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再制造机械产品修复层质量检测方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40728—2021 I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24一般要求 25外观质量检测 26内部质量检测 37性能检测 4附录A(资料性)修复层的分类 7附录B(资料性)常用修复层厚度检测方法及标准依据 8附录C(资料性)修复层光泽度目测评定的判定依据与不同等级光泽度样板要求 9附录D(资料性)修复层典型表面缺陷的特征、产生原因与检测方法及要求 附录E(资料性)典型无损检测技术检测修复层内部缺陷的适用范围及标准依据 附录F(资料性)常用修复层物相与晶体结构检测分析方法及标准依据 附录G(资料性)常用修复层元素组成及含量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I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绿色制造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37)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广东工业大学、中军金工发展有限公司、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泰尔(安徽)工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中铁科工集团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用标准研究中心、秦皇岛天业通联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有限公司、陕西理工大学、北京建工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山东中科机械再制造有限公司、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北人机器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鼎恒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机研标准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沧州格锐特钻头有限公司。1再制造机械产品修复层质量检测方法本文件规定了再制造机械产品修复层(以下简称修复层)质量检测的术语和定义、一般要求,外观质量、内部质量和性能检测方法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再制造机械产品修复层的检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GB/T228.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229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GB/T230.1金属材料洛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1031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GB/T1817硬质合金常温冲击韧性试验方法GB/T3138金属及其他无机覆盖层表面处理术语GB/T3365碳纤维增强塑料孔隙含量和纤维体积含量试验方法GB/T3489硬质合金孔隙度和非化合碳的金相测定GB/T4340.1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5270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和化学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评述GB/T6394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GB/T6461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件的评级GB/T8642热喷涂抗拉结合强度的测定GB/T9790金属材料金属及其他无机覆盖层的维氏和努氏显微硬度试验GB/T17394.1金属材料里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17394.4金属材料里氏硬度试验第4部分:硬度值换算表GB/T17720金属覆盖层孔隙率试验评述GB/T17721金属覆盖层孔隙率试验铁试剂试验GB/T18179金属覆盖层孔隙率试验潮湿硫(硫华)试验GB/T18590金属和合金的腐蚀点蚀评定方法GB/T19291金属和合金的腐蚀腐蚀试验一般原则GB/T19292