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工程抗震审查细则_第1页
房屋建筑工程抗震审查细则_第2页
房屋建筑工程抗震审查细则_第3页
房屋建筑工程抗震审查细则_第4页
房屋建筑工程抗震审查细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细则

《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细则》编写组

主编单位:南京工业高校

参编单位:江苏省防震抗震领导小组抗震办公室

东南高校

南京市建筑设计讨论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省建筑设计讨论院有限公司

苏州市建筑设计讨论院有限责任公司

苏州科技学院

南京市民用建筑设计讨论院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市测绘勘察讨论院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市建设委员会抗震办公室

顾问:顾小平王亚勇

主编:刘伟庆

副主编:裴友法李爱群左江

参编人员:(以姓氏拼音排序)

曹双寅戴雅萍戴振家顾强金如元刘刚舒赣平魏大平吴静伟吴

志彬张蔚

目录

1总则......................................................................3

2抗震设防审查的基本要求....................................................4

3场地、地基和基础..........................................................6

3.1场地.................................................................6

3.2液化地基...........................................................7

3.3地基基础............................................................7

4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8

4.1一般规定............................................................8

4.2结构计算分析........................................................11

4.3多层黏土砖房抗震构造措施...........................................12

4.4多层砌块房屋抗震构造措施...........................................12

4.5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构造措施....................................13

4.6多排柱内框架房屋抗震构造措施.........................................13

5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13

5.1一般规定..............................................................13

5.2结构计算分析.........................................................16

5.3抗震措施..............................................................17

5.4简单混凝土结构........................................................18

5.5混合结构..............................................................21

5.6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23

5.7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24

6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26

6.1一般规定............................................................26

6.2结构抗震分析.........................................................27

6.3抗震构造措施........................................................28

7大跨度空间结构.............................................................31

7.1一般规定............................................................31

7.2抗震计算分析........................................................32

7.3抗震构造措施.........................................................33

8单层工业厂房与空旷建筑.....................................................35

8.1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35

8.2单层钢结构厂房......................................................37

8.3单层空旷房屋........................................................38

9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40

9.1-一般规定............................................................40

9.2隔震房屋.............................................................40

9.3消能减震房屋........................................................42

9.4隔震与消能减震产品检验..............................................42

9.5隔震与消能减震房屋施工验收..........................................43

10既有建筑改造与加固........................................................43

10.1-般规定...........................................................43

10.2既有建筑结构现状评估...............................................44

10.3结构分析及抗震验算..................................................45

10.4加固方案及方法.......................................................47

10.5结构材料与加固构造..................................................48

11超限建筑和新型结构体系.....................................................49

11.1超限高层建筑的认定..................................................49

11.2其他超限建筑的认定...................................................50

11.3超限建筑申报材料的基本内容..........................................50

11.4新型结构体系计算分析要求.............................................51

11.5新型结构体系试验讨论要求.............................................52

12非结构构件..................................................................52

12.1一般规定.............................................................52

12.2抗震计算分析.........................................................53

12.3建筑构件..............................................................53

12.4机电设施.............................................................54

12.5幕墙.................................................................55

1总贝!J

i.o.1为进一步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管理工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

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1号)、《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8号)等

以及我国和省行政许可的有关要求,提高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计质量和抗震设防审查质量,现

依据我国现行有关规定、法律规范、规程和标准,结合实际状况,编制《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

防审查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供从事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及管理人员、抗震审查专家委员会

专家、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人员使用,也可供从事勘察设计的技术人员参考。

1.0.2范围:凡本省行政区域范围内全部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审查,除依据

我国现行法律规范、规程、规定和标准的技术要求外,均应执行本《细则》。本《细则》适用于

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各类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

1.0.3特地要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甲类和乙类建筑工程的初步设计文件应有

抗震设防专项内容。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应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应作为施工图的重耍内容。

接受可能影响房屋建筑工程抗震平安,又没有我国技术标准的新技术、新材料时,应依据

有关规定申请核准,并应符合专项审查的有关规定和本《细则》第11章的特地规定。

1.0.4建设和设计单位申报抗震设防审查时,应供应以下技术资料:

