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雨水管理与海绵城市建设雨水渗透措施第3章目录CONTENTS雨水渗透概述3.11.11.2雨水渗透措施3.2雨水渗透是一种间接的雨水利用技术,是合理利用和管理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方法之一。雨水渗透不仅能补充地下水,促进雨水、地表水、土壤水及地下水“四水”之间转化,使城市水循环系统改善或恢复到城市建设前的状态,而且可以减少地表雨水径流,防止城市内涝、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灾害的发生。与传统的城区雨水直接排放和雨水集中收集、储存、处理与利用的技术方案相比,它具有技术简单、设计灵活、易于施工、维护方便、适用范围大、投资少、环境效益显著等优点。雨水渗透示意图雨水渗透概述1目录CONTENTS雨水渗透概述3.11.11.2雨水渗透措施3.2透水路面1透水路面的种类透水路面采用多孔渗透性整体浇筑的多孔沥青或混凝土的地面,直接减少地表径流的工程措施。透水路面可有效降低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下渗能力,同时对雨水径流水质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适用于交通负荷较低的地方,比如停车场、人行道、自行车道、绿道等区域,也有用于机动车道。透水路面材料又分为透水水泥混凝土和透水沥青混凝土两类。透水路面图3.2-1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层参考图透水路面1参照《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的规定。(1)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系数应大于等于0.5mm/s,透水水泥混凝土的有效空隙率不得小于10%。(2)透水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依据实际使用功能及相关技术规范进行选择.(3)透水基层可选用级配碎石、级配砾石、级配砂砾等。设计要点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路面1参照《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的规定。(1)透水沥青路面透水系数应大于等于800ml/15s(连通空隙率测试方法),且面层有效孔隙率宜≥10%。(2)透水沥青路面表层宜选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合料、中面层宜选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合料,下面层宜选粗粒式透水沥青混合料。(3)透水基层可选用多孔沥青混合料或沥青稳定碎石、级配碎石、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和透水水泥混凝土。(4)透水垫层可选用粗砂、砂砾。碎石等透水性好的粒料类材料。(5)如果路基顶面是粒料类材料基层或垫层,则不需要设置反滤隔离层,如果路基顶面不是粒料材料基层或垫层,则应设置反滤隔离层。(6)透水沥青路面的抗压强度依据实际使用功能及相关技术规范进行选择。图3.2-2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层设计要点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透水铺装是指在传统路面铺装材料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种透水性铺装,目的是取代传统的水泥沥青路面增加城市透水面积,主要应用于停车场、人行道及荷载较小的小区道路、非机动车道、公园等。透水铺装按材料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透水铺装结构应符合《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88)《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23)相关规定。透水铺装2透水铺装典型结构示意图透水铺装地面宜在土基上建造,自上而下设置透水面层、找平层、基层和底基层;找平层的渗透系数和有效孔隙率不应小于面层;基层和底基层的渗透系数应大于面层。透水面层的渗透系数应大于1×10-4m/s。透水面砖的有效孔隙率不应小于8%,透水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不应小于10%。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铺装结构。