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中国有自己的哲学§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的发展前景第1页/共220页一、中国有自己的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爱智慧”§哲学介乎科学与宗教之间§中国的哲学第2页/共220页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1、1、世界观不等于“观世界”。1、2、世界观包含人生观。1、3、中国哲学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现象学。
第3页/共220页2、哲学是“爱智慧”。2、1、“哲学”(philosophi)一词由“爱”(philo)和“智慧”(sophia)两个词组合而成。2、2、“弘道”、“穷理”、“通几”等等,与“爱智慧”的意思相近。2、3、哲学处在“爱智慧”的过程。2、4、中国人爱智慧的方式就是中国哲学。2、5、哲学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统一。
2、6、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知结构等等,简言之,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
第4页/共220页3、哲学介乎科学与宗教之间。
3、1、哲学思考往往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转换问题的提法。3、2、蔡元培:“哲学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思想起于怀疑,因怀疑而求解答,所以有种种假定的学说。普通人都有怀疑的时候,但往往听到一种说明,就深信不疑,算是已经解决了。一经哲学家考察,觉得普通人所认为业已解决的,其中还大有疑点;于是提出种种问题来,再求解答。要是这些哲学家有了各种解答了,他们的信徒认为不成问题了;然而又有些哲学家看出其中又大有疑点,又提出种种问题来,又求解答。有从前以为不成问题的;有从前以为是简单问题而后来成为复杂问题的。初以为解答愈多,问题愈少。那知道问题反而随解答而增加。几千年来,这样的递推下来,所以有今日哲学界的状况。”
第5页/共220页4、中国的哲学4、1、中国哲学事实上早已存在,只不过是没有采用“哲学”这种称谓而已。4、2、“爱知学者,西云斐录琐费亚,乃穷理诸学之总名。译名,则知之嗜;译义,则言知也。”
4、3、中国学者黄遵宪最早在《日本国志》(1895年初刻本)使用“哲学”一词。
4、4、五四以后哲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6页/共220页二、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合法性”的含义§哲学是“复数”,绝非“单数”。
第7页/共220页1、“合法性”的含义
1、1、是个政治、法律用语,套用在哲学领域不合适。1、2、反思存在的问题。1、3、不能以“合法性”否定前人的研究成果。第8页/共220页2、哲学是“复数”,绝非“单数”。
1、1、反对食洋不化。1、2、反对食古不化。1、3、现代中国哲学是一种创新。第9页/共220页三、中国哲学的发展前景§现代中国哲学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
§中国哲学已经成为世界哲学论坛的组成部分第10页/共220页1、现代中国哲学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1、1、把中国哲学传统与现代化对立起来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1、2、现代化不可能仅仅从某种哲学理论逻辑地推导出来。1、3、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哲学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民主法制建设,有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第11页/共220页2、中国哲学已经成为世界哲学论坛的组成部分
2、1、全球性的哲学问题需要中国哲学做出回应。2、2、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提高我们的哲学理论思维创新能力。2、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葆有中国特色、适应全球化大趋势的中国哲学将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第12页/共220页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自强不息§实事求是§辩证思维§以人为本§内在超越§有容乃大第13页/共220页一、自强不息§理论内涵§西方哲学的问题§中国哲学的问题§从世界观讲到人生观§自强不息精神的发扬第14页/共220页1、理论内涵1、1、《周易·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2、中国哲学的积极进取意识。1、3、先哲在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的基本态度。
第15页/共220页2、西方哲学的问题2、1、世界是什么?2、2、静态的画面。2、3、分析的思路。2、4、原子论。第16页/共220页3、中国哲学的问题3、1、世界怎么样?3、2、动态的过程3、3、综合的思路3、4、元气论第17页/共220页4、从世界观讲到人生观4、1、“生”作为人类社会和生活实践的最根本原则。4、2、“未济”卦表明发展、生化的无限性,帮助人们燃起心中的希望之灯。4、3、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4、4、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18页/共220页5、自强不息精神的发扬5、1、孙中山:愈挫愈奋。“至诚无间百折不回,……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
5、2、毛泽东:革命的乐观主义“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5、3、邓小平:改革开放。5、4、江泽民:与时俱进。5、5、胡锦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19页/共220页二、实事求是§理论内涵§哲学释义§古典含义§重行的传统§实事求是精神的发扬第20页/共220页1、理论内涵1、1、先哲在知识论方面的基本态度。1、2、“实事求是”是“自强不息”的延伸。1、3、注重人生实践的特有品格。
第21页/共220页2、哲学释义2、1、核心词为“是”。含有智慧、知识、原则、办法、道理、真理、正确等意思,与“非”相对。2、2、特色在于“实事”。“实事”就是实践。2、3、为“实事”而求知识,求那种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的知识。
第22页/共220页3、古典含义3、1、《汉书·河间献王传》称赞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3、2、《左传·文公七年》:“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3、3、《尚书·洪范》把“实事”概括为“五事八政”。五事:貌(容貌)、言(言谈)、视(视察)、听(听受)、思(思虑)。八政:食(管理民食)、货(管理财务)、祀(管理祭祀)、司空(管理住行)、司徒(管理教育)、司寇(管理司法)、宾(接待宾客)、师(治理军务)。3、4、《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23页/共220页4、重行的传统3、1、与西方哲学重知的传统形成对照。3、2、《说文解字》:“行,人之步趋也。从彳(chi),从亍(chu)。凡行之属,皆从行。”
3、3、行包含着目的性,对于目的的清楚了解和准确定位,就是中国哲学中的知。
3、4、中国哲学特有的知行观。
3、5、用短文、札记、书信、语录、注疏等形式表达睿智哲思。