(1)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审查申报表;

(2)建设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结构设计计算书;

(4)建筑和结构设计施工图;

(5)超限设计、改造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时,提出设计依据和可行性的特地论证。

当参考使用国外有关抗震设计标准、工程实例和震害资料及计算机程序时,应供应相应的

说明;进行模型抗震性能试验讨论的建筑工程,应递交抗震试验讨论报告。

1.0.5抗震设防审查的主要内容是监督检查参与建设活动各方系统把握房屋建筑抗震的现行

工程建设标准、全面理解强制性条文的精确内涵、严格执行《强制性条文(房屋建

筑部分)》的状况以及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

(1)建筑抗震设防依据和设防标准;

(2)场地和地基勘察成果;

(3)地基和基础的设计方案与处理:

(4)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

(5)整体结构抗震分析和关键部位计算结果的工程推断;

(6)重要和薄弱部位的抗震构造措施;

(7)结构施工图总说明中有关抗震设计的说明。

1.0.6抗震设防审查意见主要包括下列四个方面内容:

(1)总评。对抗震设防标准、建筑体型、结构体系、场地评价、地基类型、抗震构造和设

计文件表达提出全面意见。

(2)问题。对审查发觉的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条文要求的问题,特殊是影响抗震平安和明显

铺张的问题,应逐一写入审查结论中。对审查发觉有待改进的问题,可适当列出。

(3)建议。对属于抗震概念设计的问题,以及设计中不尽合理的问题,可提出具体的补充

和改进建议。

(4)结论。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时,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应给出结

论,结论分为“通过”、“修改”、“复审”三种;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结论为“通过”

的审查意见进行行政许可审批。基本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工程项目,可列为“通过”;结构

体系、计算分析、抗震措施等不尽合理、存在缺陷的工程项目,应列为“修改”;对不符合

抗震设防要求。存在严峻的抗震平安问题及结构体系需作大调整的工程项目,应列为“复

审”。对一般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审查,结论分为“通过”和“不通过”,作为各级建

设行政主管部门行政许可审批的依据。

2抗震设防审查的基本要求

2.0.1抗震设防烈度

《建筑抗震设计法律规范》GB50011(2022年版)附录A给出了我们我国主要城镇50年超

越概率约为10%的抗震设防烈度及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设计地震分组;一般状况

下,接受该建筑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

一般高层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可直接依据《建筑抗震设计法律规范》GB50011(2022

年版)附录A及其对应的地震惊参数进行抗震设计;特殊重要的建筑或要求设计使用年限为100

年的重要建筑,可按批准的场地地震平安性评价报告所供应的抗震设防水准及其对应的地震惊

参数确定结构的抗震设计参数。

对已完成抗震防灾规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防灾区划进行抗震设防。

2.0.2抗震设防分类

按《建筑抗震设计法律规范》GB50011(以下简称《法律规范》)规定,全部建筑应按现行

我国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工程抗震设防

分类标准》GB50223-2022规定: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我国公共平安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

生严峻次生灾难等特殊重大灾难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2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

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难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

3标准设防类:指大量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有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难,允许在肯定条件下适度降低

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当房屋建筑不能直接套用《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示例时,使用功能、

规模与示例类似或相近的建筑,可按该示例划分其抗震设防类别。该标准未列出的建筑宜划为

标准设防类。

2.0.3抗震设防标准

1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患病高于当

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平安的严峻破坏的抗震设防目

标。

2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

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实行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

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注:对于划为重点设防类而规模很小的工业建筑,当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材料且符合抗震设计法律规

范对结构体系的要求时,允许按标准设防类设防。

3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

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实行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平安评价的结果

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

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状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5当场地类别为I类或7度(0.15g)和8度(0.20g)的川、W类时,应按《法律规

范》第3.3.2条和第3.3.3条对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进行局部调整。

2.0.4抗震设防目标

1房屋建筑工程应满意《法律规范》给出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2对超限高层或有特殊使用功能要求或业主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工程,可依据具体状况设定

预期抗震设防目标,依据有关规定申请核准后接受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进行抗震设计。

