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课件 第8、9章 现代戏剧的创作历程、现代诗歌的长足发展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课件 第8、9章 现代戏剧的创作历程、现代诗歌的长足发展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课件 第8、9章 现代戏剧的创作历程、现代诗歌的长足发展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课件 第8、9章 现代戏剧的创作历程、现代诗歌的长足发展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课件 第8、9章 现代戏剧的创作历程、现代诗歌的长足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现代戏剧的创作历程第一节

起步早、发展慢的现代戏剧第二节《雷雨》《日出》及曹禺剧作的独特贡献第三节

夏衍、田汉、洪深等人剧作的艺术风格2概

要3第一节

起步早、发展慢的现代戏剧一、“文明新戏”的产生与衰落

外国戏剧很早就开始在中国出现了,19世纪50年代,外国侨民编排的《势均力敌》等剧作在上海上演,19世纪末上海的教会学校如圣约翰大学等,开始出现一系列学生演剧活动,这些学生戏剧一开始是围绕《圣经》进行改写和排演的,后来逐渐发展出了原创剧本。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劫灰梦》这一剧本,是晚清戏剧改良的先声。1904年,中国第一个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诞生。1905年,上海还产生了跨学校的学生戏剧团体“文友会”,他们走出校门,在社会舞台上表演学生戏剧。中国早期的话剧活动以春柳社的成立为标志。

1906年年底,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成立,创始人是李叔同、曾孝谷,主要成员有陆镜若、欧阳予倩等人,这是留日学生成立于东京的一个综合性文艺团体。随着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文明新戏”也进入了兴盛时期,各类剧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海地区尤其成为此时话剧发展的中心。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任天知在1910年11月创办的进化团,它是中国现代第一个话剧职业剧团。1914年是甲寅年,在这一年新民社、民鸣社、启明社等剧社相继在上海产生,出现了新剧的“甲寅中兴”。这一时期的新剧基本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看重票房收益,“文明新戏”在商业上获得了短暂的成功。在“文明新戏”走向衰落的同时,北方以南开学校和清华学校为代表的新剧活动更加看重戏剧的进步性和艺术性,对现代话剧的发展也做出了相当的贡献。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1918年演出由张彭春编导的五幕剧《新村正》,这部剧以周家庄的真实故事为底本,描绘了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方农村贫困、破产的黑暗现实,揭露了封建反动势力对先进、进步力量的扼杀,引起强烈反响。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发起组织的学生艺术团体――春柳社在日本演出《黑奴吁天录》。二、“五四”以来的戏剧创作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现代话剧的相关讨论和创作成为“五四”时期文学、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步知识分子不仅以《新青年》为阵地展开了新旧戏剧论争,对传统的戏曲艺术进行批判,而且还引入大量西方戏剧理论,翻译外国戏剧剧本,认为应该发展新剧,效仿西方戏剧。

《新青年》就新旧戏剧专门展开讨论,猛烈抨击传统的旧戏曲,将之作为旧文化、封建旧思想的载体,倡导戏剧改良。这些观念自然引起了旧戏爱好者和评论家的不满,发言回应,新旧戏剧观的讨论愈发激烈。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发表多篇文章,钱玄同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旧戏,认为“今之京调戏,理想既无,文章又极恶劣不通”。

当时西方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各种戏剧流派都被介绍到中国。“五四”时期的戏剧创作,涉及现实剧、历史剧、悲剧、喜剧、独幕剧、多幕剧、哑剧等多种形式,风格多样,出现了不少佳作。丁西林是中国现代喜剧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也是一位物理学家。

创造社的田汉和郭沫若是“五四”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郭沫若的成就在历史剧创作方面。这一时期的作品有1926年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的《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戏剧运动、戏剧理论和戏剧创作方面都成就卓著。20世纪20年代,他共创作了20多部话剧,名作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等。。与“文明新戏”的衰落相比,“爱美剧”的诞生与兴起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与此前过于关注戏剧商业性的“文明新戏”形成对比,“爱美剧”强调非营业性质的戏剧,并且建立了现代导演制度。1921年3月,由汪仲贤发起并主持成立了戏剧团体——民众戏剧社,成员有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欧阳予倩、陈大悲、徐半梅、张静庐等人。该社创办了新文学第一个专门的戏剧杂志——《戏剧》。

8第二节《雷雨》《日出》及曹禺剧作的独特贡献

作家小传: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旧式官僚的家庭,使他亲眼看到许多“乱七八糟的人和事”,也由于家庭的关系,使他自幼深受古今中外戏曲的影响,这些都对曹禺日后的话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2年秋,曹禺考进了受“五四”思潮影响较大的新式学校南开中学。作为“南开新剧社”的成员,以及《南开双周刊》的戏剧编辑,他先后参加过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娜拉》,莫里哀的《悭吝人》等剧的演出,这使他在童年时代培养起来的对文学和戏剧的兴趣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机会。1928年,曹禺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专攻西洋文学。此间,除了广泛涉猎中国唐宋传奇、元明清戏剧以及“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以外,他还大量接触了希腊三大悲剧家和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奥尼尔、契诃夫以及霍夫曼、高尔基等人的剧作。这种系统的学习使曹禺的戏剧理论有了明显的提升。9

1933年,在清华大学念书时,曹禺完成了处女作——话剧《雷雨》,1934年7月经巴金推荐,在《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发表。1935年4月,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中华话剧同好会”首次在东京公演《雷雨》,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同年8月,天津市立师范孤松剧团在该校大礼堂公演《雷雨》,轰动一时。不久,上海、南京等地相继上演《雷雨》,历久不衰。1936年,曹禺又创作了以30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话剧《日出》,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标志着中国话剧创作的成熟,奠定了中国现代话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曹禺本人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地位。1937年,曹禺创作了唯一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话剧《原野》,显示了他在话剧艺术上的新的探索。1940年,曹禺创作了他的第四部话剧杰作《北京人》,1942年又把巴金的著名小说《家》改编为话剧。1946年,曹禺曾赴美国讲学。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还陆续完成了《明朗的天》《王昭君》《胆剑篇》等话剧作品。10一、对命运之谜的叩问:曹禺剧作的根本追求