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mm,并应设置排水层。设计要点透水铺装各层厚度和孔隙度范围透水铺装2下凹绿地可入渗、滞留、集蓄雨水,同时对雨水中的一些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截留和净化作用。狭义的下凹绿地是指标高低于周边地面或道路在200mm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凹绿地指具有一定调蓄溶剂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下凹式绿地典型构造下凹式绿地3路面高程需高于绿地高程。雨水溢流口设在绿地中或绿地和道路交界处。雨水口高程高于绿地高程而低于路面高程。绿地与路面的高差应根据土壤渗透系数,降雨特点、植被对水的浸泡适应能力及水量平衡要求等来综合确定,一般高差在100-200m左右。下凹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mm。住宅小区、建筑物附近的下凹式绿地要避免积水过深或时间过长对建筑和景观的影响。在设计时需要和园林景观设计密切配合。设计要点下凹式绿地典型设计图下凹式绿地3设计要点植草沟又叫做植被浅沟或者生物沟,是对雨水的第一道收集设施,通常为代替传统沟渠排水系统进行雨水的运输,一般情况下,植草沟内的植被高度应保持在100mm—-200mm。植草沟自然美观,便于施工,造价低,应用范围较广,通常为倒三角或者梯形边坡坡度(垂直:水平)<1:3,纵坡<4%,并保持沟内流速≤0.8%,如下图所示。植草沟4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植草沟布置和高程设计与自然地形充分结合,保证雨水在植草沟中依靠重力流排水通畅,且避免对坡岸的冲蚀。植草沟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曼宁系数宜为0.2-0.3。划分植草沟的平面布置和服务汇水面积时尽量使植草沟内的降雨径流量均匀分配。植草沟的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3,纵坡不应大于4%。纵坡较大时宜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台坎。植草沟的高程布置应考虑工程造价,并做相应的土方平衡计算。植草沟的设置须考虑与其他雨水资源化利用措施协同发挥净化雨水及调节径流量的作用,保证各措施的合理衔接。植草沟的布置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充分发挥景观效应。转输型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600mm。设计要点植草沟可通过对降雨径流的沉淀、过滤、渗透、持留以及生物降解作用,将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去除。同时也可有效减少悬浮固体颗粒、有机污染物及金属离子。此外,干式植草沟对污染物的去除率优于标准转输型植草沟和湿式植草沟。设计要点植草沟4设计要点渗透塘是利用地面低洼的水塘或地下水池对雨水实施渗透的设施,具有一定的净化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渗透面积大,能提供较大的渗水和储水容量,净化能力强;对水质和预处理要求低,管理方便;具有渗透、调节、净化、改善景观、降低雨水管系负荷与造价等多重功能。优点占地面积大,在拥挤的城区应用受到限制;设计管理不当会造成水质恶化,蚊虫孳生和池底的堵塞,渗透能力下降;需要兼顾各种功能作好水量平衡。缺点渗透塘5设计要点渗透塘前应设置沉砂池、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有降雪的城市,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侵害植物。渗透塘边坡坡度一般不大于1:3,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0.6m。渗透塘排空时间不应大于24h。渗透塘底部构造一般为200-300mm的种植土、透水土工布及300-500mm的过滤介质层。渗透塘应设溢流设施,以便超过设计渗透能力的暴雨顺利排出场外。同时,应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衔接,渗透塘外围应设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牌。设计要点渗透塘典型构造图渗透塘5绿色屋顶的典型构造图设计要点绿色屋顶也称种植屋面、屋顶绿化等,指在不与自然土层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的绿化。具有节能减排的作用,可有效减少屋面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负荷,但对屋顶荷载、防水、坡度、空间条件等有严格要求。