2.0.5水平地震作用

1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匀称的结构,以及近似

于单质点的结构,可接受底部剪力法计算。

2除第1款外的建筑结构,宜接受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3超限高层建筑、甲类建筑和《法律规范》表5.1.2-1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接受

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计算,取多条时程分析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

算结果的较大值。

4一般正交结构可取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含斜交抗侧力结构且斜交角度大于15°时,

应补充各个斜交方向的计算。

2.0.6竖向地震作用

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结构:

1抗震设防烈度9度的高层建筑。

2抗震设防烈度8度和9度的大跨度结构和长悬臂结构。

3抗震设防烈度8度的连体结构、大跨度转换结构和悬臂转换结构。

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接受1.0。

2.0.7结构计算要点

1结构在竖向荷载及风荷载、地震作用下的内力与位移计算,一般可接受刚性楼板假定。

当楼板凹凸不规章或局部不连续或楼板过于狭长,平面内变形明显时,应接受弹性楼板或局部

弹性楼板进行补充计算。

2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应允许接受调

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人扭转影响;在考虑扭转不规章时应计人偶然偏心的影响。

3一般状况下,不同时考虑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应分别计算,取两者的不利状况。

4对框支层、转换层、错层楼盖等受力简单结构,应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局部内力和

应力分析,并作为构件承载力验算的依据。

5假如结构部分楼层实际计算的地震剪力系数与《法律规范》规定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

数值相差不大,可接受地震作用系数或修改结构计算的周期折减系数的方法。假如结构总地震

剪力与规定的值相差较多,表明结构整体刚度偏小,宜调整结构总体布置,增加结构刚度。

6接受时程分析法时,输入的地震惊加速度时程曲线,要满意地震惊三要素要求,即有效

加速度峰值、频谱特性和持续时间的要求。输入地震加速度纪录的地震影响系数与振型分解反

应谱法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

2.0.8结构计算简图

1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结构分析计算模型应依据结构实际状况确定,进行必要的简化处理,所选取的分析模型

应能较精确地反映结构中构件的实际受力状况。

3进行结构的内力与位移分析时,结构的计算嵌固端宜设于基础项面。有地下室并将地下

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验证其嵌固条件并实行必要的构造措施。

2.0.9计算结果的工程推断

1结构的振型、周期。位移形态和量值应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2地震作用沿高度的分布应合理,结构各楼层地震剪力与其上各层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

值,应符合《法律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有关要求。

3计算方向各振型参与质量之和不小于总质量的90%。

4楼层刚度比应符合《法律规范》要求。

5单工况荷载作用下,总体和局部应满意力学平衡条件。

6受力简单的构件,其内力或应力的分布应与力学概念、工程阅历相全都。必要时,尚应

实行手算方法补充验证。

7对计算软件给出的构件超限信息应予具体的分析推断。

2.0.10结构材料与施工

应符合《法律规范》3.9节中有关的要求,并在设计图纸中作出必要的说明。

3场地、地基和基础

3.1场地

3.1.1建筑场地的地段

建筑场地应依据实际需要按《法律规范》条正确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急的地

段。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实行有效措施。对危急地段,严禁建筑甲、

乙、类的建筑,不应建筑丙类的建筑。

1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倒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

的地段,在查明地质、地貌、地形条件的基础上,应供应地震稳定性评价及灾难评估。

2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时,应按《法律规范》第4.1.7条对断裂的工程影响进行评价,必

要时应进行特地讨论。

3对脆弱土、液化土等不利地段,应按《法律规范》的规定提出相应治理措施;在条状突

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筑丙

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量不利地段对地震惊可能产

生的放大作用,其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依据不利地段的具体状况确定,

在1.1〜1.6范围内接受。

4山区建筑场地应依据地质、地形条件和使用要求,因地制宜设置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边

坡工程;边坡应避开深挖高填,坡高大且稳定性差的边坡应接受后仰放坡或分阶放坡。

建筑基础与土质、强风化岩质边坡的边缘应留有足够的距离,其值应依据抗震设防烈度的

凹凸确定,并接受措施避开地震时地基基础破坏。

3.1.2建筑场地类别

建筑的场地类别是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参数,应按《法律规范》第4.1.6条规定依据掩盖

