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中国近代史(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8 中国近代史(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8 中国近代史(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8 中国近代史(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8 中国近代史(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8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江苏二模真题汇编精选考题22题·非选择题1.(2024·江苏镇江·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七章近代化的一小步》材料二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自强运动中的技术决定论。由于学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他坚定地认为,为了使中国复兴,政治的变革比西方技术的输入更为重要。如果政治改革成功,军事和技术的革新将自然而然地会实现,而没有政治变革伴同的单纯的技术革新,其结果只能是浪费精力。——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材料三自从19世纪中叶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近代化潮流,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近代中国政治结构的衰败腐朽和观念意识的落后守旧,加之帝国主义者的阻挠破坏、百年动荡战乱环境的干扰以及社会生产力落后等因素的制约,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发展缓慢。——摘编自李清源《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管窥》(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相对西欧的产业革命缺少了哪一环节?其难以“挣脱传统”的原因是什么?并指出其对中国近代化产生的影响。(2)梁启超领导进行的政治近代化尝试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梁启超对政治变革和技术革新的观念。(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的特点。【答案】(1)环节:资产阶级革命。原因:以新守旧(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影响: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2)事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观念:政治变革比技术革新重要,政治变革为技术革新提供保障(单纯技术革新不会成功)。(3)特点:被迫性;多领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领域);曲折性(举步维艰、发展缓慢)【解析】(1)环节:根据材料一“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可知,洋务运动缺少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环节。原因:据材料一“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可知,洋务运动难以“挣脱传统”的原因是以新守旧,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影响:据材料一“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2)事件:据材料二“由于学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领导进行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主张仿效日本,进行政治改革,变法图强。观念:据材料二“政治的变革比西方技术的输入更为重要”“没有政治变革伴同的单纯的技术革新,其结果只能是浪费精力”可知,政治变革比技术革新重要,政治变革为技术革新提供保障(单纯技术革新不会成功)。(3)特点:据材料三“19世纪中叶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近代化潮流”可知,被迫性;据材料三“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可知,多领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领域);据材料三“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发展缓慢”可知,曲折性(举步维艰、发展缓慢)。2.(2024·江苏宿迁·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举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亦,吾先知消息,即鼓动各省公车,上折拒和议。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药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材料二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以前相比,变法维新思潮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更加广泛和更为深刻。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国的富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机。维新派所从事的变法宣传和历次上书言事的内容中,无不把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为当务之急。——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思想史》材料三陈独秀曾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国土的割让,使举国上下如大梦初醒,稍有知识者大多永认了富强之策。”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外媒却评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摘编自施亚英《中国的觉醒与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1)材料一中“议定割过台,并偿款二万万两”指的是哪一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结合所学,列举材料二中“维新派”的其中一位代表,根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肚利!”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条约:《马关条约》影响: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2)代表:梁启超特点:爱国主义思想;侧重政治制度改革;抵御外国侵略,救亡图存(3)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确是日本胜利了;但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激起了民族觉醒,促使先进中国人进一步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解析】(1)条约:根据材料“举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马关与日本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和台湾的、澎湖列岛等。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列强的侵略方式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2)代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特点:根据材料“变法维新思湖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以前相比,变法维新恐湖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更加广泛和更为深刻。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图的密强。”可知,维新派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是爱国主义思想;侧重政治制度改革;抵御外国侵略,救亡图存。(3)理解:根材料“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国土的割让,使举国上下如大梦初醒,稍有知识者大多永认了富强之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确是日本胜利了;但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激起了民族觉醒,促使先进中国人进一步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3.(2024·江苏连云港·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忠”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这一观念产生于春秋初期,它首先是规范君主的政治伦理原则,它要求君主“忠于民”,这受到了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春秋中后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社会逐渐失序,这恰恰为新的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能,其中一个变化就是:“忠”作为政治伦理原则,成了君主对臣下的绝对要求。——曲德来《“忠”观念先秦演变考》材料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近代的转型提供了思想武器。“忠”被赋予了更为积极的意义,即不再是对君王或个人的愚忠,而是对民族国家的忠诚,对民主主义的积极追求,并为之而不惜牺牲生命。