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请准备好你的课本、蓝本、双色笔✮今日心语:如果有前期坚持的毅力,就一定有后期选择的权利。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智慧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学习目标1.认识两宋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2.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3.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单元导语关键词:①北方少数民族活跃时期;②宋朝强化集权,内部稳定,经济高度发展,文化成就突出,但军事不振;③元朝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④民族交融趋势明显;⑤中国经济、文化仍领先世界。政权并立到“大统一”时空坐标契丹建国916北宋建立960西夏建立1038金朝建立1115金灭辽1125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建立1127蒙古统一1206忽必烈即位1260蒙古改国号“大元”1271澶渊之盟1005王安石变法1069绍兴和议1141元朝统一1279元朝灭亡1368北宋与辽、西夏和战,王安石变法南宋灭亡1276南宋与金和战、偏安江南、南北对峙辽(契丹:916-1125)北宋(960-1127)西夏(党项:1038--1227)金(女真:1115--1234)南宋(1127-1276)元(蒙古:1271-1368)强汉!导入:宋朝初印象为何宋代获得弱宋称号?盛唐!弱宋?
宋朝是一个转型的朝代。中国历史上很少有朝代像宋朝那样去重塑和改革整个社会。宋代称作开启现代曙光的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
----哈佛大学出版社《哈佛中国史》(加)卜正民等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核心概念二府三司制、三衙、通判、转运使、崇文抑武、王安石变法、檀渊之盟、庆历和议、绍兴和议重难点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具体表现及其影响)难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评价王安石变法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立祖宗之法·变祖宗之法·守祖宗之法(927-976)时空定位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西夏并立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西夏并立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西夏并立010203防弊之政---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新弊渐生---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目录CONTENTS04循弊之安---南宋偏安江南防弊之政---宋初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加强背景措施特点及影响壹重点北南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五代建立者简历后梁朱温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存勖河东节度使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河东节度使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黄袍加身960年一、防弊之政---宋初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加强(重点)1、背景:(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P52第一段第2句一、防弊之政---宋初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加强(重点)1、背景:(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P52第一段第2句。①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②北宋建立后,(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旧五代史》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己。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思考:宋初面临哪些问题(弊病)?如何应对?方镇太重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地方势力膨胀君弱臣强五代十国时期君主权力受到威胁武将专权武将成为影响政局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对措施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特点:
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2)统治者吸取唐后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P52第一段第3句。1、背景:一、防弊之政---宋初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加强(重点)
五代建立者简历后梁朱温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存勖河东节度使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河东节度使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雪夜访普图》君臣相问忧天下之忧宋太祖赵匡胤宰相赵普【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2第二、三段---P53第一段,你认为赵匡胤坚持了哪些原则?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第一原则:收权,收地方权力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第二原则:分权,即分散机构权力(侧重中央,包含地方),
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第三原则:崇文抑武,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原则?赵匡胤的防弊之政防弊——加强专制与集权的措施(背诵)“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①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②财政:设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大部分上交朝廷;③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削实权:(行政)制钱谷:(财政)收精兵:(军事)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收权)分散机构权力(分权)抑制武将势力(崇文抑武)四监司四监司中央:①由枢密院专掌军政②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③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行政)④枢密院与“三衙”分管调、统军队
地方:①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全方位监控各州。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抑武:①罢免宿将兵权②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③更戍法崇文:①提倡文治②扩大科举规模,大量取士,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2、措施: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设通判监督,节度使转化为虚职行政削实权收精兵制钱谷财政设转运司管地方财政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军政地方精兵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电驻,不使常在一处。”
“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惰。”
——《续资治通鉴长编》“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节度使权力大收权主管军务、治安分化地方权力监管地方财政主管地方司法主管地方仓储四监司:监控和节制各州文官担任牵制知州加强中央集权(1)方镇太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一、防弊之政---宋初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加强(重点)四监司——中央派到地方监控指挥地方——文官担任——与知州彼此制约
