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kV变电站配套110kV进线电缆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结构部分设计说明_第1页
110kV变电站配套110kV进线电缆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结构部分设计说明_第2页
110kV变电站配套110kV进线电缆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结构部分设计说明_第3页
110kV变电站配套110kV进线电缆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结构部分设计说明_第4页
110kV变电站配套110kV进线电缆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结构部分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110kV变电站配套110kV进线电缆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结构部分设计说明1概述1.1主要设计依据1、本工程设计合同;2、建设方提供的本项目设计红线图;3、本工程1:500带状地形图;4、本工程地下管线探测资料;5、本工程地质勘察资料;6、建设方提供的本项目沿线区域控规、专规资料;7、本项目可研报告及批复意见;8、建设方提供的双流区轨道交通相关设计及规划资料(电子版);9、建设方提供的双流区防洪规划资料(电子版);10、建设方提供的片区道路及用地竖向规划(电子版);11、建设方提供的变电站相关设计资料;12、本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批复文件。13、其它相关资料。1.2工程范围及主要设计内容1.2.1工程范围本项目为110kV变电站配套110kV进线电缆通道工程,共包含通道项目3段:成新蒲南侧-高新大道(滨江路)段(KA)、双江变电站-银河路(正通路)段(KB)、黄水变电站-银河路(涧槽南街)段(KC)等,各段通道采用不同的桩号代号(KA、KB、KC)进行设计。根据电力部门的建设需求,本次设计通道规模包含3×4排12孔φ200排管、4×4排16孔φ200排管、B×H=1.6m×2.0m电力隧道、B×H=1.4m×1.4m不可开启电缆沟等4种类型(B:净宽,H:净高)。各段通道规模大致情况如下表:序号通道走向通道规模线路总长度(m)设计桩号代号1成新蒲南侧-高新大道(滨河路)4×4排16孔φ200排管,B×H=1.6m×2.0m2165KA2双江变电站-银河路(正通路)3×4排12孔φ200排管,B×H=1.4m×1.4m不可开启电缆沟865KB3黄水变电站-银河路(涧槽南街)B×H=1.6m×2.0m1948KC无明挖开槽条件施工的4×4排16孔φ200排管,采用d1500圆管顶管或暗挖B×H=1.6m×2.0m电力隧道;无明挖开槽条件施工的3×4排12孔φ200排管,则采用d1200圆管顶管。1.2.2主要设计内容本工程为电缆通道建设项目,建设内容为通道主体结构及配套附属设施,根据设计合同,本次施工图设计内容包含电缆通道总体及工艺、结构、电气、通风、排水、临时交通组织设计等专业,设计成果共6分册。3米以上深基坑、施工降水等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由建设方另行委托设计。通道内高压电缆(含支架)、消防配套设施等,由供电部门自行设计、实施。2工程地质条件(摘自地勘报告)2.1地理位置本段拟建电力通道工程位于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街道、九江街道,滨河路段线路主要沿滨河路至成新蒲快速路、正通路段线路主要沿正通路至银河路六段、间槽南街段线路主要沿黄水变电站至银河路敷设,沿线穿越较宽的道路有柑通路、新华大道、高新大道、滨江路、间槽南街、银河路等,交通较为便利2.2气象特征成都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多年平均气温16.2°C,极端最高气温38.3°C,极端最低气温-5.9°C;多年平均降雨量947.0mm,年降雨日104天,最大日降雨量195.2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的84.1%;多年平均蒸发量1020.5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多年平均日照时间1228.3h;多年平均风速1.35m/s,最大风速14.8m/s,极大风速27.4m/s(1961年6月21日),主导风向N-NE。2.3河流水文通过现场踏勘调查,沿拟建电力通道走向附近有地表水流经过,在滨河路段与白河呈自北向南近平行走向,河流宽约10m,流速约0.6m/s,沿线地表水流多已受到人为改造,流量以及洪水位等均已受到人为控制。间槽南街段,局部位置穿越既有宽约1-1.5m,深度约0.5m,流速约0.5m/s的自然沟渠。2.4地形地貌场地为第四系三级阶地(台地地貌),地形平坦开阔,局部地段地表随着城市的发展大多已被人工改造。涧槽南街及金双路段地面高程484~488m,正通路段地面高程493~496m,沿滨河路及白河西侧段地面高程502~509m。2.5地质构造成都平原处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之川西褶带的西南缘,位于龙门山隆褶带山前江油~灌县区域性断裂和龙泉山褶皱带之间,为一断陷盆地。该断陷盆地内,西部的大邑~彭县~什邡和东部的蒲江~新津~成都~广汉两条隐伏断裂将断陷盆地分为西部边缘构造带、中央凹陷和东部边缘构造带三部分。历史地震资料显示,市区一带至今尚无强震记录,仅受周边50~100km以外的远震影响,其影响烈度不过6度左右。1933年迭溪7.5级极震,1958年北川6.2级强震,1967年双流籍田5.5级中强震,1976年松(潘)平(武)7.2级极震,1971年新都3.4级弱震以及2008年汶川8.0级极震均未对市区造成破坏性地震灾害。两千多年来,成都城址从未变迁,地壳稳定性良好。成都市区距龙泉山褶皱带20km,距龙门山隆褶带50km。历史上于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汶川8.0级特大地震,对场区内建筑、成都市区未造成破坏。场地距离周边构造及断层距离较远,对工程影响较小。2.6地层结构场区地表第四系地层广泛分布,表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覆盖,周边地区分布第四系中更新统(Q1+2fgl+al)冰水沉积、冲积层之稍密~密实卵石等,局部夹粉细砂及中砂透镜体。岩土分层依据如下:1)不同的岩、土类别。如卵石土、粘性土、风化岩层等。2)岩土不同的成因时代和成因类型。如全新统冲积层,上更新统及中更新统冰水沉积、冲积层等。3)岩土不同的状态。如硬塑、软塑的粘性土,中密、密实的卵石土等。按上述分层依据,对本段主要岩土层分层及其特征详细描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1\*GB3①杂填土(Q4ml):色,松散,稍湿,主要成分为粉质黏土、砖块、卵石、建渣等,局部夹少量植物根系。建渣、卵石等粒径约5-10cm,部分大于20cm,含量约30-40%,粉质黏土含量约60-70%。,厚度不等。该层土均匀性差,多为欠压密土,结构疏松,多具强度较低、压缩性高、受压易变形的特点。层厚3.1~5.7m。(2)第四系中更新统冰水沉积、冲积层(Q2fgl+al)=2\*GB3②中砂-粗砂(Q1+2fgl+al):灰褐色、灰黑色,稍密,饱和,主要成分为石英和长石,见少量云母碎屑和其它黑色矿物,呈透镜体状分布于场区卵石层中,层厚2.3~3.6m,岩芯采取率90%-95%。。主要分布在BZK9、BZK10、CZK27、CZK28。=3\*GB3③1含砂质卵石(Q1+2fgl+al):杂色,稍密,湿-饱和,成分以卵石为主,含较多砂质,卵石含量约占50-60%,砂质含量约40-50%。