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24带状疱疹的皮肤病理学研究第一部分带状疱疹皮损的组织病理特征 2第二部分带状疱疹皮损的表皮变化 4第三部分带状疱疹皮损的真皮变化 7第四部分带状疱疹皮损的神经病理变化 9第五部分带状疱疹皮损的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12第六部分带状疱疹皮损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16第七部分带状疱疹皮损的诊断依据 18第八部分带状疱疹皮损的鉴别诊断 21
第一部分带状疱疹皮损的组织病理特征关键词关键要点带状疱疹皮损的早期病理改变
1.早期表皮内可见水肿及气球样变,伴有角质形成细胞坏死及核溶解。
2.水疱内充满浆液,含有大量炎性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3.真皮乳头水肿及扩张,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带状疱疹皮损的进展期病理改变
1.水疱进一步扩大,表皮内水肿加重,气球样变范围扩大,核溶解加剧。
2.水疱内浆液量增加,炎性细胞浸润加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均可见。
3.真皮水肿及扩张加重,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加剧,可见多核巨细胞浸润。
带状疱疹皮损的恢复期病理改变
1.水疱逐渐消退,表皮内水肿减轻,气球样变范围缩小,核溶解减轻。
2.水疱内浆液量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减轻,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增多。
3.真皮水肿及扩张减轻,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减轻,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
带状疱疹皮损的神经病理改变
1.神经节内神经元变性、坏死,伴有核溶解和核消失。
2.神经节内炎症反应,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3.神经节周围结缔组织纤维化,血管增生。
带状疱疹皮损的免疫病理改变
1.水疱内和真皮内可见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
2.水疱内和真皮内可见T细胞和B细胞浸润。
3.水疱内和真皮内可见细胞因子表达,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
带状疱疹皮损的病理诊断
1.带状疱疹皮损的病理诊断主要依据皮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2.带状疱疹皮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具有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表皮内水肿、气球样变、核溶解、水疱形成,真皮水肿、血管扩张、淋巴细胞浸润。
3.带状疱疹皮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有助于与其他水疱性皮肤病鉴别诊断。#带状疱疹皮损的组织病理特征
1.早期皮损(水疱形成前)
*表皮内水肿和气球变性
*角质形成细胞坏死
*表皮内出现多核巨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神经节细胞变性坏死
2.水疱形成期
*表皮内水疱形成
*水疱内充满浆液,含有角质形成细胞、淋巴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神经节细胞变性坏死
3.溃疡形成期
*水疱破溃形成溃疡
*溃疡基底由坏死的表皮和真皮组织组成
*溃疡周围表皮增生,真皮内血管扩张,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神经节细胞变性坏死
4.愈合期
*溃疡逐渐愈合,形成痂皮
*痂皮脱落后,留下色素沉着
*真皮浅层血管逐渐恢复正常,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消失
*神经节细胞坏死,周围神经轴索再生
5.神经节病变
*神经节细胞变性坏死
*神经节细胞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神经节内血管扩张,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神经节周围纤维化
6.其他组织病理改变
*肺:间质性肺炎,肺泡内充满浆液、淋巴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肝脏: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窦内充满浆液、淋巴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肾脏: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变性坏死
