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树德中学新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四川省树德中学新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四川省树德中学新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四川省树德中学新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四川省树德中学新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树德中学新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亭罗哲文亭子,是古建筑类型中形式最为多样、造型最富变化、分布最为广泛、风格最为灵活的一种。可以说大小随宜、随处都可修建。它们或据山冈,或藏幽谷,或临绝壁,有的还伸入到江、河、湖、海的碧波惊涛之间。明代著名的造园学家计成在他的一本造园专著《园冶》中,在谈到亭子的修造时说:“唯地图,可略式也。”意思是只要有了平面图就大略可以造出来了。亭子的平面形式有很多,除了常见的三角形、五角形、梅花形,还有荷叶形、长方形、新月形等,不一而足。此外还有用各种不同的平面组合而成的形式,最常见的是由两个圆亭、方亭、菱形亭等相并组成的双亭,这称作连理亭;也有由三个亭子并列组成,或前后相错建成的三元亭、三星亭;更有由五个亭子按游龙形、五方形、五星形组成的形式,如北京北海公园北岸的五龙亭,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北京景山五亭虽然相隔有一定距离,但彼此有主有从相互呼应成为一组。甚至还有由更多的亭子组成的形式。灵活多样的平面布局,使亭的主体结构亭身更加优美而富于变化。为了使亭子具有休歇观赏的功能,亭身的造型自当讲究。空凌,这是亭身结构的一个特点。不论亭子是建在山巅、水边、花丛、竹林,或波涛汹涌的江心、海岸,人们总是要从亭子里向外观山、赏景、看花、观涛,必须要空凌才能便于观看,因此大多数的亭子都是全部空凌,无窗无户,有些亭子虽然安设了门窗,也都是空凌透亮,以满足人们在亭内向外观赏的需要。为了便于人们休息停坐,亭的四周均设有栏杆、坐槛或“美人靠”,在亭内也有设桌几、椅凳等。轻巧秀丽造型优美,也是亭子作为“景点”的重要特点,《因冶》中所谓“亭安有式”就是说亭子要按照地形环境、周围景色相宜设计,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是按照平面的形式从梁柱和门窗形式上下工夫。扬州瘦西湖有个钓鱼台亭,四面用了空透的大圆窗,使比较呆板的四方亭子轻巧起来,使人们从分开的圆框中可以分别观看五亭桥和白塔,构思巧妙。还有一些亭子,由于位置的限制,没有建一个整亭的地方,只好取其一半,称之为半亭;甚至在廊子、庭院墙角等地方只有四分之一的面积,也修建了四分亭;有些在墙壁之上挑出三面、四面的半亭,形式多样,巧夺天工。亭子的顶,最能显示匠师们建筑艺术的才华,所以都把它做得非常的玲珑活跃。亭顶的形式很多,以攒尖的形式最为普遍。即是把房脊和瓦垄逐渐收小到中心成一尖顶,上面冠上圆宝或方锥、多角形的顶子,看去凌空挺秀。尖顶有三角攒尖、圆顶、多角攒尖等形式。为了使亭子更加华丽、厚重,除单层之外,还有两层重檐和三层檐、多层檐等。如北京景山顶上的正中主亭万春亭就是三层密檐相叠,显得非常的华丽稳重。南方的亭子翼角高高翘起,真有《诗经》上所描写的“如翚斯飞”之感。除了攒尖式亭顶之外,根据不同功能的要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形式,有庑殿式、歇山式等,几乎所有的屋顶形式在亭子的顶上都可找到。组合亭的形式除了按平面所组成的形式之外,在顶子立面上也有许多变化,如有上圆下方被称之为“天圆地方”的形式,有上为圆顶下为十字或卷棚等形式。井亭则常在顶子之上开方形、圖形之口,外因围以盈顶或圆顶。(选自《古迹》,有删改)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满足亭的观赏和休歇需求,亭外常设栏杆、坐槛,亭内常设桌椅。B.计成认为亭子建造没有固定格式,要和地形环境、周围景色相适应。C.钓鱼台亭通过大圆窗的设计使得原本较为呆板的四方亭子显得轻巧。D.作者引用“如翚斯飞”一句,写出了亭子翼角高高翘起的灵动之美。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亭子可建在山冈上、幽谷中或江海间,是古建筑分布最广的一种。B.由两个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连理亭是最为常见的亭子的平面形式。C.若受位置限制,无法建一个整亭,也可选择修建半亭或四分亭等。D.亭的两层重檐、多层檐形式相较于单层而言,显得更加华丽厚重。3.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亭?请简要概括。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不少人认为,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否超过5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产业结构就越合理。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脱实向虚”现象,与此认识有一定关系。能否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作为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志,需要深入分析。从理论上看,此观点的源头是“配第——克拉克定理”。167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对从业者的收入进行比较后发现:从业之利,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而后他预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重心将逐渐从有形产品生产转向无形服务生产。