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1.商周公卿在传世文献和标准器铭文中有200多位,其中姓氏可考的有65位。其中,商代公卿中异姓和同姓的占比分别是78.95%和21.05%,而西周公卿中异姓和同姓的占比分别是34.78%和65.22%。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同姓诸侯的权力扩大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家国同构色彩强化 D.宗法血缘关系弱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从商朝到西周,公卿中异姓的占比逐渐下降,公卿中同姓的占比逐渐上升,商周异、同姓公卿的比例差异说明商代是方国联盟,西周是家国同构,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从商朝到西周,公卿中异姓的占比逐渐下降,公卿中同姓的占比逐渐上升,但不能体现同姓诸侯的权力扩大,排除A项;此时还未出现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宗法血缘关系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故选C项。2.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下表为诸子的部分政见,据此可知,诸子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管子。霸言》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庄子·天下》隆一而治,二而乱《荀子·致士》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A.主张君权至上 B.倡导家国一体 C.推崇权力一元 D.强调政治伦理〖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主张大一统,说明他们都推崇权力一元,C项正确;他们都主张大一统,但并不能说明是主张君权至上和家国一体,排除AB项;强调政治伦理的说法也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史记》记载骠骑将军霍去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蹴鞠,事多此类。”《盐铁论》记载,贵人之家“蹋鞠斗鸡”,一般百姓也“康庄驰逐,穷巷蹋鞠”。刘向的《别录》也记载,每年寒食节,人们成群结队到郊外踢球,即所谓的“寒食蹴鞠”。据此可知,汉代蹴鞠()A.推动军事力量增强 B.促进民族精神的形成C.成为主要娱乐方式 D.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代蹴鞠既在军队中流行,也在贵族群体和一般百姓间盛行,反映了汉代蹴鞠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汉代蹴鞠是军队的一项娱乐活动,但未体现推动军事力量增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汉代蹴鞠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未涉及民族精神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了汉代蹴鞠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是否为主要娱乐方式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4.两汉时期,经学享有“国宪”地位,士人“咸资经术”;“三纲五常”提出,名教定型。而魏晋时期,经学式微,“汉师拘虚迂阔之义,已为世人所厌”“公卿士庶,罕通经业”;名教出现危机,甚至有人批判名教“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这反映出()A.儒学已经丧失正统地位 B.佛教道教盛行取代儒学C.儒学理论全面陷入困境 D.社会动荡引发儒学危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至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两汉到魏晋时期,人们对儒学的态度在不断变化。这是因为战乱和动荡导致人们对儒学产生了怀疑,这说明社会动荡引发儒学危机,D项正确;儒学始终保持正统地位,排除A项;此时佛教道教的确盛行,但“取代儒学”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社会动荡引发儒学危机,“儒学理论全面陷入困境”说法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5.阅读如表中杜甫的诗句。由此可知,杜甫的诗歌()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子摘苍耳》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指农民)杼轴茅茨空《岁晏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A.奠定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B.体现了狂放激烈和想象丰富C.彰显了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感 D.揭示了唐朝尖锐的阶级矛盾〖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与“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唐朝中后期,社会两极分化,积极矛盾尖锐,因此材料内容主要揭示了唐朝尖锐的阶级矛盾,D项正确;《诗经》奠定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排除A项;材料的诗句是现实主义风格,“狂放激烈和想象丰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阶级矛盾与现实文学”,“彰显了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6.宋人笔记中记录了一则唐代科举趣事,“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时任荆南节度使崔铉特地奖励他高达七十万贯钱的助学金,号称“破天荒钱”。“破天荒”一词的由来可以推知唐代()A.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B.门阀贵族统治的彻底瓦解C.节度使态度制约文教水平 D.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各州之中,荆州每年解送的举人及第者极少,以至于偶有及第者被称为“破天荒”,说明荆州文化教育水平落后,背后原因在于当时各区域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A项正确;唐代门阀贵族政治开始逐步瓦解,并未彻底瓦解,排除B项;材料表明唐代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并不是节度使态度制约文教水平,排除C项;唐朝选官途径很多,除科举外,还有门荫流外官转入流内等,科举不是选官的主要途径,排除D项。故选A项。7.下表呈现了北宋某一时漕运的基本状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路线概况第一条江浙、淮南、荆湖之米六百万石,及菽一百万石,从长江入淮河,再经汴水入京第二条陕西之果五十万石、及菽十万石、自三门、白坡入黄河,再入汴水进京第三条陈、蔡(今河南东南部)之果四十万石及菽二十万石,从闵河入汴水再入京第四条京东之粟十二万石,从五丈河运送至京A.都城居民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B.集权统治的基础得以巩固C.区域经济实现了均衡化发展 D.