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均衡理论的扩展与营销_第1页
消费者均衡理论的扩展与营销_第2页
消费者均衡理论的扩展与营销_第3页
消费者均衡理论的扩展与营销_第4页
消费者均衡理论的扩展与营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消费者均衡理论的扩展与营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2作者:ZHANGJIAN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消费者均衡理论地扩展与企业营销

消费者均衡理论地扩展与企业营销

范建刚

现代市场经济地迅速发展,在极大提高人们地收入与生活水平、引起消费者购买行为巨大变化地同时,也把企业从封闭地卖方市场推入了开放地买方市场,向它们提出了改进营销工作地迫切要求,而正确把握消费者地购买行为,则是企业改进营销工作,参与竞争地前提.

一、传统消费者均衡理论地不足

早在1854年,德国学者戈森就在《论人类交换规律地发展及人类行为地规范》一书中,提出了消费者均衡理论地核心思想,即被称为“戈森第二定律”地“Mu均等原则”.戈森继承亚当·斯密关于“经济人”地假定,把消费者看作“经济人”,把其购买行为看作是趋利避害、实现效用最大化地理性行为,无疑是正确地.然而,与现实中地消费者行为相比较,特别是与现代地消费者行为相比较,却有明显不足.它假定消费者掌握完全信息,有能力判断商品效用地大小,而实际中消费者只掌握有限信息;它假定时间一定,排除了需求地再生性,从而Mu递减规律能够成立,“Mu均等原则”能够实现,而实际中地消费者行为受着时间地影响;它假定所有商品地Mu递减,而实际中许多商品地Mu是不变或变化很小地;它假定消费者地购买成本为零,即消费者追求地是“毛效用”地最大化,而实际中消费者总要估算购买成本;最后,它把消费者地理性行为当作购买既定种类商品地均衡行为,也是不全面地.传统消费者均衡理论地上述不足,源于戈森对消费者概念地认识.戈森地“消费者”,实际是古典经济学地“经济人”.古典经济学地“经济人”,①是物化了地自然人.既是自然人,就只有追求物质利益地需要,就无需考虑购买成本,就没有自我,没有自我完善发展地精神需要.②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地人.既是生产要素,其购买行为就是交换中发生地生产优化配置.消费者均衡原则与生产者均衡原则在本质上相同,表明了这点.③是只有自我利益地个体人.因此购买行为中只见物、不见人.④是完全理想地标准人.因而能够掌握充足信息,最大化地实现个人利益.古典经济学地“人”,在根本上是资本地人格化,消费者地理性行为不过是资本理性地反映罢了.可见,传统消费者均衡理论存在不足地根源,在于对消费者认识上地人非人.

二、消费者均衡理论地扩展

在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所著《经济学》地最新版本中,传统消费者均衡理论仍被看作现代微观经济学地重要组成部分,用来说明市场需求曲现象.②人们拥有地信息总是有限地,他们无法对所有商品地效用大小与分布作出估计与排列,无法对全部购买成本、特别是无形成本作出准确估计.③成为完全理性者也是有成本地.因此,消费者追求净效用最大化地过程,总是表现为简化地粗线条过程.在多数时候,他们地追求只是一种趋势.人们研究决定其均衡行为地原则,也只是为了指明这种趋势.低收入消费者多追求物美价廉,他们主要根据市场上同种商品地平均价格评价商品效用地大小,特别是在服务设施相同时,他们只以价格评价服务地质量.在此基础上,他们把商品分为大件或较大件商品与小件或较小件商品.对前者,他们力图在有形成本既定条件下,通过多方寻找,通过比较质量、功能、色彩、式样等获得尽可能多地客观效用;对后者,他们往往是在客观效用既定前提下,采取就近购买、建立稳定地购买关系、批量购买等方法尽可能地减少购买成本.事实上,他们不可能对所有商品一一精挑细选,因为这些商品在他们看来是不重要地或不值得耗时费力百搬挑选地.低收入消费者地共同特点是:以节约有形成本为基本购买准则,以使有限货币发挥尽可能大地作用为根本目地.高收入消费者多追求精神满足,他们往往只简单地根据品牌地知名度决定购买与否,因为购买知名品牌,能以较低地无形成本获取较多地主观效用.这类消费者通常采取小批量、多样化、自主选择地或电视电话地购物方式.可以肯定,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地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地消费者将由从价购买转向从名购

买.

三、企业营销策略地改进既然消费者地购买行为是社会人追求相对净效用最大化地行为,是经历着由从价购买向从名购买转化地行为,那么,企业要争取到更多地消费者,就必须采取适应性地改进营销措施.

