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改革9篇_第1页
教学方法改革9篇_第2页
教学方法改革9篇_第3页
教学方法改革9篇_第4页
教学方法改革9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方法改革9篇教学方法改革篇一【关键词】民法学;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改革一、民法学教学的目的任务民法是市场经济法制的基石,是最基本的人权保障法。这决定了民法学在法学教学体系中,是主干性的专业课程。民法学是以研究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民事法律规范为对象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民事法律规范的内在规律,从而总结出民事法律规范在适用中的经验,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和运用民法,为民事立法提供理论依据。民法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就知识层面而言,要向学生系统地讲解民法原理、物权、债权、继承权、人身权,以及民事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和基本原理,为商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等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观念和法律思维方法层面而言,培养学生的民事法律思维能力和维权意识,正确把握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的内在关系。就应用层面而言,引导和训练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民事法律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对于我们三本民办院校来讲,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法律专业人才”,一切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工作能力和成功应对各种社会压力挑战的综合素质。二、民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1)改革民法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基本思路。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民法学教学改革,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工作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为主要任务,突出活学活用,强化实践教学,以最大限度满足三本学生就业竞岗的实际需要为主旨,为此,必须实现由理论知识灌输型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向研讨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方法的彻底转变。(2)民法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近年来我们着力改变了由教师主宰一切教学活动,大胆地探索采用了研讨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方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和课堂讨论答疑法。案例教学法,由教师选择典型民法案例,引导学生独立研究思考,集体讨论,判别是非,提出处理方案,最后再由任课教师进行讲解和总结点评的教学方式方法。课堂讨论答疑法,由教师提出本学科相关的现实热点、难点问题,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独立研究思考,准备发言稿,然后进行课堂讨论交流和辩论,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归纳和点评的教学方式方法。(3)改革创新的作用。教学方法的变革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法的兴趣和钻研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还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钻研的能力、法律思维能力,有效地保证了培养应用型优秀法律专业工作人才的目标任务的实现。在开展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前与所任课班级的辅导员经常进行沟通,从而也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三、民法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成效首先,在理论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促进我们正确处理了民法学理论的经典与现代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民法学的经典理论,而且要让学生掌握民法学理论的现展。其次,在民法学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方面,我们注重民法学理论紧密联系民事法律实践,使讲解民法学知识、活学活用民法知识的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为一体。为此,我们主要作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引导学生运用民法理论正确解读现实社会中的法律现象。第二,引导学生运用法律分析方法,理清复杂的社会现实中不同的法律关系,使学生学会选择正确的法律方式方法解决不同的法律问题。第三,引导学生运用民法学关于民事立法的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理论,来分析说明民事立法与民事司法现实之间的差异问题的原因;全面正确社会正义的发展决定了法律正义包括立法中的正义与司法中形成的新的法律正义之间的关系。再次,在民法学实践教学方面,我们主要运用两种方式解决学生的三个主要能力问题。一是通过旁听审判的方式,让学生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通过模拟审判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对学生运用法律解决纠纷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更好、更显著,这个过程强调的是“用”。我们的改革探索是初步的。虽然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改革探索,使法学专业的教育质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参考文献[1]彭万林。民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4教学方法改革篇二基于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在具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互换教学法、诵读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及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提高所起到的作用。关键词:应用能力;教学方法;改革;古代文学专业应用能力是指从事某一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具体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被确定为:文字书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文章写作能力、文章阅读鉴赏能力、职业能力等。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从先秦到近代文学,包括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积累的文学文化遗产。虽然在课时安排上占用时间最长,需历时四个学期。但是,由于其所涉及的内容浩如烟海,往往一部作品所供参考的研究资料就可以组建一个小型图书馆,所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传授给学生全部的知识,而以知识灌输为目的的讲授法也难以实现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知识储备少,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识记。其次,缺乏学习热情,学习主动性差,听课比较被动,参与课堂的热情不高,对教师布置的课外阅读及作业很难认真完成。再次,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能力略有不足,知识理解力稍差。传统的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教学形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改革:一、以“任务驱动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潜能“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这种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对教学的评价不以老师讲的是否精彩为主,而以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成效为主。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了如指掌,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科学地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合理地设计学习任务,提示学习方法。