绿色屋顶6①房顶防水层防水层设防标准应满足《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中一、二级防水设防要求。即采用两道以上防水设防。②种植区种植区可根据屋顶具体环境和场地选用方形、长方形、圆形、菱形、梅花形等。屋顶屋檐高一般为1300-1500mm。种植土的选用和配置应满足效率高、持水量大、通风排水性能好、营养适中、清洁无毒、材料来源广、且价格便宜等要求。种植层厚度选择:花草、蔬果等浅根系植物150-300mm,根据花草种类不同选择超薄型如生态袋或浅埋土层100mm,小灌木350-500mm。③植物的选择根据气候特点、屋面形式,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植物种类。④排水设计平屋顶宜采用结构找坡。种植屋面的排水坡度宜为1%-2%,单向坡长大于9m时宜采用结构调坡。天沟、檐沟纵向坡度不应小于2%,沟底落差不得超过200mm。种植屋面四周应设烟道围护墙及泄水槽、排水管和人行通道。种植屋面上的种植介质四周应设挡墙,挡墙下部应附设泄水孔。设计要点绿色屋顶6渗透管(渠)指具有渗透功能的雨水管(渠),可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渠和砾(碎)石等材料组合而成。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及公共绿地内转输流量较小的区域,不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径流污染严重以及易出现结构塌陷等区域(如位于机动车道下等)。主要优点:占地面积少,便于在城区及生活小区设置,它可以与雨水管渠、渗透池、渗透井等设施综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缺点:一旦发生堵塞或渗透能力下降,很难清洗恢复,维护较困难。而且由于不能充分利用表层土壤的净化功能,对雨水水质有要求时,应采取适当预处理。一般要求土壤的渗透系数K明显大于10-6m/s,距地下水位应有1m以上的保护土层。功能特点渗透管(渠)7渗透管/渠典型构造示意图设计要点渗透管(渠)渗透管(渠)应设置植草沟、沉淀(砂)池等预处理设施。渗透管开孔率应控制在2%-5%之间,无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应大于20%。渗透管渠应能疏通,疏通内径不应小于150mm,检查井之间的管沟敷设坡度宜采用1%-2%。渗透管(渠)四周应填充砾石或其他多孔材料,砾石层外包透水土工布,土工布搭接宽度不应少于200mm。渗透管应设检查井或渗透检查井,井间距不应大于渗透管管径的150倍。井的出水管口标高应高于入水管口标高,但不应高于上游相邻井的出水管口标高。渗透检查井应设0.3m深的沉砂室。渗透管沟的储水空间应按积水深度内土工布包覆的容积计,有效储水容积应为储水空间容积与孔隙率的乘积。设计要点渗透管(渠)7设计要点渗透井指通过井壁和井底进行雨水下渗的设施,包括深井和浅井两类,深井适用水量大而集中,水质好的情况,如雨季河湖多余水量的地下回灌;在城区常用浅井作为分散渗透设施。渗透井主要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内。渗透井主要优点是占地面积和所需地下空间小,建设和维护费用较低,便于集中控制管理;缺点是净化能力低,其水质和水量控制作用有限;水质要求高,不能含过多的悬浮固体,需要预处理(比如沉砂)。渗透井8渗透井构造示意图渗透井剖面设计图渗透井渗透井的直径一般根据渗透水量和地面的允许占用空间确定,既要保证渗透效果,又不能污染地下水。渗透井池壁可以使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或预制,其强度应满足地面荷载和侧壁土压力要求。雨水通过渗透井下渗前,应设置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设施对雨水进行预处理。渗透井的出水管的内底高程应高于进水管管内顶高程,但不应高于上游相邻井的出水管管内底高程。渗透井调蓄容积不足时,可在渗井周围连接水平渗排管,形成辐射渗透井。设计要点渗透井8设计要点埋地渗透池,是一种地下贮水渗透装置,由拦污雨水口、雨水过滤井(或沉砂井、渗透井)、排水管(或渗透管)等组成。利用混凝土砌块或塑料模块、穿孔管、碎石空隙、组装式构件等调蓄雨水并逐渐下渗。人造组装式构件的最大优点是孔隙率可提高到90%,施工简单。下图是用塑料等人造材料组装块外包土工布建造的地下渗透池案例。埋地渗透池的入水口上游应设泥沙分离设施。埋地渗透池底部及周边的土壤渗透系数应大于5×10-6m/s,且池底应高于当地地下水位。池体强度应满足地面荷载及土壤承载力的要求。池体的周边、顶部应采用透水土工布或性能相同的材料全部包覆。池内构造应便于清除沉积泥沙,并应设检修维护人孔,人孔应采用双层井盖。一般设置于绿地内时,池顶覆土应高于周围200mm及以上。应设计溢流设施,以使超过设计渗透能力的暴雨顺利排出场外,确保安全。