地方:加强控制——中央集权加强明细节↓地方分权纵横向向集权横向分权分权军队财赋刑狱仓库利:中央控制地方之军、政及财权,基本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之弊弊:地方事事须听令中央,施政困难;出现积贫积弱的现象。中央:二府三司制皇帝三司中书门下(政事堂)枢密院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执政)枢密使(执政)枢密副使(执政)御史中丞知谏院财政行政军政监察御前会议三司使(计相)调兵权统兵权三衙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范祖禹《范太史集》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加强皇权(2)君弱臣强——分散中央机构权力,削弱相权二府台谏2、措施:一、防弊之政---宋初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加强(重点)财政
中央:君主专制的加强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唐:三省六部尚书省中书门下(政事堂)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执政)行政枢密使(执政)枢密副使(执政)军政三司枢密院三司使台谏御史中丞知谏院监察御前会议统兵权离调兵权分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更戍法禁军定期换驻明细节→中央分权二府统兵调兵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北宋“叠床架屋”式的官僚制度北宋政事堂宋:二府三司利:皇权加强,有效的监察和牵制官员,以防权臣篡权。弊:分权过细,容易出现相互推诿效率低下局面,形成冗官冗费【知识拓展:在削弱相权方面,唐宋分散相权的异同点】北宋:二府三司行
政军
事盐
铁
度
支
户
部
中书门下(政事堂)同平章事
(宰相)参知政事
(执政)枢密使枢密副使
三司
二府
形成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一切都要通过皇帝。与此同时提高监察机关的权利和地位,可以纠察、弹劾各级官员,迫使宰相不得不屈从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台谏官。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唐·三省六部制宋:事权性分工(行政、经济、军事三大专业领域分权)枢密院财政台谏御史中丞监察知谏院同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唐:程序性分工(决策流程分权)异(3)武将权重——实行崇文抑武,提倡文治抑武:①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②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③更戍法崇文:①提倡文治(原则)②扩大科举规模,大量取士,抬高文官士人的地位。《历代科举取士数量统计表》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严密考试制度,放宽录取名额,优礼进士宋人殿试图2、措施:一、防弊之政---宋初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加强(重点)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
—宋太祖誓碑锁院制度弥封制度誊录制度“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文官贪污不如武将造反危害大文官政治弊:致使宋代后期少有悍将强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宋太祖在位期间,有近350人被录取为进士,977年,宋太宗宣布广纳贤才,不久之后有500名贤士获得了任用,太宗时共取士5816人,其中大多数人出身寒微。宋真宗扩大科举取士名额,进京赶考取得功名的士子就达15380人。
-----《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利:有效地抑制了武夫篡位的危险,不至于重蹈政权更换频繁的覆辙,对社会的安定和政权的稳固有积极作用,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防弊之政——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五代积弊节镇太重原因及解决方案原因:地方与中央的矛盾;解决:收地方之权到中央措施①行政:文官任知州,牵制节度使;设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②财政:四监司,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赋税上缴朝廷;③军事: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收权”君弱臣强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解决:分散中央机构权力;①行政: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散宰相行政权②财政:三司负责财政(户部、盐铁、度支)③军事:枢密院专掌军政;台谏负责监察“分权”武将专权解决:分散军权、崇文抑武①剥夺军权-杯酒释兵权②分散军权调兵权:枢密院(文官)统兵权:三衙(武将)③扩大科举规模,文臣治国,提高文官士人地位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抑武”思考根据所学,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具有怎样的特点?并结合书中P57的“问题探究”分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②分化事权,相互牵制③崇文抑武,文人治国一、防弊之政---宋初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加强(重点)3、特点材料2:课文P57“问题探究”。————《水心别集》卷10、14消极(弊):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②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政治因循保守③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④军事力量薄弱,外战常处守势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利弊?冗官冗兵冗费
材料1:阅读课文P53正文第二段和“史料阅读”。积极(利):①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维稳)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问题探究】:p57一、防弊之政---宋初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加强(重点)4、影响(重点背诵)知影响教材P53史料阅读材料一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方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下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北宋)苏洵《嘉祐集》材料二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之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北宋)范祖禹《范太史集》知影响地方长官严格服从皇帝与中央的指挥通过分散事权,不同岗位和级别的官员权力互相制约,加强了中央集权4、影响:(重点背诵)一、防弊之政---宋初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加强(重点)积极(利):P53第二段①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维稳),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阅读课文P53正文第二段和“史料阅读”。材料三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齐,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南宋)叶适《水心别集》材料四: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南宋)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知影响消极(弊):补充:③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④军事力量薄弱,外战常处守势法网密、制度严才不获尽,志不得伸消极(弊):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行政效率低下消极(弊):②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政治因循保守利弊4、影响:(重点背诵)教材P57【问题探究】一、防弊之政---宋初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加强(重点)增设官僚机构臃肿因循守旧守内虚外强干弱枝荒年募兵冗官冗兵集政权收军权夺财权养兵养官军费开支冗费弊:利:
加强集权,巩固统治;减少内乱,有利安定过度集权→政治危机、军事危机、财政危机新弊渐生防弊之政新弊渐生---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边防压力财政危机贰1、
边防压力北宋与辽:1005“澶渊之盟”
(“岁币”)北宋与西夏:1044“庆历和议”
(“岁赐”)1044宋夏和议(“岁赐”)1005澶渊之盟(“岁币”)燕云十六州思考:北宋如何应对边疆忧患?
