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5月民+刑+行摸底考试[复制]1、关于社会团体法人,下列表述正确的有?[单选题]*A、社会团体法人是财团法人,因为必须有经费才能成立B、社会团体法人均应登记方能取得法人资格C、基金会属于社会团体法人D、社会团体法人不得向成员分配利润(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法人的分类,难度较大,错误率较高。A项,社会团体法人不是“钱的结合”而是“人的结合”,不是财团法人。故A项表述错误,不当选。B项,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故B项表述错误,不当选。C项,基金会法人属于捐助法人。故C项错误,不当选。D项,社会团体法人属于非营利法人,不得向成员分配利润。故D项表述正确,当选。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2、甲企业是由自然人安琚与乙企业(个人独资)各出资50%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欠丙企业货款50万元,由于经营不善,甲企业全部资产仅剩20万元。现所欠货款到期,相关各方因货款清偿发生纠纷。对此,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单选题]*A、丙企业只能要求安琚与乙企业各自承担15万元的清偿责任B、丙企业只能要求甲企业承担清偿责任C、欠款应先以甲企业的财产偿还,不足部分由安琚与乙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正确答案)D、就乙企业对丙企业的应偿债务,乙企业投资人不承担责任答案解析:本题考查非法人组织中的普通合伙企业,难度不大,错误率不高。普通合伙企业的责任承担,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即“对外连带、对内按份”。根据《合伙企业法》第38条的规定,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先以其全部财产进行清偿。同时,根据《合伙企业法》第39条的规定,合伙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本题中,甲企业系普通合伙企业,对外欠丙企业货款50万元,其自身仅有财产20万元。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应先用该20万元清偿。对于不足的30万元应由合伙人即安琚与乙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故C项正确,当选。A、B、D项错误,不当选。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3、2022年1月5日,孟某因需要一批挖掘机进行生产经营,委托近亲属徐某去购买。1月6日,按照孟某的要求,徐某找到供货商曹某,二人串通一气,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将市场的次品卖给孟某,徐某和曹某受利颇丰。2月1日,孟某收到挖掘机后,挖掘机不能正常使用,损失巨大。关于孟某的损失,应由谁承担责任?[单选题]*A、徐某B、曹某C、徐某和曹某按照各自的过错,对孟某承担按份责任D、徐某和曹某承担连带责任(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代理权滥用,难度不大。代理人和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合法权益的,代理人和相对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本题中,徐某(代理人)与曹某(第三人)“串通一气”损害孟某(被代理人)的利益,依法应对孟某承担连带责任。故D项正确,当选;A、B、C项错误,不当选。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4、甲和乙签订了两份房屋买卖合同,第一份约定房屋价款500万元,注明房屋过户备案事项不按此合同履行。第二份合同约定房屋价款200万元,房屋过户备案事项按此合同履行。关于两份合同,下列哪一选项正确?[单选题]*A、第一份合同部分无效,第二份合同无效B、第一份合同有效,第二份合同部分无效(正确答案)C、两份合同均无效D、两份合同均有效答案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虚假意思表示和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有效部分无效,难度较大,错误率较高。虚假的意思表示,又称虚伪表示或伪装表示。所谓“虚伪表示”是指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而为虚假的意思表示。因此,也可称为“通谋虚伪表示”。通谋虚伪表示以表意人与相对人的意思联络为核心,如果不存在通谋的意思联络,则不构成通谋虚伪表示。在实务中,通谋虚伪表示表现为“阴阳合同”。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即“阳合同”,因违反意思自治原则而无效。本题中,甲乙二人为房屋过户备案事项签订的第二份合同为“阳合同”。该合同中关于“房屋价款200万元”的约定系虚假的意思表示,该部分约定无效,但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即第二份合同部分有效,部分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即“阴合同”,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本题中,甲乙二人真实的意思表示系第一份房屋买卖合同,即价款500万元。