中央政府垄断了粮食贸易〖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北宋时期运输能力大增,形成四路以京师开封为中心的漕运系统,有利于从经济上巩固北宋集权统治的基础,故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京城饮食习惯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北宋区域经济的均衡性,排除C项;漕运所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并非进行粮食垄断贸易,排除D项。故选B。8.2022央视虎年春晚中,《只此青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是以北宋画院王希孟所绘《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如图为传世山水画名作《千里江山图》(节选),以长卷形式展现了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青绿山水图。这幅作品体现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A.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B.布局构图以人物为核心C.逼真摹写江南优美田园风光 D.描绘的主要内容是花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千里江山图》以细腻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A项正确;《千里江山图》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青绿山水图,未体现布局构图以人物为核心,排除B项;《千里江山图》为山水画,未涉及田园风光,排除C项;《千里江山图》为山水画,描绘的主要内容是山水风景,排除D项。故选A项。9.《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我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冰库,给为宫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藏蒜薹,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B.政府重视物种交流C.官府需求刺激科学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繁荣〖答案〗A〖解析〗从材料“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用冰库保鲜蔬果及清光绪年间北京皇室的冰窖藏蒜薹,得出我国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A项正确;古代中国部分保鲜技术与政府重视物种交流问题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官府需求刺激科学发展问题,排除C项;长途贩运贸易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中国古代白银产量很少。唐太宗贞观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200斗米,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4000多元人民币。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一两银子可以买377.6斤米,折算购买力明朝一两银子等于660.8元人民币,比唐朝时大大贬值。最合理的解释是A.明代经济衰退,消费水平下降 B.唐代农业发达,稻米产量高C.明代中后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D.赋税征银使明代白银大量流通〖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明代中期以来白银贬值的现象,根据供求关系,白银大量流入导致白银贬值,这与新航路开辟后大帆船贸易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有关,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明清时期农耕经济进入繁荣时期;B项不符合史实;D项是白银大量流入使得赋税征银成为可能,与题意不符。11.明初设置巡抚,以京官监视巡查地方,深受君主信赖,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可以得到更多授权,更好地统领地方。所以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体现了A.君主专制集权强化的要求 B.巡抚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C.地方官不断威胁中央集权 D.政府试图不断完善监察体系〖答案〗A〖解析〗明初设置巡抚,深受君主信赖,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说明巡抚的设置是君主专制集权强化的要求,故选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根据“可以得到更多授权,更好地统领地方”可知,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统治,并非完善监察体系,排除D。12.如表反映了唐代以来江南地区每市亩水稻种植中的人工投入情况,据此可知()时间每市亩水稻种植中投入的人工数唐代后期11.9明代后期与清代前中期9.78—14.131936年13.751941年11.25A.人地矛盾日益严重 B.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农业发展比较缓慢 D.土地兼并限制技术进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以来(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以来,江南地区每市亩水稻种植中的人工投入数始终保持一定数值范围,变化幅度不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农业发展比较缓慢,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农业发展比较缓慢,未体现人地矛盾日益严重,排除A项;材料为唐代以来江南地区每市亩水稻种植中的人工投入情况,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农业发展比较缓慢,但不能说明是土地兼并限制技术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13.清朝历代皇帝都把广州贸易所获利益作为私人利益的重要来源,海关监督由内务府授权,负责把广州每年海关税收多达855000两的现银输入统治者的私囊,因此广州有“天子南库”之称。这种现象()A.使得广州保持着贸易开放状态 B.表明闭关锁国未影响外贸发展C.说明政府在财政上依赖于广州 D.为近代海关管理制度奠定基础〖答案〗A〖解析〗材料“海关监督由内务府授权,负责把广州每年海关税收多达855000两的现银输入统治者的私囊”体现的是广州贸易是清代天子重要的个人利益来源,这有利于使得广州保持着贸易开放状态,A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当时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是农业,排除C项;材料中的信息与近代海关管理制度格格不入,排除D项。故选A项。14.下面为鸦片战争后在华外资银行一览表(部分)。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银行名称成立时间及总行所在地香港分行设立时间上海分行设立时间丽如银行1842年,孟买(1845年迁至伦敦)1845年1847年设代理处汇隆银行1851年,孟买(后迁至伦敦)1862年1855年设代理处麦加利银行1853年,伦敦1859年1858年法兰西银行1848年,巴黎1863年1860年A.顺应了资本输出的历史趋势 B.表明英法成为侵华的急先锋C.香港、上海是列强侵华的中心 D.适应了对华贸易增长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的世界。