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哲学)笔试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摘选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哲学)笔试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摘选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哲学)笔试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摘选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哲学)笔试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摘选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哲学)笔试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摘选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哲学)笔试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摘选含答案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75题)1.试论测量的作用与哲学意义。2.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3.论述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及其内在关联。4.试举例论述科学事实、科学规律、科学理论之间的过渡。5.试述二程人性论的基本特点。6.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7.一切皆流,无物常住8.试述道德的客观多样性与相对性。9.王弼是如何论证他的“以无为本”观的?10.弗朗西斯·培根对科学方法论的贡献。11.戴震是如何解释道器“上下”的?12.试论科学预见的意义。13.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的主要思想。14.如何理解国家的本质与职能?15.如何认识老子的“无为”思想?16.简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新世界观”的主要思想。17.试述道德与宗教的关系。18.简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19.什么是宋明理学的“性无善恶”思想?20.试论归纳问题,它的实质是什么?21.试述孔子仁学的基本思想。22.简述费希特对康德哲学的批判。23.洛克的认识论思想述评。24.试述在真理问题上实践标准的辩证法,并用这一原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25.论道德评价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26.怎样理解中国哲学“天”范畴的意义?27.如何理解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8.简述黑格尔关于哲学是一个“圆圈”的思想。29.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0.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及其重大现实意义。31.什么是湖湘学者的“知行互发”说?32.新实证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33.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34.试分析孟子的“仁政”学说。35.实质义务论伦理学与形式义务论伦理学的区别?36.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什么?37.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哲学认识论的区别。38.简述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理论。39.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40.试分析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思想。41.根据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42.简述巴门尼德区分“意见之路”与“真理之路”的意义。43.试析“可检验性”的含义及意。4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45.简述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46.简述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47.简述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48.王廷相如何论述“真知”与实践的关系?49.简述莱布尼茨“预定的和谐”的学说。50.简述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51.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52.试论科学实验的特点。5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54.试述严复对“中体西用”论的批评。55.试论笛卡尔关于“我思故我在”思想的哲学意义。5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57.论述康德动机论及其评价。58.怎样正确看待科学与哲学的关系。59.简述实践的运行机制及其基本环节。60.试述科学合理性标准。61.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状况。62.试述科学解释的类型。63.休谟的因果观述评。64.简述巴克莱关于“存在即被感知和感知”的学说。65.计算机技术发展与思维程式化的关系。66.试论建构科学理论的基本原则。67.简述谢林对费希特哲学的批判。68.试论科学发现中传统与创新的关系。69.试述魏晋玄学兴起的历史必然性。70.简述黑格尔关于“思想的客观性”的理论。71.张载的“变化气质”是一种什么样的学说?72.论道德选择中的意志自由。73.试析“观察和事实渗透着理论”及其影响。74.如何认识道教哲学的道器体用观?75.试比较朱熹与陆九渊的“心即理”说。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75题)1.论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2.简述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和矛盾运动。3.观察与实验的关系。4.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关于本原的学说综述。5.简述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6.什么叫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7.如何理解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8.简述黑格尔关于“辩证的否定”的思想。9.如何看待性善论在儒、释、道三教调和中的作用?10.如何看待预设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关系?11.如何正确解释测量中的常数。12.论规范伦理学的三个基本问题。13.康德是怎样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的?14.假说方法在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15.简述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16.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17.简述黑格尔关于“历史与逻辑一致”的思想。18.试述道德与政治的关系。19.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20.论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观。21.科学事实的主要作用何在。22.简述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23.新的经验规律是怎样从理论规律中导出的。24.怎样理解谭嗣同的“器本道用”观及其意义?25.试述史蒂文森的情感主义伦理学。26.怎样看待道德进步?27.简述经院哲学中唯实论与唯名论之间的争论。28.简述黑格尔关于“实体即主体”的思想述评。29.论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30.宋明心学的天人观有什么特点?31.怎样认识惠能禅宗的“识心见性”说?32.试述元伦理学的特征。33.义务论伦理学与目的论伦理学的区别是什么?34.王夫之是如何发明他的“天下唯器”说的?35.论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关系。36.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37.试述“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区别和联系。38.论述罗尔斯的自然义务观。39.论历史合理性与道德合理性的关系。40.试述良心的基本内涵。41.试述猜测、假设的或然性和理论的可接受之间的关系。42.直觉与灵感的关系。43.简述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的联系与区别。44.怎样理解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说?45.论述道德规范的普遍性。46.唯物史观是怎样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47.简述孟德斯鸠关于“法的精神”的理论。48.论道德的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及其统一。49.行动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的区别是什么?50.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51.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52.概述黑格尔的哲学体系。53.宋明理学有哪些主要的流派及其理论形态?54.