第24页/共220页5、实事求是精神的发扬5、1、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息息相通。5、2、毛泽东: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5、3、邓小平理论。5、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5、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第25页/共220页三、辩证思维§理论内涵§中西哲学思想方法比较§阴阳范畴§辩证法的类型§与唯物辩证法息息相通第26页/共220页1、理论内涵1、1、与注重发展、注重有机联系的宇宙观相联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比较发达。
1、2、李约瑟: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的宇宙的哲学。
1、3、先哲在思想方法论方面的基本态度。第27页/共220页2、中西哲学思想方法比较2、1、古希腊哲学重视形式逻辑。2、2、中国哲学重视辩证逻辑。2、3、“两点论”的思想方法。第28页/共220页3、阴阳范畴3、1、两性说。3、2、蓍草说。3、3、山体说。第29页/共220页4、辩证法的类型4、1、道家“贵柔”的辩证法。4、2、兵家“尚刚”的辩证法。4、3、儒家“执中”的辩证法。4、4、佛教的“中观”辩证法。第30页/共220页5、与唯物辩证法息息相通5、1、传统辩证法的自发性。5、2、辩证思维能力的新发展。5、3、唯物辩证法的中国化。第31页/共220页四、以人为本§理论内涵§中西哲学类型的差异§儒家的人本思想§墨家的人本思想§道家的人本思想§以人为本精神评述第32页/共220页1、理论内涵1、1、三种类型: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宗教哲学。1、2、1、人生实践始终是中国哲学的主题。1、2、2、注重人生哲学的特色。1、2、3、天人合一的思路。第33页/共220页2、中西哲学类型的差异2、1、西方哲学指向存在世界,中国哲学指向价值世界。2、2、“天人合德”、“尽心、知性、知天”、“上下与天地同流”、“以道观物”、“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吾心即是宇宙”、“仁者与万物同体”
2、3、西方哲学帮助人们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中国哲学指导人们安顿价值。2、4、梁启超:“中国学问不然,与其说是知识的学问,毋宁说是行为的学问。中国先哲虽不看轻知识,但不以求知识为出发点,亦不以求知识为归宿点。直译的Philosophy,其涵义实不适于中国,若勉强借用,只能在上头加个形容词,称为人生哲学。中国哲学以研究人类为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怎样才算一个人?人与人相互有什么关系。”
第34页/共220页3、儒家的人本思想3、1、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3、2、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3、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4、《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第35页/共220页4、墨家的人本思想4、1、《兼爱上》:“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乎?视父兄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无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无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无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4、2、《兼爱中》:“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第36页/共220页5、道家的人本思想5、1、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2、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5、3、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37页/共220页6、以人为本精神评述6、1、人本主义的精神传统。6、2、注重群体性原则。6、3、包含着尊重他人、尊重民意、与人为善、利群利他、忧国忧民、严于律己、推己及人、向往高尚人格等合理思想,曾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发生极大的影响。
第38页/共220页五、内在超越§理论内涵§外在超越的路向§内在超越的路向§儒家的内在超越思想§道家的内在超越思想§禅宗的内在超越思想§内在超越精神评述第39页/共220页1、理论内涵1、1、内在性:现实主义品格;倡导经世致用的入世精神;看重实用理性。
1、2、超越性:理想主义的品格;要求超凡入圣;看重价值理性。
1、3、表达了我们先哲在价值观方面的基本态度。第40页/共220页2、外在超越的路向2、1、宗教哲学的超越取向。2、2、基督教的原罪说和拯救说。2、3、佛教的“人生是苦”说和解脱说。第41页/共220页3、内在超越的路向3、1、人生哲学的超越取向。3、2、肯定人生的价值,肯定在人性中存在着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3、3、设定理想的价值目标,以此作为衡量自我完善的尺度,作为意义追求或形上追求的方向。3、4、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3、5、利马窦:“吾窃贵邦儒者,病在此倡言明德之修,而不知人意易疲,不能自勉而修;又不知瞻仰天主,以祈慈父之佑,成德者所以鲜见。”第42页/共220页4、儒家的内在超越思想4、1、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4、2、孟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我固有之。”“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也,则知天矣。”4、3、朱熹:“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4、4、王阳明:“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第43页/共220页5、道家的内在超越思想5、1、老子:“道生之,德畜之。”5、2、庄子:“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第44页/共220页6、禅宗的内在超越思想6、1、慧能:“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6、2、“菩提只向心觅,何劳相外求玄?所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第45页/共220页7、内在超越精神评述7、1、哲学保持独立品格。7、2、为无神论思想发展提供氛围。第46页/共220页六、有容乃大§有包容性无排他性。§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学习、借鉴、吸收、融会外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第47页/共220页思考题1、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什么?2、
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何影响?3、
你怎样看待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第48页/共220页参考书1、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
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一至五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至1987。4、
