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会稽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初“士”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周代至春秋时期多指贵族最低的一个阶层,后来遂指有一定的社会管理知识能够进入官僚阶层的人们,再后来则指读书人。“节”指节操,“士节”也就是“士”所应该有的节操。这里的“节操”包括操守和尊严。作为角色意识的士节形成于贵族社会,士在那个社会里是军人和下层官吏,社会要求他们必须自尊自爱和遵守某些原则,社会也为这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那时士遵守士节是极其自然的。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等级流动,士人存在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士对如何保持自己的尊严与操守感到茫然,但士节还是保存了下来,只是此后的士节的张扬不是靠制度,而是靠统治者的宽容尊重和士人自我意识的坚挺了。《吕氏春秋》专门有一节就叫“士节”:士之为人当理不避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有如此者,国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必由如此人者也。文中强调“士”的操守的坚定、人格的独立,并夸大士的能力和作用,强调了他们的“独立”和尊严。但这种强调本身就缺乏底气,因为已经没有了制度的保障。当时天下纷纷,你争我夺,强者渴望统一天下、传之万世;弱者也在争取一席之地,至少也要保守社稷,使祖宗的香火不致断绝。而士是各国争夺天下的助手,一些士人还制造了“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舆论,一时哄传,当时诸国的国君争相从各国引进士。于是,需求者众,“士”自然会以为奇货可居,不必对统治者低三下四,“说大人则藐之”,士仿佛坚挺起来,但这离真正的独立性还很遥远。不过我们也应看到那时毕竟离贵族社会相去不远,每个阶层的人们对属于自己操守的记忆,尚未完全丧失,有的还能严格遵守。还应该看到,当时学派蜂起、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游走于诸侯之间,在游说人君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利益,在许多学者看来君臣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他们之间互有权利义务。这样,当时的士人不仅争得到应该属于自己的利益,而且还赢得了一些做人的尊严。士人们的进退出处也都有自己的标准,这些在当时的诸子(除了法家)著作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此时传统的保护士节的制度和措施也受到有远见的统治者的尊重,其中《礼记∙曲礼》中说“刑不上大夫”就是重要的一条。这也是使士人保持“节”的一个外部条件。先秦诸子大多看重士节,有的还张扬士节,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品格就是一例,他们对于君王权力的扩张有不同程度的抗拒。儒、墨诸子是以“帝王师”自视的,道家特别是庄子视权位如腐鼠敝屣,不值一顾(后世遂有与君主不合作的士人)。他们的为人也多有品、有守、有趣。唯有法家把权力绝对化,漠视众生,面目可憎。他们造就了对君主奴颜婢膝、对臣民冷酷无情的酷吏。后世所说的“三纲”的首倡者实际上是法家。韩非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法家认为统治者应该拥有无限的权力,臣民只是他的驯服工具,应该绝对服从,否则不应在世上存在。法家代表人物所制订的治国方略剥夺了后世广大士人保持自尊和节操的外部条件。这个法家的理想国,被称作“虎狼之国”的秦统一了天下。秦野蛮的文化专制政策对后世起了非常坏的示范作用。“百代皆行秦政制”,秦实现大一统后,士人的依附者只有皇帝一家了。士的出路被皇帝垄断,他们在惟一的主顾面前再也硬不起来了,“用之则为成,不用则为鼠”,士人保持节操的外部条件基本上消失了,士人变成了非得依附某张“皮”上的“毛”不可。从历史的总趋势来说,专制越来越加强,士人所受到的尊重就越来越差,循此而递减。例如古代大臣与君主之间可以从容地坐而论道,唐代的宰相在皇帝面前还有座位,到了宋初,宰相的座位就被撤掉了。明清两代,士人地位跌到了低谷。明代的诏狱、廷杖,清代的跪见奏对制度和申斥制度,残酷地摧毁着士人的尊严。士节所依存的外部条件几乎消失殆尽了。自海寇西来,欧风东渐,传统的宗法制度开始解体,士农工商这种传统的社会分层也已动摇,这样有别于士人的新型知识分子逐渐出现。尽管新产生的知识分子还是带着士人的深刻烙印的,但他们已经不是依附在皇权专制制度上讨生活的官员或准官员了。他们不再是依附在专制国家这张“皮”上的“毛”了。他们是国人中最早意识到自己是国家和社会中一份子的,他们也是最早思考自己权利和义务的人们。或者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有了初步独立公民意识的人们。(选自王学泰《说士节》,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之所指有个变化的过程,开始并不专指读书人,作为角色意识的士节形成于贵族社会。B.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但士节得以保存下来,主要是因为士人们积极争取自己的利益,自我意识坚挺。C.先秦诸子大多看重士节,有的还张扬士节,他们对于君王权力的扩张有不同程度的抗拒,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D.法家代表人物所制订的治国方略不利于士节的存在和发展,在秦朝的专制统治下,士很难再保持原有的节操了。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廷杖、跪见奏对、奉旨申斥等制度,不仅是从肉体上折磨士人,更是从精神上践踏士人。B.《吕氏春秋》对士的能力和作为的强调,没有制度的保障,因而缺乏底气,有夸大之嫌。C.道家特别是庄子视权位如腐鼠敝屣,不值一顾,体现了这一群体对士节的背离。D.清末的许多知识分子表现出的高尚节操已经融入新的因素,不能再简单地以“士节”概括了。3.下列语句,与传统士节不相符的一项是()A.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B.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司马迁笔下的渔父)C.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D.如回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4.简要概括中国历史上士节存在的外部环境变化过程。5.传统士节观是一笔宝贵的道德财富,请联系现实谈谈其在现代公民社会建设中有何借鉴意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芳汪曾祺小芳在我们家当过一段时期保姆,看我的孙女卉卉。她是安徽无为人。无为是个穷县,地少人多。年轻女孩子多出来当保姆。北京人所说的“安徽小保姆”,多一半是无为人。她们大都沾点亲。小芳先在一家待了三个月,伺候一个瘫痪的老太太。老太太倒是很喜欢她。有一次小芳把碱面当成白糖放进牛奶里,老太太也并未生气。小芳不愿意伺候病人,经过辗转介绍,就由她妹妹小华带到了我们家,一待就待了下来。这么长的时间,我们关系一直很好。小芳很聪明,她的耳音特别的好,记性也好,不论什么歌、戏,她听两遍就能唱下来,而且唱得很准,不走调。这真是难得的天赋。她会唱庐剧。庐剧是无为一带流行的地方戏。我问过小华:“你姐姐是怎么学会庐剧的?”——“村里的广播喇叭每天总要放几段庐剧唱片,她听听,就会了。”无为木田镇有个庐剧团,小芳去考过。团长看她身材、长相、嗓音都好,可惜没有文化——小芳一共只念过四天书,也不识谱,但想进了团可以补习,就录取了她。小芳还在庐剧团唱过几出戏。她父亲知道了,坚决不同意,硬逼着小芳回了家。庐剧团后来改成了县剧团,小芳的父亲有点后悔,因为到了县剧团就可以由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吃商品粮。小芳如果进了县剧团,她一生的命运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她是很可能唱红了的。庐剧的曲调曲折婉转,如泣如诉。她在老太太家时,有时一个人小声地唱,老太太家里人问她;“小芳,你哭啦?”——“我没哭,我在唱。”