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二轮复习113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_第1页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113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_第2页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113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_第3页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113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_第4页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113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必备知识•知道高考考什么【连时空】纵横贯通【理主干】知识为基一、隋唐时期(581—907年)1.政治:中央实行___________,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加强了皇权;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到削弱;选官实行_______。三省六部制科举制2.经济:(1)农业:生产工具——隋唐时期出现_______,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发明灌溉工具筒车和高转筒车;土地赋税——_______、租庸调制、两税法;水利——大运河。南方进一步开发,开始超过北方,_________开始南移。曲辕犁均田制经济重心(2)手工业:制瓷业形成_________两大系统并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唐三彩以其独特制陶技艺远销欧洲。丝织业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匠户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业发展。(3)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商业繁荣;市——以长安两市为最,坊市分界;农村集市贸易草市作用显著,夜市繁荣;金融货币——出现柜坊和_____;外贸——_____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海上_________发达。南青北白飞钱广州丝绸之路3.思想文化:(1)思想:韩愈提出儒家的“_____”思想,儒学复兴。(2)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868年雕版印刷《金刚经》,_____发明并应用于军事。道统火药(3)文学艺术。李白张旭、怀素吴道子山水画燕乐二、宋元时期(960一1368年)1.政治:(1)中央: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_______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_______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元代设_______为最高行政机关,另有宣政院、枢密院。(2)地方:宋代派_____任知州,设通判、转运使;宋代改道为路,设路州县三级;元代创立_________加强中央集权,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南实行土司制度。(3)监察:宋代设_____监察地方官。枢密院三司使中书省文臣行省制度通判2.经济:(1)农业:土地政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经营方式——_________仅次于自耕农形式。南宋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宋末元初棉花的种植由边疆向内地推广。(2)手工业:部门增多,出现了新兴的棉纺织业,元代_______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_______成为瓷都,元代烧制出青花瓷。北宋已普遍用___冶铁;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租佃经营黄道婆景德镇煤(3)商业:城市经济繁荣,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时间、地域限制被打破,城市经济职能大大增强。北宋四川地区出现最早的纸币_____。宋代东京、元大都等既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临安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_____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瓦舍”是娱乐场所。交子泉州程朱理学活字印刷术梦溪笔谈书院有意无法清明上河图宋词元杂剧(4)文学艺术。【串联总结】数字法认识隋唐宋元时期的历史考点突破•提升能力怎么做考向一隋唐宋元时期的制度变革【析考点】主题突破一、唐宋时期中央行政体制变迁二、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

1.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使官吏选拔权集于皇帝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也有利于教育及文学艺术的发展。2.经济制度:(1)均田制下农民可以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3)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3.军事制度:(1)府兵制,即府兵平时耕种土地,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其最大特点是“兵农合一”。隋朝沿袭前代的府兵制,隋文帝进行了改革,唐太宗对其进行调整和健全,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

(2)募兵制,是国家以雇佣的形式招募士兵的一种军事制度。唐玄宗建立,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拓展延伸】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演变过程上,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2)影响:①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派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维护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②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③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作用。【精预测】命题前瞻1.(视角1: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才在置政事堂后设立中书门下一职。由此可知,“中书门下”的出现 (

)A.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B.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C.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D.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中书门下”设立的原因是中书省与门下省争论不断,没有体现皇权加强,故A错误;三省制下尚书省、中书省与门下省长官都是宰相,唐代实行多相制,但与材料中设立中书门下的原因无关,故B错误;材料“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可知,唐朝仍然实行中书决策、门下审核机制,故C错误;从材料可知在政事堂设立中书门下,是为了避免中书省、门下省的争论分歧过多影响决策,有利于调和中枢机构的矛盾,故D正确。2.(视角2:宋代加强君权的措施)三司使是北宋皇帝心腹之臣,是主管盐铁、度支、户部的最高财政首脑,与宰相共同负责财政事务,有“计相”之称,皇帝控制三司使以掌握财权,其在权力中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官职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提高了行政效率C.削弱了地方财权 D.调和了君相矛盾【解析】选A。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是北宋皇帝心腹之臣,皇帝控制三司使以掌握财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A;三司使与宰相共同负责财政事务,相互牵制,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三司使分割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财权的信息,排除C;三司使分割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无法体现君相矛盾的调和,排除D。3.(视角3:古代的监察制度)宋朝的“台谏”为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是主要的监察机构。谏院对朝政遗缺、官员失职等事进行规谏讽喻。宋太祖曾立下规矩,“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后来的宋朝皇帝都恪守了这一祖训。宋朝的这一传统 (