*心脏:心肌炎,心肌细胞变性坏死
*脑:脑膜炎,脑实质内血管扩张,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第二部分带状疱疹皮损的表皮变化关键词关键要点基底细胞段空泡变性
1.发生在表皮基底细胞层,以胞浆、胞核为空泡变性坏死。
2.胞浆空泡变性以水肿、液泡变性为主,重度时胞浆液化、消失。
3.胞核先核膜变粗,继而核膜破坏,核仁肿胀,导致细胞核空泡变性。
气球样变性
1.发生在表皮棘层,以胞浆空泡变性坏死为主。
2.胞浆气球样变性是特征性改变,胞浆空泡肿大、圆形或多角形,胞核萎缩。
3.表皮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常有核分裂相像。
核周晕形成
1.是感染细胞核内发生核内封包,常为病毒包涵体。
2.病毒颗粒聚集在胞核边缘及胞核外围,在胞核周围形成嗜酸性晕圈。
3.晕圈边界清楚,呈环形或半月形,由病毒包涵体聚集而成。
巨细胞形成
1.是感染细胞融合形成的,主要由表皮细胞融合而成。
2.巨细胞体积大,核大、多形性核,多为数十个,核之间有核仁。
3.胞浆气球样变性,胞浆内含有许多嗜酸性包涵体,胞浆呈玻璃样变性。
棘层松解
1.表皮棘层细胞之间的桥粒解体,表皮棘层细胞松散。
2.棘层细胞之间出现裂隙、空隙,细胞排列紊乱,以致棘层细胞脱落。
3.皮损处表皮棘层出现水肿,棘突不明显。
疱疹形成
1.由于棘层松解,棘层细胞之间形成裂隙、空隙,裂隙、空隙中充满组织液、炎性细胞、坏死细胞。
2.裂隙、空隙扩大、融合,形成水疱,水疱壁由表皮颗粒层、透明层及角质层组成。
3.水疱内容物为淡黄色清亮液体,含有炎性细胞、坏死组织及少量红细胞。带状疱疹皮损的表皮变化
带状疱疹皮损的表皮变化是由病毒直接感染表皮细胞引起的,以水疱形成为主要特征。水疱形成的机制是病毒侵入表皮细胞后,在细胞内复制增殖,导致细胞肿胀、液化、坏死,最终形成水疱。水疱通常发生在表皮浅层,但也有可能发生在表皮深层或真皮浅层。
表皮水疱的形成过程
表皮水疱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病毒侵入表皮细胞:病毒通过皮肤破损处或神经末梢侵入表皮细胞。
2.病毒复制增殖:病毒在表皮细胞内复制增殖,导致细胞肿胀、液化、坏死。
3.水疱形成:细胞肿胀、液化、坏死后,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释放到细胞外,形成水疱。
4.水疱破裂:水疱破裂后,水疱液流出,形成糜烂或溃疡。
5.结痂:糜烂或溃疡处逐渐结痂,最终愈合。
表皮水疱的形态学特征
表皮水疱的形态学特征包括:
1.大小:水疱的大小可以从针尖大小到数厘米不等。
2.形状:水疱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
3.颜色:水疱的颜色可以是透明的、混浊的或血性的。
4.内容物:水疱的内容物可以是清亮的液体、混浊的液体或血性的液体。
5.分布:水疱通常沿神经节段分布,但也有可能发生在非神经节段部位。
表皮水疱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表皮水疱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包括:
1.水疱形成:表皮浅层或深层出现水疱,水疱内充满水疱液。
2.表皮细胞坏死:水疱周围的表皮细胞出现坏死,细胞核消失,细胞质嗜酸性。
3.真皮水肿:真皮浅层出现水肿,血管扩张,炎细胞浸润。
4.神经节炎:累及神经节时,神经节内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神经元变性坏死。
表皮水疱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表皮水疱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包括:
1.病毒抗原表达:水疱内的表皮细胞表达病毒抗原,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原。
2.炎症细胞浸润:水疱周围的真皮浅层出现炎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3.细胞因子表达:水疱内的表皮细胞和真皮浅层的炎细胞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第三部分带状疱疹皮损的真皮变化关键词关键要点【真皮水肿】:
1.真皮水肿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常见组织反应,характеризуетсястволовымиклетками,которыедифференцируютсявT-клеткиидругиеклеткииммуннойсистемы.
2.水肿程度可从轻微到严重不等,并且可能导致组织变性坏死,атакжепосредствомвысвобожденияцитокиновихемокиновдляпривлечениядополнительныхиммунныхклетоккместуинфекции.