上层厚度和代表土层软硬程度的土层等效剪切波速正确划分建筑场地类别•当有牢靠剪切波速

和掩盖层厚度且上述两因素在相邻两类场地的分界处四周时,勘察报告应说明场地界于两类场

地之间,应允许结构设计通过插入法确定设计特征周期。

1建筑场地掩盖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法律规范》第4.1.4条规定。场地勘察时应有肯

定数量的勘探孔,其深度应大于掩盖层厚度或满意划分场地类别的要求,并分层测量土的剪切

波速;当场地掩盖层厚度已把握,为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勘探孔可不必穿过掩盖层,但其深度

不应小于20m;依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掩盖层厚度在场地类别划分界线四周时,应依据实际

勘探孔资料确定掩盖层厚度。

2建筑场地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除应符合《法律规范》第4.1.3条规定之外,尚应满意以

下要求:

(1)对未进行过初步勘察而直接进入具体勘察的由层数不超过10层且高度不超过30m

的丙类建筑组成的住宅区或开发区,当区内房屋建筑为5幢或5幢以下时,可依据岩土

名称和性状估量各土层剪切波速;超过5幢时,则应实测土层剪切波速,测量土层剪切

波速的钻孔数量应符合初步勘察阶段的要求。

(2)依据岩土名称和性状估量各土层剪切波速确定的场地等效剪切波速处于两类场地

分界线四周时,应实测土层剪切波速。

(3)同一地质单元的密集高层建筑群,每幢高层建筑下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不得少

于1个。对于联排式高层建筑,每一独立的结构计算单元即为1幢,防震缝分开的两单

元可共享1个测量土层波速的钻孔,且相邻两孔间距不得大于100m。

3.1.3土层动力参数

对需要接受时程分析补充计算的建筑,勘察报告尚应依据设计要求供应掩盖层范围各土层

的动剪变模量、不同条件下的动变形模量和阻尼比等动力参数。

3.2液化地基

3.2.1液化判别范围

设防烈度为7度及以上时,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地基,其液化判别和地基处理应符

合《法律规范》第4.3.1条和第4.3.2条的要求。设防烈度为6度时,一般状况下可不进行判

别和处理,但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7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

3.2.2液化判别方法

液化判别可分为两步(初步判别和进一步判别)。凡初步判别为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影响时,

不必再作进一步判别。

1液化土的初步判别应符合《法律规范》第4.3.3条的规定。

2液化的进一步判别,应接受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判别地面下15m深度范围内的液化;

当接受桩基或理深大于5m的深基础时,判别深度应深入至20m。液化判别应符合《法律规范》

第4.3.4条和第4.3.5条的规定。

3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液化时,评价液化等级的基本方法是:逐点判别(依据每个标准贯入

试验点判别液化可能性):按孔计算(按每个试验孔计算液化指数);综合评价(按每个孔计算

结果,结合场地地质地貌条件,综合确定场地液化等级)。为判别地基液化而布置的勘探孔不得

少于3个,当各孔液化指数差别较大,综合评价难以确定场地液化等级时,应增加判别孔的数

量。

4液化判别的标准贯入试验点的竖向间距为1.0〜1.5m,对于均质厚层土竖向间距可取

1.5m,对于不匀称土层或薄层土竖向间距宜取1.0m或小于1.0m。每层上的试验点数不宜少于6

个,试验数据应正确牢靠。

3.2.3抗液化措施

地基抗液化措施应依据液化的可能危害程度区分对待,应对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进行综

合治理,削减处理工作量。

依据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地基液化等级等,结合具体状况实行相应的措施。地基抗液

化措施应符合《法律规范》第4.3.6、4.3.7、4.3.8、4.3.9及4.3.10条的有关规定。

3.3地基基础

3.3.1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同-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2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接受自然地基部分接受桩基。