)A.保证了王朝统治的长期稳固B.调动了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C.完善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D.体现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解析】选B。依据材料,宋朝的“台谏”是主要的监察机构,“谏院对朝政遗缺、官员失职等事进行规谏讽喻。宋太祖曾立下规矩,‘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后来的宋朝皇帝都恪守了这一祖训”,这种做法可以解除谏议人员的后顾之忧,有利于调动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故选B。保证王朝统治长期稳固与祖训无关,和宋太祖完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关,A排除。完善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说法过于绝对,C排除。材料未体现重文轻武的国策,D排除。考向二隋唐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析考点】主题突破一、经济重心南移

1.三个阶段:(1)魏晋南北朝时期:趋向平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基础。(2)隋唐五代时期:逐步南移。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2.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3.影响:(1)经济布局: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2)交通贸易:随着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3)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4)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5)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6)生态环境: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拓展延伸】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轨迹(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宋元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迁往江南。(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迁到边疆地区。(4)华人外流。我国古代有很多人在多方面原因的推动下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5)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二、宋元时期与16世纪西方“商业革命”的表现与特点

1.表现:(1)宋代:商业的时间、空间均不再受限制(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纸币的出现与大量使用;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海外贸易发达等。

(2)西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贸易范围不断扩展;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等。2.特点:【精预测】命题前瞻4.(视角1: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唐以后,“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淄青十五道,凡七十一州,不申户口”,迫使政府“以江淮为国命”“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江南八道”。这表明 (

)A.北方长期战乱不断 B.北民南迁进程加快C.南方经济地位提高 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解析】选C。据材料“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淄青十五道,凡七十一州,不申户口”,可知北方藩镇势力强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江南八道”可知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南方,从而说明南方经济地位提高,故选C;据材料“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淄青十五道,凡七十一州,不申户口”,可知北方藩镇割据势力强大,而未涉及北方战乱,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政府财政收入依靠南方,而未涉及北方人口南迁,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北方藩镇不向政府纳税,政府财政主要依靠南方,而未涉及赋税制度的变化,排除D。5.(视角2:宋代商业的发展)宋代一部分士大夫提倡日用之学、治生之术,积极参与以往被士大夫讥为“堕落”的诸如土地兼并、商业贸易、钱财房贷等与民争利的行为。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民价值观念的转变 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 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解析】选B。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土地兼并由原先被讥为“堕落”到士大夫积极参与的转变恰好说明这一变化,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士大夫的行为,士大夫与市民不是同一个概念,排除A;士大夫与民争利主要是由于其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并不意味着伦理道德的缺失,排除C;经世致用思想是明末顾炎武提出来的,时间不符,排除D。考向三隋唐宋元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析考点】主题突破一、宋明理学

1.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1)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对统治思想进行调整,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

(2)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迅速传播,一方面使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另一方面三教日趋融合,也使儒学吸收佛、道有益的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3)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

(4)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社会风气及士人的道德极尽败坏,朝秦暮楚的臣子屡见不鲜,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的颓风,君主极力倡导重视气节的理学。

(5)宋代,私人讲学之风的极盛和科举制的完善,培养了一大批重视经义研究和道德教育的儒家学者。

(6)宋代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印刷术的进步,不仅激发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深入思考,也为理学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2.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了佛、道思想: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4.两大视角认识宋明理学:(1)从知识角度:理学、心学追求的“理”即儒学倡导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观念,实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2)从价值观角度: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二、唐宋元科技文化的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1.科技上: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适应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2.思想上:理学出现,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理学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3.文学上:(1)唐代:诗歌繁荣反映了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

(2)宋代:词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用词抒发对山河破碎、国家分裂的悲愤之情;另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

(3)元代:元曲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如关汉卿借《窦娥冤》进行的呐喊、控诉等。4.书画艺术:【精预测】命题前瞻6.(视角1:宋明理学的特点)在君臣关系上,北宋程颢、程颐主张君臣一体,应相互依赖,相互扶持,共治天下;南宋朱熹倡导君臣共享治权,臣子应“格君心之非”,主动参与治理天下。两者的思想 (

)A.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B.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削弱了君主专制统治D.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解析】选B。北宋程颢、程颐主张君臣共治天下,南宋朱熹倡导君臣共享治权,臣子应主动参与治理天下,都体现了理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先秦民本思想,排除A;二者的思想都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二者的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7.(视角2:古代科技的发展)隋朝的丹元子按照晋人陈卓所定的星座,把周天各星的步位,编成一篇七字长歌《步天歌》,文句非常浅显。元代王祯的《农书》由《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组成。其中《农器图谱》对各种农具、水利机械、手工业工具等均有详细的图解。上述举措 (