曹禺的主要代表作是被称为“四大名剧”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以及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本《家》,表现抗战题材的剧本《黑字二十八》、《蜕变》,还有1949年以后创作的《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曹禺的这些剧作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剧作幽深沉郁的主题意蕴,紧凑精巧的戏剧冲突,现实与诗意的融合等等,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说不尽”的话题。曹禺善于把握人物命运中的戏剧性变化,在戏剧冲突中体现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曹禺戏剧创作的成功并非偶然,有着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他自幼即受到戏剧艺术的熏染,对中国传统戏曲谙熟于心,并且他的家庭生活为他提供了话剧创作的基本素材。其次,学生时代他曾集编、导、演于一身,积累了丰富的戏剧舞台实践经验。再有就是,研究生期间曹禺专攻西洋戏剧理论,特别对悲剧理论有着深刻的领悟,这些都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11

从《雷雨》的取材来看,它确乎受到一些西方戏剧传统特别是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影响,主要描写了上层社会大家庭的乱伦关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的人生悲剧。但作者在思想内涵的发掘和艺术表现的追求上,都远远超越了这个题材本身的范围。剧作不仅在特定的家庭关系中写出了人物各自的社会因素,进而很自然地由暴露大家庭的罪恶引出社会的罪恶,由大家庭的毁灭揭示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及其必然崩溃的趋向。更为重要的是,剧本在展示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的同时,还写出了一种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命运的悲剧,即人对命运的抗争与命运对人的主宰这一对难以调和的巨大矛盾。用曹禺自己在《雷雨·序》中的话说,就是始终怀有一种“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不可言喻的憧憬”。

对人的主宰这一对难以调和的巨大矛盾。用曹禺自己在《雷雨·序》中的话说,就是始终怀有一种“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不可言喻的憧憬”。

周朴园是整个剧作的中心人物,若从其性格表现的类型特征来看,他身上集中突出了这样两点:其一,具体地说他是《雷雨》悲剧的总根源;其二,扩大地说他是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资本家典型,是封建专制独裁的象征。但这个人物的魅力和内涵更在于其性格和命运充满了深刻的矛盾。周朴园早年留学德国,一定程度上接触到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社会思潮,正是在这种追求自由、个性和真诚爱情的思想影响下,他与家中年轻的女仆侍萍相爱了。但他终于又在封建传统意识和封建家庭观念的压力下屈服了,抛弃了侍萍和她生下的刚满三天的儿子,转而与富家名门的小姐成婚。在这里,周朴园所抛弃的不仅仅是侍萍母子,实际上也是对他自己早先曾追求过的那点自由思想与真诚情感的否定,是对自己做人良心的否定。

《雷雨》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都以各自鲜明独特的性格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着这场命运悲剧的深刻与复杂。周萍是又一个畸形的人,作为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长子,他既有自私软弱的一面,又有痛恨父亲的冷酷、追求自由与真爱的一面。但这个畸形的、罪恶的家庭决定了他在本质上是怯懦的、颓废的和自私的。他既没有父亲的威严狡诈,也没有弟弟的天真幼稚;既没有蘩漪的疯狂大胆,也没有四凤的清纯真诚。他想抗争命运,却没有真正的勇气和责任感,最终只能在自我内心巨大的精神压力下被毁灭。作者塑造这个形象,除了对其悲剧命运予以一定的同情之外,更大程度上让人看到这是一个太没出息、可怜可悲而又可鄙的大家庭的“继承人”,而这本身也强烈地暗示着周家崩溃的必然性。鲁大海这个周家“外部”的煤矿工人的代表,既是周朴园的个人罪孽的一个活证据,也是现实社会中工人阶级与周朴园代表的封建资产阶级根本冲突的象征。

四幕剧《日出》是曹禺的第二部重要剧作,最初发表在1936年《文季月刊》第1至第4期,同年1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日出·题记》引用了一段老子《道德经》中的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正是曹禺在《日出》中调动一切因素所要证明的根本观念:在金钱欲望无孔不入的腐蚀之下,社会及人的精神本质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异,任何人的命运乃至整个社会的命运都被金钱疯狂地操纵着,“人道”与“天道”完全背离。为此,曹禺在《日出》中精心设置了一个始终没有登台却谁都知晓、都惧怕的人物“金八”。“金八”使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疯狂追逐,痛苦挣扎,“金八”毁灭正常的人性,毁灭了整个世界。虽说这样的主题在当时并不陌生,但《日出》中各色人物的命运遭遇使之演绎得淋漓尽致,惊心动魄。

1936年开始创作,1937年8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三幕剧《原野》,是曹禺悲剧创作的又一新尝试。从曹禺整个戏剧创作的题材来看,《原野》的确是一片新天地,是曹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描写“农村”题材。应该看到,《原野》的创作确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特别是30年代涌现的农村题材创作浪潮的影响有关,曹禺本人当时的主观意向也的确是更愿意贴近社会现实生活,跟随时代主潮的。但事实上,《原野》不仅仅写了一个农民的复仇故事,它还写出了故事背后更为深刻的人性的矛盾冲突和心灵的震颤,写出了封建家庭、封建统治者强权统治对人性的巨大扭曲和摧残。从这个意义上讲,《原野》对曹禺而言又不是陌生的,而是体现着其剧作独特的一以贯之的追求。

知识链接:曹禺剧作与奥尼尔的影响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现代戏剧的最重要代表,被认为是美国戏剧的奠基人。奥尼尔出生于纽约的一个以演出情节剧而出名的家庭,幼年即随其父的剧团奔走于美国各地。他一生经历坎坷,淘过金,流过浪,行过乞,后又在哈佛大学编剧训练班接受过系统的学习。20世纪20年代以后,奥尼尔的剧作由成熟逐步走向辉煌,主要有《安娜·克里斯蒂》、《琼斯皇》、《毛猿》、《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大神布朗》、《长昼入夜行》等。奥尼尔剧作动人心魄的力量在于,他表现了人失去归属性、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以及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所造成的沉沦。他通过表现人生的悲剧性、美的精神价值的破坏、完美人性的发展受到阻碍等来揭示美国的现代悲剧。作为一个具有忧郁的诗人气质及骄傲粗犷的独立性格的剧作家,奥尼尔对悲剧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曾说:“只有悲剧才包含具有真理价值的美,这才是生活的意义,也是唯一的希望。崇高的东西永远是最具有悲剧性的。”1718知识链接:

人们普遍注意到曹禺剧作受到了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影响,尤其是曹禺的《原野》与奥尼尔的《琼斯皇》在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上,有许多明显的相通之处。但人们还应注意的是,奥尼尔剧作的象征色彩、神秘气氛是出自作家某种蕴藏很深的宗教文化情结,人对把握命运的渴求以及它往往在超自然、神秘力量面前的惨败,这既是奥尼尔生命体验的某些深刻之处,又是其剧作一个普遍的中心的主题。由此可见,奥尼尔及其剧作对曹禺剧作在象征、表现等手法以及取材等方面的影响是表层的,而深层的影响则来自一种心灵互动的宗教文化情结,一种共同的对命运之谜的执着探求。这一特质经常给他们的剧作带来一些越出剧情之外的东西,引发读者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因此,曹禺和奥尼尔的剧作首先是给读者读的,其次才是给观众看的。尽管它们在舞台上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但作家却总是对各自剧作的上演深怀这样那样的不满和遗憾。二、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

曹禺的主要代表作是被称为“四大名剧”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以及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本《家》,表现抗战题材的剧本《黑字二十八》、《蜕变》,还有1949年以后创作的《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曹禺的这些剧作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剧作幽深沉郁的主题意蕴,紧凑精巧的戏剧冲突,现实与诗意的融合等等,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说不尽”的话题。曹禺善于把握人物命运中的戏剧性变化,在戏剧冲突中体现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曹禺戏剧创作的成功并非偶然,有着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他自幼即受到戏剧艺术的熏染,对中国传统戏曲谙熟于心,并且他的家庭生活为他提供了话剧创作的基本素材。其次,学生时代他曾集编、导、演于一身,积累了丰富的戏剧舞台实践经验。再有就是,研究生期间曹禺专攻西洋戏剧理论,特别对悲剧理论有着深刻的领悟,这些都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19

首先,对命运之谜的憧憬与探寻。曹禺的戏剧善于表现人对命运的抗争与命运对人的主宰这一对难以调和的巨大矛盾。比如《雷雨》中周朴园的命运悲剧,蘩漪的命运悲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周冲的命运悲剧。周冲是一个完全生活在“最超脱的梦”中的人,然而对自己的爱情以及整个家庭的期望都一个接一个地破灭了,“每次的失望都是一只尖利的锥,那是他应受的刑罚。他痛苦地感到现实的丑恶,一种幻灭的悲哀袭击他的心。这样的人即使不为‘残忍’的天所毁灭,他早晚会被那绵绵不尽的渺茫的梦掩埋”,“以后那偶然的或者残酷的肉体的死亡对他算不得痛苦,也许反是最适当的了结”。与剧中其他人物的命运不同,周冲的悲剧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造成的,而是带有很大偶然性的“巧合”,但恰恰是这种“巧合”所蕴含的必然因素最充分。与其说他是被社会毁灭的,不如说他首先是被自己的理想毁灭的,这样的悲剧命运的确是太残忍了。

其次,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激烈,环环相扣,尤其擅长以艺术上的偶然性写出生活上的必然性,是偶然中蕴含着必然。如《雷雨》的情节安排紧凑,高潮迭起。在《雷雨》这出戏中,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不到24小时内,周鲁两家复杂的血缘亲子关系和矛盾,作者用几条线索把它们串联起来,周公馆近年发生的事情一开始便在鲁贵和四凤的谈话中展开,差不多所有的人物都在第一幕里见了面。接着,周萍准备出走,侍萍到来,矛盾不断激化,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当蘩漪把周朴园与侍萍的“隐私”、蘩漪与周萍的暧昧关系、四凤与周萍萍水相逢的爱情纠葛全都暴露出来,周朴园自诩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的种种矛盾汇聚在这一瞬间,剧情也就被推上了高潮。

巴金(右)与曹禺的友情延续半个世纪

再次,曹禺剧作的语言和人物形象是独具个性的。曹禺剧作的语言浓烈、明丽、精确。剧中人物的语言有着强烈的个性化特征,不仅符合人物特定的身份地位,而且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特征。《雷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不仅符合人物特定的身份地位,而且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特征,剧本还常常通过充满暗示性的潜台词来渲染奇特的舞台气氛,达到一种出其不意的戏剧效果。《雷雨》中的人物形象,无论主次,都具有充满矛盾的性格和错综复杂的情感,人物性格既鲜明而又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在发展流变中不断得到加强和突出的,而且人物命运充实生动,底蕴深厚,毫不夸张地说,《雷雨》中的八个人物,每个人都可独自成戏。

最后,戏剧理论与舞台实践的融会贯通。曹禺剧作没有把人的命运抽象化、理念化,没有把人的命运与人的社会存在割裂开来,相反,曹禺剧作中人的命运始终没有脱离中国时代社会的具体环境,即使那些深受外国戏剧艺术手法影响,极富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的剧作也是如此。过于注重对人生现实问题的描写,会使剧作缺乏深度和哲思;而过于偏向对人生命运的表现,又会陷入空泛和神秘。曹禺剧作的成功正在于它准确把握了戏剧理论与舞台实践两者的适度结合,体现了戏剧理论与舞台实践的融会贯通。

总之,曹禺的出现使中国人真正认识到话剧这种外来剧种的独特魅力。曹禺剧作是最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它用外来的艺术形式成功地表现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国的人物命运,并巧妙地糅进了本民族的艺术表现方式;曹禺剧作又是最善于吸取外国艺术营养的,他娴熟地运用了外国的戏剧理论和戏剧舞台的表演技巧,让中国的读者和观众对话剧的艺术形式耳目一新。曹禺在这两个方面的积极探索,真正奠定了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基础。