具体表现为:当工业部门收益超过农业部门时,劳动力将从农业转向工业;当商业部门收益超过工业部门时,劳动力会从工业再转向商业。1940年,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根据配第的预言,对40多个国家(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和产出作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与配第的预言完全吻合。于是,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合二为一,统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之后,一些西方学者撰文推介,该定理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从特定历史阶段看,配第的预言并没有错,但“配第——克拉克定理”并非“定理”,而是“定律”。在科学上,定理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命题,定律则是根据特定时空条件下大量经验事实归纳出的结论。定理可以不受时空条件约束;定律则受时空条件约束,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成立。无疑,“配第——克拉克定理”来自经验事实,属于定律。既然是定律,就要受时空条件约束。那么,约束该定律的时空条件是什么?配第和克拉克对此未作说明,但研读二人的著作可以发现,该定律在时间上要受经济发展阶约束,在空间上要受分工范围约束。受经济发展阶段约束,是指该定律只在特定发展阶段成立。农耕社会没有出现分工与服务业,“配第——克拉克定理”显然不成立;在后工业化时期,该定律也不一定成立,因为前面说过,该定律是对经验事实的归纳,而无论是配第还是克拉克,由于受他们生活年代的局限,都未能对后工业化时期的经验事实进行研究。受分工范围约束,是指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取决于分工范围。具体讲,在工业化初期到中期,如果分工范围局限于某个地区,则“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该地区;如果分工范围扩大,当一个国家形成地区间分工时,该定律就适用于这个国家而不再适用于某个地区。例如,假定一个国家甲乙丙三地的比较优势分别是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如果该国已形成地区间分工,甲乙丙三地则不必拘泥于“配第——克拉克定理”,可各自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这样一来,从某个地区看,产业结构演进不符合该定律;但从整个国家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则与该定律保持一致。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内各地区产业定位不是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而是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结果会怎样?一是各地产业会高度趋同,二是经济发展会脱实向虚,三是整体结构会严重失衡。综上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只是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阶段性规律,并非永恒规律;而且其适用范围由分工范围决定,也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推动产业发展,应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切不可盲目发展第三产业,陷入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选自王东京《避开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重心将会逐渐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B.“配第——克拉克定理”从特定历史阶段看揭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配第和克拉克共同合作研究的成果。C.“配第——克拉克定理”是对特定阶段产业结构演进事实归纳后得出的,不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D.“配第——克拉克定理”具有局限性,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不必拘泥于此。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对“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的时空条件进行辩证分析,增强了文章说服力。B.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究产业结构升级陷入误区的原因,有其现实的指向。C.文章第三段通过辨析概念论证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不是定理而是定律的观点。D.文章层层分析,最后得出了盲目发展第三产业容易陷入产业结构升级误区的结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配第的预言表明,利益因素是推进三次产业重心转变的唯一驱动。B.工业化初期的某一地区如果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那么其产业结构越合理。C.某地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产业高度趋同,说明该地经济存在脱实向虚问题。