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历史精英模拟卷【贵州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真实地反映了7000年前长江流域繁荣的史前文明。它的发现动摇了中华远古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一元论,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下列关于河姆渡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①骨耜作为稻作的工具②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③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④为母系氏族公社阶段2.汉文帝时期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移民充实边境力量,同时在西北及北部边境设立了30个牧马场所,用官奴婢3万人从事牧养。至汉景帝时期又进一步训练众多而精强的马军。据此可知当时()A.这些举措顺应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C.解决边患问题的条件增强 D.推恩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在平城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北魏此举意在()A.促进民族交融 B.推崇天人感应C.树立正统地位 D.消除改革阻力4.《宋史·食货志》载,995—997年的赋税总额是70893000,1021年则为64530000,但赋税总额是由不同单位的数字相加而得,“谷以石计,钱以缗计,帛以匹计,金银、丝绵以两计,蒿秸、薪蒸以围计,他物各以其数计”。这表明当时()A.赋税计算的精细 B.计量史学的产生C.征税形式的单一 D.官修正史的局限5.明清时期,“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的事例不胜枚举。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社会群体流动加速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土地经营方式转变 D.土地市场化趋势明显6.下面是福利洋行在《北华捷报》刊登的宣传自己业务的广告。这可用来说明当时中国()出售刚到货,在签署人的商店里有售大量出售高品质加利福尼亚面粉,每袋五十磅,极便家用,每袋四元。另有最高品质火腿和奶酪,高档饼干、咖喱粉以及酱料,切条芒果酱,大量鞋、靴,大小灯罩和烟囱,以及其他各式商品。福利洋行上海,一八五五年十月六日A.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列强加紧资本输出
C.与世界联系日益加强 D.民族工业受到冲击7.“苏维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等同于无产阶级专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它转变为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形式,并推动共产国际重新定义了“苏维埃”的内涵。这表明()A.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支部 B.中国革命与国际共运双向互动C.革命形势推动统一战线的建立 D.工农民主专政成中国革命归宿8.针对抗战时期将“民族革命”和“民主民生革命”割裂开来的“两阶段论”的问题,毛泽东指出,“这是错误的”。与国民党政府宣称大敌当前不宜进行民主民生改革相反,中国共产党坚持认为,“不解决民主民生问题,就不能建立抗日根据地抵抗日本的进攻”。符合毛泽东这一观点的事件是()A.土地改革及敌后抗战 B.大生产运动和八路军百团大战C.国共合作和全面抗战 D.“三三制”原则和减租减息政策9.1969年,中央政府将全国划分为10个经济协作区域,并命令每个协作区域建立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1973年,中央政府将经济协作区域合并为6个,并前进了建设步伐。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我国()A.已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B.外部环境趋向缓和C.纠正了“文革”极“左”思潮 D.政府调整工业布局10.1990年12月,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邓小平意在()A.推动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 B.实现与世界经济的接轨C.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11.史诗《吉尔伽美什与阿伽》中提及乌鲁克国遭遇外来入侵时,国王咨询长老会,长老会主张投降。国王再咨询人民大会后,接受其主张,决定抵抗。这表明当时()A.两河流域民权意识觉醒 B.乌鲁克国仍有原始民主因素C.早期国家制度逐步完善 D.文学艺术作品神权色彩浓厚12.12世纪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入学资格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城市学校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上述材料反映了()A.教育朝着精英化方向发展 B.王权加强促进教育的变革C.近代科学知识得到社会重视 D.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13.1848年马克思指出:“你们也许认为生产咖啡和砂糖是西印度的自然禀赋吧。二百年以前,跟贸易毫无关系的自然界在那里连一棵咖啡树、一株甘蔗也没有生长出来。也许不出五十年,那里连一点咖啡、一点砂糖也找不到了,因为东印度正以其更廉价的生产得心应手地跟西印度虚假的自然禀赋作竞争。”由此可知,马克思()A.阐明经济作物种植要适应自然条件 B.强调亚非拉争取独立的艰巨性C.揭示资本主义扩张主导了国际分工 D.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走向联合14.卢梭认为,“如果有了派系存在的话,那就必须增殖它们的数目并防止它们之间的不平等……这种防范办法是使公意能够发扬光大而且人民也绝不会犯错误的唯一好方法”。据此可知,在现实制度实践中,卢梭()A.提倡直接民主 B.反对政党政治 C.主张财产平等 D.支持分权制衡15.1921年3月的俄共(布)十大上,粮食人民委员会赞同征收粮食税,但不主张放弃垄断;列宁也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是为了缓解国内压力,而不是俄共(布)自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路线的结果。俄共(布)内部的此类认识()A.延缓了粮食税政策的实施 B.表明了新经济政策的临时性C.奠定了农业集体化的基础 D.反映了工业化建设的紧迫性16.1958年,赫鲁晓夫宣布凡是向西欧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而对东欧出口石油只降价6%。到1962年,苏联再次调整石油产品出口价格,对西欧出口降价55.7%,向东欧只降价8.3%。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由1958年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74%增长至1963年的89%。苏联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改善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关系 B.贯彻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展现其石油工业的强大产能 D.