24第三节

夏衍、田汉、洪深剧作的艺术风格

一、《上海屋檐下》及夏衍剧作的风格特色《上海屋檐下》是夏衍杰出的现实主义力作,也是他自觉实践现实主义手法取得的重要收获。该作发表于1937年,标志着作者的剧作题材已从历史转向现实,并自觉地运用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创作。作品描写的是一群小市民和穷苦知识分子的生活。《上海屋檐下》显示了夏衍艺术上的成熟。作者通过严密的布局,巧妙地将人物组织在一起,使多条线索共同发展。故事来自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恬淡自然,但又使人感到洗练、隽永,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第一,夏衍善于表现普通人的命运,他总是选取与现实斗争密切相关的题材,且多数剧本以平凡的生活琐事为题材,展示形形色色的社会世相,反映一个革命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对社会、对生活的思考。25

作家小传:

夏衍:把艺术还原给生活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生于浙江杭州一个没落的小地主家庭。1920年抱着“工业救国”的志愿考取日本明治专门学校,学习机电工程,不久转而热心研读哲学与文学书籍。1927年因参与日本进步文艺运动被驱逐回国。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艺术剧社”,开始戏剧生涯,1937年4月,他完成了话剧代表作《上海屋檐下》。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夏衍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先后在上海、广州、桂林等地主持《救亡抗日》编辑工作,同时也创作了一批以抗战为背景的剧本。此外,夏衍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多种文体的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从1934年完成第一个独幕话剧《都会的一角》起,夏衍先后完成了《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心防》《愁城记》《水乡吟》《法西斯细菌》《离离草》《芳草天涯》等多部剧作,在各个历史阶段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26

第二,夏衍善于组织简约严谨的戏剧结构,把戏剧冲突生活化。如《上海屋檐下》中作者利用上海弄堂屋子的特殊结构,将五户人家用一个场景画面,在同一舞台空间同时展开。这一独特的设计,不仅丰富了剧作的情节,扩大了反映生活的视角,减少了场次,突出了主题,而且大大加强了舞台的生活实感。

第三,夏衍善于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结合在一起。作者把剧情发生的时间精心安排在一个郁闷得使人透不过气来的黄梅时节,象征着全面抗战前夕如黄梅天一样晴雨不定、阴晦异常的政治气候,反映出小人物的苦闷、悲哀和失望,更显示了革命风暴的即将到来。这种高超的艺术构思,收到了极其强烈的戏剧效果。

第四,夏衍戏剧的语言质朴自然,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在《上海屋檐下》里,人们从五家人平静的生活表演和各自人物命运质朴的叙述中,很自然地能领略到国民党统治的现实生活是何等黑暗,阶级压迫是何等残酷。

以上这些特点,构成了夏衍剧作自然、素淡、深远的艺术风格。夏衍的剧作正是以其通俗易懂、贴近现实生活而赢得了更多的观众,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民族化和大众化做出了努力。28二、《名优之死》及田汉剧作的风格特色

田汉的创作大体以193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田汉在1922年《创造季刊》创刊号上发表的《咖啡店之一夜》和刊于《南国半月刊》的《获虎之夜》等,是我国初期话剧的重要收获。两个剧本都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对封建思想道德的猛烈反抗,具有强烈的“五四”精神。艺术上则注重人物内心感情的直接和强烈的抒发,重视戏剧氛围与情境的诗意渲染,在回肠荡气的浪漫情绪中流露着青春期的感伤与留恋。而这便是田汉早期话剧创作的主要特色。

自1927年田汉担任上海艺术大学校长起,至1930年“左联”成立,是田汉思想的转变期与话剧创作的丰收期,代表作有《名优之死》《江村小景》《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生之意志》《南归》《古潭的声音》等。它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为直接揭露现实黑暗的社会剧,如《名优之死》;一为隐喻暗示的象征剧,如《南归》。这两者其实并非相悖,它们在作者对于旧社会秩序的不妥协的反抗倾向中得到了相当的统一。

作家小传:

田汉:现代革命戏剧运动和戏曲改革的先驱

田汉(1898—1968),字寿昌,湖南长沙人。年幼丧父,家境贫困。1912年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公费学习,1916年毕业后随舅父赴日求学,先学海事,后改学教育,但他酷爱文学戏剧。在日本学习期间,参加中国少年学会,开始发表文艺论文和独幕剧。他也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

1922年回国,积极从事戏剧活动,20年代中期先后创立了“南国社”和“南国艺术学院”。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周恩来的领导下,组织抗敌演剧队和宣传队,此后他又组织了“新中国剧社”,举办了声势浩大的西南戏剧展览会。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中国剧协主席、文联副主席等职。1968年12月10日受迫害致死。

田汉被茅盾称作中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与戏曲改革运动的先驱者”,他创作、改编和翻译的话剧、戏曲和电影剧本等达数十部之多,其中有影响的代表作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名优之死》《梅雨》《回春之曲》《丽人行》《关汉卿》等。他还写有大量的诗歌、散文和评论,他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的国歌。29

1930年春田汉参与了“左联”的发起与领导工作,翌年1月又被推选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主席,思想与艺术有了新的突进。从这时起到1937年是他创作的成熟期,作有《梅雨》、《一九三二年的月光曲》、《乱钟》、《扫射》、《黎明之前》、《洪水》、《回春之曲》等20多部剧作。其共同的特征是:取材于现实,反映了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和国内社会生活的动乱,除少数即兴式的剧本外,大都洋溢着昂扬的意气,以激情和气势取胜。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1949年,田汉的戏剧创作多向发展。他除了创作《卢沟桥》、《秋声赋》、《丽人行》等话剧外,还广泛团结旧剧艺人共赴国难,为他们编写新戏曲《新雁门关》、《江汉渔歌》、《岳飞》等,并创作了反映明代平倭英雄故事的大型历史歌剧《新儿女英雄传》,同时积极参加进步电影界的活动,创作了电影剧本《忆江南》等。

