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真题模拟练(一)真题训练【2020·山东菏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时间的脚印(节选)陶世龙①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④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⑤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⑦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⑧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1.请从选文中概括出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2.指出第⑦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和作用。3.第④段中加点词“很可能”可否去掉?并说明理由。【2019·四川·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植物也有语言夏爱兰①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动物也有属子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那么,植物有“语言”吗?很多人觉得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语言呢?②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旱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和收集数据,他发现声音的源头在植物体内的输水管上,植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微小的震动。另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但是,当时还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倘若是因为植物缺水而有意发出这种声音的话,这种具有意识性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叹。③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清晰地听到植物的声音。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发出的声音是低音调的,如同人承受到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这便是它们表达愉悦的一种方式。④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为了探索植物之间的声音差异,美国科学家通过仪器对植物的声音进行测量。在植物叶片的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微型电板,电极的作用是接收植物发出的信号,再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声音,并通过增幅机进行放大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通过对比测试,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比如,豆科植物中有的声音类似口哨,有的声音犹如哭泣;而茄科植物西红柿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⑤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植物的这一特性,人们便可知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交化和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照顾,有效地提升它们的生命力。(选自《科普中国》,有测改)4.文章中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5.文章中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6.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植物语言”的特点。7.“植物活性翻译机”的发明,让我们发现了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也还有许多的发明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请你联系现实举例说明,注意说明语言的科学、严密和准确。【2019·浙江·中考真题】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的氛围。(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模拟训练【2021·吉林永吉·一模】1.下面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C.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D.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2021·云南砚山·一模】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面对文化传承创新这张有难度的时代考卷,我们不仅要善于做好选择题,敢于做好应用题,还要精于做好综合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她_____个体心灵、__________民族精神、__________民众心智,___________中华民族数千年坚毅前行。A.安顿振奋启迪引领B.启迪引领安顿振奋C.安顿引领振奋启迪D.启迪安顿振奋引领【2021·山东单县·三模】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文,完成下列各题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3.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5.“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6.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力地说明了什么?【2021·山东新泰·二模】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完成下面小题。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____、____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_____,_____,都是大自然的语言。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④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⑤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晩。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⑥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⑦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⑧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7.依次填入选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草长莺飞花香鸟语B.草长莺飞花香鸟语草木荣枯候鸟去来C.草木荣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候鸟去来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A.“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B.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比喻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C.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由表及里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D.作者按照空间到时间的顺序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9.对选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主要运用描写,寓说明于其中,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B.“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准确。C.“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的“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D.“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0.下列对选文行文特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B.语言简练,典雅生动C.词语丰富,句式多变 D.热情洋溢,瑰丽奇特【2021·山东青岛·一模】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1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第①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12.第①段中“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是”指代的是()A.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 B.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C.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D.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B.“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C.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D.选文前两段和第③段的关系是从本质到现象,利用时间顺序在第③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2021·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三模】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植物会说话丹尼尔•查莫维茨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β_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14.“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15.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16.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7.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2021·山东东明·一模】1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浣溪沙纳兰性德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注]纳兰性德:皇帝侍卫,长期护驾在外。本词作于纳兰性德随康熙出游期间。(1)“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2021·贵州贵定·模拟预测】19.根据要求写作。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生活中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请你以“一段______的历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第二单元真题模拟练(一)真题训练【2020·山东菏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时间的脚印(节选)陶世龙①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④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⑤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⑦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⑧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1.请从选文中概括出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2.指出第⑦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和作用。3.第④段中加点词“很可能”可否去掉?并说明理由。【答案】1.①地壳的运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举例子,具体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3.