)A.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理论水平B.利于相关科学技术在民间的传播C.改变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D.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天文、农书通俗易懂,有利于在民间传播,故选B;诗歌、书籍是为农民的生产实践服务,与科学理论水平无关,排除A;材料中举措有利于传播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方式仍是小农经济,排除C;这些书籍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主要是传播生产技术,对于创新能力没有体现,排除D。【研考题】考点考法考点一隋唐宋元时期的政治【真题示例】(2020·山东等级考·T3)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

研析真题•知道高考怎么考表1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翰林学士从“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事务”再到“正式参与朝政决策”,但是参与决策并不等于控制了决策权,排除A;翰林学士参与朝政决策,不代表整个文官队伍地位提高,排除B;材料表述内容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翰林学士参与决策事务的变化,背后是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D正确。【真题再做】1.(2020·全国Ⅱ卷·T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可知针对李昉在科举录取中徇私舞弊问题,宋太祖设殿试重考,殿试遂成常制,即殿试的设立发展完善了科举制,故选C。具体解析如下:2.(2019·全国Ⅲ卷·T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北宋军队数量庞大,且士兵待遇优厚,因此导致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冗兵”和“冗费”现象严重,故A正确;北宋存在积贫积弱问题,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战争采取守势,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军事力量,与对地方控制无关,故C错误;材料与贫富分化无关,故D错误。3.(2018·全国Ⅱ卷·T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选C。解答本题学生需要抓住唐朝的阶段特征。从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关系看,在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历史时期,只是增加议政人数和人员更替,没有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排除A;B不符合提拔官员的路径;强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与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愿望相反,D错误。宰相人数多,更替频繁,便于皇帝总揽朝政,C正确。【备选真题】(2018·全国Ⅲ卷·T25)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选B。题干表格中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特别是担任高、中级官员的宰相人数不断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不断减弱,故A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南宋宰相中祖辈无官职的,占的比例超过50%,这说明随着宋代科举制的推行,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迅速增加,下层民众有较多的机会步入社会上层,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加强,故B正确;题干表格反映的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与宰相权力日益下降无关,故C错误;宋代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科举制度功能不断强化,故D错误。考点二隋唐宋元时期的经济【真题示例】(2020·全国Ⅰ卷·T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解析】选A。题干材料中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种植,大、小麦在南方的推广种植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曹魏时已经改进翻车,且材料与灌溉工具的发明无关,排除B;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均衡发展,排除C;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影响民众饮食结构,但没有根本改变,排除D。【真题再做】4.(2018·全国Ⅰ卷·T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若工匠在受雇期间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辄另谋高就,可知当时民营手工业领域出现“雇佣”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反映出手工业的进步,故A符合题意;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和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故B错误;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盐业专卖制度长期存在,D与史实不符,排除。5.(2017·全国Ⅲ卷·T26)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表1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选A。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拥有20-130亩土地的户数比例达到74.1%,说明当时该地区自耕农经济的盛行,故A正确;材料中300亩以上的户数是2,且自耕农比例较大,所以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B不正确;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此时是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并且材料中无法判断当地是否实行均田制,C不正确;通过户数及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故D不正确。【备选真题】(2016·全国Ⅱ卷·T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B。由材料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可知宋代出现了土地的高度集中即土地兼并现象;多数封建政府都采取过抑制兼并的措施,北宋政府却“不抑兼并”,导致兼并现象严重,故B正确。考点三隋唐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真题示例】(2020·全国Ⅰ卷·T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解析】选C。阎立本的《步辇图》是唐朝人物画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唐朝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史料价值,故选C;吐蕃不属于西域地区,与西域风情无关,排除A;《步辇图》属于人物画,与表达文人意趣的文人画、反映市井风情的风俗画无关,排除B;阎立本的《步辇图》再现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风格,排除D。【真题再做】6.(2020·江苏高考·T3)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解析】选A。安史之乱以前唐王朝处于辉煌鼎盛时期,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所以此时的唐诗也表现出豪放、浪漫的特点和宏大的气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的唐王朝逐渐陷入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局面,社会动荡不安,所以这一时期的唐诗走向沉郁悲壮。由此可知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故A正确。盛唐气象使唐诗出现豪放、浪漫的色彩,沉郁悲壮与盛唐气象无关,排除B;唐诗也有浪漫主义诗作,因此并不是全景再现社会真实,C说法过于夸张,排除;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的衰败导致唐诗风格转变,而不是走向衰微,排除D。7.(2020·全国Ⅱ卷·T25)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为学者发现实物“佛光寺”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说明此类壁画可与文化遗存互证,故C正确;材料所述的壁画创作应源于现实中的实物,而不是源于艺术想象,故A错误;材料所述壁画能够为发现其实物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一定程度上能够还原历史真实,但不能表述为“完整还原”,故B错误;材料所述壁画对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不是来自学者的发掘,故D错误。8.(2019·全国Ⅰ卷·T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解析】选C。从唐玄宗的诗句“壮徒”“勇”“英雄志”等词可以看出,体现了唐朝初期那种张扬、蓬勃向上、崇尚阳刚的文化氛围,这恰恰是初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开放的反映,故C正确。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仍然在北方,A错。诗歌反映的是荆楚民间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不能体现耕战结合,B错。材料是民间生活的写照,故D错。【备选真题】1.(2019·全国Ⅱ卷·T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选B。程颢是理学的开创者之一,结合“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诗句,将万物的理与人做类比,故选B。A、C题干中有体现,但不是主旨。D是道家的思想,与材料不符。2.(2018·全国Ⅲ卷·T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解析】选B。依据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大力支持,故B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商品经济繁荣、宋明理学无关,故A、C、D错误。【情境】经济重心南移情境探究•学科素养培优——摘编自《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思维交互】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中国高考评价模式】(1)考查要求:落实了基础性与综合性考查要求。(2)情境载体:以隋唐时期水利设施的修建为载体,以北方水利设施和南方水利设施的比较为切入点。【核心素养水平要求】(1)主要体现的核心素养类型:“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体现考查核心素养水平要求: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参考示例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阐述:隋代和唐代初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工程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创新。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使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专题能力提升练三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35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佛山二模)据《隋书·食货志》记载:朝廷在京师及卫州、洛州、陕州、华州等建仓置粮,广招运丁,并在各县建义仓。文帝又令各州寻便利之地,凿水通渠,官民船舶可快速通达。由此可见 (