D.经济学家如果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开展研究很难发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定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3年11月3日,总书记考察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他细心询问十八洞村的情况。三年来,十八洞村又是如何探索提出的“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呢?十八洞村第一支书施金通向记者列举了一系列数据:十八洞村有225户993人,通过“户主申请,群众投票识别,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从全村甄别出136户、32位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5年的3580元,增长115%,减贫61户269人。这些贫困人口已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学生义务教育、家庭基本医疗和住房全部得到保障,学生入学率100%,家庭人口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100%,住房全部达到安全标准。(摘编自腾讯网《牵挂的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如何精准扶贫》)材料二:“扶贫也要抓住痛点,扶出亮点,培育卖点!”公益组织“黑土麦田”的扶贫专员、湘西苞谷酸合作社理事长陶品儒道出他扎根湘西精准扶贫的经验。从澳洲国立大学毕业后,他辞掉高薪工作回国,和正在复旦大学就读的张雪婷扎根湘西磨老村,带领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将老玉米加工成城里人稀罕的酸爽开胃的苞谷酸和香醇苞谷酒,找准了卖点。“不能让乡亲们守着优质美味的十八洞村猕猴桃、大湘西黄牛肉、安乡时令蔬菜喊穷。”红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跃,则分享了红星大市场直销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的双赢经验。自2016年4月全省电商扶贫专项行动启动实施以来,已有7个贫困县成功申报成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内三大电商平台已开通20个贫困县的特色馆和3个市州特色馆,农产品“上行”交易额逾13亿元。(摘编自2017年11月21日《长沙晚报》)材料三:近年来,中兴镇立足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据了解,中兴镇为解决贫困群众长久脱贫问题,使“输血”变“造血”。成立夹江县龙井沟果业专合社,以“支部+专合社+贫困户”为模式,成功引进春见耙耙柑,打造万亩柑橘现代园。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依托该专合社,流转土地,发展脆李、柑橘等80余亩,每年可为集体经济实现增收100万元。流转土地100亩,建立中兴镇扶贫基地,他们把这100亩平均分给每一户贫困户,每户一亩,由专合社统一管理经营,受益归贫困户,预计每户可增收1万余元,实现了长期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他们在园区设立“一库五名单”台账,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80余人,每人可通过园区就业实现增收13000元以上。(摘编自2017年11月20日搜狐网《精准扶贫开良方脱贫致富拔穷根》)材料四: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明确要求,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经济日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1.下列对材料中“精准扶贫”的表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湘西十八洞村在总书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重要指示下,扶贫工作成绩斐然。B.“抓住痛点,扶出亮点,培育卖点”,这是陶品儒对“精准扶贫”的精准理解,也是他探索出来的成功扶贫的经验之谈。C.中兴镇构建富有特色的“支部+专合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对贫困户“输血”“造血”双管齐下,成效卓著。D.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而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关键之关键。2.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以湘西十八洞村为例,重在说明“精准扶贫”要成功,首先要对贫困户、贫困人口定位精准。B.材料二以湘西磨老村、十八洞村为例,重在说明“精准扶贫”要成功,对参与扶贫人员的选择须精准。C.材料三以中兴镇扶贫为例,重在说明“精准扶贫”要成功,离不开政府的主导,离不开措施的精准。D.材料四从政治与历史的高度,重在说明“精准扶贫”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现阶段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宝贵经验。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干,字雄飞,桐庐人。幼有清才,散拙无营务。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每风清月明,携稚子邻叟,轻棹往返,甚惬素心。