.1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大气腐蚀性第1部分:分类、测定和评估GB/T19292.4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大气腐蚀性第4部分:用于评估腐蚀性的标准试样的腐蚀速率的测定GB/T19500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方法通则GB/T21650.1压汞法和气体吸附法测定固体材料孔径分布和孔隙度第1部分:压汞法GB/T21650.2压汞法和气体吸附法测定固体材料孔径分布和孔隙度第2部分:气体吸附法分2析介孔和大孔GB/T21650.3压汞法和气体吸附法测定固体材料孔径分布和孔隙度第2部分:气体吸附法分析微孔GB/T21838.4金属材料硬度和材料参数的仪器化压痕试验第4部分:金属和非金属覆盖层的试验方法GB/T22315金属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试验方法GB/T22458仪器化纳米压入试验方法通则GB/T23413纳米材料晶粒尺寸及微观应变的测定X射线衍射线宽化法GB/T25898仪器化纳米压入试验方法薄膜的压入硬度和弹性模量GB/T28619再制造术语GB/T28786真空技术真空镀膜层结合强度测量方法胶带粘贴法GB/T30704表面化学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指南GB/T30707精细陶瓷涂层结合力试验方法划痕法GB/T33049偏光片光学薄膜涂层附着力的测定方法GB/T33362金属材料硬度值的换算GB/T38532微束分析电子背散射衍射平均晶粒尺寸的测定3术语和定义GB/T3138和GB/T2861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再制造机械产品修复层repairedlayerforremanufacturingofmechanicalproduct采用各类修复技术对机械产品再制造毛坯的表面损伤和体积损伤进行修复,得到的各种涂层、镀4一般要求4.1修复层质量检测内容包括外观质量、内部质量和性能检测。4.2应综合考虑修复层的制备与处理工艺、材料体系、性能要求、毛坯状态、再制造产品服役工况和工作环境、再制造企业相关技术文件要求以及用户需求等因素,确定修复层质量检测的准则、内容、规范、方式和方法。修复层的分类见附录A。5外观质量检测5.1尺寸检测5.1.1尺寸检测包括修复层厚度检测、修复层与基体变形量检测、形位公差检测等内容。5.1.2应根据检测部位的形状、修复层与基体材质、修复层制备工艺、技术文件的规定等要求,选择适用的修复层厚度检测方法。常用的修复层厚度检测方法及标准依据见附录B。5.1.3应根据再制造后零件的功能要求及修复层制备工艺以及技术文件的规定,对机械加工后的修复层及零件进行形位公差测量。5.2表面光泽度与表面粗糙度检测5.2.1修复层的表面光泽度检测可采用目测评定法、样板对照法或光泽度仪测量法进行,检测时应考3虑以下因素:a)修复层光泽度目测评定的判定依据与不同等级光泽度样板要求,见附录C;b)光泽度仪测量法适用于对光泽度测试精度要求高的修复层检测。5.2.2进行修复层表面粗糙度检测时,表面特征、表面结构的几何特征、术语和符号等内容应符合GB/T1031的规定,特征变量和测量方法的选择应协商一致。5.3表面缺陷与表面状态检测5.3.1表面缺陷与表面状态检测方法包括对修复层表面进行目测或采用放大镜的宏观检测,以及使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的微观检测。面缺陷的特征、产生原因、检测方法及要求见附录D。5.3.3修复层表面状态检测包括颜色、熔化状态、致密程度等检测内容。检测时应考虑以下因素:a)表面沉积修复层和其他可通过外观颜色判断沉积状态的修复层,应进行颜色和外观均匀性检查,主要检查修复层表面是否存在因过热和成分不均匀导致的颜色异常;b)焊接修复层和喷涂修复层宜进行材料熔化状态检测,主要检查修复层表面是否存在熔化不良、过熔和其他影响质量和性能的形貌特征;c)致密程度检测主要检查修复层表面是否存在孔隙、疏松或其他影响质量和性能的形貌特征。6内部质量检测6.1内部缺陷检测6.1.1内部缺陷检测内容包括裂纹、气孔、夹杂、未熔、孔隙率以及其他影响修复层内部质量的缺陷检等无损检测技术进行。典型无损检测技术检测修复层内部缺陷的适用范围及标准依据见附录E。6.1.2喷涂修复层、电沉积修复层、化学沉积修复层和其他对孔隙率有特殊要求的修复层宜进行孔隙率检测,应综合考虑修复层的制备工艺、材质及孔隙类型等因素选择适用的检测方法;a)对于孔隙以开孔或通孔为主的修复层:1)当孔径范围为100nm~400μm时,应按照GB/T21650.1的规定进行孔隙率的压汞法检测;2)当孔径范围为2nm~100nm时,应按照GB/T21650.2的规定进行孔隙率的气体吸附分析介孔-大孔法检测;3)当孔径范围为0.4nm~2nm时,应按照GB/T21650.3的规定进行孔隙率的气体吸附分析微孔法检测。b)孔隙以通孔为主的修复层检测应按照GB/T17720、GB/T17721和GB/T18179的规定进行。c)孔隙以闭孔为主的修复层检测应按照GB/T3365和GB/T3489的规定进行。