小芳在我们家干的活不算重。做饭,洗衣,这些都不要她管。她的任务就是看卉卉。小芳看卉卉很精心。城市育儿的一套,小芳都掌握了。按时给卉卉喝牛奶,吃水果,洗澡,换衣裳。每天上午,抱卉卉到楼下去玩。卉卉小时候长得很好玩。很结实,胖乎乎的,头发很浓,皮肤白嫩,两只大眼睛,谁见了都喜欢,都想抱抱,小芳于是很骄傲,小芳老是贬低别人家的孩子:“难看死了!”好像天底下就是她的卉卉最好。下午,卉卉睡一个很长的午觉,小芳就在一边整理卉卉的衣裳,一面轻轻地哼着庐剧。到后来为自己的歌声所催眠,她也困了,就靠在枕头上睡着了。卉卉有很多衣裳--她小姑、我的二女儿,就爱给她买衣裳,买很多玩具。小芳有时给她收拾衣服、玩具,会发出感慨:“卉卉的命好,我的命不好。”小芳教卉卉唱了很多歌:大海呀大海,是我生长的地方。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小芳唱这些歌,都带有一点忧郁的味道。小芳送卉卉上幼儿园。她用脚顶着教室的门,不让老师关,她要看卉卉。卉卉全不理会,头也不回,蹭蹭蹭蹭,走近她自己的小板凳,坐下了。小芳一个人回来。她的心里空了一块。小芳的命是不好。她才六个月,就由她奶奶做主,许给了她的娘表哥李德树。她从小就不喜欢李德树,越大越不喜欢。李德树相貌猥琐,小芳看见他就讨厌。李德树的家境原来比小芳家要好些,但是他好赌,赌得只剩下三间土房。他不务正业,田里的草长得老高。这人是个二流子,常常做出丢脸的事。小芳一天也过不下去,就天天回家哭。哭得父亲心也软了。小华后来对我们说:“究竟是亲骨肉呀。”父亲说:“那你走吧。不要从家里走。李德树要来要人。”小芳趁李德树出去赌钱,坐火车到了北京。她实际上是逃出来的。小芳为此自杀过一次,喝农药,被发现了,送到木田医院里救活了。小芳到底还是和李德树结婚了。领结婚证那天,小芳自己都没去,是她父亲代办的。表兄妹是不能结婚的,近亲结婚是法律不允许的。这个道理,小芳的奶奶当然不知道,她认为这是亲上加亲。小芳的父亲也不知道。小芳自己是到了我们家之后,我的老伴告诉她,她才知道的。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村干部应该知道,何况本人并未到场,怎么可以就把结婚证发给他们呢?过些日子,小芳的父亲来信,叫小芳快回来,李德树扬言,要烧他们家的房子。小芳于是下决心回去一趟。小芳这回有了主见了,她在北京就给木田法院写了一封信,请求离婚,并寄去离婚诉讼所需费用。小芳到了木田,跑到法院去吵了一顿:“你们收了我的钱,为什么不给我办离婚?”法院不理她。小芳就又回到北京来了。我们有个亲戚在安徽,和省妇联的一个负责干部很熟。我们把小芳的情况给那亲戚写了一封信,那位亲戚和妇联的同志反映了一下,恰好这位同志要到无为视察工作,向木田法院问及小芳的问题。法院最终受理小芳的案子,判离,但要小芳付给李德树九百块钱。小芳的父亲拿出一点钱,小芳拿出她的全部积蓄,另外又借了一点钱,陆续偿给了李德树,小芳自由了。李德树拿了九百块钱,很快就输光了。小芳离开我们家后,到一家个体厂去做糖果,在丰台。厂里有个小胡,是小芳的同乡,每天蹬平板三轮到市里给各家送货,小芳有一天去看妹妹,带了小胡一起去。小华心里想:姐姐怎么把一个男的带到我这里来了?是不是他们好了?看姐姐的眼睛,就是的。小华悄悄地问:“你们是不是好了?”姐姐笑了。小华拿眼看了看小胡,说,“太矮了!”小芳说:“矮一点有什么关系,要那么高干什么?”据小华说:“我姐喜欢他有文化。小胡读过初中。她自己没有文化,特别喜欢有文化的人。”小芳和小胡结了婚,一年后生了个女儿,取名也叫卉卉。我们的卉卉有很多穿过的衣裳,留着也没有用,卉卉的妈就给小芳寄去,寄了不止一次。小芳让她的卉卉穿了寄去的衣裳照了一张相寄了来。小芳的卉卉像小芳。小芳一直很想卉卉。她来信要卉卉的照片,卉卉的妈不断给她寄去,她要卉卉的录音,卉卉的妈给她录了一盘卉卉唱歌讲故事的磁带。卉卉的妈叫卉卉跟小芳说几句话。卉卉扭扭捏捏地说:“说什么呀?”“随便!随便说几句!”卉卉想了想,说:“小芳阿姨,你好吗?我很想你,我记得你很多事。”听小华说小芳现在生活很苦,有时连盐都没有。没盐了,小胡就拿了网,打一二斤鱼,到木田卖了,买点盐。小芳现在还唱庐剧吗?可能还会唱,在她哄孩子睡觉的时候。(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第一个主顾家,尽管“有一次小芳把碱面当成白糖放进牛奶里,老太太也并未生气”,这说明小芳深受老太太的喜爱。B.文章开头写“小芳在我们家干的活不算重”。与结尾“小芳现在生活很苦,有时连盐都没有”形成对比,说明小芳的婚姻又失败了。C.“小芳老是贬低别人家的孩子:‘难看死了!’好像天底下就是她的卉卉最好”,“我”对小芳的这种行为很欣然,为小芳,也为卉卉。D.小芳与李德树是近亲结婚,是法律不允许的,在小芳不同意的情况下,她父亲代办了结婚证,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农村的落后愚昧。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太太家里人问她:“小芳,你哭啦?”——“我没哭,我在唱。”这是小芳为自己的命运不好而哭,但当别人问她时,她强颜欢笑说自己在唱庐剧。B.小芳在为卉卉收拾衣服时,感慨道“卉卉的命好,我的命不好”,将二人的命运构成对比,同时也为后文写小芳的贫寒家境做了铺垫。C.小说最后运用设问手法,“小芳现在还唱庐剧吗”“可能还会唱,在她哄孩子睡觉的时候”,既给人以想象空间,也与小芳在我们家照看卉卉睡午觉的情形遥相呼应。D.小说运用插叙手法交代了小芳的命运,叙述语言直白平淡,包含了作者对小芳命运的叹息和同情,而对小芳父亲则感到既可恨又可怜。8.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9.有人说,“女性的独立,只能靠自己来争取”。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芳是如何争取自己的独立?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面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塞面功立顺人则刑罚直面全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节选自《韩非子·用人》)材料二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通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臣光曰:去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节选自《资治通鉴》)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纸上。闻古之善用人者A必循天顺人B而明C赏罚D循天则用力寡E而功立F顺人则刑罚省G而令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亡,文中通“无”,与《兼爱》“故不孝不慈亡有”中的“亡”意思相同。B.遂,文中指成就或顺利达到某个状态,与成语“功遂身退”中“遂”的意思相同。C.是,文中是代词“此”的意思,与《归去来兮辞》中“觉今是而昨非”的“是”的意思不同。D.“故为国为家者”,“国”指王室贵族拥有的封地,“家”指诸侯拥有的封地。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认为太平国家的臣子,需要做的是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胜任官职,轻松完成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B.韩非子用“冰炭不合形”这一比喻,论证了明君要避免大臣中强者弱者之间做无谓的争斗,从而达到天下的人不相互损害这一“治世”的最高境界。C.司马光论辩技艺高超,他在论证德与才的关系时,通过类比论证的方法,以“云梦之竹”“棠溪之金”形象地阐明了德、才缺一不可的道理。D.司马光的用人观可以归结为:任人唯贤。即:先用圣人,次用君子,再次用愚人,最后用小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②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14.“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选官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韩非、司马光在用人选官方面的主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西施故里青田山苎萝山下碧水流,国色芳华本无忧。耕织浣纱羞沉鱼,施家有女百家求。夫椒颦鼓震会稽,越王台上树降旗。旌旗略略催村姑,车辚马萧载入吴。家国千里钱塘潮,潮涌掩咽哀啼语。