家贫,蓄古琴①,行吟醉卧以自娱。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王公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②,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门人相与论德谋迹。谥曰玄英先生。②古黔娄先生死③,曾参与门人来吊,问曰:“先生终,何以谥?”妻曰:“以‘康’。参曰:“先生存时,食不充遏,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敛,傍无酒肉。生不美,死不荣,何乐而谥为康哉。妻曰:“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受,是有余贵也。君馈栗三十钟④,辞不纳,是有余富也。先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遑遑于富贵,求仁得仁,求义得义,谥之以康,不亦宜乎。”方子,韦布之士⑤,生称高尚,死谥玄英,其梗概大节,庶几乎黔娄者耶!(辛文房《唐才子传·方干》有删改)注:①蓄:保存。②比喻科举及第。③黔娄:春秋时齐国的贤士。④钟:中国古代计量单位。⑤指平民。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辄造主人(_____________)(2)王公嘉其操(_____________)2.下列加点词与“遂相师友”中的“师友”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吾得兄事之B.履至尊而制六合C.天下云集响应D.假舟揖者,非能水也E.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一见干器之句读之不知B.行吟醉卧以自娱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C.何乐而谥为康哉骊山北构而西折D.昔先生国君用为相慎勿为妇死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2)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受,是有余贵也。5.第②段,作者写黔娄的目的是__________6.阅读全文,概述方干的性格特点。5、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①(节选)王安石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倚然②堕洲渚。题郑防画夹五首③(其一)黄庭坚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注)①纯甫:王安石的小弟弟。惠崇:宋初僧人,能诗善画。②倚然:自在超脱的样子。③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有述有评,既有对画中的景色的描绘,又表达了自己对画作的看法。B.两首诗所写题材都是僧人惠崇的画作,都直接地表达了对惠崇画作的赞许。C.王诗运用了对比衬托,指出画史上的众多画家不值一论,自己只推崇惠崇。D.惠崇所画山水风景,被后代文人墨客收藏题咏,可见其画艺的高超与精湛。2.王诗的后两句与黄诗的前两句,各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风采行系列活动近日在波兰南部城市克拉科夫的雅盖隆大学举行。本次活动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针联")主办,雅盖隆大学医学院、克拉科夫孔子学院和波兰中医学会承办。本次活动以举办学术研讨、科普讲座、健康咨询等形式在波兰推广中医知识和文化。世界针联专家代表团与波兰医学界同仁在中波针灸与综合健康研讨会上,就国际中医药针灸发展现状、治疗理念及方法等多个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活动期间,“印象中医"养生大讲堂吸引了120多名克拉科夫孔子学院的波兰学生前来听课,其中《“慧眼"看中医》《脊柱与健康》等专题讲座引起了现场听众的极大兴趣。专家与学生们密切互动,深入交流。7、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美”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请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不超过150字。8、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就是次要人物也生动丰满。请从《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中任选一个次要人物,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50字。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李子柒,90后四川姑娘,是一个以中国人古朴传统生活为题材,以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美食文化为主线的短视频博主,微博粉丝超两千万。视频中的李子柒,三月看桃花,四月摘枇杷,五月酿蜂蜜,六月把桑麻,大自然四时流转,休养生息,她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应季而食,把人们平日里琐碎的生活日常,过出了唯美的田园诗意。作为中国青年,这则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A2.B3.平面布局,亭身构造,亭顶形式。【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寻找文本中有关题干内容的段落,提取内容。A项“为满足亭的观赏和休歇需求”错。原文第四自然段说“为了便于人们休息停坐……”可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休歇需求,而非满足亭的观赏的需要。