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逻辑考试的实质及其要求
逻辑错误:包括混淆概念、转移论题、自相矛盾、模棱两可、不当类
比、以偏概全、机械二分、诉诸无知、集合体误用、不当同一替代等。
诉诸无知:把缺少证据证明某种情况存在,作为充分性证据证明该种
情况不存在。
集合体误用:整体具有的性质和特征部分并不具有,论述却误认为整
体具有的属性个体也具有。
不当同一替代:当在一个断定中出现某个概念A,又“A=B〃,则在该断
定中以B替代A,则所得到的断定在一般情况下仍然成立,问题在于,
这种同一替代不一定都成立。
二、逻辑基础知识一一概念
1.辨析“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例如"B〃)
集合概念是指概念是一个集合;非集合概念是指概念是个体。
A是B,B在谓项位置,并且主项A是个体,那么B就表示个体,即
非集合概念;
B是C,当B在主项位置时,B是否是集合概念根据谓项所表示的性
质(C)是否能被每一个B所具有来决定,若能,则B表示个体,即
非集合概念;否则B是集合概念。
2.前提之间或者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着概念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便属
于混淆(主观无意为之)概念或者偷换(主观有意为之)概念。
3.机械二分,就是把属概念机械地分成两个看似矛盾但实际并不矛盾
的种概念。属概念或叫上位概念,种概念或叫下位概念。
三、矛盾
L矛盾关系:是两句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既不同真、也不同假的关系,
即指对立的两种情况,没有第三种情况存在,非此即彼,非彼即此。
反对关系:指在对立的两种情况之外,还存在其他情况,非此不一定
彼,非彼不一定此。
2.判断的种类
(1)简单判断:断定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
简单判断的三个特点:性质、范围、程度
性质:肯定和否定;逻辑关键词:"是''或者"不是〃
范围:全称、特称和单称;逻辑关键词:“所有〃或者"有些〃,
I“有些〃表示判断的范围是特称,对于特称判断的理解是:判
断的对象不涉及全部但不排除全部。
II当主项是单独概念(主项仅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地方等),
不具有范围,这种判断称为"单称判断"。
程度:必然、可能和现实;逻辑关键词:“必然"或者"可能",
表示程度的常项是"模态词〃,不具有模态词的判断称为"现实
判断”。
必然:无条件的发生;
现实:有条件的发生,并且条件成熟;
可能:有条件的发生,但条件是否成熟不确定
一件事情必然发生,那么它就会发生,那么它就可能发生。即必然的
肯定就是现实的,现实的肯定就是可能的。不能相反,即可能发生的
事情未必就会发生,已经发生的事情未必就是必然发生。当结论是必
然命题时,前提必须是必然命题才有效;而当前提含有可能命题时,
结论就只能是可能命题。
(2)复合判断:是简单判断通过逻辑连接词连接所构成的判断。
复合判断分类: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联言判断:逻辑连接词是“并且〃(以及类似词语,如“而且”"但是〃〃也"
等),其逻辑涵义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为真。即一个
联言判断是真的,当且仅当“并且〃连接的每一句简单判断
都是真的。
并列联言和转折联言都是联言判断,两者的区别是:并列联言没有重
点;转折联言转折以后的是判断重点或者观点。
选言判断:逻辑连接词是“或者〃(以及类似词语,如"至少〃"至多〃等),
其逻辑涵义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至少有一种为真。即一个
选言判断是真的,表示"或者"连接的简单判断至少有一真,
也可以都真。
联言判断为真,则构成联言判断的简单判断为真,则含有简单判断的
选言判断也为真。
逻辑连接词"要么,要么〃、“不是,就是",表示多选一,即连接的判
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的,既不能同假也不能同真。所以,”要么P,要
么q"、“不是p,就是q"的矛盾命题,相当于"p和q同真,p
w
和q同假〃(即相当于充要条件“P,当且仅当q)o
联言判断的矛盾是选言判断,即从形式上看,"并且"的矛盾是"或者〃。
3.形式化识别判断之间的矛盾关系
