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培训_第1页
中医护理培训_第2页
中医护理培训_第3页
中医护理培训_第4页
中医护理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份中医基本理论知识

第一章中医护理概述

1.怎样理解中医护理的概念?

答: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实践,以整体护理为核心,动态地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运用

科学的“四诊、八纲方法,寻求病因、确定病位、辨别病性、分析病机及邪正盛衰的变化,在辨证的指导下,确立

护理原则,三因制宜地制订护理计划,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及其现代的护理措施实施计划,以完成“维护健康,预防

疾病,参预诊治,护理患者,指导康复”的任务。

2.中医护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答: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同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等各个阶段。《黄帝内经》同样也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理

论基础,《伤寒杂病论》在形成中医辨证论管理论体系的同时,也为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开了先河。汉时期中医护

理在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用药护理、临证护理以及技术操作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起到了承

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唐宋时期,“葱管导尿术”的浮现标志着当时护理技术渐臻成熟。随着祖国医学的进一步

发展,护理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展,在内科、妇科、儿科护理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凡韵成绩。明清时期,中医护理在

疾病的治疗康复、妇婴保健以及老年人的养护方面不断成熟。

20世纪50年代中医护理在医学中具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各地先后开办了中医护士学校及中医护理学习班,1958

年中国第一部中医护理专著《中医护病学》问世。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中医护理教育逐渐兴起,中医院校纷纷开始招收高等护理专业,2003年南京中医药

大学率先招收了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与此同时,中医护理学术交流、科研、护理专著等也取得了可喜的

成绩。1986年,在中华护理学会领导下,成立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委员会。

当前,中医护理在不断继承与发扬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的同时,吸收和借鉴现代护理理论和技术,使中西医护

理有机结合,沿着具有中国特色护理模式的道路不断前行。

3.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护。中医护理学中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诊断和护理疾病的主要手段之

一,要明白辨证施护的概念,首先必须搞清晰病、证和症这三者的概念和区别。辨证施护分为辨证和施护两个阶段: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

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

4.如何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

答: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份,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为用的,在病

理上也相互影响。举例来说:心主血脉,但必须依赖肺司呼吸的功能。很难想像人不呼吸而心脏仍然能持久地跳动,

或者心脏不跳动而肺仍维持长久呼吸而生活,这说明心与肺是有机联系,相互依存的;又如:眼睛红肿疼痛,俗名

风火眼,西医称结膜炎,治疗时用清肝火、散风热的方法常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为什么眼病从肝病治呢?这就是

因为

肝开窍于目,外在器官与内在脏腑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2)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除了人的饮食、呼吸必须

依赖自然界外,人体还通过感受器官和外界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自然条件的变化,必然影响人体。因这人体必须

适应自然环境才干正常生活。如:春夏之时,气候温暖,表现为皮肤松弛,血管舒张,气血多趋向于肌表,故出汗

较多,而小便量少;秋冬之际,气候比较寒凉,人体表现为皮肤致密,血管收缩,故汗少而尿多。人对自然界的适

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若自然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人体的调节功能不相适应,打破了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稳,

就会发生疾病。

5.什么叫做辨证施护?怎样区别辨证施护、辨病施护和辨症施护?

答:辨证施护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将望、闻、问、切四诊所采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

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后,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辨证是施护

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患者的方法和手段。辨证施护不同于辨病施护、辨症施护。现在临床上辨证以医疗为主,

护理人员主要根据医生的辨证结果进行对症施护,故临床上人们常将“辨证施护”说成“据证施护”。“病”是指有特定病

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如感冒、心悸等;“症”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患者

的主观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得的客观体征,如头痛、咳嗽、呕吐等;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

括病因、病位及协正关系,如表证、里热证等。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病是一种完整的过程,在疾病的过程中

