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基础篇目复习《劝学》【回顾旧知】1.走近作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作比较。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20卷,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其中绝大多数是他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文章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荀子教学思想的专论,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教育和学习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3.创作背景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制作法度,专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4.文化常识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人之性恶”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诵读先行】依照提醒,尝试背诵默写诗文。君……:学……。青,取……,而……;冰,水……,而……。木……,輮……,其……。虽……,不……,輮……。故……,金……,君……,则……。吾……,不……。吾……,不……。登……,臂……,而……;顺……,声……,而……。假……,非……,而……;假……,非……,而……。君……,善……。积……,风……;积……,蛟……;积……,而……,圣……。故……,无……;不……,无……。骐……,不……;驽……,功……。锲……,朽……;锲……,金……。蚓……,筋……,上……,下……,用……。蟹……,非……,用……。【解释词语】重点词语解释君子(
)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
)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
)以为轮,其曲(
)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
)砺(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
)参(
)省乎己,则知(
)明(
)而行无过(
)矣。
吾尝终日而(
)思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吾尝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假(
)舆马者,非利(
)足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
)江河,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
)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古:
今:
),用心一(
)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也。【文言翻译】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译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文: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译文: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译文: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译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译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译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译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译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文: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文:【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君子生非异也二、文言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三、古今异义词1、蚓无爪牙之利(古:
,今:
)2、輮以为轮(古:
,今: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
,今: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
,今:
)四、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作状语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动词使动用法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形容词作名词5、其曲中规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7、积善成德形容词作动词8、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使动用法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数词作形容词10、用心一也【知识链接】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形象对论点进行证明的论证法。请同学们参照范例找出文章中的比喻论证并归纳比喻论证的特点。①常物入喻,浅显贴切,形象生动。本文设喻,几乎都是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浅显贴切,形象生动。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水寒冷而成冰,车轮的制造以及刀剑的磨砺等事例为喻加以论述,浅显易懂,说理明白,结论自然是“学不可以已”。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当然令人心悦诚服。②连续设喻,一泻千里,启迪思考。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比喻和排比的结合,形成连续设喻,使表达的内容如江河奔流,一泻千里,促人思考。在形式上,又显得优美和谐,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如第3段作者连用了五个比喻,先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碎,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而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有特异之处,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而已。博喻的运用,使得论述汪洋恣肆,气势磅磺。③对比设喻,态度鲜明,说理透辟。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和对比的结合。如第4段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士成山”“积水成渊”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两相对比,振聋发聩。作者又通过“骐骥”与“驾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并非学习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就如同“雕刻一下就停止,即使是腐朽的木料也不能折断:坚持雕刻不间断,即使是金属与石块也能雕刻成功”。最后作者借助蚯蚓和螃蟹的对照,阐明专心致志的重要意义。反差如此强烈,对比如此鲜明,论述怎能不透辟有力?④喻理结合,形式灵活,耐人寻味。本文的设喻还注意了与说理的结合,并且形式十分灵活自然。有的是将道理寓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锲而不舍”已成为生命力强健的成语;有的在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水到渠成;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开头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从而增强了说理的分量,耐人寻味。