(1)“复合判断〃矛盾于"复合判断〃;"简单判断〃矛盾于"简单判断〃;
"复合判断〃和"简单判断"在没有其他条件的情况下不矛盾。
(2)如果两句判断的主项、谓项都不相同,则这两句判断没有矛盾
关系。
(3)如果两句判断的主项和谓项有一项相同而另一项不同,它们之
间是否具有矛盾关系需要考虑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没有具体条
件的情况下,两句判断没有矛盾关系。
(4)当两句判断的主项、谓项都相同时",只有逻辑关键词都相反的
判断之间才是矛盾关系。
4.矛盾、否定和否定词的位置
(1)乙反对(否定)甲的观点,即乙的观点是甲判断的矛盾命题。
(2)作为对判断的否定,常用"并非〃”不〃“没〃等否定词来表示。
(3)否定判断的标准形式是否定词"不是""不〃"没""未"等后面直接连
接谓项。
四、推导
判断之间的推导关系(又称“推理关系”)是指:某一句判断为真,推
出另外一句判断为真。
推导关系包括:范围和程度推导、变形推导和三段论推导。
1.范围和程度推导
(1)当两句判断的主谓项都不同时,两句判断之间不存在任何真假
关系。
(2)当判断的主项或者谓项有一个相同时,而另外一个不同时,两
个判断结合可能具有三段论推导关系。
(3)当判断的主项和谓项都相同时一,判断之间根据范围、程度的推
导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条:
①同性质可推:
②“全称真”,则"单称真〃,则"特称真";
③“联言真〃推“简单真〃推"选言真";
④“必然真〃,则“现实真〃,则"可能真〃。
(4)主项或者谓项的范围如果涉及全部,则这个概念是周延的;如
果主项或者谓项的范围不涉及全部,则这个概念是不周延的。
对主项和谓项是否周延断定的方法如下:
①主项:全称判断主项周延,特称判断主项不周延,单称判断主项
周延。
②谓项:谓项是否周延根据判断的性质,肯定不周延,否定周延。
周延规则:推导的结论中,主项或者谓项是周延的,那么这个概念在
前提中必须周延。
2.变形推导:包括换质和换位
(1)换质:将命题性质和谓项同时否定,即双重否定来进行推导。
(2)换位:将主谓项的位置进行颠倒进行推导。
变形推导引申出逆否命题,一个命题"所有A是B〃与其逆否命题"所
有非B不是A"等价。这是换质和换位的结果,即所有A是B,等价于
“所有A不是非B",再等价于"所有非B不是A”。
3.三段论推导:由两句已知判断(这两句判断中主项或者谓项有一个
概念是相同的)推出一句新判断的过程。前提出现两次而结论不出现
的这个词项称为“中项
(1)三段论推导需要满足以下规则:
1周延规则;
II作为中项的概念至少要周延一次;
HI当两句前提都是肯定时一,结论必然是肯定或者双重否定;
W当两句前提一句肯定、一句否定时,结论必然是否定;
V当两句前提都是否定时、不能得出任何结论。
(2)三段论推导的各种题型
①推导结论:指题干给出若干前提,要求从前提中推导出真、可能真
等结论。
解题思路:将选项逐项代入到前提中去验证,在代入时,要注意前提
和结论的特点,包括性质上肯定和否定,概念是否周延等。
提问方式(例):“如果上述断定为真,以下哪项不可能为真?〃
注:可以是推"真〃;也可以是推"假〃,当推“假〃时,就是从选项中找
到由前提推出结论(“真”)的矛盾命题;还可以是推“可能真”,当推
"可能真"时,就是将一定为假(即一定为真的矛盾命题)的选项排除
掉,其余则为正确选项。
②补充前提:题干已知一句或者若干句前提,同时已知结论,但是已
知的前提不足以推出结论,要求补充前提,使上述结论能够被推出,
或者使上述结论不能被推出(即推出上述结论的矛盾命题)。
解题思路:划去前提和结论中的共同项(得到补充前提所需的相关概
念),同时考虑命题肯定或者否定的性质(即三段论推导规则m、w、
V),以及中项至少周延一次和周延规则。
提问方式(例):“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上述论证?〃
③结构比较:题干是一个三段论推导,要求在选项中找出相同结构(或
者是不同结构)的三段论推导。
解题思路:重点在于关注作为结论的命题特点(即三段论推导规则m、
IV、V)和中项的位置,这两者都相同,推导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有
时候还要更细致地考虑结论中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以及周延规则)。
如果中项较多,可将题干简化后,机械对照即可。
特例I:问题"以下哪项最能(能够)说明上述推理不成立?”,解题思
路:三段论类比说明推理不成立的要求有二:一、找出结构相同的三
段论;二、该三段论的结论是明显错误的。
提问方式(例):“以下哪项中的推理与题干的最为类似?”