简述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说。55.严复是如何传播进化论的?56.简述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57.科学方法的基本特征。58.经验论、唯理论关于认识论问题的争论述评。59.试论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及两者的关系。60.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科学体系。61.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62.如何认识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辩?6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是如何实现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并进而创立唯物史观的?64.论道德选择中的知、情、意的作用。65.康有为的“天予人权”是一种怎么样的学说?66.简述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基本特征。67.简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68.试述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变。69.试论理论规律中的几个基本特点。70.简述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公设”的学说。71.科学规律的主要功能。72.试分析朱熹理气论的基本思想。73.试述道德的起源与发展。74.为什么说发现和辩护之间没有一道鸿沟。7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一)测量的作用。测量将理论和实践、经验认识和数学表达联系起来。 1、测量为运用数学概念和技术去研究自然提供了必要条件。 2、测量精炼了科学结构。 3、测量作为一种说明具有简洁性、准确性、普遍性和不变性。 (二)测量的哲学意义。 1、测量有赖于计量技术。 2、测量问题对认识论提出的重大挑战。测量离不开物质手段,这就存在对被测客体的干扰。尤其在原子尺度,目前存在着某种绝对意义的干扰,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和测不准关系的提出,成为重要哲学问题。2.参考答案: 在人类中心主义者看来,我们之所以保护环境,无非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发展。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依据在于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而自然万物都只有为人类需要的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3.参考答案: (1)《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概括为五句话:“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纲要》可以细分为这样一些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这些公民道德规范,在调整公民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他人的关系中,各有不同的功能,但又有相互联系的共同功能:“爱国”是主要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守法”主要是“爱国”规范的延伸,把“守法”作为公民的“底线”;“明礼”主要是规范公共场合的公共道德行为;“诚信”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勤俭”是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表现;“奉献”主要是规范公民与社会的道德关系。 (3)在实际的公民社会的道德实践中,各个公民道德规范的功能是相互渗透和交叉进行的。对功能的认识和划分则不能绝对化。4.参考答案:知识生产过程也是科学认识提升的逻辑顺序:首先由科学实验提供科学事实,接着进行科学概括,最后再建立起理论体系。科学理论是一种特殊的陈述体系。规范的科学理论形成一个有层次的递进语言结构:事实、规律、理论。从科学事实(单称命题)出发,经过归纳等方法由科学事实上升到科学规律(全称命题),再按一定的逻辑模式把科学规律组织为科学理论。5.参考答案: 在本体论上二程的道(理)气合一,表现在人性论上就是性气不离。儒家既禀持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境界,就不应只推尊人而否定物,肯定人性而贬斥物性就已经是天人为二了。但只有普遍性而无特殊性亦不可,性本善而只有人得体验而扩充之,物则只知其生而不知其本,故人性又不同于物性。 性的普遍与特殊之差,在二程具体是指本性与气禀之差。“性之本”也就是“性之理”,明确标示性之本才能保证性善的普遍性的落实。就价值判断来说,与张载的否定不同,二程多次正面肯定了“生之谓性”的意义。 气禀在二程亦是可变的,认为“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说法,移与不移不在于禀赋而在于人为。二程的澄治之功大致类似于张载的“善反”,但又不尽相同。因为张载的善反是进达完全的天地之性,二程的澄治却只是返回到“元初”本然。6.参考答案: 休谟通过对因果关系的深入考察,认为因果关系的发现不可能通过理性而只能通过经验,但是经验同样也不可能告诉我们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不过它们却能够以一定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心灵。当我们经常性地经验到事件A之后总有事件B相随时,这就使我们对事件A的经验与对事件B的经验之间产生了某种习惯性的联想,这就是所谓“必然联系”观念的来源。休谟得出了结论:“根据经验来的一切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7.参考答案: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识到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他用“火”来象征万物的本原,以燃烧体现万物的流变,认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分寸熄灭”。赫拉克利特指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每一次遇到的都是新的水流。他一方面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以“永恒的活火”为象征说明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真正不变的东西就是“变”本身。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变化亦有一定的规范,自然万物都是循着这规范而变化的,这个规范性的原则就是逻各斯。8.参考答案: (1)道德的客观多样性,是指道德的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以及道德现象的社会文化多元性。道德的客观多样性导致了道德的相对性。一种道德信念只能在具体的文化背景条件中去理解。 (2)从一般性上看,道德知识在结构上是相同的,但具体的道德观念则可能是极不相同的。 (3)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文化的分化以及相互的差异逐渐显现,并形成了不同的道德传统。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寻求一种人类的道德共识和全球普遍伦理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交往的紧迫任务。9.参考答案: 王弼主张有生于无(道),以无为本。他论证说,只有无形无名之道才有资格成为万物的宗主,因为凡有形的东西都有分界,即都是以自身所特有的形名的规定性为其存在的前提。而此规定性不论其适用范围有多大,总有所尽所止之地,所以规定性同时就是限制性。那么,以无为本也就是十分自然的结论。 “体用”较之“本末”,具有更为鲜明的本体论的色彩。王弼认为,万物只是依赖无才显出自己的贵重和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故无是万物的本体和作用的源泉。10.参考答案: 弗朗西斯·培根在科学方法论领域一反亚里士多德的正统地位,把程式化的方向转向科学发现的程序,导致了归纳逻辑的深入研究。他试图通过查阅存在表、缺乏表和程度表,提取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由培根开创的归纳逻辑研究,由英国逻辑学家约翰·穆勒完成。穆勒提出了称之为“穆勒五法”的归纳格,认为科学理论是依赖这些归纳格才得以发现和证明的。11.参考答案: 晚于王夫之近一个世纪的戴震,对上下道器问题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指出应该拿“道”和“器”去解释什么是形而上和形而下,而不是相反。 当然,戴震没有明确做出这一论断,他的矛头主要是指向程朱的“理气之辨”。故“形而上下”的唯一合理解释,是以“形”为己成形质之义,形而上就是成形以前即阴阳气化,形而下则是气凝结成形以后即具体事物。从“前气”看是形而上,从“后形”看则是形而下。器是指成形不变之物,道则存在于此物之中而不可离,可离非道也。戴震虽是程朱理学的批判者,但他以“前后”解释“上下”,也是对被批判者的批判继承。 戴震哲学对于形而上下问题的重新规定,标志着古代哲学的本体论研究已经走完了最后的历程。中国古代形而上下观的主导倾向是上道下器的统一,但又有不同的对待处理上下前后之间的差异的主张。12.参考答案: 1.科学预见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预见最近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可能性,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思想基础。 2.一个好的理论,必然会通过预见当理论提出时尚未呈现的现象来扩展我们的知识理解。 3.科学预见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在可能范围内标示了理论解释了对象的本质。 4.科学的预见功能,是科学理论能动作用最鲜明、最显著的表现之一,也是科学理论相对独立性最有特色的表现之一。 5.科学理论的解释功能和预见功能的实现,使它成为变革现实的武器,为人类自觉控制、改造自然与社会提供了可能。 6.一个新理创立最高价值就在于它对新经验规律的预言性。13.参考答案: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恩写于1845年至1846年的著作,清算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历史观,论述了唯物史观。