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第二学期杭州市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上交试题卷和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由于曹雪芹的天才创造,赋予了小人物与主角同样的生命力和别样的形象意义。这些小人物好似人的毛细血管和大树的枝叶,虽不是主动脉和主干,但边缘的处境却使其能较早感知时代的风雨。他们也许只出场一两次,有的来去匆匆,有的烟云模糊,但其在曹公有限的笔墨中所体现的边缘意识,却已悄然融入全书的意蕴中,构成了对主角的补充,对全书意脉的延展,这便是红楼小人物的独特价值。可以说,这些红楼小人物并非“微尘众”(蒋勋语),而是“结晶体”,只不过,他们往往淹没在红楼“几乎无事”的生活流之中,被冲到了边缘,这便需要我们于边缘处将其打捞和细品。②《红楼梦》之所以被誉为“百科全书”,并不仅是指其已写尽人间天下事,更重要的是曹公总是力求在这一幕幕真切的生活细节流之中,蕴含对文化生态、文化心态的深刻思考,于有形的人、事、物中窥见和呈现其背后无形的文化基因和命运。主角无不是某种文化的承载者,他们的升沉荣辱也无不透露出一种文化的命运。同样,于边缘小人物,曹公也没有将其符号化,而是也赋予他们文化内涵。这些边缘文化,往往被中心文化所忽略、压抑乃至拒斥,殊不知其看似边缘实则蕴含了引领、制衡乃至更新中心文化的意义,是中华文化富有生机的部分。③《红楼梦》的这些小人物在承载着封建时代的文化使命中,体现出对现代的守望。这些小人物之所以是边缘人,不仅是指其戏份少,还指的是他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具有边缘性,即往往表现出对封建传统文化的冷漠、不合作乃至反叛。他们游离于封建传统的边缘,跃跃欲试,向往着一种新的生活形式和生命状态——现代,尽管这些小人物和曹公本人对此还是模糊的。正如评论家所说:“现代人的前提就是不再有主人、奴仆、尊卑这些等级森严的概念,而代之以民主、自由、平等这些深入人心的观念。”《红楼梦》中的很多小人物,便是有这种现代意识的边缘人。不论是紫鹃对黛玉超越等级的忠诚和仗义,晴雯突破尊卑的勇敢和恣意,还是(1),以及(2),这些小人物身上的现代感直让我们今天的人惊叹、敬佩,乃至惭愧。(节选自王岩《边缘处的诗性复归与现代守望》,有删改)材料二:①对刘姥姥来说,村庄上长大,农民都本本分分,“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红楼梦》里刘姥姥来自生活的乡土语言太漂亮了,她一出现,常常就对比出书里某些无能的贵族知识分子生活的贫乏、语言的空洞。②刘姥姥把女婿教训了一顿,顺便提醒他,王成家族当年跟王子腾家族连过亲戚,现在王成家族没落了,但金陵王子腾家族可是飞黄腾达了,做了京营节度使,马上要升九省统制。刘姥姥觉得这一条线虽然久未来往,还可以攀上关系,无论如何,对景况穷困一筹莫展的王狗儿是一个机会。③王狗儿一听,觉得这岳母头脑出了问题。狗儿说了一句现实的话:“只怕他们未必来理我们呢!”④王狗儿是负面思考的个性,任何事到他口中都没有了希望。刘姥姥恰好相反,乐观积极,她总是从正向去想事情,绝不放弃任何一点可能的机会。刘姥姥大概代表了千千万万在最底层讨生活的穷苦百姓吧,穷到这样子,没有什么会失去,豁出去都可以赌一赌,有任何机会都可以去试一试。⑤刘姥姥是《红楼梦》所有女性中最有生命力的一个,这种生命力不来自知识,像是根源于生活的历练,也根源于母性原始的求生本能,接近于“大地之母”的类型。只是刘姥姥滑稽戏谑,常常装疯卖傻,掩盖了她内在“地母”的本质。⑥从一件事就可以看出这外表憨傻的穷老太太的精明仔细。她对八竿子打不到的王子腾家族系谱做了分析,知道当年见过一面的王家的二女儿如今嫁给了贾政,正是荣国府邸当家的夫人,贾宝玉的妈妈;刘姥姥甚至打探到王夫人“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这样的信息就给了又“贫”又“老”的刘姥姥莫大的希望,她准备好要进京到豪门前试一试机会了。(节选自蒋勋《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雪芹力求在真切的生活细节流之中,蕴含对文化生态、文化心态的深刻思考,所以《红

