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产生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但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为政不在多言”“无为而治”都是描写政治活动的单纯。也是这种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儒家很有意用思想形成一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他们从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在许多别的民族并不这样分法。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但都不确当。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出比“长老统治”更好的说法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无论是乡土社会还是后乡土社会,国家的力量或权力其实都存在于其中,只不过其存在的力度和形式有所差别而已。20世纪之前的中国乡村社会,按照杜赞奇的观点,属于“乡权社会”,即乡村政治权威主要是由组织和象征符号构成的“权力的文化网络”,国家力量只能部分地将权威和利益融进文化网络之中。1949年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对乡村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范围涉及从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到社会生活领域的信仰体系和组织系统。可以说乡村政治并非属于“乡权政治”,亦非“国家政权内卷化”,也没有出现国家权力直接管制乡村社会的情况,因为在乡村政治生活中,乡村干部一直是活跃的、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计划经济时代,乡村干部以“大队干部”和“生产队干部”的形式存在。如今,则以村“两委班子”的形式而存在。在国家政权建设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乡村干部的存在,无论其以何种形式,实际反映出了乡村社会的村干部政治的形成。这一政治的运行机制属于国家权力的村干部代理制,村干部的存在及其权力的运转,一方面代表国家权力并非直接控制和管理乡村,而是通过村干部在乡村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村干部虽来自乡村内部,但要代表国家力量治理乡村社会。村干部代理制是理解当代中国乡村政治的一个重要视角。戴慕珍在对集体经济时代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研究中,也提出了类似观点,认为大队干部相当于国家权力在农村的代理人,代理国家执行农业生产计划、征购和分配等任务。村干部代理制不同于“赢利型经纪体制”,尽管在乡村干部代理国家权力的过程中,村干部也可能从中谋取自我利益,但谋利不是代理权力的目的,而是与权力运作过程相关。然而在经纪体制中,基层官员在包税制中就是为了从中赢利。国家权力的村干部代理所反映的是乡村政治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特征,在这一阶段,乡村的权力结构和政治在逐渐告别“乡权政治”,即来源于乡村社会与文化网络的权威已不再发挥主导作用。与此同时,乡村政治没有完全被统一的国家行政权力或制度化的权威替代,而是依然通过来自乡村但又受国家政权和制度约束的村干部来支撑。所以,村干部政治属于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的乡村政治。(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与村干部政治》)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社会变化很少,文化稳定,很少产生新的问题,完全靠传统约束,那么这个社会会是一个可能没有政治只有教化的社会。B.客套中人与人之间互问年龄这种现象在其他民族中并不多见,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明确彼此的长幼之序,是顺服于教化权力的行为。C.国家权力从未缺席乡村社会,因此,分析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与乡村政治的性质和特征可以了解国家权力的性质和特征。D.“乡权社会”中,国家力量远不及现在的村干部政治中国家力量所占比重,这种变化与国家政权建设的不断推进有密切关系。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是孔子用来表明对稳定社会中长幼有序的教化权力的认可。B.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不再依靠长者的指导,而是依赖由智力、专业、机会等所形成的能力。C.大队干部和“两委班子”只是不同时期国家权力在乡村存在的不同形式,其本质是相同的。D.村干部政治社会已远离了乡土性,在这种社会中,孩子对父亲直呼其名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3.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通过比较,让读者明白了教化权力的强弱与文化是否稳定密切相关。