主要思想有: (1)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2)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活过程。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的发源地和基础。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并构成矛盾运动,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马恩还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发展的规律。 (4)社会形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第一次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14.参考答案: 马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国家起源问题上要反对“君权神授论”和“社会契约论”等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从国家阶级本质上看,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首先,国家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对被统治阶级进行专政。民主是有阶级性的,民主是与专政相联系的。其次,国家主要成分是军队等暴力工具,国家本质上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暴力工具。 国家的职能是由国家的本质决定的。国家的对内职能是: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调整阶级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组织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干预社会生活;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调节社会关系。国家的对外职能是: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主权;处理国际关系或外交事务,维护本国利益。15.参考答案: 在中国思想史上,与儒家等学派积极入世的“有为”主张相反,道家主张消极遁世的“无为”。治国之道,不在于礼义和法令的滋彰,而在于“为无为”。统治者自己要以无为为表率,对人民则是使其愚昧。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只要在上者做到了无为,在下者便会自然走向纯朴,从而坐享天下大治。 同时,老子还认为“有为”是违背天道本性的。因为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原则却相反“损不足奉有余”。老子“无为”的社会主张是促成“小国寡民”的上古理想社会。16.参考答案: 马于1945年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把它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所包含的新世界观的主要思想有: 一,划清了新唯物与旧唯物以及唯心主义的界限。旧唯物不懂实践,离开实践活动去消极地认识世界,否定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否定了人认识的能动性。于是,能动性被唯心主义夸大为神秘的东西。 二,把科学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解决了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标准问题。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把握事物,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三,正确回答了社会本质和人本质的问题。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人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新世界观的根本任务是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以往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7.参考答案: (1)宗教以道德为基础。宗教的教义或教规以世俗道德为基础。 (2)宗教具有超越道德的威力。宗教对道德的作用,就在于以一外在的超越性力量来强化道德的制约机制。 宗教对道德具有巨大的支持作用。宗教在信仰者那里,对于信仰者自身的道德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从宗教史的角度看,宗教偏执或宗教不宽容,则是许多社会罪恶的根源。18.参考答案: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或者说存在和非存在。所谓“原子”的含义是“不可分割的东西”。作为本原的原子除了不可分割外,还具有以下的基本性质:内部充实坚固,没有虚空;数量无限;“不能为感官所感知”;因为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相互区别。所谓“虚空”虽然空虚而稀薄,但同样实在,亦是本原之一,因为不同的原子只有在虚空中才能运动从而形成万物。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对前人思想的借鉴和超越,一与多、存在与非存在、本原与事物等问题在此形成了新的解决方式。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体现了早期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朴素辩证的自然观转向了机械的自然观。19.参考答案: 按程颢的推论,不但善恶无法言先天,就是“性”之概念亦难以表达,一旦表达,就已经是性之发动而善恶生,亦即“人生而静”以下的现实人性了。不论性善还是性恶之性,其实均是后天所起;均与本性无关,本性只是静而无所谓善恶。 到南宋初,二程后学胡安国、胡宏父子进一步提出了“善不足以言性”、性善为“叹美之辞”而实“不可以善恶辨”的观点,强调性作为哲学本体和最高范畴,是超越后天的善恶评价的。所以除了赞叹性的美好外,连圣人也“无得而名焉”,自然善恶“不足以言之”。 胡氏父子的思想对中国心性哲学思考本体与善恶的关系影响极大,明代王守仁等性无善恶的观点,均可以从性本静而超越善恶的角度上去给予解释。在他这里,本体境界是超越性的,不能混同于情感、意念层面的后天善恶观念。善恶是心体动而为意念之后的产物。即不能以现象态的价值判断去规范本体。20.参考答案: 1.归纳原理认为,如果大量A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中被观察到,而且所有观察到的A都具有B性质,那么,所有A都具有B性质。 2.归纳原理从逻辑上无法证明。我们不能用归纳来证明归纳。与归纳的证明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困难传统称之为“归纳问题”。 3.“归纳问题”可以表明:归纳方法并不是科学认识的唯一方法,它有自己的作用范围,有自己的局限性。应当强调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理论思维的重要作用,坚持把事实向理论的过渡进行到底。21.参考答案: “仁”的概念在孔子以前已经出现,但以“仁”名其学却是由孔子开始。仁者“爱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爱人”,要求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出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仁爱在孔子具有一般的人类之爱的意义。孔子是宗法等级制的拥护者,但他也看到这一制度需要进行修补,需要以仁爱的形式来修饰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容。仁爱在孔子又主要是一种道德义务,强调的是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重在培养人的德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既是出于彼此相爱的人格相互尊重的需要,又是一种“为仁由己”的道德自律,它并不主动关心权益和报偿的问题。22.参考答案: 费希特最初是康德哲学的追随者,但逐渐对康德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不满。在费希特看来,康德的批判哲学是不彻底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为认识设定了两个不可缺少但却又是不可知的逻辑根据:一是在主体之外有一个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物自体),作为感觉经验的根据;一是在主体之中有一个同样不可知的先验自我,作为一切先天综合知识的逻辑根据,而实际上这个先验自我也就是《实践理性批判》中道德的意志本体。在费希特看来,康德承认物自体的存在,这等于非批判地将因果范畴运用到了经验范围之外,所以与其哲学的基本原则是矛盾的。当康德把物自体看作是感觉表象的原因的时候,他的确将因果范畴非法地使用到了经验之外。另外,康德哲学虽然以先验性为特征,但是经验主义因素太浓厚了,而且他的二元论使其哲学无法成为一个一以贯之的哲学体系。23.参考答案: 在近代哲学中,洛克是第一个将经验论构造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哲学家。他假定人的心灵如同一块“白板”,由经验在上面印上了印痕,从而形成了观念和知识。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感觉,一是反省,即“外感觉”与“内感觉”。感觉的对象是外界事物,反省的对象则是内在的心理作用,这两种经验在心灵这张白纸上写下了观念的文字,因而一切观念都来源于经验。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由观念构成的。观念可以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所谓简单观念就是感觉观念和反省观念。简单观念有两个基本特点:被动性和单纯性。所谓“复杂观念”就是由几个简单观念所组成的观念。心灵利用简单观念来构成复杂观念的作用主要有三种:(1)组合作用;(2)比较作用;(3)抽象作用。 所谓知识就是理智对于两个观念的契合或矛盾的一种知觉,亦即对于两个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我们的知识只与我们的观念有关,观念是知识的对象。知识有三个等级,它们从高到低排列为直观的知识、证明的知识和感觉的知识。其中直观知识具有最高的确定性和可靠性,是全部知识的基础,感觉的知识则是单纯或然性的知识。 我们的知识只是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因而它的范围是非常狭窄的。