——姚润月《忠的观念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1)根据材料一,建构春秋时期“忠”观念变化的知识结构。(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忠”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忠”观念的变化历史中得到的认识。【答案】(1)变化:由君主忠于民到臣子要绝对忠于君。(2)变化:由对君王或个人的愚忠到对民族国家的忠诚和对民主主义的追求。原因: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民族意识的觉醒等。(3)认识:社会现实影响思想观念的变化等。【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它首先是规范君主的政治伦理原则,它要求君主‘忠于民’”和“成了君主对臣下的绝对要求”可知,春秋时期“忠”的变化经历了由君主忠于民到臣子要绝对忠于君的过程。(2)变化:根据材料二“即不再是对君王或个人的愚忠,而是对民族国家的忠诚,对民主主义的积极追求,并为之而不惜牺牲生命”可知,近代以来“忠”观念的变化是:由对君王或个人的愚忠到对民族国家的忠诚和对民主主义的追求。原因:根据材料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有: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民族意识的觉醒等。(3)认识: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春秋时期的“忠”的变化和近代“忠”的概念变化可知,社会现实影响思想观念的变化等。4.(2024·江苏扬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内容节选: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内容节选: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材料二社会面貌出现新气象:“君主之命命已终,世局统统归共和。”——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据材料一图1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精神品质。(2)据材料一图2内容,分析清帝退位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当时社会面貌出现的“新气象”。【答案】(1)精神品质:热爱祖国,献身祖国;天下为公,心系民众;不慕权势,不恋权位;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坚韧不拔、百折不挠。(2)原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各省相应;袁世凯的逼迫;人民心理倾向共和;清朝大势已去,顺应时代潮流。(任意三点)(3)评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进了社会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有名无实),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最终没有完成。【解析】(1)精神品质:根据材料“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联系所学可知,从大总统誓词中,我们可以得出孙中山热爱祖国,献身祖国;天下为公,心系民众;不慕权势,不恋权位;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2)原因:根据材料“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可知,清帝退位的原因主要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各省相应;袁世凯的逼迫;人民心理倾向共和;清朝大势已去,顺应时代潮流等。(3)评价:根据材料“社会面貌出现新气象:‘君主之命命已终,世局统统归共和’”联系所学可知,当时社会面貌出现的“新气象”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进了社会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有名无实),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最终没有完成。5.(2024·江苏扬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戊戌变法仿效日俄、辛亥革命仿效法美,表现了每个时期先进中国人的选择,构成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环节。材料二——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的名称,说说材料一中“仿效日俄”和“仿效法美”的政治目标。(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大力倡导“文学革命”的刊物及其创办的标志性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答案】(1)运动:洋务运动。仿效日俄:实行君主立宪制。仿效法美:建立民主共和制度。(2)刊物:《新青年》。意义:该刊物的创办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3)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索历程:从军事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解析】(1)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使得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仿效日俄”的政治目标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仿效法美”的政治目标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2)刊物:根据材料二中“《资政新篇》、《时务报》、《民报》、《新青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力倡导“文学革命”的刊物是《新青年》;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3)性质:根据所学,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即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程: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是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6.(2024·江苏宿迁·二模)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纷纷开展救亡图存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微臣创设招商局之初意,本是如此。——李鸿章《议复梅启照条陈折》(1881年1月10日)材料二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材料三辛亥革命在推翻清王朝的同时,也给延续千年的传统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向国人头脑注入了一系列崭新观念,堪称中华民族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回首风云际会的沧桑百年,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诸多领域除旧布新、文明进步的起点,就是那场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郭君铭《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材料四拥有先进理论武装和高度先进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脱颖而出,民族复兴的大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肩上……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摘编自张燕、周书焕《大党魅力》(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后期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主张产生的积极作用。(2)指出材料二涉及的运动名称。(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新理论指导了辛亥革命,并概括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理由(4)材料四中的“革命政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答案】(1)主张:“求富”。积极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名称:新文化运动。(3)理论:三民主义。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4)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道路:井冈山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解析】(1)主张:根据材料一“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并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后期的主张可知,提出的口号是“求富”。