具体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以元曲部分的“王实甫与《西厢记》”一章为例,传统课堂上教师基本按照作家生平思想、作品的题材来源、基本情节思想、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解,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记思想特点、艺术特色。这种机械的记忆很难对文本艺术性有切身的体会,文章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也难以提高。而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将教学内容中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部分设计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比如,我布置学生课下完成“张生与崔莺莺爱情故事的演变”这一任务,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同时,提示学生再次阅读学过的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阅读《西厢记》原著,以及其他相关的文献资料。课上各小组分别推举一个代表进行汇报,然后学生之间互相质疑、补充,教师适当指点、引导。这样,学生不仅完成了“西厢记的题材来源”这一教学内容,而且还引发了学生主动地思考“为什么‘崔张’爱情故事会由原来的悲剧转变成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剧”这一问题,使学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又解决了一个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主动阅读了原著,对艺术特色也有了自己的总结和把握,教学重点也由学生自主完成了。一个合理的学习任务,完成了传统课堂上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致较高,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更扎实。为了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小组合作任务有部分学生滥竽充数的现象,还可以适当设置一些独立型任务。如,在讲授先秦“诸子散文”时,可以尝试给学生一个需独立完成的任务,把学生引领到一个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比如,“找出孔子《论语》中论述‘仁’的语句,并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布置的这个任务就迫使学生要仔细阅读《论语》,并且要查阅大量资料理解其中的含义,因为还要认真梳理出自己的体会,形成文字材料。课上采取同学间互评的方式将每个学生的文字材料随机分发给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这样既可以起到学生间互相学习的作用,同时也完成了互相监督。学生互评后教师选取完成较好的进行宣读交流,讲评,总结学生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对完成得不理想的学生,课下找时间进行辅导。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评价是重要的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发现他人的优点,而且也能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学习任务。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信息检索和筛选的能力。二、以“角色互换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活跃课堂气氛角色互换法是互动式教学中一种典型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选取一部分能够自主把握教学内容的学生,让他们充当教师,进行讲解。具体操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选取教学内容,进行分工布置。角色互换法对于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并不适用,因此,教师选择的内容极为关键,明清部分的小说尤其是“四大名著”的教学比较适合用这种方法。第二步,学生准备阶段。教师提前2-3周布置讲课内容,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并且要求学生制作课件,写出讲稿。同时,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列出“百家讲坛”“超星学术视频”等相关网络资源上的经典视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准备。在学生正式讲课前2-3天,教师还要对讲课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以提高课堂效率。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和帮助为主。第三步,学生课堂讲授阶段。这一阶段,教师要以学生的身份认真听讲并记录。同时,掌控课堂秩序,观察其他学生的听课反应和状态。学生讲解过程如有知识性错误,不应打断学生进行纠正,以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第四步,教师点评阶段。教师在学生讲授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效果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正面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要指出不足,激发学生继续努力提高。另外,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要进行补充和强调,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利用角色互换法,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口才表达能力、课件制作等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集中了学生的上课注意力,构建了互教、互学、平等、自由的教学环境。三、以“诵读法”强化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诵读教学法自古便有,“诵”包含两种意思,一是用抑扬顿挫的音调朗读文章,二是凭借记忆背诵。中国古代文学的讲授主要以文学作品为核心,让学生大量诵读甚至背诵作品,这是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可行的方法。诵读一方面可以是教师进行诵读示范,或者播放名家诵读音像资料,对学生进行诵读基本方法的训练。另一方面,可以是学生诵读,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个体诵读、集体诵读和分角色诵读三种形式。对于短小的、相对简单的诗词可以采用集体诵读的方式,对于感情比较强烈复杂的可以采用个体诵读的方式,比如李白的《将进酒》,学生如果能够读出李白强烈的感情,对作品的理解也就完成了大半。而对于有一定叙事性故事的篇章,比如《西厢记•长亭送别》片段,可以找学生分饰张生和崔莺莺进行分角色诵读。学生只有通过熟读作品,沉浸于审美的享受之中,才能陶冶性情,开拓视野,提高文章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同时,因为学生的人生阅历、知识积累等原因,也许对于某些作品中的精神、感情无法理解和把握,而当他们默诵下后,就可以随时随地慢慢体会,并于其中时时受到陶冶。因此,适当布置诵读甚至是背诵一些经典篇目,并且及时地检查、督促,或者在期末考试中增加背诵知识的考核,强化学生的经典阅读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文章阅读鉴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四、以“多媒体辅助法”增加古代文学教学的活力,拓展课堂容量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大多数课程都纷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而如何使用多媒体是文科专业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和压力。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追求什么,怎样把传统用语言表现的古代文学具象化,增强原本只有靠语言和纸质教材共同构成的教学立体感,让板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学生接受知识更为广泛。同时作为以情感为主题的文学,如何用多媒体的手段再现、表现人的情感,这是教学中的最大难点。因为,多媒体如果使用不当,只是单纯地把纸质的教案变成了电子教案,学生由原来的记笔记变成了打印、复制笔记等,这就完全背离了古代文学教学的目的。在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链接丰富的图片、古代名曲、配乐朗诵、相关评论以及音像资料等,来帮助学生进入某种情境,这是教师无法用语言、板书来完成的。比如,在先秦文学的讲授中,学生对那种久远的历史感无法把握,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和考古资料,帮助学生能够站在那个时代的角度来理解那一时期的文学。在讲解《西厢记》时,选择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演唱的电视剧版《西厢记》,让学生欣赏惊艳、闹斋、长亭送别等折的表演,课堂效果非常好,平时对戏曲比较反感的学生,也开始对戏曲产生了兴趣。还可以在课上插播超星学术视频、网易公开课、爱课程、中国公开课、百家讲坛等名家讲座的精彩片段,丰富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因此,在多媒体使用上,既不能盲从也不能排斥,教师要扬长避短,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合理地引入课堂。