卵石成分以砂岩、岩浆岩为主,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好,粒径一般5cm~10cm,个别大于20cm,岩芯采取率约85%。层厚1.7~4m。=3\*GB3③2含砂质卵石(Q1+2fgl+al):杂色,中密,湿-饱和,成分以卵石为主,含较多砂质,卵石含量约占50-60%,砂质含量约40-50%。卵石成分以砂岩、岩浆岩为主,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好,粒径一般5cm~10cm,个别大于20cm,岩芯采取率约90%。层厚3.2~6.9m。=3\*GB3③3含砂质卵石(Q1+2fgl+al):杂色,密实,湿-饱和,成分以卵石为主,含较多砂质,卵石含量约占50-60%,砂质含量约40-50%。卵石成分以砂岩、岩浆岩为主,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好,粒径一般5cm~10cm,个别大于20cm,岩芯采取率92%-95%。。层厚2.9~8.7m。本次钻探未揭穿该层。2.7地下水根据成都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以及现场钻孔揭示,场地地下水很发育。地下水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赋存于填土层的上层滞水,二是第四系砂、卵石层的孔隙水,三是基岩裂隙水。其中对工程影响较大的为第四系砂、卵石层的孔隙潜水。2.8地震动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表C.23、《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50260-2013)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拟建工程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均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三组,场地类别为Ⅱ类,对应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均为0.45s。2.9场地抗震地段类别根据《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50260-2013)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的有关规定,拟建工程属于对场地抗震一般地段。2.10围岩分级2.10.1隧道围岩基本分级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附录C,岩土体围岩级别主要取决于其结构形态及完整状态、开挖后的稳定状态来进行确定。110KV双江变电站配套110KV进线电缆通道工程隧道岩土层围岩基本分级如下表。各岩土层围岩基本分级一览表地层代号岩土名称围岩结构形态及完整状态围岩开挖后的稳定状态隧道围岩分级=1\*GB3①杂填土潮湿松散围岩极易坍塌变形,自稳性差Ⅵ=2\*GB3②中砂-粗砂潮湿松散围岩极易坍塌变形,扰动后易发生涌砂,自稳性极差Ⅵ=3\*GB3③1含砂质卵石(稍密)松散结构围岩易坍塌,处理不当会出现大坍塌,侧壁经常出现小坍塌,自稳性差Ⅴ=3\*GB3③2含砂质卵石(中密)松散结构围岩易坍塌,处理不当会出现大坍塌,侧壁经常出现小坍塌,自稳性差Ⅴ=3\*GB3③3含砂质卵石(密实)松散结构围岩易坍塌,处理不当会出现大坍塌,侧壁经常出现小坍塌,自稳性差Ⅴ2.10.2隧道围岩综合分级隧道围岩综合分级依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附录C的规定。根据隧道埋深、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尤其是以拱顶、边墙、隧底岩土层的稳定为主要依据进行综合判定。隧道洞身以稍密~密实的卵石为主,隧道围岩分级以Ⅴ级为主。地下水发育段修正降一级。隧道围岩综合分级如下表。隧道围岩综合分级建议值一览表岩土名称围岩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围岩开挖后的稳定状态围岩级别杂填土松散填土、饱和砂土围岩极易坍塌变形,有水时土砂常与水一起涌出,浅埋时易塌至地表VI砂层含砂质卵石(稍密)稍密及以上的卵石土围岩易坍塌,处理不当时会出现大坍塌,侧壁经常小坍塌;浅埋时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塌至地表V含砂质卵石(中密)含砂质卵石(密实)2.11主要结论1、本工程场地无对工程建设有重大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地层较为稳定,场地稳定性较好,适宜本工程建设。2、拟建工程地基土稳定性较好,基础所在岩土层在设计纵剖面上有一定变化,但总体分布较均匀。3、工程范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本场地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为建筑抗震的一般地段。4、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场地土在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5、线路局部分布有沟渠,沟渠位置为暗挖,需注意地下水对暗挖的影响。以上内容摘自地勘报告,具体详见勘察报告。3设计采用的规程规范及技术指标3.1设计采用规范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3、《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4、《工程结构可靠性统一设计标准》GB50153-2008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50011-2010)(2016年版)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7、《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21)10、《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11、《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1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1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14、《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1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1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1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8、《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19、《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2018)20、《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2010;21、《电力电缆通道设计规程》DL/T5484-201322、《