3地基为脆弱黏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峻不匀称时,应估量地震时地基不匀称沉降

或其他不利影响,并实行相应的措施。不宜将未经处理的液化土层作为自然地基持力层,当

以稍微和中等液化的土层作为持力层时,重点应掌握基础外侧的土层液化,并经严格论证。

3.3.2基础沉降掌握

对于主体与裙房或附属地下建筑结构连为一体的凹凸层建筑、平面不规章或荷载分布不均

的建筑,应验算各主要掌握点的沉降量。应实行严格限制建筑物肯定沉降,避开过大沉降差,

削减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包括调整班长和桩位布置等措施)。

3.3.3地基基础承载力

自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应符合《法律规范》4.2节的规定。对高宽比大于4的高

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宜消失拉应力;其他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

面积不应

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

3.3.4桩基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接受桩基时,桩端应伸入液化土层以下的稳定土层中,不得以液化土层为桩端持力层;

伸入液化土层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应按计算确定,且对于碎石土、砾粗、

中砂、坚硬黏性土和密实粉土尚不应小于0.5m;对其他非岩石土尚不宜小于1.5m。

2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应符合《法律规范》4.4节的规定。液化土桩周摩阻力及桩的水平

抗力均应乘以相应土层的折减系数,折减系数按《法律规范》表4.4.3取用。

3液化土中板的配筋范围,应自桩项至液化深度以下符合全部消退液化沉陷所要求的深度,

其纵向钢筋应与桩项相同,箍筋应加密。

4要掌握建筑物周边桩身尽量不消失拉力或超过桩在竖向偏心作用时的承载力。当无法避

开部分桩消失拉力时,承受拉力的桩应按抗拔桩进行设计并考虑反复荷载的不利作用,加强桩

身与承台间的连接。

4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

4.1一般规定

4.1.1范围

本章所指的砌体是烧结一般黏土砖、烧结多孔黏土砖、烧结页岩砖、烧结煤研石砖和烧结

粉煤灰砖,还包括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等新型砌体材料。

页岩模数多孔砖,满意苏JG/T004—2005规定后,其他同烧结多孔黏土砖。

混凝土多孔砖,满意苏JG/T0199—2005规定后,其他同烧结黏土砖。

注L按《建设部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公告,实心黏土砖禁止在城市及城镇的各类建

筑中使用,多孔黏土砖限制使用。

注2:砌体的材料性能应有牢靠的试验数据;当砌体抗剪强度不低于黏土残砌体时,可按本章黏土

砖房屋的相应规定执行。

4.1.2抗震结构材料与施工

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有特殊要求时,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必需符合下列最低要求:

1烧结一般黏土砖和烧结多孔黏土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

应低于M5。

2混凝土结构材料必需符合下列规定:

1)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他各类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2)-一般钢筋宜优先接受延性、韧性和可焊性较好的钢筋。

3)底部框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3钢筋混凝土的构造柱、芯柱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砖砌体房屋中砖抗震墙的施工,应先砌

墙后浇构造柱、芯柱和框架梁柱。

4.1.3房屋高度和层数限制

多层砌体房屋的高度和层数的限制列为强制性条文必需严格执行。

1一般状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4.1.4的规定。

2对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4.L4的规定降低3m,

层数相应削减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依据具体状况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削

减层数。

注:横墙较少指同一楼层内开间大于4.20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40%以上。

3横墙较少的多层砖砌体住宅楼,当按规定实行加强措施并满意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高

度和层数应允许仍按表的规定接受。

4.1.4层高限制

一般砖、多孔砖和小砌块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3.6m;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

底部和内框架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4.5m。

注1:层高指相邻两楼板(或楼面与屋面、地面之间)的高差,可从板项至板项计算。

注2:当使用功能确有需要时,接受约束砌体等加强措施的一般砖墙体的层高不应超过3.9m。

表4.1.4房屋的层教和总高度限值(m)

最小烈度

厚度

房屋类别6789

(mm)同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向度层数

多一般砖240248217186124

层多孔病240217217186124

砌多孔砖190217186155一

190217217186——

体小砌块

底部框架-抗震墙240227227196——

多排柱内框架240165165134—一

注:1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

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

1/2高度处:

注2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数据适当增加,但不应多于1m;

注3乙类的多层砌体房屋应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但层数应削减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

注4本表小砌块砌体房屋不包括配筋混凝土空心小型砌块砌体房屋;