获取现代化急需的资金技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楼氏家族之兴衰南宋时期,两浙地区经济和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其表现是新的士人家族的出现。以下为其典型代表——明州楼氏家族的发展概况。明州楼氏的远祖楼皓“居奉化县,世以财雄于乡”。楼皓之孙楼郁(?—1078年)实现了将家族形态由财富型向士人家族的转变。他先后在奉化县、明州州城的学校从教30余年,享有崇高的教育和学术声望,被尊为“庆历五先生”之一;他也是明州楼氏中第一位进士及第者,此后,其子孙进士及第者达40人,同时以荫补方式入仕者众多,楼氏成为当地著名的士人家族。楼郁其后代仕宦各地,颇有政声。他们有的被当地百姓立生祠;有的“斥余资以为义庄,宗党被赐者近五纪”;有的“每寒食上冢,旌旗鼓吹,皆集茔下,乡里以为荣”。从南宋末年起,明州楼氏开始走下坡路。入元以后,义庄田产曾落入当地富户之手,后经族长楼彬等人诉官夺回,但终属“族窭且弱”,从此衰落。——摘编自庞桧存《宋代新兴士人家族研究———以楼钥家族为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楼氏家族为例,概括宋代新兴士人家族的特征。(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以楼氏为代表的新兴士人家族崛起的社会原因。(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919年,李大钊发表文章抨击日本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并全面阐释了“新亚细亚主义”,构思了实现民族解放与自决,建立“亚洲联邦”,进而建立“世界联邦”以期实现“世界大同”的三部曲。他强调民族解放与自决原则、国家间平等与合作原则、弱小民族实现大联合原则,以及公理人道与开放包容原则等。李大钊从个人、国家、国际关系和全人类等四个维度,触及事关人类前途与命运的宏大课题,具有鲜明的超前意识,展现了一代思想家的眼光与风貌。——摘编自杜品《从“亚洲联邦”到“人类一体”:李大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先期探索》材料二: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同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旗帜和方向。2020年,面对来势汹汹、起伏不定的复杂疫情,习近平首次提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主张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疫情防控、诊疗方案、疫苗开发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和交流,守望相助,携手抗疫,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谱写又一生动篇章。——摘编自胡凌艳《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提出“亚洲联邦”思想的原因和思想来源。(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在中国古代,华夏文化是一种普世适应的文化。华夏与周边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不是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而是一种普世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差异,也就是文明与半文明乃至非文明之间的差异。所谓“夷夏之辨”表面上是族类或种族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一种文化的差异。——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根据材料,任选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战后初期通过占领区政府救济基金的粮食援助,是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的基础。1949年之前,美国对日本首要关注的就是城市的粮食短缺。工人的食品开支减少,对工资增长的需求就会降低,这将大大缓解对经济发展的压力,但粮食短缺带来黑市价格的高涨,通胀严重,从而推高了日本的生产成本,使日本的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最终使日本无法获得足够的外汇购买粮食。另外,如果无法解决日本的粮食问题,将极大危害其社会和政治稳定性,也不利于美国实现占领和改造日本的政治目标。此后,美国面临国内粮食过剩,将日本作为重要的出口对象,特别是在1954—1955年,以美日共同推进“营养改善运动”的名义,通过官民并举、政商结合、战略与战术并用的方式,大力推动美国剩余粮食(包括做面包的小麦、做饲料的玉米等等)的对日倾销。——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材料二2010—2020年世界及各地区食物不足人口数与发生率类别年份世界非洲亚洲拉丁美及洲加勒比地区大洋洲北美洲及欧洲食物不足人口数(百万)2010636.8187.4400.140.71.9-2015615.1199.7369.936.42.4-2016619.5212.0356.142.92.5-2017615.0212.3352.142.22.6-2018633.4227.1354.643.72.6-2019650.3235.3361.345.92.6-2020768.0281.6418.059.72.7-食物不足发生率(%)20109.218.09.56.95.3<2.520158.316.98.35.86.1<2.520168.317.58.06.86.2<2.520178.117.17.86.66.3<2.520188.317.87.86.86.2<2.520198.418.07.97.16.2<2.520209.921.09.09.16.2<2.5注:“-”表示数据未报告——摘编自李先德《全球粮食安全及其治理:发展进程、现实挑战和转型策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的影响。(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以来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特点及其原因。(7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出现石耜、骨耜、木耜等翻土工具,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故①正确;河姆渡文化处于南方地区,巢居和穴居为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巢居多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故②正确;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故③表述错误;与仰韶文化大致同一时期的河姆渡文化为母系氏族公社,晚于河姆渡文化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表明从母系氏族公社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故④正确;故答案选B。