又有不同的阶段,而证揭示了某一阶段的病理本质,证又由症组成,症是疾病的现象,是内在脏腑病变表现

于外的征兆。由于证比症更全面、更深刻,比病更具体,所以中医更重视辨证论治。

辨病施护是针对疾病进行护理,辨症施护是针对疾病的症状进行护理.而中医认识疾病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地看待证、病、症三者的关系,既看到一种疾病可表现出多种不同“证”,如感冒初期浮现发热、恶寒、无汗、鼻

塞、喉痒、咳嗽等,这些都是一些症状,把这些症状综合起来分析就叫做“表证”。表证就是一个证(证候)。若病

情进一步发展,浮现发热、恶寒、咳嗽、吐黄痰、咽干而痛等症,总体考虑,因风寒入里化热,故叫“里热证”。又看到

不同的疾病在某一发展过程中x可以浮现同一种“证”,如久痢肛门脱垂和妇女子宫脱垂,中医辨证多属气虚下陷。

故在护理上同用补气升提的方法来指导饮食。因此中医护理疾病不仅着眼于“病”的异同,更重要的是着

眼于“证”的区别。

6.中医护理的原则有哪些?

答:中医辨证是用望、闻、问、切的方法,采集患者的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来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

中医护理的原则是以中医辨证治则指导护理工作的,针对不同病情,应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

“异病同护”、“正护与反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预防为主''等护理原则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1)扶正祛邪:是指通过各种护理手段达到扶助正气、祛除病邪的目的,根据不同病情采用扶正为主或者祛邪为

主等护理措施。

(2)标本缓急:“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护理上遵循“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

的原则,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标本同护”的方法。

(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同一种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浮现不同证候时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同病

异护;而不同疾病在病程某一阶段浮现相同证候时,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为异病同护。

(4)正护与反护:正护与反护是根据临床治则(正治与反治)为依据所采取的护理措施。

(5)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时令、气候、地理环境及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

理措施。

(6)预防为主:护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原则,掌握疾病传变途径,防止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

止病情反复。突出了中医在病因、观察病情、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中的整体观和社会、生理、心理的医学

模式特点。

7.中医护理的实践范畴有哪些?

答:中医护理的实践范畴包括五个方面:

(I)中医临床护理。中医临床护理是以中医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技能为基础,指导中医临床护理实

践,其内容包括普通护理和专科护理。①普通护理是以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满足患者的

2/16

基本需要。如居室环境、生活起居的护理、饮食营养的调护、情志护理及病情的观察等。②专科护理是以中医护理

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结合各专科患者的特点及诊疗要求,为患者提供护理。主要包括各专科护理常规、护理

技术、用药后的护理以及病情观察等,如内、外、妇、儿等各类疾病的护理。

(2)中医社区护理。社区护理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以中医临床护理知识和中医

护理技能为基础,结合社区特点,采取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方法,如指导患者采取科学的、合理的营养配膳及具体的

养生方法,有针对性的起居护理,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保持平和的心理状态,合理地使用传统护理技

术等,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残障等服务,提高社区人群的健

康水平。

(3)中医护理管理。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指导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如对护理人员、学生进行科学的计划、

组织、协调和控制,采用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经济化等管理方法以提高中医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中医护理教育。为了适应医疗卫生服务和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中医护理教育将以教育学、护理学及

中医护理学为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中医护理人材。

(5)中医护理科研。用科学的方法,回答和解决中医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者间接指导中医护理实践的过程。

8.中医护理的方法学体系是什么?

答:中医护理的方法学体系,从上向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医护理的哲学方法,二是中医护理的一

般思维方法,三是中医护理学中的具体方法。中医护理的哲学方法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整体观念、精气

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中医护理的普通思维方法,主要有比较、演绎、类比、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等;

中医护理学的具体方法,则包括具体的理论研究方法、对疾病护理的评估方法、护理预防方法等。

9.什么是中医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中医护理核心能力的意义是什么?

答:中医护理核心能力是指中医护理专业人员有效服务患者必须具备的中医护理能力,它是个人、职业及专业

能力结构中最主要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重视和发展中区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适应

能力和专业素质以及自我成就感,促进中医护理专业的发展。

10.怎样进行中医护理核心能力的培养?

