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宋代的一些地方官在审判中重视调解,并提出情、理、法相结合的理论,不再把民事诉讼视为“民间细故”,而是认为其“有关于朝廷上下之纪纲”。这一做法()A.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B.推动了地方司法独立C.有利于加强地方治理D.旨在强化君主的权威2.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A.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B.扩大丁税的征收范围C.固化儒家伦理的尊卑等级D.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3.宋代按有无田产的原则,将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拥有田产,客户靠租种主户土地为生。以下相关史实和结论对应准确的是()史实结论A定(民户)为九等,上四等户令充役,下五等户并与免宋代九等户制下所有人均需承担徭役B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客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C佃农要“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候收成,依契约分。”租佃关系发展,货币信贷出现D望吴侬之野,茅屋炊烟,无穷之极,皆佃产也客户侵占主户田宅为己有4.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赶上百年未遇的大饥荒。按照清代律令,凡动用官仓里的粮食,必须有朝廷批文。郑板桥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遣,我任之!”毅然决定开仓放粮。郑板桥此举意在()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强调重农意识C.践行以工代赈的救灾方式D.关注地方稳定5.明初朱元璋发布的《教民榜文》规定:“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若系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方许赴官陈告。”这一制度()A.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B.减少了官民间的冲突C.消除了尖锐的社会矛盾D.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6.如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A.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7.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A.确立了皇帝制度 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加强了基层治理8.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他还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9.两汉时期,在户籍管理上,户内有男性成员的情况下,女性也可以成为户主;尊长与卑幼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尊长或卑幼均可能成为户主。三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趋向,若户内有成年男性,则女性和未成年男子不能成为户主。据此可知,三国时期()A.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高 B.户籍制度日趋完备C.儒学逐渐渗入基层管理 D.女性社会地位低下10.《明会典》记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版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 D.严格限制人身自由1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服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段材料意在说明中国古代()A.基层管理系统的独立性 B.亲民睦邻色彩的自治性C.宗族组织融于乡党里闾 D.基层管理组织的严密性12.下图是四川彭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画像砖正面为官府粮仓,仓前设席于地,一人正衣冠而坐其上,两手伸出,拟作指挥之状,其前置器二。右一老者荷鸠杖跪于地上,正观量器内之粟,其前一人执量器注粟于地上的容器中。上述史料可以说明汉代()A.形成优抚弱势群体的完备体系 B.宣扬尊老养老之风气C.践行民本思想以缓和社会矛盾 D.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二、非选择题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各项制度既互为关联,又不断发展,呈现出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乃至体系化的特点。以商周的分封制为开端,古代中国先后建立郡县制、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先后实行井田制、贡赋制、均田制、一条鞭法等一整套土地制度和经济制度;先后推行府兵制、募兵制、禁军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等一整套军事制度。这些制度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规范了各级管理行为和稳定了社会秩序,确保了国家权力的运行,为促进社会安定和推进文明教化等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国家制度才一直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纷纷学习和模仿。——摘编自李国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宋代的一些地方官在审判中重视调解,并提出情、理、法相结合的理论,不再把民事诉讼视为“民间细故”,而是认为其“有关于朝廷上下之纪纲”。这一做法()A.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B.推动了地方司法独立C.有利于加强地方治理D.旨在强化君主的权威解析:宋代地方官员强调“情、理、法”三者的结合,重视“民事诉讼”“调解”,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地方治理,故选C项;文中的审判注重调解跟儒学新发展无关,排除A项;我国封建社会不存在地方司法独立,排除B项;地方审判注重调解跟君主权威强化无关,排除D项。2.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A.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B.扩大丁税的征收范围C.固化儒家伦理的尊卑等级D.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解析:“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表明政府的赈灾是针对低收入家庭,体现政府的执政理念,故选A项;“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表明与丁税无关,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介绍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与儒家伦理尊卑等级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内容介绍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不是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排除D项。3.宋代按有无田产的原则,将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拥有田产,客户靠租种主户土地为生。以下相关史实和结论对应准确的是()史实结论A定(民户)为九等,上四等户令充役,下五等户并与免宋代九等户制下所有人均需承担徭役B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客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C佃农要“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候收成,依契约分。”租佃关系发展,货币信贷出现D望吴侬之野,茅屋炊烟,无穷之极,皆佃产也客户侵占主户田宅为己有解析:据材料“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可知,佃户(客户)在收割完毕、交清地租以后,可以离开原来的田主,另换主人;如果田主无理阻拦,可到官府申诉评理,说明北宋佃户对主人的依附关系已经减弱,在选择主人、移动自由方面取得了法律依据,故选B项;所有人均需承担徭役与“下五等户并与免”不符,排除A项;“明立要契……依契约分”说明通过契约规范租佃关系,促进其发展;但货币信贷指以货币形式发放的信用贷款,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无穷之极,皆佃产也”说明土地被集中在少部分人(主户)手里,租佃关系发展,排除D项。