方立天:《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北京,中华书局,1990。第49页/共220页第二章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总体格局§发展阶段§主要问题第50页/共220页一、总体格局§综述概括§儒家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道家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佛教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第51页/共220页1、综述概括1、1、荀子《非十二子》中的十三家说。1、2、庄子《天下》中的六家说。1、3、司马谈的六家说:“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1、4、班固的“九流”说。1、5、三教: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第52页/共220页2、儒家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2、1、先秦的草创。2、2、汉唐的经学。2、2、1、儒生口述、用当时的文字记录下来叫做今文经,以董仲舒为代表。2、2、2、当时已发现的、在秦代焚书时被密藏起来的经书,叫做古文经,以刘歆为代表。2、3、宋元明的理学。2、3、1宋明理学的奠基人是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号称“北宋五子”。
2、3、2、程朱理学。2、3、3、陆王心学。2、4、清初理学的转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校正宋明理学的空疏玄虚之蔽,重振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第53页/共220页3、道家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3、1、先秦的老子和庄子。3、2、汉初的黄老之学。3、3、魏晋玄学。3、4、道家演变为道教。第54页/共220页4、佛教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4、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4、2、魏晋时期融入中国主流文化。4、3、隋唐时期的中国化阶段,形成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等四大宗派。
第55页/共220页三、发展阶段§先秦的奠基期。§汉唐的发展期。§从宋到清的高峰期。第56页/共220页1、先秦的奠基期1、1、儒家学派。1、1、1、孔子提出的“仁”的观念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1、1、2、孟子发展仁学思想,提出性善论。
1、1、3、荀子发展礼学思想,提出礼法兼顾、王霸杂用的治国理论。1、2、道家学派。1、2、1、老子是中国思辨哲学的开山。1、2、2、庄子使道家的学说臻于完善。
1、3、墨家学派1、3、1、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1、3、2、相夫氏、相里氏、邓陵氏三派,史称为后期墨家。1、4、法家学派。1、4、1、法家先驱管仲、子产。1、4、2、战国中期法家商鞅、慎到、申不害。1、4、3、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第57页/共220页2、汉唐的发展期2、1、经学思潮。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2、2、玄学思潮。2、2、1、王弼:贵无论2、2、2、裴危:崇有论2、2、3、郭象:独化论2、3、中国佛教。2、3、1、智已:天台宗。2、3、2、玄奘:唯识宗。2、3、3、法藏:华严宗。2、3、4、慧能:禅宗。第58页/共220页3、从宋到清的高峰期3、1、程朱理学。3、1、1、二程:“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3、1、2、朱熹:“天下只是一个理”、“理在气先”、“理一分殊”、“即物穷理”、“存理灭欲”。3、2、陆王心学。3、2、1、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3、2、2、王阳明:“心外无理,心外无物”。3、3、张王气学。3、3、1、张载:“太虚无形,气之本体”。3、3、2、王夫之:“天下惟器”、“理依于气”、“太虚本动”、“静由动得”、“行可兼知”。第59页/共220页三、主要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两一关系问题§知行关系问题§义利关系问题第60页/共220页1、天人关系问题1、1、“天”的含义。1、1、1、主宰之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天神。1、1、2、自然之天,通常也称为天然。1、1、3、义理之天,也就是天理。1、2、“人”的含义。1、2、1、圣人,即已经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理想人格。1、2、2、凡人,即应该进入天人合一境界而尚未进入这种境界的普通人。1、3、有的哲学家过分夸大天人合一,表现出抽象化的趋势;有的哲学家看到合中之分,近乎辩证统一的观点。
第61页/共220页2、两一关系问题2、1、阴阳相反谓之“两”,统一谓之“一”。2、2、有的哲学家强调“两”,提出“一分为二”、“阳尊阴卑”、“以阴合阳”等观点。2、3、有的哲学家强调“一”,提出“合二而一”、“中庸和合”、“天人一理”等观点。
第62页/共220页3、知行关系问题3、1、知行关系即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广义的知识论。3、2、知先行后说。3、3、知行合一说。3、4、行可兼知说。
第63页/共220页4、义利关系问题4、1、“义”是道义、义理的简称,指的是做人应该具备的道德意识和价值准则;“利”是利益、功利的简称,指的是人用来满足欲望的物质需求。
4、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4、3、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4、4、强调群体价值、忽视个体价值的倾向;强调道德价值、忽视功利价值的倾向。第64页/共220页思考题1、
简述中国哲学发展阶段。
2、简述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3、简述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第65页/共220页参考书目1、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一至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
杨宪邦:《中国哲学通史》(一至三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990。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第66页/共220页第三章中国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天道与人道§天人合一第67页/共220页一、哲学基本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先哲的论述§恩格斯的论述§本书的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第68页/共220页1、先哲的论述1、1、司马迁:“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2、庄子:“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至矣。”1、3、《中庸》:“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1、4、邵雍:“学不际天人,不足以为之学。”1、5、戴震:“天人之道,经之大训萃。”第69页/共220页2、恩格斯的论述2、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上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并且往往是一种真正的不幸,例如在希腊人那里就是这样。