)A.隋朝粮食储运体系较完善B.隋文帝有重节俭的传统C.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D.江南地区产粮超过北方【解析】选A。隋朝在各地建立仓储,而且配置相应的交通设施,说明当时粮食储运体系较为完善,A正确;题干与节俭无关,排除B;材料未体现出对农民的剥削,排除C;题干未对南北方粮食产量进行对比,排除D。2.(2020·衡水模拟)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解析】选A。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之下完整的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在宋朝二府三司制之下,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皇权进一步强化;在元朝“一省制”之下,中书省的长官是宰相,这是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故A正确。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加强,而非削弱,B错误;题干没有涉及行政职能的强化问题,C错误;唐宋时皇权已处于独尊地位,D与史实不符,排除。【拓展延伸】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制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条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和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多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造成的效率低下的弊端。3.史载,唐玄宗时,令官府为佛寺兴办的“悲田养病院”提供本钱;唐武宗实施“灭佛”行动,致使“悲田养病院”处于瘫痪状态;崇道的宋徽宗,多置“居养院”“安济坊”等医疗机构。这些史实,说明古代一些医疗机构的兴废 (

)A.受统治者个人意志影响B.受益于大一统政治体制C.主要为了收治贫弱人群D.源于佛教思想广泛传播【解析】选A。从唐玄宗到唐武宗再到宋徽宗,不同皇帝对宗教的信仰喜好,影响了医疗机构的兴废,故A正确;宋代并没有实现大一统,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医疗机构的兴废与统治者个人意志的关系,未体现这些医疗机构设置的目的,排除C;宋徽宗崇道,排除D。4.(2020·福州模拟)宋代设有“给舍”(给事中及中书舍人的并称)与“台谏”两类职能有别的官员。在中枢决策形成过程中,给舍可以封驳拟下达的诏令;若颁出的政策内容失当或朝政措置不当,台谏则可规谏廷辩。该举措有利于 (

)A.激发臣民议政的热情B.提升君主决策的质量C.完善分权制衡的体制D.建立虚君制度的架构【解析】选B。“封驳……诏令”“规谏廷辩”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从而提升决策质量,故选B;“臣民议政”“分权制衡”与当时史实不符,排除A、C;宋代不是虚君制度,排除D。5.(2020·龙岩二模)较之唐、五代,北宋农业中的租佃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佃户退佃而另寻他处,可以不需主户出具凭证。这一变化的影响是 (