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16现行)2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JTG3370.1-2018)24、《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25、《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26、《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27、《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28、《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29、《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221-2016);30、《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31、《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32、《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33、《成都地区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范》(DB51/T5072-2011)34、关于印发《成都市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成都市建设委员会2002.11.2735、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建筑基坑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成都市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站2011.3.24。36、《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件——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建质[2009]87号)。37、其它现行的相关规范标准。3.2主要技术指标1、本工程通道输电等级为110KV。2、电力隧道及附属构筑物安全等级为一级,使用年限为100年;排管及附属构筑物安全等级为二级,使用年限为50年;3、本工程按七度抗震设防,加速度为0.10g;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施工各节点及各构造措施均按《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要求及11G329图集执行,对于地震区的可液化土地基,应按有关规范的要求对地基进行处理。4、覆土条件:本图中的通道覆土情况详见具体设计。5、地下水位:施工期间地下水位不低于通道底板以下0.5m,使用期间地下水在地面以下2.0m。结构抗浮安全系数Kf≥1.05。6、地基土壤承载力特征值:根据不同的结构形式及覆土厚度确定地基承载力要求,按具体图纸要求执行。7、设计条件(1)通道顶堆积荷载标准值取10.5kN/m2,车道内的按城-A级荷载考虑。(2)土壤条件:抗浮验算时通道顶覆土重度取18kN/m3,强度计算时通道顶覆土重度取20kN/m3,地下水以下的土重度取20kN/m3,土的等效内摩擦角φ取30°。(3)混凝土重度:抗浮验算混凝土重度取24kN/m3,强度计算混凝土重度取25kN/m3。(4)电力隧道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1,排管重要性系数1.0。限制裂缝宽度<0.2mm。(5)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混凝土构件抗震等级为二级。(6)明挖通道地基反力按直线分布假定设计;暗挖通道结构参数主要采用工程类比法进行设计,结合计算分析进行复核。(7)通道防水等级:二级。(8)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设计采用“理正结构工具箱7.0PB1版”和“理正岩土计算6.5PB1版”进行计算。4施工方式本次拟建通道所在区域有部分为城市建成区,整体建设条件较为复杂。综合考虑周边环境、施工条件、投资、施工安全以及后期运营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本工程各段电缆通道的施工方案如下:序号通道走向尺寸规模明挖段落暗挖段落顶管段落1成新蒲南侧-高新大道(滨江路)—(KA段)B×H=1.6m×2.0m、4×4排16孔φ200排管、d1500顶管KA0-020.289~KA0+810.822,KA0+865.625~KA1+538.551,KA1+565.428~KA1+738.233,KA1+765.765~KA1+880.864KA1+933.721~KA2+144.901KA0+810.822~KA0+865.625,KA1+538.551~KA1+565.428,KA1+738.233~KA1+765.765,KA1+880.864~KA1+933.721均为d1500圆管2双江变电站-银河路(正通路)—(KB段)3×4排12孔φ200排管、d1200顶管、B×H=1.4m×1.4m不可开启电缆沟KB0+000~KB0+156.022,KB0+205.054~KB0+349.519,KB0+526.828~KB0+773.082;接双江变电站进站段无KB0+156.022~KB0+205.054,KB0+349.519~KB0+526.828,KB0+773.082~KB0+845.1253黄水变电站-银河路(涧槽南街)—(KC段)B×H=1.6m×2.0mKC0+000~KC0+050,KC0+050~KC1+948.068无5建筑材料5.1混凝土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及地勘报告,本工程所处环境按二b类进行设计。电缆通道主体强度等级采用C40,电力排管采用C25,垫层均采用C20,通道内人行步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电缆通道抗渗等级为P8,抗渗混凝土内须加入CH-B型防水剂,掺入量为水泥用量的2-3%(根据抗渗实验确定),同时掺入水泥用量8%-10%的CH-BU型膨胀抗渗剂。混凝土中最大氯离子含量应小于0.15%,最大碱含量应小于3.0kg/m3。水灰比应控制在0.5以下。水泥宜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应通过调整配合比,掺和料配置而成。配制混凝土所采用的水泥、砂、石、水等材料及混凝土配合比、拌制、运输和浇注应严格按照《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执行,并应符合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检验及质量标准。混凝土强度控制采用“三控制”,即评定混凝土强度时综合考虑标准试件强度、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非破损或局部破损检测强度。5.2普通钢材本次电力隧道配筋均采用HRB400E或HPB300钢筋,采用的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1、HPB300光圆钢筋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17标准规定,抗拉强度标准值fpk=300MPa。2、HRB400E带肋钢筋为抗震钢筋,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18标准规定,抗拉强度标准值fpk=400MPa。