姑苏台馆置别宫,羽衣霓裳捧心舞,椒花房中带笑看,君王自此不早朝,倾城一笑亦倾国,铁甲三千可吞吴。卧薪尝胆辱负重,惑心乱谋赖红颜,与君轻舟泛五湖,不羡鸳鸯不羡仙。忽忽二千五百年,春光明照西施殿。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浣纱”“沉鱼”,运用典故,介绍了春秋末期越国西施出身贫寒,常浣纱于溪,鱼儿见她倒影,忘记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后以“沉鱼”赞美西施美貌。“倾国”“倾城”,该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这里语带双关,既指妇女容貌极美,又指因女色而亡国。B.“颦鼓”即是战鼓,指发生战争。唐白居易《长恨歌》有“渔阳鼙鼓动地来”。这里运用借代,指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之战大败越军,越王勾践退守会稽故事。C.“置别宫”指西施因貌美而得专宠,“捧心”,相传西施因有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这里用对比手法,赞美西施之美。D.“卧薪尝胆”赞扬越王不敢安逸,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精神。“感心乱谋”肯定了西施在家国艰危之际,忍辱负重,以身许国,表达对“红颜祸水”说的不同看法,对偏见进行了有力匡正。16.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西施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中国历史上传奇性人物,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意象,请结合表现手法概述本诗塑造了“西施”怎样的人物形象?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两句利用起兴引出诗人关于门第观念的不平之鸣。(2)《陈情表》中李密用形象的文学语言描写自己孑然一身的人生境况的诗句是“,”。(3)屈原常借形形色色的香草来装点自己,《离骚》中的。“,”两句就借用了荷花来装点,含蓄地表明自己对崇高操守的追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是有着非凡英雄气概的民族。每当危难时刻总有英雄①,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危急时刻,从年过八旬的钟南山院士,到“00后”医生护士,无数舍小家为大家的医护人员将生死②,义无反顾奔赴疫情一线;在扑灭山火的最前沿,在抗洪救灾的第一线,无数消防救援人员、人民子弟兵赴汤蹈火、逆行而上。一个个名字背后是一个个为了人民冲锋陷阵、顽强拼搏的英雄故事。他们用无私奉献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责任担当换来③。时势造英雄,如今我们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还有很多“雪山”“草地”要过,还有很多“娄山关”“腊子口”要征服。在国际国内形势变得严峻复杂的背景,时代英雄更需要我们来争当,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英雄之光指引着前行道路,用英雄气概书写时代担当。在每一个平凡岗位、每一项具体工作、每一件细微之事中,尽心、尽责、尽力,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成就新作为。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②③。19.文中画横线句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有一个姨,不是亲姨。翠姨有一个小她两岁的十七八岁的妹妹。翠姨生得并不是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而带着平静。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怕触坏了它似的轻轻地捏着。假若有人在她的背后招呼一声,她若是正在走路,就会停下!若是正在吃饭,就把饭碗放下,而后把头向着自己的肩膀转过去,而全身并不大转,自觉地闭合着嘴唇,像有什么要说而一时说不出来似的……翠姨的妹妹,忘记了她叫什么名字,反正是个大说大笑的,不十分修边幅的,和她姐姐完全不同。市上流行的布料,有花的,有绿的,有红的。有紫的。她不大选择,做起一件衣服就赶快穿上身。穿上后到亲戚家串门。人家恭维她的衣料漂亮时,她总是说,和这完全一样的,还有一件。给了姐姐。20.文中叙写翠姨和她的妹妹时,“我”出现了,但没有参与进去,对翠姨和她的妹妹,都用“她”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写出了翠姨的沉着冷静,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22.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习题训练后常常会提供参考答案。这些参考答案能帮助我们检查解题步骤,规范后续作业;也能给予我们启发,提供新的解题思路;但有时我们又往往对给定的答案不甚满意。面对生活中各种“题目”,我们也总在寻找已有的“答案”作为参考。而到最后,我们或许会发现,我们已不需要参考答案,因为有些问题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给出答案。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浙江省绍兴市会稽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初“士”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周代至春秋时期多指贵族最低的一个阶层,后来遂指有一定的社会管理知识能够进入官僚阶层的人们,再后来则指读书人。“节”指节操,“士节”也就是“士”所应该有的节操。这里的“节操”包括操守和尊严。作为角色意识的士节形成于贵族社会,士在那个社会里是军人和下层官吏,社会要求他们必须自尊自爱和遵守某些原则,社会也为这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那时士遵守士节是极其自然的。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等级流动,士人存在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士对如何保持自己的尊严与操守感到茫然,但士节还是保存了下来,只是此后的士节的张扬不是靠制度,而是靠统治者的宽容尊重和士人自我意识的坚挺了。《吕氏春秋》专门有一节就叫“士节”:士之为人当理不避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有如此者,国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必由如此人者也。文中强调“士”的操守的坚定、人格的独立,并夸大士的能力和作用,强调了他们的“独立”和尊严。但这种强调本身就缺乏底气,因为已经没有了制度的保障。当时天下纷纷,你争我夺,强者渴望统一天下、传之万世;弱者也在争取一席之地,至少也要保守社稷,使祖宗的香火不致断绝。而士是各国争夺天下的助手,一些士人还制造了“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舆论,一时哄传,当时诸国的国君争相从各国引进士。于是,需求者众,“士”自然会以为奇货可居,不必对统治者低三下四,“说大人则藐之”,士仿佛坚挺起来,但这离真正的独立性还很遥远。不过我们也应看到那时毕竟离贵族社会相去不远,每个阶层的人们对属于自己操守的记忆,尚未完全丧失,有的还能严格遵守。还应该看到,当时学派蜂起、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游走于诸侯之间,在游说人君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利益,在许多学者看来君臣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他们之间互有权利义务。这样,当时的士人不仅争得到应该属于自己的利益,而且还赢得了一些做人的尊严。士人们的进退出处也都有自己的标准,这些在当时的诸子(除了法家)著作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此时传统的保护士节的制度和措施也受到有远见的统治者的尊重,其中《礼记∙曲礼》中说“刑不上大夫”就是重要的一条。