楼梦》被誉为“百科全书”。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中的小人物戏份少,游离于封建传统的边缘,向往有别于封建传统

的生活形式和生命状态。

C.蒋勋认为刘姥姥虽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来自生活的历练和母性原始的求生本能,让她身

上散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D.刘姥姥积极打探、分析王家的信息,准备进京到豪门求取救济,蒋勋觉得她是一个貌似憨

傻、实则精明能干的人物。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红楼小人物往往淹没在红楼“几乎无事”的生活流之中,被冲到了边缘,因此

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B.材料一指出紫鹃是个忠诚和仗义的人物,但曹雪芹塑造人物时内心是模糊的,并未意识

到她所具有的性格。

C.材料二中提到狗儿说了一句现实的话“只怕他们未必来理我们呢”,这和他凡事都喜欢

做负面思考的个性有关。

D.刘姥姥是红楼所有女性中最有生命力的,但为了掩盖内在“地母”的本质,她常常装疯卖

傻,插科打挥。

3.下列选项,最能作为论据支撑“刘姥姥具有*地母’本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大观园吃饭时,刘姥姥说自己“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哄得贾母十分开

心,逗得众人大笑。

B.在酒席上贪杯喝醉后的刘姥姥,迷了方向,无意间走进怡红院,躺在宝玉床上鼾齁如雷、

四仰八叉地睡着了。

C.刘姥姥准备到贾府讨一些好处,她找到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不惜撒谎,打探消息,最

终经她引荐见到了王熙凤。

D.曾得到过王熙凤的二十两赏银,刘姥姥在得知贾府落败后,去探望关在狱神庙的凤姐,救

下沦落风尘的巧姐。

4.材料一结尾部分评论《红楼梦》中的很多小人物是具有“现代意识的边缘人”,请根据语境,在画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要求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两个,使填写后上下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4分)

备选人物:焦大、龄官、尤三姐、鸳鸯。

5.材料一和材料二均谈到了“小人物”,两者在对“小人物”的看法上有何异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厨娘出嫁