积极作用: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影响可知,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名称:根据材料二“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并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这场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3)理论:根据材料三“辛亥革命在推翻清王朝的同时,也给延续千年的传统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并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理由: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影响可知,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理由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4)意义:根据材料四“拥有先进理论武装和高度先进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脱颖而出,民族复兴的大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肩上”并结合所学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道路:结合所学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创造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可知,该道路是指井冈山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7.(2024·江苏宿迁·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敌人包围了我们以前的苏区,把我们挤到一小块地区里时,我党为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把主力从过去的苏区撤出,目的是要在中国西部的广阔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为此目的,中国党组织了红军著名的英勇的西征,自江西向中国西部挺进。在黎平,领导人内部发生了争论……原来的领导人坚持直线前进的做法,认为此后也必须照此办理……全体红军将士都主张应该突破薄弱环节,朝着敌方较弱而红军可获得新的兵员补充的地方前进。——陈云1935年在共产国际的汇报材料二博古把这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归之于国民党力量的强大,白区反帝反蒋运动没有显著进步,各根据地配合不够密切,后方物资供应工作没有做好等客观原因。周恩来实事求是地指出这次“围剿”战争的失败,在军事指挥上确有问题。——孟庆春《毛泽东的辉煌人生和未了心愿》材料三遵义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从照抄照搬的错误思想路线向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的转变。陈云曾向共产国际报告道:“从这一阶段起,我们精神面貌改变了,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遵义会议终于开始摆脱共产国际的直接影响和控制,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新征程。——摘编自冯玲《红军长征中若干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性影响的事件研究》(1)据材料一,“西征”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指出“西征”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主力最终决定向哪一省份挺进?(2)据材料二,分析周恩来与博古对失败原因的认识有何不同?(3)据材料三,指出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的有何转变?【答案】(1)长征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在西部建立新的根据地,贵州(2)博古强调失败的客观原因;周恩来认为军事指挥有失误。(3)开始了从照抄照搬的错误思想路线向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的转变;精神面貌改变;摆脱共产国际控制,开始独立自主运用马列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中的问题。【解析】(1)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当敌人包围了我们以前的苏区,把我们挤到一小块地区里时,我党为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把主力从过去的苏区撤出,目的是要在中国西部的广阔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集中他西征是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目的:根据材料“我党为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把主力从过去的苏区撤出,目的是要在中国西部的广阔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可知,长征的目的是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在西部建立新的根据地。省份:根据材料“全体红军将士都主张应该突破薄弱环节,朝着敌方较弱而红军可获得新的兵员补充的地方前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主力最终决定向贵州挺近。(2)不同:根据材料“博古把这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归之于国民党力量的强大,白区反帝反蒋运动没有显著进步,各根据地配合不够密切,后方物资供应工作没有做好等客观原因。”可知博古强调失败的客观原因;根据材料“周恩来实事求是地指出这次“围剿”战争的失败,在军事指挥上确有问题。”可知,周恩来认为军事指挥有失误。(3)转变:根据材料“遵义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从照抄照搬的错误思想路线向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的转变。”可知,遵义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的转变体现在:开始了从照抄照搬的错误思想路线向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的转变;精神面貌改变;摆脱共产国际控制,开始独立自主运用马列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中的问题。8.(2024·江苏宿迁·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河本末守以巡视铁路为名,在距北大营800米的柳条湖铁路路轨上点燃了炸药包,炸断了铁轨,以爆炸声为信号,今田新太郎挥舞军刀,率领川岛中队抢先杀进了北大营。——胡德坤《中日战争史》材料二中国抗战与欧洲战场不同,欧洲有很多国家参战,而中国作为东方大国,与日寇奋战14年之久,历时最长,又几乎是独撑东亚,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支主力军,地位显著。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对敌作战12.5万多次,消灭敌伪军170多万人;连同国民党正面战场,击毙、打伤、俘获日军共250多万人,超过美、英、苏消灭的日军总和;日军总兵力的2/3被牵制在中国。——摘编自薛红焰《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前提和重要推动力》材料三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并指出该事件在中国抗战进程中的地位。(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与地位。(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何意义。【答案】(1)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地位: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局部抗战开始。(2)特点:时间长;消灭了大批日军;国共合作抗日。地位:中国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东方主战场。(3)意义: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解析】(1)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中的“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河本末守以巡视铁路为名,在距北大营800米的柳条湖铁路路轨上点燃了炸药包”,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为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2)特点:依据材料一信息“14年之久,历时最长”“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对敌作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击毙、打伤、俘获日军共250多万人”“日军总兵力的2/3被牵制在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抗日战争时间长;消灭了大批日军;国共合作抗日。地位:据材料信息“几乎是独撑东亚,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支主力军,地位显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东方主战场。(3)重大意义:根据材料中的“为了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可知其重大意义。9.(2024·江苏连云港·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依据波茨坦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一切敌占城镇交通要道,把沦陷区一万万六千万同胞赶快解救出来……一定要坚决扫除前进途中的一切障碍,逼迫敌伪军向我投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收缴敌伪军的武装,占领城镇和交通要道,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解放日报社论》(1945年8月13日)材料二日本战败之际,杜鲁门认为,“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8月10日,美国政府下达指令: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以待美国帮助国民党把军队运送到华南并把美国海军调到中国海港,15日,杜鲁门的《一号通令》要求日本天皇命令中国战区的日本海陆空将领(除满洲外)都向蒋介石投降。