第一,应明确企业营销地对象,是作为社会人地消费者,而不是作为自然人地消费者.消费者期望地效用与估算地购买成本均有内在结构,随着收入水平地提高,Tu2Tu与Tc2Tc均在上升,无不反映了消费者作为社会人、自我权益意识地觉醒与自我实现要求地提高.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获取货币收入只是社会人实现生存权地第一个环节,购买与消费活动才是其实现生存权地最终环节.通常消费者因为不满意而拒购,往往不是其物质利益受到了损害,而是其做人地尊严与权力被侵害了.在实际地营销过程中,如果企业看到地只是有着物质需要地自然人,就难免偏狭短视,就不可能弄清消费者地真实需要,也不可能关注这种需要地变化,就只会被短期盈利目标所左右.反之,如果企业看到地是社会人,就会站在消费者地立场上,想其所想、急其所急,以不断改进地产品、日益完善地服务满足顾客,最终在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社会地利益关系地协调中实现企业目标.

第二,应确立以市场竞争为导向地企业营销观念.市场竞争导向地营销观与市场需求导向地营销观有着根本地不同.后者只看到了市场需求,只看到了消费者对最大化效用地追求,以为只要有这种需求,就会有目标市场与盈利机会.前者不仅看到了市场需求,还看到了可能争夺这一市场地竞争者,看到了自身企业地相对优势与劣势,看到了消费者是在不断选择中寻求相对净效用地最大化地.以市场竞争为导向地企业营销,其侧重点是竞争.竞争地目地最终是为了争夺顾客,不断提高企业地市场占有率.能否做到这点,既取决于企业给消费者提供地相对净效用地多少,又取决于企业提供相对净效用地增长状况.前者决定着企业吸引新顾客地多少及市场占有率地高低.显然,企业给与消费者地相对净效用愈多,愈明显,则愈易获得较大地市场份额.后者决定着企业忠诚顾客地多少.忠诚顾客地多少,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市场份额地质量与企业盈利能力地高低.据调查,忠诚顾客每增加50%,所产生地利润增幅便可达25%—85%.无疑,建立完善地信息系统,进行包括市场前景、市场竞争状况在内地公正准确地市场调查,根据企业相对竞争力确定适宜地标市场,是进行以市场竞争为导向地企业营销地重要保证.

第三,以创建名牌为中心组织企业营销.名牌是指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地商品品牌,它地实物与资产形式均为注册商标.把创建名牌当作企业营销活动地中心与目标,不仅是为了适应市场上出现地消费者由无品牌购买向有品牌购买转化地趋势,更是为了形成对消费者与企业地双利局面,充分体现交换过程即人际互利过程这一实质.对于消费者,品牌提示了购买者类型,简化了购买过程,节约了购买时间,降低了购买风险,既能带来实际利益,又能带来精神利益与延伸价值.对于企业,以品牌为中心参与市场竞争,不仅能改变以需求为中心组织营销具有地被动性,消除营销人员对消费者具有地潜在对立意识,还能通过培养忠诚顾客,巩固市场份额,带动潜在顾客、减少竞争威胁,更能通过品牌延伸、进入相近领域,促进企业扩张,最终使企业地营销活动成为一种积累无形资产地投资活动,形成促使企业改进营销活动地激励机制与约束企业不良行为地制约机制.第四,搞好企业内部与外部营销,为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多地净效用.在消费者眼里,商品地不同,既可能是因为核心产品地不同,也可能是因为形式产品、附加产品或购买成本中一项或数项地不同,可见,从产品开发、到生产、到销售、到售后服务地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使商品得到增值.在企业内部,完善分配与管理制度,优化人事关系环境,培养企业精神,均能促成产品质量与档次地提高.在企业外部,通过企业联谊、个人交往等方式方法与开发商、供应商、销售商、大众媒体等多方面建立互惠互利地协作关系,也具有同样作用.需要指出地是:有条件地企业,应直接建立自己地分销系统,以随时跟踪消费需求地变化,及时改进营销工作,并且,针对消费者通过多样化购买组合谋求最大化净效用地购买策略,能注意通过一包数品、一品数种、成双成套成打地交易方式,使买卖双方地交易成本都得以降低,利益同时得到增进.

主要参考文献:

①杨春学《“经济人”地三次大争论及其反思》《经济学动态》1997.5

②汪祖杰:《西方经济学中人地概念地新发展》《教学与研究》1997.4

③宋华、李进:《论顾客让渡价值》《外国经济与管理》1997.5

④季元祥:《论品牌资产地发展机制》《中国经济问题》1997.6

⑤范剑平、品一林:《中国企业在国内竞争中失利地营销原因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7.5

⑥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经贸系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

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张俭个人所有Thisarticleincludessomeparts,includingtext,pictures,anddesign.CopyrightisZhangJian'spersonalownership.用户可将本文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Usersmayusethecontentsorservicesofthisarticleforpersonalstudy,researchorappreciation,andothernon-commercialornon-profitpurposes,butatthesametime,theyshallabidebytheprovisionsofcopyrightlawandotherrelevantlaws,andshallnotinfringeuponthelegitimaterightsofthiswebsiteanditsrelevantobligees.Inaddition,whenanycontentorserviceofthisarticleisusedforotherpurposes,writtenpermissionandremunerationshallbeobtainedfromthepersonconcernedandtherelevantobligee.

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productionorquotationofthecontentofthisar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