田汉与洪深、胡适、欧阳予倩等都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定者和开拓者。田汉的话剧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善于塑造艺人形象,善于把艺人的生活与戏剧的舞台糅合在一起,展示其思想性格与人物命运。如1929年完成的三幕话剧《名优之死》,剧本通过一代名优刘振声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艺人们在旧社会普遍遭受的不幸命运。第二,具有很强的传奇色彩,有很强的故事性。田汉总是植根于现实生活,从生活中的矛盾出发,竭力使必然性和偶然性、传奇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既强化戏剧的艺术效果,又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主题思想的表达。如《回春之曲》的情节就很富有传奇性和浪漫主义色彩。第三,语言具有抒情性。田汉以一个抒情诗人身份从事话剧创作,他善于借鉴西方话剧的表现手法,吸收我国戏曲的特点,努力探索话剧的民族风格。他运用诗歌和音乐作为抒情手段,使剧作具有热情美和音乐美。第四,形式具有多样性。田汉的剧作有抒情诗剧、社会问题剧、哲理剧、讽刺剧、悲喜剧、即兴剧等,从而促进了话剧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这些特点集中起来构成了田汉戏剧热烈奔放、浓郁抒情的艺术风格。

32三、《五奎桥》及洪深剧作的风格特色

洪深的剧作一开始就“为痛苦的人生叫喊”,以后又一直随时代而前进,表现了作家可贵的社会责任感。但当他30年代思想认识有所提高后,又常常从社会科学的结论出发来构筑人物和情节,使人物有时成为传声筒,这影响了他的作品取得更高的成就。

“农村三部曲”是洪深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站在被压迫阶级立场上全面展示农民疾苦和农村社会斗争的话剧剧本。其中以《五奎桥》最为成功。该剧描写了江南某乡村农民和封建地主围绕拆桥还是保桥展开的尖锐斗争。五奎桥洞位于乡村的水陆要冲,是地主周乡绅祖上建的,是封建统治的象征。人物形象生动而又内涵深沉,语言也极个性化,有着自然而生动的舞台艺术效果。这部剧标志着洪深剧作开始走向成熟,体现了他严谨、朴实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风格。

作家小传:

洪深:中国话剧运动和电影事业的奠基人

洪深(1894—1955),江苏武进人。早在1915年便写出了学生时代的话剧试作《卖梨人》,该剧打破了没有固定台词的幕表戏的做法,第一次采用了对白。1916年又创作了《贫民惨剧》,表现出同情劳苦大众的民主思想,该剧本虽未正式发表,但它是中国现代作家创作的第一部完整的现代话剧剧本。1916年于清华大学毕业后,洪深赴美学习陶瓷工程,1919年转入哈佛大学师从戏剧家贝克教授学习戏剧编撰,并结识了后来声名鹊起的美国戏剧家奥尼尔。1922年回国从事艺术教育和戏剧创作。是年冬,创作了意在表明罪恶的社会产生社会的罪恶的剧本《赵阎王》。

1924年洪深改译作家王尔德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为《少奶奶的扇子》,后又亲自排演,将其搬上舞台。同年,洪深又步入电影界,先后创作了《申屠氏》《劫后桃花》等电影剧本,为中国电影艺术首创了文学剧本的样式。1930年,洪深参加了“左联”和“剧联”,创作思想有了许多变化。写于1930年到1931年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独幕)、《香稻米》(三幕)和《青龙潭》(四幕)是洪深话剧的代表作。“九一八”事变以后,洪深还创作了宣传抗日救亡的话剧《钨》《走私》等。3334知识链接: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曹禺名言: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我有一种谬论:战士应该死在战场上,作家应该死在书桌上,演员应该死在舞台上。……引伸说,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为人民用尽自己的才智,专长和精力,再离开人间。不然,他总会感受到遗憾,浪费了有限的生命。

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我觉得,真正打动人的东西,是作家的那个极其亲切又极其真实,他感受到的,思考过的问题和他的答复。当然,无疑问的,还包括作家刻划人物的本领,文字的美,丰富的语言艺术,以及丰富的知识。但是,如果作家没有那个活生生的思想,那个深刻的感受,那么,作品的艺术生命就短,艺术生命长的作品,它总是打动人的灵魂,叫人多懂人生的道理。请你们多读《红楼梦》,多读读关汉卿的作品,就会感觉到这个道理。35知识链接:1、巴金小说的《家》和曹禺改编的《家》的不同:情节重心的转移,由旧家庭的罪恶的揭露,转向对爱情(友情)生活的描写,转向纯情美好的性格的展示,转向探索“诗剧”。巴金的《家》,是一曲“青春的赞歌”。(如瑞珏的形象)2、曹禺剧作的意义:他的戏剧创作不仅标志着并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更重要的是,他的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实验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展示了多元的,自由创造的发展前景。3、曹禺接受史上的矛盾现象:人们空前热情的读着、演着、欣赏着、赞叹着他的戏剧,却也肆无忌惮地肢解着、曲解着、误解着他的戏剧。

思考题1.《雷雨》等剧在戏剧结构上有哪些特点?你如何理解曹禺作品戏剧冲突中的“巧合”与“偶然”?2.《雷雨》中周朴园形象的基本内涵和典型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日出》中的陈白露形象又具有什么样的典型意义?《日出》与《雷雨》相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新追求?3.为什么说曹禺的剧作是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你如何认识曹禺话剧的基本特点和总体风格?4.夏衍剧作在构造戏剧冲突方面与曹禺剧作有什么明显不同?《上海屋檐下》等作品怎样体现了夏衍剧作的基本风格?5.田汉早期话剧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名优之死》在哪些方面显示了田汉戏剧创作的独特追求与一贯风格?6.洪深的戏剧创作在理论与实践上体现出哪些主要的贡献和风格特色?36延展阅读1、奥尼尔的《琼斯皇》、《毛猿》等作品对曹禺的话剧创作特别是《原野》和《北京人》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对这两部外国作品的阅读,将有助于我们追本溯源,增强对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的理解,增强对曹禺作品及其风格的把握。2、田汉擅长描写艺人形象,他最重要的话剧代表作20世纪20年代末的《名优之死》和50年代末的《关汉卿》都是以艺人的命运沉浮为中心的,将两部作品联系起来对照阅读,从整体上了解田汉创作的审美追求。37文学·人生·社会1、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真实地反映了时代面貌,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通过展示“上海这个畸形社会中的小人物”,透析时代风云,“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音”。当时正是西安事变之后不久,抗日统一战线处在酝酿之中,国民党政府被迫有条件地释放一批长期关押的共产党人和其他政治犯,《上海屋檐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以林志成、杨彩玉和匡复三人之间的命运与情感纠葛为主要描写对象,匡复这一形象代表了国民党逮捕的革命者,夏衍对匡复出狱后日常生活的悲欢离合进行描写,在平凡的生活中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38

