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案课型探究课课题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年级高一时间班级出课人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明朝和清朝的历史发展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如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让学生明白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依托教材和学历案,自主构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了解明朝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史实,初步构建明朝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史料,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明朝的制度变革及其带来的影响。【历史解释】借助不同类型的史料,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明朝经略边疆的历史意义。同时通过史料研习,学会辨析和分析史料的类型和史料的价值,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家国情怀】认识明朝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感悟郑和航海的壮举以及戚继光、俞大猷等民族英雄抗击倭寇、英勇作战的大无畏精神重点难点重点明朝内阁、郑和下西洋和海防危机、明朝治边难点明朝在陆防问题上的应对和在海防上遇到的挑战。问题探究式、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课前准备课件准备、班级分组准备、《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导引探究提升”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学法指导导入新课名家谈明朝明祖有国,当元尽紊法度之后,一切准古酌今,扫除更始,所定制度,遂奠二百数十年之国基。——孟森:《明史讲义》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腐败、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为中国数千年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金雍:《袁崇焕评传》我从来不认为明代比清代或汉、唐、宋、元更为重要,对一些断代史研究者将自己的研究对象无限拔高,我一直认为“甚无谓也”。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各个历史阶段和各个朝代又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个性。——方志远:《我眼中的明朝和清朝》展示名家谈明朝的史料问学生体现了什么?引起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导引1、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关于明朝的基本信息你所知道的有哪些”?2、阅读教材概括明朝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具体内容都有哪些?3、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明朝废丞相的原因?4、比较宰相制与明内阁制的异同5、内阁行使的是宰相权力吗?6、概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趋势及限制相权的主要措施和影响7、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实质和影响都有哪些?8、结合教材内容和史料分析东南沿海16世纪倭患严重的原因?对此情况明朝政府采取什么措施?结果如何?9、阅读教材我们知道觊觎中国领土和财富的不仅是倭寇,还有来自遥远欧洲的殖民者,大家知道有哪几个国家吗?10、大家知道了明朝时期海防的压力非常之大,不仅仅有倭寇的侵扰,还有来自西方殖民者的觊觎,那内陆边疆是否平静呢?请大家阅读这张地图和结合教材梳理明朝的内陆边疆有哪些隐患?11、明朝经略边疆措施的特点及影响?12、明朝是推翻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建立统治的,而明朝的又是由满足建立的清朝所继承。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清朝是如何建立以及崛起的?结合教材自学完成合作探究【时空坐标】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探究思考】1、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关于明朝的基本信息你所知道的有哪些”?①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②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江苏南京),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后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2、政治制度的变化【探究思考】2、阅读教材概括明朝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具体内容都有哪些?⑴废除宰相制度:目的:加强专制皇权。影响: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探究思考】3、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明朝废丞相的原因?①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②历史原因:明太祖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③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⑵建立内阁原因:废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忙,工作压力大。设立:明成祖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内阁”发展:①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②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③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性质: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探究思考】4、比较宰相制与明内阁制的异同相同点:职责都是辅政不同点:【探究思考】5、内阁行使的是宰相权力吗?内阁在制度上不具有丞相合法地位,非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⑶宦官专权实质:宦官依附于皇权,反映了皇权的强化。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权力:①司礼监获得批红权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探究思考】6、概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趋势及限制相权的主要措施和影响1、发展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2、限制相权主要措施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探究思考】7、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实质和影响都有哪些?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时间:自1405年到1433年,郑和前后下西洋达七次,访问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实质:自然经济下的贡赐贸易影响:积极性:①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②促进了与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局限性:③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戚继光抗倭【探究思考】8、结合教材内容和史料分析东南沿海16世纪倭患严重的原因?