注5对多层砌体房屋,嵌固条件较好一般指下面两种状况:

半地下室顶板(直为现浇混凝土板)高出室外地面小于1.5m,地面以下开窗洞处均设有窗间墙,

且窗间墙又为半地下室内横墙的延长;

半地下室的室内地面至室外地面的高度大于地下室净高的二分之一(埋深较深),无窗井,且地下

室的纵横墙较密;

在这两种嵌固条件较好状况下,带半地下室的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

注6当房屋周边的室外地面标高不等时,应以较低的地评作为高度、层数计算的依据:

注7住宅的坡屋面如不采用时、檐口标高处不设水平楼板时,总高度可以算至檐口。

当檐口标高四周有水平楼板,且坡屋顶不是轻型装饰屋面时,上面三角形部分为阁楼。计算时此

阁楼应作为一个质点考虑,高度可取至山尖墙的一半处。

当阁楼层高度不高,不住人,不设置固定楼梯,只是作为屋架内的一个空间,在房屋高度和层数

掌握时,此阁楼层可不作为一层考虑。

当阁楼层空间较高,设计作为居室的一部分,或作为贮藏室,这样的阁楼层应作为一层考虑,高

度算至山尖墙的--半。

当阁楼层在顶层屋面上,只占一部分面积,即只有部分阁楼作为居住或活动场所。此时阁楼层占

总的顶层面积的30%以上时,阁楼才作为一层考虑。

4.1.5高宽比限制

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宜符合表4.1.5的要求。

表4.1.5房屋最大高宽比

烈度6789

最大高宽比2.52.52.01.5

注1建筑平面接近正方形时,其高宽比宜适当减小。

注2房屋高宽比计算时,高度计算同前一条。宽度计算时,一般不计入平面上局部突出、凹进,如楼

梯间墙的变化等。

注3单边走廊房屋分两种状况:一种是悬挑外廊或由截面较小的外往承重的走廊房屋,此时不应计入

外廊的宽度作为房屋的总宽度:另一种是封闭外墙的单边走廊,只要横墙在走廊部分通过现浇楼板或

梁有联系,对房屋抗整体弯曲有作用,则可将走廊部分的宽度计入房屋总宽度内。

注4当房屋平面为L形或其他外形时,应依据具体状况另行考虑,也可按整体抗弯曲进行验算。简单

平面可以取宽度B=3.5r,r=师。I、F分别为建筑结构平面的二次惯性矩和面积。

4.1.6抗震横墙间距

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严禁超过表4.1.6的最大间距。

一般在房屋的顶层,由于上部结构的重量较轻,地震作用相对削减,因此适当削减横墙数

量,使房间的开间更大一些是允许的。但同时应满意抗震承载力验算的要求。

表4.1.6房屋抗程模墙最大间距

烈度

房屋类别

6789

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18181511

多层砌体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1515117

木楼、屋盖111174

上部各层同多层砌〃k房屋

底部框架-抗震墙

底层或底部两层211815-

多排柱内框架252118-

注1多层砌体房屋的顶层,最大横墙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

注2表中木楼、屋盖的规定,不适用于小砌块砌体房屋;

注3抗震横墙间距,一般指贯穿房屋横向全长的墙体。对于模墙在平面上有错位的状况,应具体分析

其楼盖类别。当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时,横墙在平面上的错位应在1m以内:当为装配式楼盖时,如

不实行其他措施,横墙在平面上的错位应在0.3m以内。

4.1.7砌体的局部尺寸

房屋中砌体墙段的局部尺寸限值,宜符合表的要求。

表4.1.7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m)

部位6度7度8度9度

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1.01.01.21.5

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1.01.01.21.5

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1.01.01.01.0

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1.01.01.52.0

无锚固女儿墙(非出入口处)的最大高度0.50.50.50.0

注1局部尺寸不足时应实行局部加强措施弥补,如加大原有构造柱的断面或加大配筋、增设构造柱等;

注2出入口处的女儿墙应有锚固;

注3多层多排往内框架房屋的纵向窗间墙宽度不应小于1.5m。

4.1.8承重体系

1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属砌体抗震墙结构,应符合《法律规范》第7.1.7条要求。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必需符合《法律规范》第7.1.8条的要求。