这也是使士人保持“节”的一个外部条件。先秦诸子大多看重士节,有的还张扬士节,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品格就是一例,他们对于君王权力的扩张有不同程度的抗拒。儒、墨诸子是以“帝王师”自视的,道家特别是庄子视权位如腐鼠敝屣,不值一顾(后世遂有与君主不合作的士人)。他们的为人也多有品、有守、有趣。唯有法家把权力绝对化,漠视众生,面目可憎。他们造就了对君主奴颜婢膝、对臣民冷酷无情的酷吏。后世所说的“三纲”的首倡者实际上是法家。韩非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法家认为统治者应该拥有无限的权力,臣民只是他的驯服工具,应该绝对服从,否则不应在世上存在。法家代表人物所制订的治国方略剥夺了后世广大士人保持自尊和节操的外部条件。这个法家的理想国,被称作“虎狼之国”的秦统一了天下。秦野蛮的文化专制政策对后世起了非常坏的示范作用。“百代皆行秦政制”,秦实现大一统后,士人的依附者只有皇帝一家了。士的出路被皇帝垄断,他们在惟一的主顾面前再也硬不起来了,“用之则为成,不用则为鼠”,士人保持节操的外部条件基本上消失了,士人变成了非得依附某张“皮”上的“毛”不可。从历史的总趋势来说,专制越来越加强,士人所受到的尊重就越来越差,循此而递减。例如古代大臣与君主之间可以从容地坐而论道,唐代的宰相在皇帝面前还有座位,到了宋初,宰相的座位就被撤掉了。明清两代,士人地位跌到了低谷。明代的诏狱、廷杖,清代的跪见奏对制度和申斥制度,残酷地摧毁着士人的尊严。士节所依存的外部条件几乎消失殆尽了。自海寇西来,欧风东渐,传统的宗法制度开始解体,士农工商这种传统的社会分层也已动摇,这样有别于士人的新型知识分子逐渐出现。尽管新产生的知识分子还是带着士人的深刻烙印的,但他们已经不是依附在皇权专制制度上讨生活的官员或准官员了。他们不再是依附在专制国家这张“皮”上的“毛”了。他们是国人中最早意识到自己是国家和社会中一份子的,他们也是最早思考自己权利和义务的人们。或者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有了初步独立公民意识的人们。(选自王学泰《说士节》,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之所指有个变化的过程,开始并不专指读书人,作为角色意识的士节形成于贵族社会。B.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但士节得以保存下来,主要是因为士人们积极争取自己的利益,自我意识坚挺。C.先秦诸子大多看重士节,有的还张扬士节,他们对于君王权力的扩张有不同程度的抗拒,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D.法家代表人物所制订的治国方略不利于士节的存在和发展,在秦朝的专制统治下,士很难再保持原有的节操了。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廷杖、跪见奏对、奉旨申斥等制度,不仅是从肉体上折磨士人,更是从精神上践踏士人。B.《吕氏春秋》对士的能力和作为的强调,没有制度的保障,因而缺乏底气,有夸大之嫌。C.道家特别是庄子视权位如腐鼠敝屣,不值一顾,体现了这一群体对士节的背离。D.清末的许多知识分子表现出的高尚节操已经融入新的因素,不能再简单地以“士节”概括了。3.下列语句,与传统士节不相符的一项是()A.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B.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司马迁笔下的渔父)C.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D.如回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4.简要概括中国历史上士节存在的外部环境变化过程。5.传统士节观是一笔宝贵的道德财富,请联系现实谈谈其在现代公民社会建设中有何借鉴意义?【答案】1.B2.C3.B4.①在贵族社会中,社会为士恪守士节创造了必要的条件。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但传统的保护士节的制度和措施受到有远见的统治者的尊重,士节还是保存了下来了。③秦奉行法家的专制统治的思想,士人保持节操的外部条件基本上消失了。⑤随着专制统治越来越加强,士人所受到的尊重就越来越差,士节所依存的外部条件几乎消失殆尽了。⑤随着欧风东渐,传统的宗法制度开始解体,新产生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了初步独立的公民意识。5.①传统士节观是一笔宝贵的道德财富,要汲取其中有益的养分,如正直、责任、担当等品质,促成士节向现代公民人格的转化。②传统士节倡导的操守和尊严在培养现代公民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方面也有着积极意义。③传统士节中也有权利和义务的初步意识,要促使其向现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意识转化。【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材料中传统士节的观点是什么,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5)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1.B项,原文说“只是此后的士节的张扬不是靠制度、而是靠统治者的宽容尊重和士人自我意识的坚挺了。”
故答案为:B。2.C项,对士节的背离错,体现的是士节的张扬。
故答案为:C。3.B项,这是随波逐流的一种价值观念。
故答案为:B。4.根据“作为角色意识的士节形成于贵族社会,士在那个社会里是军人和下层官吏,社会要求他们必须自尊自爱和遵守某些原则,社会也为这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那时士遵守士节是极其自然的。”可知:在贵族社会中,社会为士恪守士节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根据“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等级流动,士人存在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士对如何保持自己的尊严与操守感到茫然,但士节还是保存了下来。”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但传统的保护士节的制度和措施受到有远见的统治者的尊重,士节还是保存了下来了。
根据“秦实现大一统后,士人的依附者只有皇帝一家了。士的出路被皇帝垄断,他们在惟一的主顾面前再也硬不起来了,'用之则为成,不用则为鼠',士人保持节操的外部条件基本上消失了,士人变成了非得依附某张'皮'上的'毛'不可。”'可知:秦奉行法家的专制统治的思想,士人保持节操的外部条件基本上消失了。
根据“从历史的总趋势来说,专制越来越加强,士人所受到的尊重就越来越差,循此而递减。”可知:随着专制统治越来越加强,士人所受到的尊重就越来越差,士节所依存的外部条件几乎消失殆尽了。
根据“自海寇西来,欧风东渐,传统的宗法制度开始解体,士农工商这种传统的社会分层也已动摇,这样有别于士人的新型知识分子逐渐出现。尽管新产生的知识分子还是带着士人的深刻烙印的,但他们已经不是依附在皇权专制制度上讨生活的官员或准官员了。”可知:随着欧风东渐,传统的宗法制度开始解体,新产生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了初步独立的公民意识。
故答案为:(1)在贵族社会中,社会为士恪守士节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但传统的保护士节的制度和措施受到有远见的统治者的尊重,士节还是保存了下来了。
(3)秦奉行法家的专制统治的思想,士人保持节操的外部条件基本上消失了。
(4)随着专制统治越来越加强,士人所受到的尊重就越来越差,士节所依存的外部条件几乎消失殆尽了。
(5)随着欧风东渐,传统的宗法制度开始解体,新产生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了初步独立的公民意识。5.根据“'节'指节操,'士节'也就是'士'所应该有的节操。这里的“节操”包括操守和尊严。”可知,传统士节观是一笔宝贵的道德财富,要汲取其中有益的养分,如正直、责任、担当等品质,促成士节向现代公民人格的转化。
