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19/07/wKhkGWZ4uIGAfqXsAAJxxh60Ezc222.jpg)
![河南省濮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19/07/wKhkGWZ4uIGAfqXsAAJxxh60Ezc2222.jpg)
![河南省濮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19/07/wKhkGWZ4uIGAfqXsAAJxxh60Ezc2223.jpg)
![河南省濮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19/07/wKhkGWZ4uIGAfqXsAAJxxh60Ezc2224.jpg)
![河南省濮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19/07/wKhkGWZ4uIGAfqXsAAJxxh60Ezc22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濮阳市市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I卷(9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的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即知识拥有者将知识进行筛选和系统整理之后,通过平台向受众传播,而知识接收者则通过支付资金获得知识。作为适应文化市场需要而出现的文化现象,知识付费更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是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知识焦虑、资本对新领域的寻找等“多方合力”的结果。知识付费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营造了全民学习的氛围,一个知识共同体正在形成。知识传授可转化为市场行为并按市场逻辑进行交易,很显然,这种功利色彩的运作有悖于传统知识生产、传播、接受的逻辑。就碎片化的知识传授、分享模式来说,也很难与传统模式相媲美。从本质上说,知识付费就是消费社会中资本操弄的一种商业现象。它成功地吸引了传统出版机构、新媒体、各大网络平台纷纷涌入这片红海,激烈厮杀。——(摘编自陈龙《作为文化奇观的知识付费》)材料二: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人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这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如此,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的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摘编自《光明日报》《“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材料三: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付费与不付费的两难。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货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摘编自《光明日报》《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注]材料二: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正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情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知识付费迎合了文化市场需求,传播手段的进步和用户的知识焦虑则使其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B.新媒体想在眼球经济时代获取利益,显然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规范。C.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D.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导致知识付费的到来,并且这种付费范围还会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根据三则材料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消费社会中,资本运作可使知识传授成为获利来源,而资本逐利的本质将会使这种竞争更加残酷。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C.《从小镇青年到月入十万》这类文章充斥网络,是新媒体在知识付费时代谋取利益设置的营销景观。D.在低收入阶段,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衣食住行,因而一般不会有更多的钱用于知识付费领域。3.以下哪个例子符合材料三中关于“知识服务业态”的论述()A.某软件在其官网提供免费下载,用户可付费加入聊天群获取该软件的素材、教程、后续升级服务。B.网络剧《庆余年》因制作精良而火爆一时,随着剧集热播,视频网站开启“超前点映”付费模式。C.微信公众号文章的付费阅读、知乎提供付费解锁的后续内容以及百度文库提供的文章付费下载。D.小王在喜马拉雅FM上兼职做主播,通过有偿分享课程、付费回答问题、制作付费节目获取报酬。4.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5.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和应对知识付费时代?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答案】1.D2.B3.A4.①首先提出中国目前知识付费与不付费的两难处境;②接着论述知识付费的必然性(或原因);③最后论述在当前国情下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5.①不完全抛弃传统模式。因为知识付费时代可能带来知识传授的碎片化。②认清社会发展方向。适度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③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不跟风、不盲从。④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各自优势,汲取知识,享受服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原因不全面。根据材料一“作为适应文化市场需要而出现的文化现象,知识付费更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是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知识焦虑、资本对新领域的寻找等‘多方合力’的结果”可知,知识付费产生的原因为多方合力。B.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可知,新媒体违背职业规范的前提条件是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C.“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分析不当,根据材料三第二段原文“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第三段“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可以得出结论。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分析不当,这样做是因为部分新媒体为了获得关注而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见材料二第三段“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知识产品免费而后续服务收费的做法,符合材料三关于获取知识的更高阶段,即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的说法。而其他三项属于知识产品付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提出问题“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第二段论述了知识付费的必然性,“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第三段论述知识产品免费到知识服务收费的发展潮流及给中国带来的两难处境,“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最后三段论述在当前国情下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这种功利色彩的运作有悖于传统知识生产、传播、接受的逻辑。就碎片化的知识传授、分享模式来说,也很难与传统模式相媲美”可知,知识付费时代可能带来知识传授的碎片化,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模式。根据材料三第一段“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第二段“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第三段“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可知,我们要认清社会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上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根据材料二“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可知,我们要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不跟风、不盲从。