[俄]契诃夫格里沙是个七岁的小胖子,正在厨房门口站着偷听,凑着钥匙眼往里看。厨房里发生一件依他看来颇不平常的事情。厨房桌旁坐着个魁梧结实的乡下人,头发棕红色,留着大胡子,身穿出租马车车夫所穿的长襟外衣,鼻子上冒出一颗大汗珠。他用右手的五个手指托着茶碟,正在喝茶,同时把糖块咬得那么响,弄得格里沙背上直起鸡皮疙瘩。年老的保姆阿克西尼娅·斯捷潘诺夫娜在他对面坐着,也在喝茶。厨娘佩拉格娅在炉子旁边忙这忙那,分明极力要把脸藏起来。可是格里沙看见她脸上大放光彩:那张脸像是起了火,变换着各种颜色,起初是紫红,最后却转成死白了。她一刻也不停地伸出颤抖的手去拿刀子,拿叉子,拿柴火,拿抹布,身子转来转去,嘴里嘟嘟哝哝,弄得东西乒乓地响,可是实际上,她什么事也没做。人家在桌旁喝茶,她对那张桌子却一眼也不看。保姆问她话,她总是头也不回,说出一句简短的、没好气的答话。“喝吧!”保姆招待马车夫说,“您为什么总是喝茶,不碰别的?您该喝点白酒嘛!”“我不喝,您免了吧,干我们这一行的可不能沾上这玩意儿。”“那么您一天能挣多少钱?”“那要看情形。有的日子能挣上一张绿票子①,有的日子一个小钱也没挣着。我吃得饱,穿得暖……甚至还能让另一个人过上幸福的日子。”马车夫斜起眼睛看了看厨娘。妈妈打发格里沙到儿童室去温习功课,在他的头脑里引起一大堆问题。“厨娘要结婚了……”他想,“奇怪。我不明白人为什么要结婚。妈妈嫁给爸爸,表姐韦罗奇卡嫁给帕夫洛·安德烈伊奇。不过,嫁给爸爸和帕夫洛·安德烈伊奇倒还有可说的:他们毕竟有金表链和讲究的衣服,他们的皮靴也老是擦得锃亮,可是嫁给那个可怕的马车夫,生着红鼻子,穿着毡靴……!而且保姆为什么一定要可怜的佩拉格娅嫁出去呢?”等到客人从厨房里走掉,佩拉格娅仍然很激动。她脸色通红,仿佛吓坏了似的。她手里的扫帚几乎没碰到地板,每个墙角都扫了五次。她分明不愿意一个人待着,想说说话,跟别人谈一下她的印象,把心里的话都讲出来。“他走了!看得出来,他是个好人,”妈妈说,眼睛没有离开针线活,“他不喝酒,挺稳重。”“说真的,太太,我不嫁给他!”佩拉格娅忽然叫道,满脸通红,“真的,我不嫁给他!”“你这是胡闹!你还要找什么样的鬼东西呢?你也不是小孩子了。这是终身大事,得好好想一想,这么嚷叫是没好处的。你喜欢他吗?”“您想到哪儿去了,太太!”佩拉格娅害臊地说,“大家净说些那样的话,闹得我……真的……”“她应该说她不喜欢他!”格里沙暗想。“可是你这人也真爱装腔作势……你喜欢他吗?”“可是,太太,他年纪大!唉!”“哪儿的话!”保姆在隔壁房间里顶撞佩拉格娅一句,“他四十岁还不到。再者你要年轻的干什么?脸子好不顶事……你嫁给他就是,保管没错儿!你还想找什么样的男人,若是别人早就对他跪下了。你就喜欢跟那些邮递员和家庭教师挤眉弄眼。对了,太太,她还跟我们的家庭教师眉来眼去呢。”“真的,我不嫁给他!”佩拉格娅尖声叫道,“阿克西尼娅不知从什么地方把他带来了……该死的魔鬼……他不知从哪儿跑来,缠住了我!”开饭的时候,厨娘把菜端上来,吃饭的人都端详她的脸,拿那个马车夫跟她开玩笑。所有的菜都做得太咸,没烤熟的童子鸡渗出血来。碟子和刀子不住地从厨娘的手里掉下地,就像从散了的架子上掉下来一样。可是谁也没对她说一句责怪的话,因为大家都了解她的心情。只有一次,爸爸怒冲冲地扔掉食巾,对妈妈说:“你何必叫人家去娶亲和出嫁!这种事跟你什么相干?要是他们想结婚,就让他们自己去结好了!”格里沙半夜醒来,听见保姆和厨娘在儿童室里的帷幔后面叽叽咕咕说话。保姆不住劝说,厨娘时而发出呜咽声,时而嗤嗤地笑。这以后格里沙睡着了,梦见厨娘被黑海魔王和一个巫婆掳去了……一个星期日早晨,格里沙往厨房里看一眼,惊讶得呆住了。厨房里挤满了人。佩拉格娅站在厨房中央,穿着新的花布衣服,头上戴着花。马车夫跟她并排站着。军士从桌上拿过一块大面包来,跟保姆站在一起,开始为新婚夫妇祝福。第二天早晨,厨娘又在厨房里了。马车夫来了一会儿。他向妈妈道了谢,严厉地瞧着佩拉格娅,说:“求您管教她,太太。您就做她的生身父母吧。还有您,阿克西尼娅·斯捷潘诺夫娜,也别不管,要照看她,叫她处处走正道……不要胡闹……还有一件事,太太,请您从她工钱里支给我五卢布。我要买个新的套包子。”这在格里沙看来又是一个问题:佩拉格娅本来自由自在地活着,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别人谁也管不着,可是,忽然间,平白无故,出来一个陌生人,这个人不知怎么搞的,居然有权管束她的行动,支配她的财产!格里沙感到难过。他急得眼泪汪汪,巴不得安慰她,同她亲热一下。他就到堆房去拣一个最大的苹果,偷偷溜到厨房里,把那个苹果塞在佩拉格娅手里,然后一溜烟跑出来了。(1885年)【注】①帝俄时代的三卢布钞票。(选自《契诃夫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第一次见到这位年长魁梧的马车夫时,厨娘“一刻也不停地”忙碌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害羞、慌张等复杂感情。