3多层多排柱内框架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法律规范》第7.1.9条的要求。

4砌体抗震墙结构中,不得布置混凝土抗震墙。砌体抗震墙结构中,允许布置少量高宽比

大于4,仅承受竖向荷载的混凝土柱。

4.1.9混凝土部分的抗震等级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和多层多排柱内框架房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除应符合本章规定

外,尚应符合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的有关要求;此时,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框架和抗震

墙的抗震等级,6、7、8度可分别按三、二、一级接受;多排柱内框架的抗震等级,6、7、8

度可分别按四、三、二级接受。

4.1.10蒸压砖砌体

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必需符合《砌体结构设计法律规范》GB

50003中第10.1.8条的规定。

4.2结构计算分析

4.2.1计算模型

各类砌体房屋的地震作用计算均接受《法律规范》第5.2.1条底部剪力法,并按下列规定

调整:

1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地震作用调整与计算必需符合《法律规范》第7.2.4条的要求.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中底部框架的地震作用效应要按各构件的有效侧向刚度安排,并

按《法律规范》第7.2.5条的规定计算调整。

3多层多排柱内框架房屋各柱的地震剪力设计值按《法律规范》第7.2.6条规定计算。

4.2.2验算范围

砌体墙段审查截面抗震承载力时,可只选择底层、墙厚变化和砂浆强度变化楼层中从属面

积较大或竖向应力较小的墙段;同时全部墙段均必需满意竖向承载力的验算要求.

4.2.3地震剪力安排

各类砌体房屋验算时,墙段应能担当全部的地震作用;柱按规定担当肯定的地震剪力。

楼层地震力按砌体墙段的层间等效侧向刚度进行安排。砌体墙段应按门窗洞口划分,墙段

的层间等效侧向刚度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1刚度计算应计及高宽比的影响。高宽比小于1时,可只计及剪切变形;高宽比不大于4

且不小于1时,应同时计及弯曲、剪切变形影响;高宽比大于4的墙段,等效侧向刚度可取0,

即不考虑其参与地震力的安排。

2对小开口墙段按毛墙面计算刚度,按《法律规范》表7.2.3的影响系数折减。

4.2.4砌体构件抗震承载力验算

1各类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应符合《法律规范》第7.2.7条的要

求。

2各类砌体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应满意《法律规范》第7.2.8、7.2.9、7.2.10条

的要求。

3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中嵌砌于框架之间的一般核抗震墙,构造应符合《法律规范》第

7.5.6条的要求,抗震验算应符合《法律规范》第7.2.11条的规定。

4外墙组合砖柱的抗震验算按《法律规范》第9.3.9条的规定执行,或按《砌体结构设计

法律规范》GB50003第10.3.3条规定计算。

4.3多层黏土砖房抗震构造措施

4.3.1砖砌体房屋的构造柱设置

1抗震设计时作为砖砌体房屋主要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的构造柱,一般布置在大墙段的

两端,设置部位必需符合《法律规范》第7.3.1条的要求。构造柱的构造要求应符合《法律规

范》第7.3.2条的规定。

2提高墙体抗剪承载力的构造柱一般布置在墙的中部,计算应符合《法律规范》第7.2.8

条的要求。

3提高小墙段竖向承载力。一般布置在墙上集中荷载处,形成砖砌体和构造柱组合墙,简

称组合墙,计算规定与构造见《砌体结构设计法律规范》GB50003第8.2.7、8.2.8条。

4不满意表4.1.7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的小墙段局部加强措施。

5大洞口的加强措施。

6当按第1、4款要求设置构造柱后,再要按第5款设置构造往时,剩下的墙体已不满意

先砌墙后浇筑的施工稳定要求时,可只按第1、4款要求设置构造柱并加强配筋,并改两侧墙为

配筋砌体。不允许浇成混凝土柱与墙。

4.3.2砌体房屋的圈梁设置

1当需要增加房屋的整体刚度,防止由于地基的不匀称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等对房屋引起