该份合同完全符合有效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即:(1)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2)不违背公序良俗;(3)主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4)意思表示真实。因此,第一份合同合法有效。故B项说法正确,当选;A、C、D项说法错误,不当选。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5、2018年2月1日,孟某饲养的一头牛走失,多方打探仍不知下落。2022年5月1日,孟某经朋友马某确认牛被邻村的徐某拾得并一直精心饲养。5月2日,孟某找到徐某要求返还。徐某说:“这牛我都养了4年多,你要给我饲养费共2万元。”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单选题]*A、孟某请求徐某返还牛的物权请求权依法适用2年除斥期间的限制B、孟某请求徐某返还牛的物权请求权依法不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C、徐某向孟某请求2万元饲养费的请求权从2022年5月3日起计算(正确答案)D、如孟某拒绝给付2万元饲养费,徐某有权对牛行使留置权答案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诉讼时效、物权的保护、无因管理和民事留置权,难度较大,错误率较高。A、B项,未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的依法适用3年诉讼时效期间。故A、B项均错误,不当选。C项,管理人因无因管理行为产生的给付必要管理费用、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无因管理行为结束并且管理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本人(被管理人或受益人)之日起计算。本题中,徐某的行为构成无因管理,请求孟某给付2万元饲养费的请求权依法从2022年5月3日起计算。故C项正确,当选。D项,遗失物的拾得人不得对遗失物行使留置权。故D项错误,不当选。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6、钱某有一幅祖传古画,市值100万元,高某为了低价收购该古画,伙同艺术品鉴定家孟某欺骗钱某该画是赝品,价值不超过10万元,钱某信以为真。后钱某以15万元将古画卖给了不知情的陈某。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单选题]*A、因陈某乘人之危,钱某可以撤销与陈某的买卖合同B、因遭受高某欺诈,钱某可以撤销与陈某的买卖合同C、属于重大误解,钱某可以撤销与陈某的买卖合同(正确答案)D、属于显失公平,钱某可以撤销与陈某的买卖合同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难度较大,错误率较高。A、D项考查显失公平。显失公平的核心有二:(1)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或缺乏判断能力;(2)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主要体现于价格因素)。本题中,古画价值100万元却15万元卖给陈某符合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要件。但是,基于合同相对性原理,作为买卖合同当事人的陈某(买方)并未利用钱某(卖方)处于危困状态或缺乏判断能力(因为陈某“不知情”)。因此,钱某不得基于显失公平主张撤销买卖合同。故A、D项均错误,不当选。注意:《民法典》已将乘人之危并入显失公平,不再是独立的导致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的事由。B项考查第三人的欺诈。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本题中,陈某并不知高某对钱某实施了欺诈行为。因此,钱某无权基于高某对其实施欺诈而撤销与陈某的合同。故B项错误,不当选。C项考查重大误解。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规格、数量和质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本题中,钱某将古画出卖给陈某时因受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因对标的物的错误认识,进而将100万元的古画以15万元出售于陈某,客观上造成了较大损失。因此,依法成立重大误解(对标的物认识错误),可以撤销买卖合同。故C项说法正确,当选。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7、2022年1月3日,孟某向徐某借款200万元,徐某欲要求孟某为该笔借款设定质押担保,对于如何设定问题徐某向马律师进行法律咨询。关于马律师的答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单选题]*A、徐某可以请求孟某以其价值150万元的房屋设定质押担保(正确答案)B、徐某可以请求孟某以其价值100万元的汽车设定质押担保C、徐某可以请求孟某将其对刘某享有的100万元应收账款设定质押担保D、徐某可以请求孟某将其持有的众森公司债券设定质押担保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质押权的客体,难度较大,错误率较高。