另外“亭外常设栏杆、坐槛”错,原文说“亭的四周均设有栏杆、坐槛或美人靠”,可知题干中“常设”二字应为“均设”,属缩小范围。故选A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到选项阐述内容在原文中的相应位置,快速对比正确与否。本题B项“最为常见的亭子的平面形式”错。原文第二自然段说“此外还有用各种不同的平面组合而成的形式,最常见的是由两个圆亭、方亭、菱形亭等相并组成的双亭,这称作连理亭”,可知“由两个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连理亭”是最为常见的“用各种不同的平面组合而成的亭子的形式”,而非“最为常见的亭子的平面形式”,本题属张冠李戴。故选B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概括题的一般思路为:1、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2、勾画出对答题有帮助的重要句子或段落。3、对勾画句子或段落进行整合,形成答案。本题需要概括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亭。通过阅读原文可知,文本第二自然段写中国古亭的平面布局,第三自然段是过渡段,由对平面布局的描写转入对亭身造型的介绍。然后四五自然段主要介绍亭身构造,六七自然段介绍亭顶形式。2、1.B2.B3.D【解析】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B项,“是配第和克拉克合作研究的成果”曲解文意,原文第2段说“于是,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合二为一,统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可见并不是他们俩人共同合作研究的成果。故选B。2.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B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有误,属无中生有,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论述的。故选B。3.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A项,“利益因素是推进三次产业重心转变的唯一驱动”分析错误,属主观臆断,原文第二段是“具体表现为:当工业部门收益超过农业部门时,劳动力将从农业转向工业;当商业部门收益超过工业部门时,劳动力会从工业再转向商业”,并没有指出“利益因素是推进三次产业重心转变的唯一驱动”;B项,“那么其产业结构越合理”分析错误,属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4段“如果分工范围局限于某个地区,则“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该地区;如果分工范围扩大,当一个国家形成地区间分工时,该定律就适用于这个国家而不再适用于某个地区”,并没有提到“如果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那么其产业结构越合理”;C项,“说明该地经济存在脱实向虚问题”分析错误,属强加因果,从原文第4段“如果一个国家内各地区产业定位不是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而是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结果会怎样?一是各地产业会高度趋同,二是经济发展会脱实向虚,三是整体结构会严重失衡”可知提到的这三个方面都是按照“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并列关系的后果,三者是并列关系;D项分析正确。故选D。【点睛】科技文阅读要揣摩的命题陷阱: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阅读科技文原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一些、某些”等表范围的词语。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做这类题关键是沉着细心推敲。2.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注意: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有效信息句合理地推断出来。3.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4.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5.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6.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常见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7.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方法: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哪个”、“其”、“即”等词。联系上下文,弄清楚它们的指代内容。8.转化失误——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全称变特称,变相对为绝对,变绝对为相对,把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等。3、1.C2.B3.①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优惠;②贫困地区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③社会各界人士献计献策,大力支持;④因地制宜,探索致富脱贫的精准模式或各种精准方法。