3.水肿是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淋巴引流受损所致,可导致组织肿胀、疼痛和发红。
【真皮炎性细胞浸润】:
一、带状疱疹皮损的真皮变化
1.水肿:带状疱疹皮损真皮层可见明显的水肿,以乳头层和网状层交界处最为明显。水肿液中含有大量的炎性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2.炎症细胞浸润:带状疱疹皮损真皮层可见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还可见到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炎症细胞浸润主要发生在乳头层和网状层交界处,以及毛囊周围和血管周围。
3.血管扩张和增生:带状疱疹皮损真皮层可见血管扩张和增生,尤其是小动脉和小静脉。血管扩张和增生导致真皮组织充血和水肿。
4.神经损伤:带状疱疹皮损真皮层可见神经纤维肿胀、变性、坏死和脱髓鞘。神经损伤是带状疱疹皮损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它导致患者出现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
二、带状疱疹皮损的真皮变化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1.水肿:水肿是带状疱疹皮损真皮层常见的变化之一,它导致患者出现皮肤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
2.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细胞浸润是带状疱疹皮损真皮层另一个常见的变化,它导致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
3.血管扩张和增生:血管扩张和增生导致真皮组织充血和水肿,这加剧了患者的皮肤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
4.神经损伤:神经损伤是带状疱疹皮损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它导致患者出现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神经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疼痛程度呈正相关。
三、带状疱疹皮损的真皮变化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
带状疱疹皮损真皮层的变化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病毒感染导致真皮组织产生炎症反应,从而出现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和增生、神经损伤等病理改变。这些病理改变最终导致患者出现皮肤红肿、发热、疼痛、感觉异常等临床症状。第四部分带状疱疹皮损的神经病理变化关键词关键要点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皮肤神经病理改变
1.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皮肤神经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神经元变性、轴突肿胀和炎症反应。
2.神经元变性表现为神经元核仁增大、胞质嗜酸性改变、神经元核周围空泡形成、神经元凋亡等。
3.轴突肿胀表现为轴突直径增粗、轴突呈球状或梭形肿胀、轴突内髓鞘变性、轴突断裂等。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
1.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小血管扩张、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细胞浸润、巨噬细胞浸润等。
2.小血管扩张表现为血管直径增粗、血管壁变薄、血管充血等。
3.水肿表现为组织间质液增多、组织肿胀、组织透明度降低等。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感觉异常
1.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感觉异常主要表现为疼痛、麻木、感觉减退、感觉过敏等。
2.疼痛表现为持续性、烧灼性、刺痛性或电击样疼痛、疼痛剧烈、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3.麻木表现为皮肤感觉丧失或减退。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运动障碍
1.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肌肉震颤等。
2.肌肉无力表现为肌肉收缩无力或不能收缩。
3.肌肉萎缩表现为肌肉体积缩小、肌肉张力降低、肌肉力量减弱等。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营养障碍
1.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营养障碍主要表现为皮肤萎缩、皮肤变薄、皮肤干燥、皮肤脱屑、皮肤溃疡等。
2.皮肤萎缩表现为皮肤变薄、皮肤弹性降低、皮肤皱纹增多等。
3.皮肤变薄表现为皮肤厚度减小、皮肤透明度增加、皮肤血管清晰可见等。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色素沉着
1.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色素沉着主要表现为皮肤变黑、皮肤出现色素斑等。
2.皮肤变黑表现为皮肤颜色加深、皮肤呈褐色或黑色。
3.色素斑表现为皮肤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色素沉着斑。带状疱疹皮损的神经病理变化
1.神经节病变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神经节,可引起神经节细胞坏死、神经纤维变性、神经节炎性浸润等病变。