首先,知识的源泉即感觉和反省这两个经验的“入口”太小太狭窄了。其次,我们的观念比经验的范围更狭窄。最后,我们的知识的范围比观念的范围更狭窄。洛克一方面承认心外有物,另一方面又主张认识只局限在观念范围,因而不仅无法证明心与物的一致性,而且走向了不可知论。24.参考答案: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唯物论,但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这是真理标准上的辩证法。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会导致怀疑论和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则会导致思想僵化或教条主义。 这一原理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理论基础。解放思想,就是要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开拓进取。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的规律性出发,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不能在认识上设立禁区,不能在思想上凝固僵化。由于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绝对性或确定性,因此解放思想必须始终坚持实践标准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对主观主义。25.参考答案: 善恶标准的绝对性:善恶标准在根本上可以说就是利益标准,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或共同利益都是道德上有着正值意义的行为。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因而行为越有利于社会,则越体现出更多的善的意义。 善恶标准的相对性:善恶概念也具有历史性的内涵。利益标准是善恶标准的最终根源,道德原则和规范标准的这种关系,常常使善恶标准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和不确定性。统治阶级认为恶的,被统治阶级往往认为是善的,统治阶级认为是善的,被统治阶级又认为是恶的。 相对性是和绝对性相联系而存在的,具体性总是和一般性相对而言的。善恶标准的绝对性和一般性表现在,人们总是把那些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品质看成是善,而把有害于社会的行为看成是恶。26.参考答案: 中国哲学的“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自然之天 自然之天包括作为实体和属性的存征两个方而。天作为实体的自然界,为人的认识世界提供对象和源泉;作为属性的存在,则表现为自然的客观必然性。儒、道均主张自然自天,但儒家之自然是指自然界或自然属性,而道家之自然却意在自然而然或自然无为,着眼点在人对天的顺从和效法。近代则主要根据自然科学知识将天视同为整个宇宙空间,这与古代的自然之天相比己明显具有了新的内容。 第二、主宰之天 主宰之天包括人格化至上神和社会制度的保障两重含义。人格化至上神表现为天命、天志、万物之祖等概念并在冥冥之中主宰着宇宙和人事。主宰之天的特点是具有无上的权威,人事活动的一切,只能在不违背天意的前提下才有意义。但因天人相类是主宰之天得以成立的一个前提,故人对天亦不是绝对被动,人可以以行感天。而放之于社会国家,王朝的生存传延取决于天的意向,天不变道亦不变。 第三、本体之天 本体之天包括道、理、性、心、气等不同的界定,因其取舍不同又称为心性之天或义理之天。天论在这里实质上是本体论。作为形上本体和客观必然性,天是哲学体系构造的根据。由此,就不应只注意“下”界的可感的现象,更要透过现象去探究“上”天的不可感的本体。本体之天在宋明时期成为天的主要的规定,天人关系规定着人的道德本质并为人提供为善去恶的先天根据。 第四、至善境界 天作为至善境界,为人们的道德修养提供终极的目标和典范。不论是尽心、知性、知天还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亦或穷理尽性、自明而诚,天都是最高的理想境界,其人格化表现即是圣人。佛教的天仍未超脱轮回,并非最高境界;道教的天反映的是人长生不死的现实利益需要。27.参考答案: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社会革命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革命实质是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经济关系和政策,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再次,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28.参考答案: 黑格尔辩证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把宇宙万物看作是一个由于其内在矛盾而自我运动的过程,从而把真理理解为过程、结果和全体,理解为一个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是一个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越是在后的阶段越具有现实性和真理性,因为它们是前阶段“扬弃”自身的结果,因而克服了自身的缺陷并且保留了合理的因素,而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把此前一切阶段都包容于自身之内的整体。于是哲学之整体就是一个圆圈,在它之中,起点与终点乃是目的与目的的实现这样一个自我完成自我实现的关系。 黑格尔的辩证法以“三一式”为其形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题、反题与合题。一般说来,正题是肯定的环节,它表明矛盾此时还处于潜在的阶段;反题是否定的环节,此时矛盾双方得到了展开;合题则是“否定之否定”的环节,它是正题与反题的对立统一。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由许许多多这样的正题、反题与合题的“圆圈”所组成的一个巨大的“圆圈”。29.参考答案: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前进或上升是事物发展不可逆转的基本方向和趋势。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而形成一个发展周期。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否定都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必然会不断完善,不断前进。事物前进、上升不是直线型的,而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遭到旧事物的抵抗,曲折前进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如果把前进性和曲折性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30.参考答案: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作为生产者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人们。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制约。 依据上述原理,党提出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正确领导的基础: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当前,在实践中自觉地贯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对于党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1.参考答案: 知有深浅层次之别自“知”字出现时便已为人们所察觉,程颐认为:知而不行的问题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要有“知”,则必定能行。当然,如此之知的实质是深知,深知方能知之必行,即深知已经是知行的统一。 湖湘学者主张知行互发,对“知”之层次的分析亦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轻重”的尺度不仅用于知行之间,更深入到“知”自身之中,张栻明确将知识分成了两个层次,一是感知事物的存在状况,一是认识事物存在和变化的究竟。匹夫匹妇之知是轻知浅知,知至、至之之知作为君子治学的目的无疑是重知深知,而实践则是沟通轻、重之知的中介和桥梁。 所谓知先行后之知是指实践之前的粗浅知识,至于深层次的知识则只能产生于实践。在人的具体认识过程之中,既有知先行后,也有行先知后。如果脱离开实践,只端坐于室想象,是不可能真正认识事物的。张栻提出的“实践”概念,在中国认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连接知识的两个阶段并促成致知力行的交相互发。32.参考答案: 逻辑地还原于经验和反对形而上学是新实证主义的两个重要特征。 (1)新实证主义贯彻了经验主义。新实证主义者们首先把某些可以归属于“直接的感性所予的”初始元素(命题和大纲)区分开来,将它们视为知识的经验基础,再制定出一套还原方法,把科学的所有其他命题和纲领归纳为上述初始命题和词项,从而找到对科学的一切命题作经验证实的手段。简言之,所有有意义的经验陈述都能归为中立的直接观察语句。观察语句最重要的哲学用途就在于能够以它来证明经验陈述的真或伪,从而讨论知识基础的结构问题。 (2)石里克认为,形而上学以违反规则的方式去使用科学语言符号的意思,他们是没有意义的,是无法用经验证实的。33.参考答案: 经院哲学家安瑟尔谟因其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著称于世。在他看来,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不能仅仅在思想中存在,如果它仅仅在思想中存在,就还可以设想它也在实际上存在,那它就会更伟大了;或者就可以设想一个既存在于思想中、又存在于现实中的伟大存在者比它更伟大。这些都与“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的定义是自相矛盾的。所以毫无疑问,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即上帝,既存在于思想中,也存在于现实中。这种从概念推论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受到了康德的有力批判。34.参考答案: 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为以“仁政”为代表的一整套社会政治主张。仁政的基础是“制民之产”,仁政的核心是重民。人民是统治者的“三宝”之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强调“得民心斯得天下”这一对统治者来说至关重要的经验教训。