模块化渗透池安装设计要点埋地渗透池9设计要点在海绵城市设计时,综合考虑现场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高程,以及绿地、地下管线等构筑物布局、当地气候降雨特点、雨水水质和总体规划等因素,充分比较各种渗透设施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经过严谨的水力和水量平衡计算,对不同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和比较,因地制宜的确定最佳设计方案。也可根据具体工程条件,将各种渗透措施进行组合,例如以下几种综合渗透措施的应用方案。采用透水地面、渗透井、渗透管和渗透塘(或地下渗透池)的组合,其优点是可根据不用条件选用不同类型的渗透措施,取长补短,效果显著。可以提高系统效率并保证安全运行。缺点是措施之间可能相互影响,如水力特征和高程要求、占地面积等。方案1方案2考虑平顶屋面减少初期雨水的污染,设置初期雨水弃流装置,雨水经过绿地进一步去除部分SS和污染物后再进入渗透井和渗透管。这种方案占地面积较小,适合在小区建筑物附近采用。透水地面、植草沟和渗透塘(景观)相结合的综合渗透设施,适合于水质较好的场所。方案3综合渗透设施9设计要点综合渗透设施综合渗透设施设计示意图综合渗透设施效果图综合渗透设施10在海绵城市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环境因素,充分比较各种渗透设施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经过严谨的水力和水量平衡计算,对不同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和比较,因地制宜的确定最佳设计方案。也可根据具体工程条件,将各种渗透措施进行组合。生物滞留措施第4章目录CONTENTS生物滞留概述4.11.11.2生物滞留措施4.2生物滞留设施是指具有过滤、透渗、蓄存以及净化径流雨水的一种雨水控制技术,主要是通过植被-填料-土壤的作用增加雨水的蒸发量和渗透量,同时模拟自然界的水文过程进行雨水径流的削减以及对雨水进行净化。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以及城市道路绿化带等城市绿地内。系统构成(1)表面雨水滞留层(2)种植土壤覆盖层(3)植被及种植土层(4)砂滤层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生物滞留概述1生物滞留池污染物处理能力生物滞留设施核心功能和作用:滞蓄雨水量、滞留雨水污染物、滞纳雨水峰值。降低峰值使其低于允许排水量。达到净化雨水的目的。延迟出流的峰值时间。功能特点生物滞留设施形式多样、适用区域广、易与景观结合,径流控制效果好,建设费用与维护费用较低;但地下水位与岩石层较高、土壤渗透性能差、地形较陡的地区,应采取必要的换土、防渗、设置阶梯等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生物滞留概述1目录CONTENTS生物滞留概述4.11.11.2生物滞留措施4.2雨水花园1雨水花园是一种自然形成或者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常被用于汇聚和吸纳来自屋面或地面的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一般由植物层、蓄水层、覆盖层、土壤层、过滤层(或排水层)构成,如下图所示。通过滞蓄措施削减洪峰流量。利用植物截流、土壤渗滤净化雨水,减少污染。充分利用径流雨量涵养地下水。改善小区的环境,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功能特点典型雨水花园的构造雨水花园1设计要点填料层厚度宜为500mm。径流量较小、径流污染较小的区域,可采用改良种植土作为填料层填料;径流量较大、径流污染严重采用级配砂砾石、沸石作为填料层填料。边缘距离建筑物基础应不少于3.0m。选择地势平坦、土壤排水性良好的场地,不得设置在供水系统或水井周边。雨水花园内应设置溢流设施,溢流设施顶部应低于汇水面100mm。雨水花园的底部与当地的地下水季节性最高水位的距离应大于1.0m,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在底部敷设防渗材料。植被缓冲带2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当径流通过植被时,污染物由于过滤、渗透、吸收及生物降解的联合作用被去除,植被同时也降低了雨水流速,使颗粒物得到沉淀,达到净化雨水径流水质的目的。常用于公园、广场或绿道周边,可作为生物滞留设施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预处理设施,也可作为城市水系的滨水绿化带。植被缓冲带对Pb、Zn、Cu、Al等金属离子有一定的去除能力。能减小雨水流速,保护土壤在大暴雨时不被冲刷,减少水土流失。可作为雨水后续处理的预处理措施,可以与其他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措施联合使用。建造费用较低,具有绿化景观功能。主要特点