根据这一方针,美国大力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华北、华东,美国军队在天津、青岛等地登陆,10月下旬起开始助蒋向东北运兵。——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接受日本投降问题上的主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采取的措施。(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做法。【答案】(1)主张:中国共产党:依据国际会议要求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敌占区;扫除一切障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2)措施: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要求中国战区日军向蒋介石投降;美国利用此次时机直接干涉中国内政,助蒋反共;保留日本实力,使其成为反共前线。(3)评价:中共:中共是坚决要求彻底消灭敌伪军及其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最迫切的愿望,是符合人民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美国: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利用日军,支持蒋介石进行积极反共,是公然违反国际法,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这是以美国利益优先的霸权主义的表现,这不利于战后世界和平与稳定,也不符合全人类的利益。【解析】(1)中共的主张:根据材料“依据波茨坦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一切敌占城镇交通要道,把沦陷区一万万六千万同胞赶快解救出来”可知依据国际会议要求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敌占区;根据材料“.一定要坚决扫除前进途中的一切障碍,逼迫敌伪军向我投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收缴敌伪军的武装”可知扫除一切障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根据材料“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可知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2)措施:根据材料“8月10日,美国政府下达指令: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以待美国帮助国民党把军队运送到华南并把美国海军调到中国海港”可知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根据材料“要求日本天皇命令中国战区的日本海陆空将领(除满洲外)都向蒋介石投降”可知要求中国战区日军向蒋介石投降;根据材料“根据这一方针,美国大力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华北、华东,美国军队在天津、青岛等地登陆,10月下旬起开始助蒋向东北运兵”可知美国利用此次时机直接干涉中国内政,助蒋反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期美国没有过分削弱日本,保留日本实力,使其成为反共前线。(3)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中共主张坚决要求彻底消灭敌伪军及其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这说明中国代表了最广大人民最迫切的愿望,是符合人民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而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利用日军,支持蒋介石进行积极反共,是公然违反国际法,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这是以美国利益优先的霸权主义的表现,这不利于战后世界和平与稳定,也不符合全人类的利益。10.(2024·江苏宿迁·二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孙中山一生主张共同奋斗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工农劳动阶级利益的政党,孙中山知道没有这些劳动阶级的热烈支持与合作,就不可能顺利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1924年1月,在孙中山的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摘编自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材料二自九一八事变以后,我党多次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力地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使全国很快形成抗日反蒋浪潮。这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政策转变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在全面反日浪潮前,蒋介石陷入了极端孤立的境地,不得不考虑打起民族斗争的旗号。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阶段,纸御外辱、捍卫民族独立成为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最迫切任务。英美等国从其本身利益出发,采取了支持国共合作的立场,不能不影响到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这就在客观上为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摘编自郑旭东《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原因及其特点》材料三日本投降后不久,内战爆发。国民党处于劣势,得不到控制的通货膨胀、食物短缺以及官员腐败使得国民党不得人心,并且摧毁了军队的士气。尽管国民党从美国得到军火,但是同组织良好并赢得广大农民支持的共产党相比,它仍不能取得军事优势。1948年,战争的天平倒向共产党,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北京(北平),同年10月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蒋介石和他的追随者们逃往台湾。——【英】亚历克斯·沃尔夫《世界简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主张国共合作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果。(2)据材料二,概括国共两党能够再次实现合作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归纳出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的自身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为了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写共同奋斗救中国也可);成果:创建了黄埔军校,开展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2)人民群众的反蒋浪潮推动了蒋介石政策的转变;全面抗战阶段;中华民族积极捍卫民族独立;英美等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支持国共合作;(3)经济问题严重;政治上腐败;不得人心;军队士气低落。(4)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孙中山一生主张共同奋斗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工农劳动阶级利益的政党,孙中山知道没有这些劳动阶级的热烈支持与合作,就不可能顺利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可知,孙中山主张国共合作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写共同奋斗救中国也可);成果:根据所学可知,国共第一次合作后创建了黄埔军校,开展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2)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在全面反日浪潮前,蒋介石陷入了极端孤立的境地,不得不考虑打起民族斗争的旗号”可知,人民群众的反蒋浪潮推动了蒋介石政策的转变;根据材料“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阶段,纸御外辱、捍卫民族独立成为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最迫切任务”可知,全面抗战阶段;中华民族积极捍卫民族独立;根据材料“英美等国从其本身利益出发,采取了支持国共合作的立场,不能不影响到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这就在客观上为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可知,英美等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支持国共合作。(3)自身原因:根据材料“日本投降后不久,内战爆发。国民党处于劣势,得不到控制的通货膨胀、食物短缺以及官员腐败使得国民党不得人心,并且摧毁了军队的士气。尽管国民党从美国得到军火,但是同组织良好并赢得广大农民支持的共产党相比,它仍不能取得军事优势”可知,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的自身原因是经济问题严重;政治上腐败;不得人心;军队士气低落。(4)启示: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如合则两利,分则两伤。11.