孟子的民本主义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 仁政是以善心扩充弘扬的形式来实现的国家组织行为,其基础是性善论。孟子主张人先天性善,要求努力培养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即养“浩然之气”。孟子承袭孔子的天命观又加进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内容。人可以通过“求其故”的途径而知天命,对人的力量充满了信心。在哲学上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著名观点和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模式,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心性哲学的源流,影响了宋明以后整个儒家哲学的发展。35.参考答案: 实质性义务论伦理学认为,行为正当性或责任性的标准在于行为本身或行为发生的背景条件。如遵守诺言、见义勇为等等这样的行为,其本身就是正当的,履行它就是义务。而在一种责任、命令、规定条件下的行为,也是一种义务行为,其行为的正当性来自于一定的背景条件而不是履行这个行为的后果。 形式义务论的伦理学强调行为正当的标准在于,履行行为时所依据的准则规范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不同道德判断之间的必然联系。形式义务论的伦理学力图解决义务论面临的多元价值面前的道德冲突,如讲真话的义务和不伤害他人的义务的冲突。36.参考答案: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某些特定关系时应遵守的最一般、最具体的道德规范。其基本要求有: 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反对以人的出身、地位、职业来评价人的价值的形形色色的错误的价值观。 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广大劳动者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作为手段,人人需要劳动;作为目的,劳动者享有社会财富。37.参考答案: 实践的观点是马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马主义认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了反映论的原则,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并把反映论发展为能动的反映论,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主张认识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马主义认识论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的可知论,反对一切不可知论。 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反映论的一般原则,但是离开实践,把认识的主体看作生物性存在,主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马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直观性,把反映论发展为能动的反映论。38.参考答案: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亦即“理念论”,被称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而其基础就是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划分。 所谓“理念”意即“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个别事物是感觉的对象,而它们的类即理念则是知识的对象。柏拉图区别了两个世界:可感事物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事物的世界是可感的对象,理念世界则是可知的对象。 为了解决理念的认识问题,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后来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遗忘了一切。所以,学习就是回忆。灵魂转向说的内容是,人的灵魂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我们对理念的认识就是灵魂的四种功能依次转向的结果。 由于柏拉图将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截然对立起来,无论回忆说还是灵魂转向说都不可能解决知识的问题。柏拉图的理念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体系。39.参考答案: 一、直觉思维区别于逻辑思维的重要特征在于它那种直接把握的思维方式。在直觉思维过程中,跳过了许多中间步骤,从总体上进行识别和猜想,一下子得出结论。看上去,直觉思维表现为逻辑的中断。逻辑思维则更多变现为渐进的发展。 二、二者在科学理论的创造和发展中互为补充。直觉创造以前,还要在逻辑大道上行走,在逻辑中断处才会出现直觉的识别与猜测。而直觉得到的知识,也要经过逻辑加工与整理,才能纳入完整的科学体系。40.参考答案: 天与人交相胜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天与人各有所能。凡世间万物都有能有不能,故必然的结论便是双方的互相补充。二是天与人各有所胜,双方相互作用。三是天无意识,其胜人不过是自然本性而已;人却是有意识地胜天,自觉改造自然。总起来,天永远按自身固有的特性规律变化,而不干预人事;人却依靠自然提供的条件,运用其特殊的所能治理万物,但又不干预自然变化本身。 天人交相胜、尤其是人胜天在刘禹锡是有条件的,这即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基础的法制的执行情况。如果法大行,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天命就没有流行的市场;法小驰,人道混乱,天命也就乘虚而入;法大驰,人道完全被破坏,一切也就只能取决于天命。历史上所以存在“天预人”和“人胜天”两种情形,原因取决于人,“人道昧”还是“人道明”,是判定天胜人还是人胜天的最后的标准。刘禹锡的理论在后来相当长的时期,都是非常卓越的思想。41.参考答案: 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首先,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其次,自然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再次,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增长率和密度等等。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其次,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1980年,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联盟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根据我国国情,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的增长。要正确理解和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与社会进步、人口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42.参考答案: 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构成了早期希腊哲学的重要转折,巴门尼德提出两条研究的途径:一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条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显然,第一条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与真理同行:第二条则根本不可能,因为“非存在”亦即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不能被述说也不能被思想,唯有“存在”是述说和思想的对象。“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区分体现了巴门尼德对自然哲学的批判态度,其目的是把人们的目光从纷繁杂乱、变动不居的现象引向常住单一的本质,因为只有常住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性认识的对象。 巴门尼德关于“意见之路”与“真理之路”的区分是西方哲学中“现象”与“本质”的区分的雏形。与探寻时间上在先的本原的宇宙论不同,巴门尼德所追问的主要是逻辑上在先的存在。43.参考答案: 可检验性,即从构建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可以推导出可供解释或预言的经验事实,这是科学理论所必需满足的最低限度的必要条件。 可检验性至少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可检验性意味着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科学实践活动,实验方法是科学的标志,是最重要的科学方法。第二,可检验性为科学假说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原理,不论提出假说还是鉴别假说都应当遵循这个原理。第三,可检验性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在这里表现为实验结果必须可以再现的可重复性特点。44.参考答案: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官与客观事物接触而获得的对事物表面现象与外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经验材料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而获得的对事物本质或内在联系的认识。它们二者在性质、内容、形式、特点等方面都不同,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果割裂二者联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45.参考答案: 德国哲学家康德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批判。他以“哥白尼式的革命”将事物划分为显象和物自体两个方面,认为我们关于现象可以形成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但是对物自体却不可能有任何有效的知识,因为我们对之无法形成任何经验。