其强度和最大力下总伸长率的实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2)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3)钢筋的最大拉力下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3、预埋件:电力通道内预埋竖槽采用Q345级钢,其它所有钢制预埋构件均采用Q235B级钢,构建外露面均应进行除锈和热镀锌处理,热镀锌厚度大于70微米。4、焊条:HPB300级钢筋及Q235B级钢板采用E43型焊条,HRB400E级钢筋采用E55型焊条。当不同强度的钢材连接时,可采用与低强度钢材相适应的焊接材料。5、本项目所有直径大于等于22mm的钢筋均采用等强度直螺纹管接,其他钢筋采用焊接,焊缝长度:单面焊不小于10d,双面焊不小于5d;同一截面钢筋接头不应超过50%。6、钢梯、护栏、预埋件采用Q235B,外露铁件均应按100年使用年限要求进行热浸镀锌处理。7、钢材应符合《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700-2006标准规定,选用的焊接材料应符合GB/T5117-2012和GB/T5118-2012标准规定,并与所采用的钢材材质和强度相适应。5.3钢筋混凝土耐久性设计1、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如下表: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最大水胶比最小水泥用量(Kg/m3)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最大氯离子含量(%)最大碱含量(Kg/m3)二b类0.45320C400.13.02、混凝土迎水面保护层50mm。5.4材料制作要求1、混凝土混凝土按设计要求配制,浇筑时必须振捣密实,不得漏振。隧道壁施工缝的位置可以设在以下两处:(1)隧道壁底端的斜托上部,并应避开斜托斜筋。(2)隧道壁顶端的斜托下部,并应避开斜托斜筋。混凝土外加剂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的要求。当采用多种混凝土外加剂时,应进行兼容性试验。浇筑隧道混凝土前,应将扶梯、墙管和吊攀等预埋件按图预先埋设牢固,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松动,安放附属设备以前,预埋孔洞应事先留出,不得事后敲凿。2、钢筋主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迎水面50mm,背水面30mm。钢筋锚固长度、搭接长度、连接方式及要求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相关规定,具体部位的搭接长度尚应满足规范的相关要求。钢筋的制作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主筋与分布筋采用扎丝绑扎,逐点绑扎。剪力加强钢筋需与主钢筋进行绑扎。钢筋焊接的焊缝要求:单面焊≥10d;双面焊≥5d,焊缝质量符合规范要求。采用焊接接头的钢筋,焊接长度:单面焊不得小于10d,双面焊不小于5d。焊接接头应错开,焊接接头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采用绑扎搭接接头的钢筋,钢筋除图中注明外,搭接长度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钢筋搭接的接头应相互错开,同一连接区内钢筋接头数量不应大于总数量的25%。钢筋遇到孔洞时应尽量绕过,不得截断,若须截断时,应与孔洞口加固环筋焊接锚固。隧道各类节点内的暗梁、暗柱钢筋与相应板、墙内的钢筋均为叠加关系,不得利用板、墙内的钢筋进行替代。6主体结构设计6.1明挖通道设计1、明挖电力隧道箱体采用现浇施工工艺。现浇混凝土标号C40,抗渗等级P8,主筋均采用HRB400E级钢。2、明挖排管采用C25混凝土进行包封,排管采用CPVC电缆保护管,环刚度不小于8KN/m2,内径为200mm,壁厚11mm,通信用排管内径100mm,壁厚5mm。3、明挖通道主体结构下方均设置10cm厚C20混凝土垫层。4、明挖通道间隔25m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具体做法见详见图纸。遇特殊地质条件或构筑物需要,沉降缝间距可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沉降缝之间间距不得大于30m。6.2暗挖通道设计1、暗挖通道按喷锚构筑法进行设计,衬砌结构设计参数主要采用工程类比法结合计算分析确定。2、暗挖通道按直墙拱形断面进行设计,初期支护用喷射混凝土+工字钢架+钢筋网支护,二衬采用防水+钢筋+模注砼。3、主要材料:喷射混凝土:C30模筑混凝土:C40(抗渗标号:P8)钢筋网:HPB300工字钢:I14钢拱架连接筋:HRB400E注浆材料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砂浆。4、由于通道断面小,洞内土方采用人工开挖。5、超前导管环向间距0.3米,仰角5°~8°,从首榀钢架腹部穿过,每榀钢架设置一次。6、暗挖进出洞8米范围内,采用外径108mm钢管管棚支护,管棚采用热轧无缝钢花管,壁厚6mm,每段长2.5m,分段拼装达到超前支护长度。导管上钻注浆孔,孔径10~16mm,孔间距15~20cm,呈梅花形布置,尾部留不钻孔的止浆段。7、超前注浆材料均采用1:1水泥浆,要求固砂体单轴抗压强度达到0.3~0.5Mpa后方可进行洞内土方开挖。8、为保证喷射混凝土支护与地层密贴,衬砌背后设置回填注浆管,注浆孔布置在拱顶,∅50mmPVC注浆管纵向间距2米。注浆压力应小于0.4Mpa。背后回填注浆配方:灰、砂比1:1.5~1:1.3(重量比),水灰比1:1~1:1.1。9、暗挖竖井两端通道距洞口2~3米处、暗挖通道与已设计或明挖通道相接处均设置变形缝。复合衬砌变形缝内外需在同一断面,沿通道纵向25米设置一道变形缝。6.3竖井设计1、本工程暗挖及顶管工作面均采用竖井。竖井包含φ7.0m圆井、φ5.5m圆井、5.0m×3.0m矩形井等规格,具体型号详见竖井特性表。暗挖通道竖井内设置风孔、人孔,位于通道纵坡低点处的竖井内设置集水泵坑;顶管竖井内设置检修人孔。2、主要材料:井室混凝土:C40(抗渗标号:P8)井室钢筋:HRB400E3、竖井回填:位于车道范围内的竖井顶板以上采用砂砾石回填,其余采用原土回填。回填料压实度详见沟槽回填图纸要求。4、预留钢柱:根据供电公司管养维护要求,工作竖井内沿通道轴线方向两侧预留钢柱,便于后期安装钢槽及电缆支架,钢柱外边缘与通道侧墙内壁齐平。钢柱采用I16型工字钢,长4.5或5.0m,工字钢顶底端与竖井顶板、中隔板内预埋钢板焊接。预埋钢板应与竖井内钢筋焊接,并与接地扁钢形成通路。预留钢柱及预埋钢板表面除锈等级不低于St2级,表面涂红丹二度灰色油漆。5、竖井中隔板开孔处以及其它临边洞口处,均设置防护栏杆,中隔板人孔洞口设置防坠落设施。本次设计仅包含竖井二衬永久结构,竖井初衬不在本图设计范围内,详见深基坑专项设计图。6.4顶管设计在无明挖开槽施工条件的段落,排管采用顶管方式进行设计,4×4排16孔φ200排管顶管采用预制d1500专用钢筋混凝土顶管管材,3×4排12孔φ200排管顶管采用预制d1200专用钢筋混凝土顶管管材。受顶管工艺、施工单位技术力量、顶管材质等因素影响,顶管设计差别很大,本次设计建议采用机械顶管。顶管设计相关参数如下:(1)顶管管材:本次顶管管材为钢筋混凝土顶管专用管,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抗渗等级P8。(2)顶管工作坑:顶管工作坑及接收井在顶管结束后作为排管检查井,顶板设置检修孔,工作坑二衬为C40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作坑初衬做法详见深基坑专项设计图纸。