到处引起这种个人不死的无聊臆想的,并不是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有普遍的局限性所产生的困境:不知道已经被认为存在的灵魂在肉体死后究竟怎么样了。同样,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随着宗教的向前发展,这些神愈来愈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直到最后,由于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几乎可以说是蒸馏过程,在人们的头脑中,从或多或少有限的互相限制的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因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但是,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第70页/共220页3、本书的理解3、1、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看,哲学基本问题具有普遍意义。
3、2、恩格斯没有把哲学基本问题公式化。3、3、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了解和把握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第71页/共220页4、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4、1、走出教条主义的误区4、2、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第72页/共220页二、天道与人道§原始宗教的天人观§子产的天人观§老子的天道学§儒家的人道学§墨家的天人观第73页/共220页1、原始宗教的天人观1、1、天是主宰者。“天者,颠也。”1、2、人受天的支配。“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尚书·康诰》)
1、3、无神论思潮兴起。1、3、1、季梁:“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1、3、2、史因:“国之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第74页/共220页2、子产的天人观2、1、裨灶的祭神主张。2、2、子产的答复:“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2、3、理性的考察方式。第75页/共220页3、老子的天道学3、1、哲学意识的自觉。3、2、道的至上性:“天乃道,道乃久。”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3、3、道的本源性:“成功事遂”,“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第76页/共220页4、儒家的人道学4、1、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4、2、孟子:“尽心、知性、知天”。1、3、荀子:“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第77页/共220页5、墨家的天人观5、1、圣王之道:兼爱、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非攻、尊天、明鬼。“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为也,不可胜计也,我以为则无有上说(悦)之者而已矣。”“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也。故君子莫若审兼而务行之,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为惠君、忠臣、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5、2、人的本质:“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5、3、非命主张:“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述,非仁者之言也。”5、4、天志说:“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第78页/共220页三、天人合一§老子的“天人玄同”说§庄子的“无以人灭天”说§“天人相通”说§
“天人相交”说
§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程颢的“天人同体”说§“天人一气”说§朱熹的“天人一理”说§“天人一心”说§天人之辩评议第79页/共220页1、老子的“天人玄同”说1、1、天道与人道并不一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1、2、天人玄同:“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1、3、为学与为道分途:“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有天下。”2、庄子的“无以人灭天”说2、1、自然无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2、2、以技进道:庖丁解牛2、3、本真之性:“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形全精复,与天为一”、“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第81页/共220页3、“天人相通”说
3、1、圣人与义理之天合一:“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共也。故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3、2、成圣的路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3、3、《易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3、4、《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第82页/共220页4、“天人相交”说4、1、天人有别:“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4、2、尊道参天:“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天地官而万物役”、“制天命而用之”。4、3、柳宗元:“生殖与灾荒,皆天也;法治与悖乱,皆人也。
4、4、刘禹锡:“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
第83页/共220页5、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5、1、人副天数:“天有寒有暑。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暖寒暑,其实一类也。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春气喜,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5、2、天人感应:“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5、3、天监督君王:“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第84页/共220页6、程颢的“天人同体”说6、1、天人一本:“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
6、2、人体现天:“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无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哉?”