总之,“教学有法,法无定法”,中国古代文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文章写作能力、文章阅读鉴赏能力等专业应用能力。作者:吴凤玲单位:长春光华学院参考文献:[1]曾大兴。古代文学教学的五个目的与五种方法[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2).[2]黄桂蝉。古代文学教学方法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4).教学方法改革篇三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目前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讲授法,很多学生也乐于用这种被动接受的方法学习,这样的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阻碍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够用一辈子,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能在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自学能力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二是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教学实验证明,学生没有阅读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抓不住段落的中心思想,不会使用教科书,也缺乏阅读教科书的兴趣。这种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但不能从阅读教科书中去深入理解和巩固,很快又会模糊和忘记。所以教师应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材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及时得到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乐趣。如物理性质让学生阅读自学,物质的用途可引导学生结合化学性质,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总结得出。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讨论,共同设计,得出方法、步骤、装置等。在进行有机化学中的甲烷、乙烯、乙炔实验室制法的教学时,可采取上述方法。因学生已学过氯化氢、氯气、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已掌握实验室制气体的方法,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自然能够得出制取以上三种气体的方法、步骤、装置、收集等知识,达到使学生自学的目的。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无异于拿到了开启知识的金钥匙。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还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的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出道理,揭示其内在实质。如设置悬念、反复比较、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阅读过程要求学生勾画重、难点,归纳整理,比较分析,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记下原理、规律和疑难点,借助图表整理同类知识,由孤立到联系,把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编成知识纵横网络。如在讲授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告诉学生,每一族学习一种代表元素的知识,再推及到同簇其它元素,并找出同簇元素结构、性质的异同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同时还应增加课堂讨论与练习时间,将有助于学生动脑动手,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参与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参与行为。总之,化学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自学能力是作用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性能力,是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去实践,去努力,其结果是使学生受益。二、加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多讲习题,减少实验,葚至不做实验,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容量及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讲解钠的化学性质时,可增加一个实验:取一小块钠投入到装有硫酸铜溶液或硫酸铁溶液的小试管中,会有沉淀生成,这种现象必然很快引起学生的好奇,思维开始活跃,产生积极的探究的欲望。将某些演示实验(简单的试管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开放实验室,鼓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还可安排一些家庭实验,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就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叫学生去做,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方法改革篇四关键字:钢琴教学;音乐专业;改革;探讨引言钢琴艺术是听觉的审美艺术,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演奏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知。然而近年来钢琴的教与学中,一些教师忽略了演奏过程中“听”的音乐本质性特点,盲目地拔高培养。这点无论在高校教育还是在琴童培养中都是存在的。在众多的比赛或考级中清晰地反映出这一现状迫切需要改善。要加强钢琴教学中文化素质教育和听觉的培养是必然的,否则会使学生的演奏只注重纯音符的表现,不知道乐曲中所表现的内容,演奏法记号做不到位,只顾乐此不疲弹奏音符,音乐中最重要的音乐性的表达没有,忽略了音乐的本质,急于求成地弹奏自己胜任不了的大作品,导致弹奏出来的作品面目全非,演奏中的“二度创作”更谈不上。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指导教师及学生家长存在片面的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错误思想。1高校钢琴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1)首先在钢琴教学练习阶段,要给学生讲解每首曲目的技术课题,使学生注意其中的技术重点和难点,使其了解掌握这些技术需要哪方面的努力,要给学生讲解、分析练习曲的结构、段落、句法,使学生在音乐上、意境上、声音上找到自身的不足和需要追求的境界。同时,教师要注重教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去达到此境界,绝不要将学生练习曲变成单纯的机械式重复锻炼,要再每次练习中有所领悟,有所提高,取长补短。(2)其次,教学联系曲的速度掌握。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曲目采用不同的速度来练习练习曲,也可根据节拍机的刻度逐格加快,最后达到练习曲的实际速度。在练习中,演奏者必须首先要对练习曲的实际演奏速度心中有数。技术强、难度大的作品,演奏速度往往成为决定演奏状态的关键性问题。速度慢了,这个那个作品的线条美得不到体现,速度过快,使得演奏作品意境得不到体现,从而失去平衡。(3)听觉的练习,演奏钢琴必须依靠听觉,但是,往往由于技术难度,练习曲的机械成分大,很容易使学生忽视听觉的重要性。2明确钢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练琴方法和习惯是钢琴教育的核心,也是钢琴教学改革中所强调的。要改变学生贪大、贪多的学习观念,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有所选择地展开学习,要有循序渐进的学习心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在如何又快又好地提高教学水平的问题上,教师除了要秉持对学生按需给量的原则外,还要更加注重钢琴教学中文化素质教育的加入,脱离了这点钢琴的弹奏是无生命力可言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先多查阅乐曲的有关介绍,从侧面更加清楚地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教师再讲解作品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使学生对乐曲的把握更深刻、更具表现力。比如作者的出生年代、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了该作品、其音乐的表现动机是什么、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等,教师利用生动风趣的语言和对比性的示范性演奏,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讲解和真实的听觉感受更加深刻地了解乐曲,感受音乐性的所在,找出问题和改正方法。3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改革策略3.1钢琴课程应采取多种多样的课型钢琴教育和其它课程在课堂教学的不同还体现在课型方面,音乐教育专业只有一种形式是不够的,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就比较呆板,课型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是教学改革和钢琴教学研究一个重要的内容,以往的音乐教育中往往采用“一”对“一”的教育形式。