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知识_第1页
高中文言文知识_第2页
高中文言文知识_第3页
高中文言文知识_第4页
高中文言文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学习

2021/5/91学习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2、了解考试说明对高考文言文学习的要求;3、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4、掌握高中文言文知识学习要点。2021/5/92文言文的概念

文言文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先秦两汉时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如唐宋八大家等)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而非指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口头语言,即古白话,如《水浒传》等明清章回小说中所使用的语言。2021/5/93《考试说明》对“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所作的具体阐释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21/5/94文言文学法指导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练。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学习。学习文言文,关键是要重视归纳和积累。2021/5/95归纳和积累原则: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方法: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个方面来进行,每个单项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符号,以提高学习效益。如:用“①②③”表示一词多义;用“※”表示名词作状语;用“#”表示使动用法;用“⊙”表示意动用法;用“≠”表示古今异义;用“=”表示通假字;用“@”表示成语典故;用“★”特殊句式……2021/5/96高中文言文知识学习要点2021/5/97文言文知识纲要字:通假字;

词: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2021/5/98句——文言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文言文知识纲要2021/5/99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例: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2021/5/910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何厌之有?4)秦伯说5)失其所与,不知6)请辞决矣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8)图穷而匕首见

9)卒起不意,尽失其度10)秦王还柱而走11)成五采12)具告以事13)距关,毋内诸侯14)张良出,要项伯1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6)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17)令将军与臣有郤18)因击沛公于坐本单元共18个2021/5/911识别通假字的方法:①音同形似。例:“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②音近形似。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意思是"嘱咐"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2021/5/912识别通假字的方法:③音同形异。例:"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意思是"以后"④音近形异。例:"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2021/5/913一、名词:1、普通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词的词称名词)2、专有名词(表示特定事物名称的词,如国名、地名、人名、书名)3、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词)4、时间名词(表示时间的词)5、方位名词(表示方向位置的词)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2021/5/914二、动词:1、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以某一事物为对象的动词)2、不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以什么事物作为对象的词,后不能带宾语)3、联系动词(用做联系,表示“是什么”、“象什么”的动词,其中的“是”字,现代汉语称作“判断词”。)4、助动词(主要是用在其他动词前,表示应当、可能、意愿或者被动的动词。)5、能愿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如“能”、“敢”、“愿”、“可”等)2021/5/915三、形容词:

四、数词和量词

五、代词:1、人称代词(1)自称代词(说话人称呼自己用的代词,又称“第一人称代词”,如“吾”、“我”、“余”等)(2)对称代词(称呼对方用的代词,又称“第二人称代词”,如若、尔、汝等,“乃”、“而“作定语,译作“你的”。)如吾翁即若翁,必欲烹乃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021/5/916(3)他称代词(称呼说话者自己与对方以外的人用的代词,又称“第三人称代词”,如“彼”、“其”等)如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4)己称代词(称呼本身,作“自己”的代词,“自”、“己”)(5)旁称代词(和“自己”相对,作“别人”、“人家”代词。如“人”、“他人”)2021/5/917(6)尊称的表示法,如“陛下”、“陛下”、“大王”、“丞相”、“将军”等

(7)谦称的表示法,如“朕”、“寡人”、“孤”、“奴”、“仆”。2、指示代词(1)近指代词(用来指代距离说话者较近的对象的代词,如“是”、“此”、“斯”、“之”等)如,“之二虫又何知”、“有美玉于斯”(2)远指动词(用来指代距离说话者较远的对象的代词,如“彼”、“夫”、“伊”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3)他指代词(用来指代眼前以外的事物的代词,最多做的是宾语,如“之”等)2021/5/918(4)旁指代词(用来指代叙述谈论范围以外的事物的代词,如“他”(别的,旁的——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5)虚指代词(用来指代不具体指明的对象的代词,如“某”、“或”等某在斯(某人在这里)、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6)无指代词(用来指代“没有。。。”的代词)如“莫”、无等3、疑问代词(如谁,孰,安、何、焉、恶等)如、“吾谁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2021/5/919一、介词(放在名词性短语前,与之组成介词短语,如“于”、“对”、“以”等,一般作状语)现代汉语中,介词标明与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向、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二、连词(起连接作用,表并列、承接、递进、因果等。如“而”、“以”等,无实义,不翻译)三、助词(助词的作用是附着在实词、短语、句子上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如“之”等,无实义,不翻译)四、语气词(表语气,如“焉”、“也”等)文言文知识纲要虚词2021/5/920