根据材料三“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可知,我们要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各自优势,汲取知识,享受服务。(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文本一:非攻鲁迅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那人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是的,防云梯的。”“别的准备怎么样?”“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多……”“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墨子说,“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他找到一家木匠店,去探问公输般的住址,径奔店主所指点的处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可是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墨子很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佘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墨子说:“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公输般更加高兴了起来。“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他问道。“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口里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一九三四年八月作。——(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文本二:《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门者不内(纳)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注]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本段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墨子的学生曹公子以及管黔敖,都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做好备战工作。B.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C.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人深思。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故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的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B.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C.“募捐救国队”“饭碗敲碎”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深刻性。D.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8.文章划线句中出现了两处“饭碗”,请解读这两处含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9.对文本二注释中所说的“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的结尾,迅的《非攻》中却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A7.C8.①含义:第一处“饭碗”指公输般的官场晋升,以战争获得不义之财;第二处“饭碗”指宋国人民安定、平稳的生活。②表达效果:两处“饭碗”运用借代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又轻松诙谐。9.①人物塑造:这种写法使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更加鲜明。②主题表现:深化主旨,道出了真正的英雄往往都是孤独的,甚至被人误解。③艺术效果:讽刺作者生活的时代,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长。【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曹公子以及管黔敖……切切实实地做好备战工作”错,由原文墨子的话“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可知,曹公子并没有继承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淡化了小说的深刻性”分析不当。“募捐救国队”、“饭碗敲碎等词虽然体现了小说诙谐幽默、戏谑调侃的语言特点,但丝毫没有减弱小说的深刻性。小说主题是深刻且严肃的,结合作者所处时代可知,作者通过塑造墨子的形象,意在说明时代需要奋进者、实干家,而非空谈家。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从修辞看,“饭碗”一词本义指盛饭用的碗。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常比喻为职业、生意、市场等。比喻修辞具有生动形象的效果,同时使语言产生诙谐幽默的效果。“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这是公输般说的话,意思是墨子行义,阻止他制造云梯攻宋,自己的官场晋升之路就没有了,通过战争获取财富也办不到了,反对战争的墨子相当于砸了公输般的“饭碗”。“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这是墨子所说,“宋国的所有饭碗”就是所有宋国人的生活,“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就是毁掉所有宋国人的生活。他认为攻打宋国就是要毁掉民众平静、安慰的生活,这体现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即反对不义战争和“民贵君轻”的思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首先理解文本三所写结尾的内容,结合文本一可知,这段文字主要细致生动地描写墨子在归途中的落魄遭遇和尴尬经历。从人物塑造上,“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众人不知其功”墨子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却依然为了民众而奔波,使墨子急人所困、为民请命的侠义形象更加突出。从主题上,结合材料三“冶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可知,文章在肯定了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无人理解的悲哀,使对主题的挖掘更深刻。从艺术效果看,“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作为作品塑造的“中国的脊梁”的形象,这样的悲情结尾更加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一)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5小题,10分)10.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迨诸父异爨(《项脊轩志》)迨:等到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谢:感谢B.渐车帷裳(《氓》)渐:渐渐偭规矩而改错(《离骚》)错:错误C.犹蒙矜育(《陈情表》)衿:养育乳二世(《项脊轩志》)乳:哺育D.扪参历井仰胁息(《蜀道难》)扪:摸伏清白以死直兮(《离骚》)伏:保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谢:辞别。句意:辞别我家来到了你家。B.渐:浸湿。句意: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错:同“措”,措施。句意:人们都违背法度,改变正常的措施。C.衿:怜悯。句意:还受到怜悯和抚养。故选D。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A.历职郎署(《陈情表》)垣墙周庭(《项脊轩志》)B.砯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C.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难》)D.鸷鸟之不群兮(《离骚(节选)》)臣具以表闻(《陈情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职”:名词动用,任职。句意:担任过郎官职务。“垣墙”:名词动用,砌上垣墙。句意:在院子四周砌上墙。B.“转”: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滚动。句意:飞流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像万壑鸣雷一般。“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谢。