小结:议论文中如有好的比喻不仅能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还能给人留下绵长的回味。《劝学》的比喻论证是如此多姿多彩,是如此的魅力独具,自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取法。2.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用相反或相对的两方面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的论证方法。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通过对《师说》中对比论证的分析,我们可以探究议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的几个问题。①要紧扣论题。正反对比应有明确的目的,凸显论题的特征,显露论题的本质,不能漫无边际。《师说》为了论证“学者必有师”的观点,紧紧抓住当时社会上几类人对“从师”的态度进行论证。②要具体明确“对比点”。一是材料需要具有鲜明的对比性,如“圣人”的“从师”与“众人”的“耻师”形成对比,从而有力证明“不从师”的后果是严重的;二是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或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不同事物的同一个方面,不能把横向的材料和纵向的材料放在同一个方向下比较,那样会造成议论逻辑不清;三是论点应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师说》中的三组对比都是属于相反的性质。③分析扣题。把相反或相对的两个材料进行对比后,必须对其进行分析。一是分析对比产生的根源即“挖根源”;二是阐迹观点的正确性,即“深阐释”;三是阐释对比产生的结果,即“探结果”。小结:对比论证采取正反(或矛盾或对立)
两事物进行对比,找出事物差异,突出强调,揭露事实本质,使议论深刻。【素材积累】一、素材提炼【素材开发】对于一个追求者来说,仅仅“踮起脚尖”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够不着的果实,看不到的风景。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就告诉我们:“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以,我们在自身努力的同时,也要善于借助外物。【运用角度】“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优势与劣势”等。【运用示例】1.善假于物者成大事蒲公英,借助风传播种子;牵牛花,借助枯树和篱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美丽。自然界的很多事物都借助外物来展示自己,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田径场上,运动员借助长竿一跃而起,在半空中尽力舒展,全力跃过心中的目标高度;诸葛孔明巧借东风火烧曹营,苏联红军借严寒突出纳粹重围……目标有时是人力所不及的,但善假于物的人却最终能达到目标。适当借力,恰如其分地借力,才能登上更高的阶梯,愿我们都能成为真正的善假于物者。2.爱书的荀子荀子勤勉好学,手执古卷孜孜以求。晨昏相继,他总是手捧《诗经》《尚书》《春秋》吟咏诵读,那些让他痴迷的竹简已然破旧不堪,穿竹简的绳子也多次断裂,但他总是耐心地重新穿绳作结。荀子不单读书,而且深谙读书之高妙,他认为《尚书》是对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这些经典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囊括其中,只要用心去读,便可成为高尚之人。竹简上的每一个字都闪烁着真理的光芒,这让荀子兴奋异常,他废寝忘食,熟读成诵,潜心揣摩,终成一代儒学大家。3.
借力兀立的山峰,本没有灵气,却借助脚下的绿水,构建出人间胜景;火红的花朵,本没有生机,却借助身旁的绿叶,表现自己的高贵;普通的佛寺,本没有神秘,却借助山林的隐秘,渲染自己的超尘脱俗。一个人,本没有什么特别,借助外物的力量,却能铸造辉煌人生。荀子也曾说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快不过马,飞不过鸟,眼锐不及鹰,嗅觉不如犬。但是聪明的人善于利用外物,从而使自己的能力百倍千倍地延伸。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总结出了一条经验,他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主要就是因为“善假于物”,使用了各种各样的人才。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大凡成功人士,都懂得利用他人之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成就自己的事业。这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化作己有,去巧妙运用,一定事半功倍。二、阅读拓展《劝学》相关素材
1、叶天士拜师谦学(谦虚、好学)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2、杨禄禅陈家沟学艺(执着)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3、沈括上山看桃花(好问、求知、实践)“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4、陆游书巢勤学
(勤奋、好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5、阎若璩口吃成大器
(勤能补拙、好学、肯吃苦)著名的考据学家阎若璩小时候是个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负,在母亲和老师的鼓励下,阎若璩凭着勤能补拙的精神,刻苦读书,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赶上了正常的同学,此后,阎若璩仍旧凭着这股好学肯吃苦的精神,成为了著名的学者。6、顾炎武读破万卷书
(勤奋、坚毅、执着)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1、伦理思想(性恶论、道德教育)(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人性本恶(2)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注重“积”和“渐”)——道德教育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教学过程:闻、见、知、行——道德教育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专心有恒)——道德教育2、民生(君舟民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治国(儒法并用)礼治: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法治:刑当罪则威;正法以齐官;百吏畏法循绳。【情景默写】古诗文背诵默写是积累文言语汇,形成文言阅读语感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课标列出的经典名篇,更值得去探究,通过系统归纳训练,能够达到积累的目的,更能提升古文素养,从而轻松应对古诗文阅读。一、基础识记与正确书写在空白处补填上文中的句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则,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则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假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假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无以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跃,不能十步;十驾,功在不舍。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土,下饮,用心一也。六跪而二,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也。二、语言能力提升按提示的语境默写1.荀子在《劝学》中开头用比喻说理,分别以“
”和“
”说明“青”和“冰”的形态和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2.荀子在《劝学》中开头用“
,
”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不断学习才能取得进步的道理。3.荀子在《劝学》中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
,
”,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4.《荀子·劝学》中谈到学习的重要性,以“
,