根据“文中强调'士'的操守的坚定、人格的独立,并夸大士的能力和作用,强调了他们的'独立'和尊严。”可知,传统士节倡导的操守和尊严在培养现代公民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方面也有着积极意义。
根据“法家认为统治者应该拥有无限的权力,臣民只是他的驯服工具,应该绝对服从,否则不应在世上存在。法家代表人物所制订的治国方略剥夺了后世广大士人保持自尊和节操的外部条件。”可知,传统士节中也有权利和义务的初步意识,要促使其向现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意识转化。
故答案为:(1)传统士节观是一笔宝贵的道德财富,要汲取其中有益的养分,如正直、责任、担当等品质,促成士节向现代公民人格的转化。
(2)传统士节倡导的操守和尊严在培养现代公民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方面也有着积极意义。
(3)传统士节中也有权利和义务的初步意识,要促使其向现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意识转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芳汪曾祺小芳在我们家当过一段时期保姆,看我的孙女卉卉。她是安徽无为人。无为是个穷县,地少人多。年轻女孩子多出来当保姆。北京人所说的“安徽小保姆”,多一半是无为人。她们大都沾点亲。小芳先在一家待了三个月,伺候一个瘫痪的老太太。老太太倒是很喜欢她。有一次小芳把碱面当成白糖放进牛奶里,老太太也并未生气。小芳不愿意伺候病人,经过辗转介绍,就由她妹妹小华带到了我们家,一待就待了下来。这么长的时间,我们关系一直很好。小芳很聪明,她的耳音特别的好,记性也好,不论什么歌、戏,她听两遍就能唱下来,而且唱得很准,不走调。这真是难得的天赋。她会唱庐剧。庐剧是无为一带流行的地方戏。我问过小华:“你姐姐是怎么学会庐剧的?”——“村里的广播喇叭每天总要放几段庐剧唱片,她听听,就会了。”无为木田镇有个庐剧团,小芳去考过。团长看她身材、长相、嗓音都好,可惜没有文化——小芳一共只念过四天书,也不识谱,但想进了团可以补习,就录取了她。小芳还在庐剧团唱过几出戏。她父亲知道了,坚决不同意,硬逼着小芳回了家。庐剧团后来改成了县剧团,小芳的父亲有点后悔,因为到了县剧团就可以由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吃商品粮。小芳如果进了县剧团,她一生的命运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她是很可能唱红了的。庐剧的曲调曲折婉转,如泣如诉。她在老太太家时,有时一个人小声地唱,老太太家里人问她;“小芳,你哭啦?”——“我没哭,我在唱。”小芳在我们家干的活不算重。做饭,洗衣,这些都不要她管。她的任务就是看卉卉。小芳看卉卉很精心。城市育儿的一套,小芳都掌握了。按时给卉卉喝牛奶,吃水果,洗澡,换衣裳。每天上午,抱卉卉到楼下去玩。卉卉小时候长得很好玩。很结实,胖乎乎的,头发很浓,皮肤白嫩,两只大眼睛,谁见了都喜欢,都想抱抱,小芳于是很骄傲,小芳老是贬低别人家的孩子:“难看死了!”好像天底下就是她的卉卉最好。下午,卉卉睡一个很长的午觉,小芳就在一边整理卉卉的衣裳,一面轻轻地哼着庐剧。到后来为自己的歌声所催眠,她也困了,就靠在枕头上睡着了。卉卉有很多衣裳--她小姑、我的二女儿,就爱给她买衣裳,买很多玩具。小芳有时给她收拾衣服、玩具,会发出感慨:“卉卉的命好,我的命不好。”小芳教卉卉唱了很多歌:大海呀大海,是我生长的地方。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小芳唱这些歌,都带有一点忧郁的味道。小芳送卉卉上幼儿园。她用脚顶着教室的门,不让老师关,她要看卉卉。卉卉全不理会,头也不回,蹭蹭蹭蹭,走近她自己的小板凳,坐下了。小芳一个人回来。她的心里空了一块。小芳的命是不好。她才六个月,就由她奶奶做主,许给了她的娘表哥李德树。她从小就不喜欢李德树,越大越不喜欢。李德树相貌猥琐,小芳看见他就讨厌。李德树的家境原来比小芳家要好些,但是他好赌,赌得只剩下三间土房。他不务正业,田里的草长得老高。这人是个二流子,常常做出丢脸的事。小芳一天也过不下去,就天天回家哭。哭得父亲心也软了。小华后来对我们说:“究竟是亲骨肉呀。”父亲说:“那你走吧。不要从家里走。李德树要来要人。”小芳趁李德树出去赌钱,坐火车到了北京。她实际上是逃出来的。小芳为此自杀过一次,喝农药,被发现了,送到木田医院里救活了。小芳到底还是和李德树结婚了。领结婚证那天,小芳自己都没去,是她父亲代办的。表兄妹是不能结婚的,近亲结婚是法律不允许的。这个道理,小芳的奶奶当然不知道,她认为这是亲上加亲。小芳的父亲也不知道。小芳自己是到了我们家之后,我的老伴告诉她,她才知道的。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村干部应该知道,何况本人并未到场,怎么可以就把结婚证发给他们呢?过些日子,小芳的父亲来信,叫小芳快回来,李德树扬言,要烧他们家的房子。小芳于是下决心回去一趟。小芳这回有了主见了,她在北京就给木田法院写了一封信,请求离婚,并寄去离婚诉讼所需费用。小芳到了木田,跑到法院去吵了一顿:“你们收了我的钱,为什么不给我办离婚?”法院不理她。小芳就又回到北京来了。我们有个亲戚在安徽,和省妇联的一个负责干部很熟。我们把小芳的情况给那亲戚写了一封信,那位亲戚和妇联的同志反映了一下,恰好这位同志要到无为视察工作,向木田法院问及小芳的问题。法院最终受理小芳的案子,判离,但要小芳付给李德树九百块钱。小芳的父亲拿出一点钱,小芳拿出她的全部积蓄,另外又借了一点钱,陆续偿给了李德树,小芳自由了。李德树拿了九百块钱,很快就输光了。小芳离开我们家后,到一家个体厂去做糖果,在丰台。厂里有个小胡,是小芳的同乡,每天蹬平板三轮到市里给各家送货,小芳有一天去看妹妹,带了小胡一起去。小华心里想:姐姐怎么把一个男的带到我这里来了?是不是他们好了?看姐姐的眼睛,就是的。小华悄悄地问:“你们是不是好了?”姐姐笑了。小华拿眼看了看小胡,说,“太矮了!”小芳说:“矮一点有什么关系,要那么高干什么?”据小华说:“我姐喜欢他有文化。小胡读过初中。她自己没有文化,特别喜欢有文化的人。”小芳和小胡结了婚,一年后生了个女儿,取名也叫卉卉。我们的卉卉有很多穿过的衣裳,留着也没有用,卉卉的妈就给小芳寄去,寄了不止一次。小芳让她的卉卉穿了寄去的衣裳照了一张相寄了来。小芳的卉卉像小芳。小芳一直很想卉卉。她来信要卉卉的照片,卉卉的妈不断给她寄去,她要卉卉的录音,卉卉的妈给她录了一盘卉卉唱歌讲故事的磁带。卉卉的妈叫卉卉跟小芳说几句话。卉卉扭扭捏捏地说:“说什么呀?”“随便!随便说几句!”卉卉想了想,说:“小芳阿姨,你好吗?我很想你,我记得你很多事。”听小华说小芳现在生活很苦,有时连盐都没有。没盐了,小胡就拿了网,打一二斤鱼,到木田卖了,买点盐。小芳现在还唱庐剧吗?可能还会唱,在她哄孩子睡觉的时候。(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第一个主顾家,尽管“有一次小芳把碱面当成白糖放进牛奶里,老太太也并未生气”,这说明小芳深受老太太的喜爱。B.文章开头写“小芳在我们家干的活不算重”。与结尾“小芳现在生活很苦,有时连盐都没有”形成对比,说明小芳的婚姻又失败了。C.“小芳老是贬低别人家的孩子:‘难看死了!’好像天底下就是她的卉卉最好”,“我”对小芳的这种行为很欣然,为小芳,也为卉卉。D.小芳与李德树是近亲结婚,是法律不允许的,在小芳不同意的情况下,她父亲代办了结婚证,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农村的落后愚昧。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太太家里人问她:“小芳,你哭啦?”——“我没哭,我在唱。”这是小芳为自己的命运不好而哭,但当别人问她时,她强颜欢笑说自己在唱庐剧。B.小芳在为卉卉收拾衣服时,感慨道“卉卉的命好,我的命不好”,将二人的命运构成对比,同时也为后文写小芳的贫寒家境做了铺垫。C.小说最后运用设问手法,“小芳现在还唱庐剧吗”“可能还会唱,在她哄孩子睡觉的时候”,既给人以想象空间,也与小芳在我们家照看卉卉睡午觉的情形遥相呼应。D.小说运用插叙手法交代了小芳的命运,叙述语言直白平淡,包含了作者对小芳命运的叹息和同情,而对小芳父亲则感到既可恨又可怜。8.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9.有人说,“女性的独立,只能靠自己来争取”。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芳是如何争取自己的独立?【答案】6.B7.A8.①呼应前文,使结构紧密,歌声袅袅,形成背景旋律。②唱庐剧成为她艰难人生中的精神支柱,赞美小芳坚韧乐观的品质。③结尾余味悠长,引发读者对人物的悲剧命运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用想象的手法,给悲剧的人生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9.①面对不幸的婚姻安排,小芳以死反抗,虽然失败,但并不妥协:②当家里来信说李德树的恶行后,她给木田法院写了一封信,请求离婚,并寄去离婚诉讼所需费用,学会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③不顾旁人反对,自主选择第二段婚姻,嫁给了有文化的小胡:④面对生活的艰难,坚持唱庐剧,成为她苦难生活的精神支柱,体现了小芳对生活的抗争。【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结尾艺术特色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小说结尾的形式,小说的结尾主要有四种形式:戛然而止式、欧·亨利式、大团圆式、悲剧式。探究小说结尾作用答题角度一般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效果、主旨表达和情感抒发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6.B项,“小芳的婚姻又失败了”错误。