契丹和女真,在他们崛起以后,由于受到中原先进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已部分走向定居。蒙古在征战金朝的过程中,也汉化日深。所以这三个民族的统治者,都怀有入主中原、统一全国的雄心。——何忠礼《试论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由唐宋两朝国情比较所见》弟弟,请笑纳零花钱!宋宋夏国主,请笑纳零花钱!外难御辽夏虎狼之师二、新弊渐生---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思考: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军政败坏与“养兵”政策的推行(P54“历史纵横”)思考点(P54):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澶渊之盟”订立后……茶马互市,扩大了茶和马的市场,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商品的交换。——《中华文明地
观点二:可取。理由: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境,受损有限(注:契丹贵族购买宋朝商品,岁币通过贸易流回北宋);②稳定边防,营造和平环境
③恢复贸易,互市繁荣,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边境贸易发展
④和平、互市促进民族交融。观点一:不可取。理由:①北宋屈辱求和,加重财政负担②和平难以持久③和平状态使北宋军事力量减退,埋下亡国之患。思考点(P54):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P54历史纵横:“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目的: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影响: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P54第三段);军费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
北宋实行募兵制:招募对象多为灾荒饥民,并实行灾年招募饥民为兵的养兵制度。此外,还鼓励营伍子弟接替父兄当兵,或以罪犯充军,兵源缺乏时,也抓民为军。一经应募,终身为伍。2、财政危机二、新弊渐生---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冗兵:北宋虽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但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募兵制)。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2)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3)冗费: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冗兵冗官冗费积贫(内)积弱(外)“三冗二积”2、财政危机二、新弊渐生---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阅读教材P54第二自然段增设官员分化事权多人共职冗官扩充中央禁军实行募兵制冗兵养官养兵冗费岁币开支皇室用度积贫(内)积弱(外)养官养兵岁币(辽)岁赐(西夏)岁贡(金)财政困难重文轻武地方贫弱流民当兵兵将分离战斗力弱军事羸弱北宋危机根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启示:过分集权无法发挥地方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集权应当适度①原因②表现③结果2、财政危机二、新弊渐生---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阅读教材P54第二自然段内不支朝廷财政之需增设官僚机构臃肿因循守旧守内需外强干弱枝荒年募兵冗官冗兵集政权收军权夺财权养兵养官军费开支冗费弊:利:
加强集权,巩固统治;减少内乱,有利安定过度集权→政治危机、军事危机、财政危机新弊渐生防弊之政2、
财政危机积贫?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新弊渐生(1)原因:②机构重叠,导致冗官冗费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①军队庞大,军费开支多。(2)表现:阅读教材P51第二自然段祖宗之法,改?因三冗二积逼变法革新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1.改革先驱:庆历新政【庆历新政】发起
者:范仲淹支持者:宋仁宗改革宗旨:整顿官僚机构(以吏治为中心)改革结果:失败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然而仲淹的政策,到底引起了绝大的反动。宋朝百年以来的种种的优容士大夫,造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利,范仲淹从头把他推翻,天下成千上万的官僚乃至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暗潮明浪,层叠打来。”——钱穆《国史大纲》
三、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2.王安石变法领域内容结果富国强兵农业: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商业: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市易法、均输法)目的:调控经济,开辟财源(理财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足)1069年目的:富国强兵;原则:国家管制
增加收入充实府库(作用)军事:编制管理农民和军事训练、兵农合一(保甲法);保马法。准备以征兵取代募兵,淘汰老弱病残。提高了战斗力,但效果不佳宋夏僵持“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用兵西夏依旧战败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王安(1021—1086)字介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改革家。基本原则?变法的目的?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富国强兵结果怎样?三、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目的措施内容作用富国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募役法纳钱代役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强兵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取士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2、王安石变法基本原则: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利于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保证灌溉,防洪赈灾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进步性:①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达到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②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③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局限性:①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②一些变法措施在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加重了人民负担(青苗法为例);③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司马光、苏轼为代表);③统治集团内部(改革派与保守派(大官僚大地主))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评价:实质:是封建社会内部一场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P55:学思之窗例如青苗法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有些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手续还麻烦,给衙役交“好处费”,各地下定贷款指标,硬性摊派。