2、1930年,田汉加入“左联”。他曾写下《我们的自己批判》,强调戏剧要反映社会现实,为民众、为社会而作,强调戏剧创作的思想性和斗争性。他的《回春之曲》就是戏剧反映现实的代表作品,突出展示了青年华侨高维汉对祖国的热爱与坚定不移的战斗决心。

3、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与他的社会责任感。洪深创作的《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三个剧本,总称为“农村三部曲”。其中,《五奎桥》是三部曲中最得好评的一部。这部剧作将戏剧矛盾放置在五奎桥的拆毁问题上,集中地反映了旧中国江南农村里广大农民与地主乡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农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拆桥,地主乡绅为了自身的利益反对拆桥,在五奎桥的拆与留这一问题中,蕴藏着中国农村的阶级矛盾。青年农民李全生敢于带领农民群众发起斗争,粉碎了地主恶霸的阴谋,表现出无产阶级的强大意志和智慧。第九章现代诗歌的长足发展第一节

从象征主义到现代主义第二节

戴望舒:融古典传统与现代手法于一体第三节

艾青:现代新诗的又一个高峰第四节

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作

41概要42第一节从象征主义到现代主义

一、李金发和初期象征派

20世纪20年代,西方象征主义(symbolism)文学思潮开始影响到中国的诗坛。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欧洲出现的一种流派和文学思潮,其代表作家有波德莱尔、马拉美和瓦雷里等。它以抒写个人感情为重点,但它不抒写日常生活中的表层的喜怒哀乐,而是抒写不可捉摸的内心隐秘。象征主义诗人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轮廓,他们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并不是要使读者理解他们究竟要说什么,而是要使读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使读者体会到此中有深意。象征主义诗作往往具有很浓的“世纪末”情绪,具有很强的感伤色调。20年代中期,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低潮的一些青年陷入了苦闷与彷徨,这时引进的象征主义让他们觉得格外亲切,纷纷学习波德莱尔、魏尔伦、瓦雷里等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诗作,中国诗坛上于是出现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派”。43

44作家小传:

李金发:初期象征派的怪杰

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淑良,广东梅县人。1919年留学法国学习雕塑,次年开始写作新诗。他热衷于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美的作品,尤其喜欢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那颓废、绝望和以丑为美的诗作。1925年2月起,他开始在《语丝》《小说月报》《文学周刊》《黎明周刊》上陆续发表诗作。李金发的诗名遂为人所知。1925年11月,他的第一部诗集《微雨》出版。接着于1926年、1927年相续出版了第二、第三本诗集《为幸福而歌》和《食客与凶年》。抗战时期,他写了许多随笔和一些诗作,但是再也没有早年的影响。1944年他被任命为中国驻伊朗代理大使(后又转任驻伊拉克代理公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他浪迹天涯,再也没有回过祖国。1976年12月25日,病逝于纽约长岛。

李金发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多半是些孤独凄苦的人物,抒发的都是生活的苦恼与烦闷。伴随着这种感伤的情调,他的诗还有一股浓重的颓废气息和神秘色彩,呈现在诗里的多是像“夜狼与嚎狗”“残叶溅血”“死神唇边的笑”等恐怖的意象。这种低沉的调子和悲观的气氛,充分表现了象征主义的“以颓废为美”的倾向,再加上他有意破坏传统艺术程式,强调主观直觉,追求含蓄朦胧,喜用隐喻暗示,随意采用省略、跳跃等手法,所以作品晦涩难懂,引起诗坛的强烈反响,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李金发的《微雨》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象征主义诗集,朱自清说李金发把法国象征主义手法“第一个介绍到中国诗里”,在当时“是一支异军”。李金发第一首公开发表的“象征诗”是《弃妇》,也是《微雨》开卷的第一首诗。由于它体现了李金发诗作的风格特色,一向被视作他的代表作。从表面看,《弃妇》写的乃是一位被遗弃的妇女的痛苦和悲哀,诗人代她向社会的歧视和压力倾吐了心中的凄苦和幽怨的感情。然而,“弃妇”只是一个情感的象征物,乃是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受的象征。这位备受歧视和冷落的妇女,内心有深藏的“隐忧”,使得她的动作变得迟缓而又沉重。诗人在这个悲剧性的象征形象里,抒写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和不平。45

二、初期象征派的艺术特色

继《微雨》之后,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人也开始写作象征主义诗歌,形成了初期象征派诗歌潮流。作为一个诗歌流派,他们并没有共同发表自己的理论主张,但从他们各自独立发表的艺术见解来看,则共同表现了一种不同于初期白话诗的美学原则。

首先,他们强调艺术必须表现自我。李金发认为:“艺术是不顾道德的,也与社会不是共同的世界。艺术上唯一的目的,就是创造美;艺术家唯一的工作,就是忠实表现自己的世界。所以他的美的世界,是创造在艺术上,不是建设在社会上。”李金发烈火美育,1927(创刊号).他以个人的内心世界为美的最高追求,主张诗是“个人灵感的记录表,是个人陶醉后引吭的高歌”。4647

