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商业 课时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明清商业 课时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明清商业 课时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明清商业 课时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明清商业 课时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明清商业一、单选题1.禹州是清代河南著名的药材市场,华北三大药市之一。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寓居禹州的各地药商推出代表,共同议定经营章程,建立十三帮会馆。这反映了(

)A.工商业市镇开始出现 B.商帮主导了商业秩序C.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2.明初先后禁止民间白银、铜钱用于交易,逐步建立起单一的纸钞体制。但随着宝钞的贬值并迅速崩溃,各地纷纷使用铜钱,明政府被迫解除禁钱行用令。到16世纪晚期,白银又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这反映了明朝(

)A.货币体系的完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对外贸易的萎缩 D.原始资本的积累3.美国学者佛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说:“在16—17世纪,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通过贸易流向了中国。”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奢侈品消费蔚然成风 B.鼓励发展新的经济因素C.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 D.海禁政策推行遭到失败4.自康熙征伐噶尔丹始,为保证军粮等用品供应,即批准汉商进行随军贸易,俗称旅蒙商。经康、雍、乾三世,旅蒙商发展兴旺,内蒙古的归化、包头,外蒙古的大库伦、科布多等成为旅蒙商汇聚的商业城镇。以这些商业中心城镇为枢纽,形成了沟通大漠南北的商路。由此可知(

)A.商业繁荣依赖于军事征服 B.草原丝路促进了亚欧交流C.国家政策影响了商业发展 D.清廷放弃了闭关自守政策5.我国传统封建伦常秩序最重视孝行:“人之行莫大于孝”。但晚明时竟有儿孙焚祖坟,焚祖尸,“鬻其地,利其藏中之物”,而人们对此竟“视为故然”“未有以为不义而众诛之者”。据材料可推知(

)A.江南地区经济结构已呈现近代曙光 B.晚明时期政治黑暗社会风气败坏C.传统家庭组织和伦理道德发生裂变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价值观的变化6.明朝时期一些商人“与贤士大夫倾盖交欢”;文人士子也逐渐改变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开始从相对封闭的圈子中走出来,出入市井,与商人、名工巧匠、艺人等交游。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传统观念颠覆 B.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C.城市工商业的繁荣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废驰7.《大明律》规定:不仅传统的生活必需品盐和茶叶纳人专卖,像金、银、铜、锡、硝、硫磺等重要物资也全部实行专卖。清代前期,政府制定专卖制度,在从商资格、商税征收上更是严格限制商业。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A.政府厉行传统经济政策 B.商业发展造成社会不稳C.封建制度走向全面衰落 D.民间对商人持排斥态度8.明嘉靖年间,有文人感叹当时:“凡家累千金,垣屋稍治,必欲营治一园。若士大夫之家,其力稍赢,尤以此相胜。大略三吴城中,园苑棋置,侵市肆民居大半。”据此可知,当时(

)A.市民阶层受到冲击 B.奢靡风气有所蔓延C.官商勾结情形严重 D.土地兼并现象频发9.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开放海禁,在漳州府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逐渐合法化。百姓“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其殆天子之南库也”。据此可知(

)A.明朝历来重视对外贸易 B.外贸政策影响国计民生C.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 D.海外贸易造成白银外流10.明清时期,双林镇的绸庄常“赊丝于机户,即收其绢,以牟重利”;在南浔镇以产“苏经”闻名,农家“取丝于行,代纺而受其值,谓之料经”;宁波的鱼业牙行,分鲜行和里行,都对渔帮放款,约定以所获鲜、咸水产抵偿借款。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江南市镇商品经济高度专业化 B.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的渗透C.商人逐渐成为生产组织的主体 D.货币供求矛盾催生商业发展11.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人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

)A.强化了明朝政府对边疆一带的统治能力 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C.促进了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 D.促成了民族交融的局面12.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康熙中期,福建汀州府八县“膏腆田土,种烟者十居三四”。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出现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B.经济作物面积超过农业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13.康熙时,在职官员经商营利,“无不有也”。高奇和王鸿绪都是有声望的高官,但却在苏松淮扬等地合伙经商,开设缎店等以“寄顿各处贿银”,“动辄数十万以至百余万”。这(