6.2显微组织与物相结构检测6.2.1修复层显微组织与物相结构检测包括试样准备、试样磨抛、显微组织显示与检测等步骤,检测方法包括光学显微镜检测、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等。6.2.2修复层显微组织检测通常包括显微组织观察、晶粒度测定、界面结合状态分析、内部缺陷观测等内容。其中:a)修复层晶粒度测定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1)金属修复层的平均晶粒度测定应按照GB/T6394的规定进行;42)纳米晶(晶粒尺寸小于100nm)修复层的晶粒度测定应按照GB/T23413的规定进行;3)陶瓷修复层的晶粒度测定宜参照GB/T31568的规定进行;4)修复层晶粒取向的定量描述信息或晶粒分布的高分辨率检测应按照GB/T38532的规定进行。b)界面结合状态分析包括修复层与基体的结合方式判定、焊接修复层的稀释率测算、界面元素扩散分析、界面区域的缺陷观察等内容。c)内部缺陷观测的内容包括对修复层内部裂纹、气孔、固体夹杂、未熔等缺陷的类型、数量、尺寸和分布的统计分析,其中缺陷种类的判定宜参照GB/T6417.1和GB/T37421的规定。6.2.3修复层物相与晶体结构分析的内容包括物相鉴定、物相分布观察、物相含量测算和晶体结构分析等,常用的修复层物相与晶体结构检测分析方法及标准依据见附录F。6.3元素与成分分析6.3.1修复层元素组成及含量检测应根据元素类型、检测区域大小与检测精度要求,采用能谱分析法、波谱分析法和光谱分析法等不同方式。不同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及标准依据见附录G。6.3.2修复层元素价态与结构分析是对修复层的元素组成和含量、化学状态、分子结构、化学键信息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修复层元素价态与结构分析应按照GB/T19500和GB/T30704相应部分的规定进行。7性能检测7.1硬度检测7.1.1硬度检测分为宏观硬度检测、显微硬度检测和仪器化纳米压痕硬度检测,应根据修复层的厚度、材质和使用要求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条件。7.1.2检测喷涂修复层和焊接修复层的硬度,或需要考核修复层与基体的综合宏观硬度时,宜选用洛氏硬度或维氏硬度等宏观硬度检测方法,在经过机加工或抛光处理的修复层表面进行,并符合GB/T230.1和GB/T4340.1相应部分的规定。7.1.3检测电镀、电刷镀、化学镀、气相沉积等沉积修复层的硬度,或需要测定修复层的显微硬度时,应按照GB/T9790的规定,采用维氏显微硬度或努氏显微硬度测试方法。7.1.4检测气相沉积等薄膜修复层硬度或需要测量修复层内部不同相结构的硬度时,应按照GB/T21838.4和GB/T25898的规定,采用仪器化压痕检测方法。7.1.5修复层里氏硬度的现场测试应按照GB/T17394.1的规定进行。7.1.6不同测试方法获得的修复层硬度值宜按照GB/T33362和GB/T17394.4进行换算。7.2结合强度检测7.2.1喷涂修复层和表面沉积修复层,以及其他对结合强度有特殊要求的修复层,应进行结合强度检测。7.2.2喷涂修复层宜按照GB/T8642的规定,采用拉伸试验方法测试结合强度。7.2.3电镀、电刷镀和化学镀修复层的结合强度也称为附着强度,应根据修复层材质,按照GB/T5270的规定,选择适当的测试方法。7.2.4气相沉积修复层和其他薄膜类修复层的结合强度检测,宜按照GB/T28786和GB/T33049的规定,采用胶带粘贴法进行,或按照GB/T30707的规定,采用表面划痕法进行。57.3力学性能检测7.3.1修复层力学性能检测的内容包括拉伸性能、抗冲击性能、弹性模量、残余应力等测试。7.3.2体积损伤修复层的拉伸性能测试应按照GB/T228.1的规定进行。7.3.3修复层的抗冲击性能测试应按照GB/T229和GB/T1817的规定进行。7.3.4采用仪器化压痕法检测修复层弹性模量时,应按照GB/T22315、GB/T22458和GB/T25898的规定,在经过磨抛处理的修复层表面或截面试样上进行。7.3.5对于焊接修复层、部分喷涂修复层和表面沉积修复层,以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修复层,宜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残余应力检测,采用不同检测方法时应考虑以下因素:a)挠度法、螺旋收缩仪法和电阻应变法,适用于电沉积和化学沉积等修复层的检测;b)弯曲率检验法,适用于喷涂修复层残余应力的检测;c)释放应变法适用于各向同性线性弹性材料的修复层,包括全释放应变法、钻孔应变法、压痕应变法;d)X射线衍射法,适用于多数无机晶体材料修复层的表面残余应力无损检测,结合电解抛光剥离修复层,可实现修复层内部残余应力的有损检测,同时适用于现场检测;e)中子衍射法,适用于大块试样或零件表面修复层内部残余应力的无损检测。7.4摩擦学性能测试7.4.1应根据修复层服役工况与失效模式选择下列测试方法进行摩擦学性能测试:a)滚动摩擦磨损测试;b)滑动摩擦磨损测试;c)微动摩擦磨损测试。