目前教学改革重视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人们渐渐认识到这种教育形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努力探求多样化的钢琴教学形式,不能只采用“个别课”的教学形式,而是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加入小组(二人、三人、五人等)、集体课等,加入这些课型之后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3.2深入拓展钢琴教学内容很多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都不是从小时候开始练习钢琴,也就只有极少的学生从小练习钢琴,差不多都是进入中学艺术班后,才开始系统学习钢琴知识,没有基础的钢琴知识,学生真正学习练习的时间很短。所以大部分学生的钢琴基础知识缺乏,演奏技能的时间非常有限,在理解分析钢琴作品的能力相对比较优薄弱,而钢琴学习是一个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科目,需要一个长期知识和积累和实践的过程。高校在钢琴教育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读谱习惯,指导学生能按照乐曲的说明去弹琴,不能只按自己的想法去弹奏。还应强调抓好钢琴弹奏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即兴伴奏的弹奏和自弹自唱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3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老师在授课时,应增加一些集体授课的比例。在课堂教学时突出重点并且找出一些例子,做好示范,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不断带动学生学习钢琴的热情,学生在欣赏钢琴作品演奏的同时多多鉴赏钢琴演奏的技巧。高校音乐教育钢琴专业是学生和老师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具体实际需要,因材施教,老师的教法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使钢琴教学更加顺利的进行。3.4注重学生独立钢琴演奏表现力的培养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的学生,不仅要有钢琴演奏的能力,更重要的要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学生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理论知识,拓宽艺术视野和艺术修养,具有独立的音乐创作能力,不仅会演奏作品,更要领悟如何创作优秀的作品。只有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具备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这是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体制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和教学任务。参考文献[1]李和平。《钢琴集体课》课程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下)[J].钢琴艺术。2024(01)教学方法改革篇五关键词:刑法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随着法治国家建设的全面推进,法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法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法学专业人才,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人才资源。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加强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司法实务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法学教育进行改革,加强法学专业学生法律实务素能的培养。刑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部门法学课程,是法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无论是从理论教学出发还是从实践教学出发,刑法学的教学必须适应我国现阶段法治建设的需要-一米范文§,必须与我国的法学教育、司法改革的方针、政策相适应。一、刑法学教学改革研究的状况近年来,刑法学教师在不断探索刑法学教学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的刑法学教师从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培养应用型的法律精英人才,提出在司法考试导向下的刑法学课程教学改革。有的刑法学教师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提出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的刑法学教师从刑法学教学目标的定位出发,提出多种教学方法的良性互动教学法。有的刑法学教师从刑法学课程本身的性质出发,提出改革刑法学教学内容,包括改革总论和分论的教学内容。有的刑法学教师根据刑法学实践性课程教学的目标,提出卷宗案例教学法。这些成果都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笔者认为,上述教师从某一方面提出了刑法学教学的改革,缺乏全面、有机的统一。本文根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法学本科刑法学教学的现状,深入分析我国刑法学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提出破解困境的办法和措施。二、我国高校刑法学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1.刑法学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教学目标是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的定位决定了课程的合理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当前,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精英型的法律职业者,通过本科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主要部门法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使学生具备从事法律职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但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效果和司法实务部门反馈的信息来看,法学本科毕业生到司法实务部门工作后,很难胜任司法实务部门的工作,仍然需要司法实务部门的岗前培训和实务工作人员长达两至三年的带教才能慢慢具备独立从事法律职业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其原因在于法学本科教育与法律实践工作要求脱节。实际上,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号称是从通识教育转变为法律职业教育,从大众教育转变为精英教育,但并未成为真正的法律职业教育,也不是真正的法学专业的学术教育,现有的法学本科教育主要是一种纯书本的理论教育,虽然安排有实践教学环节,但因学生忙于准备大学四年级上学期的司法考试,实践教学常常是走过场,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刑法学教学与法律实践是脱节的,其教学目标难以实现。2.课程设置单一。我国的一些普通高校对刑法学课程的设置比较单一,单纯开设刑法总论与刑法分论这两门理论课程,没有开设相应的刑法方面的选修课,如外国刑法学、刑事政策学等。同时,没有针对刑法学课程设置相应的实务训练,只是在大学二年级的暑假开设模拟审判课程,模拟审判课程又没有专门针对刑事案例。所以,学生的刑事案件实务训练非常有限,学生的刑法实务思维难以形成。因此,现行的刑法课程结构并不完善,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法律人才培养。3.教学方法僵化。刑法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刑法学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运用。从目前各高校的刑法学教学情况来看,刑法学教学主要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即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和记笔记,学生主要是围绕教材学习,很少涉猎课外读物。这种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被称为“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不符合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的基本目标,不仅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应当更加注重塑造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素质、品质。传统的灌输教学法存在以下弊端:(1)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对刑法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讲解,偶尔会针对相关理论问题穿插简单案例进行阐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整个上课期间,没有什么机会提供给学生进行主动思考。