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 短诗五首(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 短诗五首(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 短诗五首(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 短诗五首(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 短诗五首(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3*短诗五首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老家在黑龙江呼兰,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令人无限惋惜的是,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壮志未酬,英年早逝。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埋葬"。(杜宣:《忆望舒》,《文学报》1983年8月18日)浅水湾一带原来山明水秀,筑有不少别墅,萧红临死前曾在拍纸簿上向身旁友人写过这样的话:“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骆宾基《萧红小传》)可是到后来,浅水湾的沙滩上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一抷黄土,四个大字,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死后又是那样寂寞、凄楚。

1.语言运用:运用朗读和默读的方法学习诗歌,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思维发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审美鉴赏: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比较阅读诗歌,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4.文化传承: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结合写作背景及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歌的情感及蕴含的哲理。

2.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在诗歌比较阅读中,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朗读法、圈点批注法、提问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了白话诗九首,这九首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知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有人说,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朗朗诗声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点拨:深秋的夜晚,月光高照,寒风呼啸,“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却没有靠着。

三、写写我感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赏读第一首短诗《月夜》。在你初读这首诗后,有什么整体感受呢?现在不妨把你的感受写在旁批空白处。

提示:老师要给大家一个小帮手帮助大家更好地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建议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完成。

出示:

写作背景:《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正是“五四运动"前夕。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四、说说我思

在完成初读感受之后,请大家结合诗句内容来思考问题:你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

点拨:通过这首短诗,我读出了“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意识,看到了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

我们先看,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晚,前两句交代环境。在这两句中作者选取的意象,分别是“霜风、月光"。

作者用“呼呼的”修饰“霜风”,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一种生机;诗中也并未描摹月光的冷,而是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

后两句更是别出新意,“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里作者又选取了一个意象“树”,而修饰它的词语是“顶高的”,就是很高、最高的意思。这颗树立马给人一种昂扬的姿态!而“我”与这样的树并排站立,并不倚靠着它。这不但没有给人以孤独之感,反而表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

所以,《月夜》这首诗通过“我"与大树并立的行为,突出“五四运动”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追求自由的意识。

五、理理我绪

现在,请大家自读课本第9页的“阅读提示”,同时结合品读《月夜》这首诗的方法,整理一下如何进行诗歌的品读理解。

点拨:我们发现诗歌的品读可以从以下这两个方面切入:①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②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其营造出的氛围,品读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练练我功

请大家运用刚刚收获的品读方法,查找剩余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在课本旁批处分别写下你的初读感受。

提示:①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②把握诗歌的意象。

第2课时

一、回顾旧知望望来路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品读诗歌的方法:

①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②把握诗歌的意象。

二、交流探讨

(一)学习《萧红墓畔口占》

1.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个方法,并结合“你读出了这首诗歌的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呢?请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这个“问题”来学习剩余的四首短诗。

2.首先,让我们赏读《短诗五首》中的第二首《萧红墓畔口占》。

3.思考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呢?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

点拨:这首诗想表达的情感是对萧红深沉的怀念之情。

师:那么这种怀念之情在诗句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作者想表达的仅仅是一种怀念吗?

点拨:接下来就让我们结合诗句的内容来进一步品读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①我们还是从作者选取的意象说起——第一个意象是“长途”,这是怎样的长途呢?是“走六小时”,是“寂寞的"。

作者耗费六小时去给逝者上坟,而且完全是步行,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暗含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

②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意象,是“山茶花”。

在现代文学的传统中,“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

这里诗人使用隐喻“红山茶”,非常生动地传达了他对萧红的赞美与欣赏。也正是这“红山茶"孕育这首诗的感情深度:细腻、深沉、节制,委婉中蕴含着激情。

③在这首诗的前两行,还有一个“对比”也用得非常巧妙。

六小时的行程喻示一种长度(时间上的、空间上的)。在这种长度里,还包含着一种“重”,即它通过寂寞给人带来的内心的沉郁。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却是一种动作上的短促与轻逸,只是那么轻轻地一放,将一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墓畔。一长一短,一重一轻,透露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

小结:所以作者表达的不仅仅是怀念,还有从容面对各种命运的生活态度。

(二)学习《断章》

1.《断章》是一首体小意丰、耐人寻味的哲理诗。题目为什么是《断章》呢?

师:名为《断章》,是因为这四句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据作者自云,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

2.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呢?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

点拨:①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②在这首诗中,有两组意象。第一组中,由“看”和“风景"构成联系,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此是赏者;但楼上看风景的人,又把桥上人当成风景进行欣赏。第二组,由“装饰”建立关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又和明月一起成了别人的梦的内容。短短的四句诗,用非常简单的意象将所要表达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如此平常的现象却容纳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诗人发现了其中辩证的色彩,巧妙地做到了诗情与哲理的高度契合。

小结:所以课本旁批中这样写道:“看"与“被看”,主客流转,富有意趣。同学们,你品读对了吗?

(三)学习《风雨吟》

这首诗歌的情感与前面几首相比,更为饱满和热烈。思考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呢?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

点拨:这首诗中有我们常见的意象:

①第一节中有“风雨和大地”,赋予它们的动作是“卷”和“奔”,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表面写景,实则暗示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

②第二节,把“郊原”这个意象比作是风浪起伏的大海,把“房舍"这个意象比作是大海上漂浮的小舟。这节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继续描绘风雨大作带来的变化。

③第三节,“舵手”坐实了前文的比喻,既已把郊原比作大海,房舍比作孤舟,那么顺理成章,“房舍"中的“我”自然就像那驾舟的“舵手"。更深层的含义是,“舵手”通常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引路人。这个角色责任重大,因为“年轻”,在茫茫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具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作者一方面表现出人物的忧惧不安,另一方面又将人物置于社会浪潮的领航位置之中,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做出努力的思想感情。

小结:这就是这首短诗想表达的情感,同时也解读了课本旁批的问题: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四)学习《统一》

1.最后,让我们看看智利诗人聂鲁达的《统一》。

出示:聂鲁达是一位智利的政治诗人,宣扬革命,主张正义,是一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充满哲思的诗人形象。

2.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呢?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

点拨:①诗中,诗人选取了简单的意象“叶、花、树木、大地”,并且把它们放到“所有的……是”“所有……无非"整片……是”这几个形式相似的句子中,那么想表达什么呢?“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乍一看这句话不可思议,细一看并不无道理: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而美丽,同时,所有叶子和花从本质上来说又是一样的。所以第三句诗说道:繁多是个谎言。揭示了万物皆有共性,和谐统一的道理。

②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可以这样解读,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所以,紧接着两句中的果实和树木也同样如此,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最后作者说道: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这是作者消除了差异性,回归统一的本质思考。

小结:所以本诗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诗人从“叶”“花"树木”等常见意象中,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三、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所谓“诗无达诂"(“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味,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2.布置作业

(1)再次熟读本课五首诗。

(2)请仿照《月夜》这首诗,选择一些意象,塑造一个“我”,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