7.4.2试验设计和实际测试过程中需考虑下列因素:b)摩擦运动方式(包括旋转、往复、扭转等);c)摩擦条件与环境(包括载荷、速度、时间、温度、环境气氛、润滑介质与润滑方式等d)对偶摩擦件材质。7.4.3测试结果至少包含以下量化指标中的一种:c)磨损率(用单位时间或单位距离内的磨损量表示);d)耐磨性(用磨损率的倒数表示);e)相对耐磨性(用与标准材料磨损量之比表示)。7.5耐蚀性检测7.5.1对于在腐蚀环境或腐蚀介质中使用的修复层,宜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耐蚀性检测,检测的一般原则、评价方法及腐蚀介质的选择应符合GB/T19291和GB/T19292.1的规定。7.5.2以试样腐蚀前后的重量差来表征修复层的腐蚀速度时,宜按照GB/T19292.4的规定,根据下列原则选择增重法或失重法进行耐蚀性评价:a)当腐蚀产物结构致密、不易脱落时,宜选用增重法,即在腐蚀试验后连同全部腐蚀产物一起称重;b)当腐蚀产物疏松、容易脱落且易于清除时,宜选用失重法,即清除全部腐蚀产物后进行称重。注:腐蚀产物清除程度决定失重法表征修复层耐蚀性的精度,清除方法宜参照GB/T16545的规定进行。67.5.3采用观察法进行耐蚀性测试时,应通过对修复层在腐蚀前后及去除腐蚀产物前后宏观形貌、显微形貌及成分进行对比分析,按照GB/T6461和GB/T18590的规定,综合评价修复层的耐蚀性。7.5.4采用腐蚀电化学法评价修复层的耐蚀性时,可使用以下测试手段:a)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法;b)线性极化法;c)循环极化法;d)循环伏安法;e)恒电流/恒电位法;f)交流阻抗测试法;g)电容测试法。注1:对于活性溶解材料的修复层(如碳钢、低合金钢、镁合金等),腐蚀电流越小,其耐蚀性越好;当腐蚀电流相差不注2:对于钝性材料的修复层(如不锈钢、镍基合金、钛合金、铝合金等),通常评价钝化区的性能,而不是比较腐蚀电流和腐蚀电位。7.5.5根据实际情况或双方协商进行耐蚀性测试时,宜参照以下指标进行评价:a)在一定放大倍数下检查应力腐蚀试样的裂纹;b)腐蚀迹象开始出现的时间;c)力学性能的变化;d)腐蚀的平均深度和最大深度,或腐蚀产物的厚度与分布。7.6滚动接触疲劳性能测试修复层的滚动接触疲劳性能测试宜参照YB/T5345相应部分的规定进行。7(资料性)修复层的分类A.1修复层的分类按与毛坯基体的结合原理划分为:——冶金结合修复层;——机械结合修复层;——半冶金/半机械结合修复层;——化学结合修复层;——物理结合修复层。按毛坯的损伤程度分为:——表面损伤修复层;——体积损伤修复层。按修复技术手段分为:——表面沉积修复层;——喷涂修复层;——焊接修复层。A.2表面沉积修复层表面沉积修复层仅用于再制造毛坯表面损伤修复,与毛坯基体结合方式包括化学结合、物理结合与——物理气相沉积修复层;——化学气相沉积修复层;——电镀修复层;——化学镀修复层;——电刷镀修复层。A.3喷涂修复层喷涂修复层与毛坯基体的结合方式以机械结合为主,其中,热喷涂修复层主要用于再制造毛坯表面损伤修复,冷喷涂修复层既可用于再制造毛坯的表面损伤修复,也可用于体积损伤修复。主要包括:——等离子喷涂修复层;——火焰喷涂修复层;——爆炸喷涂修复层;——电弧喷涂修复层;——冷喷涂修复层。A.4焊接修复层利用电子束、激光束、电弧热、化学热、电阻热、摩擦热等作为热源的焊接修复技术制备的各类修复层,与毛坯基体的结合方式主要为冶金结合,既可用于再制造毛坯的表面损伤修复,也可用于体积损伤修复。8(资料性)常用修复层厚度检测方法及标准依据常用的修复层厚度检测方法及标准见表B.1。表B.1常用的修复层厚度检测方法及标准方法分类检测方法适用的修复层及毛坯材质标准依据无损检测方法磁性法适用于测量磁性毛坯基体上的非磁性修复层厚度涡流法适用于测量非磁性金属毛坯基体上的非导电修复层厚度X射线光谱法适用于测量无机材料毛坯基体上的金属修复层厚度β射线背散射法适用于测量金属和非金属毛坯基体上的金属或非金属修复层厚度破坏性检测方法显微镜法适用于各类材质的毛坯基体和修复层厚度轮廓仪法度,尤其适合测量薄修复层库仑法适用于测量单层和多层金属修复层的厚度,包括多层体系,如Cu/Ni/Cr,以及合金修复层和合金化的扩散层9(资料性)修复层光泽度目测评定的判定依据与不同等级光泽度样板要求C.1修复层光泽度目测评定的判定依据与不同等级光泽度样板要求见表C.1。表C.1修复层光泽度目测评定的判定依据等级光亮级别判定依据1镜面光亮级可以清晰地映射出人的五官和眉毛等细节2光亮级可以映射出人的五官和眉毛,但眉毛部分不够清晰3半光亮级可以映射出人的五官轮廓,但眉毛部分模糊不清4无光亮级映射不清楚人的五官轮廓C.2不同等级光泽度样板要求见表C.2。