“很可能”表示“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是一种猜测,如果去掉就太绝对,不符合事实。【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三段中的“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可得:地壳的运动。根据第四段中的“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可得:气候的变化。根据第五段中的“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可得:古生物的状况。根据第六段中的“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可得: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细读第七段可知,本段列举了三叶虫化石、树木化石的具体实例,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联系第六段可知,这两处举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很可能”表示猜测,在句中表示“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只是作者的一种猜测,并没有科学实据。如果去掉,语意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相符,“很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点睛】解答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2019·四川·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植物也有语言夏爱兰①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动物也有属子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那么,植物有“语言”吗?很多人觉得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语言呢?②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旱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和收集数据,他发现声音的源头在植物体内的输水管上,植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微小的震动。另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但是,当时还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倘若是因为植物缺水而有意发出这种声音的话,这种具有意识性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叹。③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清晰地听到植物的声音。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发出的声音是低音调的,如同人承受到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这便是它们表达愉悦的一种方式。④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为了探索植物之间的声音差异,美国科学家通过仪器对植物的声音进行测量。在植物叶片的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微型电板,电极的作用是接收植物发出的信号,再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声音,并通过增幅机进行放大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通过对比测试,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比如,豆科植物中有的声音类似口哨,有的声音犹如哭泣;而茄科植物西红柿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⑤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植物的这一特性,人们便可知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交化和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照顾,有效地提升它们的生命力。(选自《科普中国》,有测改)4.文章中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5.文章中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6.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植物语言”的特点。7.“植物活性翻译机”的发明,让我们发现了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也还有许多的发明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请你联系现实举例说明,注意说明语言的科学、严密和准确。【答案】4.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可靠的事实,说明了植物是有语言的,事例精确,令人信服。5.“往往”是常常,一般的意思。用在这里准确说明了植物发声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6.植物语言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植物也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同植物能发出不同的“语言”。7.示例:手机移动支付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它在很多场景都得到应用和推广。比如出行想要骑行共享单车时,你通过手机打开相应的APP,再点开它的“扫一扫”功能,然后对准单车上的二维码一扫,“嘀”的一声,单车锁就打开了。【解析】4.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一定要判断有几种说明方法,接着考虑是什么说明方法,最后按照相应说明方法的解答思路作答。文章第①段提出问题:植物有语言吗?;第②段列举两位科学家的研究进行说明,得出植物是有语言的结论。思路:所用说明方法+其作用。据此作答即可。5.考查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先明确观点“不能”;再直接理解加点词“往往”的意思(表状态,指在一定条件下时常或经常发生的情况),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往往”在句子中所体现的作用(说明植物发生与环境变化有关);接着再假设删除“往往”之后的表达效果,对比实际情况,判定删除与事实不符;最后加上一句套话“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这样使答案更加完整。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看清标题,找准文章各段的中心句,注意文段起到的“起承转合”作用的关键词,通过梳理各段大意进行筛选概括。文章第①段提出问题:植物有语言吗?;第②段列举两位科学家的研究进行说明,得出植物是有语言的结论;第③段说明植物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④段说明不同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第⑤段说明植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喜怒哀乐的感情反应。据此提取要点,组织答案即可。7.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者理清题干要求,两者结合联系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内容作答。注意语言得体,语句通顺,符合题意。文章主要说明了植物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变化的,题干中“植物活性翻译机”就是根据植物也有语言这个特性发明的,生活的扫码功能也可以看成是受“植物活性翻译机”的启示研究出来的,所以在作答时侧重科技智能这块的内容也是很切合实际的。【2019·浙江·中考真题】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的氛围。(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答案】(1)清幽恬静(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2)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感情的理解。“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两句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模拟训练【2021·吉林永吉·一模】1.下面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C.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D.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答案】D【解析】D.选择问句“是……还是……”,只能在最后一个问句后面使用问号,其他句子之间都用逗号。应将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故选D。【2021·云南砚山·一模】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面对文化传承创新这张有难度的时代考卷,我们不仅要善于做好选择题,敢于做好应用题,还要精于做好综合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她_____个体心灵、__________民族精神、__________民众心智,___________中华民族数千年坚毅前行。A.安顿振奋启迪引领B.启迪引领安顿振奋C.安顿引领振奋启迪D.启迪安顿振奋引领【答案】A【解析】安顿: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排妥当;启迪:开导、启发;引领,指带动事物跟随他或他们向某一方向运动、发展;一般多用于人类社会。振奋,是指振作精神,奋发努力。“前行”应与“引领”搭配,排除BC,与“民族精神”最搭的词语应该是“振奋”,跟“民众心智”最搭的应该是“启迪”,符合的选项为A。【2021·山东单县·三模】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文,完成下列各题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3.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5.“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6.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力地说明了什么?【答案】3.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4.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5.“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6.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一般人笼统地以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举两个例子,有力地进行了说明。【解析】3.本题考查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文章的第①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明确了说明对象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②——⑤段分别从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等方面说明,从原因到结果,所以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大林寺是高山古寺,位置比平地高,在第④段中“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这句话可以说明,高处的植物开花要迟。5.本题考查词语作用。一般格式为词语意思+句中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凡是”是表示范围,全部,无一例外,在这句话中就是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6.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是近海与同纬度的内陆比较,所以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列举了大连和济南两个地方的具体情况,所以也有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一段主要是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具体就是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2021·山东新泰·二模】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完成下面小题。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____、____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_____,_____,都是大自然的语言。