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国门的被迫打开,各国对华贸易不断增长,对金融机构的需要也不断增加,故材料中“各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行”这一现象,适应了列强对华贸易增长的需要,D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其他国家在华设立银行的情况,材料缺乏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英法是否成为侵华的急先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列强对其他地区的侵略,缺乏比较信息,无法得出香港、上海是否是列强侵华的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15.传统观点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古代农民起义“均田免粮"思想的发展。后来有学者认为,均田纲领是长期以来客家先民心理积淀的一种折射,它主要解决的是土、客矛盾,而不是贫富悬殊的问题,带有浓厚的华南乡土色彩。据此可知,这一认识A.推翻了传统的研究观点 B.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C.缺乏对古代农民的关注 D.比传统观点更值得可信〖答案〗B〖解析〗后来学者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解读打破了传统的史学观点,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从而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故选B;该学者是拓宽了研究观点,而非推翻传统,排除A;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该观点缺乏对古代农民的关注,排除C;该学者的观点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因此不一定比传统观点更可信,排除D。16.从鸦片战争到“五四”前后几十年间,汉语吸收的外来词汇远远超过了延续千年的汉唐时期,其借词的规模、范围、数量,都是空前的。诸如:民主、科学、来复枪、麦克风、巴士、咖啡,等等。这种变化说明A.近代汉语因战争被逐渐欧化 B.近代社会变迁影响文化生态C.西学东渐有利于白话文改革 D.外来词与文化侵略同步形成〖答案〗B〖解析〗从鸦片战争到“五四”前后几十年间,汉语吸收外来词汇的“规模、范围、数量”都是空前,这说明随着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大门逐渐被打开,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影响到了本土的文化生态,B项正确;题干仅是述及在鸦片战争到“五四”前后的几十年间,汉语吸收外来词汇的“规模、范围、数量”是空前的,但没有涉及“汉语欧化”,排除A项;白话文改革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为了传播“西学”的方式之一,而不是说西学东渐有利于白话文改革,排除C项;题干仅是述及汉语吸收外来词汇,这是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没有体现文化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17.如图是《星期画报》刊出的一幅名为《女学传习所开学》的画报,画中文字写到,“女学传习所,房屋均改成西式,于八月十三日开学”。画中讲台上两江总督端方正在为学生演讲:“咱们中国皇太后,现在打算设一座高等女学……在此毕业后,升入高等女学,作皇太后的学生,有多体面呢。”这反映了()A.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征 B.女学兴起开启教育近代化C.晚清官员强推的移风易俗 D.辛亥革命提高了女性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女学传习所”“西式”体现了近代社会风气渐趋开放,材料“作皇太后的学生,有多们体面呢”体现了近代社会官本位思想,这体现了近代社会土洋并存、新旧交替的特征,A项正确;教育近代化的开启时间早于材料时间,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为晚清政府开设女学传习所,体现了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征,“晚清官员强推的移风易俗”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晚清政府仍在,辛亥革命还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18.据统计,到1911年底,中国注册农业公司就有171家,这些公司或由官方倡导成立,或由绅商创办,基本采用西方公司招股形式,采用近代管理和经营方式,经营垦殖、畜牧、土地等。这些公司的成立A.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 B.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C.抵制了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 D.得益于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答案〗A〖解析〗根据“中国注册的农业公司就有171家,这些公司或由官方倡导成立,或由绅商创办,基本采用西方公司招股形式,采用近代管理和经营方式,经营垦殖、畜牧、土地等。”可得出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公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加速农产品的商品化,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半殖民地化,排除B项;西方资本输出主要是在工业,而不是农业,排除C项;当时没有国民政府,排除D项。故选A项。19.康有为著《我史》将公车上书没有成功归因于都察院,“都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但据茅海建先生《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研究表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据此可知()A.当事人的叙述真实可靠 B.历史是随意建构起来的C.虚假史料没有利用价值 D.历史研究需要多方求证〖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都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可知,对于公车上书没有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有不同的观点,说明历史研究需要多方求证,D项正确;当事人的叙述有一定的主观性,排除A项;“随意搭建”表述错误,排除B项;“没有利用价值”表述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20.如表是一些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以下材料可以看出几位学者都认为辛亥革命()观点出处辛亥革命开创的政治、经济生活新局面是得以产生发育的社会条件。郑艳凤《从的诞生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初步传播,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列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吴建红《不同视角下辛亥革命史教育价值刍议》辛亥革命为准备和培养了干部,教育和锻炼了群众。卢淦明、李俊宏《浅析辛亥革命对产生的历史贡献》A.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前后相继C.