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2023广州一模4)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这表明朝廷A.推崇儒家治国理念B.强化权力的制衡C.对改革未形成共识D.重视前朝的经验C(2022年全国乙卷·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A【解析】材料考察了通判的职能,依据所学通判主要是监督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客观上有利于规范地方行政,A选项正确。韩琦: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罗大经: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梁启超: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蒋介石: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在秦汉以前则推周公,至于秦汉以后的政治家,所最佩服的就是王安石。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晚清以前近800年的评价: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聚敛害民”,较为集中地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论和批判。梁启超在20世纪初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问题探究】“千古是非王安石”,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知识,你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P57“学习拓展”——素养提升:“历史解释”与人物评价司马光宋神宗去世,太皇太后高氏主政,废新法
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恢复新法哲宗去世,太后向氏主政,旧党复起向太后卒,徽宗亲政,重用蔡京,又行新法新党旧党轮流上台彼此争斗,北宋逐渐走向衰亡......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
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靖康之变”①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②宋金之战,岳飞抗金③1141年,绍兴和议④宋金对峙,南宋偏安【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6,梳理教材思路。统治区域缩小,南宋以南方为主
绍兴和议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宋的偏安并不仅仅指地域居南,更指的是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四、循弊之安---南宋偏安江南本课所学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唐朝灭亡五代乱,前事不忘后事师拥兵自重,朕以杯酒释兵权相权膨胀,二府三司化相权藩镇割据,文臣通判分其权兴文立教,改革科举纳贤仕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祖宗之法崇文抑武积弱,外难御辽夏虎狼之师积贫,内不支朝廷财政之需肃吏道,范仲淹庆历施新政革时弊,王安石熙宁行变法靖康耻,武穆御金;臣子恨,绍兴和议风波亭,英雄冤死;临安城,君臣偏安防弊治国得失课堂总结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宋初专制与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北宋的建立措施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分散机构权力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地方:四监司、通判特点及影响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边防压力财政危机——三冗二积北宋与辽—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富国强兵)评价、败因、启示南宋的建立宋金之战岳飞抗金偏安局面的形成(绍兴和议)立祖宗之法变祖宗之法守祖宗之法反思宋王朝的兴衰,世界是发展的,要用变革的思想看待世界,解决问题!学习祖宗初创家法时的精神,敢于针对传统带来的问题进行变化,历史才能不断向前。循弊之安---南宋偏安江南南宋的建立宋金之间的“战”与“和”肆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1127年赵构称帝,南宋建立,后定都临安宋金之战,岳飞抗金1141年宋金议和,订立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①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②南宋对金称臣;③每年向金送“岁贡”“世为侄国”
南北对峙四、循弊之安---南宋偏安江南四、循弊之安---南宋偏安江南1.南宋的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2.宋金之间的“战”与“和”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和议时间内容绍兴和议1141年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隆兴和议1164年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嘉定和议1208年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四、循弊之安---南宋偏安江南2.宋金之间的“战”与“和”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从北宋至南宋,地理形势上发生怎样的变化?统治区域缩小,南宋以南方为主都城迁移,从东京(今开封)到临安(今杭州)南宋的偏安并不仅仅指地域居南,更指的是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宋朝民族战争特点:
有战有和,以和为主,防御性为主,虚外轻武
公元1274年,忽必烈帅大军攻打南宋,到1279年,宋军大败。南宋灭亡,元朝统一了整个中国。四、循弊之安---南宋偏安江南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宋史·岳飞传》你如何看待岳飞之死?……从深层的政治文化角度来看,岳飞是死于宋代文官集团的集体迫害。
——付月《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和岳飞之死》高宗当然不可能将岳飞释放,因为第一,他怕和议没法坚持下去。第二,释放岳飞意味着当初的兴狱即为有意制造的冤狱……第三,他怕岳飞怀恨在心,留下后患。
——龚延明《岳飞》
岳飞之死,象征者宋朝立国以来确立的“崇文抑武”政策的回归。本课小结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分散机构权力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地方:四监司、通判特点及影响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边防压力财政危机——三冗二积北宋与辽——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背景主要内容(富国强兵)评价、败因、启示南宋的建立宋金之战岳飞抗金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议)4.3议和偏安——南北对峙
两宋旧事,曾经沧海,烟波浩渺。一度物阜民丰、鼎盛梦华,却几度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一度兵多将广,良相辈出,却几度秋凉蒙辱、南渡偏安!一度风清月朗、文化昌明,却几度惆怅哀婉、无尽乡愁!