故答案为:B。7.A项,此处小芳并没有哭,强颜欢笑错。
故答案为:A。8.结尾“可能还会唱,在她哄孩子睡觉的时候。”与前文“她的耳音特别的好,记性也好,不论什么歌、戏,她听两遍就能唱下来,而且唱得很准,不走调。这真是难得的天赋。她会唱庐剧。庐剧是无为一带流行的地方戏。”从结构上看,呼应前文,使结构紧密,歌声袅袅,形成背景旋律。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看:庐剧成为她艰难人生中的精神支柱,赞美小芳坚韧乐观的品质。
从读者效果的角度看:结尾余味悠长,引发读者对人物的悲剧命运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用想象的手法,给悲剧的人生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
故答案为:①呼应前文,使结构紧密,歌声袅袅,形成背景旋律。②唱庐剧成为她艰难人生中的精神支柱,赞美小芳坚韧乐观的品质。③结尾余味悠长,引发读者对人物的悲剧命运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用想象的手法,给悲剧的人生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9.从文本“小芳为此自杀过一次,喝农药,被发现了,送到木田医院里救活了”可以看出,小芳被家人所迫嫁给她不喜欢的娘表哥李德树时,曾经以死反抗,虽然被救活了,反抗失败,但面对不幸的婚姻安排能有如此不妥协的态度,也可见其“真有决心”;
从文本“李德树扬言,要烧他们家的房子。小芳于是下决心回去一趟。小芳这回有了主见了,她在北京就给木田法院写了一封信,请求离婚,并寄去离诉讼所需费用”可知,当家里来信说李德树的恶行后,小芳给木田法院写了一封信,请求离婚,并寄去离婚诉讼所需费用。她学会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可见其“真有主见”;
从文本“小芳看卉卉很精心。……按时给卉卉喝牛奶,吃水果,洗澡,换衣裳”“小芳老是贬低别人家的孩子:‘难看死了!’好像天底下就是她的卉卉最好”“小芳教卉卉唱了很多歌……小芳唱这些歌,都带有一点忧郁的味道”可概括出,小芳在我们家照顾卉卉时,无微不至,眼中只有卉卉最好看,并时常教卉卉唱歌,歌声中都带有一点忧郁的味道,可见其“真有性情”。
故答案为:①面对不幸的婚姻安排,小芳以死反抗,虽然失败,但并不妥协:②当家里来信说李德树的恶行后,她给木田法院写了一封信,请求离婚,并寄去离婚诉讼所需费用,学会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③不顾旁人反对,自主选择第二段婚姻,嫁给了有文化的小胡:④面对生活的艰难,坚持唱庐剧,成为她苦难生活的精神支柱,体现了小芳对生活的抗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面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塞面功立顺人则刑罚直面全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节选自《韩非子·用人》)材料二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通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臣光曰:去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节选自《资治通鉴》)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纸上。闻古之善用人者A必循天顺人B而明C赏罚D循天则用力寡E而功立F顺人则刑罚省G而令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亡,文中通“无”,与《兼爱》“故不孝不慈亡有”中的“亡”意思相同。B.遂,文中指成就或顺利达到某个状态,与成语“功遂身退”中“遂”的意思相同。C.是,文中是代词“此”的意思,与《归去来兮辞》中“觉今是而昨非”的“是”的意思不同。D.“故为国为家者”,“国”指王室贵族拥有的封地,“家”指诸侯拥有的封地。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认为太平国家的臣子,需要做的是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胜任官职,轻松完成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B.韩非子用“冰炭不合形”这一比喻,论证了明君要避免大臣中强者弱者之间做无谓的争斗,从而达到天下的人不相互损害这一“治世”的最高境界。C.司马光论辩技艺高超,他在论证德与才的关系时,通过类比论证的方法,以“云梦之竹”“棠溪之金”形象地阐明了德、才缺一不可的道理。D.司马光的用人观可以归结为:任人唯贤。即:先用圣人,次用君子,再次用愚人,最后用小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②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14.“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选官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韩非、司马光在用人选官方面的主张。)【答案】10.ADF11.D12.C13.①(无恤)背诵竹简训词很熟练,(赵简子)索求竹简,无恤从袖子中取出竹简献给他。②才与德是有区别的,可世俗中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称为贤能,这就是他们错失人才的原因。14.①韩非认为用人应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做到赏罚分明:使人才才胜其位、才尽其用;各司其职、互不干涉。②司马光认为选官方面,才华和德行都是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但相比之下,德行比才华更重要(德帅才资)。【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附参考译文】材料一:听说古代擅长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赏罚分明,伯夷、盗跖就不会混淆。这样一来,黑白就清楚了。太平国家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守,为公尽能来承受职务,依法尽力来担当职事。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轻松完成他们的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明君使职事不相干扰,所以不会发生争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职,所以各自都有擅长的技能;使人们不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会发生争斗。