答:中医护理源于祖国医学,它的理论基础是中医整体观与辨证施护,核心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养生(情志、

食疗、锻炼等)是其重要组成部份。因此,在探索和培养中医护士的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应突出自我特色,即突出整

体护理与辨证施护相结合的能力、加强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实践能力、培养养生指导能力等。加强整体护理和辨证施

护,突出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养生),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运用到疾病的预防治疗中去,是培养中医护士核心能

力的关键。

11.中医是如何认识正常人体的?

答: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

体中的各个组成部份,由经络把它们联系起来,在经络和脏腑中运行著气、血和津液。正是依靠气、血、津液的运

行和滋养,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所以说,对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气、血和津液的认识是中医基础理

论的重要组成部份。

12.怎样从中医的角度理解疾病?

答: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包括病因、发病和病机三大部份。病因引起疾病的原因;中医把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包

括六淫和痔气)、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太过、过劳、过逸、饮食失宜等)、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如瘀血、水湿痰饮

等)和其他病因(外伤、药邪等)四类。发病,包括发病的基本原理、发病途径和发病类型三项内容。发病的基本

原理主要论述邪气(即致病因素)和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当病邪作用于人体时,如果正气胜邪,病邪被祛除,

则不发病;与此相反,若邪气胜正,正气敌无非邪气,邪气乘机侵入机体,则发病,所以说,正气和邪气是发病的

3/16

两个主要因素。发病途径,包括外感和内伤两类。发病类型,有新感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和复发五种情况。

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理,可分为基本病机和系统病机两部份:基本病机主要有邪正盛衰、阴

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三项内容,这是在任何疾病中都会浮现的最基本的病机;系统病机包括脏腑病机、经络病机、

形体病机、诸窍病机和外感热病病机,这是基本病机在人体不同部位或者不同病种中的具体表现。

第二章阴阳五行精气学说

13.什么叫做阴阳?怎样理解它的基本内涵?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者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

的两个方面,又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者现象。如同一宇宙天属阳、地属阴,同一桌子上属阳、下属阴,

人的外侧属阳、内侧属阴;相关联的某些事物活动的属阳、静止的属阴,上升的属阳、丁降的属阴,功能的属阳、物

的属阴。

阴阳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它是普遍存在的。如人体而言。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是属于阳的,下部、内脏、腹

部、五脏是属于阴的。一张桌子,上侧、外侧、左侧是属于阳的,下侧、内侧、右侧是属于阴的。但事物的阴阳属

性不是绝对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属性是相对的。如热与温,热属阳、温属阴;而温与凉比较,温属阳、凉

属阴。同时阴阳具有可分性,阳中还可以分阴阳,阴中也可以再分阴阳,如白日属阳.晚上属阴;白日的上午属

阳中之阳,下午属于阳中之阴;晚上前夜半属于阴中之阴,后夜半属于阴中之阳。

阴阳是相互对立制约的。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的阴阳两方面,是相互对立制约的。就如力学中的作用力与反

作用力,正由于阴与阴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于是促进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阴阳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

如人体精、血、津液是属阴,人体的功能活动和抗病能力是属阳。阴隐藏在身体内部,是产生功能的物质基础,阳

表现于身体的外部,是内在物质运用的表现。

阴阳是相互消长转化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或者“阴

消阳长”的消长变化中。如一年四季的阴阳轮转变化。

14.怎样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人体的组织结构关系?

答:阴阳学说贯通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规律,并指

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具体来说: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由阴阳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而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

体组织,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的部位、技能特点米划分其阴阳属性,故《紊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属阴

阳”。确定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大体上有两方面:一是依据解剖的大体部位,如以上下部位相对而言,则上

为阳,下为阴;体表与体内而言,则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躯干的背腹而言,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的内外侧相

对而言,则外侧为阳,内侧为阴。二是依据其生理活动的相对属性而言,如以五脏的“藏精气而不泻”与六腑的“传

化物而不藏''相对而言,则五脏属阴,六腑为阳。具体到每一脏,又可分阴阳,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

人体经络系统也分阴阳,其中正经十二经脉,即有手足三阴三阳,阳经循行于肢体的外侧面,阴经循行于肢体的内

侧面。督脉行于背,具有总督阳经的功能,故称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腹,具有总任各阴经的作用,

故称为“阴脉之海”。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均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先后等各相对部位、相对的功能活动

特点来概括其阴阳属性,并进而说明他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15.阴阳学说是怎样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的?