五、副词(修饰限制作用的词)(1)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程度。如“最”、“绝”“极”“少”、“颇”“太”等)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臣颇识之(2)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的范围,如“皆”、“悉”、“尽”、“仅”“唯”、“唯独”等)如,左右皆恶之,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心?亦不用于耕耳。(只不过)(3)情态副词(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一定的情态或语气的副词。如“固”、“盖”、“岂”、“其”、“本”、“信”、“诚”等)如,人固有一死,本在翼州之南、小人实不才诚不忍见汉使去。2021/5/921(4)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曾”、“尝”、“方”、“常”等)如,竟为秦所灭终不敢搏、其始(5)否定副词(如“不”、“弗”、“未”、“勿”、“否”、非、莫、否、无等)如,老妇不闻也、今之君子则不然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过则勿惮改(6)语气副词(如岂、宁表难道、怎么,其、唯、尚;一、乃、能、曾表转折,为“却”、“竟”)如,一至此乎另“或”表推测和不十分肯定的语气,译为或许、也许、大概2021/5/9227、谦敬副词(窃、伏、请等)8、应对副词(然、诺、善、唯)9、指代性副词(如相、见)苟富贵,无相忘何以见负2021/5/923虚词:

高考必考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以、焉、其、于、之、为、何、乎、乃、且、若、所、也、因、与、则、者。文言文知识纲要2021/5/924

1.而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表承接,才)(表修饰,不译)(表承接,不译)(表承接,就)

(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和”“又”)(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2021/5/925

2.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之)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因为,连词)(拿,用,介词)(表顺承,连词来)(表顺承,连词来)(把,介词)2021/5/926

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且焉置土石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副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

代词,之兼词,于之2021/5/927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5.其真无马邪?6.其真不知马也

7.安陵君其许寡人.代词,它郑国代词,这件事自己的副词,还是表反问语气表推测语气表祈使语气4、其2021/5/9285.于①介词。A.表时间、处所,译为“在”、“在……方面”、“在……之中”、“到”。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B.表对象,译为“对”、“对于”、“向”、“给”、“和”。故燕王欲结于君。《廉》C.表原因,译为“由于”、“因为”。业精于勤荒于嬉。D.表比较,译为“比”、“胜过”。皆以美于徐公。《邹》E.表被动,译为“被”、“受”。不拘于时,学于余。《师》②复言虚词“于是”。A.介词加代词。译为“在这”、“从此”。吾父死于是。(捕》B.连词。表承接或因果,与现代汉语相同。于是余有叹焉。《游》

2021/5/9296.之①人称代词。A.第三人称,译为“他”、“她”、“它”(包括复数)。吾得兄事之。《鸿》B.第一人称,译为“我”。吾将哀而生之乎。《捕》C.第二人称,译为“你”。臣愿得谒之。《荆》②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这样”、“这些”。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③结构助词。A.定语的标志。译为“的”,或不译。此帝王之资也。《赤》B.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C.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吾之美我者,私我也。《邹》④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不译。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2021/5/930

7.为①作介词。A.表对象。译为“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桃》B.表替代。译为“替”、“给”。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鸿》C.表时间。译为“当”、“在”、“到”、“等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D.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避暑而暑为之退。《芙蕖》E.表目的。译为“为了”、“为着”。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鱼我所欲也》F.表被动。译为“被”。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句式。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②作助词。构成“何……为”、“何……之为”的反诘句式,可译为“呢”。何辞为?《鸿》2021/5/931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如:又安敢毒耶

(怨恨)

呼嘘毒疠

(有毒的)

赋敛之毒

(毒害)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一词多义毒2021/5/932词义扩大:例:”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今泛指一切江河.词义缩小: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今义指一般的肚子饿。词义转移: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牲畜,是名词现在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古今异义2021/5/933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指品质恶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率妻子邑人来些绝境”“绝境”古义指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古今异义2021/5/934文言实词活用简表活用词类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活用为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2021/5/935(一)使动用法。用作使动的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若不阙秦(使……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亡)2021/5/9362、形容词的使动。当形容词用如使动时,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就不是主语具有的了,而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例(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拔剑撞而破之。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偶尔也有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物。简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例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即使江东父老可怜我让我做王,我自己有什么脸面见他们2021/5/937(二)意动用法。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上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么样”或“把它看作什么”或“认为它怎么样”或“以它为什么”。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例(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以为……小)