(3)泥浆置换:为防止顶管段出现沉降,在管内通过注浆向管外注入水泥浆填充顶管超挖空隙,同时将触变泥浆置换出来,最大限度的消除因顶管施工造成的路面沉降。通过泥浆置换与填充补浆,有效补充外壁空隙部分,达到原土体结构密度要求。注浆材料采用32.5水泥单液浆,具体参考应进行试验确定。(4)管道接头:顶管管道接头采用F型接头,该接头中钢套管应采用不锈钢材料。(5)顶管工作坑回填:位于车道范围内的工作坑顶板采用砂砾石回填,其余采用原土回填。7变形缝设计1、沉降缝:电力隧道间隔25m左右设置沉降缝,垂直于通道轴线布置,缝宽30mm。通道结构在地质变化处、结构变化处及工作环境变化处应设置沉降缝,节点构筑物(T口、人孔、风孔等)与标准段连接处设置沉降缝,沉降缝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大间距不大于30m;2、施工缝:应尽量减少施工缝的设置,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明挖通道及暗挖二衬结构一次性浇筑成形。如需分期浇筑,应设置施工缝,施工缝只能够在侧墙上设置,避开斜托部位,设缝位置不得低于底板顶面以上50cm。8防水设计本项目防水等级为二级,防水采用结构自防水+防水材料。1、本项目B×H=1.6m×2.0m电力隧道及附属结构,均采用1.5mm非硫化热焊接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满包+抗渗混凝土(P8)+2mm水泥基渗透结晶性防水涂料组成的防渗体系。2、变形缝采用中埋式CB350×8-30带钢边橡胶止水带,背水侧外加内卸式氯丁橡胶止水带。其接头位置须设在顶板中部并确保胶合质量,按设计尺寸用固定装置使其与电缆通道钢筋网固结在一起,以保证在砼浇注中不致发生变形位移。3、附属构筑物(人孔、风孔、T口、竖井等)均需采用防水卷材满包处理,防水做法与主电缆通道一致。人孔、风孔等构筑物露出地面的部分,防水材料应设置至孔口处。4、施工缝采用中埋式钢片止水带,钢板厚3mm,宽35cm。5、泵站排水管道穿墙处,混凝土浇筑前应预先埋设好防水套管,套管止水环与套管之间应满焊,套管与穿墙管道之间采用沥青油麻打实,之后用聚氨酯胶做密封,表面采用石棉水泥填充。6、为避免支线通道渗水进入主通道,支线通道接主通道处、排管接入工作竖井处、排管接入接头井处均须设置止水措施,止水采用电缆可变径截面密封模块,密封模块施工时,应有厂家现场指导安装,按产品设计要求做好施工预埋。电缆可变径截面密封模块效果图9基坑开挖及回填9.1基坑开挖本次基坑设计范围为开挖深度小于3米的基坑,基坑深度大于3米的段落,建设方已委托勘察单位进行深基坑专项设计,深度大于3米的基坑具体做法详见专项设计图。1、基坑设计范围设计范围为开挖深度小于3m的基坑。2、基坑设计原则及参数(1)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应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方便施工”的原则,确保基坑工程及周边环境的安全稳定,便于主体结构顺利施工。(2)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应满足总体设计、道路设计、管线临时迁移及施工操作、区域规划、防排水等具体要求。(3)综合考虑基坑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基坑深度等因素,为保证施工期间人员、结构安全,基坑开挖安全等级取三级,支护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0;基坑工程监测采用对应基坑等级要求设置。(4)基坑支护的设计使用时间:3个月。(5)支护结构、基坑周边建筑物和地面沉降、地下水控制的设计、计算和验算,采用规范要求的承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6)地面超载≤20kPa。(7)计算取值,参照规程采用《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2012);支护方式采用钢板桩支护时,钢板桩支护结构外侧的土压力采用主动土压力;内力计算方法采用增量法;粘性土采用水土合算,砂性土采用水土采用分算;支锚类型采用内撑。3、基坑设计为减小开挖工作面,无放坡条件的段落,基坑采用双侧钢板桩支护;具备放坡条件的段落,采用放坡开挖,坡面高度:坡面宽度=1:1.5,坡面采用素喷混凝土封闭。4、钢板桩采用拉森Ⅳ型钢板桩,桩长6米。内撑采用φ108-8mm钢管支撑,钢材选用Q355-C,间距3米。9.2基坑回填电缆通道土建完成后,必须及时覆土,不可长期暴露。覆土回填工作应沿电缆通道顶及四周分层均匀回填,先填电缆通道顶土,后填四周土,防止超填,顶板表面覆土时要避免大力打夯。电缆通道回填标准应符合《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的规定。位于绿化带内的,电缆通道结构顶板以下部分沟槽区域回填土压实度不低于90%,结构顶板至现状地面部分沟槽回填压实度不低于0.85。位于道路范围内的,路床压实度不小于95%,路基顶面以下0.8-1.5m压实度不小于94%,路基顶面1.5m以下压实度不小于93%。回填具体要求如下:1、回填时机沟槽回填工作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90%以上后方能进行,对于设置在地下水地区的电缆通道应在试水合格后立即回填。2、回填高度沟槽回填原则上应回填至现状地面高程,回填土坡率按不陡于1:3分层碾压回填,对于不能回填至现状地面高程的段落,需保证电缆通道顶板结构以上至少有1.0m以上的覆土厚度。3、回填材料为确保回填质量,杂填土、淤泥质土等不良土不得用于沟槽回填,对回填材料具体要求如下:位于车行道或人行道内的:全槽采用砂砾石进行回填,填至路面结构层底部标高。位于绿化带内的:结构顶板50cm以下部分,采用砂砾石回填,其余部位均采用沟槽开挖原状土进行回填。通道建成后有复耕复植要求的区域,须满足绿化栽植和耕种要求,回填顶面以下至少50cm范围内应无石头或建渣等。9.3基坑降水、排水通道施工期间,应采取降排水措施,确保水位在构筑物底面标高1.0米以下,直至回填工作结束。根据地勘报告,本工程需要采取专项降水措施。对于基坑开挖过程中可能遇见的坑内积水可设置集水坑集水明排方式解决,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需加强坡面排水工作。必要时在基坑顶部和基坑内设置排水沟,做好地下水的疏排工作。埋深较深段(顶管和暗挖段大部分段位于卵石层中,透水性强)需考虑地下水位的影响,可采用降水井、咬合桩等方式降水。本工程施工降水具体做法详见降水专项设计。9.4地基处理根据地勘报告,明挖通道大部分段落基础位于含砂质卵石层上,含砂质卵石层是良好的天然持力层,承载力约300KPa,能满足设计要求,无需对基础进行特殊处理。局部段落通道基础位于杂填土、细砂、中粗砂等软弱土层上,须采取地基处理措施,本次设计考虑对杂填土、细砂、中粗砂等软弱土层进行换填处理,换填材料采用连砂石。如遇特殊地质情况,或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需及时通知地勘、设计单位现场进行处理。10既有设施处置及临时设施方案本项目涉及到的既有设施迁改或保护种类较多,施工前,应对既有设施做好现状调查及记录,所有临时工程量以现场实际发生量为准。10.1地面设施1、绿化植被项目沿线绿化植被以道路外侧绿化带为主,施工范围内的树木按相关主管部门要求进行临时移栽,具体移栽位置由施工单位结合施工方案在本项目施工场地范围内进行调配。所有绿化在通道建成之后,原则上均按现有标准进行恢复。施工开挖过程中遇有绿化植被、景观构筑物的还建,具体还建规模及方式需由甲方与相关单位协商确定。2、地面建构筑物本段通道平面布置已避开现有建构筑物,部分板房、蔬菜大棚等临时建筑在施工之前须进行拆除。施工前应再次进行复核,如通道施工涉及拆除的地面建构筑物须还建,应按照不低于现有的标准进行还建,具体还建标准,由建设方与产权业主方进行协商确定。