答: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协调平稳的结果。例如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阳主升,

4/16

阴主降;阳主出,阴主入。人体的生理功能,均通过气的升降出入而实现。如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清阳外发媵理,

4/16

浊阴内走五脏;清阳外实四肢,浊阴内归六腑。升降出入协调平稳,则正常,反之则病。

阴阳还常用来区分人体内各种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物质,如把具有固护、温熙肌表作用的卫气叫做“卫阳”;

把能化生血液、具有濡养作用的营气称之为“营阴”。营卫和谐则正常,营卫不和则病。总之,人体的一切生理功

能都可以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说明,故“生之本,本于阴阳

16.阴阳学说是如何认识人体的病理变化的?

答:人体的阴阳之间的消长平稳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之一。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到人体的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对病邪的反抗能力,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损伤组织的修复能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而这些又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

正气分阴阳包括阴气和阳气;邪气也有阴邪与阳邪之分,如六淫致病因素中的寒、湿为阴邪,风、暑、热(火)、

燥属阳邪。疾病过程,多为邪正斗争的过程,其结果是引起机体的阴阳偏盛(胜)偏衰和互损,所以无论疾病的病

理变化多么复杂,都可用阴阳的偏盛(胜)和偏衰来进行概括。

17.什么叫做,阴阳偏盛(胜)”?临床中怎样理解它的涵义?

答:盛(胜)是指邪气盛,阴阳偏盛,即指阴邪或者阳邪偏盛,属于阴或者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是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阳亢盛所致的一类疾病。由于阳的特性是热,

故说“阳胜则热”。故温热之邪侵犯人体,可浮现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等“阳胜则热”的热证。由于阳能制约阴,

放在阳胜时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使津液产生减少,而浮现滋润不足、干燥的表现,即所谓“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是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阴亢盛所致的一类疾病。由于阴的特性是寒,故说

“阴胜则寒”。故寒邪直中太阴,可浮现面白形寒,皖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者沉紧等“阴胜则

寒''的寒证。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胜时必然会耗损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故说“阴胜

则阳病

阴阳偏盛(胜)所形成的病症是实证,阳邪偏盛则导致实热证,阴邪偏盛则导致实寒证,故说“邪气盛则实

18.什么叫做“阴阳偏衰”?临床中怎样理解它的涵义?

答: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素问•调经论》指出:“阳虚

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虚则寒: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根据阴阳相互制约的原理,阴或者阳任何一方的不足,无力制约对方,必

然会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亢而浮现寒象。如机体阳气虚衰,可浮现面色苍白、

畏寒肢冷、神疲惫卧、自汗、脉微等“阳虚则寒''的虚寒证。阴虚则热:人体之阴气有制约阳热的功能,阴虚不能制阳,

则阳相对偏亢而浮现热象。如久病耗阴或者素体阴虚,可浮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脉细数等“阴虚

热”的虚热证。

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阴虚则浮现虚热证,阳虚则产生虚寒证。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在阴阳

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浮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最终导致阴阳两虚。阴阳两虚并非阴阳双

方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同样存在着偏于阳虚或者阴虚的不同。

19.怎样运用阴阳学说来评估或者诊断疾病?