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 D.最早在中国传播了马列主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郑艳凤认为辛亥革命开创的政治、经济生活新局面,为的产生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吴建红认为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初步传播,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列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卢淦明、李俊宏认为辛亥革命为准备和培养了干部,教育和锻炼了群众。由此可知,这些学者都认为辛亥革命为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前后相继,B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未完成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辛亥革命的影响,未体现辛亥革命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排除C项;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21.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反对孔子的偶像地位以及定儒教为一尊的形式,实现了孔子的真正平民化,恢复了孔子在历史上的诸子学地位,为改造儒家思想提供了前提;新文化运动大规模引进西方文化,使儒家思想获得了发展的新动力。该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A.肯定封建伦理纲常 B.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C.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D.有利于儒学的现代化转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独尊地位,为改造儒家思想提供了前提。同时,西方文化的引进,也为改造儒家思想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儒学的现代化转型,D项正确;“肯定封建伦理纲常”不符合史实,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有利于儒学的现代化转型,没有体现“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有利于儒学的现代化转型,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C项。故选D项。22.20世纪20年代,中国舆论界兴起了“联省自治”的政治主张,即由各省制定省宪,组织省政府,实行省自治;各省选派代表组织联省会议,制定联省宪法,组织中央政府,以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1920年7月,谭延闿以湘军总司令的名义,宣布湖南自治。之后,四川、江西、贵州、云南等多省军阀,亦先后响应。“联军自治”的政治主张()A.实现了中国近代民主转型 B.成为军阀割据的理论依据C.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开展 D.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联省自治”,“之后,四川、江西、贵州、云南等多省军阀,亦先后响应。”,可以看出联军自治,实际上让中国走上了军阀割据的局面,B项正确;“实现”表述错误,排除A项;这一时期国民革命运动还未开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中共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23.1925年1月,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A.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5年(中国)。根据题干关键词“192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和统一中国而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在国内反帝反军阀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党员人数剧增,A项正确;B项中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与题中1925年时间限定不符,排除B项;C项土地革命也不是1925年展开的,土地革命开始于1927年年底,排除C项;D项共产国际支持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24.1927年3月,毛泽东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富农的态度是消极的,中农的态度是“游移”的,贫农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乡村中一向苦战奋斗的主要力量是贫农”,断言“农民成就了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事业,农民做了国民革命的重要工作”。这一报告A.奠定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B.分析了社会各阶级的政治态度C.为选择新的革命道路提供了支撑 D.明确了农民是革命的领导力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农民阶层,故B项错误。毛泽东充分肯定了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在国民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为后来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奠定了理论基础,故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故D项错误。25.1938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主干组建了西北联大,并增设无线电、军事工程、战时经济、西北边疆史等课程。这些举措A.为抗战培养多方面的人才 B.巩固了抗日根据地C.配合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D.推动三线工程建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北联大增设无线电、军事工程、战时经济、西北边疆史等课程,目的在于培养战时需要的人才,A项正确;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排除B项;1941年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排除C项;三线工程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项。故选A项。26.1948年4月,党中央明确提出在新解放的城市中,要谨慎清理国民党的统治机构,没收官僚资本要有明确界限,禁止农民团体进城捉拿和斗争地主,不要轻易提出增加工资减少工时的口号等。党中央意在A.团结下层民众,探索城市管理经验 B.维护城市稳定,推进解放进程C.巩固革命战线,保证企业正常运营 D.尝试和平赎买,合理调整经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谨慎清理国民党的统治机构”“明确界限”可知中共中央意图通过缓和的手段维护社会秩序,力图实现社会的稳定,B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对下层民众的团结,排除A项;材料不仅是涉及到企业同时也涉及到政府机关等部门,排除C项;和平赎买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排除D项。