A项,房屋作为不动产只能设定抵押权,不能设定质押权。故A项说法不正确,当选。B项,汽车作为动产可以设定质押权。故B项说法正确,不当选。C项,应收账款可以设定质押权。故C项说法正确,不当选。D项,公司债券可以设定质押权。故D项说法正确,不当选。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8、廖某与史某约定,如将来廖某不在甲公司上班,廖某即将其在甲公司附近一套自有公寓卖给史某。史某为尽快购得该房屋,贿赂甲公司经理,让其辞退了廖某。廖某和史某关于廖某不在甲公司上班的约定,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单选题]*A、属于合同主给付义务B、应视为条件不成就(正确答案)C、属于附期限的约定D、应视为期限已届满答案解析:本题考查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和拟制效力,难度不大,错误率不高。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亦可以附期限。“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和“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区别在于:所附事实到来确定为“期限”,不确定为“条件”。本题中,廖某与史某以“廖某不在甲公司上班”作为附款影响买卖合同的效力。而廖某是否会从甲公司离职系发生与否不确定的事实。因此,属于“条件”而非“期限”。故C、D项错误,不当选。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在意思表示中附设条款指明一定条件,把条件的成就(发生或出现)与否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终止的依据。本题中,廖某和史某约定,如廖某不在甲公司上班,即将自己的公寓卖给史某,系附生效条件的房屋买卖合同。合同的主给付义务系交付房屋并移转房屋所有权而非“廖某不在甲公司上班”。故A项说法错误,不当选。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中,所附条件是否成就应由自然原因决定。当事人不得违反诚信原则,不正当地阻止或促进。如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本题中,史某为尽快购得该房屋,贿赂甲公司经理,让其辞退了廖某。属于不正当地促进条件的成就,违反诚信原则。因此,应视为条件不成就。故B项说法正确,当选。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9、甲公司在2011年6月1日欠乙公司货款500万元,届期无力清偿。2010年12月1日,甲公司向丙公司赠送一套价值50万元的机器设备。2011年3月1日,甲公司向丁基金会捐赠50万元现金。2011年12月1日,甲公司向戊希望学校捐赠价值100万元的电脑。甲公司的3项赠与行为均尚未履行。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单选题]*A、乙公司有权撤销甲公司对丙公司的赠与B、乙公司有权撤销甲公司对丁基金会的捐赠C、乙公司有权撤销甲公司对戊学校的捐赠(正确答案)D、甲公司有权撤销对戊学校的捐赠答案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债权人撤销权和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难度极大,错误率极高。A、B、C项考查债权人撤销权。乙公司(债权人)对甲公司(债务人)的债权在2011年6月1日成立。因此,甲公司(债务人)在此之前对丙公司(2010年12月1日)和丁基金会(2011年3月1日)所实施的赠与行为不会对乙公司(债权人)造成损害,乙公司无权行使债权人撤销权(注意:该制度与《破产法》的规定不同)。故A、B项错误,不当选。2011年6月1日后,甲公司(债务人)向戊希望学校(第三人)的赠与行为减少了自己的一般责任财产,对乙公司(债权人)造成损害。因此,乙公司(债权人)有权行使债权人撤销权。故C项正确,当选。D项考查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上述规定。本题中,甲公司对戊希望学校的赠与属于“公益性质的赠与”。因此,甲公司不得行使任意撤销权。故D项错误,不当选。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10、村民胡某承包了一块农民集体所有的耕地,订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未办理确权登记。胡某因常年在外,便与同村村民周某订立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将地交周某耕种,未办理变更登记。关于该土地承包经营权,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单选题]*A、未经登记不得处分B、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正确答案)C、其转让合同自完成变更登记时起生效D、其转让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土地承包经营权。难度较大,错误率较高。土地承包经营权采“流转登记对抗主义”立法模式。