所以就知识而言,自然科学是可能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的认识从感觉经验开始,通过知性范畴的综合统一而形成了知识,但是人类理性并不就此而满足,它还要使知识成为体系,追求知识的完满性。理性的作用是“调整性”的,它与经验无关而只与知识相关,其作用只是引导知识进一步完善,将知识调整成为体系,所以理念的统一性只是“理想的统一性”而不是“现实的统一性”。然而,由于人类理性总是穷根究底,非要去追问经验背后的根据是什么,这就使它错误地把理念的“理想的统一性”当作了“现实的统一性”,从而陷入了“先验幻相”。在康德看来,任何表象都是可以经验的,但是表象之全体却是不可能经验的,而且我们只有一种认识工具,那就是只能在经验中使用的知性范畴。因此,当理性要求认识现象背后的统一根据的时候,它就不可避免地迫使范畴作超验的使用,由于我们对此没有任何经验,所以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知识。 康德通过对理性的批判证明了科学知识是可能的而以往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形而上学本身没有意义。我们对理性的批判虽然证明超验的对象是不可知的,但是也因此而证明了它们是可能存在的:我们的认识对象是现象,而现象并非终极之物,在它背后一定还有东西存在,虽然我们无法认识它们,但是却可以将它们思想为自由的东西。46.参考答案: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哲学的显著特色在于其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赫拉克利特强调火的生生不息,肯定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声称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坚持运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并觉察到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斗争。不过他最终还是将和谐和统一看作运动变化的归宿,认为宇宙的变化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 赫拉克利特因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被看作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思想中的相对主义因素和循环论色彩为他的弟子克拉底鲁对其思想的片面发挥留下了余地,据说克拉底鲁宣称“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47.参考答案: 邓论是马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思的继承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主义,是马主义的新阶段。邓哲是邓论的重要部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哲学概括和总结。 邓论对马哲学的坚持和发展表现在: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列毛精髓,总结新经验,开拓了马哲新境界; 二,坚持和发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结合实践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 三,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 四,提出了发展就是硬道理,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发展观,丰富了马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五,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理论,发展了马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六,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提出“一国两制”发展了马主义国家观。48.参考答案: 对“真知”的探讨是宋明理学知行观的重要内容。理学家无不以为自己的知即是真知,而真知就是指能落实到行之知,不能行之知则必不是真知。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在气学派思想家看来,又事实上取消了行的地位,故必须对此提出批评。 王廷相不同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但也不赞成程朱的知先行后。在他看来二者的弊病是“皆不于实践处用功,人事上体验”。实践是王廷相知行观的基础范畴和评价标准,他据此认定王学和朱学都是脱离实践的“有害”之学。事实上,自宋以来,学者们虽然都追求“真知”,但因其税离实践,结果走向了歧路。故只有“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人的认识活动包括知指导行和行检验知的全过程,“真知”只能产生于实行践履之中。 所以,王廷相不止在理论上强调知行兼举,而且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实地实事的仔细考察,纠正了不少前人的认识谬误,从而使他的“真知”说也就更具有力量。49.参考答案: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实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质,一方面必须是不可分的单纯性的实体因而具有统一性,另一方面必须在其自身之内就具有能动性的原则,这样的实体就是“单子”。所谓“单子”就是客观存在的、无限多的、非物质性的、能动的精神实体,它是一切事物的“灵魂”和内在目的。单子作为单纯的精神实体具有“知觉”和“表象”的能力,由于“知觉”的清晰程度不同而存在着质的差别,形成了一个等级系列。单子之间的等级是无限的,从上帝到最低级的单子,其间存在着无限多的等级,这些等级之间没有分离的间隔,因而整体是连续的。然而,这一连续性的宇宙图景毕竟只是静态的结构,由于每个单子都是自因的自动机,而且单子与单子之间没有相互的物理影响,所以任何单子的发展变化都有可能破坏这个连续性的整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莱布尼茨提出了“预定的和谐”的理论。上帝在创造每一个单子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了一切单子的全部发展情况,在安排好了每个单子各自独立的发展变化的同时,也使其余的单子各自作相应的变化,因而全部单子的发展就自然而然地和谐一致,始终保持着整体的连续性。因此,整个宇宙就好像是一支庞大无比的交响乐队,每件乐器各自按照预先谱写的乐谱演奏不同的旋律,而整个乐队所奏出来的是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 在莱布尼茨哲学中,“预定的和谐”既是宇宙整体的连续性秩序的基础,也是心身关系协调一致的保证,构成了其哲学的最大特点。他以“预定的和谐”这个最大的奇迹排除了其他所有的奇迹,也排除了上帝对自然过程的任意干预。50.参考答案: 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借助亚里士多德哲学来证明上帝的存在,提出了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方式: (1)第一推动者的证明。一切事物都必须被一个东西推动。所以,我们必须达到一个不被任何东西推动的第一推动者,这就是上帝。 (2)第一作用因的证明。没有原因也就没有结果。因此,我们必须设想某个第一作用因,这就是上帝。 (3)必然存在者的证明。任何事物都是从其他事物获得其存在和必然性的。因此,我们必须设想某种必然的东西,它自身就是必然的,同时又能赋予其他事物以必然性和存在,这就是上帝。 (4)从存在的等级出发的证明。事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好、真和崇高等品性,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它们与最好、最真实和最崇高的东西接近的程度。因此,有某种最真、最善、最崇高、因而最具有存在的事物,它是使一切事物存在并具有好、真和崇高以及其他完美性的原因,这就是上帝。 (5)事物最高指挥者的证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和谐的和有秩序的,仿佛都听从一个有知识和智慧的存在者的指挥,指挥者就是上帝。 托马斯借助亚里士多德哲学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从而不仅使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不再威胁基督教的信仰,而且使基督教的神学表现为一种具有哲理的思想体系。51.参考答案: 在马主义看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发生离不开实践,人们要想获得真知,就必须参加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经验,进而上升到理论。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它不断创造新的认识工具,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加深人们认识世界的深度和广度,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再次,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一切科学理论或知识,一旦离开了为实践服务这个目的,都将失去意义。 最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这几方面可以看出,实践的观点是马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现点。52.参考答案: 1.简化、纯化以致强化自然过程。以便在人工条件下研究。 2.通过各种形式实行模型化原则。 3.必须具备可重复性。可重复性体现了实验过程在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过程,对实验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做了保证,是实验的基本要求。53.参考答案: 在复杂事物中,往往有多种矛盾存在,但它们地位不同,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处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分是相对的、可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双方会相互转化易位。54.