句意:使人听到这些脸色突变。C.“日”:名词作状语,一日日地。句意:你就要一天比一天高贵了。“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侧身向西望去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D.“群”:名词动用,合群。句意:凶猛的鸟和一般的鸟不能同群。“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闻,使……知道。句意: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故选D。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叶叶相交通/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B.昼夜勤作息/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C.剑阁峥嵘而崔嵬/二情同依依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可怜体无比【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辨析古今异义的能力。A.“交通”,古义,指交相通达;今义,运输事业。/“秀才”,古义,汉代所设选拔人才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今义,①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②泛指读书人。句意:叶子之间相互交错。/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B.“作息”,古义,偏义复词,劳作;今义,工作和休息。/“告诉”,古义,申诉;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句意:不分日夜地勤苦地劳作。/想苟且顺从私情,向上官申诉却不被允许。C.“崔嵬”,古义今义都是高峻。/“依依”,古义今义都是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句意: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双方都依依不舍情意绵绵。D.“宴”,古义,快乐;今义,宴会。/“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句意:记得当年我小他也小,说说笑笑哪里有烦恼。/她可爱的体态没有谁能比得上。故选C。13.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而刘夙婴疾病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为仲卿母所遣 D.謇朝谇而夕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无标志被动句,婴:被……缠绕。句意:而刘氏很早就被疾病缠身。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州司临门,于星火急。句意: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C.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D.无标志被动句,替:被废弃。句意:早上进谏,下午就被废弃。故选B。1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和《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影响深远,后人将其艺术精神概称“风骚”。“风骚”一词后来可泛指文学。B.宋词词风基本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类:婉约词风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豪放词风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等。C.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古代还有很多特殊的年龄称谓,比如把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称为“豆蔻”,男孩十五岁成童称为“束发”。D.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一般荐举孝敬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代把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称为‘豆蔻’”错误,应为“少女”,不包括“少男”。故选C。(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密传(节选)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眼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曰:臣以险绊,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勇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日:“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勘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日:“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选自《晋书·李密传》)[注]①醮(jioo):改嫁。②蒸(zheng)悉:热切的样子,形容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B.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C.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D.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B.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代的丧礼规定,专指父母死后要服丧,期满除服。C.出,由内到外,这里指京官外调,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入,由外到内,调入京城。D.诏,指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表诏,伏诏,密诏,手诏,口诏等。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密曾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蜀汉被平定后,晋武帝召他做官,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B.李密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遭遇相似,两人都因为任用人才得当而使国家兴盛,后来又都因为用人不当而遭遇不幸。C.李密守丧期满,应征到洛阳任太子洗马,后外调任温令,他常常希望改任内官,后虽官职得到调整但仍心怀怨恨。D.李密有才情,上《陈情表》感动了皇帝,又通过比较舜、禹、皋陶等的谈话特点,否定了诸葛亮琐碎的言谈方式。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译成现代汉语。(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19.李密的《陈情表》言辞恳切诚孽,情感真诚动人,构思缜密细腻。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其行文思路。【答案】15.D16.B17.D18.(1)我因命运坎坷,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时,舅父强迫母亲改嫁。(2)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给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19.①第一层,动之以情,阐述尽孝道的理由。②第二层,晓之以理,阐述报国恩的急迫。③第三层,示之以忠,打消晋武帝的疑虑。④第四层,再次表明心迹,先尽孝再尽忠,情真词切,曲尽忠孝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拜谯周,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刘氏有疾”的主语是“刘氏”,“则涕泣侧息”的主语是李密,应在“则”前断句,排除B;“忘疲”补充说明“讲学”,“讲学忘疲”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未尝解衣”与“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是李密的两个不同的行为事件,应在“饮膳”前断句,排除A。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专指父母死后要服丧,期满除服”错误,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并非“专指父母死后要服丧,期满除服”,如本文即是李密为祖母服丧期满。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否定了诸葛亮琐碎的言谈方式”错误,依据“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可知,应是肯定了诸葛亮琐碎的言谈方式。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夙”,早年;“见背”,弃我而去;“夺”,改变。(2)“白”,禀告;“以”,因为;“弗之劾也”,宾语前置句,没有弹劾他。