3、沟渠、鱼塘通道建设期间,要求对暗挖或顶管段的顶部沟渠、鱼塘等地表水系进行断流,确保在通道顶部两侧各15米范围内无地表水的状态下进行施工,可采取临时改道或围堰截流抽排的方式,具体方案根据施工期间地表水系实际情况进行确定,通道施工完成之后,按照水系现状标准进行恢复。4、道路通道下穿道路的,采取非开挖方式实施,不得影响道路的正常通行。采用明挖方式施工的,施工期间应采取临时交通导流措施,破除了道路路面设施的,通道施工完成之后,按道路既有建设标准进行恢复。5、林地涉及林地的范围,林木采伐需进行换种,换种间距2*3m,规格胸径5CM。10.2地下设施根据勘察资料,本项目地下设施主要涉及地下管线,对于重要管道,在本次设计时已采取必要的避让措施。如无法避让的现状电力、通讯、给水、燃气、排水等现状管线,施工时尽可能采取保护措施,必要时可临时迁改,施工完成后原位还建。10.3既有电缆通道本项目KA、KB及KC段通道均须与已建成电缆通道进行联通,在接入已建通道前,涉及到既有通道的破除及内部线缆的保护,破除及保护方案应按照国家电网《110千伏及以上电力电缆及通道异动保护原则及工艺要求》的相关要求执行。破除通道及电缆保护的施工,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报电力部门相关管理机构进行审批,审批同意之后进行施工。10.4施工临时便道通道施工期间,应尽量利用周边已建道路,在无现状道路可用的段落,建设临时施工便道。施工便道在通道施工完成之后,原则上应拆除并外运,并按原地貌进行复原、复耕。11施工技术要求11.1明挖通道施工1、施工排水:施工单位应详细编制降排水施工组织设计,并报监理、业主等审核确定,建议采用机井排水,具体降水方案详见专项设计。2、施工开挖:在施工放线经有关部门确认后,方可进行开挖。在开挖过程中若遇其它管线或是古文物,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处理。机械开挖只能挖至基底以上30cm,余下部分人工修边捡底,严禁超挖。经验槽后,方可浇筑垫层砼。降水作业应连续进行,不得中断,待回填土夯实至隧道顶至少覆土0.5m时,方可停止。3、垫层施工:当地基土为密实原状土,且满足承载力设计要求时,可直接在其上浇注C20砼垫层。否则,须进行基础处理后方可实施垫层浇筑。4、砼、钢筋施工:砼、钢筋砼施工时须严格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中的有关要求执行。隧道垫层为C20砼,框架为C40(P8)钢筋砼,内地面层为C25砼,钢筋:直径≤8mm-HPB300级,直径≥10mm-HRB400E级。5、变形缝处采用O型闭合的氯丁橡胶止水带,其接头位置须设在顶板中部并确保胶合质量,按设计尺寸用固定装置使其与隧道钢筋网固结在一起,以保证在砼浇注中不致发生变形位移。6、对于跨度大于4米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梁板结构,应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起拱,拱高不小于跨度的2/1000。7、施工中,作好临时排水设施,严禁雨水浸泡基坑。11.2竖井施工1、竖井土方分层分步开挖并进行支护,采用网构喷倒挂的方法进行竖井施工。2、每层开挖分块进行,先对称开挖左右两侧并喷砼支护,再开挖前后两侧并支护,避免竖井初衬底部同时悬空。3、为保证竖井结构稳定,在井中设现浇钢筋砼圈梁锁口,圈梁下安装第一榀网构钢架时要分步安装紧靠锁口圈梁底部,不能全断面安装后喷射混凝土再施工。网构钢架支撑沿竖井每0.5米一榀,竖向用钢筋连接,两层呈梅花状布置。并与竖井锁口圈梁插筋焊接(伸入圈梁40d)焊接不小于10d,钢筋焊接成一体。竖井满铺Φ8@100×100钢筋网片,钢筋网片为内外双层,应与网构钢架焊接,钢筋网片与钢筋网片之间的搭接长度按照施工现场规范要求进行。4、竖井开挖的过程中,在竖井中部设置集水坑,以此收集渗出的地下水及施工废水。5、同一井内不得同时开马头门,需待一侧隧道进洞5m以上后方可开另一侧马头门。当竖井初衬封底后,先进行拱顶管棚注浆,待注浆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马头门施工。凿除上洞内竖井格栅,当破除深度达到一榀格栅宽度后将第一榀格栅嵌入并及时封闭,第一榀格栅与竖井格栅采用“L”型φ25螺纹钢连接筋连接,连接筋间距300mm,焊接长度10d,竖向连接筋与钢格栅主筋三面点焊,挂网后喷混凝土。以达到共同受力的效果。为保证施工安全隧道内进洞后前3榀格栅紧密相连,即榀间距为一榀格栅的宽度。6、竖井内钢制构件均采用热镀锌处理。竖井初衬具体设计要求,详见专项设计。11.3暗挖通道施工1、通道施工前应进行贯通测量,满足有关规范所规定的精度要求,经有关部门确认后,方可进行开挖。2、通道开挖前应进行井点降水,将水位降至通道底部开挖高程1.5m以下。施工时要及时做好洞内排水系统,严禁积水,严禁施工排水沟沿边墙设置,避免软化边墙基底围岩,使其强度降低。3、坚持先护顶后开挖的原则施工。坚持以地质为先导的原则,时刻掌握通道的地质情况,异常地质要有特殊的超前支护和初期支护措施。并根据实际地质条件及时调整施工措施和施工方法,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发现情况及时通知相关部门。4、严格控制每循环进尺,开挖成形后及时进行初期支护,确保工序衔接,尽早施做仰拱封闭成环,以改善受力条件,加强初期支护。5、边墙采用双侧交错开挖,严禁结构同时悬空,边墙、仰拱及临时仰拱杜绝多榀一次开挖。6、穿沟渠段通道暗挖,建议在枯水季节施工,施工前应做好沟渠截流导流措施,在通道顶部无水状态下方可进行下方通道施工。7、土方开挖通道超前支护完成后,进行土体开挖。通道采用台阶开挖法开挖,上部开挖时采用马口式开挖,留底部核心土,最后挖除底部核心土初支封闭成环。隧道开挖轮廓尺寸及检查方法应符合下表的规定。通道开挖轮廓尺寸及检查方法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查方法1拱顶标高+50-0量测隧道周边轮廓尺寸,绘制断面图校对。2宽度+50-0每5-10m检查一次,在安装网构钢架和喷射混凝土前进行。注:“+”为超挖,“-”为欠挖。8、初期支护1)注浆导管采用普通焊管加工而成,前端加工成锥形,以便插打,并防止浆液前冲。导管中间部位钻Ф6mm溢浆孔,呈梅花形布置,间距20cm,尾部0.6m范围内不钻孔,防止漏浆,末端焊Ф8环形箍筋,以防打设小导管时端部开裂,影响注浆管联接。2)管棚应按设计位置施工,钻孔立轴方向必须准确控制,以保证孔口的孔向正确。当导管钻孔的孔壁不致坍塌时,每钻完一孔便顶进一根钢管,当导管钻孔的孔壁易坍塌时,宜采用导管与钻头同时钻进的方法(即跟管钻),钻进中应经常采用测斜仪量测钢管钻进的偏斜度,发现偏斜超过设计要求,及时纠正。导管应及时充填加固,先用钻具清孔,冲洗,然后插入注浆管,充填水泥浆。3)初喷初喷主要用于封闭工作面,防止土体失稳,一般初喷层厚度为3~5cm,在开挖完成之后立即进行。4)挂设钢筋网在掌子面开挖完毕后,在靠近围岩侧满铺φ6.5@100×100钢筋网。采用钢筋锚杆固定在土体上,钢筋网采用通道外加工,通道内安装。在格栅钢架安装完毕后,在格栅钢架内缘再次铺设φ8@100×100钢筋网,采用点焊的形式与格栅进行连接固定。钢筋网铺设应平整,固定要牢固,网片之间须进行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0cm。5)架设工字钢架在初层网片铺设完毕后及时人工架立工字钢架,其纵向间距0.5m。钢架节与节之间采用钢板+螺栓连接。为保证钢架整体受力,施工时,用Ф22钢筋作为纵向连接筋,把本榀与上榀格栅钢架进行连接形成整体,环向间距0.4m,内外层交错布置,将每榀格栅连成一体,钢架与土体之间尽量接近,留3~5cm间隙作钢筋保护层。钢架安装允许误差如下所示(用尺量)。网构钢架安装允许误差项目中线高程倾斜度左、右拱脚标高左、右钢架里程同步允许误差2cm+2cm-0≤2°±2cm±2cm6)喷射初支混凝土喷砼为C30混凝土,喷射作业应分段、分片、分层,由下而上,依次进行,如有较大凹洼时,应先填平。分层喷射时,后一层喷射在前一层混凝土终凝后进行;若终凝1h后再进行喷射时,应先用风水清洗喷层表面。