故选B项。27.如表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变化情况。分析该表,可以推知()年份农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农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农村及其加工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195283.545.482.1195781.233.571.6A.社会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C.农业生产在曲折中发展 D.对外贸易改善国内需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至195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1952年至1957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各项数据都在下降,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开展工业化建设,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增大,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社会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未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变化,排除B项;从1952年至1957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各项数据都在下降,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工业迅速发展,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在曲折中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社会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未涉及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28.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1949—1966),以“忆苦思甜”、“翻身”和“诉苦”为主题的电影在国内广泛放映,如《白毛女》《红旗谱》《暴风骤雨》《小二黑结婚》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类电影更是十分流行。国家推广这类文化活动的主要意图是A.构建新的国家认同 B.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C.落实双百方针精神 D.调动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解析〗根据“如《白毛女》《红旗谱》《暴风骤雨》《小二黑结婚》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类电影更是十分流行。”可得出这些电影都是反映“忆苦思甜”、“翻身”和“诉苦”的,体现的是人民革命斗争的历程,因此强调的是构建新的国家认同,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社会主义,排除B项;落实双百方针精神不是主要意图,排除C项;D项与材料“忆苦思甜”、“翻身”和“诉苦”的主题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29.1970年12月,由日本各党派和无党派议员组成的“促进恢复日中邦交议员联盟”和由公明党发起的“日中邦交正常化国民协议会”相继成立;1971年2月,日本各界著名人士又发起组织了“恢复日中邦交国民议会”。这说明()A.中日关系正常化存在社会基础 B.日本政府积极改善与中国关系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D.日本党派政治的特征较为明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0年12月和1971年2月(中国和日本)。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出日本各界通过组织发起相关活动,积极主动地想与中国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说明中日关系正常化存在社会基础,A项正确;材料中的组织并不是日本政府的行为,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日关系正常化存在社会基础,未体现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排除C项;材料说明中日关系正常化存在社会基础,未涉及日本党派政治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30.如图是1992-2000年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率的变化,这表明中国A.对外贸易长期处于入超地位 B.加入世贸组织导致了税率变化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积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得出,1992-2000年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率不断下降,反映出中国不断融入全球化进程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D项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入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1992年便开始,加入世贸是2001年,排除B项;C项是1984年,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三小道,其中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31.由“民族”与“中华”构成的复合词“中华民族”既有深邃的历史渊源,又有其形成的特定历史与文化背景。材料一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边疆各族大规模内迁,与诸夏杂处,春秋时期,秦、楚因杂用夷狄之礼被中原诸国视为夷狄。战国时期,内迁至中原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秦、楚不仅与其他诸夏并列,且因势大境广而有统一诸夏之势。秦汉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是汉疆域广阔,汉人与边疆各民族杂处日益发展,边疆各族开始称内地人为“秦人”“汉人”,而汉人也以当朝国名自称“汉人”。至此,“汉人”已具有民族称谓的性质。——摘编自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材料二“中华”一词诞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较早出现的“中华”意近“中原”。北齐魏收撰《魏书·礼志》:“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处中华,德祚微浅”。到唐代,“中华”成为常用词,唐高宗永徽年间撰定的《唐律疏议》卷三为其下定义:“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摘编自冯天瑜、聂长顺《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材料三“中华民族”一词初出晚清,抗日战争时期则是“中华民族”理念深入人心的重要阶段。