(2024·江苏苏州·二模)国共关系在特定历史时期呈现出特定的阶段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孙中山一生主张共同奋斗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工农劳动阶级利益的政党,孙中山知道没有这些劳动阶级的热烈支持与合作,就不可能顺利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1924年1月,在孙中山的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摘编自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材料二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摘编自《内战百科》材料三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材料四廖承志认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主张国共合作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取得的成就。(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4)以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成果或意义,说明材料四中的观点。【答案】(1)原因: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合作,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成就:创办黄埔军校、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背景:中国的内战(或蒋介石对红军的“围剿”)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后果:东北三省全部沦陷。(3)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史实:正面战场上,国民党组织了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4)说明: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解析】(1)原因:根据“孙中山知道没有这些劳动阶级的热烈支持与合作,就不可能顺利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得出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合作,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主要有创办黄埔军校、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背景:根据材料“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可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为中国的内战(或蒋介石对红军的“围剿”)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后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3)标志:根据所学知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面战场上,国民党组织了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国民政府组织了武汉会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所以说“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4)说明: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12.(2024·江苏镇江·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21年的会议确定了党的名称,明确提出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决议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联系……党成立后一年间,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条件下,无法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这推动党在二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改变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联系的规定,提出组成各阶级联合战线,联合一切革命党派。——摘编自张士义《中国共产党历史简明读本(1921-2016)》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大事记(部分)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和一切劳苦民众。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要争取统一战线的领导权。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1938年5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抗日战争将经过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抗战胜利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上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国民党民主进步人士共同努力,通过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制度。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1921-1949)》(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年会议成立的政党性质及该党对中国革命认识的变化。(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抗战主张的特点。(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成功经验。【答案】(1)政党性质:无产阶级政党。变化: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提出组成各阶级联合战线,联合一切革命党派。(2)特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族抗战;持久战。(3)成功经验:实事求是;联合各阶级的力量;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解析】(1)性质:根据材料一“1921年的会议确定了党的名称,明确提出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所学可知,1921年会议成立的政党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条件下,无法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这推动党在二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改变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联系的规定,提出组成各阶级联合战线,联合一切革命党派。”可知,该党对中国革命认识的变化是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提出组成各阶级联合战线,联合一切革命党派。(2)特点:根据材料二“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要争取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可知,中国共产党抗战主张的特点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材料二“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可知,中国共产党抗战主张的特点是全民族抗战;根据材料二“1938年5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抗日战争将经过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可知,中国共产党抗战主张的特点是持久战。(3)成功经验: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目标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组成各阶级联合战线,联合一切革命党派。到抗战期间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1946年政协会议上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国民党民主进步人士共同努力,通过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制度,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以上史实说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成功经验有:实事求是;联合各阶级的力量;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13.(2024·江苏盐城·二模)1912—1928年的中国被称为“黑暗中孕育光明的时代”。黑暗孕育了光明,而光明却背离黑暗、诅咒黑暗。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的确比清末时期负担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剧。——摘编自张鸣《共和中的帝制》材料二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他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间达到13.4%。——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材料三陈独秀宣称,数百年来这个社会的动荡不宁,主要是中西两种根本性质相反的文化相冲突的结果。民国建立后,热爱共和的人们由于在共和制下备受专制之苦,不能不产生根本解决问题的“最后觉悟”。——摘编自许纪霖、陈凯达《中国现代化史》(1)材料一反映这一时期的中国在政治局面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此时的中国处于哪一政府统治时期?