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辨证论治_第1页
痛经的辨证论治_第2页
痛经的辨证论治_第3页
痛经的辨证论治_第4页
痛经的辨证论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痛经的辨证论治

痛经的定义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或称“经行腹痛”,是临床妇科常见病。

痛经的定义西医妇产科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多见于青少年女性。而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属继发性痛经,常见于育龄期妇女。西医病因西医妇科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子宫合成与释放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增加有关。前列腺素诱发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产生小腹痉挛性绞痛,当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历时稍长时,可造成子宫供血不足,甚至引起子宫缺血,导致厌氧物积存,刺激疼痛神经元而发生痛经。同时PG的刺激还可以使子宫收缩强度及频率增加,收缩不协调或呈非节律性,而致子宫缺氧缺血,引起痛经。原发性痛经的发生,还受精神、神经因素影响,疼痛的主观感受也与个体痛域有关。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实者可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导致子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虚者主要由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致子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中医病因病机中医病因病机

痛经之所以伴随月经周期而发,又与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未行经期间,由于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尚不足以引起冲任、子宫气血瘀滞或不足,故平时不发生疼痛。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气血由盛实而骤虚,子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不通或不荣而痛。经净后子宫、冲任血气渐复则疼痛自止。但若病因未除,素体状况未获改善,则下次月经来潮,疼痛又复发。中医病因病机

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肾气亏损

病史:有痛经史,或有经量异常、不孕、放置宫内节育器、盆腔炎等病史。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潮前1-2天,经行第1天达高峰,个别在整个月经周期均有疼痛,可呈阵发性痉挛性疼痛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大腿内侧。或伴恶心呕吐、里急后重感。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也有少数于经血将净或经净后1-2天始觉腹痛或腰腹痛者。诊断检查

检查:一般不伴腹肌紧张或反跳痛。无阳性体征者属功能性痛经;如盆腔内有粘连、包块、结节或增厚,可能是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所致。部分患者可见子宫体极度屈曲或宫颈口狭窄。辅助检查:超声检查、盆腔MRI检查、腹腔镜、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宫腔镜检查有助于明确痛经的原因。鉴别诊断1.应与发生于经期或于经期加重的内、外、妇诸学科引腹痛症状的疾病相鉴别:如急性阑尾炎、结肠炎、膀胱炎、卵巢囊肿蒂扭转等。2.若患者有短暂停经史,又见腹痛、阴道流血,应与异位妊娠、胎动不安或堕胎等妊娠病证相鉴别。尤其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明显有别于既往经行腹痛征象时,或腹部扪诊见肌紧张或反跳痛体征者,更需审慎,注意详问病史,结合妇科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作出诊断与鉴别。急证处理解热镇痛药的运用:肌注罗痛定或口服布洛芬等。镇静药的运用。精神疏导。理疗:红外线治疗仪、腹部热敷。针灸:对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疗效。实证: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主穴为三阴交、中极。配穴: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虚证:毫针补法,可加用灸法。主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加悬钟。田七痛经胶囊:包含蒲黄、五灵脂、田七末、延胡索、川芎、小茴香、木香、冰片。每日3次,每次2粒。辨证论治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以及疼痛的程度辨虚实寒热。时间:疼痛发于经前或经行之初,多属实;月经将净或经后始作痛者,多属虚。疼痛部位:痛在少腹一侧或双侧多属气滞,病位在肝;小腹是子宫所居之地,其痛在小腹正中常与子宫瘀滞有关;若痛及腰脊多属病在肾。辨证论治疼痛性质与程度:隐痛、坠痛、喜揉喜按属虚;绞痛、灼痛、刺痛、拒按属实。灼痛得热反剧属热;绞痛、冷痛得热减轻属寒。痛甚于胀,持续作痛属血瘀;胀甚于痛,时痛时止属气滞。以上这些为辨证之要点,临证须结合月经期、量、色、质,伴随症状、舌、脉及素体情况和病史综合分析。辨证论治

痛经以实证居多,而虚证较少,亦有证情复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兼夹,需知常达变。因本病病位在子宫、冲任,变化在气血,故治疗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治法

治疗分两步: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控制、减缓疼痛;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标本缓急,主次有序地分阶段调治。而对于子宫发育不良、畸形或位置过度倾屈、宫颈狭窄等所致经行腹痛,又当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相应治疗方案。治法气滞血瘀证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方药: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乌药、香附、丹皮、甘草)治法寒凝血瘀证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延后,量少,经色黯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脉沉紧。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温经散寒汤(蔡小荪经验方)(当归、川芎、赤芍、白术、紫石英、葫芦巴、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香附、小茴香、艾叶)治法湿热瘀阻证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期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黯红,质稠或挟较多黏液;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方药: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牡丹皮、黄连、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治法气血虚弱证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方药:圣愈汤(人参、黄芪、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治法肾气亏损证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方药:益肾调经汤(巴戟天、杜仲、续断、乌药、艾叶、当归、熟地黄、白芍、益母草)调肝汤(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天、阿胶、山药、甘草)转归与预后

功能性痛经,经及时、有效治疗,常能痊愈;继发性痛经由器质性病变所引起者,虽病程缠绵,难获速效,但经辨证施治,也可取得较好消减疼痛作用。食疗原则合理营养:适当补充含维生素(VitE,维生素B族,尤其VitB6)、微量元素类食品。饮食均衡:经行前后及经期均不宜多吃过甜或过咸食物,宜选择蔬菜、水果、鸡肉、鱼肉等食物,尽量少量多餐。补充矿物质。钙、钾及镁等能帮助缓解痛经。故月经前夕及期间,热牛奶加蜂蜜是上选饮料。避免摄入含咖啡因食物及饮酒。行经期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