一次喷射厚度可根据喷射部位和设计厚度确定,拱部应为3~5cm,墙部为5~9cm。从开挖到网喷支护应控制在4小时内完成,以防前方地面发生过量沉降。网喷支护隧道轮廓尺寸允许偏差序号检查项目允许偏差(mm)检查方法1拱顶标高+20-0用水准仪检查,20m一个点2宽度+20-0用经纬仪及钢尺检查,20m一个点3喷层厚度不应小于设计厚度每15m检查一个断面,每个断面从拱部中线起,每隔2m布一个检查点,但每个断面不得少于5个点7)初支背后注浆在初支结构喷射混凝土前,沿隧道方向每2m埋设初支背后注浆管,隧道两侧交错布置。初支喷混完毕后,由于混凝土的自重下沉,拱部初支混凝土与土体之间会出现自然缝隙,为控制拱部土体的沉降,立即对其初支背后进行注浆,填充初支背后空隙。注浆材料采用水泥砂浆,注浆压力控制在0.2~0.6Mpa。在注浆前需封闭掌子面,防止漏浆。封闭掌子面采用喷射C25混凝土,厚度为100mm。9、土方开挖及初支技术措施本工程施工的关键是洞内防塌、防陷、防下沉。必须严格按照“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十八字方针,充分利用“时空效应”的原理,并及时进行背后回填注浆。具体技术措施如下:1)“管超前、严注浆”开挖前沿拱顶环向施作超前管棚及超前小导管,并及时跟进注浆。2)“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严格控制每榀进尺长度,每次进尺长度为0.4米,初期支护采用300mm厚的C25喷射混凝土。根据地质情况采用预留核心土施工,每一部开挖完成后,均立即施工初支形成封闭环。封闭后及时进行初支背后回填注浆,控制拱顶及地表沉降。3)“勤量测”严格执行制定的量测项目及量测频率,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信息反馈及时纠正。4)初支背后回填注浆初支成环后,及时注浆填充初支背后空隙,有效的控制拱顶及地表沉降。5)利用“时空效应”原理充分利用“时空效应”原理控制沉降,在限制每环设计进尺的基础上,制定开挖完成时间,初支完成时间,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工作内容。10、二衬施工1)钢筋绑扎、直螺纹连接施工时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钢筋施工时损伤防水层。钢筋加工完成后,必须对作业区的防水层认真检查,确保防水层无损伤后进行施工,否则必须采取补救措施;2)为保证二衬施工质量,减少施工缝,二衬应采用拱墙一次浇注的施工方式。因通道断面的高度及跨度均较大,模板及支撑体系需要足够的刚度及稳定性。3)通道二衬混凝土施工前必须检验模板的断面尺寸,保证衬砌厚度,同时检验防水层铺设是否符合要求,有无破损,衬砌钢筋保护层厚度能否满足要求。如有上述任何一项问题,不得进行混凝土浇筑,必须经处理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施工;4)混凝土浇筑连续进行,两侧对称,水平浇筑,不得出现水平和倾斜接缝,如混凝土浇筑因故中断,则在继续浇筑前,必须凿除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松软层及水泥砂浆薄膜,并将表面凿毛,高压水冲洗干净;11、防水要求在暗挖初衬喷射支护混凝土基础上,采用防水卷材实施,初衬基面如不能达到粘贴防水卷材的要求,必须进行基面找平,基面如有漏水的现象,先做导管,将渗水集中于一点上,从导管排放,之后作水泥砂浆找平层,待水泥砂浆强度形成后,采用堵漏剂,最后进行封堵,待基面达到平顺、不漏不渗后,方可进行防水卷材铺贴。12、建议模筑混凝土施工采用泵送混凝土方式,每模长度5m~10m范围方便设置,但应尽量减少施工缝数量。13、为了保证隧道施工期间的安全,需要在施工期间对围岩和支护的变位、应力等项目进行监控量测,监控量测根据相关规范进行,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以便调整设计和指导施工。14、通道开挖、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等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有关规范、规程和监控量测结果施工,通道土建部分若有变更设计必须以监控量测数据和分析结果为依据,根据反分析成果确定变更设计支护参数,并将结果报监理、业主及设计单位审批。11.4顶管施工1、管道顶进时需同时采用触变泥浆在管外形成泥浆套,以减少顶进阻力,管道顶进时在掘进机后需连续放置带有注浆孔的管道,不断注浆,使浆套在管道外面保持得比较完整。注浆孔应设置在钢套环以内,浆液注出来时先在钢套环和混凝土管外壁之间形成一个浆套,然后再从其空隙处挤出来,基本不受其周围坍落土体的影响,注浆也能顺利进行下去,比较容易实现注浆减阻的效果,注浆孔设置在管顶、管底各1个,180°两侧各设置1个,共设置4个,设置于管节中部。2、安装主油缸时应按操作规程施工,不平行度在水平方向不允许超过3毫米,在垂直方向不允许超过2毫米。3、若数台千斤顶共同作用,则其规格应一致,同步行程应统一,且每台千斤顶使用压力不应大于额定工作压力的70%。4、为了减少后座倾覆,千斤顶受力的合力位置应位于后座中间。5、在每节管道的顶进过程中,必须测量和控制管道的管底标高和中心线,工作坑内应设置临时水准点,并应在交接班时进行校核。6、顶进测量仪器放设时,其视准轴应与管道顶进中心线相互一致,以测定顶进管道的中心线偏差,同时整平仪器,以测定管道的管底标高偏差。7、严格控制顶进速度和正面阻力,尤其是头部在加局部气压时要根据土质情况作适当调整,以不塌方为标准进行施工,每班结束后头部需灌水加气压。8、触变泥浆压送与顶进同时进行,泥浆配合比要做试验,按配合比根据不同土质进行适当调整,保持泥浆的稳定性,由于顶管距离较长,工期亦相对较长,部分泥浆可能失水,应采取补水措施,保持泥浆减阻的良好效果,同时要控制压浆量和压力。9、每个注浆孔应安装阀门,注浆遇有机械故障,管路堵塞,接头渗漏等情况时,经处理后方可顶进。10、顶管结束后采用水泥砂浆进行回填注浆,砂浆强度采用M10,注浆压力一般为0.2~0.3MPa,注浆前应进行试注,确定合适的注浆压力。注浆量由监理现场确认。11、工作坑开挖和顶管施工期间,应将地下水降至井底设计高程1.0m以下,以保证顶管施工顺利进行。12、顶管施工之前,应对管道所经路径涉及的地面地下设施进行全面调查和精细测量,特别是在横穿地铁等重要部位,须确保管道和地下设施的净距与设计一致后方能施工,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好顶进偏差在规范允许范围内。13、在管道顶进过程中,要注意文明施工,安全施工,做好各方面的保障工作。顶管施工完成后,验收标准按照《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相关规定执行。14、顶管施工完成后,应在管道内采取有效的限位固定措施,确保电缆保护管在拖入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发生位移。电缆保护管安装完成后,应检查管道内部是否平顺畅通,管道内不得出现局部凸起、错口、毛刺等影响后期电缆安装运行的障碍。15、本次设计工作坑、接收坑构筑方式供施工单位参考,施工单位应根据自身的人员技术力量及顶管设备情况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方案,根据实际施工组织方案可对工作坑、接收坑构筑方式进行调整,但调整后的工作坑造价不得大于本设计的造价。16、在管道顶进过程中,要注意文明施工,安全施工,做好各方面的保障工作。11.5拉森钢板桩施工1、施打前应对地下管线和构筑物进行复勘,认真放出准确的支护桩中线。2、打桩前,对钢板桩逐根检查,剔除连接锁口锈蚀、变形严重的钢板桩,不合格者待修整后才可使用。3、打桩前,在钢板桩的锁口内涂油脂,以方便打入拔出。5、桩位的允许偏差为50mm,在插打过程中随时测量监控每块桩的斜度不超过0.5%,当偏斜过大不能用拉齐方法调正时,拔起重打。钢板桩的其他允许施工偏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相关规定。