对此情况明朝政府采取什么措施?结果如何?背景:①元末,日本海盗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②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③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造成巨大破坏。措施:①在抗倭斗争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②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结果:①稳定东南沿海形势;②朝廷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隆庆开关)西方的侵扰【探究思考】9、阅读教材我们知道觊觎中国领土和财富的不仅是倭寇,还有来自遥远欧洲的殖民者,大家知道有哪几个国家吗?(1)背景: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频繁(2)表现:①1553年,葡萄牙入侵濠镜澳;②荷兰、西班牙侵占台湾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探究思考】10、大家知道了明朝时期海防的压力之大,不仅仅有倭寇的侵扰,还有来自西方殖民者的觊觎,那内陆边疆是否平静呢?请大家阅读这张地图和结合教材梳理明朝的内陆边疆有哪些隐患?1、明代对边疆的管理北方蒙古族:①为防御蒙古族,重新修筑长城。②瓦剌与明朝冲突:土木之变,俘虏明英宗。③鞑靼:俺答汗与明朝和议,接受明朝册封,互市贸易西南乌斯藏(藏族):①授封号(法王等)②设机构: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③任用藏族上层管理。东北女真族:①明朝管理:设立奴儿干都司②封授官号。【探究思考】11、明朝经略边疆措施的特点及影响?特点:形式多样,因俗而治,羁縻政策影响:①维持边疆地区的稳定;②促进民族交融;③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稳固,为清朝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明清易代【探究思考】12、明朝是推翻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建立统治的,而明朝的又是由满足建立的清朝所继承。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清朝是如何建立以及崛起的?⑴.满洲崛起①16、17世纪之交,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②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⑵.明清易代背景: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过程:①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②1644年,清朝多尔衮入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③清军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对本节课有大致的把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比宰相和内阁各方面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内阁实质上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明朝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通过梳理明朝处理政务流程图,学生基本理解造成宦官专权局面的原因,知道宦官专权的表现。通过中西对比,客观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培育学生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明朝沿海倭寇危机,为理解之后明朝、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做铺垫,感悟明朝逐渐落后于历史潮流,虽有开放,但明朝大趋势还是逐渐保守封闭,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感悟戚继光抗倭的为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努力和斗争,增强民族认同感以及历史使命感。通过梳理明朝边疆措施,结合地图,理解明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做出的努力,培养时空观念;通过分析明朝边疆措施的特点,思考对当今社会治理的借鉴意义。训练提升【合作探究】73页思考点1、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答案提示:郑和下西洋的积极作用和历史意义非常突出,但与许多正面历史事件一样,存在着局限性。简而言之,就是它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成本明显高于收益,难以长期持续。75页学思之窗清太宗天聪年间,汉族降官宁完我上奏说:我国六部之名,原是照蛮子家立的……必如此,庶日后得了蛮子地方,不至手忙脚乱。然《大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国今日全照他行不得。他家天下二三百年,他家疆域横亘万里,他家财赋不可计数,况《会典》一书自洪武到今,不知增减改易了几番。何我今日,不敢把《会典》打动他一字?——《天聪朝臣工奏议.宁完我请变通〈大明会典〉设六部通事奏》。2、《大明会典》是明朝的行政法典,这段上奏提出了什么主张?答案提示:作为汉族降官,宁完我认为,当时后金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盲目照搬明朝行政法典《大明会典》的倾向。他指出∶《大明会典》固然值得学习,但书中内容在明朝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过多次修改,况且明朝的国情与后金又有差别,所以将其奉为金科玉律盲目照搬是不对的。应注意材料中'全照他行不得'一句,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意义去理解,其实际意思是'全照他行'并不可取。76页问题探究明太祖阐述废宰相的原因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则对明初废宰相的做法进行了尖锐批评。他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辅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明夷待访录·置相》3、阅读上述材料,体会明太祖与黄宗羲两人对废宰相做法的不同理解。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答案提示:以一般人的眼光来看,都会觉得明太祖所阐述废除宰相的理由并不充分,近乎强词夺理。他把秦朝速亡的原因归咎于设置丞相,而且以'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将宰相制度粗暴否定,对于宰相的积极作用仅以'虽有贤相'一语轻轻带过,这都是难以服人的。黄宗羲对废宰相之举的批评则是有理有据。他首先强调'天下不能一人而治'的基本道理;其次肯定了宰相作为官僚机构首长对皇权的制衡作用;最后指出,由于皇位世袭,皇帝治国的素质要求高。展示史料信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探究思考题,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课,我们学习了明朝的发展变化,通过废宰相,设内阁等方式,明朝加强了君主专制,完成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解决了东南沿海和内陆的边疆压力,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来贡献。然而君主专制的强化也加强了明朝政治的腐化,没有及时应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最终在农民起义军和清的双重打击下,土崩瓦解,清朝起而代之,统一全国,建立起新的王朝。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进行概况总结,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整体上掌握本课内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