第85页/共220页7、“天人一气”说6、1、张载论“太虚即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6、2、王夫之论天人统一:天人相绍之际,存乎天者莫妙于继,然则人以达天之几,存乎人者亦孰有要于继乎!”“天下惟器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位之道之器也。”第86页/共220页8、朱熹的“天人一理”8、1、理在事先:“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8、2、天人一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第87页/共220页9、“天人一心”说9、1、陆九渊论“心即理”:“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9、2、王阳明论“心外无物”:“盖天地万物与人原为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的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木石,与人原只一体。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第88页/共220页10、天人之辩评议10、1、纠正那种把人与自然截然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10、2、把认识世界与认识人自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0、3、遏制现代人科技理性的过度膨胀。第89页/共220页思考题1、
为什么说天人关系问题时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2、
关于天的看法儒道两家有何不同?3、
你怎样理解天人之辩的现代价值?第90页/共220页参考书目1、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第91页/共220页第四章中国哲学的宇宙论§天地之大德曰生§气化流行§天行有常第92页/共220页一、天地之大德曰生§描述宇宙§代表性的观点§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无限性第93页/共220页1、描述宇宙1、1、从“生”契入宇宙论。1、2、张岱年:
“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的一致的倾向,即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变易是根本的,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而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
1、3、《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宇”是空间观念,“宙”时间观念。第94页/共220页2、代表性的观点2、1、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2、2、庄子:“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2、3、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4、荀子:“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2、5、《易传》:“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2、6、贾谊:“万物变化,固无休息。”
2、7、朱熹:“造化之运如磨,上面常转而不止。万物之生,以磨中撒出,有粗有细,自是不齐。”2、8、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2、9、戴震:“一阴一阳,盖言天地之化不已也。一阴一阳,其生生乎?”
第95页/共220页3、时间的无限性3、1、老子的起点有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3、2、庄子论起点无限:“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3、3、《易传》论终点无限:“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3、4、王夫之的认识:“以理求之,天地始者今日也,天地终者今日也。”
第96页/共220页4、空间的无限性4、1、惠施的无限性观念:“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4、2、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4、3、浑天说:地球如鸡蛋黄,天穹如鸡蛋壳。
4、4、宣夜说:“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
4、5、柳宗元的认识:“东西南北,其极无方。”4、6、邓牧的认识:“天地大也,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耳。”
第97页/共220页二、气化流行§解释宇宙§元素论§老子的抽象本原论§元气论§质料因与动力因分离§质料因与动力因统一第98页/共220页1、1、解释宇宙1、1、思考宇宙的成因。1、2、特色:质料因与动力因的统一。第99页/共220页2、元素论2、1、伯阳父的阴阳二气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2、2、史伯的五行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2、3、《管子·水地》的水本原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2、4、《管子》四篇的精气说:“凡物之精,(此)【化】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第100页/共220页3、老子的抽象本原论3、1、道的潜存状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3、2、道为质料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3、3、道为动力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101页/共220页4、元气论4、1、庄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4、2、《曷冠子》:
“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4、3、王充:“万物之生,皆禀元气。”4、4、张载:“太虚即气。”第102页/共220页5、质料因与动力因分离5、1、佛教否定质料因。5、2、朱熹割裂质料因和动力因的统一:“有是理,后生是气。”第103页/共220页6、质料因与动力因统一
6、1、戴震论道气统一:“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故谓之道。”6、2、戴震论太极:“孔子以太极指气化之阴阳,……万物之流品,莫不会归于此。极有会归之义,太者,无加乎其上之称。”