思路清晰,逻辑严密。B.材料一引用儒家经典言论,是为了证明儒家一直在追求一种超越教化权力的、用以维持秩序的权力。C.材料二对后乡土社会中国家权力与村干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后者是前者的代理。D.材料二主要运用道理论证,对村干部政治的时代背景、权力性质等进行了分析,具有思辨色彩。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写作思路。5.请结合材料一分析“长老统治”的特点。【答案】1.B2.C3.B4.①先提出国家的力量或权力在乡土社会与后乡土社会中存在的力度和形式有所差别的观点,②接着分析了其差别的具体表现。5.①存在于文化稳定的社会;②主要靠长幼有序的原则由年长的人对年幼的人实施教化权力;③介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之间,既有民主的一面也有不民主的一面。【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人与人之间互问年龄这种现象在其他民族中并不多见”说法不当,文中说的是“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在许多别的民族并不这样分法”,而选项理解成了“互问年龄”在其他民族中并不多见。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表明对稳定社会中长幼有序的教化权力的认可”错误。孔子这句话的本意并不是表达对长幼有序教化权力的认可,材料一第二段中作者只是化用这句话表达自己的观点。B.“人不再依靠长者的指导”说法不当,文中有“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如果长者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也是依靠的对象,故该项说法曲解文意。D.“在这种社会中,孩子对父亲直呼其名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错误。根据“村干部政治属于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的乡村政治”可知,村干部政治还保留着传统乡村政治的影子,说“在这种社会中,孩子对父亲直呼其名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过于绝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是为了证明儒家一直在追求一种超越教化权力的、用以维持秩序的权力”说法错误,文中只是借用儒家的有关言论概括乡土社会中存在的权力的特征。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能力。材料二第一段说到国家的力量或权力其实都存在于乡土社会和后乡土社会中,只不过存在的力度和形式有所差别,所以材料二先提出国家的力量或权力在乡土社会与后乡土社会中存在的力度和形式有所差别的观点。材料二第二段说到20世纪之前的中国乡村社会;1949年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对乡村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之后;计划经济时代;当今时代国家的力量或权力在乡土社会中存在的力度和形式差别的具体表现。材料二第三段村干部代理制是理解当代中国乡村政治的一个重要视角。材料二第四段写到村干部政治属于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的乡村政治。所以,二、三、四段分析了其差别的具体表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由原文“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可知,“长老统治”存在于文化稳定的社会。由原文“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可知,“长老统治”主要靠长幼有序的原则由年长的人对年幼的人实施教化权力。由原文“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可知,“长老统治”介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之间,既有民主的一面也有不民主的一面。(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嵇康墓前的榆树程相崧(1)雪还没有化尽,便迫不及待地上了石弓山,去拜访你。据说这里就是你被杀的地方,一山瘦峭的石头,石头中间绝少新鲜的树木,只是零星长着些灰色的榆树。地面上细碎的石块儿也硬硬地扎着人的脚,让人想起你佯狂下砸不断、压不弯的骨头。(2)终于到了南麓的那座墓了,平平常常的一个坟头儿,高不过一尺。朋友从行李包里取出一瓶酒,给你斟上一杯,缓缓地洒在地上。一切都显得那么肃穆,正像是你被司马氏的禁军押解而来的那个早晨吗?你潇洒地走在队伍的前头,衬得后面那些人像是一群乌合之众了。那天的阳光也像今天的一样灿烂吗?面对死,你又一次想到了生。这也是你反反复复思量过多少遍的问题,你不想死,是的,活着多好啊!只要活着,只要可以弹弹琴、喝喝酒,就足够了。可就这些,他们也不让你满足!(3)在冬日里,你墓前的那些榆树枝桠指向干冷的天空,黯淡的树皮刺进我的眼眶。这些树不正是你的写照吗?它们不想像奇花异草一样生长在高高的朝堂之上,只愿自由地生长在这山林野洼里,吸着流逝的辰光,让盈盈的生命在风中汛潮般起伏。