”两句说明“学”与“思”的关系,强调既要重视学习,更要重视思考。5.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学习的作用,先是通过系列比喻说明凭借外界条件帮助的重要性,并推论出“
,
”,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6.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上积累的重要性,其中有关“土”的比喻句是“
,
”。7.《劝学》中荀子先是用两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接着强调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才会“
,
”。8.荀子在《劝学》中用系列比喻论述学习重在积累,以“
,
”两句阐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9.荀子在《劝学》中以“
,
”两句,论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也可以做到。10.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贵在专心致志,其中“
,
”两句说明蚯蚓自身的不足之处。11.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
,
”的后果。三、巩固与提升练习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一∶荀子坚持人“最为天下贵”,坚持人在知识体系中的主体与实体地位。《荀子.王制》中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何以”最为天下贵”?荀子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能够”合群明分”。《荀子.王制》接着写道∶“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人结成了社会,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荀子不仅认定人与人之间必须依据礼义分工合作,还强调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也必须互相辅助,互相协调∶“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洿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里所说的人,不仅是现实社会的人,而且是人的社会与自然环境形成的良性互动关系中的人。(摘编自姜义华《以人为主体:中华文明知识体系的本质特征》)材料二∶荀子的人学观,因时应物,圆融周彻,是先秦时期人学思想的高峰。它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荀子.天论》开篇即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阐明天按照“常道”运行,不以人的道德意志为转移,祛除了人对天的神性崇拜的迷思,将天视为独立于人的自然之物。荀子身处的时代,政治败乱,“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人祈天、畏天、怨天、慕天,将治乱吉凶归因于上天。而荀子认为天并非具有人格意志的神,它是按照其自身的常道运行的独立于人的存在,人类“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吉凶祸福皆在于人类自身。如果人“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如若人“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受时与治世同,而陕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荀子以“天行有常”的逻辑前提,推导出“天人之分”的重大命题,指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要人正确地认识天与人各自的职分,不可将自已要尽的职分托之于上天,而要遵循“治道”的要求,由人自己主宰治乱吉凶。“天人之分”廓清了神秘主义天人论的迷雾,但荀子并非要让人与天分途而行。相反,荀子认为人与天是紧密联系的,他也是在天人相系的思想视域中论述人的存在的。荀子认为人来源于自然,人与自然万物一样,是阴阳运化而成。同时,人又要靠自然来长养,离开自然人不能自我养育。荀子说“财(裁)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人要利用自然万物来养育自己,人必须“备其天养”,不可“弃其天养”,如果违背这种”天养”之道则谓之“大凶”。在荀子看来,上天养人本身即是”天行有常”这一概念中的应有之义。天养如何实现?荀子认为,要实现为天所养,人不可消极等待,必须“制天命而用之”制,《说文解字》解释为“裁也”。荀子认为虽然“天行有常”,但人却可以裁制天命,按照天的规律去“用天”,聘能而化之,施展人的聪明智慧,让天生成比自然状态更多的物产为人所用。荀子的“用天”思想,特别强调了人面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在天人之分的关系结构中,人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进取有为的,这正是对”天人之分”观念的深化与圆融。道家也持自然之天的观念,但道家的天人关系中,人对待自然是完全顺从、消极无为的,并且要求人最终回归到自然状态,这就从某种意义上泯灭了人作为宇宙灵长的价值和意义。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一方面是对道家天人观的扬弃,在坚持自然之天的观念的同时,避免了陷入消极无为的泥沼;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将天人之分误解为天人隔绝、斩断天人联系,从而为其天地人相参的思想开辟了理论路径。需要加以辨明的是,有人认为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就是主张“人定胜天”,会导致人破坏自然,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向冲突与对抗。这显然是曲解了荀子本意。通观《荀子》全文,未见一处有“胜天”的说法,而是多次强调要“循道不贰”“应时而使之”等按照天的规律“用天”的观念,甚至认为圣人是”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这清、正、备、顺、养、全诸字的运用,完全没有一丝逆天、违天、悖天的意思。(摘编自纪洪涛《荀子”天论”中的人学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则材料都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前者强调了自然对人的重要性,后者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重要性。B.荀子的“天行有常”观点切中时弊,大大超越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有助于祛除人对天的神性崇拜。C.“天人之分”并不是让人与天分途而行,而是强调割断天人之间的神性联系,建立起客观实在联系。D.材料二从“天行有常”到“天人之分”,再到“制天命而用之”,层层递进阐释了荀子人学观内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荀子认为人有义故而能分,能分故而能群,合群明分,故人最为天下贵,所以对人而言,气、生、知是无关紧要的。B.荀子对“信禨样”的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吉凶祸福在自身,人只要尽到自己的职分便可脱离天的束缚而成为主宰。C.道家主张人应完全顺从自然,“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则充分肯定了人自身价值的独立性,是对道家思想的全面否定。D.“制天命而用之”不同于“人定胜天”,前者循道而为体现出了人的聪明智慧,后者若逆天行事终将遭到自然惩罚。3.下列说法,同文中荀子的观点不相吻合的一项是()(3分)A.“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B.“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C.“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请结合文本对“天养”进行简要诠释。(4分)5.在如何对待自然方面,荀子的人学观给我们哪些启示?(6分)【即时练习】一、基础过关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C.绝江河(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4.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7.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8.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②善假于物也