第104页/共220页三、天行有常§肯定宇宙§肯定常道的存在§否定常道的存在§重申常道的存在第105页/共220页1、1、肯定宇宙1、1、宇宙是真实的。1、2、宇宙有规律可循。1、3、人以宇宙为认识和实践的对象。第106页/共220页2、肯定常道的存在2、1、老子:“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2、2、《易传》:动静曰常,刚柔断矣。”3、3、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4、韩非:“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3、5、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第107页/共220页3、否定常道的存在1、1、佛教的虚无主义宇宙论。1、2、“诸行无常”说。1、2、“涅槃寂静”说。第108页/共220页4、重申常道的存在
4、1、沈括:“大凡物理有常有变”,“变则无所不至”。4、2、张载:“天之不测谓神,神而有常谓天。”4、3、二程:“阳动阴静,各有其常,则刚柔判矣。”4、4、朱熹:“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4、5、王夫之:“执常以迎变,要变以知常”。“方动即静,方静即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第109页/共220页思考题1、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论与西方哲学相比有何不同之处?2、
荀子怎样说明万物变化的规律性?3、
宋代理学怎样看待变与常的关系?4、
你怎样评价王夫之在宇宙论方面的贡献?第110页/共220页参考书目1、
郑文光、席泽宗:《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
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
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111页/共220页第五章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关于本体论§中国哲学本体论初探§本体的超越性:玄学与般若学§本体的本根性:华严宗与理学§本体的内在性:禅宗与心学第112页/共220页一、关于本体论§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印度哲学中的本体论§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第113页/共220页1、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1、1、“本体”作为哲学术语,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
1、2、本体论理念有原子、单子、存在、理念世界、物质、精神、自我意识、绵延、本我等等。
1、3、传统的本体论学说受到质疑。
1、4、现代哲学家改变传统的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模式,转向从主体的意义探讨价值世界或意义世界的本体。
第114页/共220页2、印度哲学中的本体论2、1、大象的比喻。2、2、本体论理念有大梵天、极微、本来面目、真如、空等等。
第115页/共220页3、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3、1、天人合一的思路。3、2、注重本体的价值意义。
3、3、本体论理念有天、道、理、气、无、朴、本真、大全、天理、大有、大心、本心、本然、本体、太极等等。
3、4、经历了初探、深入、展开三个阶段。3、5、由本体的超越性转移到本根性,再到内在性。第116页/共220页二、中国哲学本体论初探§道家接触到本体论问题§儒家关于本体论问题的思考§儒道两家的共识第117页/共220页1、道家接触到本体论问题1、1、老子:“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1、2、庄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第118页/共220页2、儒家关于本体论问题的思考2、1、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
2、2、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2、3、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2、4、《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第119页/共220页3、儒道两家的共识3、1、强调道的至上性。3、2、没有把本体论同宇宙论明确地区别开来。3、3、事物看作本体的功用。3、4、强调本体与世界同在。3、5、没有自觉的本体论意识。第120页/共220页三、本体的超越性:玄学与般若学§玄学家的本体论学说§佛教的般若学说第121页/共220页1、玄学家的本体论学说1、1、王弼的贵无论:“有之为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
1、2、裴危的崇有论:“夫总混群本,终极之道也。方以族异,庶类之品也。形象著分,有生之体也。化感交错,理迹之原也。”1、3、郭象的独化论:“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第122页/共220页2、佛教的般若学说
2、1、否定现象世界的真实性。2、2、缘起性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无)。
2、3、道安:“明本无者,称如来兴世,以本无弘教,故方等深经,皆云五阴本无。本无之论,由来尚矣。”
第123页/共220页四、本体的本根性:华严宗与理学§华严宗的中国特色§理学家的本体论学说§王夫之的本体论学说第124页/共220页1、华严宗的中国特色
1、1、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
1、2、一即一切:“一一毛中,便摄尽无边狮子。”
1、3、理彻于事: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熔融,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相即相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第125页/共220页2、理学家的本体论学说2、1、周敦颐:“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静极而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变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2、2、张载:“知太虚即气,则无‘无’。”2、3、二程:“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2、4、朱熹:“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第126页/共220页3、王夫之的本体论学说
3、1、理气统一:“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