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移民充实边境力量,同时在西北及北部边境设立了30个牧马场所,用官奴婢3万人从事牧养”可知,汉初,政府采用移民、设立牧马场所等措施,加强了对边疆管理,有利于解决边患问题,C项正确;此时汉朝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汉朝在边境充实民力和养马,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推恩令是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在平城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及所学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孝文帝模仿汉制建立明堂等做法来说明其政权与汉族政权有共同的祖先,其目的是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天人感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消除改革阻力的目的,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谷以石计,钱以缗计,帛以匹计,金银、丝绵以两计,蒿秸、薪蒸以围计,他物各以其数计”可知,宋代根据不同物品设立计量单位进行征税,表明当时赋税计算的精细,A项正确;计量史学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历史事实、进行历史研究,材料未体现计量史学等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征税总额和种类,不能说明征税形式的单一,排除C项;材料表明当时赋税计算的精细,材料未体现“官修正史的局限”,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富商巨贾大量购买土地,同时也有卖掉土地,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说明明清时期,土地的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土地的买卖,没有体现社会群体流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土地经营方式有土地集约经营和粗放经营,材料描述的是土地买卖,没有涉及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排除C项。故选:D。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福利洋行在《北华捷报》刊登的宣传自己业务的广告”可知,在福利洋行中销售的商品中,有加利福尼亚面粉、火腿和奶酪、高档饼干、咖喱粉、以及酱料,切条芒果酱等西方商品,说明近代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加强,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项正确;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是《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排除A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B项;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7.答案:B解析:中国共产党将它转变为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形式,并推动共产国际重新定义了“苏维埃”的内涵,这一过程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趋向,更体现出中国革命经验国际化的趋向,体现了中国革命与国际共运有双向互动关联。故B项正确。中共二大时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支部,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统一战线,故C项错误。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最终归宿,故D项错误。8.答案:D解析:材料中毛泽东的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认为在民族革命的同时要进行民主民生革命。根据所学可知,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的以“三三制”为原则的民主政权建设和减租减息政策,包含了民主、民生革命的内容,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能体现“民族革命”,但土地改革及敌后抗战,缺少民主革命的内容,A项排除;大生产运动和八路军百团大战,缺少民主革命的内容,B项排除;国共合作和全面抗战,缺少民主革命的内容,C项排除。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经济建设。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的外部环境趋向缓和,因此中央政府将经济协作区域合并,放缓建设步伐,故B项正确。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C项正确:由“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可知,1990年邓小平的谈话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认识的一种发展,目的是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A项偷换概念:题干所述是对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与城市经济结构不属于同一范畴。B项主旨不符:邓小平的谈话是对我国国内经济模式的思考,目的是转变我们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的僵化认识,而不是实现与世界经济的接轨。D项偷换概念:题干所述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而与所有制经济不属于同一范畴,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在这之后才提出来的。11.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在乌鲁克国遭遇外来入侵时,国王先后咨询长老会和人民大会,反映了国家治理具有原始民主因素,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乌鲁克国仍有原始民主因素,未体现两河流域民权意识觉醒,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乌鲁克国仍有原始民主因素,未涉及早期国家制度情况,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乌鲁克国仍有原始民主因素,材料未反映神权色彩,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据材料“教学内容上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可知,其为培养商业、手工业等世俗人才,故选D项;据材料“注重读、写、算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可知,其教育对象为工商业者,并不是精英,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学校教育得到发展,是“西欧城市”发展的推动,而不是因为王权加强,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教学内容为“注重读、写、算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可知其内容不是近代科学知识,排除C项。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你们也许认为生产咖啡和砂糖是西印度的自然禀赋吧。二百年以前,跟贸易毫无关系的自然界在那里连一棵咖啡树、一株甘蔗也没有生长出来。……因为东印度正以其更廉价的生产得心应手地跟西印度虚假的自然秉赋作竞争。”及所学可知,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殖民地运输大量蔗糖到欧洲市场,逐渐改变了当地的种植结构。