连贯,放提出上述分析,姑作一种理解。(十)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1.这一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板书:歌颂延安历史)。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可分三层。1~4节为第一层,忆写延安光辉的革命历史。第5节为其次层,展望革命前程,第6节为第三层,抒发恒久不忘延安的感情。如有学生把5、6两节合为一层,在确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5、6两节虽同属展望将来,但第6节又呼应第一部分,故以分为两层为宜。2.这一部分第一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老师明确:这一部分第一层的前三节,都以延安特定的处所和事物,象征延安在三个革命历史阶段发挥的宏大作用,组成了排比诗节的形式(板书:排比),概括出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表现出延安曾是革命的中心,推动了全国的革命。“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表现出延安革命中心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和胜利。“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表现出延安精神激励着人们接着革命。第4节是对前三节的小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三个专用名词,照应前面三个革命历史阶段,表现出延安培育了代代英雄,在各个革命历史阶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其次层怎样展望将来?表明白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老师明确:“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白延安革命精神将统帅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接着前进。4.第三层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回答,老师明确:“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长翅膀”,“脚生云”,夸张修辞,(板书:夸张)并且再把延安比作母亲,抒发了恒久不忘延安的炙热感情。5.这一部分内容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和前文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回答,老师明确:这一部分由追忆过去写到现在,进而展望将来,一气流贯,歌颂了延安精神永放光线(板书:一气流贯精神永放光线)。结尾一节呼应开篇回到延安的描写,全篇首尾呼应回环,诗止而意无尽,抒发了(十一)这首诗塑造出诗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