它们粗糙的皮肤,粗粝的叶子,粗壮的树干,整个轮廓也是粗线条的。不如法桐俊美,不如合欢婆娑,不如松柏骨鲠,不如胡杨乖戾。它们抱朴守拙,对这个世界恭敬而谦卑。(4)你不也是一样吗?你不像阮籍那样愤世嫉俗,发些“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癫狂。你没有野心,甚至不愿去弄懂什么是政治。你从来不去追名逐利,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你也是抱着宽和的态度,容忍他们。你像一棵榆树一样回味着上一个春夏,企盼着下一个春夏,与世无争,无悲无喜。可偏偏有层层叠叠的飞虫、爬虫来折磨你,它们黏在你的身上,丑陋、肮脏、龌龊……它们爬上你挺拔的树身,飞上你如盖的树冠,无休止地纠缠……这一切都是因为你要活得自由自在、顶天立地。这就是罪过。在中国,想要自由坦荡地做一个人太难了。试问哪个铮铮君子的周围不是总围绕着抹也抹不去的小人?(5)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多少文人卖身求荣,投靠在强权者的脚下。对你来说,只要变一变节操,别说是求得活命,就是荣华富贵也是易如反掌的事儿。可是正应了那句古话“榆木疙瘩不开窍”,你不愿像杨柳一样妩媚地俯伏低垂,也不愿像藤蔓一样匍匐在地。你虽然外表柔和,可内心却是强硬的。(6)当初,你在家境贫困的时候,常跟向秀一起在大柳树下打铁。有一回贵公子钟会前来访你,要知道人家是慕名而来,可是你只管打铁,毫不理会。钟会正欲尴尬地离去,你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懊丧失望,气呼呼地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你们便结了怨了!这个口蜜腹剑的小人,在适当的时机给图谋篡位的司马昭进了谗言。他说:“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康为虑耳。”司马昭听了以后彻夜难眠了,失眠几天之后,他下令将你杀掉。(7)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缺乏,你的长相、身材已经无从考证。但我却固执地认为你的体型相貌应该像极了这些山间的榆树——瘦削、挺拔、傲岸。它们不会察言观色,在春天,它们毫无悦目闪亮的色彩,而是一树葱郁。(8)另外,它们不会像梧桐一样在树心留下空隙,在骨子里留下“小九九”。这一点只要锯开树身就能一目了然。蹲在榆树的树桩前,仔细观察每一棵榆树的年轮。我们不得不对它们生命的崇高和严谨肃然起敬。它们的年轮总是那么的细,一道紧挨着一道,密密匝匝。除了傲岸的个性,坚韧的骨骼,再就是折也折不断的韧性。榆树的表皮跟树干之间有一层坚韧的组织,湿的时候摸上去滑滑的、黏黏的,它们是榆树的“筋”。(9)你就是那样坚硬、坚韧地生长着,并想一直这么生长下去。你不想死,你想像这榆树一样在太阳下展现亮丽灿烂的颜色。你的多灾多难,实在首先因为你的硬骨头。你的骨头像榆树的木质一样,长得最实在,最硬。(10)那天,你就要被押赴刑场了。众多的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把你留下来教他们弹琴咏诗。那是一个血霞满天的黄昏吧,你请求军士给你把琴,军士竟然答应了。你又一次拨动琴弦,一曲《广陵散》越过树梢,在黄昏中红色的穹庐下回响。人们在琴声中听到了你竹林间不羁的长啸,听到了你大柳树下鼓风锻铁的声音……(11)我的目光又一次投向那些榆树。你死了,可是你的精魂却在这荒凉的山上长成了这一棵棵树,高高地朝天上生长,没有大腹便便者,没有张牙舞爪者,没有攀龙附凤者,更没有低眉匍匐者。它们抵抗着成群的害虫,直面着闪电雷火,在那里形成一道人生风景。像一个个铮铮汉子,站在这荒山野岭之上,将白色的骨头与脚下的山岳铸成一体。渺小肮脏的虫子只要奈何不了山岳,便奈何不了它们。(选自《散文百家》383期,有删改)文本二:不论你艺术。上是什么主义什么派,风格上是婉约还是豪放,类型上是先锋实验还是传统的卫道者,拿出来的东西终得是有着鲜明个性和丰沛情感、真实自如而有些独到体悟的。故而在我看来,好散文应该是浑身洋溢着“真性情”:表露着真实的自我和心灵,吟咏着作者的个性和特识,饱蕴着歌者的深情与大义。(摘编自姜俐敏《在你心上,也在我们身旁》)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就这些,他们也不让你满足”寄寓了作者对嵇康朴素生活理想被扼杀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愤慨之情。B.魏晋时期政权动荡,小人成群,而嵇康行止高洁,对掌权的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集团所不容。C.嵇康的悲情遭遇与时代息息相关,作者感动于嵇康从容赴死的慷慨壮举,同时强调了珍惜生命的美好愿望。D.嵇康刑前的一曲《广陵散》,既是其竹林长啸的回响、鼓风锻铁的余音,更是穿越千年而不朽的历史绝唱。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描写了山上灰色的树木和坚硬的石头,寥寥数语,颇具深意,既营造了独特的环境,也暗示了嵇康的个性特点。B.第(2)段虚实结合,作者将眼前凭吊之景与昔日嵇康赴死之状巧妙联系起来,再现了嵇康被杀时的真实情形及其心理变化。C.第(6)段交代嵇康与钟会交恶的原因,刻画了钟会的小人嘴脸,而司马昭之所以彻夜难眠,是因为对钟会的进言表示怀疑。D.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嵇康与阮籍进行对比,其中蕴含了作者对嵇康的由衷赞美,对阮籍愤世嫉俗的委婉批评。8.文章借榆树表现了嵇康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9.