3、2、天下惟器:“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第127页/共220页五、本体的内在性:禅宗与心学§禅宗的中国特色§心学派的本体论学说第128页/共220页1、禅宗的中国特色1、1、佛性本觉:“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1、2、顿悟成佛:“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1、3、佛教的人性化、人间化。第129页/共220页2、心学派的本体论学说
2、1、陆九渊:“心即理”。
2、2、王阳明:“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第130页/共220页思考题1、
简论先秦道家的本体论思想。2、
简论佛教本体论思想的中国化。3、
简述王夫之的本体论思想。第131页/共220页参考书目1、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
张立文主编:《道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第132页/共220页第六章中国哲学的辩证思维§传统辩证法的类型§两一关系的理论研讨§传统辩证法的现代价值第133页/共220页一、传统辩证法的类型
§老子的贵柔辩证法§孙武子的尚刚辩证法§儒家的执中辩证法第134页/共220页1、老子的贵柔辩证法1、1、矛盾原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1、2、否定原理:“反者道之动。”
1、3、应付原则:“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第135页/共220页2、孙武子的尚刚辩证法
2、1、抓主要矛盾:“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2、2、掌握主动权:“为敌之司命”。
2、3、灵活性原则:“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第136页/共220页3、儒家的执中辩证法
3、1、孔子的中庸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2、《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3、《易传》:“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第137页/共220页二、两一关系的理论研讨§强调“分”的倾向§强调“合”的倾向§主张分合统一第138页/共220页1、强调“分”的倾向
1、1、早期的说法1、1、1、史墨:“物生有两。”1、1、2、老子:“一生二”。1、1、3、杨上善:“从道生一,谓之朴也;一分为二,谓天地也。”
1、2、邵雍:“太极既分,两仪立矣。……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
1、3、朱熹:“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皆是一生两尔。”1、4、夸大对立性的倾向。第139页/共220页2、强调“合”的倾向
2、1方以智:“‘交’也者,合二而一也。”2、2、夸大统一性的倾向。第140页/共220页3、主张分合统一
3、1、张载:“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3、2、王夫之:“合二以一者,为分一为二所固有。”第141页/共220页三、传统辩证法的现代价值§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朴素形态的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相通第142页/共220页思考题1、
道家辩证法思想的特色是什么?2、
兵家辩证法思想的特色是什么?3、
儒家辩证法思想的特色是什么?4、
张载如何看待两一关系问题?第143页/共220页参考书目1、
冯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
杨宪邦主编:《中国哲学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1989。3、
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第144页/共220页第七章中国哲学的知行观§重行的优良传统§知先行后说§知行合一说§行可兼知说§传统知行观的现代价值第145页/共220页一、重行的优良传统§知行的含义§先秦儒家的重行思想§墨家的重行思想§道家的重行思想§扬雄和刘向的重行思想§王充的重行思想§禅宗的重行思想第146页/共220页1、知行的含义1、1、广义的知识论。1、1、1、对于目的的清楚了解和准确定位。1、1、2、天德良知:关于道德价值的知识。1、1、3、闻见之知:关于事实的知识。1、2、“行”的含义。1、2、1、同我们现在说的“实践”意思相近。1、2、2、强调知一定要落实到行。1、2、3、重视道德践履。第147页/共220页2、先秦儒家的重行思想2、1、孔子:“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同氓)斯为下也。”2、2、孟子:“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也。”“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2、3、荀子:“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为圣人。”
第148页/共220页3、墨家的重行思想3、1、以名举实:“瞽者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3、2、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3、3、行中得知:
“知也者,以其过(同遇)物,而貌之,若见。”
第149页/共220页4、道家的重行思想4、1、道可行不可知:“绝学无忧”、“绝圣去智”、“道不可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4、2、关注实际问题:“治大国若烹小鲜。”第150页/共220页5、扬雄和刘向的重行思想5、1、杨雄:“多闻见而识乎正道者,至识也;多闻见而识乎邪道者,迷识也。”5、2、刘向:“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第151页/共220页6、王充的重行思想6、1、重视闻见之知:“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同生)知者。”6、2、重视理性思维:“不徒耳目,必开心意。”
6、3、重视实践经验:“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第152页/共220页7、禅宗的重行思想7、1、佛在心中:“汝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
7、2、不重视文本:“饭箩里坐着饿死人,水里头没浸渴死汉。”