【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材料中‘精准扶贫’的表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C项,曲解文意。“对贫困户‘输血’‘造血’双管齐下”的说法不正确。原文:据了解,中兴镇为解决贫困群众长久脱贫问题,使“输血”变“造血”而不是“对贫困户‘输血’‘造血’双管齐下”。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B项,曲解文意。“对参与扶贫人员的选择须精准”理解错误。材料二以湘西磨老村、十八洞村为例,重在说明“精准扶贫”要成功,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离不开措施的精准,而不是“对参与扶贫人员的选择须精准”。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题干要求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现阶段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宝贵经验。要从多角度来分析概括。从党和政府的角度看,以为龙首的国家政府,要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从材料三,中兴镇立足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可以看出干群一心,共同努力。从公益组织“黑土麦田”的扶贫专员、湘西苞谷酸合作社理事长陶品儒的事迹可以归纳出: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群策群力、支持配合。总之,要抓住“精准”两个字,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更要在实践中寻求精准扶贫的各种方法和措施。【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凡是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动宾短语来归纳。比如“构建……”;“引导……”;“支持……”等。4、1.(1)拜访(2)行为、品行2.BD3.B4.(1)(方干)家里贫穷,保存有古琴,常边行走边吟唱、醉酒而卧,自以为乐。(2)当年先生被国君任用为相,他婉辞而不接受,这算是富贵有余吧。5.把方干和黔娄进行类比,间接赞美方干的美好品德。6.散漫粗疏、对功名无所追求,心地纯洁、性格洒脱。【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本题“辄造主人”的意思是“就造访园林的主人”,“造”解释为“拜访、造访”;“王公嘉其操”意思是“这位姓王的官员很赞赏方干的操行”,“操”解释为“操行、行为、品行”。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活用的类型,掌握判断的方法,再审读选项仔细比对。“遂相师友”中的“师友”是“把……看成师友”的意思,属于名词做动词。本题B项中的“履”是“登上”的意思,属于名词动用;D项中的“水”是“游泳”的意思,也属于名词动用。而A项中的“兄”是“以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属于名词做状语;C项中的“云”是“像云朵一样”的意思,属于名词做状语;E项中的“面”是“当面”的意思,属于名词做状语。故选BD。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语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再逐项对比。本题A项两个“之”分别是:代词,他,指方干;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C项,两个“而”分别是:转折关系连词,却;顺承关系连词,不译。D项,两个“为”分别是:动词,作为;介词,为了。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方干)家贫”是省略句,“蓄”应理解为“保存”,“行吟”应理解为“边行走边吟唱”,“自娱”应理解为“自以为乐”;第二句中,“昔先生(为)国君用为相”是省略句,“不受”应理解为“不接受”,“是有余贵也”是判断句。5.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要求回答“第②段,作者写黔娄的目的”,解答本题,应注重从两个方面思考,即分析“黔娄”的人物形象和理解作者写黔娄对主要人物的作用。结合文中对春秋时齐国的贤士黔娄事迹的叙述,还有文章结尾对方干的评价“方子,韦布之士,生称高尚,死谥玄英,其梗概大节,庶几乎黔娄者耶!”作者是用了类比的手法,间接赞美了方干的美好品德。6.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阅读全文,概述方干的性格特点”,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由“散拙无营务。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可以看出他淡泊名利;由“每风清月明,携稚子邻叟,轻棹往返,甚惬素心。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可以看出他性格洒脱。【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方干,字雄飞,是浙江桐庐人。小时候就有超人的才能,但是禀性散漫,没有什么追求。大中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没有得中,隐居在镜湖,镜湖的北岸有茅斋,镜湖的西面有松岛,每自风清月明的日子,方干就手携年幼的儿子,和邻居的老翁,轻舟往返,平素的愿望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方干)家里贫穷,保存有古琴,常边行走边吟唱、醉酒而卧,自以为乐。