答: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评估或者诊断,是以阴阳来概括说明病变部位、性质及各种证候的属性,从而作为辨

的纲领。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首先,要分析色泽、声息、症状、脉象和病变部位的阴阳属性。详见表1。

表1阴阳证候的属性表现

5/16

望色闻声问症口渴否呼吸部位切脉

阴晦黯,或者青、白、黑语气低微身寒口润不渴微弱声低无力在里在下沉细

阳语气高亢宏亮身热口干而渴有力声高气粗在外在上浮数

5/16

再而,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在辨证中,普通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而在八

纲之中又以阴阳为总纲,即以阴阳统帅表里、寒热、虚实。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在临床辨证中,望、

闻、问、切四诊,都应以分清阴阳为首要任务,惟独掌握在辨证中的规律,才干正确分析和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

20.怎样运用阴阳学说原理来诊治或者护理疾病?

答: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者恢复相对的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

防治的主要内容。

(1)指导养生:注重养生是保持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养生最根本的就是善于调理阴阳,人体阴阳,是生命

的根本。善于养生者,就要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2)用于疾病的治疗: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治疗,其基本点就是首先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用药物、针灸等治

疗方法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以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故要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的实证要“实则泻之'’即损其有

余,阳邪盛导致的实热证,则用“热则寒之”的护理原则;阴邪盛而导致的实寒证,则用“寒则热之”的护理原则。若

阴阳偏衰则“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阴偏衰导致的“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或者护理当滋阴以抑阳;若

阳虚衰产生的“阳虚则寒”的寒虚证,治疗当扶阳制阴。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治疗疾病,非但要有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必须熟练掌握药物的性能。药物

的性能,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和升降沉浮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沉浮,又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药

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其中辛

甘属阳,酸苦咸属阴。开浮之药,其性多具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沉降之药,其性多具收涩、泻下、重镇

的特点,故属阴。

总之,治疗疾病,就是根据病症的阴阳偏盛偏衰等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再根据药物性能或者治疗方法的阴阳属

性,选择合适的药物或者治疗方法,以调整阴阳失调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1.什么叫做“五行”?五行的特性有哪些?

答: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的特性《尚书・洪范》中有言:“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嵇。”

⑴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润”,滋润,指水可使物体保持湿润而不干燥;“下”即向下,下行。引伸为

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或者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用“水”进行归纳。

⑵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引伸为凡具有温热、向上、升腾

等作用或者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用“火”进行归纳。

(3)木的特性:“术曰曲直”,指植物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引伸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

用或者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用“木”进行归纳。

(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从革”用以说明金属是通过对矿石的冶炼,顺从变革,去除杂质,从而纯净

的变化过程,引伸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等作用或者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用“金”进行归纳。

(5)土的特性:“土爰稼嵇”,指土地可供人类从事种植和收获的农事活动。引伸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

等作用或者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用“土”进行归纳。

22.如何理解中医五行学说?并请用图示说明?

答: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阐述宇宙中各种事

物和现象之间的互相联系及协调平稳的关系。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

分类:五行之间的生节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

(1)五行相生: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助、协同作用。

(2)五行相克: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拮抗作用。

6/16

(3)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有资助、促进,叉存在着制约、拮抗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维持事物间协调平衡的

正常状态。制,是指五行的生与克之间的制约关系。化,即生化,指事物的正常状态。所以五行制化,又称为生克

制化。

(4)五行相乘: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节制。相克是生理现象,相乘是病理现象。

(5)五行相侮: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节制。

(6)五行母子相及:母子之间互相连累,母病及子,子病及母,母子中任何一行异常,会影响到相应子母一行异

常。如图1所示:

23.如何将事物进行五行属性归类?

笞:五行学说是按五行的特性来对事物进行归类的,具体的归类方法是:

⑴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兆;“比类,

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兆相比较,以确定五行的归属。如事物属性与木的特性

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木,与水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水等。例如以方位配五行:日出东方,与木之升发特

性相似,故东方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特性相类似,故南方归属于火。

(2)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

属。例如:已知肝属木,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

24.临床常见事物的五行归属情况如何?