长此以往,教师会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刑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都没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那对于将来走上法律实践部门的学生而言其是无法胜任工作的,如此我们的法学教育就培养不出合格的法律人才。(2)课堂氛围沉闷。这种传统的讲授法主要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难参与其中,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氛围沉闷,一部分学生甚至昏昏欲睡,难以实现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三、刑法学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1.确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刑法学教学目标。针对刑法学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高校必须确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刑法学教学目标,即刑法学教学目标重点是培养具有法律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操守的应用型和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2.完善刑法学课程体系。为了实现培养具有法律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操守的应用型和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刑法学教学目标,高校必须完善刑法学课程体系。首先,我们必须科学设置刑法课程体系。学生刑法实务思维的养成不单纯是通过学习刑法总论和刑法分论这两门课程就能实现的,这需要我们开设一组围绕着学生刑法实务思维形成的刑法课程,除了刑法总论和刑法分论课程外,还需开设刑事政策学、外国刑法学、刑法案例研习,刑事辩护实务专题、模拟刑事审判、刑法学文献选读等一系列刑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次,改革刑法总论和刑法分论的课程设置。在整个刑法学教学课程中,教师不能只单纯地进行理论教学,而应在合适的章节穿插实务训练,让学生在领会刑法理论体系的完整、刑法理论的博大精深的同时,感受刑法实务的复杂、细腻和思辨。目前,一些高校没有安排实训课程,少数安排了实训课时的高校实训学时占比较少。笔者认为,刑法总论和刑法分论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应有所区别,刑法总论应侧重于理论教学,刑法分论应侧重于实务教学。因此,在刑法总论与刑法分论总课时相同的情况下,与刑法分论相比,刑法总论的理论课时应当适当增加,而实训课时应当适当减少。只有这样的设置,才能扭转当前刑法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面。3.实施以讲授法为主的多元教学法。针对传统讲授法枯燥乏味、课堂氛围沉闷的现状,我们必须大胆创新,采用一种新的讲授法,即启发式的讲授法,将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每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疑难问题,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刑法总论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讲授法的同时,可以穿插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开展讨论式或者辩论式教学之前,教师必须提前做好充分准备:首先,教师必须明确讨论式或者辩论式教学的要求和任务;其次,必须分组进行讨论或者辩论,教师将学生分成组,每组人数控制在三人以下;第三,教师确定好讨论或者辩论的时间,讨论或者辩论的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一次安排两组学生参加讨论或者辩论,一般一周安排一到两次;第四,教师确定好讨论或者辩论的题目,讨论或者辩论的题目一般可由教师事先提供,让学生抽签选题,学生选好题后,各自利用课后时间去准备;第五,讨论或者辩论以及自由提问、点评依次进行,教师根据上课的进度安排讨论或者辩论,在讨论或者辩论结束后,其他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在刑法分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启发式讲授法的同时,可以穿插采用案卷审查教学法,即让学生审查案卷材料,撰写审查报告,提出案件处理意见,亲身感受司法实践中对具体犯罪的认定过程和认定方法。参考文献:[1]肖乾利。论司法考试语境下的刑法学教学——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24.02[2]刘夏。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刑法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4.09教学方法改革篇六【关键词】金融会计;教学方法;实证分析金融会计课程的教学采取的是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学重点放在向学生介绍基本核算方法及存款和结算业务的处理。但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以此发展出来的教学方法与实际需求有着较大的差距,造成学得不实,用得不专现象的出现。本文以金融会计教学为切入点,对其教学方法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一、金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金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三方面。第一,学生对实际操作的生疏感。如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有关账簿只知其意,对运用不感兴趣。而这部分内容又恰好是在理论教学中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对于具体的会计业务不会处理,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金融会计》所涉及到的会计流程和凭证与普通会计有着一定的区别,如何使学生真正把握这种区别,做到对金融会计学与用的结合还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个难点处理不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把握不到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停留在每个分录处理上,当遇到较为系统化的操作时就容易把有关知识弄混,更不能实现实务操作。即使在实验室中,学生可以按流程真实操作图章、凭证、账簿、报表,并通过对具体的经济业务的分析、处理,完成编制、传递凭证、登记账簿、填写会计报表的工作,但由于该课的授课量大,内容多,造成有的学生还没有消化吸收这些知识,又必须马上学习新知识。即传统授课对重点和难点突出不足,造成课时分摊现象,这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问题。第三,课程内容更新欠缺,主要表现在与现实需求间的差距。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与深入时时刻刻为金融会计提出挑战与机遇。众多学者认为,金融会计工作具有业务量大、种类多的特点,所以金融会计教学应尽量采用阶段性模拟方式,重视内容的与时俱进,同时突出重点,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研究现实的兴趣,做到老师的“教”与学生的“研学”在动态中的互促互进。以上问题的出现,看似出在学生方面,实质则是教师与教学上的问题,这是高校教育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只有做到普遍规律与特殊性结合、教与学结合、师与生结合、课堂与课外结合,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提高教学的产出质量。这为《金融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可能与平台,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尚未形成权威的成果,但众多大学与研究人员都在从事相关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进了该课程的建设。他们多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引入课堂映象,即把学生熟悉的经济现象引入课堂,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际会计工作环境,把抽象复杂、枯燥的经济内容变为形象生动的直观实例;二是增加生动有趣的实务案例,如以银行业务设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把最新的一些实务趣闻、案例作为背景材料,或者以现实金融状态下银行的具体举措来为学生设计讨论题等等;三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实践能力,即给学生自我学习与创造的空间,变被动为主动,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使实践内容贯穿于理论教学之中。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权威统一的对“教学方法”的定义。如: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王策三著,《教学论稿》)等等。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教学方法是一种动态的、相互的、以教学任务(目标)为指导的规划与实践的结合物。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传授法、谈话法和练习法。随着社会实践发展以及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人们在交流与传达知识与技能方面又发展出了演示、实验、参观、讨论、作业、交流等方法。但长久以来,人们多把教学方法看作是教师的事,与学生没有关系,实际这是片面的。