对于文本二中所说的“真性情”,作者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答案】6.C7.A8.①抱朴守拙,恭敬谦卑;②淡泊名利,宽和容忍;③追求自由,自在坦荡;④傲岸挺拔,坚韧不屈。9.①借对嵇康墓的凭吊拜谒,真实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褒贬人物,直截了当,爱憎分明,表现对生命本真的探求与思考;②将榆树的特点与人的精神融为一体,以独特的视角表达对历史人物的个性认知与评价;③全文以第二人称来指称嵇康,多用呼告,拉近与抒情对象之间的情感距离,情深意切,富有感染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C.“强调了珍惜生命的美好愿望”理解有误。这一点从文章中看不出来,有对嵇康死的惋惜之情。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鉴赏的能力。B“再现了嵇康被杀时的真实情形及其心理变化”错误,第二段对于嵇康的描述是作者的想象,并非“再现”“真实。C.“是因为对钟会的进言表示怀疑”错误,司马昭彻夜难眠的原因是该如何处置嵇康。D.“对阮籍愤世嫉俗的委婉批评”错误,文章中将嵇康与阮籍进行对比,只是为了突出嵇康,并非对阮籍尽心批判。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它们抱朴守拙,对这个世界恭敬而谦卑”可以得出:抱朴守拙恭敬谦卑。根据“你没有野心,甚至不愿去弄懂什么是政治。你从来不去追名逐利,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你也是抱着宽和的态度,容忍他们”可以得出:淡泊名利,宽和容忍。根据“这一切都是因为你要活得自由自在、顶天立地。这就是罪过”可以得出:追求自由,自在坦荡。根据“但我却固执地认为你的体型相貌应该像极了这些山间的榆树瘦削、挺拔、傲岸。它们不会察言观色,在春天,它们毫无悦目闪亮的色彩,而是一树葱郁”可以得出:傲岸挺拔,坚韧不屈。【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探究的能力。文本一中“可就这些,他们也不让你满足”“你不也是一样吗?你不像阮籍那样愤世嫉俗”“但我却固执地认为你的体型相貌应该像极了这些山间的榆树瘦削、挺拔、傲岸”“你就是那样坚硬、坚韧地生长着,并想一直这么生长下去”等内容都是作者凭吊嵇康的感受,通过自身的感受,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感受,对于嵇康、阮籍等人的评价直接而有力,爱憎分明间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真的探求与思考。“在冬日里,你墓前的那些榆树枝桠指向干冷的天空,黯淡的树皮刺进我的眼眶。这些树不正是你的写照吗”“但我却固执地认为你的体型相貌应该像极了这些山间的榆树——瘦削、挺拔、傲岸”“你死了,可是你的精魂却在这荒凉的山上长成了这一棵棵树,高高地朝天上生长,没有大腹便便者,没有张牙舞爪者,没有攀龙附凤者,更没有低眉匍匐者。它们抵抗着成群的害虫,直面着闪电雷火,在那里形成一道人生风景”等内容,作者将嵇康融于榆树,把榆树的特点与人的精神融为一体。“据说这里就是你被杀的地方”“给你斟上一杯,缓缓地洒在地上”“你墓前的那些榆树枝桠指向干冷的天空”,采用“你”这个第二人称来称呼嵇康,直接的称呼,消弭了历史的隔阂,把自己和嵇康的距离拉近,情感真切而富有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游灵岩记姚鼐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的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熳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清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灵岩寺A在柏B中C积雪D林下E初F日澄彻G寒光H动寺壁。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翳,指遮盖、覆盖,与《醉翁亭记》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的“翳”意思不同。B.凿岩为龛,指开凿岩石做成石龛,龛指供奉神像、佛像或神位的小阁子或者石室。C.益兴,指更加兴盛,其中的“兴”与《赤壁赋》中“水波不兴”的“兴”意思不同。D.幽邃,指幽深、深邃,常用于描写山谷等,也可描写人的眼睛,指目光冷静深邃。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灵岩寺为中心,先写寺庙方位及周边景色,再交代游览情况及寺院与朗公谷的关系,最后写寄信朱子颖,及子颍他日游览之事。B.本文语言文雅精练,如“重嶂蔽之,重溪络之”,寥寥数笔便将山峦叠嶂、溪水环绕的景象描绘得生动形象,富有音乐美。C.本文写景富于想象,如“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将群山想象成奔驰的万马和行进的军队,赋予其动态美。D.本文是作者自京师返乡途中与泰安知府朱子颖同游灵岩之后所作,全文真实再现了亲临胜景之所见,意境幽清,内容上注重学问和考据。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2)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14.请根据本文内容,简要概括灵岩山中岩石、柏树和水的景物特点。【答案】10.CEG11.A12.D13.