植被缓冲带典型构造图植被缓冲带2植被缓冲带设计时尽量满足最大的水力停留时间及最佳的处理效果。植被缓冲带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在植被缓冲带底部设置排水沟,沟盖板采用雨水篦子,上铺过滤网,再铺50-100mm厚卵石层,以拦截枯枝残叶等垃圾,避免其进入排水系统。缓冲带植被可以由草皮、草甸,其他草本植物、灌木和树木组成,覆盖率达到90%即可。在缓冲带脚坡栽种既耐湿又耐旱的植被,可以将植被区划分成多个区域。植被缓冲带可以因地制宜的设计成多种形式。设计要点生态道路3生态道路是指采用海绵城市理念设计的道路综合体,包括了透水路面、透水人行道、开口路缘石、下凹式绿地、溢流式雨水口(中央绿化带中设置)、植草沟等措施。通过渗透、滞留、净化,达到消纳雨水径流、净化初期雨水的作用,如下图所示。透水人行道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设计时可参照《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生态树池行道树树池宜设计成为生态树池,人行道内条块状绿地进行下沉式改造,并设置溢流排放系统。开口路缘石已建道路应将道路径流引到下沉式绿化带中,再溢流接入原有市政排水管线或周边水系。新建道路,应将路缘石开口处局部下凹以提高设施进水条件。下凹式绿地通过路缘石开孔,使两侧雨水汇集到绿化带中,同时非机动车道宜采用透水铺装,实现对径流总量的控制要求。溢流式雨水口
雨水溢流口的设计高程应高于下凹式绿地的设计高程且低于地表的高程,保证超过下凹式绿地设计蓄水上限的雨水及时通过溢流口排入雨水管渠系统。设计要点生态道路设计示意图生态广场(公园)4生态广场(公园)是指采用海绵城市理念设计的广场(公园)综合体,包括了透水铺装、透水路面、生态树池、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带、雨水回用等措施。通过渗透、滞留、净化、回用达到消纳雨水径流、净化初期雨水的作用。公园内部分绿地和绿化带改造成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提升公园景观效果;还可改造为渗透沟渠和植草沟,代替雨水管道,输送其它地块汇流的降雨径流至景观水体和市政雨水管。广场地面和停车场的硬化应选用透水铺装,并配建蓄水模块设施,对经过分隔绿带和透铺装净化后的雨水进行收集,并用于广场冲洗和绿地浇洒。在场地条件允许的地块,可将广场周边道路和地块的雨水径流引入绿地进行处理和回用于景观。生态广场(公园)宜采用生态树池,生态树池的植物以大中型的木本植物为主,种植土深度应不小于1m。设计要点雨水调蓄措施第5章目录CONTENTS1.1雨水调蓄概述5.1雨水调蓄措施5.2雨水调蓄池设计5.3雨水调蓄概述1雨水调蓄是雨水调节和储存的总称。传统意义上雨水调节的主要目的是削减洪峰流量。通常,利用管道本身的空隙容量调节流量是有限的。如果在城市雨水系统设计中利用一些天然洼地和池塘作为调蓄池,将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存其内,待流量下降后,再从调蓄池中将水慢慢地排出,则可降低下游雨水干管的尺寸,提高区域防涝能力,减少洪涝灾害。通常,雨水调蓄兼有调节的作用,是为满足雨水利用的要求而设置雨水暂存空间,待雨停后将储存的雨水净化后再使用。调蓄池在雨水利用系统中还常常兼作沉淀池之用,一些天然水体或合理设计的人造水体还具有良好的净化和生态功能。雨水调蓄的方式有许多种,常见雨水调蓄设施根据建筑位置不同,可分为地下封闭式、地上封闭式、地上开敞式(地表水体)等。地下封闭式蓄水池、地上封闭式调蓄池的做法可以是混凝土结构、塑料PP成品、玻璃钢等;地上开敞式常利用天然池塘、洼地、人工水体(人工池塘)、湖泊、河流等进行调蓄。下面重点介绍雨水罐、湿塘、干塘、雨水调蓄池及雨水多功能调蓄措施。目录CONTENTS1.1雨水调蓄概述5.1雨水调蓄措施5.2雨水调蓄池设计5.3雨水罐1雨水罐也称雨水桶,是地上或地下封闭式的简易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可用塑料、玻璃钢或金属等材料制成。雨水罐收集建筑屋面雨水雨水罐应经久耐用、防水性良好、外部不透明和内部清洁平滑。雨水罐可采用塑料、玻璃纤维或金属等材料制成。雨水罐需要配备合适的盖。雨水桶桶口处,要设置细滤网,一来防止杂物进入,二来防止蚊虫产卵。对于收集雨水量较小的屋面,可以采用地面式雨水罐;对于建筑外立面有特殊要求且雨水量较大、周边场地有条件时,可以采用地下式雨水罐。可以用混凝土块,木制平台,砖或类似材料制造硬质的基础底座,若地面为山坡,须根据角度制作找平底座。设计要点湿塘典型构造图湿塘2湿塘指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雨水同时作为其主要的补水水源。