④过程评价:对三段论推导过程是否正确的评价。
解题思路:三段论推导规则“中项是否至少周延一次〃和“结论中周延
的概念在前提中必须周延"是评价三段论推导过程是否正确的关键。
提问方式(例):“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指出了上述论证的漏洞?〃
4.关系判断
性质判断:主项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它的特点是判断的
主项和谓项以“是"或者"不是〃连接。
关系判断:当判断连接主项、谓项的连词不是"是〃或"不是〃,而是一
种关系(如"热爱〃、"信任〃、"喜欢"、"辞退"等关系词)时,这种判断
是关系判断。
关系判断在谓项的周延上是类似的,即肯定判断谓项不周延,否定判
断谓项周延。但当关系判断谓项前面有表示范围的词时,这时候谓项
的周延性要根据表示范围的词来确定。
五、假言
1.假言判断的种类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关键词:"如果,那么〃,“若,则〃,"只要,就"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关键词:“只有、才〃;“除非、否则","除非"引导的是必要条件,“否
则”引导的是缺乏必要条件的后果(将其(后果)否定即可得到充分
条件)。
上述五组关键词,任何一组关键词中某一个关键词可以被省略,逻辑
涵义不变。
以下判断也表示假言判断,涵义都是:A是B的必要条件
①A是B的基础;
②A是B的前提;
③A是B的先决条件。
(3)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关键词:"当且仅当〃
2.假言判断的涵义及其与其他命题的关系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A,那么B〃,涵义为“有A必然有B;
无A未必没有B〃。其矛盾判断是联言判断“有A但是没有B〃。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A,才B〃,涵义为“无A必无B;有A
未必有B"。其矛盾判断是联言判断“无A但是有B"。
(3)充要条件假言判断:"A,当且仅当B〃,涵义为"有A必有B;无
A必无B"。其矛盾判断是"有A但是没有B,或者无A但是有B"。
3.假言推理基本规则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推理规则:充分条件发生,推,结果发生;结
果没有发生,推,充分条件不发生。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推理规则:必要条件不发生,推,结果不发
生;结果发生,推,必要条件发生。
(3)充要条件假言判断推理规则:A(非A,B,非B),所以,B(非
B,A,非A),即A和B是等价的(即同真同假)。
4.假言推理的扩展
(1)二难推理:假言推理扩充形成了二难推理。二难推理的目的往
往是为了说明结果的两难处境或者是为了强调某一结论所进行的推
理。
二难推理的三种形式:
①基本形式:如果p,则q;如果非p,则q;所以,q一定成立。
②扩展形式:如果p,则q;如果非p,贝!Jr;所以,q或r一定成立。
③一般形式:如果p,则q;如果r,则s;又,p或者r;所以,q或
s一定成立。
(2)选言推理
由于"或者"引导的两个命题可以同真,但不可以同假,所以,只能先
排除再肯定,而不能先肯定再排除。
由于“要么,要么〃、“不是,就是”引导的命题既不能同真,也不能
同假(即一真一假),所以,既可以先排除再肯定,也可以先肯定再
排除。
注:由于假言判断与选言判断具有等价关系,当试题中既有假言判断,
也有其他判断时,将假言判断转变成选言判断解答可能会更方便。
(3)三段论推理与假言推理的转化
三段论推理是简单命题之间的推理,但是由于简单命题可以等价于假
言命题,所以,在三段论的已知条件和结论都是全称时,三段论推理
转化为假言推理形式解答会更方便。
5.假言的各种题型
(1)推导结论:题干给出若干前提,要求从前提中推导出结论。
解题思路:将选项逐项代入到前提中去验证,在验证时,理解“一”推
理的方向(即前真推后真,后假推前假)有助于快速排出无关选项。
注:可以是推"真〃;也可以是推"假〃,当推“假”时,就是从选项中找
到由前提推出结论(“真”)的矛盾命题;还可以是推“可能真”,当推
"可能真"时,就是将一定为假(即一定为真的矛盾命题)的选项排除
掉,其余则为正确选项。
提问方式(例):“如果以上称述为真,则以下哪项必定(可能、不可
能)为真?〃
(2)补充前提:题干给出若干前提和结论,但是根据已知前提不足
以推出结论,要求补充相应的前提,使结论能够被推出。
解题思路:①第一种:已知前提A,问补充什么条件可以得到结论B?