争吵平静了,擅长的技能表现出来了,强弱之间就不会争胜,犹如冰炭不在同一个器皿中一样,天下没有人相互损害,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材料二:赵国的大夫赵简子的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赵简子想确定继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说“好好记住!”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简上的话;再问他的竹简,已丢失了。又问小儿子无恤,(无恤)背诵竹简训词很熟练,(赵简子)索求竹简,无恤从袖子中取出竹简献上他。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臣司马光曰:才与德是有区别的,可世俗中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称为贤能,这就是他们错失人才的原因。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来辅助自己,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来做善事,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做恶事。持有才干作善事,能无善不为,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即使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的心机足以使他的阴谋得逞,他的力量又足以施展他的暴虐,这就如恶虎长了翅膀,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是令人敬畏的人,有才的人是让人喜爱的人。对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敬畏的人容易疏远,这就是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的原因。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次序,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10.原文翻译:听说古代擅长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
“闻古之善用人者”意思是“听说古代擅长用人的君主”,后面应该断开,选择A,“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意思是“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后面要断开,选择D,“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意思是“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后面要断开,选择F。
故答案为:ADF。11.D项,国,指诸侯的封地,家,指大夫的封地。
故答案为:D。12.C项,类比论证错,此处为比喻论证。
故答案为:C。13.得分点:
(1)“习”,熟悉;“诸”,兼词,兼“之于”;“奏”,献。
(2)“莫之能辨”,宾语前置句,应是“莫能辨之”;“所以”,……的原因。
故答案为:①(无恤)背诵竹简训词很熟练,(赵简子)索求竹简,无恤从袖子中取出竹简献给他。
②才与德是有区别的,可世俗中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称为贤能,这就是他们错失人才的原因。14.文中韩非说到“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他认为用人应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做到赏罚分明;还说到“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使人才才胜其位、才尽其用;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文中司马光说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司马光认为选官方面,才华和德行都是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但相比之下,德行比才华更重要(德帅才资)。
故答案为:①韩非认为用人应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做到赏罚分明:使人才才胜其位、才尽其用;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②司马光认为选官方面,才华和德行都是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但相比之下,德行比才华更重要(德帅才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西施故里青田山苎萝山下碧水流,国色芳华本无忧。耕织浣纱羞沉鱼,施家有女百家求。夫椒颦鼓震会稽,越王台上树降旗。旌旗略略催村姑,车辚马萧载入吴。家国千里钱塘潮,潮涌掩咽哀啼语。姑苏台馆置别宫,羽衣霓裳捧心舞,椒花房中带笑看,君王自此不早朝,倾城一笑亦倾国,铁甲三千可吞吴。卧薪尝胆辱负重,惑心乱谋赖红颜,与君轻舟泛五湖,不羡鸳鸯不羡仙。忽忽二千五百年,春光明照西施殿。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浣纱”“沉鱼”,运用典故,介绍了春秋末期越国西施出身贫寒,常浣纱于溪,鱼儿见她倒影,忘记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后以“沉鱼”赞美西施美貌。“倾国”“倾城”,该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这里语带双关,既指妇女容貌极美,又指因女色而亡国。B.“颦鼓”即是战鼓,指发生战争。唐白居易《长恨歌》有“渔阳鼙鼓动地来”。这里运用借代,指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之战大败越军,越王勾践退守会稽故事。C.“置别宫”指西施因貌美而得专宠,“捧心”,相传西施因有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这里用对比手法,赞美西施之美。D.“卧薪尝胆”赞扬越王不敢安逸,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精神。“感心乱谋”肯定了西施在家国艰危之际,忍辱负重,以身许国,表达对“红颜祸水”说的不同看法,对偏见进行了有力匡正。16.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西施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中国历史上传奇性人物,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意象,请结合表现手法概述本诗塑造了“西施”怎样的人物形象?【答案】15.C16.①侧面描写。“百家求”“置别宫”“不早朝”暗示西施貌美,因美貌而得吴王专宠②运用典故。用“沉鱼”美誉赞美西施貌美。③借景抒情。“潮涌掩咽哀啼语”含家国之思。④双关。“倾城一笑亦倾国”,既赞美西施美貌,又写出西施忍辱负重、为国牺牲的大义。【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赏析相关句子表现手法的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正意反说(反语)、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借古讽今、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烘托、渲染、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等。答题时找到诗句运用的技巧,再具体分析。15.C项,此处“羽衣霓裳捧心舞”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故答案为:C。16.本诗咏史怀古,通过叙述西施这一历史人物在国难当头之际,不惜牺牲自己,救黎民于苦难,给民众以希望,赞美西施的美丽与大义,是一位在参与越国灭亡吴国斗争中作出重要贡献,忍辱负重、功成身退的巾帼英雄。