参考答案: 近代体用之争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处理中学与西学之间的关系。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在积极的层面有容纳西学和认可改革的意义,但在根本上是力图挽救儒家所遇到的危机。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观遭到了严复等近代维新论者的尖锐批评。 严复首先从历史观上对中西不同的思维观念进行了鉴别。他指出,中西之间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人“好古而忽今”,西方人“力今以胜古”,所以中人相信历史循环,而西人信奉历史进化,这就必然造成了西方的强盛和中国的落伍。 在政治伦理观上,中国重三纲,讲亲亲和尊主,西方则重平等,讲尚贤和隆民,双方优劣非常明显。 至于“中体西用”的学说本身,严复认为是完全说不通的。因为体用一源,不可分割,不存在牛体马用,也就不存在中体西用。所以,想以中体西用的拼凑来避免列强的倾轧,只能是自欺欺人。只有从根本上变革中国旧学,才有可能真正挽救中国衰亡。55.参考答案: 笛卡尔认为,在所有的知识真假难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的唯一妥当的方法就是来一次普遍的和彻底的怀疑,将一切稍有疑窦的意见清除出去,寻找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知识作为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当我们发现所有一切都是可疑的时候,这个怀疑本身却表明了一条无可置疑的真理,即“我在怀疑”本身是无可置疑的。换言之,怀疑必然有一个怀疑者在怀疑,思维必然有一个思维者在思维。因此,“我思故我在”乃是一条真实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之动摇的真理。 笛卡尔把“我思故我在”作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以主体性原则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基础,确定了方向。然而,他将“我”看作思想的实体却是不合法的。不仅如此,当他为近代哲学确立主体性原则的同时也留下了一道二元论的难题,使后来的哲学家们在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时始终难以摆脱困境。56.参考答案: 社会意识受社会存在决定,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一致性或不平衡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一方面社会意识往往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的社会意识(如科学预测)又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经济发达地区社会意识不一定先进,经济落后地区社会意识不一定落后。 (3)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一定时期社会意识总是同以往社会意识有某种联系,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 (4)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先进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发展,落后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发展。57.参考答案: (1)康德的动机论:康德主张,对一个行为的评价的根据,只能是他的“善良意志”。一个行为之所以被称为善的,能够有道德上的价值,唯一的根据,就是因为它是从善良的意志出发的。除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设想一个无条件的善的东西。 (2)对康德动机论的评价: A.康德强调要把处于责任的“善良意志”作为道德评价的根据,确实看到了道德价值的特殊本质,认识到了道德评价与一般评价的区别。康德动机论的深刻就在于,他既强调“善良动机”的出于责任,又强调为实现这种动机的行为努力。但是,康德的动机论无法检验这种“善良意志”,是他的“善良意志”在道德评价问题上的致命弱点。 B.康德的动机论,在道德评价上的积极意义在于,一切不是从“善良意志”出发的行为,不论其效果如何,都不能认为是善的。58.参考答案: 一、历史演变 1.在古代,自然哲学既是当时的哲学也是当时的科学。 2.实证科学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后,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人类知识的主角,最终形成与哲学不同的学科门类。 3.近代科学的产生仍然是科学家、哲学家,实证方法、思辨方法共同的结果。 4.科学与哲学的分化是近现代的主流,科学化渗透人类所有知识领域。 二、科学与哲学关系目前大致三种立场: 一是认为在哲学中还存在科学无能为力的独特问题领域;二是认为哲学也应“科学化”,成为“元科学”或“思维科学”;三是批判考察科学的前提和基础,使哲学承担现代问题,成为本来意义上的哲学。 哲学思辨是世界观发挥方法论作用的直接形式。通常表现为科学活动中的理性原则;集中表现在科学家于从事研究之先即已具备某种思维框架。科学活动需要借助哲学思辩而不是迎合。59.参考答案: 实践活动是一个由主体、客体和中介(工具和手段)构成的动态的发展系统。实践功能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反馈来实现的。实践运行过程包括四个基本环节: (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的目的是初始环节和内控要素,贯穿整个实践过程和结果之中。实践方案是人们根据规律制定的计划和步骤。 (2)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的手段作用于客体。 (3)完成、检查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践过程常常会受到条件限制,出现意外,导致目的或方案不合于实际,进而影响结果。这就需要对实践效果进行检查,以获得对实践目的、实践过程、实践结果的再认识。 (4)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不断完善和发展实践活动。60.参考答案: 科学与方法的基本问题即科学的合理性问题。 预设主义宗旨是预设两个前提来为科学辩护。其一是以经验的合理性为最终目标,其二是以逻辑为合理性的基本形式。 科学合理性标准来自预设主义两个特征的叠加:科学真理的最终标准,科学命题的意义所在,非经验莫属;同时应当用一种合乎逻辑的形式或结构体系,把科学中所有的陈述组织起来。61.参考答案: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首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是基本相适应的。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或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适应我国生产力状况的。以无产阶级专政和党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以马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状况的。这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其次,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又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一面。但是,不相适应的一面是非基本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些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完全可以通过调整、改革来解决。必须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必须进行上层建筑的改革,建立适应社会全面发展需要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62.参考答案: 科学解释,意味着揭示事物的本质。 因果解释。这种解释试图找到制约某种现象发生、某种经验规律存在的原因。概 率解释。它试图解释现象遵循着怎样的统计规律。 结构解释。在于阐明系统的结构,揭示系统各成分之间的联系、用结构来解释系统的某些属性、行为或结果。 功能解释。把系统的某个因素看作整个系统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通过阐明由这个因素所实现的功能,帮助人们增加对系统整体的认识。 起源解释。这种解释在于揭示出各种作用的总和如何使得一个系统转变为时间上较晚的另一个系统,并且考察这个发展的各个基本阶段。63.参考答案: 休谟是近代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从洛克哲学出发,将经验主义原则贯彻到底,得出了怀疑主义的结论,他的因果观就是这种怀疑主义的集中体现。 休谟从经验主义立场出发,主张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过感觉经验究竟从何而来,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感觉经验虽然是我们被动地接受的,但是心灵可以自由地组合分解由经验而产生的观念。休谟把我们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观念的知识,一类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关于观念的知识”只关系到观念自身的关系而与外部事物无关,所以只要它们与自身相符就是真理,因而是“必然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历史学等在内的“关于事实的知识”就不同了,它们是“或然的知识”,因为这类知识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而经验归根结底是或然的。 休谟通过对因果关系的深入考查,认为因果关系的发现不可能通过理性而只能通过经验,但是经验同样也不可能告诉我们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相对、个别和偶然的经验重复一万次仍然是相对、个别和偶然的经验,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必然地推论出明天的结果。尽管多次重复的经验并不比单一例证提供更多的东西,但是它们却能够以一定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心灵。当我们经常性地经验到事件A之后总有事件B相随时,这就使我们对事件A的经验与对事件B的经验之间产生了某种习惯性的联想。