其次,他们强调诗歌的象征和暗示的方法。法国象征派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主观世界与客观对应物的契合,注重诗的意象暗示功能和神秘性。这也是李金发和其他象征派诗人的美学追求。李金发认为,美蕴藏在想象中、象征中,穆木天进一步认为:“诗要有强大的暗示功能。诗的世界固在平常的生活中,但在平常生活的深处。诗是要暗示的,是最忌说明的。……诗的背后要有大的哲学,但诗不能说明哲学。”他主张诗歌应该“用有限的律动的字句启示出无限的世界”。

最后,他们强调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和色彩美。他们针对“五四”初期新诗过分散文化而缺少艺术锤炼的毛病,提出了诗歌语言“音”与“色”结合的美学主张。他们追求“音”与“色”的交错,认为这是“最高的艺术”。

早期象征诗派的出现,是对缺少余香与回味的初期白话诗的一种反拨,丰富了新诗的表现手法,为发展中的新诗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但是,在经过短暂的艺术历程后,象征派诗很快地衰落下来。作为一个诗歌流派,初期象征派解体了,但象征主义诗歌潮流并没有在新诗中消失,而是以新的形态出现在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的作品中。

三、现代派诗歌出现的背景及特点

现代诗派的出现有其历史渊源,它既是初期象征派的一种继承,又是“新月”诗派演变发展的结果,正如艾青所说:“新月派与象征派演变为现代派。”这一派别的诗可以说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当时的“现代人”,实际上是一群远离现代斗争的旋涡而又对生活怀有迷茫幻灭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时的“现代情绪”,实际上是这群人特有的精神状态——“他们被夹在越来越剧烈的阶级斗争的夹板里,昏头昏脑,盲目乱窜;他们是吓坏了,可仍然顽强的要把‘我’的尊严保持着”,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现代诗派会有如下特征:追求“纯诗”的艺术观、病态的心灵和浊世的哀音。4849

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初期象征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的观念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深深的人生寂寞和惆怅。除了戴望舒之外,何其芳、卞之琳、废名也是其中的代表。

现代派诗歌以其特有的思想情绪和艺术手法,丰富了现代新诗的格局,提高了新诗的表现艺术,扩大了新诗创作的视野,特别是在探索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上,开辟了一条现代新诗的发展道路。现代派诗歌不仅在30年代的文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40年代“九叶”派,甚至对当代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0第二节戴望舒:融古典传统与现代手法于一体

51作家小传:

戴望舒:“雨巷诗人”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已撤销)人。在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时,开始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1926年与施蛰存创办《璎珞》旬刊,开始正式发表诗作。1928年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1932年底赴法求学,因爱好西班牙文学特别是洛尔迦的现代派诗,其间曾到西班牙作文学旅行。1938年5月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理事。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本侵略者以抗日罪名下狱,数月后经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2月因病逝世。有诗集《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灾难的岁月》(1948)。《我底记忆》与《望舒草》后由作者合编为《望舒诗稿》,于全面抗战前夕出版。另有一些集外诗作和诗论《诗论零札》。戴望舒又是著名翻译家,在译介法国和西班牙文学方面做出了重大成绩。戴望舒的诗歌集法国象征派与中国晚唐诗于一体,风格唯美典雅,是中国新诗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诗人。

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雨巷》是戴望舒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作。戴望舒由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名。这首诗是戴望舒融合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成功之作。诗中“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对黑暗现实感到迷茫、失望、忧郁,看不到出路,于是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终于“静默地走近”了,“我”却又陷入了更加孤独、寂寞而无奈的愁思之中。这位“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实际上就是诗人的理想与希望的象征。在中国的动乱年代中,特别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恐怖笼罩下,青年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失望与彷徨的心态和若有所思的感觉被戴望舒用一条阴暗狭窄而悠长的“雨巷”表现得极为逼真、传神。“我”心目中的“希望”——那位“丁香姑娘”是渴望得到而无法得到的想象出来的幻影,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最后,只有一个孤零零的“我”在那条寂寥又悠长的“雨巷”中彷徨……52

在《雨巷》中,戴望舒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悲哀和孤寂,而且写尽了“五四”以来整整一代青年所特有的世纪性的理想与幻灭,表达了一种普遍的忧郁的时代情绪。全诗述说了抒情主人公“我”经过一条“悠长”而“寂寥”的雨巷时的感受。“我”希望逢着的姑娘在诗中成为抒情主人公理想的化身,这种期盼实际上表达了诗人人生路途上的孤寂和悲哀,渴求在人生孤途上遇到知己与同道,渴求得到理解和慰藉。这首诗表现的不仅是失落和幻灭,更是渴求和追求,是失落中的渴望,幻灭中的追求。53

这首诗是诗人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情绪下弹奏出的一支“梦幻曲”。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象征的手法把重大悲壮的时代主题写入诗中,以浮动朦胧的音乐暗示诗人迷惘的心情。诗中的中心意象一再出现,在期待的梦幻中出现走近,又在“雨的哀曲”中梦幻地消失,空留难以名状的雨中情。诗中“ɑnɡ”韵反复出现,句中有韵,连绵不断,织成一张音韵的网,把人罩在特设的情绪氛围中。虽借鉴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却又不失中国古典诗歌的情韵。诗作中的象征意象是中国式的“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可以说戴望舒在技巧上承袭了象征主义,而在情感上却和本民族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在诗歌形式上,戴望舒强调“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他借鉴法国象征诗派的创作方法,但把象征派的诗艺融化到本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欣赏习惯中,致力于寻找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5455第三节艾青:现代新诗的又一个高峰

56作家小传:

艾青:朝向太阳的灵魂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回国后,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成为鲁迅支持的美术团体“春地画会”的成员,同年7月以“颠覆政府”罪被捕入狱,直到1935年10月出狱。艾青在狱中开始写诗,这些诗作强烈抒发了对生活的爱憎感情,揭示出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抗战全面爆发后,在短短几年中,艾青创作了近百首诗歌,出版有《北方》《向太阳》《他死在第二次》《旷野》《火把》等诗集,形成了诗人创作道路上的鼎盛时期。1939年,他在地处国统区的湖南衡山乡村师范任教,“远离烽火,闻不到‘战斗的气息’”。后来收入《旷野》集中的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属于写景咏物之作,不免带有一种荒凉、寂寞之感。1940年,他在赴重庆的途中,完成了著名长诗《火把》,显示出思想探索的飞跃和昂奋的诗情。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艾青来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与解放区新的生活和环境相适应,诗人的创作道路也出现了新的转折。艾青在这时创作的诗歌主要收于《雪里钻》《献给乡村的诗》《反法西斯》和《黎明的通知》等集中。一、《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色彩的抒情诗,它以诗人儿时的保姆为主人公,以无限的同情和深沉的爱,成功地塑造了大堰河这个旧中国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诗人一方面热情讴歌和赞美了大堰河勤劳、宽容、朴实、善良、无私的高贵的品质;同时,对那个罪恶的旧世界,发出了强烈的诅咒。大堰河,是当时中国农村妇女在新诗中可贵的艺术典型,她的命运是当时中国广大农村受压迫妇女的悲剧命运,说明了她们的死亡和苦难,都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是指向那个“不公道的社会的咒语”,是向旧社会发出的血泪控诉书。这首诗在高度赞美大堰河的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叛逆的灵魂。57

诗篇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第一,这首诗主要是以情动人,突出的特点是坦率、真诚、情深辞切。诗人对大堰河无比深厚的感情,都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泻出来的,诗人在真切动情的陈述中,袒露出他纯洁的灵魂和对大堰河的一片深情,全诗没有任何斧凿痕迹。第二,全篇使用了排比、重复的修辞方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旋律与节奏感,收到一种荡气回肠、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第三,从这首诗娴熟的抒情、叙述技巧中,可以看出艾青在欧洲学习所受的影响,胡风曾称这首诗为“从欧罗巴采来的芦笛”。但这支芦笛虽带回了欧罗巴的艺术色彩,却丝毫没有影响诗人正视中国本土生活朴素、深沉、严酷的现实。58二、艾青诗歌的风格艾青的诗作,总是蕴藏着一种深沉的感情。他曾在诗篇和文章中多次写到自己的“忧郁”“忧伤”“悲哀”等心情,这种忧郁以不同的形态回荡在他的诗篇里,反映了艾青对祖国、民族、人民的爱与艰苦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尚未找到回答前的思虑,它不同于退让的叹息,而是进取的准备。

艾青的很多优秀诗作表现出一个特点:往往在一首或一段的最后升起一个意念,或一个思想,但这不是抽象的概念,更不是他所反对的“浮泛……无力的叫喊”,它是在全诗中孕育起来的,是诗情的结晶,是形象的升华,这正是诗歌借以感人的力量所在。这种形象反映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熟悉和理解的深度。这在他的叙事诗中更为明显,写的虽是实在的生活,但手法上常常运用新鲜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而产生的形象却似乎比现实生活更贴切。59艾青诗歌中形象的完成,又经常得益于他的美术素养。他善于用色泽、光彩的渲染以至构图、线条的安排来增加形象的鲜明性。这种色调的运用,又不同于象征派诗歌之从文字表面进行组合,而是从生活本身采集而来,是生活实感与诗歌情绪的结合。灰暗褐黄的色调使现实的苦难更见沉凝,在浓绿翠蓝中会感到希望,当生机蓬勃时,他的诗歌中又呈现了鲜红与金色。艾青诗中色彩的运用,不仅是为了渲染情绪、思想,而且具有独立的美感。

60

艾青诗歌中形象的完全依赖语言的表现。艾青坚持从生活斗争中提炼语言,他的语言反映出他对客观现实的认真观察和理解,凝聚着他从中产生的真情实感,又表现了他优异的创造力。他排除对华丽铺饰的模仿,没有古旧的羁绊,也很快摆脱了欧化的影响,创造出朴素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他的探索丰富了中国新诗歌的艺术语汇,增加了新诗的艺术表现能力。他擅长以散文式的诗句自由地抒写;他的诗歌富于丰满的形象与诗意,并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脚韵或字数格式的划一,却具有内在的旋律与整齐和谐的节奏。因此,艾青的诗并没有由于使用散文化的句式而丧失其强烈的音乐感。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是艾青诗歌创作最重要的审美追求。它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诗歌的情感蕴涵上,艾青的诗作既始终关注着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同时又把眼光延伸到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襟;二是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艾青的诗作既充分吸取了世界诗歌的多种素养,同时又始终把艺术表现的根深深地扎在自己民族的土壤之中,他是用“从欧罗巴采回的芦笛”,吹奏着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曲。艾青诗作的巨大成就标志着“五四”以后自由体诗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并且承前启后,对以后的新诗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6162第四节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一、《老马》及臧克家诗作的风格臧克家,1905年出生,山东诸城县(今山东诸城市)人。他出生于农村,从小熟悉农村,热爱农民,所以他的诗篇多为歌唱农村之作。30年代初在山东大学读书时受闻一多及新月诗派影响,1933年出版《烙印》,接着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运河》和长诗《自己的写照》。那时正是“现代派”颓废诗风遭到读者厌弃的时候,臧克家描写农民形象和乡村景色的诗篇为诗坛吹来一阵清新的风,因此立刻引起文学界的注意和重视,并且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拓了崭新的天地。臧克家的诗有其独特的风格。以经过锤炼的诗句,抒写旧中国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韧,让读者从咀嚼和回味中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情。收在《烙印》里的《老马》一诗篇幅短小,却蕴藉深远,颇耐人寻味。作者以朴素凝练的笔墨描绘了一匹忍辱负重的“老马”形象。63

全诗韵律整饬、音调和谐。一共两节,每节四行,每行字数大致相同,均为三个音步。每节诗都是第一、三句协韵,第二、四句协韵,而且选用的均为去声韵,读来给人以沉重之感,很好地配合了诗歌内容上的需要。诗人以一种谨严的形式、蕴藉的手法,通过捕捉的一个朴实平常的画面,寄寓了深厚的情感:对过着非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