(1)恰逢子颍有公事,于是(他)使泰安人聂剑光陪我一起(游览)。(2)到达东长城岭下,沿着泰山的东麓,返回泰安,那么山的四面都游赏到了。14.①岩石高而多,状如城墙;②柏树遍布,遮天塞谷;③溪水交错,泉若甘露。【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灵岩寺”“积雪”分属两句,分别是两句话的主语,所以在“积雪”前断开,即C处断开;“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三个句子的主语分别是“积雪”“初日”“寒光”,句子结构相似,且每个句子结构完整,中间要断开,即EG处断开。故在CEG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能力。A.“意思不同”错。“翳”意思相同,都是遮盖、覆盖的意思。句意: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岸谷。/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B.正确。C.正确。“兴”,兴盛;/起,起来。句意:庙宇修建更加兴盛。/水面波澜不起。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与泰安知府朱子颍同游灵岩之后所作”错,由“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可知,好友朱子颍不得同去;“全文真实再现了亲临胜景之所见”不当,琨瑞山的幽美景致并非亲见,而是听闻。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值”,恰好,正赶上;“俾”,使,让;“偕”,一起,一同。(2)“抵”,到达;“缘”,沿着;“反”,同“返”,返回;“尽”,游赏到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多巨岩”“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可知,灵岩山中的岩石很大很多,且很高,形状像石砌的城墙。②根据“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可知,凡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岸谷,可见柏树遍布,遮天塞谷。③根据“重溪络之”“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的以饮余”可知,条条的溪流环绕着,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里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可见溪水交错,泉若甘露。参考译文:泰山以北大山石很多,而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砌的城墙,高千余丈,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遮蔽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凡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岸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在灵岩寺后的山崖上开凿岩石做了个石龛,用来供奉佛像。估计它的高度,大约是灵岩高度的十分之九,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姿态非常奇异,又像军队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里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灵岩,恰好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逆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水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然而至于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子颍以后来游,可沿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北至历城,然后沿朗公谷东南行,到达东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遣兴陆游辙迹当年遍九州,晚归始解卧林丘。爱身每戒玉抵鹊①,养气要如刀解牛。柔橹摇残天镜月,短筇②领尽石帆③秋。尽言未办常扃户④,竟是吾身得自由。[注]:①玉抵鹤:用玉石投掷禽鸟,意谓物多则贱。此处喻指肆意挥霍。②短筇:竹子做成的手杖。③石帆:指石帆山。④扃户:指闭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晚年回顾曾经走遍九州的人生足迹,终于懂得山林才是最好的人生归宿。B.颔联“玉抵鹊”“刀解牛”运用典故,写出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和认识,寓意深远。C.颈联精于炼字,“摇残”“领尽”等用语精准简练,营造出一种空旷悲凉的意境。D.闭门不出的诗人,竟“得自由”,呼应首联中的“晚归始解”,整首诗章法谨严。16.本诗作于陆游晚年安居绍兴故园之时,你从诗中读出了诗人的哪些人生感悟?【答案】15.C16.①放下功名利禄,回归淡泊宁静。