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登记机构应当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等证书,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的,当事人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据此可知,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来说,在设立时,是以合同“生效时”为准而非合同“成立时”。同时,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只有在“流转时”才需要进行登记,不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本题中,村民胡某在订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即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无需登记。故A项错误,不当选;B项正确,当选。后胡某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同村村民周某,二者间的转让合同成立即生效,未办理变更登记的,仅不产生对抗效力,而非不发生效力。故C、D项均错误,不当选。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11、某村委会为村民通行方便,与甲约定,某村每个月给甲500元,甲不建围墙。2021年开始,村委会不再按约向甲给付500元,后甲向村长多次催要未果,表示要恢复建围墙。村民均认为甲的行为影响出行,要求起诉甲。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单选题]*A、甲侵犯了村民的地役权B、甲侵犯了村民的相邻权C、地役权自合同成立时设立D、甲恢复建围墙的行为合理(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地役权和相邻关系(相邻权),难度不大,错误率不高。首先,地役权,是指为了自己不动产使用的便利和效益,按照合同约定而使用他人不动产的权利。地役权系享受性权利,如看风景、看海景、通行便利等。相邻关系(相邻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利时发生的权利义务。相邻权(相邻关系)系最低限度的容忍义务,如排水、采光等。本案中,某村委会为村民“通行便利”,与甲签订的协议属于典型的地役权而非相邻权(相邻关系)。其次,地役权的设立采“公示对抗主义”,即地役权自“合同生效时”设立而非“合同成立时”设立。故C项说法不正确,不当选。最后,有偿利用供役地,约定的付款期限届满后在合理期限内经两次催告未支付费用。供役地权利人有权解除地役权合同,地役权消灭。本案中,供役地权利人甲多次催要费用未果,甲有权解除地役权合同恢复建围墙,该行为合理,既不侵犯村民的地役权,又不侵犯村民的相邻权(相邻关系)。故A、B项说法均不正确,不当选;D项说法正确,当选。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12、乙向甲借款,以自己的房屋设立抵押权,并办理了抵押登记。乙又向丙借款,以同一房屋设立抵押权,并办理了抵押登记。后乙与甲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并办理了过户。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单选题]*A、甲的抵押权消灭B、丙的抵押权消灭C、甲和丙的抵押权均未消灭(正确答案)D、甲乙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答案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抵押权的顺位和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难度较大,错误率较高。A、B、C项考查抵押权的顺位保留。顺位在先的抵押权与该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一人,即发生所有权与抵押权混同时,为保护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不允许后顺位抵押权人升进(即顺位保留)。如果根据抵押权顺位升进主义,使后顺位抵押权人成为第一顺位抵押权人,则意味着顺位在先的抵押权人将因为购买抵押财产而使原本处于第一顺位的所有权沦为第二顺位,对其显然不公平。据此,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顺序在先的抵押权与该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一人时,该财产的所有权人可以以其抵押权对抗顺序在后的抵押权。抵押权人和抵押物的所有权归于一人的,抵押权均未消灭。本题中,甲的抵押权先于丙设立,后甲又获得房屋所有权。因此,甲和丙的抵押权均未消灭且甲可基于登记在先对抗丙的抵押权。故A、B项错误,不当选;C项正确,当选。D项考查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乙将已抵押的房屋出卖给甲的行为系有权处分,买卖合同合法有效。故D项错误,不当选。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13、某日,甲公司与乙公司订立《合作意向书》,约定待甲公司取得某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后双方订立《合作开发合同》,并初步约定了出资比例、收益分享等事宜,当日乙公司依《合作意向书》向甲公司支付了100万元预付款。