B.保姆竭力撮合厨娘和马车夫的婚事,是因为她看不惯厨娘对邮递员、家庭教师等人挤眉弄眼,嫉妒他们关系亲密。

C.“你这是胡闹!”女主人认为马车夫是个好人,厨娘与稳重不喝酒的他很般配,如果不嫁

给他就是不知足。

D.面对众人让她嫁给马车夫的建议,厨娘多次用“真的”这个词表明自己对这桩婚事的抵触,但她最终还是妥协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以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了马车夫憨厚、谨慎、能干的形象,为下文他成功迎

娶厨娘做了铺垫。

B.同为女性,保姆、女主人等次要人物却在厨娘的婚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增添了小说

的悲剧色彩。

C.小男孩格里沙一些“天真”的想法和做法,表现了儿童纯洁的善和爱,给作品添加了一抹

温情的暖色调。

D.契诃夫没有采用宏大叙事,而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厨娘不幸的婚姻遭遇反映了严峻的社会现实。

8.这篇小说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9.本文和《祝福》都讲述了不幸的社会底层女性的故事,但讲故事的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郑伯曰:“谁可往说秦公者?”叔詹对曰:“佚之狐可。”郑伯命佚之狐。狐对曰:“臣不堪也,臣愿举一人以自代,此人乃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之士,但其老不见用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武拜,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壮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为寡人一行。”(选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有删节)材料二: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但其老A不见用B主公C若加D其官爵E使之F往说G不患H秦公不听矣

11.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辞”意为“推脱”,与《鸿门宴》“何辞为”中的“辞”意思不同。

B.“千乘”是诸侯国或诸侯的代称,周制国家有事,诸侯要出车千乘。

C.“执事”指办事官员,文中指左右侍从的官员,用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D.“厌”意为“满足”,与《短歌行》“山不厌高”的“厌”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伯寻求出使之人,叔詹推举佚之狐,佚之狐又举荐烛之武,侧面突出烛之武的才华。

B.近臣看到白发苍苍、走路蹒跚的烛之武入朝,想到有人出使为国解围,都非常高兴。

C.“夜缝而出”暗示了兵临城下的严峻,也刻画了烛之武勇敢果断、深明大义的形象。

D.烛之武分析了存郑与亡郑的利弊,思路清晰,有理有据,最终说服秦穆公与郑国结盟。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臣学疏才拙,当少壮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3分)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4分)

14.从两则选文看,郑伯在遭到烛之武拒绝后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①

[宋]苏轼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②,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③,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注】①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兄弟面临第一次离别,苏轼被任命为凤翔签判,苏辙由汴京送行至郑州,然后返回汴京侍奉其父。②庭闱:父母的居处。此处代指苏洵。③畴昔:往昔。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交代诗人与弟弟苏辙两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马上赋诗”足见兄弟情深。

B.“胡为”即“为何”,未饮酒却似醉,开篇就点出因离别而恍惚的精神状态。

C.诗人叙写离别场景,又想象别后弟弟在苦寒中独自骑行,虚实相生,意蕴悠长。

D.诗中描写路人、居人、僮仆的快乐场景,以旁人的愉悦之情来反衬诗人的凄恻。

16.本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两句,用鸡狗的声响衬托田园生活的静谧美好。

(2)苏轼《赤壁赋》中“,”侧面描写了箫声的悲凉凄恻,哀婉动人。

(3)苏洵《六国论》用“,”两句总结了燕国灭亡的经验教训。

(4)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面对秋色,感慨六朝历史如流水逝去的句子是","“,”。

(5)“樽(尊)”就是酒杯,也常代指饮酒,古诗文中带“樽(尊)”的句子不少,如“”或“”。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1)。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2),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时间的年轮引起人如何的联想,等等,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C.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

D.别里科夫是一只被“套子”箍住了手脚和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