无论如何,两宋都是中国历史长河中革故鼎新和继往开来的一段记忆,一段充满着生机与悲情的故事,但是这并非两宋时期中国空间的全部记忆与故事,华夏文明的文化基因恰恰就在这个时期凭添着新的色彩……本课所学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唐朝灭亡五代乱,前事不忘后事师拥兵自重,朕以杯酒释兵权相权膨胀,二府三司化相权藩镇割据,文臣通判分其权兴文立教,改革科举纳贤仕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祖宗之法崇文抑武积弱,外难御辽夏虎狼之师积贫,内不支朝廷财政之需肃吏道,范仲淹庆历施新政革时弊,王安石熙宁行变法靖康耻,武穆御金;臣子恨,绍兴和议风波亭,英雄冤死;临安城,君臣偏安防弊治国得失课堂总结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宋初专制与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北宋的建立措施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分散机构权力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地方:四监司、通判特点及影响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边防压力财政危机——三冗二积北宋与辽—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富国强兵)评价、败因、启示南宋的建立宋金之战岳飞抗金偏安局面的形成(绍兴和议)立祖宗之法变祖宗之法守祖宗之法反思宋王朝的兴衰,世界是发展的,要用变革的思想看待世界,解决问题!学习祖宗初创家法时的精神,敢于针对传统带来的问题进行变化,历史才能不断向前。1.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B.削相权以加强集权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材料“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无法判断地方权力被分散,故A项错误;全国分十五路,设转运使管理,不属于丞相事务,故B项错误;题中“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这些做法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通过在地方转运使基础上增设几个机构,无非是为了分化他的权力,故D项正确。答案:D。D【解析】据材料“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分而治之、相互牵制”,可知宋代路制吸取汉州、唐道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的教训,从而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做法,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据材料“以交通路线为主来划分行政区域,分而治之、相互牵制”,可知宋代路制设置主要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非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排除B项;依所学,宋代路制属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非皇权与相权,未涉及到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依所学,宋代路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代地方割据势力较大的局面。但并未铲除封建割据的根源,排除D项。
2.赵宋王朝创建的地方行政区划为路制,路制以交通路线为主来划分行政区域,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分而治之、相互牵制。据此可知,宋朝路制的设置()A.汲取了前代历史教训B.满足了商业发展的要求C.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绿化维修及养护协议
- 2025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八校中考物理一模试卷(含解析)
- 低碳材料采购合同示范
- 香港借款合同范本
- 菜籽油购销合同范本
- 个人短期借款合同协议
- 江苏省永丰初级中学2025年高三生物试题期末练习试卷含解析
-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重点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4月考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画法几何与CAD制图》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室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设备维修规程
- 西川煤矿整合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Unit 6 Lesson 1 A Medical Pioneer教学设计 高中英语北师大版(2019)必修第二册
- 英语答题卡2023年全国小学生英语能力测评(NEPTP)低年级组
- 国家开放大学《哲学基础》形考任务1-3参考答案
- 输电线路外力破坏危害及特点
- 医院工作中常见的法律风险和对策专家讲座
- 2023年湖南省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选拔赛试题及答案
- 升压站建筑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
- GB/T 24825-2009LED模块用直流或交流电子控制装置性能要求
- 2023年湖南公务员面试真题及解析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