后来在反殖民斗争的影响之下,殖民地的产糖量骤减,导致欧洲市场蔗糖供应不足,糖价上涨,这为东印度地区蔗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可见,西方殖民者的利益需求主导着国际分工,C项正确;“生产咖啡和砂糖是西印度的自然禀赋”体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与自然条件的联系,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亚非拉地区争取民族独立的艰巨性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马克思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走向联合,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有了派系存在的话,那就必须增殖它们的数目并防止它们之间的不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梭认为权力不能集中在一个派系中,要增加派系的数量,分散权力,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权,没有体现直接民主,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卢梭对政党政治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财产的词语,不涉及财产平等,排除C项。15.答案:B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苏俄经济政治危机严重,俄共(布)不得已实行新经济政策,但“不主张放弃垄断”不是……社会主义建设路线“表明它只是权宜之计,具有临时性,故B正确;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实行粮食税的决议,故排除A;农业集体化方针确定于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1925年,苏联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1年苏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故排除D。16.答案:D解析: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在这一时期,美国调整了其经济遏制战略,局部缓和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管制,苏联赫鲁晓夫政府开始积极寻求扩大东西方贸易关系,以便为苏联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获得技术和资金,D项正确;A项并非苏联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苏联向西欧出口石油与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无关,排除B项苏联向西欧出口石油,主要是为了获得资金技术并不是炫耀本国石油产能,排除C项。17.答案:(1)读书和应举成为家族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并身体力行(或以儒传家);其兴衰与政治形势的变化密科举制度的完善等。(6分)18.答案:(1)原因:一战期间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4分)思想来源: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2分)(2)20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人类命运息息相关;两极格局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中国经济日新月异,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个别国家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1919年,李大钊发表文章抨击日本的‘大亚细亚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一战期间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根据材料一中时间“1919年”及“民族解放与自决”,可得出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根据材料一中时间“191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亚洲联邦”思想的来源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实力的变化、个别国家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等角度作答。19.答案:示例:观点:华夏与周边少数民族存在明显文化差异,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2分)论述: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形成了以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作夏女呀。与此同时代的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存发展条件有限,形成了游牧文明。与华夏文明相比,游牧文化先固定居住地,崇尚武力,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但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频繁的往来与密切联系中,胡互吸收对方的优秀成分,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期间,极力推行汉化措施为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元朝时,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会了棉纺织技术,促进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8分)由此可见,受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制度等因素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店面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 2025智能手机买卖合同范本
- 2025年文明安全纪律教育月工作方案
- 2024-2025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 2025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课标练习卷选择题参考答案
- 2025高中地理教师课标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二套)
- 2025资产委托管理合同(投资受托人)
- 2025【深入解析无效合同】合同无效性分析
- 2025供电公司劳动合同
- 2025年农产品交易合同范本
- 新媒体技术应用 课件 5.1.1易企秀如何制作H5
- 如何正确佩戴安全帽
- 【高考真题】2022年新高考物理真题试卷-河北卷(含答案)
- 社保系统保密培训
- 2024-2030年中国临近空间飞行器发展规划及未来前景展望研究报告
- 瑞幸咖啡认证考试题库(值班主管)
- 工厂自动化规划报告
- 2023年LNG设备操作维护手册培训资料
- 一般企业财务报表附注(模板)
- 【MOOC】倾听-音乐的形式与审美-武汉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人力资源调配应急演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