(1)神经节细胞坏死
VZV感染神经节细胞后,可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坏死的神经节细胞核固缩、染色深、胞浆嗜酸,细胞体肿胀或萎缩,最终可导致细胞破裂和溶解。
(2)神经纤维变性
VZV感染可引起神经纤维变性,表现为轴索肿胀、髓鞘变薄、脱髓鞘、轴索断裂等。神经纤维变性可导致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症状。
(3)神经节炎性浸润
VZV感染可引起神经节炎性浸润,主要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炎性浸润可导致神经节肿大、出血、坏死。
2.神经根病变
VZV感染可沿神经纤维蔓延至神经根,引起神经根炎性病变。
(1)神经根炎
VZV感染可引起神经根炎,表现为神经根肿胀、充血、出血、坏死。神经根炎可导致根性疼痛、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症状。
(2)神经根节性神经节炎
VZV感染可引起神经根节性神经节炎,表现为神经根节性神经节肿大、充血、出血、坏死。神经根节性神经节炎可导致根性疼痛、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瘫痪。
3.感觉神经病变
VZV感染可沿神经纤维蔓延至感觉神经,引起感觉神经炎。
(1)感觉神经炎
VZV感染可引起感觉神经炎,表现为感觉神经肿胀、充血、出血、坏死。感觉神经炎可导致感觉异常、疼痛、烧灼感等症状。
(2)感觉神经节性神经炎
VZV感染可引起感觉神经节性神经炎,表现为感觉神经节肿大、充血、出血、坏死。感觉神经节性神经炎可导致感觉异常、疼痛、烧灼感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瘫痪。
4.运动神经病变
VZV感染可沿神经纤维蔓延至运动神经,引起运动神经炎。
(1)运动神经炎
VZV感染可引起运动神经炎,表现为运动神经肿胀、充血、出血、坏死。运动神经炎可导致运动障碍、肌无力、瘫痪等症状。
(2)运动神经节性神经炎
VZV感染可引起运动神经节性神经炎,表现为运动神经节肿大、充血、出血、坏死。运动神经节性神经炎可导致运动障碍、肌无力、瘫痪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第五部分带状疱疹皮损的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关键词关键要点细胞免疫相关蛋白表达
1.CD3阳性T淋巴细胞浸润显著:在带状疱疹皮损中,CD3阳性T淋巴细胞浸润是组织学诊断的关键特征之一。CD3阳性T淋巴细胞主要浸润于表皮内、表皮与真皮交界处及真皮浅层,呈灶状或弥漫性分布。
2.CD4阳性辅助性T淋巴细胞占优势: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表明,带状疱疹皮损中的CD4阳性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多于CD8阳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提示辅助性T细胞在带状疱疹的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3.γδT淋巴细胞的存在:γδT淋巴细胞是一种介于T细胞和NK细胞之间的特殊T淋巴细胞亚群,在带状疱疹皮损中也有发现。γδT淋巴细胞主要位于表皮内和表皮与真皮交界处,具有细胞毒性和产炎性作用,可能参与带状疱疹的免疫反应。
抗病毒因子表达
1.干扰素类蛋白表达上调: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会产生多种干扰素类蛋白,如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这些干扰素类蛋白具有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带状疱疹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2.Mx蛋白表达增加:Mx蛋白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毒蛋白,在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中Mx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Mx蛋白具有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可能参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控制。
3.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OAS)活性增强:2′,5′-OAS是一种关键的抗病毒酶,在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中2′,5′-OAS的活性增强。2′,5′-OAS可以催化合成2′,5′-寡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RNA依赖性蛋白激酶(PKR),进而抑制病毒复制。
细胞因子表达
1.促炎因子表达增加: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会产生多种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促炎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促进炎症反应、激活免疫细胞和抑制病毒复制等,在带状疱疹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2.抗炎因子表达上调: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也会产生一些抗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这些抗炎因子具有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和调节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带状疱疹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3.细胞因子表达失衡:带状疱疹皮损中,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表达失衡,促炎因子表达增加而抗炎因子表达减少,导致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组织损伤加重。