7、3、实践中体验:“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第153页/共220页二、知先行后说§张载的分类§程颐的看法§朱熹的修正第154页/共220页1、张载的分类1、1、论见闻之知:“闻见之善者,谓之学则可,谓之道则不可。”1、2、论天德良知:“德性所知,不萌见闻。”第155页/共220页2、程颐的看法2、1、知在行先:“譬如人行路,想从洛阳到京师,必须先知道要出哪个门,要行哪条路,方向路径知道了,然后才能到。如果不知,虽有往京师之心,却向哪里行去?”2、2、重视道德之知。2、3、割裂执行统一。第156页/共220页3、朱熹的修正3、1、知轻行重:“致知力行,论其先后,故当以致知为先;论其轻重,则当以力行为重。”3、2、知行相须:“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3、3、知行并进互发:“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如车之两轮,便是一轮转,一轮不转。”第157页/共220页三、知行合一说§王阳明对知先行后说批评§知行合一说的含义§知行合一说的偏颇第158页/共220页1、王阳明对知先行后说的批评“今人却就将知行作两件事去作,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却去讲习讨论作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作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第159页/共220页2、知行合一说的含义2、1、知行并进:“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2、2、知行互摄:“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第160页/共220页四、行可兼知说4、1、王夫之对知行合一说的批评:销行归知。4、2、行是知的基础:“行而后知有道。”4、3、知必以行为功:真知是在“行”中获得的,是否获得真知也只能在“行”中得到检验。4、4、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相资以为用,惟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益知其必分矣。同者不相为用,资于异者和合而起动,此定理也。”4、5、行即实践:“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实践之,乃心所素知,行焉则顺,故乐莫大焉。”
第161页/共220页五、传统知行观的现代价值§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相通§自发与自觉的区别第162页/共220页思考题1、
你怎样理解中国哲学重行的传统?2、
王夫之知行观的特色是什么?3、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163页/共220页参考书目1、
方克立:《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
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985。3、
萧捷父、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983。第164页/共220页第八章中国哲学的价值观§传统价值观的总体取向§义利关系的理论研讨§内圣外王的操作模式§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第165页/共220页一、传统价值观的总体取向
§求道即求真§求真与求美§合群与成圣第166页/共220页1、求道即求真
1、1、儒道共识:“道”是真实的本体,求道也就是求真。
1、2、道家贵真的取向。庄子:“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1、3、儒家贵诚的取向。《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第167页/共220页2、求真与求美
2、1、美:对艺术价值的关切。主体需求同自然存在的必然性相符合并且得到满足。
2、2、善:对道德价值的关切。主体需求同社会存在的必然性相符合并且得到满足。2、3、儒家论真和美。孔子:“尽美矣,又尽善也。”孟子:“可欲之谓善,充实之谓美。”
2、4、道家论美和朴。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复归于朴”、“返朴归真”。第168页/共220页3、合群与成圣3、1、理性人格与理想社会。3、2、儒家的圣人观:超凡入圣。3、2、1、圣人是仁德的化身。程颐:“圣人,仁之至。”
3、2、2、圣人是凡人的楷模。孟子:“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者廉,懦夫有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荀子:“途之人可以为禹舜。”3、2、3、可以仕则仕。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3、2、4、重视道德素质。孟子:“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3、3、道家的圣人观:超凡脱俗。3、3、1、圣人是“与道为一”的逍遥之人。庄子:“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3、3、2、圣人是超凡脱俗的散淡之人。“到山林去修行”。3、3、3、圣人是“由技进道”的高超之人。庖丁解牛。处于才与不才之间。3、4、儒家的社会理想。3、4、1、大同之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3、4、2、小康之世。“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识,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为小康。”
3、5、道家的社会理想。3、5、1、老子论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3、5、2、庄子论至德之世。“夫至德之世,同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夫赫胥氏之时,民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题申报参考: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风险管理
- 2025个人公司转让合同范本:股权价值评估与交易条件3篇
- 2025年专业文案撰写合同
- 临时用工合同范本:机关事业单位2024年专用
- 2025年度绿色能源项目融资民间抵押借款合同4篇
- 2025年度钢厂承包合同-自动化生产线升级版
-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成功案例
- 2025年度个人独资企业股权转让与业务拓展合同
- 2025年城市绿化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隐名股东合作协议书及公司股权代持及回购协议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 教育部《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知识培训
- 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指标及分析方法
- 【S洲际酒店婚礼策划方案设计6800字(论文)】
- 铁路项目征地拆迁工作体会课件
- 医院死亡报告年终分析报告
-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全套教学课件
- 2023年11月英语二级笔译真题及答案(笔译实务)
- 上海民办杨浦实验学校初一新生分班(摸底)语文考试模拟试卷(10套试卷带答案解析)
- 元明时期左江上思州黄姓土司问题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