答:中医学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病理现象作了广泛的联系,

并以“取象比类”或者“推演络绎”的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形态、性质和作用,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

之中,用于阐释释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病理方面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

将人体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为了联系内外环境的五行系统,以此说明人体本身以及人与

境之间的统一性。自然界和人体有关事物或者现象的五行归属见表2。

7/16

12愎的五行日奥

0tt#fi、体

K»五味五化K气五方五学f?KBKWE*年悻情玄K*K*

W生风东»水肝BB遇

——1

.苦f长•南1火C小修*MW.杆

■;.

含甘«化中**±.°,*

.

育*自收<•H*金.**

.

羽B«*北多*»K«*S“1

7/16

25.试述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说明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

以五行的生节制化关系来分析脏腑、经络之间和各种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来阐述脏

腑病变的相互影响。因此,五行学说不仅是中医学的说理工具,而且也有着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26.五行学说是怎样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

答: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肝生心即木生火,肝藏

血以济心;心生脾即火生土,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等。还运用生节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

五脏的生理功能,都是受其所不胜之脏递相制约的,如肾克心即水克火,肾水滋润上行以制约心火,防止其过亢。

27.怎样运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答:五行学说可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黔响,即本脏之病可以传至它病,它脏之病也可以传至本脏,

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脏腑间的传变,可分为相生关系和相克关系的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即为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为母脏,肝为子脏,肾病及

肝,即是母病及子,临床常见的“水不函木”,即属于母病及子,因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从而形成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的“水不函木”证。

(2)相克关系的传变即为相乘和相悔,相乘是相克太过而为病。引起五脏相乘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一脏过盛,

而致被克之脏受到过分克伐,二是一脏过弱,不能耐受“克我”之脏的节制,从而浮现克伐太过。如以肝木和脾土之

间相克关系而言,相乘传变就有“木旺乘土”(即肝气乘脾)和“土虚木乘”(即脾虚肝乘)两种情况。普通认为,

由于肝旺,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浮现胸胁苦满、屈腹胀痛、泛酸、泄泻等表现。

28.如何运用五行学说来进行疾病的诊断?

答: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即“有诸内者,必行诸外”,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灵枢・本藏》)。五行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主要是以事物五行的归属分析四诊资料,指导临床诊断;以五行生克

乘侮规律判断病情,判断疾病的预后。用于指导四诊,机体内脏有病时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内脏功能活动机及其

相互关系的异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浮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由于五

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皆有特定的联系,这种五脏系统的层次分类结构。为疾病的诊断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

在诊断疾病时就可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获资料,根据五行的归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判断病情。如面色

青色、喜食酸味、脉色弦象,可诊断为肝病;面色赤色、口味苦、脉洪数,可诊断为心火亢盛。但是,在临床的实

际应用过程中,对于疾病的判断和预后更重要的是要“四诊合参”,而非单凭色脉合参,且不要拘泥于色脉

之间的相生相克。

29.在临床上是怎样运用五行学说来指导疾病的治疗的?

答:五行学说用于疾病的治疗主要表现在:根据药物的色、味,按照五行归属确定其作用于何脏腑;按五行的

生克乘侮规律,控制疾病的传变,确定其治则治法。

(I)指导脏腑用药,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颜色与气味。以颜色分,有青、赤、黄、白、黑五色;以气味辨,

则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药物的五色、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是以天然色味为基础,以其不同性能与归经为依据,

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的,即: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

入肾。如芍、山山茱萸胃酸入肝经以补肝;朱砂色赤入心以镇心安神;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黄莲味苦以

泻心火;白术色黄味甘以补益脾气;玄参、生地色黑味咸入肾经以滋养肾阴等。临床脏腑用药,除色味外,还必须

结合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和升降沉浮等理论综合分析,辨证应用。

⑵控制疾病的传变。疾病的传变,多见一脏受病,波及它脏而致疾病发生变化。因此,治疗疾病时,除对所病

本脏进行处理外还要考虑到与其有关的脏腑。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和不及,以控制其进一步传

8/16

变,从而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如肝脏疾病,可通过生克乘侮关系影响及心、脾、肺、肾,也可由心、脾、肺、

肾的疾病影响及肝而得病。若肝气太过,木旺必乘土,此时应先补益脾气以防其传变,脾气健旺,则肝病不传于脾。

(3)确定治则和治法。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治则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法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治则有抑强、扶弱,治法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30.怎样理解“虚则补其母”?