②注意修身养性,懂得养身之道。

③寄情山水自然,保持心情畅快。

④摆脱世俗束缚,获得心灵自由。【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营造出一种空旷悲凉的意境”错误。“摇残”表现了水中倒影被涟漪冲散的景象,“领尽”指诗人拄着短杖踏遍了绍兴城郊的每一个角落,全句描写出深邃、悠然的意境,表现悠然、恬淡的心境。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晚归始解卧林丘”的意思是“晚年终于懂得山林才是最好的归宿”,此刻诗人明白人生短暂,人到晚年,无须太看重名利,要学会放下无法实现的抱负,回归淡泊。“爱身每戒玉抵鹊,养气要如刀解牛”的意思是“爱惜身体,经常告诫自己不要过度挥霍;修身养性,也要学习庖丁解牛的道理”,诗人意识到,要爱惜身体,不可肆意挥霍健康;要注意修身养性,懂得养身之道。“柔橹摇残天镜月,短筇领尽石帆秋”的意思是“一竿柔橹,摇碎了明月在水中的倒影;一根短杖,领略了石帆山的深秋”,诗人寄情山水,热爱自然,外出泛舟远足,以排遣烦闷,保持悠然、恬淡的心境。“尽言未办常扃户,竟是吾身得自由”的意思是“说得多、做得少,经常闭门不出,身心却感到非常自由”,诗人年少时自以为才华超群,又希望早日建功立业,于是经常向朝廷进言献策,可是他的大多数主张都被弃用。诗人心灰意冷,最后更是不愿开口说话。闭门读书,虽然看似孤寂,其实却能让内心平静和充实,“得自由”三字,蕴含丰富,既指没有约束和羁绊,又表达出诗人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高度,获得了自我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三、默写(6分)17.根据课文填空。(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不仅使人联想到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想到长江汹涌之状,更能让人在这秋景中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伤感。(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点出全诗主旨,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和反抗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廉颇典故,谓廉颇思复用于赵,无奈朝廷没有复用其之心。作者以廉颇自比,悲壮之至。【答案】①.无边落木萧萧下②.不尽长江滚滚来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④.使我不得开心颜⑤.廉颇老矣⑥.尚能饭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萧”“摧”“颇”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四、语言文字运用(一)语文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观园是曹雪芹寄托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清净之境,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是如何向读者全面呈现刚建好的大观园的呢?《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节展示出曹雪芹在谋篇布局上的①:曹雪芹构想了这样一个场景,就是贾政领着众清客游览大观园,以便为园中的亭台馆舍草拟匾额对联,突然碰到了宝玉,想考考他的才学,于是带他同游。该节内容将贾宝玉的文学才华展露得②。为大观园中的亭台馆舍之类草拟匾额对联并非一蹴而就之事,更不必说匾额对联还需当场拟出,贾宝玉尽管要接受异常严厉的父亲的检验和众多清客的点评,还要贴出来供将来省亲的贵妃审阅、定夺。但是,他的答卷很完美……这不仅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向读者展示出我国园林这一③的人造景观之妙。比如“(贾政)一面引人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靡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可以说,“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节的景色之妍,描写之妙,可与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相比。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一系列动宾结构的短句,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匠心独运

②淋漓尽致

③巧夺天工19.贾宝玉不仅要接受异常严厉的父亲的检验和众多清客的点评,所拟的匾额对联还要贴出来供将来省亲的贵妃审阅、定夺。20.①一系列动宾结构的短句,使语段灵动、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

②体现了众人视点的流动。

③凸显了大观园景致的繁盛与贾府的繁荣。