)A.表明政府支持官员的经商活动 B.体现了传统经济政策的局限性C.便于构建稳固的商业经营秩序 D.说明吏治建设存在着严重不足14.当今流行的“带货”商业方式,古已有之。明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上负责运送国家钱粮的漕运工人便私自带货,夹带如南方的丝绸、茶叶、糖、竹和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等货物。政府屡禁不止后转为允许工人带货,以补贴漕工生计。这反映了()A.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C.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政府放松对人身关系控制15.明宣德(1426—1435年)以后,民间交易多为银钞混用;正统(1435-1449年)初,征“金花银”实行田赋货币化,“弛用银之禁”,于是出现了“朝野率皆用银”。这一变化(

)A.有利于汇票“飞钱”的出现 B.说明政府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C.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D.导致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政府财政崩溃二、材料分析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湖南山地、丘陵多,宜于种茶,各地皆产,安化、岳阳、平江、桃源、衡山等地尤盛。所产茶叶,初为绿茶、黑茶,绿茶销省内及部省各地,黑茶则远销于陕甘、新疆及内蒙古一带。西北少数民族习惯饮用酥酪,不喝茶就会生病。至明,朝廷利用茶叶易马,实施“联番制虏(蒙古族)”的政策。安化黑茶于1595年由朝廷正式定为官茶之后,陕、甘、宁、晋等地区的茶商领“茶引”至安化采购黑茶,运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直至明末清初,西北地区的“边茶”大部分都是由安化黑茶供应,湖南产茶的地区也逐渐扩大。——改编自李采娇《明、清及民国时期湖南茶叶史研究》材料二

1858年,粤商佐帆取道湘潭抵达安化,传授制作红茶技术,促使安化茶农改制红茶,转输欧、美。因价高利厚,各县竞相仿制,产额日多。1874年(同治十三年),左宗棠在镇压陕甘回民暴动后,着手整顿西北茶务。于原有的“东柜”(陕西、山西茶商)、“西柜”(回商)外,添设“南柜”,招徕南茶商贩,大量运销湘茶。自此,湘茶在西北地区销量复兴,并畅销于俄国境内,产量约达100余万担之巨……红茶大盛,商民适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每当“茶市方殷,贫家妇女相率入市拣茶,上自长寿,下至西乡晋坑、浯口,茶庄数十所,拣茶者不下二万人,塞巷填衢,寅集酉散,喧嚣拥挤”。直至1890年(光绪十六年)后,由于国际市场上遭到印度、锡兰茶的有力竞争,湘茶的销售量才渐形减少。——捕编自伍新福等《湖南通史·近代卷》(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朝时期湖南茶叶产销特点。(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湖南茶叶销售变化。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后的商品经济浪潮已烃突破了大中城市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市民阶层人士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摘编自王言锋《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材料三

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后继无力”的原因。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唐初以来,唐延以积极的态度谋求和平的国际交往。唐代侨民极多,长安城有侨民10万余;唐末时定居于广州的侨民已近12万人。就侨民所从事的职业来看:有僧侣、学者、画家、匠人、艺人、商人等,他们积极参与唐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唐代外商们可以自由地“任于内地贸易”,几乎在各条路线上都可以看到外商们忙碌奔波的身影。外商广泛参与经济活动使唐代的社会生产不仅要满足国内需求,更要满足国际社会以承担起国际生产的任务。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唐太宗要“四海一家”,唐玄宗则要“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材料二