6、钢板桩施打建议采用屏风式打入法施工,如遇特殊地段无法打入,建议采用机械引孔进行辅助成孔。施工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变化施打顺序,采用一种或多种施打顺序,逐步将板桩打至设计标高,一次打入的深度一般为0.5~3.0米。7、密扣且保证开挖后入土不小于2米,保证钢板桩顺利合拢;特别是工作井的四个角要使用转角钢板桩,若没有此类钢板桩,则用旧轮胎或烂布塞缝等辅助措施密封。8、打入桩后,及时进行桩体的闭水性检查,对漏水处进行焊接修补,每天派专人进行检查桩体。9、钢板桩的拔除1)在回填至钢板桩顶附近,回填土压实度达到要求后,方可拔除钢板桩。2)拔桩起点和顺序:对封闭式钢板桩墙,拔桩起点应离开角桩5根以上,可根据沉桩是情况确定拔桩起点,必要时也可用挑拔的方法。拔桩的顺序宜与打桩时相反。3)振打与振拔:拔桩时,可先用振动锤将板桩锁口振活以减少土的粘附,然后边振边拔。对于较难拔除的板桩可先用柴油锤将桩振下100~300mm,再与振动锤交替振打和振拔。有时,为及时回填拔桩后的土孔,当把板桩拔至比基础底板略高时暂停引拔,用振动锤振动几分钟,尽量让土孔填实一部分。4)起重机应随振动锤的启动而逐渐加荷,起吊力一般略小于振动器弹簧的压缩极限。5)供振动锤使用的电源为振动锤本身额定功率的1.2~2.0倍。6)对引拔阻力较大的钢板桩,采用间歇振动的方法,每次振动5min,振动锤连续不超过1.5h。7)对拔桩后留下的桩孔,必须及时采用石屑、中粗砂等材料进行回填。12危大工程12.1危大工程的现场安全管理和监督管理要求1、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应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令第37号)的要求,应符合《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统一规范》GB50870-2013的相关规定,深基坑施工应符合《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11-2013的相关要求。2、严格按住建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令第37号)要求,编制危大分部分项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采取有效的施工技术措施以及安全防护措施,保证危大工程施工安全。专项施工方案需经专家论证会通过后方可实施。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通过评审的施工方案实施,并做好相关检测、监测工作,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12.2本项目涉及的危大工程本项目具有工程规模大、技术复杂的特点,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令第37号),本项目涉及的(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较多,具体如下: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清单打“√”表示有该项内容一、基坑工程(一)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二)开挖深度虽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二、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一)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飞模、通道模等工程。(二)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搭设高度5m及以上,或搭设跨度10m及以上,或施工总荷载(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的设计值,以下简称设计值)10kN/m2及以上,或集中线荷载(设计值)15kN/m及以上,或高度大于支撑水平投影宽度且相对独立无联系构件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三)承重支撑体系:用于钢结构安装等满堂支撑体系。三、起重吊装及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一)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KN及以上的起重吊装工程。(二)采用起重机械进行安装的工程。√(三)起重机械安装和拆卸工程。√四、脚手架工程(一)搭设高度24m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包括采光井、电梯井脚手架)。(二)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工程。(三)悬挑式脚手架工程。(四)高处作业吊篮。(五)卸料平台、操作平台工程。(六)异型脚手架工程。五、拆除工程可能影响行人、交通、电力设施、通讯设施或其它建、构筑物安全的拆除工程。六、暗挖工程采用矿山法、盾构法、顶管法施工的通道、洞室工程。√七、其他(一)建筑幕墙安装工程。(二)钢结构、网架和索膜结构安装工程。(三)人工挖孔桩工程。(四)水下作业工程。(五)装配式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安装工程。(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可能影响工程施工安全,尚无国家、行业及地方技术标准的分部分项工程。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清单打“√”表示有该项内容一、深基坑工程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二、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一)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飞模、通道模等工程。(二)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搭设高度8m及以上,或搭设跨度18m及以上,或施工总荷载(设计值)15kN/m2及以上,或集中线荷载(设计值)20kN/m及以上。√(三)承重支撑体系:用于钢结构安装等满堂支撑体系,承受单点集中荷载7kN及以上。三、起重吊装及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一)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0kN及以上的起重吊装工程。(二)起重量300kN及以上,或搭设总高度200m及以上,或搭设基础标高在200m及以上的起重机械安装和拆卸工程。四、脚手架工程(一)搭设高度50m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二)提升高度在150m及以上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工程或附着式升降操作平台工程。(三)分段架体搭设高度20m及以上的悬挑式脚手架工程。五、拆除工程(一)码头、桥梁、高架、烟囱、水塔或拆除中容易引起有毒有害气(液)体或粉尘扩散、易燃易爆事故发生的特殊建、构筑物的拆除工程。(二)文物保护建筑、优秀历史建筑或历史文化风貌区影响范围内的拆除工程。六、暗挖工程采用矿山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