(2)太子迟之。(以为……迟)(3)群臣怪之。(以为……怪)2021/5/9382、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主语在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物。例(1)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2)孟尝君客我(以……为客)2021/5/939(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名词用做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活用以后,就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征,不在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1)名词+代词代词一般不受名词的修饰,而经常作动词的宾语,所以,当代词前面出现名时,这个名词就用如动词。例:公子怒,欲鞭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很生气,想用鞭子打他。2021/5/940(2)副词+名词名词一般不受副词的修饰,副词是经常修饰动词的,所以,当副词后出现名词时,这个名词就用如动词,前面的副词是它的状语。例: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项羽本纪》——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各路诸侯进来,就可以在秦地称王了。2021/5/941

3、能愿动词+名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借助船和桨的人,并不是不能游水,可他能横渡江河。

4、当名词不是主语和宾语,又处在介词结构的前边或后边时,这个名词用如动词。如(1)君子之志于道业,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君子有志于学道,不到一定程度不能成功.

(2)少年雄于地球。(称雄)2021/5/9425、连词“而”前后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用如动词。“而”经常连接动词形容词,一般不连接名词,所以,当“而”的后面紧跟着出现名词时,这个名词一定用如动词。如: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不种地却吃饭,不养蚕却穿衣。6、名词+者如: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赵王子孙中封侯的人,他的后代还有活着的吗?2021/5/9432、形容词做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善待)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2021/5/944(四)名词用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例:秦兵旦暮渡易水。(早晚,极言时间短暂)进兵北略地。(向北)函封之。(用匣子)2021/5/945(五)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动词活用为名词。用如名词的动词,在句子里不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发生,而是表示这一动作本身的存在,或者表示与这一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例: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君子说:学习这件事不可以停止2021/5/946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例(1)、其人居远未来(远方)(2)、将军披坚执锐(盔甲、兵器)2021/5/947偏义复词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做陪衬。例: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远近”只有“远”的意思;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存亡”只有“亡”的意思。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只有“异”的意义。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偏义复词2021/5/948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固定句式文言文知识纲要之文言句式2021/5/949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2021/5/950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1)是寡人之过也。2)邻之厚,君之薄也。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4)亚父者,范增也2021/5/951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例如: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2021/5/952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子非三闾大夫与?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以乱易整,不武。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2021/5/953本单元的主要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2)邻之厚,君之薄也。3)以乱易整,不武。4)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5)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6)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7)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8)亚父者,范增也9)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10)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12)此天子气也13)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1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2021/5/954二、疑问句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2021/5/955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谁为哀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司马迁《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2021/5/956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

壮士,能复饮乎?

(司马迁《鸿门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苏沟《六国论》)2021/5/957三、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受制于人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021/5/958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燕国见陵之耻。臣诚恐见欺于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予犹记周公之被逮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2021/5/959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晋侯)许君焦、瑕

2021/5/960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欲与

(之

)俱

往)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夜缒(烛之武)而出4.省略介词宾语。

例如:欲与

(

)俱

(往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之

)留待嘉为

(

)先言于秦王曰2021/5/9615.省略介词“于”。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见燕使者

(于

)咸阳宫

群臣侍

(于

)殿上者

(于

)秦王

比(于

)诸侯之列

皆陈

(于

)殿下

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

(省略介词“以”)

取之

(以

)百金

(省略介词“以”)2021/5/962五、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语序:(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

<补语>(定语)宾语2021/5/9631、主谓倒装形容词或动词短语作为主语的谓语,从主语后改放到主语前,表示强调。即:语法格式:

谓语+主语

主语+谓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你蠢得很厉害

b.美哉,我少年中国我们的少年中国可爱啊!

今化古化今化古化今化古化2021/5/9642、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奚、谁”等作为及物动词的宾语,从动词后改放到动词前,表示强调。即:

例如:沛公安在?