的不利影响,砌体房屋首先应按《砌体结构设计法律规范》GB50003中7.1节的规定,在墙中

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

2抗震设计时,为加强墙体的连接,限制墙体裂缝在层内开展,与构造柱形成约束墙体,

增加墙体延性,圈梁设置要求应符合《法律规范》第7.3.3、7.3.4条的规定。在上述第1款中

的部

位圈梁尚应加强配筋与构造。

3当圈梁兼有以下功能时,圈梁配筋应按计算与各自构造要求相叠加:

(1)圈梁兼作沉降调整时;

(2)圈梁兼作过架时。

4.3.3关键部位的构造

1楼屋盖与墙体的拉结构造等应符合《法律规范》第7.3.5条的规定。楼屋盖中的钢筋混

凝土梁、屋架与墙柱的连接要求应满意《法律规范》第条的要求。

2《法律规范》第7.3.7条是对墙的边缘构件的加强部位的界定与加强措施。

3楼梯是抗震重点加强部位,其构造措施应符合《法律规范》第7.3.8条的要求。

4坡屋面构造、洞口过梁、预制阳台、后砌墙等的构造应符合《法律规范》第7.3.9、7.3.10、

7.3.11>7.3.12、13.3.3-1条的规定。

5基础应符合《法律规范》第7.3.13条的规定。

4.3.4横墙较少住宅楼

住宅楼中当横墙较少、高度与层数在规定的限值时,应按《法律规范》第7.3.14条的要求

特殊加强。

4.4多层砌块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4.4.1芯柱、构造柱和圈梁

1芯柱、圈梁设置必需符合《法律规范》第7.4.1、7.4.4条的要求;芯柱构造满意《法

律规范》第7.4.2条的要求。

2用构造柱替代芯往时,应符合《法律规范》第7.4.3条规定的构造要求。

3纵横墙的连接、芯柱、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构造应满意《法律规范》第7.4.5条的要求。

4.4.2关键构件的构造

1特有的窗台处拉结构造应符合《法律规范》第7.4.6条的规定。

2其他水平构件与墙体拉结,楼梯加强措施、坡屋面、过梁、预制阳台、后砌隔墙、基础

等要求同黏土砖砌体。

4.5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4.5.1构造柱

砌体抗震墙约束边缘构件一一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同4.4节的多层砌体房屋,而在过渡层须

加强。构造配筋要求应满意《法律规范》第7.5.1条的要求。

4.5.2转换层楼盖

1由于上下刚度突变,变形加大,楼盖的整体性要求更严,必需严格执行《法律规范》第

7.5.3条的要求。

2托墙梁是转换梁的一种类型。计算、构造必需满意《法律规范》第7.5.4条的要求;尚

须符合《砌体结构设计法律规范》GB50003中10.5节的有关规定。

4.5.3落地墙和框架柱

1底部抗震墙,当为混凝土墙时应满意《法律规范》第7.5.5条的要求与《法律规范》6.5

节框架-抗震墙结构中对抗震墙的要求。

2砖抗震墙应符合《法律规范》第7.5.6条的规定。

3混凝土柱、墙的构造也应满意混凝土构件抗震等级规定的各项要求。

4.6多排往内框架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4.6.1范围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多排柱内框架房屋均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混合型结构,前者为上下

混合型,后者为内外混合型。

由于砌体与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变形模量、延性差别较大,不能同时达到极限变形与承

载力,协同工作力量差,抗震设计时要从严掌握。

4.6.2地震作用

砌体墙要担当全部的地震剪力。

4.6.3关键构造

1构造柱、圈梁的加强措施很重要。构造柱设置在:抗震墙两端,外墙四角,楼梯间、电

梯间四角;集中荷载作用处;楼梯休息平台梁的支承部位;未设置组台柱的外纵墙上框架梁支

承部位等。

2构造柱截面不小于240nlmXX240mm,配筋主筋不小于4①14,箍筋中6@200。

3圈梁在砌体上每层设置,构造柱与圈梁应有拉结。

4多排柱内框架梁在外纵墙、外横墙上搁置长度不应小于300mm,梁端应与圈梁、构造柱、

组合柱连接。

4.6.4砌体的其他构造同多层砌体房屋的相关规定;框架的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