【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①由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可知,第一层,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动之以情,阐述尽孝道的理由。②由原文“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可知,第二层,晓之以理,阐述报国恩的急迫。③由原文“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可知,第三层,示之以忠,打消晋武帝的疑虑。④由原文“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可知,第四层,再次表明心迹,先尽孝再尽忠,情真词切,曲尽忠孝之情。参考译文:李密传(节选)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拜谯周,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奏《陈情表》,说:我因命运坎坷,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又问:“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的道理很好。(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在家中去世。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鹧鸪天①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日凉。【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2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作者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词人,他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开宋词“豪放”之风。B.上片一二两句描绘作者所处环境,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杂乱、衰萎。C.上片描绘的景色充满了颓废色彩,表达了词人谪居黄州时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D.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表现出其自得其乐。2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答案】20.C21.(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C项,“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错误。应是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般的谪居生活。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的掌握,可以从描写的角度、详略、意象以及语言方面作答,先指出方法再结合方法分析其描绘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表达了什么感情。从描写角度来看,“白”“红”“香”既有色彩的搭配,也是视觉和嗅觉相结合。“翻空白鸟”“照水红蕖”是远近结合,也是动静结合,还是俯仰结合。短短两句话,将诗人所见美景从多个角度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时叠词“时时”“细细”的使用,也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和红蕖香气之细腻很好的表现出来,“细细”还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给读者及其真切的感受。(四)名句名篇默写(6分)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因民生艰难而叹息流泪,体现出他心忧家国、情系百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氓》中以桑叶的枯黄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容颜憔悴和被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李密在外没有关系比较近的亲族,在内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答案】①.长太息以掩涕兮②.哀民生之多艰③.桑之落矣④.其黄而陨⑤.外无期功强近之亲⑥.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太、涕、艰、陨、僮。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沈从文文集》反映了沈从文创作的基本面貌。沈从文的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和杂感等。他坚持“从现实生活里取证”,尝试着运用多样的技法和手段进行创作。他创作的题材广泛,人物众多,人物个性复杂。创作上从不,主张“文学是用生活作为根据,凭想象生着翅膀飞到另一个世界里去的一件事情,它不缺少最宽泛的自由,能容许感情到一切现象上去散步”。他自觉地创造了以湘西生活为内容的“乡村世界”,是以文学的手法把神秘的湘西推向世界的第一人。读者在阅读该文集时,应该把握重要的一点,()。他认为既然是事业,就要拿生命作投资,不能把写几个作品就当作是成名成家的,而应代表国家与世界的高手竞赛,不能超过他们也得。他认为文学作品应当具有第一流政治家的能力,具有撼动世界的力量。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经典。他主张经典重造,并以经典重造影响民族重造,国家重造。沈从文把一种文学当作事业的高大志向是与民族重造、国家重造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的。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循守旧终南捷径聊胜于无比肩而立B.因循守旧必由之路屈指可数比肩接踵C.循规蹈矩终南捷径屈指可数比肩而立D.循规蹈矩必由之路聊胜于无比肩接踵2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那就是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中的成就极高B.那就是沈从文把文学创作当作一种事业C.那就是文学创作成了沈从文的最高追求D.那就是沈从文文学创作获得了最高成就25.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保留原有意义,保留整句话。【答案】23.C24.B25.沈从文把文学当作一种事业的宏大志向是与国家重造、民族重造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的。【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做变通。因循守旧,不求变革,沿袭老的一套。语段指沈从文在创作上不拘泥于旧的创作准则,不沿袭旧日有的创作风格,应选“循规蹈矩”。终南捷径,借指求官的最近便的门路,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必由之路,指前往某处必定要经过的道路,多用于比喻。语段强调追求名利的捷径,用“终南捷径”更好。聊胜于无,比完全没有好一点儿。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两个侧重点不同,语段中强调“少,并不是有点儿就好”,应使用“屈指可数”。比肩而立,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离极近。比肩接踵,肩挨着肩,脚挨着脚,形容人多拥挤。这里强调“争取赶得上”“差不了多少”,应使用“比肩而立”。故选C。【24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跨境电商股权合作框架协议书
- 租赁土地转让协议书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租赁合同提前终止起诉状
-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东汉的统治》听课评课记录
- 二零二五年度商业空间软装设计咨询合同全新版
- 二零二五年度影视新星签约经纪合同与劳动合同
- 2025年度工业厂房装修合同半包版安全施工协议
- 2025年度劳务派遣合同解除及人员安置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足浴店员工福利待遇与职业发展合同
- 2015-2022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数学/英语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3年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单招综合素质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铝合金门窗设计说明
- 常见食物的嘌呤含量表汇总
- 小学数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含答案)
- SB/T 10752-2012马铃薯雪花全粉
- 2023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秦晖社会主义思想史课件
- 积累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课件
- 机动车登记证书英文证书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