湿塘一般由进水口、前置塘、主塘、溢流出水口、护坡及生态护岸、维护通道等构成。湿塘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广场等具有空间条件的场地。湿塘可有效削减较大区域的径流总量、径流污染和峰值流量,是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场地条件要求较严格,建设和维护费用高。功能特点湿塘2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前置塘池底一般为混凝土或块石结构,便于清淤;应设置清淤通道及防护设施,护岸形式宜为生态软生态护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为1:2-1:8。主塘永久容积水深一般为0.8-2.5m;储存容积一般根据所在区域相关规划提出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确定;调节容积应在24-48h内排空;主塘与前置塘间宜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雨水湿地),主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6。溢流出水口排水能力应根据下游雨水管渠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排水能力统筹设计。湿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设计要点调节塘3调节塘也称干塘,为调节设施的一种,主要功能是削减峰值流量,也可通过合理设计使其具有渗透功能,起到一定的补充地下水和净化雨水的作用。调节塘建设及维护费用较低,但其功能较为单一,宜利用下沉式公园及广场等与湿塘、雨水湿地合建,构建多功能调蓄水体。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等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区域。一般由进水口、调节区(前置塘、主塘)、溢流出水口、护坡及堤岸构成。调节塘典型构造图调节塘3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前置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为1:2-1:8。调节区深度一般为0.6-3m,塘中可以种植水生植物以减小流速、增强雨水净化效果。塘底设计成可渗透时,塘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不应小于1m,距离建筑物基础不应小于3m(水平距离)。调节塘出水设施一般设计成多级出水口形式,以控制调节塘水位,增加雨水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不大于24h),控制外排流量。调节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设计要点雨水调蓄池4地上开敞式调蓄池地上开敞式调蓄池属于一种地表水体,其调蓄容积一般较大,费用较低,但占地较大,蒸发量也较大。作为一种人工调蓄水池,一般不具备防冻和减少蒸发的功能,维护成本较高。地下封闭式调蓄池目前地下调蓄池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或砖石结构,其优点是节省占地;便于雨水重力收集;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保持较低的水温和良好的水质,藻类不易生长,防止蚊蝇滋生,使用安全。地上封闭式调蓄池一般用于单体建筑屋面雨水集蓄利用系统中,常用玻璃钢、金属或塑料制作。其优点是安装简便,施工难度小,维护管理方便。但需占用地面空间,水质不易保障,且不具备防冻功效,季节性较强。地下PP模块调蓄池玻璃钢调蓄池分类及特点开敞式调蓄池雨水多功能调蓄5多功能调蓄就是把雨水的排洪、减涝、利用与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其他一些社会功能更好地结合,高效率地利用城市宝贵土地资源的一类综合性的城市治水与利用设施。通过合理的设计,它们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排涝标准,减低排涝设施的费用,更经济、更显著地调蓄利用城市雨水资源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调蓄暴雨峰值流量,减少洪峰对周边或下游重要区域造成的水涝灾害,减少雨水外排,从而提高排水系统的排涝能力及防涝标准。调蓄的雨水可用于绿化、冲洗道路等,节约水资源。补充水景蒸发和渗漏损失,降低水景的运行成本。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雨水多功能调蓄适用于城乡结合部、卫星城镇、新开发区、大型生态住宅区或保护区、公园、城市绿化带、高速路和立交桥附近的绿化带、城市低洼地有足够的汇水面和径流量排洪压力大的区域等。