(2)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原因。(3)材料三中陈独秀认为“数百年来这个社会的动荡不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根本解决问题”他发起了哪场运动?运动中哪些内容体现其背离黑暗,追求光明?(4)结合所学知识,另列举一例这一时期属于“光明”的事件并说明理由(不得与材料已有事件重复)。(5)自1840年国门洞开后,中国人民一直为“光明”而奋斗,诸多努力的背后共同体现出的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答案】(1)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北洋政府(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中西两种根本性质相反的文化相冲突,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旧道德、旧文化,宣传民主与科学/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4)五四运动,理由: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或者中共诞生。理由: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5)爱国主义。【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局面上的特点是军阀割据(政局动荡)。政府:根据材料“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1928年,中国军阀割据时期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2)原因:根据材料“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主要原因:根据材料“陈独秀宣称,数百年来这个社会的动荡不宁,主要是中西两种根本性质相反的文化相冲突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认为“数百年来这个社会的动荡不宁”的主要原因是:中西两种根本性质相反的文化相冲突。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是抨击封建旧道德、旧文化,宣传民主与科学/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4)事件和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也是这一时期不断探索,追求光明的重要历史事件。理由: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或者中共诞生。理由: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5)民族精神内涵:从1840年之后,中国开始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不同的阶层也开始进行抗争和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从地主阶级救亡图存的洋务运动,到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再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每一次的抗争和探索,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14.(2024·江苏南京·二模)观察地图,完成下列探究。(1)探究一:读地图,谈之最。①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②中国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③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④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了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2)探究二:看领域,探特征。写出地图中涉及的行业,并概括其特征。(3)探究三:思背景,析缘由。(结合所学,分析上述行业得以发展的推动力。【答案】(1)京师同文馆《申报》商务印书馆京师大学堂(2)行业:文化传播、教育和报刊领域。特征: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内地以大城市为主;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都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3)推动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的传播;政府政策;等等。【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申报》;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商务印书馆;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了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京师大学堂。(2)据地图信息“同文馆”“解放日报”等可知,图中涉及行业有文化传播、教育和报刊领域。特征:据土地信息可知,近代某些行业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内地以大城市为主;据地图信息“同文馆”“解放日报”“南洋公学”等可知,它们的出现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都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3)推动力: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报刊、学堂等的出现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的传播、政府政策等密切相关。15.(2024·江苏常州·二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抗击日寇是全国人民的利益,生活在抗战时代,一切活动都与抗战有关。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作为时代号角的文学艺术,必须为祖国的抗战服务,事实上,抗战文艺已经起了鼓舞抗战情绪和增强胜利信心的作用。——摘自于李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第三卷》材料二年份作者文学作品1945年胡风《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1948年郭沫若《斥反动文艺》1950年丁玲《跨到新的时代来》1982年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摘编自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抗战文艺的历史使命。结合所学,列举两个抗战文艺作品。(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四部文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3)综上所述,提炼一个关于文学艺术与国家政治的观点。【答案】(1)使命:鼓舞抗战情绪(为抗战服务)。增强胜利信心。作品:《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黄河大合唱》。(2)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重庆谈判,争取民主统一、和平建国。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98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3)观点:文学艺术为国家政治服务;文学艺术要体现国家政治的发展方向。【解析】(1)使命:根据材料“抗战文艺已经起了鼓舞抗战情绪和增强胜利信心的作用”可知,抗战文艺的历史使命是鼓舞抗战情绪(为抗战服务);增强胜利信心。作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冼星海在延安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体现了中国人民勇敢、顽强的精神。(2)创作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创作于1945年,1945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争取民主统一、和平建国。194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其时代背景是中共中央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目的是打倒国民党反动派。1950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丁玲创作《跨到新的时代来》,其时代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982年:结合所学可知,《现代化与现代派》创作的时代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3)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结合材料的文艺作品带有浓重的时代色彩可得出观点:文学艺术为国家政治服务;文学艺术要体现国家政治的发展方向。16.(2024·江苏宿迁·二模)1894年,历史铭记着这一年。这一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昔日作为学生之国的日本,向当年自己的老师之国清朝中国开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885年起,日本进行十年扩军计划。这个计划提前两年于1892年完成。1893年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做好了武力吞并朝鲜进而同中国作战的准备。日本的对外扩张活动,得到了美国和英国的支持。……1894年春,朝鲜南部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日本政府认为这是发动战争的时机。——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原因。