答:虚则补其母,是指一脏之虚证,不仅须补益本脏之虚衰,促使其康复,同时,还要依五行递相资生的次序,补

益其“母脏”(即“生我”之脏),通过“相生”作用而促使其康复。如肝的阴血不足,除须用补肝血的药物外,

还可以用补肾益精的方法,通过“水生木”的作用促使肝血的恢复。

31.怎样理解“实则泻其子”?

答:实则泻其子,是指一脏之实证,不仅须泻除本脏之实邪,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泻其“子脏”

(即“我生”之脏),通过“气舍于其所生”的机理,以泻除其“母脏”的实邪。例如肝火炽盛,浮现肝实证时,

除须用泻肝火药物外,还可以用泻心火的方法,通过“心受气于肝”、“肝气舍于心”的机理,以消除过旺的肝火。

32.为什么说“益火补土法不是温心阳以暖脾土”的一种治疗方法呢?

答: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合用于肾阳虚微而致脾阳不振

之证。其实,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以

暖脾土。但由于命门学说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的作用。因此,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

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33.临床上是如何运用五行学说指导心理护理的?

答:心理护理主要用于情志异常的疏导。人的情志活动,属于五脏功能之一,而情志太过,则会损伤相应内脏。

由于五脏之间有相互生克关系,于是人的情志变化也有相互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用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达

到治疗的目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

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金能克木,所以悲胜怒。

恐为肾志,属水;喜为心志,属火。水能克火,所以恐胜喜。

怒为肝志,属木;思为脾志,属土。木能克土,所以怒胜思。

喜为心志,属火;忧为肺志,属金。火能克金,所以喜胜忧。

思为脾志,属土;恐为肾志,属水。土能克水,所以思胜恐。

34.什么叫做“气”?什么叫做“精气”?怎样理解“精气学说”?

答:在中医学里所说的气,概括起来有两个含义: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二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

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由于这种精微物质的存在,是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反映出来的。因此,气充沛功

能活动就旺盛,气衰功能活动也就衰减,正因如此,所以普通也就认为气就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精气是一个古代的哲学概念,是古人认识宇宙的方法论。古人认为,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

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者本体。精也是一种气,是气中最菁华、纯粹的部份,故常以“精气”并称。

精气学说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精气学说的基本观点是:精气(气)是世界的本原,是宇宙

万物生成的共同物质基础;精气(气)是宇宙万物之间的中介,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乾坤一统的有机整体;人类

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亦由精气构成;精气(气)是充塞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物质,其自身的运动变化,以及由此

而产生的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运动,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35.“精气学说”是如何阐述人体的基本构成的?

9/16

答:宇宙万物由精气构成,人也同样是禀受了精气,构成为了人体的五脏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等组织器

官以及精血津液等人体的基本物质。《灵枢・经脉》篇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

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人体精气就来源而言,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

人体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来源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自然界中的清气,在人体出生后被摄取和利用,以维持生命

的生生不息。

36.“精气学说”是怎样解释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

答:精气不仅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动力;精气充沛,则功能旺盛,人体健康;精

气不足,则功能衰竭,人体羸弱。人体的生命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其生、长、壮、老、已主要取决于精气特别

是肾中精气的盛衰。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气化运动的反映。升降出入是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没有升降出入

就没有生命活动。

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气化功能的失调,即气机失常。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的气机变化是协调统

一的,如肺的宣发与肃降,肝的疏泻升发,脾胃的升降,心火下降,肾水上腾等都是气机升降出入的表现。升降失

常,则脏腑功能紊乱,人体代谢失调,疾病即由此而生。气机失调,往往先浮现气虚、气郁、气陷、气滞、气逆等

气机本身的病变,继而脏腑功能失调,波及津血,造成痰凝、血瘀,无论何病,总由气机失调为先导。

37.“气”是怎样生成的?