不可否认,学校教育(尤其大学)是教与学的结合过程,是动态的。所以现代大学教育越来越多地把教学方法视作一种在课堂中、课堂外,连接着教师与学生的系统物,其目标就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产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产生了一种组合的教学方法,传授――接受法、问题――发展法等等。但并非这种组合就可以解决金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激发学生能动性的同时可能会失去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甚至偏离正确的教学目标。因此,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仍在不断深入之中。教学方法的探索过程中,不得不提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源自欧美,对现代的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产生较广泛的影响。目前尝试应用的主要有三大类,即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和随机访问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赵蒙成对三类方法作了总结(2024),他认为:“抛锚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支架式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帮助,帮助学生把复杂的任务加以分解,并设计、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为学生持续的建构奠定基础。“随机访问教学主张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生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总体仍是一种概念模型,实际操作中仍有许多具体情境与特殊问题需要单独设计解决(虽然均具有一种普通的环节构成)。但这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而且该视角在学术界与实际应用中已经展现出了其价值。现代教学中还有一种“研究性教学”理论,该理论强调教与学的过程性、老师与学生的体验性、教学主客体的一体性(参与性)。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该理论实质上也是一种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如研究性教学将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成果产出方面更注重考查学生对调查、观察、实务问题的解决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和技能的掌握。二、案例分析不难发现,现代教学中的诸多理论与实践的尝试都是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核心的,这与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也是相符的,传统式的填鸭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创新人才需求现状。在此基础上,笔者以金融会计学的教学为例作简要的实例分析。金融会计与普通会计既有相通之处,也有较大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应抓重就轻,注意对学生学习层次性的引导。这应该成为教学中的基础,也是建构性教学的基础。笔者将其归结为:“结合不同教材的层次性、强调金融会计的实用性、突出基础知识的牢固性、强化学生学习的灵活性。”这既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建构了一个知识结构的“支架”,并为他们留下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如在支架环节中,适当加入一般金融会计不会考虑的商业银行存贷款核算、投资核算及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保证教学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系统把握金融会计的基础知识体系,不但激发好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调动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打牢基础知识。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与学习中,课程中尽量在每一章设有一节课堂讨论课,一般由多道小题构成,如各类形式与题材的自由讨论,各类形式的自由抢答课,对不同国家货币的辨识等等。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对金融会计的学习兴趣是建构性教学以及发挥他们创造性,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前提与过程。建议采用的措施可归纳为:“课件背景设计强调新颖,总体布局突出生动、直观,愉悦视觉+脉络清晰、注重归纳总结、充分利用图表展示+教师与学生针对现实问题的讨论,从而相互激发,关注学科的最前沿”。建议课件中设计多个背景版面,并在版面中加入适当小图,使背景视觉效果更出色,通过吸引学生注意力来提高课件的利用率,同时,这些背景绝大多数突出了相关的金融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设计过程中,适当注意选取多套风景作为部分章节的背景,随着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不断深入,可能会在视觉与心理上产生一种厌烦感或疲惫感,清新风景作为课件背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与转换学生的这种不自觉心理,有“随着课程接近尾声,知识的不断掌握,心情越来越明朗,学起来越来越轻松”的喻意。每章结束时,添加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趣味图片,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在无形中鼓励他们多读书,起到双吸引、双激励的作用。每一章都采用先易后难,以浅入深的教学思路。在每一部分中都列出相关的例题,让学生通过例题真正掌握知识,使难点不难,重点更重。在每一章中,课件都力争对难记、易混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生动的归纳总结。如贷款损失准备金变化情况表、结算方式特征、手工联行往来、电子联行汇划基本方法、所有者权益关系图等等。通过归纳总结,零散的知识得到了梳理,学生的思路也有了系统,更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图表可以更直观地把知识传达给学生,所以,课件应有意加大对图表的使用,包括程序图、业务流程图、操作示意图以及相关的凭证单据的图表展示,如活期存取业务流程、定期存取业务流程、电子资金的划汇不同模式等等。课堂讨论课的设计是必要的,其内容也必须与现实紧密相关。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本学科最前沿动态,并通过课堂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再进一步通过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前沿的关注、对学科在实际应用中的关注。这也是对学生创造力与研究性的一种激发,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建构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实际应用。当然,在课堂之外,也是教学的一部分,对其运用与开发更值得教学研究者去不断探索。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在此不做讨论。这种实例分析对解决金融会计教学中现存的诸多问题有什么帮助呢?笔者已经在开篇讨论了问题:学生对实际操作的生疏感、学生的系统性把握不到位以及课程内容更新欠缺三方面。通过实例分析,显然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兴趣、教学情绪、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都影响着教学成果的产出,但归结起来仍集中于教学方法上。从分析中可见,笔者所设计的金融会计教学方法的尝试把教师视作教学中的一个有机部分,成为教学方法中的一个功能键,所以其态度、兴趣和情绪必须也必然以方法为指引棒,服务于教学成果的高质量产出要求。教学中的另一个有机组成是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小群体也会对教学成果产出产生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与激发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中的有利资源,避免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证分析中,这也是一条内在原则。当然,做到这一点还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能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创造性的应用。所以,对金融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而言,教师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尤其是心理学知识与应用方面。【参考文献】[1]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2]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24.[3]赵蒙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24(9).教学方法改革篇七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所有东西都是由教参搬到教案上,再由教案搬到课堂;教材上没有讲的不敢讲,书本上没有说的不敢说,课堂的生机和活力是不会真正表现出来的。