徐凝初的诗写得好,一见到方干就很器重他,于是就把他看成是师友,因此教方干写诗。一个叫王廉的官员访问浙东,按照礼节邀请方干到自己住的地方,这位姓王的官员很赞赏方干的操行,想把他推荐给朝廷,托吴融起草奏表,这件事办了好些日子,姓王的官员因为生病而去世了,这件事就没有办成。浙江地区凡是有园林名胜,方干就造访园林的主人,几乎所有的园林名胜都留了他的题词。当初李频跟着方干学习写诗,后来李频中举了,一位擅长写诗的和尚清越祝贺道:“弟子已经科举及第,先生还在浇灌田园。”咸通末年,方干去世。他的学生一起说起先生的美德,追忆他的事迹,给他的谥号是“玄英先生”。古代黔娄先生死后,曾参与弟子来吊唁,问:”先生死了,给他什么谥号?”黔娄的妻子说:“用‘康’做他的谥号。”曾参说:“先生活着时,食物不能吃饱,衣服无法蔽体,死后无法入殓,身旁没有酒肉陪葬,活着时没有好日子,死后没有哀荣,谥号还叫‘康’,乐些什么啊。”黔娄的妻子说:“当年先生被国君任用为相,他婉辞而不接受,这算是富贵有余吧。国君馈赠三十钟米粮,他推辞掉没有接受,但这就有给人财富很多的印象。先生吃天下人认为没味的食物,甘之如饴,居天下人认为卑贱的地位,安之泰然,不为贫贱而忧愁,不为富贵而惊慌,想得到仁德就得到了仁德,想得到道义就得到道义,谥号为‘康’,不是很合适吗。”方干,是一介平民,活着时被人称颂高尚,死后受谥号“玄英”,他刚直的气节,大概和黔娄一样吧。5、1.B2.①王诗写画中描绘了六月天里,密林中升腾起白云,把观画者带入画中的洲渚之上。②黄诗写画中描绘的阴雨迷蒙、大雁飞过的景象,让观画者好像坐在潇湘江畔,洞庭湖边一样。③两人的诗句都表达了惠崇的画意境逼真,富有感染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也表现了惠崇画技的高超,表达了对惠崇画作的赞许。【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错在“都直接地表达了对惠崇画作的赞许”这个地方。黄诗前三句描写诗人被画作带人画境之中,第四句写诗人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原来自己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这是从侧面赞美画作之妙。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不同文本在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主题情感等方面的异同的能力。做这种题必须先把试卷上的诗词读懂,具体而言就是读懂作者的情感、读懂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接下来,从鉴赏的层面把握其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同时,要比较的对象是教材中的诗词,这说明平时一定要注重课堂的学习。课内学得扎实,课外的迁移能力。题干要求回答:王诗的后两句与黄诗的前两句,各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首先分步作答,先谈这两首诗的内容的差别,再探讨他们二人的相同之处,可以从反映的情趣、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等角度思考。王安石“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倚然堕洲渚”是描绘画面内容六月天气,云气升腾与林莽之间,而人们被作品所描写的景致带到了沙洲边。黄诗“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表现的是烟雨迷蒙的意境下,大雁飞过,人们好似来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两首诗的共同点都是:内容都是说惠崇的画作精妙绝伦,情感都是对惠崇高超技艺的赞美。总之,第一问,作答时先回答画面内容,再描写画面给人的观感即看。第二问从情感和内容的共性作答即可。【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6、①近日,“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风采行系列活动在波兰雅盖隆大学举行。②该系列活动以多样的形式研讨并推广中医文化。③其中“印象中医”系列讲座反响热烈。【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关键信息、压缩语段的能力,应对此类题目要逐段分析概括,最后合并整理,并注意字数要求。第一段有两句话,第一句可概括为:近日,“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风采行系列活动在波兰雅盖隆大学举行。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阐释,可忽略。第二段第一句可概括为:该系列活动以“多样的形式”“推广”中医文化;第二句是与会人员研讨“交流”中医文化;第三句写“印象中医"养生大讲堂“反响热烈”;第四句写与会人员深入“交流”中医文化,但与第二句重复,可忽略。最后将信息合并成一句话即可,一定要注意字数的限制。7、《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诗词宝库,历来研究红楼梦诗词的人也很多。首先红楼中的很多诗词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等各种情况:其次这些诗词的艺术水准都极高,基本达到了对诗词的基本要求。再者,里面的回文诗直接揭示了人物的变化,情节的发展。就拿林黛玉来说,我觉得当今社会正是缺少她这样的让人,以前读的时候很不理解她,觉得她很小气,甚至有点过敏。但随着社会经历和专业的积淀,觉得他才是那种思想单纯,善良的女子,小小年纪何必都想薛宝钗那样。当然也不是说每个人都像她那样,但最起码我们还需要一点自己的本色和单纯。