答案是A-B(或者与其等价的命题);
②第二种:已知A-B,问补充什么条件可以得到B?答案是A;
③第三种:已知结论A-B,问怎样可以得到上述结论?答案是A-B
的等价命题。
提问方式(例):“以下哪项能够保证上述论断的正确?”
(3)削弱加强
解题思路:削弱:削弱假言命题A-B,只需要其矛盾命题"A并且非
B”为真即可;力口强:对带有假言命题论证的加强就是寻找论证的前提,
肯定前提为真就是对论证的加强。一般来说,对论证“因为论据A,
所以论点B〃的加强可以简化为后者既是论证的前提,也是论
证的加强。
注:作为对论证的加强削弱,设置新的条件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例如:
题干认为有A,就导致B,这时候,选项说明A是B的充分条件,即
A-B,是对论证的加强;选项说明B存在一个必要条件C,并且A与
C无关,这是对论证的削弱。
提问方式(例):“以下哪项如果存在,最能削弱(支持)以上断定?〃
(4)推理评价
解题思路:①正确假言推理形式,即前真推后真,后假推前假;
②错误假言推理形式:I把充分条件误当必要条件;II把必要条件误
当充分条件。
提问方式(例):“以下哪项对上述论证的评价最为恰当?〃
(5)结构比较
解题思路:将假言命题形式化后,机械对照即可。
提问方式(例):“上述论证方式和以下哪项最为类似(最不类似)?〃
(6)二难推理
根据二难推理的三种形式,二难推理可以分为两种考试题型:
解题思路:①(针对基本形式)假设两种相反的可能,分别思考这两
种可能的结果,如果结果是相同的,那么该结果就是结论。
提问方式(例):“下列哪个问句是最恰当的?〃
②(针对扩展、一般形式)二难推理过程形式化的直接应用。
提问方式(例):“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六、计算
1.数学逻辑题
解题思路:(1)试题给出数字,这些数字可以是绝对数、比例、平均
数等,理解这些数字的涵义及其关系;
(2)试题没有给出数字,而是叙述一种简单的数学关系,根据简单
数学关系进行推理。
2.排序、分组、对应和组合
(1)排序:给出若干元素,对这些元素按照要求进行排序。
(2)分组:将元素分组,计算组与组之间的关系。
注:同向不等式左右可以直接相加。例:“中学生〉大学生〃和“女生
>男生"直接推知"(中学生+女生)>(大学生+男生)〃即“中学女生
>大学男生〃。
(3)对应:两组或者三组的元素建立确定的联系。
当对应的元素增加时,可能需要列表进行计算以便节约时间。
(4)组合:确定组内部元素。
3.综合推理:往往将假言推理及其他推理与排序、分组、组合、对应
相结合,给出多个条件,一个题干问出两到三问。
解题思路:如果试题是两组,每组4个元素或者以上的对应,应当考
虑列表进行计算;当不能列表时,应当重点关注多个条件涉及到的元
素,该元素是解题的突破口。
快速正确解答综合推理的重要经验:
(1)试题如果不属于四对(即两组)元素或者以上的对应题,或者
也没有表示空间关系的条件,则尽可能不要列表、画图;
(2)在列表和画图时一,应当关注题干已知条件中的数字,这些数字
及其涵义是解题的重点;
(3)如果选项给出了各种可能性,要求寻找符合条件的结论,将已
知条件从上向选项代入,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是更快的方法;
(4)如果某一试题用的时间过长,要学会放弃!