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1.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上调: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如Bcl-2相关X蛋白(Bax)、Bcl-2相关拮抗蛋白(Bak)和半胱天冬酶-3(caspase-3)等。这些凋亡相关蛋白参与细胞凋亡过程,导致带状疱疹皮损中细胞大量死亡,组织损伤加重。
2.抗凋亡蛋白表达下调: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中抗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如Bcl-2和Bcl-xl等。这些抗凋亡蛋白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其表达下调导致细胞凋亡增加,组织损伤加重。
3.凋亡失衡:带状疱疹皮损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失衡,促凋亡蛋白表达增加而抗凋亡蛋白表达减少,导致细胞凋亡过度激活,组织损伤加重。
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
1.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增加: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这些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具有刺激血管生成的作用,导致带状疱疹皮损中血管生成增加,组织损伤加重。
2.血管生成增加:带状疱疹皮损中,血管生成增加,新生的血管数量多,排列紊乱,管壁薄弱,容易破裂,导致组织出血和水肿,加重组织损伤。
3.血管生成与组织损伤相关:带状疱疹皮损中,血管生成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血管生成增加的皮损组织损伤更严重。
神经损伤相关因子表达
1.神经损伤相关因子表达增加: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中神经损伤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如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肽Y(NPY)等。这些神经损伤相关因子具有促进神经损伤和疼痛的作用,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神经损伤: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神经组织可发生损伤,表现为神经轴突肿胀、髓鞘破坏和神经元凋亡等。神经损伤是PHN发生的主要原因。
3.神经损伤相关因子与PHN相关:带状疱疹皮损中,神经损伤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与PHN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神经损伤相关因子表达增加的患者发生PHN的风险更高。带状疱疹皮损的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一、病毒抗原的表达
1.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抗原:VZV抗原在带状疱疹皮损中广泛表达,包括包膜蛋白(gE、gH、gL、gM)、衣壳蛋白(VP5、VP16、VP23)和核衣壳蛋白(VP19)。gE和gH蛋白是VZV的主要糖蛋白,参与病毒的吸附和进入细胞。VP5和VP16蛋白是病毒的复制酶,在病毒DNA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VP23蛋白是病毒的囊膜蛋白,参与病毒颗粒的组装和释放。VP19蛋白是病毒的核衣壳蛋白,与病毒DNA结合形成核衣壳。
2.VZV抗原的表达与皮损类型相关:在水疱型皮损中,VZV抗原主要表达于表皮角化细胞和基底细胞。在结痂型皮损中,VZV抗原主要表达于表皮角化细胞和基底细胞,以及真皮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溃疡型皮损中,VZV抗原主要表达于真皮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二、炎症细胞浸润
1.单核细胞浸润:单核细胞是带状疱疹皮损中主要的炎症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凋亡的角化细胞和病毒颗粒,并释放炎症因子,参与免疫反应。淋巴细胞参与病毒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清除病毒感染。浆细胞产生抗体,中和病毒颗粒,抑制病毒复制。
2.中性粒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在带状疱疹皮损中也有浸润,但数量较少。中性粒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参与免疫反应,但过度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也会导致组织损伤。
3.炎症细胞浸润与皮损类型相关:在水疱型皮损中,炎症细胞浸润主要累及表皮。在结痂型皮损中,炎症细胞浸润累及表皮和真皮。在溃疡型皮损中,炎症细胞浸润累及真皮和皮下组织。