甲公司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后,因决定与其他公司合作而拒绝与之签订《合作开发合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A、乙公司有权请求甲公司承担违约责任(正确答案)B、《合作意向书》不具有法律约束力C、乙公司有权请求甲公司支付《合作开发合同》项下的违约金D、甲公司应向乙公司双倍返还预付款答案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预约和本约的认定和违约责任,难度较大,错误率较高。本约,是指因履行预约而订立的合同。预约,是指约定将来订立一定合同的合同。当事人约定在将来一定期限内订立合同的认购书、订购书、预订书、意向书等,构成预约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预约合同约定的订立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预约合同的违约责任。据此可知,预约乃与本约相互独立的两个合同。但是,二者存在“牵连关系”。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预约合同约定的订立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预约合同的违约责任,但是不得强制履行本约(因为预约合同的主给付义务系订立合同,而当事人是否履行订立合同的义务,无法强制执行)。本题中,首先,甲公司和乙公司签订的《合作意向书》系为了将来一定期限内订立《合作开发合同》的本约。因此,《合作意向书》的性质为预约,具有法律约束力。故B项说法错误,不当选。其次,甲公司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后拒绝与乙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合同》(本约)构成对预约合同的违约,应当承担预约合同的违约责任,但是不得请求支付《合作开发合同》(本约)项下的违约金。故A项说法正确,当选;C项说法错误,不当选。最后,乙公司依《合作意向书》(预约)向甲公司支付了100万元“预付款”,双方对于“预付款”的性质既未明确约定为“定金”,亦未约定罚则内容。因此,该100万元不属于定金,甲公司不应向乙公司“双倍”返还预付款。故D项说法错误,不当选。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14、甲服装公司与乙银行订立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银行借款300万元,用于购买进口面料。同时,双方订立抵押合同,约定甲公司以其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产品为前述借款设立抵押。借款合同和抵押合同订立后,乙银行向甲公司发放了贷款,但未办理抵押登记。之后,根据乙银行要求,丙为此项贷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丁以一台大型挖掘机作质押并交付。如甲公司未按期还款,乙银行欲行使担保权利,当事人未约定行使担保权利顺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单选题]*A、乙银行应先就甲公司的抵押实现债权(正确答案)B、乙银行应先就丁的质押实现债权C、乙银行可选择就甲公司的抵押或丙的保证实现债权D、乙银行可选择就甲公司的抵押或丁的质押实现债权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混合担保,难度较大,错误率较高。混合担保,是指在同一个债权债务关系中,既有物的担保,又有人的担保的情形。混合担保包括两种类型:(1)债务人提供的物保和保证并存;(2)第三人提供的物保和保证并存。本题中,属于第(1)种类型,即债务人甲公司自己提供的动产浮动抵押权和连带责任保证人丙并存的情形。在债务人提供的物保和保证并存的情形下,债权人实现债权是否有顺序?分两步处理:第一步:有约从约。被担保的债权既有物的担保又有人的担保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债权人应当按照约定实现债权。第二步:债权人应当先就债务人提供的物保实现债权。在混合担保中,如果债务人自己为债权人提供了“物的担保”(简称“物保”)与保证(人保)并存。则债权人应当先就债务人提供的物的担保实现债权。因为出于公平和成本的考量,如果在债务人自己提供了“物保”的情形下,债权人转而请求保证人(即人的担保,简称“人保”)承担担保责任,这对于保证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同时,如果债权人首先请求保证人承担担保责任,后续债务人也面临着保证人的追偿,这样便增加了成本,是不经济的。如果债权人没有先行就债务人的物的担保实现债权,保证人享有抗辩。本题中,甲公司自己提供动产浮动抵押,丙为此项贷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因此,乙银行欲行使担保权利的,应先就甲公司的抵押权实现债权。故A项正确,当选;B、C、D项均错误,不当选。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15、甲(男)、乙(女)结婚后,甲承诺,在子女出生后,将其婚前所有的一间门面房,变更登记为夫妻共同财产。后女儿丙出生,但甲不愿兑现承诺,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离婚,女儿丙随乙一起生活。后甲又与丁(女)结婚。未成年的丙因生重病住院急需医疗费20万元,甲与丁签订借款协议从夫妻共同财产中支取该20万元。下列哪一表述是错误的?