4.涉及计算的概念及公式
失业率=失业人数_劳动力总人数-就业人数
大业华=劳动力总人数=劳动力总人数
七、归纳、概括和典型论证
L归纳、概括
(1)归纳、概括最合理结论的经验
①概括一定要就事论事,结论要与论述的信息相关,不要走题、跑题;
②概括的结论不能偏激(偏激就是结论中有“只能〃"必然〃等词语);
③如果概括的结论是某种比较判断,那么这种比较一定要有根据;
④要对五个选项都阅读并且比较,找出"最合适〃的选项。
(2)关注论证中表示转折的词,如“可是〃"但是"“然而〃等,词转折以
前的内容可能是被驳斥或者补充的,转折以后的内容是作者的观点。
(3)注意引用其他人的话是主观的,它不等于客观事实,不能将引
用内容与客观事实混淆。
提问方式(例):“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概括了题干所要表达的意思?〃
2.典型论证
(1)比较论证:通过对两个对象进行比较,得出相关结论。
一般形式:因为A1能够得到B,又A2和A1有相同的因素,所以A2
也能得到Bo
比较论证必须的条件是:比较对象之间要具有可比性。
比较分为不同主体的比较和同一主体的前后比较。
加强、削弱:I不同主体的比较论证最基本的前提要求是不同主体之
间一定存在类似的方面,凡是说明不同主体之间相似的,对论证是加
强;凡是说明不同主体之间差别的,对论证是削弱。II同一主体前后
的比较在论证中需要注意时间因素,类似于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
注:在论证中,为了说明某个体的情况,一般来说,“该个体的前后
比较"比"不同个体的比较''更具有可比性。
提问方式(例):“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加强(削弱)题干的论证?”
(2)调查论证:从群体中个别事物具有某些特点推导出该群体具有
这些特点。
一般形式:经过调查有些a具有B特征,这些a属于群体A。所以群
体A都具有B特征。
调查论证必须的条件是: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
加强、削弱:肯定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对论证是加强;否定调查对象
具有代表性对论证是削弱。
提问方式(例):“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3)建议论证:结论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提供的建议。
一般形式:为了获得B结果,建议采取A行动。(建议论证的基本假
设是“采取了A行动,就可以获得B结果〃)。
建议论证必须的条件是:建议具有有效性。
加强、削弱:对于采取A行动不能达到B目的的说明,是对论证的削
弱。
提问方式(例):“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点?〃
(4)比例论证:论证中具有比例,根据比例来得出因果关系。比例
论证的论据中一定要有两个比例来相互对照,如果题干的论据仅仅是
一个比例,那么该论证一定隐含着另一个比例作为假设。
比例论证必须的条件是:比例具有对照性。
加强、削弱:在阅读题干中,发现以一个比例来论证某种因果关系时.,
应当理解该论证还需要另一个比例(t)进行对照。对此比例(t)的
肯定是加强,而对此比例(t)的否定为削弱。
提问方式(例):“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八、削弱加强
L由于论点在因果关系中的作用不同,所以,论证的目的可以分为两
种:找原因(“A模式论证〃)和找结果(“B模式论证”)。
A模式论证(一般结构):题干描述了一个已经发生的现象,然后做出
结论,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论点属于已经描述现象的原因。
B模式论证(一般结构):题干描述了一个已经发生的现象,然后做出
结论,上述现象将导致B。论点属于已经描述现象的结果。
2.五种削弱加强的一般思路
(1)有无他因
①他因对A模式论证的加强与削弱
对A模式论证的加强是“无他因加强”,削弱是“有他因削弱”。
②他因对B模式论证的加强与削弱
“他因加强”一般结构是:论证认为现象A将导致结果B,选项表明
“还有其他原因能够导致B",这是对B的加强。
“他因削弱”一般结构是:论证认为现象A将导致结果B,选项表明
“存在其他原因能够导致非B",这是对B的削弱。
注:一旦论点确定,无论是把论点作为原因还是作为结果,只要分析
是合乎逻辑的,同一个选项,对该论点的加强和削弱方向就是确定的,
不会因为该论点分析为原因还是结果而产生方向的不同。
提问方式(例):“以下哪项最能质疑上述观点?”