近二百年的海禁之后,明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在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即可出洋贸易,由此进入海外贸易的“发展繁荣期”。这一时期,以月港为中心的漳州河口的闽南海商贸易经营范围相当广阔,横跨环中国南海。国际上,与日本人所在的长崎平户、西班牙人所在的马尼拉、荷兰人所在的巴达维亚,都经常性地保持活络的贸易往来。贸易经营的货物以丝、瓷、糖、黄金、茶为大宗,每次贸易的金额数量都相当大。月港出口商品的来源地是多源的,不仅从闽南地区漳州河邻近地区采集收购输出商品,同时也从福建福州、广东等地和江西、浙江、江苏、安徽等省,甚至远达山东、四川采购。以月港为中心的漳州河口海上贸易的发展,不仅极大地带动了漳州河一带社会经济商品贸易的繁荣发展,也刺激、吸引、带动国内其他地区,特别是江南诸省的对外商品产业的发展。——摘编自涂志伟《明中晚期以月港为中心的国内海上贸易网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外交往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67年前后明朝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宋时期是我国茶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唐宋茶叶生产为当时人们的生活消费提供了新的产品。作为备受欢迎的饮品,茶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往。唐宋茶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大大减少了自然经济的“地盘”,而且使得围绕着茶叶商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复杂起来,进而逐渐克服了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狭隘性。宋政府通过控制茶叶互市贸易、赏赐茶叶给少数民族首领、赏赐茶叶给军队官兵等方法增强军队力量,换取和平。由于少数民族嗜好茶茗,所以茶叶成为民族间交往的媒介之一,成为协调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材料二

马克思曾敏锐地指出,商品生产的发展和货币的使用与赋税制度的变革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商品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就会越出商品流通领域。货币变成契约上的一般商品。地租、赋税等等由实物交纳转化为货币支付。”——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洪升《论唐宋时期茶叶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茶叶经济发展的影响。(2)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简要论证马克思的观点。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代后期,蚕桑、棉花、茶叶、丝绸、棉织、陶瓷、玉石、刻书印书、造船、酿酒等生产不断发展;明中期以前的商品流通主要是奢侈品或区域调剂式的流通,其后主要以人们日常需要的粮食、棉花棉布、丝绸等太宗商品为主;隆庆时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一书,列出全国水陆路程143条己所有这一切,促使着一个个地域性商帮在全国各地先后崛起。——摘编自范金民《明清商人商帮与地方文化》材料二