表C.2样板对照法规定的不同等级光泽度样板要求等级样板要求1以加工标定表面粗糙度为0.04μm<Ra≤0.06μm的铜(或铁)试片,再电镀光亮镍套铬后抛光而成2以加工标定表面粗糙度为0.06μm<Ra≤0.16μm的铜(或铁)试片,再电镀光亮镍套铬后抛光而成3以加工标定表面粗糙度为0.16μm<Ra≤0.32μm的铜(或铁)试片,再电镀光亮镍套铬后抛光而成4以加工标定表面粗糙度为0.32μm<Ra≤0.63μm的铜(或铁)试片,再电镀光亮镍套铬后抛光而成(资料性)修复层典型表面缺陷的特征、产生原因与检测方法及要求表面缺陷名称缺陷特征产生原因裂纹修复层表面存在的宏观或微观裂隙由于修复层材料本身硬度大、抗裂性能差,修复层制备过程中热应力大,修复层厚度不均匀,基体刚性大、应力集中严重等多种复杂原因所致针孔修复层表面存在的如针尖作用后形成的细孔形貌,其疏密及分布不尽相同,但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时,通常大小和形状相似通常出现在镀层表面,由于电镀或电刷镀过程中氢气泡吸附所致麻点修复层表面存在的不规则的凹陷孔,其特征是形状、大小、深浅不一通常出现在表面沉积修复层的表面,由于基体缺陷或前处理不充分,表面有异物粘附所致气泡修复层表面隆起的小泡状形貌,其特征是大小、疏密不一,且与基体分离通常出现在电镀、化学镀、涂装、物理气相沉积等修复层表面,由于基体前处理不充分,黏附有在修复层制备过程中可分解成气体的物质所致,常见于锌合金、铝合金等材质的修复层表面毛刺修复层表面的一类凸起且有刺手感觉的异物多出现在电镀和电刷镀修复层表面由于电镀或电刷镀时的电流密度不均匀所致,在高电流密度区较为显著斑点修复层表面与其他区域颜色不一致的小块缺陷,如色斑、暗斑等由于修复层制备过程中表面沉积不均匀或前处理不当所致脱落修复层与基体(或打底层)局部或全部剥离的开裂状或非开裂状缺陷多出现在电镀、电刷镀、气相沉积、热喷涂等修复层表面,通常由于前处理不良或热应力过大所致雾状修复层表面存在程度不一的云雾状区域或覆盖物通常产生于表面光亮的修复层表面,在电镀、电刷镀、化学镀、气相沉积等修复层表面较为常见,主要与工艺参数不当,流液存在问题等因素有关阴阳面修复层表面局部区域亮度不一或色泽不均匀的缺陷由于制备过程中毛坯周围局部环境和条件不均匀所致D.2修复层表面缺陷的检测方法及要求见表D.2。表D.2修复层表面缺陷的检测方法及要求检测方法检测要求宏观检测采用自然光照明进行目测或借助放大镜进行检测时,检测样品应放置在无反射光的白色平台上,光微观检测微观检测可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无损检测采用渗透检测时应按照GB/T18851.1~GB/T18851.5的规定,采用磁粉检测方法时应按照GB/T15822.1~GB/T15822.3的规定(资料性)典型无损检测技术检测修复层内部缺陷的适用范围及标准依据典型无损检测技术检测修复层内部缺陷的适用范围及标准依据见表E.1。表E.1典型无损检测技术检测修复层内部缺陷的适用范围及标准依据检测技术适用范围标准依据超声检测技术夹杂和近表面缺陷的检测GB/T29711GB/T29712GB/T32563涡流检测技术修复层近表面内部缺陷检测GB/T26954GB/T28705GB/T30565GB/T34361GB/T34362磁记忆检测技术铁磁性修复层的内部缺陷检测GB/T26641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体积损伤修复层内部裂纹和缺陷的定量检测GB/T35388GB/T35389(资料性)常用修复层物相与晶体结构检测分析方法及标准依据常用的修复层物相与晶体结构检测分析方法及标准依据见表F.1。表F.1常用的修复层物相与晶体结构检测分析方法及标准依据检测分析方法检测分析内容标准依据透射电子显微镜选区电子衍射分析法物相鉴定、晶体点阵类型与点阵常数测定、晶体取向与两相间取向关系分析、相转变、晶体缺陷、孪晶和界面以及晶体的择优取向关系(织构)分析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法物相鉴定、物相分布观察、物相含量测算、晶体取向分析、显微织构及晶界特性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法物相鉴定、物相(奥氏体)含量测算、晶体取向分析定量金相测定法物相鉴定、物相体积百分数测定(资料性)常用修复层元素组成及含量分析方法常用的修复层元素组成及含量分析方法见表G.1。表G.1常用的修复层元素组成及含量分析方法检测分析方法适用范围及优缺点标准依据X射线能谱分析法应用于修复层微区元素定性和半定量的点分析、线分析和面分析,元素分析范围为4Be~92U,可直接对修复层样品表面或截面进行分析,分析深度范围为微米级。缺点:仅能提供元素的相对含量,对C、O、S等轻元素不敏感俄歇电子能谱分析法应用于修复层微区元素定性和半定量的点分析、线分析和面分析,可分析除H、He以外的各种元素,可直接对修复层样品表面或截面进行分析,分析深度范围为纳米级,结合离子束溅射可进行成分的深度剖析。缺点:仅能提供元素的相对含量波谱分析法应用于修复层微区元素定性和定量的点分析、线分析和面分析,也可获得元素价态的信息,元素分析范围为4Be~92U,可直接对修复层样品表面或截面进行分析,分析深度范围为微米级。