答:气的生成要从“气的主要来源”和“气的生成与脏腑关系”两方面来阐述。

(I)气的主要来源: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其主要来源有二。①先天之精气,这种精气先身而生,来

源于父母繁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因其禀受于父母,故称之为先天之精气。人之始生,由父母之精相合,

形成胚胎,故先天之精气是构成生命形体的物质基础,是人体气的重要组成部份。②后天之精气,包括饮食中的营

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因为这种精气是人出生以后从后天获得的,故称之为后天之精气。自然界的清

气,又称天气,它依赖肺的呼吸功能进入人体并同体内之气在肺内不断的交换,实现吐故纳新,参预人体气的生成。

(2)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气,从其本源看,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结合

而成,有赖全身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其中与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关系尤其密切。①肺为气之主,肺为体内外之

气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之气的交换。通过不断的呼浊吸清,

保证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进入体内,参预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②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司受纳,

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脾升胃降,纳运相得,将饮食物水谷化生为水谷精气,靠脾之转输和散精作用,

把水谷精气上输于肺,再由肺通过经脉而扩散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和全身,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③肾为生气之

源,肾有贮藏精气的作用。肾所藏之精气包括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先天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为生

命的基础。后天之精气,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化生于肺和脾胃,灌注五脏六腑,而为五脏六腑之精气。

后天精气主要供给脏腑代谢之消耗,剩余部份藏于肾,与先天之精一起共称肾中之精气,乃元气之根。肾主先天之

气,脾肺主后天之气,后天得先天则生生不息,先天得后天则化源无穷,为五脏六腑之本,人体之气生化之源。

总之,人体气的生成的基本条件是:①物质来源充足,即先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②脏腑

功能正常。

38.“气”的生理功能包括哪几方面?

答: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推动作用、温煦作用、谨防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六个方面,具体如下:

⑴推动作用: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

(2)温煦作用:维持人体的体温、各脏腑及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气血精液的循行。

(3)谨防作用:抵御外邪入侵和驱邪外出的作用。

10/16

(4)固摄作用:固摄各种液态物质如血液、汗液、尿液、精液、唾液等,控制分泌量,防止丢失。

(5)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的各自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6)营养作用:由脾胃运化食物而化生的水谷精气即营气,可凝结而成人体脏腑经络、各种器官等形体,并提供

生命活动的动力。

39.试述“气”的分类以及各自的生成、分布、功能。

答:由于气的主要组成成份、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不同,而又有多种多样的不同名称,主要有:

(1)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化生,赖三焦循行全身,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繁殖,激发和调

节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宗气:由肺吸人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

脉而行气血,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

(3)营气:由脾胃运化食物而化生,运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其性精粹,属阴口,通过十二经脉和任督

二脉而循行于全身,具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之功能。

(4)卫气:由水谷精微化生,运行于脉外,其性属阳。具有温养、调节、谨防作用。固摄各种液态物质如血液、

汗液、尿液、精液、唾液等,控制分泌量,防止丢失。

(5)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来源于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与肾中精气循行全身,调节脏腑的代谢。

40.“气”的运动有哪些基本形式?

答: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宇宙万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人体之气运动的升与降、出与入是对

立统一的矛盾运动,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保持着协调状态。惟独如此这人体之气才干正常运行,各脏腑组织才

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41.什么叫做气机失调?包括哪几方面?

答:气机失调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邪气的干扰或者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所引起

的病理变化。气机失调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五个方面。“气滞”是指气的运动发生阻滞;“气逆”是

指气运行逆乱,常有多种表现,如上升太过,该降的不降等;“气陷”是该升的不升;“气闭”是指由情志抑郁,

或者外邪、痰浊等妨碍气机,使气机闭阻不通;“气脱”是指气不内守而外逸脱失。

42.中医是怎样认识“血”的?它的生成,循行、生理功能如何?

答:血,是循行于脉管内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液

的生成是以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