[单选题]*A、甲与乙离婚时,乙无权请求将门面房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B、甲与丁的协议应视为双方约定处分共同财产C、如甲、丁离婚,有关医疗费按借款协议约定处理D、如丁不同意甲支付医疗费,甲无权要求分割共有财产(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法定夫妻财产制、夫妻共同财产的处分和分割。A项考查夫妻财产制,关键词为“无权”。虽然甲承诺将该门面房变更登记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女儿丙出生,甲不愿兑现承诺(行使任意撤销权)。据此可知,该门面房仍然属于“甲的个人财产”。因此,甲与乙离婚时,乙无权请求将门面房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故A项表述正确,不当选。B、C项考查夫妻之间的财产协议及其处理,关键词为“视为”。夫妻之间订立借款协议,以夫妻共同财产出借给一方从事个人经营活动或用于其他个人事务的,应视为双方约定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的行为,离婚时可按照借款协议的约定处理。本题中,未成年的丙因生重病住院急需医疗费20万元,甲与丁签订借款协议从夫妻共同财产中支取该20万元。根据上述规定可知,B、C项表述均正确,不当选。D项考查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分割,关键词为“无权”。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请求分割共同财产的,法院不予支持,但有下列重大理由且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除外:……(2)一方负有法定扶养义务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医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关医疗费用的。据此可知,如丁不同意甲支付医疗费,甲有权要求分割共有财产,故D项表述错误,当选。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16、薛某长期沉迷于某网络平台开发的一款网络游戏,某日终于在游戏中练成道具“开天辟地斧”(市值1万元),薛某当日以1.2万元的价格将该道具出卖给另一玩家雷某,约定先付款后交货。不料,薛某收到货款后过于兴奋,突发脑溢血身亡。经查,薛某的近亲属只有儿子薛小小。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单选题]*A、账户无法登录,网络平台不对薛小小负担任何协助义务B、该道具斧头属于网络虚拟财产,薛小小有权继承(正确答案)C、因薛某死亡,薛某与雷某转让合同无效D、薛小小仅可以继承1.2万元价款,不负担交付该道具斧头的义务答案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合同效力、网络虚拟财产的继承和限定继承原则,难度较大,错误率较高。首先,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四:(1)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2)不违背公序良俗;(3)主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4)意思表示真实。本题中,薛某通过合法劳动练成道具“开天辟地斧”并将其转让给雷某的行为完全符合上述构成要件。因此,转让合同合法有效且不因出卖人薛某死亡而无需履行。故C项说法错误,不当选。其次,网络虚拟财产虽然以数据形式存在于特定空间,但由于其具有一定价值,满足人们的需求,具有合法性,能够为人力所掌控,属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交易的特殊财产,具有财产利益的属性。因此,当然可以成为继承权的客体,即遗产。故B项说法正确,当选。再次,薛小小作为薛某“唯一”继承人,自薛某死亡时,即继承开始时,薛某的一切权利义务均由薛小小概括承受。因此,薛小小既有权继承1.2万元,亦有义务交付其父出卖给雷某的装备。故D项说法错误,不当选。最后,网络平台基于与薛某之间的服务协议,在薛某死亡后,有义务协助继承人薛小小登录账号并交付装备。故A项说法错误,不当选。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17、关于正当防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A、宋某持刀拦路抢劫武某,武某系武警退役人员,假装害怕,乘宋某放松警惕,突然攻击宋某,致其受伤。武某的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正确答案)B、陈某骑摩托车找李某算账,找到李某,下了摩托车,拿铁棍追打李某。李某夺路而逃,逃至大路,甩掉陈某,看到陈某停在路边的摩托车,出于泄愤,将摩托车踹下河,致使价值万元的摩托车报废。李某的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C、甲、乙基于共同伤害的故意,报复周某。甲用刀刺向周某,周某将一旁的乙强拉过来挡在前面,致使乙被刺死。周某的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D、许某伤害韩某,韩某奋起反抗,导致许某摔倒,头部撞到桌角,倒地昏迷,嘴角抽搐。见此情景,韩某又抡起小板凳砸向许某头部,致其死亡。