沛公在哪里?

今化古化籍何以至此今日之事何如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何厌之有2021/5/965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之二虫又何知?4.豫州今欲何至?共同特点:1、都是疑问句。2、宾语“何”“安”都是疑问代词。3、这些宾语都前置。操何在安知何至何何操安在何知何至2021/5/966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吾谁欺,欺天乎?

B、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其间旦暮闻何物?D2021/5/967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1.忌不自信。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古之人不余欺也!

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共同特点:1.都是否定句,2.“自”“之”“余”“之”都是代词,它们分别作“信”“有”“欺”“闻”的宾语,3.宾语都前置。不自信未之有不余欺未之闻不信自未有之不欺余未闻之2021/5/968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未、毋、无、莫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城中皆不之觉B、时人莫之许也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未之多见也C2021/5/9693、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位置,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

格式一:中心词十定语十者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

格式二:中心语十数量词(作定语)例如: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我持白璧一双2021/5/970定语后置句小结1、中心语+定语+者

2、中心语+之+定语+者

3、中心语+之+定语

4、中心语+而+定语+者

5、中心语+数量词(作定语)翻译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2021/5/9714、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2021/5/972(1)介词结构“于……”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2021/5/973介词结构“于……”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常痛于骨髓嘉为先言于秦王

燕王拜送于庭

使毕使于前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物2021/5/974(2)介词结构“以……”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如:具告以事。2021/5/975介词结构“乎……”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也不多见)。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021/5/976状语后置句小结状语后置,即将介词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标志性词语:“以”、“于”、“乎”等。2021/5/977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何厌之有常痛于骨髓嘉为先言于秦王

燕王拜送于庭

使毕使于前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

秦王购之

金千斤,邑万家

籍何以至此今日之事何如客何为者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物具告以事我持白璧一双本单元的重点倒装句:2021/5/978六、固定结构《烛之武》:无所《刺秦》:无以、有以、所以、可以、有所、岂……乎、岂……哉《鸿门宴》:奈何、孰与2021/5/979(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如:(2)“有以……”

(译为“有用来……的办法”)如:(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如:荆轲有所待。(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如:君亦无所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2021/5/980(5)“奈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如:为之奈何?(6)“奈……何”(译为“把……怎么办”)如:(7)“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如:虞兮,虞兮,奈若何!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8)“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办法)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事所以不成者。2021/5/981(9)“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如:今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0)“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沛公曰:“孰与君少长?(11)“岂……乎”、“岂……哉”(译为反问“是否……呢,难道……吗”)如:将军岂有意乎?荆卿岂无意哉?2021/5/98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2021/5/983文言文翻译的要求留、删、对、换、补、调2021/5/984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2021/5/985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保留原词凡是文言文中的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在翻译的时候,都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例如: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2021/5/986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②删除原词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助、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译成现代汉语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所以不能硬译,应该删除不译。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妾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2021/5/987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③增补词语

在翻译中,需要增补的词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非常多,而现代汉语中却以复音词为多数。这些复音词又大都是由文言词汇中的单音词发展演变而来的,所以翻译时,应该把文言之中的单音词增补为相应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例:1、既克,公问其故;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2021/5/988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另一种情况是,因为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这就常常出现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数量词等现象。为了使译文通顺畅达,语意明白,翻译时就要把这些省略的句子成分或某些内容补充出来。例如: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2021/5/989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④替换词语

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是在文言词汇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有些词语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有些词语古今是同一个词,但表示的意义有差别。在翻译中遇到这些词语时,都要把它们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例如:1、邹忌修八尺有余。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2021/5/990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⑤调整词序

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大体相同,但由于古今汉语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句式相比发生了变化,这要求我们在翻译时就要根据古今汉语语法变化的某些规律,对原文的词序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它们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例如1、古之人不余欺也。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021/5/991一、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西汉·刘向《新序·刺奢》)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1)我诚邦士也诚:(2)而殊不病病:(3)君勉之勉:2。为文中画线句断句并翻译。断句: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翻译:

文言文练习2021/5/992二、(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二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战国策·秦策二》)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1)昔者曾子处费:处:(2)投杼逾墙而走走:2。为第一处划线部分断句并翻译。断句:夫以曾参之贤与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