④表现了贾政等人游园的惬意。【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前文提出问题——曹雪芹如何向读者全面呈现刚建好的大观园,后文指出曹雪芹构想的场景不仅介绍了大观园,还完全展现了贾宝玉的文学才华,由此可知曹雪芹在谋篇布局上的构思很巧妙。根据前后语境可知所填成语有构思巧妙的意思,所以可以填“匠心独运”之类的成语。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第②空:前文提到贾政领着众清客考贾宝玉的才学,后文提到贾宝玉的答卷很完美。根据前后语境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贾宝玉的文学才华在这一节中完全展露出来﹐故此处可填“淋漓尽致”之类的成语。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第③空:横线后接的是“人造景观之妙”,且后文具体描写了景观之妙。根据语境可知所填成语有人造景观精妙的意思,故此处可填“巧夺天工”之类的成语。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主要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不当,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应当是递进关系,而非让步关系,故要将“尽管”改为“不仅”;二是偷换主语,“贴出来供将来省亲的贵妃定夺、审阅”的主语应是所拟的匾额对联,而不是“贾宝玉”,故要在“还要”之前添加“所拟的匾额对联”。修改为:贾宝玉不仅要接受异常严厉的父亲的检验和众多清客的点评,所拟的匾额对联还要贴出来供将来省亲的贵妃审阅、定夺。【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理解短语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动宾结构短句的作用,短句本身具有灵动、有节奏感、音韵美等特点。根据句子的内容可以看出,一系列动宾结构的短句,体现了视点的流动。再根据后文中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节的景色之妍,描写之妙,可与……相比”可知,这些景物描写突出了大观园的繁盛与贾府的繁荣。根据“转”“穿”“抚”“依”“过了”“再入”“越”“度”“入”“出”等一系列动词,可以看出贾政等人游园的惬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期以来,我国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从中医角度讲,①。第一层含义是“秋不忙添衣”。当天气突然变冷时,适当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避免过多出汗,忽冷忽热而生病。第二层含义是“拖延添衣时间”。晚秋可以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适当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够接受为限度。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②,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有些部位,如颈部、脚部、腹部和肩膀等部位应根据气温变化注意保暖。适当秋冻可以增强身体抵抗能力,促进身体血液循环,但秋冻需要接受寒冷刺激,③。一般而言,患有鼻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体虚老人、儿童等人群都不适合“秋冻”。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秋冻”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B.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C.炎症是很多疾病的幕后推手,更是癌症和心血管病共同的“土壤”。D.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D22.①“秋冻”有两层含义;②北方秋凉来得较早;③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秋冻”的引号用于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A.“大师”的引号用于表示反语。B.“白发三千丈”的引号用于表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C.“土壤”的引号用于表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D.“文”的引号用于表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下文“第一层含义是”“第二层含义是”解说的是“秋冻”的两层含义,此处是总括句,应填:“秋冻”有两层含义。②处,语境有南方和北方的对比,南方是“秋凉来得较晚”,对应着北方是“秋凉来得较早”,应填:北方秋凉来得较早。③处,前文说“适当秋冻可以增强身体抵抗能力”,下文是说有些人群不适合“秋冻”,可见此处应填: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五、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对于驾驶员来说,掌握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