【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微写作,关键在于如下几点:一是注意审题,有几问,有无修辞、句式、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注意语言要简洁,观点要明确,注意直接入题,不必铺陈;三是力求结构完整,运用如下的结构方式,如前后照应式、篇末点题式、总分总式等;四是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受文体的限制,一篇文章总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五是注意时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发挥和联想;六是主题要观点成熟健康,即不偏激不牢骚,符合主流思想意识;七是写作要有创新意识,体现个性特点。就本题来说,题干要求“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不超过150字”,考生可以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结合《红楼梦》中的内容分析这些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如“饮食”,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贾母地位至高无上。贾府的晨昏定省、人情往来、大宴小宴、饮酒赏花、看戏打牌,都得围绕着这位“老祖宗”进行,林黛玉这一顿饭,吃出了宗法家庭的规矩;如“建筑”,《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封建社会的秩序如出一辙:君臣、父子、夫妻泾渭分明,相互之间绝对不能逾越,例如林黛玉是史太君的外孙女,是老祖宗的心头肉,但是她初次进贾府,也不能走正门,只能从西角门而进;王熙凤到贾母房里去看黛玉,也只能是从后房进来。“角门”“后房”这些建筑称谓不同,象征的意义也各异,门的名称、方向,房子的位置,这些都是封建时代等级秩序的象征,可以说展现出秩序之美。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角度分析。8、《边城》:翠翠身世可怜,但她却乐观向上.其父母因为不是正经夫妇,所以注定了以悲剧了此一生.翠翠的父亲为了维护军人的尊严而自刎,其母也因“愿得一心人,自首不相离”的誓言而殉情,留下了稚幼的翠翠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老船夫,祖孙俩从此相依为命,守着青山绿水与一叶扁舟、一条黄狗愉快度日.贫困却也悠游自在,渡人过河却不收取一分钱财,有时也会献上自己的茶水和草药,当真是安贫乐道,活的如神仙般自在.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麋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微写作,关键在于如下几点:一是注意审题,有几问,有无修辞、句式、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注意语言要简洁,观点要明确,注意直接入题,不必铺陈;三是力求结构完整,运用如下的结构方式,如前后照应式、篇末点题式、总分总式等;四是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受文体的限制,一篇文章总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五是注意时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发挥和联想;六是主题要观点成熟健康,即不偏激不牢骚,符合主流思想意识;七是写作要有创新意识,体现个性特点。就本题而言,考生需要对《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有所了解,如书中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如这些人物的人生经历,人物在生活中的表现;然后选出自己最熟悉的一个次要人物,思考与之相关的情节,分析这一情节中展现出的人物特点,最后对此做出评价。如《边城》里的主要人物是翠翠,次要人物有翠翠的妈妈和爸爸,如船总顺顺,如《老人与海》中主要人物是老人,次要人物有孩子,明确了人物之后还要思考相关的情节,如老人捕捉马林鱼,与鲨鱼搏斗,如翠翠与祖父相依为命,等等;明确人物,分析情节之后,还要思考人物的表现,彰显出的精神或者生活态度,并且做出恰当的评价。9、例文:赏子柒视频,品中国文化红纱遮面,眉心红印。一身古风妆扮的李子柒,带着从容的美好仿佛从古代穿越而来,一夜之间,刷爆朋友圈。人们迷恋镜头中的她,迷恋她精心打造的美食,更迷恋她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我常常会想,是什么原因让李子柒“红遍全球”?难道只是因为李子柒的“仙气飘飘”?绝不是。在我看来,李子柒最大的魅力在于她的身上、她的生活中自然流淌出的中国传统文化。静下心来看李子柒的视频你会发现,她根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确定选题,选择用简单记录工艺流程或依附一定的人物故事主线两种方式演绎。在视频中你会看到田园真实宁静的氛围、种植收获的喜悦、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满足、悠闲度日不急不躁的恬静、还有对奶奶无微不至的关爱……她在视频里自己干各种农活,传承制造酱油、胭脂技术这样的文化遗产,做出类似舌尖上的中国里的各色美食,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弘扬,做到了将传统文化通过现代化手段呈现给公众,而地道中国美食蕴含的文化、自给自足农耕生活的美妙、传统技艺包含的中国智慧、以及子柒看奶奶的温情眼眸中流露的敬老爱老的“孝道”文化……这些独特的中国魅力为国内外的网友提供了全新的文化体验,亦是一种极好的文化交流。随着中国经济愈加发展,世界各地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愈加高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又岂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