故答案为:①侧面描写。“百家求”“置别宫”“不早朝”暗示西施貌美,因美貌而得吴王专宠②运用典故。用“沉鱼”美誉赞美西施貌美。③借景抒情。“潮涌掩咽哀啼语”含家国之思。④双关。“倾城一笑亦倾国”,既赞美西施美貌,又写出西施忍辱负重、为国牺牲的大义。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两句利用起兴引出诗人关于门第观念的不平之鸣。(2)《陈情表》中李密用形象的文学语言描写自己孑然一身的人生境况的诗句是“,”。(3)屈原常借形形色色的香草来装点自己,《离骚》中的。“,”两句就借用了荷花来装点,含蓄地表明自己对崇高操守的追求。【答案】(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知识点】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置、茕、孑、芰、裳。
故答案为:(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是有着非凡英雄气概的民族。每当危难时刻总有英雄①,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危急时刻,从年过八旬的钟南山院士,到“00后”医生护士,无数舍小家为大家的医护人员将生死②,义无反顾奔赴疫情一线;在扑灭山火的最前沿,在抗洪救灾的第一线,无数消防救援人员、人民子弟兵赴汤蹈火、逆行而上。一个个名字背后是一个个为了人民冲锋陷阵、顽强拼搏的英雄故事。他们用无私奉献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责任担当换来③。时势造英雄,如今我们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还有很多“雪山”“草地”要过,还有很多“娄山关”“腊子口”要征服。在国际国内形势变得严峻复杂的背景,时代英雄更需要我们来争当,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英雄之光指引着前行道路,用英雄气概书写时代担当。在每一个平凡岗位、每一项具体工作、每一件细微之事中,尽心、尽责、尽力,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成就新作为。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②③。19.文中画横线句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示例]①挺身而出;②置之度外;③国泰民安19.[示例]在国际国内形势严峻复杂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争当时代英雄,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用英雄之光指引前行道路,用英雄气概书写时代担当。【知识点】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填写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18.第①处,结合前文“危难时刻”,此处英雄的行为应是果断出现,可用动词性成语“挺身而出”。
第②处,结合前文,此处意思是不顾自己的生死,故用成语“置之度外”。
第③处,文段主要赞扬的是英雄对祖国和人民的奉献,此处内容应填英雄们无私奉献的结果,所以可用“国泰民安”。
故答案为:①挺身而出;②置之度外;③国泰民安19.“在……背景”一句缺少介词“下”。从第二个分句始,几个句子缺乏统一的主语,句式混乱,语意不明确,应修改成用统一的主语“我们”,然后句式调整为“争当……增强……用……用……”。这样,主语保持不变,句式整齐,语意通顺。
故答案为:在国际国内形势严峻复杂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争当时代英雄,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用英雄之光指引前行道路,用英雄气概书写时代担当。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有一个姨,不是亲姨。翠姨有一个小她两岁的十七八岁的妹妹。翠姨生得并不是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而带着平静。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怕触坏了它似的轻轻地捏着。假若有人在她的背后招呼一声,她若是正在走路,就会停下!若是正在吃饭,就把饭碗放下,而后把头向着自己的肩膀转过去,而全身并不大转,自觉地闭合着嘴唇,像有什么要说而一时说不出来似的……翠姨的妹妹,忘记了她叫什么名字,反正是个大说大笑的,不十分修边幅的,和她姐姐完全不同。市上流行的布料,有花的,有绿的,有红的。有紫的。她不大选择,做起一件衣服就赶快穿上身。穿上后到亲戚家串门。人家恭维她的衣料漂亮时,她总是说,和这完全一样的,还有一件。给了姐姐。20.文中叙写翠姨和她的妹妹时,“我”出现了,但没有参与进去,对翠姨和她的妹妹,都用“她”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写出了翠姨的沉着冷静,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22.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0.[示例]①文中“我”出现了,虽然没有参与进去,但“我”是叙述者、见证者,增添了故事和人物的真实性,姐姐的沉静与美丽、妹妹的随性与不修边幅在描写中有了生动的现场感,读来亲切自然,真实可感。②文章写翠姨和翠姨的妹妹都用了“她”这一第三人称口吻来表达,突破“我”的局现,运用全知视角,让姐姐和妹妹的“完全不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21.[示例]这一表达效果是通过设计场景和描写人物在一定情形下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来实现的。①设计场景:“有人在她的背后招呼一声”,设计的是一个突发事件,这个时候“她”是没有心理准备的,她的第一反应最能体现这个人的性格特征。②动作、神态细节表现翠姨的性格特征。“正在走路”“正在吃饭”都是在集中注意力做自己的事,猛然听到“背后的招呼”,她的反应动作是“停下”“把饭碗放下”,而后把头“转过去”;神态是“自觉地闭合着嘴唇”,这种遇事毫不慌乱的自觉反应,将翠姨的沉着冷静表现得淋漓尽致。22.[示例]①排比,句式整齐,突出布料颜色的丰富。②对比,本段妹妹的表现与上一段翠姨的安静形成对比,写出了姐妹两人性格上的差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③引用,画波浪线部分间接引用妹妹的话,生动表现了妹妹的热闹和张扬,为文章增添了感染力。【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叙述人称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西安读懂文本,再结合语境分析人称的作用,并组织语言作答。
(2)本题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技巧。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效率法律服务的需求增长
- 林业产权转让合同书(3篇)
- 附条件的不动产赠与合同(3篇)
- 医疗手术合同范本
- 班本生成活动研究内容
- 波形护栏检测合同范本
- 2023年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府谷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出租车分期还款合同范本
- 2023年常州市钟楼区社区专职工作者招聘考试真题
- 租房黑白合同范本
- 建筑CAD测试多选题
- 支座铸造工艺设计
- 2022年学校禁毒工作计划
- GB-T-30512-2014-汽车禁用物质要求
- 生物相容性试验检测报告
-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云南白药财务报表分析精讲
- 美国入境海关申报单
-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 小学四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3课车-苏少版(17张)ppt课件
- 纸品配送服务方案纸品采购项目方案
- 大兔子和小兔子的故事 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