功能特点雨水多功能调蓄系统雨水多功能调蓄5目录CONTENTS1.1雨水调蓄概述5.1雨水调蓄措施5.2雨水调蓄池设计5.3设计原则11.按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按调蓄的雨水量、调蓄的目的、调蓄的用途进行设计。2.在径流路径的源头需设置透水措施或生物滞留措施等预处理措施。3.用于削减峰值流量和雨水综合利用的调蓄池宜设置在源头,雨水综合利用系统中的调蓄池宜设计为封闭式,采用与排水管渠并联的形式;若只削减峰值流量,则采用与排水管渠串联的形式。4.用于削减峰值流量和控制径流污染的调蓄池宜设置在管渠系统中,设计为地下式,并采用接收池。5.用于控制径流污染的调蓄池,当进水污染初期效应明显时采用接收池;当初期效应不明显时采用通过池;当进水流量冲击负荷大,且污染持续较长时间时采用联合池。6.雨水调蓄池设置在地下室时,应合理设置溢流设施及排空措施。通过溢流口直接重力溢流至室外雨水管渠。若无法直接重力溢流的,可溢流至集水井,通过水泵排至室外雨水管渠。集水井、排水泵、排水管均应满足50年一遇重现期的排放要求。7.蓄水模块作为雨水储存设施时,应考虑周边荷载的影响,其竖向荷载能力和侧向荷载能力应大于上层铺装和道路荷载的施工要求。模块水池内应具有良好的水流流动性,水池内的流通直径应不小于50mm。具体设计要求可参照《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596)及《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的规定。调蓄池形式2(a)贮存池上设有溢流的在线贮存(b)贮存池入口前设有溢流的在线贮存(c)贮存池上设有溢流的离线贮存
(d)贮存池入口前设有溢流的离线贮存调蓄池常用布置形式3一般常用溢流堰式或底部流槽式的调蓄池。(a)溢流堰式(b)底部流槽式1—调蓄池上游干管;2—调蓄池下游干管;3—池进水管;4—池出水管;5—溢流堰;6—止回阀;7—流槽当Q1<Q2时,雨水流量不进入调蓄池而直接排入下游干管。当Q1>Q2时,这时将有Q4=(Q1-Q2)的流量通过溢流堰进入调蓄池,调蓄池开始工作。当Q1≤Q9时,雨水经设在池最底部的渐缩断面流槽全部流入下游干管排走。池内流槽深度等于池下游干管的直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某知名某知名企业经销渠道管理
- 2025年互联网金融平台合规整改与金融科技监管的合规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 2025年能源资源行业能源市场潜力报告: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 2023年诚信教育贷款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第一单元评估测试卷(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 2025年房屋拆迁补偿合同协议书(12版)
- 2025版酒店资产评估与转让合同规范文本
- 二零二五版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劳动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电工设备维护与安装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服务合同模板
- T-GXAS 768-2024 尿中反-反式粘糠酸的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四川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笔试题库
- 患者医疗信息管理制度
- 罪犯个别教育转化案例、罪犯X某的矫治个案、教育改造案例2023(共5篇)
- 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设计方案
- 2024年物联网安装调试员职业技能竞赛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建筑施工技术》课件-砌筑工程施工
- 图文制作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高中英语外研版 单词表 必修3
- 第十四届陕西省气象行业职业技能(县级综合气象业务)竞赛理论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2023年新疆克州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考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