韩某的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答案解析:A项,正当防卫是指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武某假装害怕,诱使宋某放松警惕。宋某虽然放松警惕,但是并未放弃抢劫罪的不法侵害。宋某的不法侵害仍然正在进行。面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武某有权实施正当防卫。有人可能认为武某不应突然攻击。实际上,面对不法侵害,防卫人进行制止时,可以突然实施,以便更好地达到制止不法侵害的效果,在此可以“不讲武德”。因此,武某构成正当防卫。A项说法错误。B项,正当防卫的手段,既可以针对不法侵害人的身体,也可以针对不法侵害人的侵害工具或物品。毁坏其工具或物品,成立正当防卫的条件是,能够起到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效果。例如,甲欲伤害乙,向乙扔砖块,未砸中乙。甲又拿起自己的花瓶(价值较大),准备砸向乙,乙用脚将甲手里的花瓶踢飞。乙踢飞花瓶,起到了制止不法侵害的效果,因此属于正当防卫。在本题中,李某毁坏陈某的摩托车,不构成正当防卫。理由是,李某已经甩掉陈某,该摩托车此时不是陈某的侵害工具或物品,陈某并没有使用摩托车实施不法侵害。此时,李某出于泄愤,毁坏陈某的摩托车,不构成正当防卫,而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B项说法正确。引申:假如案情改为:陈某对李某紧追不舍,距离很近,陈某准备骑上摩托车追赶李某,李某为了防止陈某骑摩托车追赶自己,便将摩托车踹到河里,则李某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因为,李某的行为能够起到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效果。C项,(1)面对甲的刺杀,周某假如用铁锅挡在胸前,抵挡甲的刺杀,周某的这种行为在客观要件板块就不是危害行为,直接得出无罪结论。这种无罪结论不需要用后面“违法阻却事由”板块的正当防卫来论证。也即,周某的行为虽然在制止不法侵害,但不属于反击甲,所以对甲不构成正当防卫。同理,题中,周某用乙来抵挡甲的刺杀,这种行为对甲不构成正当防卫。(2)周某的行为对乙构成犯罪。第一,乙也在对周某实施不法侵害,周某强拉乙的行为,也是在制止乙的不法侵害,属于对乙的防卫行为。但是,这种防卫行为导致乙死亡,超出了防卫的必要限度,属于防卫过当。也即,周某制止乙的不法侵害,可以将乙拉倒、打倒,但不能将乙拉来垫背。将乙拉来垫背,不是制止乙的不法侵害的必要手段。第二,周某将乙拉来抵挡甲的刺杀,属于强迫乙为自己“挡子弹”,属于将乙置于死亡的危险境地,类似于将乙推向火坑,属于故意杀人行为,因此构成故意杀人罪。第三,周某不构成紧急避险。为了救自己的命而牺牲他人的命,不构成紧急避险,而属于避险过当。归纳言之,周某的行为构成防卫过当、避险过当,应负刑事责任,但应从宽处罚,具体罪名是故意杀人罪。因此,C项说法正确。引申:甲的刺杀行为构成打击错误。根据具体符合说,甲对周某构成故意伤害罪未遂,甲对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周某构成故意伤害罪未遂,甲对乙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定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注意,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周某有伤害故意,便推定或拟制甲对乙有伤害故意,所以对甲只能定故意伤害罪,同时过失致人死亡,因此便定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在此注意,不能认为,甲对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因为甲对周某没有杀人故意。D项,正当防卫是指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韩某看到许某已经倒地昏迷,表明韩某知道许某已经结束了不法侵害,且丧失了再次侵害的可能性,此时韩某继续防卫,属于事后防卫,而非正当防卫。韩某抡起小板凳砸向许某头部,致其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D项说法正确。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18、警察带着警犬(价值3万元)追捕逃犯甲。甲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只打死警察(希望打死警察),也可能只打死警犬,但一枪同时打中二者,导致警察受伤、警犬死亡。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单选题]*A、如认为甲只有一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B、如认为甲有数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与故意毁坏财物罪,数罪并罚(正确答案)C、如甲仅打中警犬,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D、如甲未打中任何目标,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答案解析:择一的故意,这是指认识到在两个结果中确定会发生一个,但不确定会发生哪一个。例1(端茶案),甲端两杯茶水放在盘子里,其中一杯有毒,让两位客人乙和丙随便拿。例2(开枪案),甲看到远处乙和丙在聊天,甲向乙开枪,认识到有可能打中乙,也有可能打中丙。开枪后,子弹穿透乙,还击中丙。处理:第一,导致一个结果。