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含义逐步确定为中国诸族之总称,对内强调民族平等,对外力争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高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9年,历史学家顾颉刚在昆明《益世报·边疆(周刊)》上发表《“中国本部”之名亟应废弃》,引发“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摘编自冯天瑜、聂长顺《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华夏族”在西周到秦汉演进历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一词在魏晋至唐朝之间内涵所发生的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族”一词含义的确定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意义。〖答案〗(1)历程:春秋时候,各个少数民族内迁与华夏族杂处;战国时期,内迁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形成“华夏认同”,“华夏族”的范围扩大,西北西南仍有少数民族与华夏族并列,秦汉时期实现了是各民族的统一,“华夏认同”进一步发展,形成“汉族”的雏形。(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代表“中原”地区;在唐朝,“中华”代表“中国”,指的是华夏文化的正统国度。(3)强化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认同;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外来侵略的旗帜;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边疆各族大规模内迁,与诸夏杂处,春秋时期,秦、楚因杂用夷狄之礼被中原诸国视为夷狄”可知,春秋时候,各个少数民族内迁与华夏族杂处;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内迁至中原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秦、楚不仅与其他诸夏并列,且因势大境广而有统一诸夏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内迁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形成“华夏认同”,“华夏族”的范围扩大,西北西南仍有少数民族与华夏族并列;根据材料一“秦汉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是汉疆域广阔,汉人与边疆各民族杂处日益发展,边疆各族开始称内地人为‘秦人’‘汉人’,而汉人也以当朝国名自称‘汉人’。至此,‘汉人’已具有民族称谓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实现了是各民族的统一,“华夏认同”进一步发展,形成“汉族”的雏形。【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华’一词诞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较早出现的‘中华’意近‘中原’”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代表“中原”地区;根据材料二“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中华”代表“中国”,指的是华夏文化的正统国度。【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含义逐步确定为中国诸族之总称,对内强调民族平等,对外力争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化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认同并且促进现代民族国家形成;根据材料三“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高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外来侵略的旗帜;根据材料三“历史学家顾颉刚在昆明《益世报·边疆(周刊)》上发表《“中国本部”之名亟应废弃》,引发‘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他们的成就有目共睹:兵工厂在我们的城市和港口建立起来;矿山得以开发;电报线网络连接国内各省和京城;悬挂中国国旗的轮船在沿海和内河的航道上进行贸易往来。——摘编自(晚清驻法外交官)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材料二自轮船通行江海,东南舟车多已经失业。现在津通失业之民,以车为生者约一万人,以船为生者约三万人,以行店负贩为生者约二万人……铁路开通之后,此项人等作何安置……今之谋国者,第之外洋之利,而不知所夺者止为中国穷民之利。——摘编自《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礼部尚书奎润等奏》材料三(李鸿章)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年)材料四(洋务派是)经外国侵略者改造适合镇压太平天国的新封建军阀……(洋务运动直接后果)加深殖民地化。——摘编自范文澜(延安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中国近代史》(1947年)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洋务运动的看法为什么大相径庭?如果把材料一、二作为研究洋务运动的证据,使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2)材料三和材料四对洋务运动存在不同的解释。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史实,对“洋务运动的不同解释”做出解释。〖答案〗(1)关注:陈季同强调的是洋务运动在军事、经济方面去的的成绩;奎润等强调的是洋务运动对于民生的影响。问题:当事人的立场与视角;时代的特征;史实依据。(2)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将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归结为“中体西用”,表达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政治变革的思想。范文澜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洋务派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对洋务运动持否定态度,借此抨击蒋介石卖国和内战政策。由此可见,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立场、动机等主观因素影响着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应坚持客观、公正、全面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的历史。〖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兵工厂在我们的城市和港口建立起来;矿山得以开发;电报线网络连接国内各省和京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季同强调的是洋务运动在军事、经济方面去的的成绩;根据材料二“自轮船通行江海,东南舟车多已经失业。现在津通失业之民,以车为生者约一万人,以船为生者约三万人,以行店负贩为生者约二万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奎润等强调的是洋务运动对于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