新材料是指别人不曾使用或较少使用过的材料。笔者认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另外,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对新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工,更好的对新材料正确、灵活、创造性的运用。所谓新问题,就是要谈新出现的问题,谈热点问题,谈有争议的问题,谈没有定论的问题,谈别人认识不清的问题。很多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而教材又是十几年不变,脱离实际,陈旧空洞,所以不吸引人,学生不愿意听。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应该善于抓新问题,触角敏感,思维走在学生的前面,即使讲的是旧理论,也有个结合新世纪的问题,即用生动具体的新材料检验旧理论,用旧理论来指导新实践。二、选新角度,讲新观点能用新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固然很好,但有时没有恰当的新材料,那么换一种角度来认识旧材料,即从旧材料中开掘出新意,同样值得肯定。讲新观点就是要讲又创见性的观点,讲别人没有讲过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演讲家李燕杰的报告很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又很多观点比较新颖,看问题角度独特。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独特的见解讲给学生。三、用新方法,设新环节讲课没有固定的方法,完全可以因所讲内容的不同和听众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讲法。“教无定法”关键的问题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今天的学生的学习思维理念已经不满足于过去的被动式“学会”的学习结果。必须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动的思维观念,以教者的思维唤起学者的思维;以教者的情感唤起学者的情感;以教者的兴趣唤起学者的兴趣;以教者的所知唤起学者的未知。在平等互动的思维理念中,以情导,以理梳,入情入理,情理结合,双向沟通,互相讨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思维畅达。1.个案分析。个案分析是对现实工作中发生过的某个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和解答,它始终贯穿的主题是“你将怎么做?”和“为什么?”而且你的答案必须是切实的和最好的。个案分析的教学方式实质上就是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来引导大家的思路,逐步分析问题的一种技术。其特点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学习者不仅可以熟练掌握、使用已学过的概念、观点,而且可以发展自己的技巧,乃至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概念、新的思路。同时个案教学比看教科书更加生动、真实。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非正式的表演,它通过学员亲自参与解决各种与人们有关的问题,扮演各种实际工作中的角色,通过别人的眼睛去看问题,去体验别人的事情,或者去体验别人在特定的环境里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和行为。角色扮演活动程序一定要首先是扮演者,其次是观察者,最后是教员。学员在扮演角色时要能把自己融入进去,观察者在观察时要能集中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并使自己沉浸在具体事例中,以便判断学员扮演角色的真实性。最后,教员通过列举一些更加具体、细致表演的行为,总结出整个学习的要点。例如,我在讲解营销学和管理学中都有的知识点“沟通”的时候,让几位学生分别扮演董事长、总经理及员工,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加深了沟通的原理及注意事项,设身处地的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3.管理游戏。把管理游戏作为一种培训方式是美国管理协会1957年首次使用的。游戏围绕着对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展开,它帮助参与者思考、反应、操作,更重要的是会有很多启迪,通过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让他们在非正式的、非紧迫的情景下学会一个技巧。例如,我在讲解营销四要素4P中的place时,组织学生模拟了一个久负盛名的啤酒游戏,让学生扮演生产商、中间商、零售商甚至顾客,从游戏中切实感受到了渠道中各个成员的关系。4.自我测试或评估。课程内容结束后,可在课尾或课下,由学生进行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自我测试或评估。自我评估(心理测试)是针对所学内容列出几条选择项,供学生自我评估检测;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很受学生欢迎。5.拓展实践空间。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一件事,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对于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了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此学习场所不应当只局限于教室,应让学生走出去,把学习场所扩展到学生的一切生活领域,如家庭、学校、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在我的每学期授课中,尽量每学科都抽出至少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生活中寻求研究对象,研究其特征。如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上,我让学生在校园里选取调查对象来完成自己设计的大学生消费能力调查问卷;在营销策划的课堂上,我让他们去超市实地发现和研究定价策略。课堂只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环境,只有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的真实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四、借新工具,建新媒体从教学手段来看,教师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师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要有时间观、价值观、质量观。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每一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发展。当前信息科学、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化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学习提供越来越充分的保证。学生应该充分利用信息科学、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理解教材内容,认知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查阅大量资料,扩大知识面,了解新技术。1.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重点案例采取录像播放方式,以增强感染力,并制作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助学课件,最终建立系统性、立体化的多媒体课件体系。2.网络冲浪。现代教学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对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特殊的接触实际的窗口。根据教学进度需要,引导学生登陆有关网站,了解现实企业状况,搜集最新信息,学习最新管理知识,思考与分析现实管理问题。以上列举的只是众多可选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中的几种,不管哪种形式,都便于学生从切身体验中实现情感参与,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也便于教师深入学生之中去实现师生双向互动,师生面对面交流,相互激荡,以唤起教与学的热情。在此,必须说明的是,双向互动是针对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方式而言,并不是主张摒弃讲授这一教学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讲,讲授还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管理游戏的基础。但是仅有讲授这单一方式是无论如何不能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理念呼唤着随堂实验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而一个新的教学模式都有一个从不成熟而走成熟的过程,只有更深更多地思考,更精更细地去做,教学水平才能达到更高更强。总之,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从传统的单项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走出来,尝试多种创新,并敢于在教学中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带路人,而应融入其中,做一粒铺路石,以自己的知识和道德修养,为学生拓展一条走向未来的发展之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思想,都有自主学习的机会,都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创造的活力!