明清商帮的活跃在当时引发了“竞以求富为务”“吾郡或右贾而左儒”的价值观念转变,孕育了以浙东学派为代表的强调“经世致用”、提倡“四民皆本”(“五、农、工、商”称为四民)的学术思潮。该研究证实,在历史.上有商帮兴起的县,当地居民自主创业的概率、选择以私营企业雇主以及自营劳动者为职业的概率均有提升。换言之,即历史上商业繁荣、商帮组织活跃,所形成的传统商业文化鼓励着当代居民的创业行为。——摘编自周黎安《明清商帮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商帮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商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答案:一、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禹州是清代河南著名的药材市场,华北三大药市之一”“各地药商推出代表,共同议定经营章程,建立十三帮会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州药材市场的繁荣和药商会馆的建立适应了工商业发展的需求,这反映了清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C项正确;工商业市镇在明代已经开始出现,排除A项;商帮主导了商业秩序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药材市场的繁荣,而不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排除D项。故选C项。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反映明朝货币的变化,货币是商品交易的媒介,货币的不断变化,也就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A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的明朝货币体系是不完善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内的商品经济,不涉及对外贸易问题,排除C项;明朝中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钱多用来购地产、房产,不是用于资本的积累,排除D项。故选B项。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7世纪的中国。依据材料信息“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通过贸易流向了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货币的流动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C项正确;材料白银流向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与奢侈品消费无关,排除A项;此时中国仍旧处于封建经济模式下,未发展新的经济因素,排除B项;此时中国坚持海禁政策,选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从材料中“为保证军粮等用品供应,即批准汉商进行随军贸易,俗称旅蒙商。经康、雍、乾三世,旅蒙商发展兴旺”可知,政府政策会影响商业发展,C项正确;军事征服会影响商业发展,并不是商业繁荣依赖于军事征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北部商路的发展情况,体现不出亚欧交流,排除B项;清朝康雍乾三世都在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5.D【详解】据材料封建伦理纲常中备受重视的孝行在明朝时期发生变化,出现“焚祖坟,焚祖尸”的现象,这种现象受到土地买卖和变卖陪葬物以求利的影响,而当时的人们对此种现象视为正常,并不责备,这说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逐利风气浓厚,影响了传统的价值观念,D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所述现象是否发生在江南地区,排除A项;材料体现社会逐利风气,并未体现政治是否黑暗,排除B项;材料涉及伦理道德的变化,但“焚祖坟,焚祖尸”的现象不能体现传统家庭组织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6.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一些商人‘与贤士大夫倾盖交欢’;文人士子也逐渐改变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开始从相对封闭的圈子中走出来,出入市井,与商人、名工巧匠、艺人等交游”信息可知,商业发展对当时一些传统观念造成冲击,进而可得出明朝时期城市工商业繁荣,C项正确;明朝时期理学发展到一个体系完备、内涵丰富的新时代,“儒家传统观念颠覆”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题干材料仅含有士工商信息,“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不能充分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7.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清实行专卖制度,严格限制商业,反映政府严格执行传统的抑商政策,A项正确;商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商业发展造成社会不稳的表述不准确,而且材料没有呈现社会不稳的情况,排除B项;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但是材料仅涉及商业政策,并没有呈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全面衰落,排除C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帮,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人们与商业的联系增多,民间对商人持排斥态度的表述是不正确的,而且材料也没有叙述民间对商人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8.B【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凡家累千金,垣屋稍治,必欲营治一园。若士大夫之家,其力稍赢,尤以此相胜。大略三吴城中,园苑棋置,侵市肆民居大半”信息可知,明嘉靖年间,私家园林广造,注重享乐,奢靡成风且有蔓延之势,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指向的是“有文人感叹”、“凡家”,并未特别指向“市民阶层受到冲击”,排除A项;材料中的“凡家……若士大夫之家”不能得出“官商勾结”,排除C项;“土地兼并”涉及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这与材料主旨“园苑棋置”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9.B【详解】根据材料“明朝政府开放海禁......私人海上贸易逐渐合法化......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可知,明朝时期政府开放海禁,老百姓进行对外贸易,所得利润可达十倍,同时,港口的税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说明对外贸易有利于改善国计民生状况,B项正确;明朝初年实行海禁政策,并非历来重视对外贸易,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外贸促进白银内流,排除D项。故选B项。10.B【详解】根据材料“赊丝于机户,即收其绢,以牟重利......取丝于行,代纺而受其值,谓之料经......宁波的鱼业牙行,分鲜行和里行,都对渔帮放款,约定以所获鲜、咸水产抵偿借款。”可知,明清时期,商会对其行业提前投资或贷款,以获取利益,说明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的逐渐渗透,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是否是江南市镇商品经济高度专业化,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商人逐渐成为生产组织的主体,排除C项;材料中没哟提及货币供求矛盾催生商业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1.B【详解】根据题干“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及所学知识可知茶马贸易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中强化了对自身作为中国一部分的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B项正确;茶马贸易是一种经济联系,不能强化对边疆一带的统治能力,排除A项;茶马贸易主要在中国西南地区,并没有促进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排除C项;茶马贸易推动了边疆民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12.A【详解】根据材料“……‘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膏腆田土,种烟者十居三四’”,并结合所学可知,花、木棉和烟都属于经济作物,这反映了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区域专业化生产,A项正确;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属于农业,排除B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但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康熙时,在职官员经商营利的现象比较普遍,且存在高官利用权力地位垄断商业行为,以及为了经商走向贪腐道路,说明当时吏治建设存在着严重不足,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对官员经商的态度,排除A项;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而材料强调的是在职官员经商,排除B项;在职官员经商会与民争利,进而破坏商业经营秩序,排除C项。故选D项。14.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上负责运送国家钱粮的漕运工人私自带货且屡禁不止;对此,政府政策改禁止为允许,以补贴漕工生计。允许漕运工人“带货”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废弛,排除A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政府放松对人身关系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15.C【详解】根据材料“明宣德(1426—1435年)以后,民间交易多为银钞混用;正统(1435-1449年)初,征‘金花银’实行田赋货币化,‘弛用银之禁’,于是出现了‘朝野率皆用银’。”可知,明朝时期,白银开始成为市场交易的主要货币,政府税赋也逐渐实现货币化,这一变化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C项正确;飞钱出现在唐宋时期,排除A项;政府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恶性通货膨胀,政府财政崩溃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二、1.(1)特点:种植广泛,产量大;由民间商人进行省内销售及长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