材料二清朝军队中的高级军官,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对西方军事也不了解。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是陆军出身,在进入北洋水师前对近代海军一窍不通,自然很难制定正确的作战方案。淮军将领左宝贵、叶志超等,从未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指挥打仗几乎全靠经验或长辈、同僚的言传身教。军队的士兵阶层,更是对近代战争一无所知,充其量学习过一些队列和操法。——根据网络资料整理(2)根据材料二,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材料三《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会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地奔跑⋯⋯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摘编自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3)根据材料三,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带来的影响。并结合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中战争激发“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的观点(一例即可)。材料四被甲午影响的人甲午年,41岁的张謇第五次参加会试,高中状元,入翰林。甲午战争前,他是坚定的主战派。战争的失败彻底让他放弃仕途,转向实业,“策中国者,首在救贫,救贫之方,首在塞漏”。(4)张謇“放弃仕途,转向实业”目的是什么?从张謇的选择来看,请你说说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前途命运的关系。【答案】(1)原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得到美英等国的支持;朝鲜农民起义的推动。(2)主要原因:清军将领未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士兵阶层不了解近代战争。(3)影响: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新的救亡探索。举例:戊戌变法。(4)目的:实业救国;关系: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容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1893年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做好了武力吞并朝鲜进而同中国作战的准备”可知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根据材料“日本的对外扩张活动,得到了美国和英国的支持”可知得到美英等国的支持;根据材料“朝鲜南部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日本政府认为这是发动战争的时机”可知朝鲜农民起义的推动。(2)主要原因:根据材料“清朝军队中的高级军官,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对西方军事也不了解”可知清军将领未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根据材料“军队的士兵阶层,更是对近代战争一无所知,充其量学习过一些队列和操法”可知士兵阶层不了解近代战争。(3)影响:根据材料“《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可知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根据材料“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可知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新的救亡探索。举例:结合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可知为戊戌变法。(4)目的:根据材料“战争的失败彻底让他放弃仕途,转向实业”其目的为可知实业救国。关系:根据张謇实业救国并结合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可知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容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17.(2024·江苏扬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9年,傅斯年在《时代与曙光与危机》一文中说:“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的觉悟”的内容。(2)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提炼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表述成文。)【答案】(1)“文化的觉悟”:1915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其内容有:提倡民主与科学、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文学革命。(2)观点:中国人民面对民族危亡不断救亡图存。阐述:《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展开公车上书、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百日维新等一系列的救亡图存活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为救亡图存发动了一系列起义,史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思想解放。综上所述,中国人民面对民族危亡不断救亡图存,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解析】(1)据材料一“1919年”“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可知,1919年新文化运动正在进行,因此文化的觉悟是指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提倡民主与科学、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文学革命。(2)首先,提出观点,结合所学近代中国的相关知识可得出观点:中国人民面对民族危亡不断救亡图存。其次,进行阐述,结合所学维新变法的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展开公车上书、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百日维新等一系列的救亡图存活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为救亡图存发动了一系列起义,史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思想解放。最后总结,对观点进行升华,如中国人民面对民族危亡不断救亡图存,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18.(2024·江苏南京·二模)阅读大事年表,回答问题。大事年表时间事件1842年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①》。1865年②派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95年③全军覆没,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898年清政府颁布“④”诏书,宣布实行变法。1901年清政府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⑤政府成立。1915年陈独秀创办《⑥》并发表《敬告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兴起。(1)填写大事年表中序号处内容。(2)选择大事年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①南京条约②洋务③北洋舰队④明定国是⑤中华民国临时(南京临时)⑥青年杂志(2)示例:观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选取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论述: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但甲午战败说明单凭学习器物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先后从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但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混乱局面说明仅有制度变革不足以救中国,新文化运动则从思想文化领域进行革新。【解析】(1)①: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和结合所学可知,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①处是南京条约。②:根据材料“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结合所学可知,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兴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和民用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之一,②处是洋务。③:根据材料“全军覆没,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和结合所学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③处是北洋舰队。④:根据材料“1898年、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和结合所学可知,1898年,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④处是明定国是。⑤:根据材料“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和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⑤处中华民国临时(南京临时)。