)A.农业生产者积极性提高B.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增强C.商品经济发展条件成熟D.土地买卖现象更加频繁【解析】选A。材料“佃户退佃而另寻他处,可以不需主户出具凭证”表明佃户的人身自由得到加强,佃户可利用这种自由建立新的租佃关系来获取更多的收入,提高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A正确;材料表明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B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佃户的人身自由加强,但不能反映其去从事工商业,C错误;租佃关系的变化主要是对佃户的管理放松,不会影响土地买卖,D错误。故选A。6.(2020·新乡三模)唐代京兆府(西安)盛产隔纱,至宋代,“越州(浙江)尼皆善织,谓‘寺绫’者,乃北方‘隔织’耳”。唐代前期的贡品中,彭、汉州(四川)有交梭罗,越州有交梭绫,北方不见,而唐代后期绛州(山西)也上贡了交梭罗。这说明唐宋时期 (

)A.丝绸工艺存在南北双向交流B.北方丝织业比南方发达C.丝织品生产的地域特色强化D.南北之间长途贸易活跃【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隔织生产工艺在浙江与西安均存在,在唐代贡品中,四川的交梭罗也在北方出现,说明唐代丝绸工艺南北交流频繁,故A正确;题干不能体现南北丝织业水平的比较,排除B;题干反映南北均出现同类丝织工艺,并非强化了地域特色,排除C;题干信息不能反映南北之间的长途贸易活跃,排除D。7.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同时,还出现了由藩镇设在长安的诸道进奏院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表明唐代后期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明显松弛B.藩镇割据破坏了经济秩序C.国家金融制度在创新发展D.社会商业信用在逐步形成【解析】选D。据材料“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和“货币汇兑业务”说明社会商业信用在逐步形成,故选D;材料主要涉及金融机构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材料“藩镇设在长安的诸道进奏院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说明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B;材料“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属于民间机构不属于国家机构,排除C。8.(2020·海南新高考模拟)唐高祖下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此召旨在 (

)A.文化建构 B.厚古薄今C.崇内抑外 D.政教合一【解析】选A。“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表明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目的是建构思想文化,故A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厚古薄今、崇内抑外、政教合一,排除B、C、D。9.(2020·濮阳二模)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人们道德境界的提升需要通过知、明、觉、悟四个阶段,“知,谓识其事之所当然;觉,谓悟其理之所以然”。这说明,朱熹理学 (

)A.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探索精神B.旨在强化儒家道德伦理观C.认识到外在事物对人的影响D.注重培养人们的自主意识【解析】选A。根据材料“知,谓识其事之所当然;觉,谓悟其理之所以然”可以看出,理学家们倡导人们要对事物进行探索求知,因此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探索精神,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方法论,没有体现道德伦理观,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如何去提升道德境界,而不是强调外在事物对人的影响,排除C;材料主旨与自主意识无关,排除D。【加固训练】元代科举取士强调明经,四书五经以朱熹的注释为准,官方钦定的朱学风行海内,从太学到乡学,多以诵讲朱学为主。据此可知,在元代 (

)A.政治经济全面汉化B.陆王心学影响式微C.理学影响迅速扩展D.儒士地位显著提高10.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主张“以画为心画”,“不求形似”,鄙弃对事物的如实描摹,不囿于传统的画理、技法,以意趣为宗,只凭才情兴致信笔挥洒。宋代文人画的兴盛得益于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科举制度的完善C.科学技术的进步 D.儒家思想的发展【解析】选D。“文人画家主张‘以画为心画’,‘不求形似’……以意趣为宗,只凭才情兴致信笔挥洒”突出的是文人的品德修养,而品德修养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D;风俗画是深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体现的是文人画,排除A;宋代科举制度程序完善,体现出国家的选才目的和社会的公平,文人画表达的是文人内心的不阿世俗的品质,与科举制度的程序无关,排除B;“鄙弃对事物的如实描摹,不囿于传统的画理、技法”可见它并不依赖科技的进步,更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排除C。11.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元祐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成功研制水运仪象台。这反映了宋代 (

)A.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B.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C.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D.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为了研制新浑天仪,苏颂受皇命召集翰林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任职的各方面专门人才,这反映出宋代国家力量推动了科研项目的实施,故A正确。B、C、D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12.(2020·莆田二模)《大唐西域记》成书于646年,由玄奘口述,门人辩机记录并编辑而成。1837年,英国人亚历山大·卡宁尼姆在印度多地发现了石刻铭文。他根据《大唐西域记》译本,确定它们是佛教的遗物。由此可知 (

)A.唐代高僧玄奘记录的印度历史准确可信B.当事者见闻形成的口述史料最具真实性C.《大唐西域记》有助于判定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