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④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⑤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晩。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⑥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⑦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⑧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7.依次填入选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草长莺飞花香鸟语B.草长莺飞花香鸟语草木荣枯候鸟去来C.草木荣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候鸟去来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A.“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B.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比喻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C.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由表及里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D.作者按照空间到时间的顺序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9.对选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主要运用描写,寓说明于其中,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B.“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准确。C.“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的“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D.“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0.下列对选文行文特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B.语言简练,典雅生动C.词语丰富,句式多变 D.热情洋溢,瑰丽奇特【答案】7.D8.B9.D10.D【解析】7.考查根据语境选择词语。根据“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分析,前两个横线处应选择表示“自然现象”的词语。“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符合语境,按照时间顺序,第一个空是“草木荣枯”,第二个空是“候鸟去来”;根据“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开始唱歌”分析,后两个词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按照时间顺序,第三个空是“花香鸟语”符合语境;最后一个空是“草长莺飞”,故选D。8.考查对内容的正确理解。B.有误,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的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不是比喻手法,故选B。9.考查对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D.有误。“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故选D。10.考查对选文语言特点的分析。A.第①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说下来,第②段举的三个例子,杏花、桃花、布谷鸟,也以时间的先后为序,第③段,由自然现象引出物候的起源,也是按照时间顺序说明,第④段指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⑤--⑧段分别说明。由此分析,行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B.第①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拟人笔法,显得形象生动,“沉睡”“苏醒”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次第”一词,用得典雅。写燕子“归来”前面加了“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等词语,都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由此分析,体现了语言简练,典雅生动的特点。C.第①段“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对偶,再加一个稍长的句子,勾画一派春色,显得十分舒展。“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长短句的运用,富有节奏感。“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体现了用词丰富,句式多变。D.有误。从体裁上来看,这是一说明文,选文没有体现“热情洋溢,瑰丽奇特”的语言特点。故选D。【2021·山东青岛·一模】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1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第①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12.第①段中“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是”指代的是()A.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 B.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C.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D.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B.“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C.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D.选文前两段和第③段的关系是从本质到现象,利用时间顺序在第③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答案】11.B12.D13.A【解析】11.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是春天的景色,不是“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故选B。12.本题考查指代内容。“是”指代前文春夏秋冬四季变化。A项为春季景色,BC项为秋季景色,不全面。故选D。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根据“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可知,“大自然的语言”指自然现象,不是“农谚”;C.根据③段“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不是“物候学”;D.选文前两段写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和第③段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故选A。【2021·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三模】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植物会说话丹尼尔•查莫维茨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β_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14.“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15.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16.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7.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答案】14.①被啃噬的柳树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②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③有些植物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15.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总结戴维•罗德斯等人发现的结论、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启下引出因马丁•海尔对戴维•罗德斯等已有观点的质疑而进行的实验。②内容上,在戴维•罗德斯的观点和马丁•海尔的质疑与实验之间建立起联系。本段明确了下面的实验是在戴维•罗德斯等人实验基础上的深化和因果关系探索,说明两者实验目的的不同,说明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16.(1)举例子。介绍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戴维•罗德斯、马丁•海尔等人的实验,都举出了具体内容、过程、方法以及发现的结论,让实证说话,使人获得清楚的认识,很有说服力。(2)列数字。如第④⑤段介绍马丁•海尔的两次实验时,使用了“1”“2”“3”“4”“24”等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的结论。(3)打比方。如第⑥段“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一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叶片受到侵害时,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的真相。形象贴切,生动有趣。17.①敢于质疑,勇于探索。马丁•海尔没有盲从别人的结论,对“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受损植物有意告知临近健康植物”以及受损植物释放化学物质的机理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探索。这是发现真知的必要精神品质。②大胆假设,谨慎求证。猜想和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和马丁•海尔都是从许多现象出发进行假设,通过一系列实验进行验证。这是科学探索的必由之路。③严谨的态度,严密的推理。文中科学家以发散性思维开拓思路,运用多种途径和多次实验进行研究,这种严谨的态度就是求真精神的体现。让实验说话,正确严密地判断推理,发现的结论可靠可信。④由表及里,求真务实。科学研究不能止步于粗糙的研究和笼统的结论,而应深入研究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和事物本质属性,这样才能揭示科学秘密。【解析】14.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词句作答。若内容过多,也可以采取对内容进行简单概括的方法作答。本题作答时首先要理解“说话”的意思,是指植物向植物、植物向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方法。从文章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蚜1王好战请以战喻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 七年级下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 2024年河北省高考生物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2024至2030年中国攻瑰茄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手持式多波长稳定光源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印花T/C纯棉休闲衬衫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 2024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 2024年中国钢丝跑道轴承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燃气管道-流量-流速-口径计算公式
- 华电架空输电线路大作业
- 暗挖工程冬季施工措施
- 往生荐亡功德文疏
- 2021年春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2.3《简易电路》教案含教学反思
- 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光谱cars-姚波善
- GB∕T 13331-2014 土方机械 液压挖掘机 起重量
- (毕业论文)烷基化装置危险性分析
- 赫尔曼的叙事学理论
- 医学德语词汇大全
- 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_GB15258-200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