缺点:分析速度慢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应用于修复层中微量金属元素的精确定量分析,灵敏度高,但对于难熔金属元素及非金属元素检测困难,检测试样制备过程中需要将修复层溶解在化学试剂内制成溶液1GB/T3488.1—2014硬质合金显微组织的金相测定第1部分:金相照片和描述[2]GB/T3488.2—2018硬质合金显微组织的金相测定第2部分:WC晶粒尺寸的测量[3]GB/T4296—2004变形镁合金显微组织检验方法[4]GB/T4336—2016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多元素含量的测定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常规法)[5]GB/T4955—2005金属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阳极溶解库仑法[6]GB/T4956—2003磁性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磁性法[7]GB/T4957—2003非磁性基体金属上非导电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涡流法[8]GB/T6417.1—2005金属熔化焊接头缺欠分类及说明[9]GB/T6462—2005金属和氧化物覆盖层厚度测量显微镜法10]GB/T7999—2015铝及铝合金光电直读发射光谱分析方法11GB/T11170—2008不锈钢多元素含量的测定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常规法)[12]GB/T11345—2013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13]GB/T11378—2005金属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轮廓仪法14]GB/T12604.1—2020无损检测术语超声检测[15]GB/T12604.2—2005无损检测术语射线照相检测167GB/T12604.6—2008无损检测术语涡流检测17]GB/T12604.10—2011无损检测术语磁记忆检测[18]GB/T12604.11—2015无损检测术语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19]GB/T13299—1991钢的显微组织评定方法[20]GB/T13305—2008不锈钢中α-相面积含量金相测定法21GB/T14203—2016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通则[22]GB/T15337—2008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通则[23]GB/T15749—2008定量金相测定方法[24]GB/T15822.1—2005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1部分:总则[25]GB/T15822.2—2005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2部分:检测介质[26]GB/T15822.3—2005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3部分:设备[27]GB/T16545金属和合金的腐蚀腐蚀试样上腐蚀产物的清除28]GB/T16921—2005金属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X射线光谱方法[29]GB/T17359—2012微束分析能谱法定量分析[30]GB/T17722—1999金覆盖层厚度的扫描电镜测量方法[31]GB/T18851.1—2012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1部分:总则[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油气泄漏海水净化技术
- 油库管理制度
- 代养赡养入住协议(含个性化服务)
- 研发中心厂房及研发设备整体转让合同范本
- 健康食品销售代理及品牌授权承包合同
- 高端餐饮企业人才引进与劳动合同规范
- 管道桁架维修方案
- 小区水箱维修方案
- 寄卖回收运营方案
- 大水管废物改造方案
- MDS3400调度交换机的结构39课件
- 儒家视角下的文明交流与互鉴探讨
- 2025-2030机器人操作系统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多动症治疗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急救培训的重要性及策略探讨
- 2024年辽宁沈阳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潍坊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胸痛中心质控管理
- 2025时政试题及答案(100题)
-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屏蔽门设备接口68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纸质考试第三大题分析题库2025春期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