参考文献:[1]王蔚。《西方成人培训双向互动式教学方法及启示》.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3).[2]冯克诚,田晓娜。《最新教学模式全书》.国际文化出版社,1997.[3]覃翠生。《论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桂海论丛》,2024,1(1).教学方法改革范文篇八【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理念Abstract:Thepapermainlydiscussesthereformoftheclassroomteachingmethods.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现代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以研究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及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追求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以思想来克服,心理问题以心理来强化,知识问题以知识来补救,能力问题以能力来培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转变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探索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新时展的创新型人才。凡是先进的教学法,都是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到首位。现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际,谈谈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体会。1.指导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教师要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能力培养为主,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要把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贯彻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学生要改变以往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要重视两个问题:一是课堂模式问题。课堂模式只是一个框架,起着认识、引导的作用,课改要从模式开始,从“有模式”到“无模式”。不同的课堂,模式不同,不同老师,模式不同。不仅要把课堂组织起来,还要把学生组织起来,不仅要让少数人活动起来,而且要让全体学生都行动起来,不仅要合作探究,而且要自主训练。二是关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问题。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我们可以再说一句“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想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想学的学生”。确实,教育要以人为本,只有把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学质量才能提高。一个教师,他再会教,如果他不教,再好的理论方法都是空谈。三是关于课堂的虚和实的问题。不能把课堂展示看成“虚”,不能把落实文本看成“实”,无论是“虚”和“实”,只要有效果,就是一堂好课堂。要根据教学目标、课堂内容、学生情况而定,教无定法。2.基本原则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得到真正落实;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有利于教学组织管理的科学、规范和有序,教学管理层次水平明显提升;有利于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实现应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在课改工作中要注意“重教师研讨,轻课堂实践;重学生主体,轻教师主导;重课堂模式,轻课后训练;重课堂改革,轻学生管理”等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不能“为课堂而课堂”,要让生本走向心灵,要让课改回归自然。课改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相结合。要让教师思想上重视,自觉实践课改,把课改的任务变成自觉地行动。二是和加强学生管理相结合。让学生有组织、有秩序的在课改课堂学习,课改才有效果。三是和加强班级管理相结合。加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凝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设立评价和激励机制、奖与罚结合。3.改革内容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一个关键性、根本性的环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意识、质疑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创新型的人才。传统的精英教育以“知识中心、教师权威、精英主义”为基石,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大众化时期已显得陈旧落伍,随着知识爆炸与老化,只是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教师要广泛地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创新创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实现几个转变:(1)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培养;(2)从单纯抓智育转变为德智体全面发展;(3)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4)从平均发展转变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5)从重教法轻学法转变为教法学法同步改革。3.1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培养重点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平时的教学是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在课堂上还要启发学生提出更深刻、多角度、甚至更多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以掌握知识和解题方法为目的,而应在教学设计时要更多的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和各种教学评价中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问题,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住了我们的老师,我们也要给学生的深入钻研以鼓励。3.2从单纯抓智育转变为德智体全面发展一方面,一个身体素质差,思想品德低劣,人格不健全的“人才”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面,抓好德育、体育不仅不会影响智育的发展,反而会促进文化成绩的提高。3.3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出发,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变以讲为主为以练为主,变以灌为主为以导为主。3.4从平均发展转变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改变教学评价方法,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在教学效果上,看是否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而不是只顾少数尖子,不顾中差生的达标过关。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一起抓,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寓于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3.5从重教法轻学法转变为教法学法同步改革在抓好教法改革的同时更重视学法的改革。每节课教学之前都对学生进行该课的学法指导。展示目标,通过自学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何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做适量习题的必要性;强调及时复习,复习乃学习之母,通过复习使基础知识连成线,穿成串,结成网,形成体。告诉学生学习十法:比较法、列表法、归纳法、命题法、规律法、赏析法、圈点法、评点法、梳理法、创新法。教学方法改革范文篇九【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改革高等数学作为农科、理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直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还要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后继课程的学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随着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