(2)正反例证:一个因果关系如果是正确的,那么它就是普遍的。
换句话说,在一个时间、地点、条件下,A导致B成立,那么在另一
个时间、地点、条件下,A导致B也应当成立。
正反例证就是用正面例子加强,用反面例子削弱。
一般结构:题干通过在某一场合下,两个现象A和B具有联系,做出
结论:A和B具有因果关系。选项说明另外一个场合下A和B的关
系:A、B共生共灭,为加强;A、B单独存在,为削弱。
提问方式(例):“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假设?〃
(3)因果方向:互为因果关系的两个现象总是相伴随出现,正是由
于相伴随,所以论证很可能将两个现象的因果方向搞错,所以,削弱
因果关系论证的一个基本方法是说明论证中的因果关系颠倒,即因果
倒置。
存在因果倒置,就是削弱;不存在因果倒置,就是加强。
提问方式(例):“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4)因果存疑:论证根据两个现象在时间或者空间上具有相关性,
于是做出结论,这两个现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但事实上,这两个现
象之间根本没有因果关系。论证所犯的上述错误就是"误置因果〃。
误置因果往往采取“共因削弱”的形式来表述。所谓共因削弱是指,两
个现象B1和B2密切相关,于是认为B1和B2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但事实上B1和B2都是由共同原因A所导致的,两者之间不存在因
果关系。
提问方式(例):“以下哪项,最能反驳上述观点?〃
(5)概念辨析:明确论证的论点与论据以后,要关注其中涉及的关
键词,关键词如果存在不一致,则对这种不一致的明确,说明论据与
论点无关是对论证的削弱;而解释上述不一致,说明论据与论点相关
是对论证的加强。
注:关键词可以是论据之间的,也可以是论据与论点之间的。
提问方式(例):“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6)无方向加强削弱:一些逻辑试题的实质是要求对论证进行削弱
或者加强,但是它不明确具体的方向,而是要求找出选项中哪一个问
题对论证评价重要。对论证评价重要的问题是指该问题回答肯定或者
否定,产生了不同的加强或者削弱方向。
提问方式(例):”为了评价以上论证,回答下面哪一个问题最为重要
(除了)?”
(7)加强削弱解题步骤
先观察试题的问题中是否有表示“对论证评价重要〃的内容,若有,就
是无方向加强削弱;若无,再观察论据和论点中关键概念是否一致(概
念辨析)?如果不存在概念跳跃,再看另外四种加强削弱。
注意:有无他因和正反例证是削弱加强的两种主要方法。
提问方式(例):“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不可能削弱上述论证的结论?〃
九、假设、解释、比较和评价
1.假设题:题干给出的论证不完整,缺少某些前提或者隐含着一些条
件,要求在选项中找到相应前提和条件。
论证的假设一定是对论证的加强,但是对论证能够给予加强的选项未
必就是论证的假设,假设比加强要更严格。
(1)寻找假设的两种思路
①肯定假设:已知论证条件1、2等,又已知论证结论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木工行业技术交流会举办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代理商整合推广合同
- 2025年员工劳务派遣和解合同
- 2025年健身房会员培训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生物制药项目融资租赁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宠物寄养与宠物玩具定制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中国人保财险长沙市分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二零二五版农家乐生态农业合作开发合同4篇
- 2025年上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冀教版选修5历史上册月考试卷
- 2024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暴发性心肌炎查房
- 口腔医学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培训课件
- 工程质保金返还审批单
- 【可行性报告】2023年电动自行车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五月天歌词全集
- 商品退换货申请表模板
- 实习单位鉴定表(模板)
- 机械制造技术-成都工业学院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调研方案
- 2023年常州市新课结束考试九年级数学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