三、细胞因子表达
1.促炎细胞因子:带状疱疹皮损中表达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这些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促进炎症细胞浸润和激活,并诱导凋亡和组织损伤。
2.抗炎细胞因子:带状疱疹皮损中也表达多种抗炎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这些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抑制炎症细胞活化和组织损伤,并促进组织修复。
3.细胞因子表达与皮损类型相关:在水疱型皮损中,促炎细胞因子表达较强,抗炎细胞因子表达较弱。在结痂型皮损中,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表达均较强。在溃疡型皮损中,抗炎细胞因子表达较强。
四、血管生成
带状疱疹皮损中血管生成增加,表现为血管扩张、血管数量增加和新生血管形成。血管生成因子(VEGF)是血管生成的主要调节因子,在带状疱疹皮损中表达增加。VEGF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增加皮损的血供,为炎症细胞浸润和病毒复制提供营养物质。
五、神经病变
带状疱疹皮损中可发生神经病变,表现为神经轴突肿胀、脱髓鞘和神经元变性。神经病变可能是VZV直接感染神经细胞或VZV抗原诱导的免疫反应导致的。神经病变可引起疼痛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综上所述,带状疱疹皮损的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包括VZV抗原的表达、炎症细胞浸润、细胞因子表达、血管生成和神经病变。这些特点有助于了解带状疱疹的免疫发病机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第六部分带状疱疹皮损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关键词关键要点【病毒颗粒】:
1.带状疱疹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0~200nm,具有双链DNA基因组。
2.病毒颗粒表面具有包膜,包膜上含有糖蛋白,糖蛋白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吸附和融合。
3.病毒颗粒内部含有核心,核心内含有病毒DNA基因组和衣壳蛋白。
【病毒复制】:
#《带状疱疹的皮肤病理学研究》中介绍的“带状疱疹皮损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带状疱疹皮损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带状疱疹皮损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病毒颗粒主要位于角质形成细胞、棘细胞和基底细胞的胞核内,有时也可在胞浆内发现。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00-200纳米,具有外壳和核心。外壳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核心由双链DNA组成。
病毒颗粒通常聚集在核膜附近,并可引起核膜破裂。病毒复制导致细胞内出现大量病毒颗粒,从而导致细胞肿胀和裂解。病毒颗粒释放到胞外后,可感染其他细胞,并进一步扩散病毒感染。
在带状疱疹皮损中,还可以观察到细胞间隙的扩大,以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破坏。这些改变可能有助于病毒在皮肤内扩散。
带状疱疹病毒的超微结构
1.病毒颗粒:带状疱疹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00-200纳米,具有外壳和核心。外壳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核心由双链DNA组成。
2.外壳:外壳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具有包膜结构。包膜上含有糖蛋白,有助于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
3.核心:核心由双链DNA组成,长度约125kb。DNA分子被包覆在蛋白质壳内,形成核衣壳。
4.衣壳蛋白:衣壳蛋白由多种蛋白质组成,有助于保护病毒核酸免受降解。
带状疱疹病毒的复制周期
1.吸附:病毒颗粒通过其包膜上的糖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
2.侵入:病毒颗粒被宿主细胞吞噬后,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病毒核衣壳被释放到宿主细胞胞浆中。
3.脱壳:病毒核衣壳被解聚,释放出病毒DNA。
4.复制:病毒DNA进入宿主细胞核内,与宿主细胞DNA结合,利用宿主细胞的DNA复制机制进行复制。
5.装配:病毒DNA复制完成后,病毒颗粒在宿主细胞胞浆中装配形成。
6.释放:病毒颗粒装配完成后,通过宿主细胞裂解或出芽的方式释放到胞外。
结论
带状疱疹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00-200纳米,具有外壳和核心。病毒颗粒主要位于角质形成细胞、棘细胞和基底细胞的胞核内,有时也可在胞浆内发现。病毒复制导致细胞内出现大量病毒颗粒,从而导致细胞肿胀和裂解。病毒颗粒释放到胞外后,可感染其他细胞,并进一步扩散病毒感染。第七部分带状疱疹皮损的诊断依据关键词关键要点病毒性病变
1.表皮内可见散在分布的、球形或多角形的病毒感染细胞,胞浆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称为“气球样”细胞。
2.气球样细胞通常在表皮浅层,可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3.感染细胞的核常肿大,呈嗜碱性,偶有核仁增大。
皮肤坏死
1.表皮内可见坏死细胞,核固缩,胞浆嗜伊红,常伴有水肿。