⑥:根据材料“陈独秀、《敬告青年》”和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⑥处是青年杂志。(2)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史论结合。根据材料的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技术,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破产后,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先后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没有完成救国救民的任务,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的思想,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可见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确定观点后,根据观点,运用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述,可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背景、影响等方面分析作答,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简要地对论述加以总结即可。19.(2024·江苏扬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过了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例中国民族具有“群体”意义觉醒的历史事件及影响。(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资产阶级与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为主题,自拟观点,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特点及相关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历史事件及影响:公车上书掀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革命团体,进行武装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2)观点:中国近代化探索是渐进的过程论述: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们开始不断的进行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从器物上的近代化探索;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给中华民族造成严重的危机。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从制度上进行近代化的探索;公车上书掀起了维新办法运动的序幕,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主张变法图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革命团体,进行武装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建立了中华民国,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之后开始了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探索,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因此,中国近代化是从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解析】(1)历史事件及影响:根据材料“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刺激了中华民族群体意义的觉醒,主要体现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方面,公车上书掀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革命团体,进行武装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2)观点和论述:根据题目要求以“资产阶级与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为主题,同时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特点及相关史实予以论证,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特点,突出这一特点,并且在论述过程中突出政治民主化的主题,可以确定观点中国近代化探索是渐进的过程,论述过程中对近代化探索的历史事件及影响进行阐述,同时重点突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政治民主化方面的探索。示例:观点:中国近代化探索是渐进的过程。论述: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们开始不断的进行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从器物上的近代化探索;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给中华民族造成严重的危机。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从制度上进行近代化的探索;公车上书掀起了维新办法运动的序幕,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主张变法图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革命团体,进行武装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建立了中华民国,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之后开始了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探索,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因此,中国近代化是从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20.(2024·江苏连云港·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A.西安事变B.红军开始长征C.百团大战D.中国共产党成立①北伐战争井冈山根据地九一八事变②一二·九运动③七七事变台儿庄战役④中共七大19211926192719311934193519361937193819401945(1)根据材料,选填①②③④的内容。(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成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①:D

②:B

③:A

④:C(2)观点:中国从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论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日本继续进攻及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和平解决,在各方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战。总之,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中国的抗日战争实现了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的转变。【解析】(1)内容:根据材料中的1921年可知为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根据1934年可知为B红军开始长征;根据材料1936年可知为A.西安事变;根据材料中的1940年,可知为C.百团大战。(2)根据表格材料事件“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观点“中国从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然后结合“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的影响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日本继续进攻及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和平解决,在各方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战。最后得出结论,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中国的抗日战争实现了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的转变。21.(2024·江苏连云港·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1)结合所学知识,给材料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属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历史事件的编号。(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史实,请任选其中一个“法宝”归纳一个观点,并就所拟观点加以论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6分)【答案】(1)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不懈探索等。(2)统一战线:④;武装斗争:②⑤;党的建设:①③。(3)示例:法宝:统一战线。观点:建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保障(或坚持统一战线能够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论述: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国民党发表国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