于是休谟得出了结论:“根据经验来的一切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64.参考答案: 巴克莱是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继承了洛克的经验论思想,认识到其哲学中所蕴含的内在矛盾,认为如果坚持心外有物的唯物论立场,必将导致怀疑主义和无神论的后果,因此他着重发挥了洛克哲学的主观主义因素,试图从经验论的立场证明上帝的存在。他的论证过程是将可感事物与事物本身看作是一回事,从观念的存在即被感知推及到存在就是被感知,继而区分被感知的观念与感知观念的心灵,从而证明精神实体的存在。 认识的对象是观念,观念不可能离开心灵而独立存在,因此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既然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那就意味着一切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因为物是观念的集合,对象和感觉是一回事,所以事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也可以说,存在即被感知。当然,巴克莱的目标是证明上帝的存在。宇宙中有三种存在:第一种只是存在于感知者心中的观念;第二种是可以感知观念的被创造的精神,即我的心灵和其他所有人的心灵;第三种是永恒无限的精神,亦即上帝。任何事物都具有可感性质,所以它们能够被我们所感知,在于这些可感性质是上帝的作品。巴克莱试图从经验论出发证明上帝的存在,我们可以称之为感觉论的唯心主义。65.参考答案: 电子计算机是有现代逻辑学发展带来的物化成果,提供了思维程式化的可能。 人类智能活动分为四类:刺激-反应活动;数学思维;复杂-形式化系统领域;非形式化行为领域。其中前两类非常适于数字计算机模拟。 总的来说,目前计算机使用的成功,还只是扩大了人的智能而不是取代了人的智能。66.参考答案: 建构科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是逻辑简单性、内在无矛盾性和完备性及可检验性 1.逻辑简单性。它要求新建构的科学理论体系所包含的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公理应尽可能的少。 2.内在无矛盾性和完备性。建构的科学理论体系应具有自洽性和相容性。还要追求体系内部的完备性,即体系中的任何一个命题非真即假是可以判定的。 3.可检验性。从构建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可以推到出可供解释或预言的经验事实,这是科学理论所必须满足的最低限度的必要条件。67.参考答案: 谢林最初是费希特哲学的追随者,但是他发现费希特哲学将他的哲学原则贯彻到底。哲学的确如费希特所说应该是从一个最高的原则出发而建立起来的统一的体系,然而他的绝对自我却不可能是这个最高的原则。哲学的最高原则必须是第一性的和无条件的,绝对自我却是有条件的,自我总是与一个非我相对立,两者是互相限制的:自我以非我为前提,离开了非我自我就无法实现自身;非我更是以自我为前提,它本来就是自我所设定的,离开了自我就没有非我。所以,无论自我还是非我都是有条件的、有差别的和相互限制的,都不足以充当哲学的第一原理,真正的最高原则只能是超越于自我和非我之上的无条件无差别的“绝对”本身。所以,“绝对”才是哲学的最高原则和出发点。68.参考答案: 传统与创新是科学发现的两个相互补充的方面。 常规研究是一种遵循传统的、高度收敛的思维活动,这种研究总是在科学传统的范围内进行,试图调整现有理论或现有观察,使之越来越趋于一致。 科学革命是比较罕见的。而且,收敛式研究的持续阶段,正是革命转换必不可少的准备。 科学研究只有牢固地扎根于当代科学传统之中,才能打破旧传统而创新。现有的传统给予难题以意义,难题的解决提示新的传统。69.参考答案: 汉武帝以后,儒学被推崇到“独尊”的地位,但纲常名教,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相脱离。它既不能维系人心,也暴露了按此标准挑选出来的官吏的无能。名义上独尊的儒学,实际上已走向衰落。 然而,儒学衰落不等于纲常名教没有了存在的必要。相反,重振纲常名教,以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正是当时统治阶级的首要的任务。可是,用什么来重振纲常名教的?当时唯一可利用的思想工具就是道家学说。这就给利用道家思想来补正儒家,做了理论上的准备。汉代经学因此向魏晋玄学转型。70.参考答案: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真正的客观性是为思想所把握的事物的本质。黑格尔通过思想的四个特点阐述了他的有关思想。 首先,思想是能动的普遍性。思想是贯穿于整个认识之中的本质性因素。其次,思想是对事物的“反思”。事物的本质并不是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要想认识它就必须深入到事物的背后,对它进行反思。再次,只有借助于“反思”去改造直接的东西,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最后,思想“反思”的产物不仅是客观的,而且作为思想的能动性的体现,也是自由的产物:从形式上说,思想是我们的思想,而我是独立自由的;从内容上看,思想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从而摆脱了一切个别偶然的东西的限制,是无条件的普遍的东西。 在黑格尔看来,具有上述这四个特点的思想,即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的思想,就不仅仅是我们的主观思想,而且就是事物的本质,因而可以称之为“客观思想”。于是思想就统摄一切而成为思想和存在的共同基础了。由此黑格尔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原则。71.参考答案: 张载人性理论的重点在于“变化气质”。他认为人承接循守天道不息不止便是善,而此道能在自身不息的道德实践中体现出来即是性。人虽生其实性未成,“性未成则善恶混”。所谓“继善成性”,实际上就是以人力改造善恶混的过程。 张载提出性未成之善恶混的问题,说明人性的开发存在向善和向恶发展的两种可能,重点便在后天的道德创造。即只有于此勤勉不倦者,才可望实现善。“善反”其实就是除恶。气质之性是善恶混的,但人可以通过学习和善反的工夫移恶除恶。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说到底是一个全与偏的关系。不论是“善反”还是“变化气质”,只是就气的价值层面而言,并非从实体上否定气质的存在。气质为人性生成之基,否定气质等于否定人之存在本身,因而是不可能的。变化气质的完成意味着内在的价值体验和外在礼法的完美的合一。72.参考答案: 所谓“意志自由”,从消极意义来看,就是先天的不确定性,从积极意义来看,就是自主自决的能力。 意志自由表现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它使人们在多种可能性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信念和理想进行选择。 意志自由是道德行为、道德选择的前提。意志自由本身是中性的,但要通过意志自由来实现道德的自由,就必须提高道德主体自身的道德境界。73.参考答案: 现代科学的最新发展表明,绝对的原则、概念在科学中确实不存在。 一般认为是汉森首先表明,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因为观察和事实渗透着理论。广而言之,在观察中经验得到的东西取决于先前的知识背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对中性观察语言和客观逻辑的选择进行了彻底批判。74.参考答案: 道教思想家对于体用的认识亦是强调体用的相即不离。葛洪仙学以“玄道”为根基,重在发明有无的和合。有无的和合在宗教实践中表现为道与人的合一,道之玄妙使得得道之人同样玄妙,因为他已经超越了“器”的约束而展现出无尽的妙用,从而也表现出一定的体用合一的意义。 成玄英对“玄之又玄”作了新的解释,重在强调本迹、体用的相即不离,认为“道”本微妙,无所谓有无,但忽然间有了作用,也就有了“有无”;而由作用寻其本体,“有无”其实是“非有无”。故体用、有无均非定在,均不常存。那么,探讨有无问题的目的,其实在通过有无之“用”去认识非有非无之“体”,借以突出道体的玄妙,并由此去实现精神的解脱。 如此的“玄道”也可以说就是心体。在司马承祯的哲学中,“大道”与“心体”密切相关。道教的“即体即用”思想除了体用不二的意义外,还有体用不定的内容。体用不定也是为了发明体用不二的。75.参考答案: 朱熹主张心与理一,这在他并无不通之处。因为心作为认识主体,它的本来任务就是穷究和统管理,理之作用可以通过主体的概括发挥而表现出来,这是符合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的。但是,认识论之心理统一与本体论之心理统一显然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为前者可以有二有一,后者则只能一而不二。朱熹的观点实际上是“心具理”(认识论意义上)而非彻底的“心即理”(存在或本体论意义上),故在当时和以后遭到了陆九渊、王守仁的尖锐批评。 陆九渊虽倡心学,但他与朱熹的区别,在于其“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心学格局,即宇宙之理等于本心之理。陆九渊对理的问题的解决,不是从认识论出发,而是从存在的角度、即从本体论出发的。心和理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中部保持着同一,这种同一性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干扰,永不变化。从而,陆九渊推出的“心即理”与朱熹的“心即理”也就有了根本性的差别。陆氏的“心即理”是谓心和理是同一的实体,称理或称心其实只是形式,实质上并无差别,“实不容有二”,故心与理才能“一以贯之”。第2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黑尔的规定主义代表着元伦理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也就是最后阶段。 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具有规定性和普遍性两个特征。在黑尔看来,道德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道德语言的最重要用法在于道德教导之中,它能以其特殊的语言功能来指导人们的行动。黑尔把这一特征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规定性。道德语言作为一种规定性语言,是通过价值判断或道德判断体现出来的。 在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里,道德判断是普遍性与规定性的统一,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从元伦理学的路径,得出了传统规范伦理学的普遍性命令的结论,从而使得他的伦理学具有向传统规范伦理学回归的特征。2.参考答案: 任何事物部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内容和形式是事物存在发展的两个侧面,两者对立统一。首先,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