4.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赶上百年未遇的大饥荒。按照清代律令,凡动用官仓里的粮食,必须有朝廷批文。郑板桥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遣,我任之!”毅然决定开仓放粮。郑板桥此举意在()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强调重农意识C.践行以工代赈的救灾方式D.关注地方稳定解析:由材料可知根据清代律令,开仓放粮需要朝廷的批文,但是面对紧张的灾情,郑板桥选择先斩后奏,“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表明当时灾情急迫,如果等清政府的批文会让灾民饿殍遍地,可能会导致地方混乱,所以郑板桥未经批准开仓放粮是为了稳定地方,防止灾民暴动,故选D项;开仓放粮就是政府的储备粮,只是在没有经过审批的情况下放粮,不能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灾粮仍是由政府提供的,排除A项;重农意识主要指的是重视农民的生产经营,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但材料强调的是稳定灾情的重要性,排除B项;以工代赈主要出现在1929年到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之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指的是以提供工作机会的方式代替直接的救济,能够增加灾民的就业机会,但是材料中没有相关内容的体现,排除C项。5.明初朱元璋发布的《教民榜文》规定:“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若系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方许赴官陈告。”这一制度()A.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B.减少了官民间的冲突C.消除了尖锐的社会矛盾D.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本里老人、里甲”负责判决“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等一切小事,官府负责“奸盗诈伪、人命重事”等比较重大的事情,可知明初《教民榜文》的相关规定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故选A项;题干所述现象都属于民事纠纷,不属于官民冲突,排除B项;C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题干所述内容与儒学的世俗化无关,排除D项。6.如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A.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解析:据材料可以看出多数纠纷是“经乡村各种调停和仲裁解决”和“提起诉讼后经调停和解解决”,真正“提起诉讼后经地方官裁定解决”的较少,说明民间纠纷多数由基层治理中根据习惯法处理完毕,只有难以处理的才经过诉讼由国家法裁定解决,体现了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故选C项;民间风俗和习惯也是以法律为基准的,排除A项;材料仅展示了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的纠纷,未提及整个国家层面的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列举了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来佐证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的运用,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仍由地方政府负责,排除D项。7.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A.确立了皇帝制度 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加强了基层治理【解析】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和商鞅“集乡为县”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故D项正确。8.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他还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解析】梁武帝下诏要求地方郡县长官设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目的是加强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9.两汉时期,在户籍管理上,户内有男性成员的情况下,女性也可以成为户主;尊长与卑幼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尊长或卑幼均可能成为户主。三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趋向,若户内有成年男性,则女性和未成年男子不能成为户主。据此可知,三国时期()A.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高 B.户籍制度日趋完备C.儒学逐渐渗入基层管理 D.女性社会地位低下【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到三国时期伦理纲常逐渐渗入基层户籍管理中,从而出现户内有成年男性的情况下,女性和未成年男子不能成为户主的现象,故C项正确。10.《明会典》记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版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 D.严格限制人身自由【解析】材料“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表明明代户籍管理严格,旨在规范户籍登记和管理,故C项正确。1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服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段材料意在说明中国古代()A.基层管理系统的独立性 B.亲民睦邻色彩的自治性C.宗族组织融于乡党里闾 D.基层管理组织的严密性【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可知,古代中国的基层管理体现了乡里制度与宗族组织的相互结合,从横向到纵向形成了严密的体系,故选D项。12.下图是四川彭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画像砖正面为官府粮仓,仓前设席于地,一人正衣冠而坐其上,两手伸出,拟作指挥之状,其前置器二。右一老者荷鸠杖跪于地上,正观量器内之粟,其前一人执量器注粟于地上的容器中。上述史料可以说明汉代()A.形成优抚弱势群体的完备体系 B.宣扬尊老养老之风气C.践行民本思想以缓和社会矛盾 D.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画像砖表现了老者持杖前往官府粮仓领取政府给的粮食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皇帝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画像砖反映汉代通过国家赡养老人的举措来体现“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宣扬尊老养老之风气,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对高龄老人的优抚,无法说明形成完备体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践行民本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各项制度既互为关联,又不断发展,呈现出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乃至体系化的特点。以商周的分封制为开端,古代中国先后建立郡县制、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先后实行井田制、贡赋制、均田制、一条鞭法等一整套土地制度和经济制度;先后推行府兵制、募兵制、禁军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等一整套军事制度。这些制度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规范了各级管理行为和稳定了社会秩序,确保了国家权力的运行,为促进社会安定和推进文明教化等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国家制度才一直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纷纷学习和模仿。——摘编自李国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