③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
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
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9.名句名篇默写(1)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10.对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舟楫jí
中绳zhōnɡ
跂而望矣qìB.就砺lì
驽马nú
参省乎己xǐnɡC.衣帛yī
槁暴pù
金石可镂lòuD.须臾yú
跬步kuǐ
锲而不舍qì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中:合乎B.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断绝D.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致:达到1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1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的“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A.一狼洞其中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春风又绿江南岸
D.渔人甚异之14.“而”作为一个常用的连词,可以表示各种关系:A,并列关系;B转折关系;C,修饰关系;D,顺承关系;E,因果关系;F,假设关系;G,递进关系。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而”分别表示什么关系?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③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⑤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15.在我国古代,知名学者都重视读书学习,不少人通过自己的文章勉励人们读书学习。下面是散见于古代的文章典籍中的几条劝学名言,请将横线上的空缺部分补全。(1)玉不琢,不成器;
,
。(《礼记·学记》)(2)
,老大徒伤悲。(汉代乐府《长歌行》)(3)
,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4)黑发不知勤学早,
。(唐代颜真卿《劝学》)(5)业精于勤,
,
,毁于随。(唐代韩愈《进学解》)二、课文精读(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兴:兴起B.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得:获得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舍:停止
D.用心一也
用:使用2.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相同的一项是(
)A.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其印为予群众所得
D.子何恃而往3.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喻证法
对比法
B.喻证法
例证法C.引证法
喻证法
D.类比法
例证法4.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等三句从正面说明了学习的过程是日积月累的过程。
B.“故不积跬步”等两句从反面说明学习中的积累的重要性。C.“骐骥一跃”等四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学习要有刻苦的精神。D.“蚓无爪牙之利”等句说明了学习要有专心致志的态度。(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答案与解析【解释词语】重点词语解释君子(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
曰:学不可以已(
停止)。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
比
)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
通“煣”用火烤使弯曲
)以为轮,其曲(
曲度,弧度
)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
直
)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靠近
)砺(
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
每日
)参(
检查
)省乎己,则知(通“智”,见识
)明(明达)而行无过(过失)矣。
吾尝终日而(
表修饰的连词
)思矣,不如须臾(
片刻
)之所学也;吾尝跂(
踮起脚后跟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也,而闻者彰(清楚
)。假(借助
)舆马者,非利(
利,使动,使……走得快;)足也,而致(
达到,到达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游泳,名词作动词
)也,而绝(
横渡
)江河,君子生(
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意为“于此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
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
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劣马
)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雕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古义:地下的泉水
今义:人死后所往之地),用心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浮躁,不专心
)也。【文言翻译】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文: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译文: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译文: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译文: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译文: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文: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通“煣”,用火烘烤木材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性,天赋)二、文言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动句)三、古今异义词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兽类的脚爪和牙齿今义:指坏人的党羽2、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3、非蛇鳝之穴无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事业单位劳动合同工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合同3篇
- 2024年危险品押运员车辆安全检查与维护合同3篇
- 2024版全新医药物流配送合同范本下载3篇
- 2024年某文化公司与某出版社关于图书出版合同
- 2024年度高端定制木门及木饰面设计与安装一体化服务合同3篇
- 蛋壳授权合同范例
- 2024年标准化建筑工程施工承包合同范本一
- 2024年物业服务合同管理内容
- 房车位补充合同范例
- 2024年度智能设备零配件批量采购合同范本2篇
- 有关于烧结厂配料的知识
- 临床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
- 人防工程安全检查表
- 设备(IQ、OQ、PQ)验证文件模板
- 成绩单模板 (2)
- 排洪沟工程设计说明
- 药业发展工作规划.doc
- 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研究PPT精品文档
- 材料热力学1-7
- 钢筋加工厂龙门吊的安装与拆除专项施工方案
- 2019-2020沈阳市四年级语文统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