2.坏死细胞可融合形成大疱,大疱内充满渗出液,其中含有白细胞、血浆蛋白和坏死细胞碎片。
3.大疱壁由增生的表皮细胞构成,常伴有炎细胞浸润。
炎细胞浸润
1.表皮内可见单个或成簇的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为主。
2.炎细胞浸润可累及真皮浅层,形成真皮炎。
3.真皮炎常伴有水肿和血管扩张。
神经系统病变
1.病毒可侵犯神经节,引起神经节炎。
2.神经节炎可导致神经痛、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
3.神经节炎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毛囊病变
1.毛囊上皮细胞可感染病毒,形成毛囊炎。
2.毛囊炎可导致毛囊破坏、脱发和瘢痕形成。
3.毛囊炎可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疱性毛囊炎或蜂窝织炎。
并发症
1.带状疱疹可并发脑膜炎、脑炎、脊髓炎和神经根炎。
2.带状疱疹还可并发肺炎、心肌炎、肝炎和肾炎。
3.带状疱疹患者免疫力低下时,可并发播散性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皮损的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皮损分布:带状疱疹的皮损沿神经节段分布,呈带状排列,常累及单侧。
*皮疹形态:水疱为本病的特征性皮疹,疱壁紧张、疱液澄清或稍混浊。
*疼痛:带状疱疹疼痛剧烈,可呈烧灼样、刺痛样或刀割样,常伴有麻木、瘙痒等感觉异常。
*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疲倦、肌痛、头痛等全身症状。
2.皮肤镜检查
*早期皮损:可见表皮内小水疱,周围有红晕。
*进展期皮损:水疱增大,疱壁紧张,疱液澄清或稍混浊。
*晚期皮损:水疱破溃,形成糜烂面,周围有红晕。
3.组织病理检查
*表皮:棘层水肿,气球样变,细胞核消失。
*真皮:水肿,血管扩张,炎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神经节:神经元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
4.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病毒抗原:可检测到水疱液和组织中的病毒抗原,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衣壳蛋白抗原、核衣壳蛋白抗原等。
*病毒核酸:可检测到水疱液和组织中的病毒核酸,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
5.病毒分离培养
*可从水疱液或组织中分离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6.血清学检查
*可检测到血清中针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IgG抗体和IgM抗体。
7.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可检测到水疱液或组织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
8.Tzanck涂片检查
*可在水疱基底取材,制成涂片,染色后可见多核巨细胞和气球样变细胞。第八部分带状疱疹皮损的鉴别诊断关键词关键要点系统性红斑狼疮
1.在临床表现上,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出现类似带状疱疹皮损的情况,包括水疱、结痂等,但通常伴有其他系统性症状,如发热、关节痛、肾炎等。
2.系统性红斑狼疮皮损与带状疱疹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皮损多分布于面部、颈部、手背等暴露部位,且常伴有瘙痒;而带状疱疹的皮损主要分布在单侧躯干或头面部,沿神经节段分布,且疼痛明显。
3.系统性红斑狼疮通常具有特征性的血清学改变,如抗核抗体、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合同法律效力认定及证据保全操作规程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销售与售后服务咨询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钢筋制作与安装劳动合同规范3篇
- 二零二五版企业品牌形象策划执行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工伤事故赔偿协议及后续心理咨询服务合同6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梯产品研发与创新基金投资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蜜蜂养殖环境监测与改善合同2篇
- 小麦种子繁育生产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电子商务SET协议安全技术实施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智能工厂生产过程监控合同样本3篇
- 2024年采购代发货合作协议范本
- 2024年业绩换取股权的协议书模板
- 颞下颌关节疾病(口腔颌面外科学课件)
- 工业自动化设备维护保养指南
- 2024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英译汉默写表
- 《向心力》参考课件4
- 2024至2030年中国膨润土行业投资战略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2024年深圳中考数学真题及答案
- 土方转运合同协议书
- Module 3 Unit 1 Point to the door(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上册
- 智能交通信号灯安装合同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