例如上述端茶案,乙拿到茶水,中毒死亡。甲对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因为对丙有危险,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在此,甲有两个杀人故意,一个是对乙,一个是对丙。第二,导致两个结果。例如上述开枪案,子弹穿透乙,还击中丙。甲对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在此,甲有两个杀人故意。本题中,甲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只打死警察(希望打死警察),也可能只打死警犬,表明甲属于择一的故意,甲对两个可能的结果都有一个故意,存在两个故意。一枪同时打中二者,导致警察受伤、警犬死亡,甲同时触犯故意杀人罪未遂和故意毁坏财物罪既遂,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两个罪名,属于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论处。A项,考查的是观点展示以及前提与结论的逻辑推理。有少数观点认为,甲只有一个故意,也即杀害警察的故意。将这种观点作为前提,那么结论应该是甲仅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前提与结论的逻辑推理是自洽的。A项说法正确。B项,考查的是观点展示以及前提与结论的逻辑推理。主流观点认为甲有两个故意,对警察有个杀害故意,对警犬有个杀害故意,两个故意是择一的关系,属于择一的故意。将这种观点作为前提,那么结论应该是,甲同时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故意毁坏财物罪既遂,由于甲只实施了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两个罪名,属于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论处。B项说法错误。C项,考查的是假设情形与结论的逻辑推理。如果甲仅打中警犬,则甲对警犬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既遂,对警察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一般而言,故意杀人罪未遂处罚更重,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C项说法正确。D项,考查的是假设情形与结论的逻辑推理。如果甲未打中任何目标,则甲对警犬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未遂,对警察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一般而言,故意杀人罪未遂处罚更重,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D项说法正确。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19、下列行为,成立过失犯的有?[单选题]*A、夜里,甲在大街上欲杀害乙。乙打了几次报警电话,说有人杀自己。由于乙当时有点醉酒,口齿不是很清楚,警察以为乙是恶作剧,没有出警。乙被甲杀死。如果警察及时出警,乙不会被杀死(正确答案)B、法官甲知识储备不足,没有及时学习新理论,没有注意到理论更新,依据陈旧理论,将应判处无罪的人判处3年有期徒刑C、某超市没有履行好检查职责,误以为销售的食品质量没问题,将过期食品卖给顾客,导致多名顾客受到轻伤D、甲欲杀害妻子乙,黑暗中误将女儿丙当作乙而枪杀答案解析:A项,考查的是滥用职权罪与玩忽职守罪的区别。第一,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行为方式有:(1)擅权。这是指故意不正确履行职责。(2)弃权。这是指故意不履行应当履行的职责。这表明,滥用职权罪可以由不作为构成。(3)越权。这是指超越职权处理事项。第二,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行为方式有:一是不履行职责,即不作为的方式;二是不正确履行职责。第三,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对比。(1)相似点:一是行为方式上都包括不履行职责这种不作为方式;二是都要求造成严重后果。(2)区分点:滥用职权罪是故意犯罪;玩忽职守罪是过失犯罪。注意,认识上容易犯的错误是:将不作为的滥用职权罪当作玩忽职守罪。例如,警察在大街上看到歹徒抢劫,明知自己不制止会发生危害后果,却不制止。警察的这种行为不是玩忽职守,而是滥用职权。本题中,警察不是故意不出警,而是因为过失而未出警,因此不构成滥用职权罪,而构成玩忽职守罪。A项应入选。B项,徇私枉法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本罪的主观是故意,要求有动机。两种动机:一是徇私;二是徇情。徇私是指为了谋取个人利益、小集体利益而枉法。徇情是指出于私情而枉法,主要表现为出于照顾私人关系或感情、袒护亲友或者泄愤报复而枉法。注意:主观没有故意,也没有徇私、徇情动机,只是因为法律水平低下而过失造成冤案、错判的,不构成本罪。本题中,法官甲因为没有及时学习新理论,导致误判,不是故意为之,也没有徇私动机,因此不构成徇私枉法罪。同时,法官的这种过失不属于犯罪过失,因此也不构成玩忽职守罪。B项不能入选。C项,考查的是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根据《刑法》第143条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成立本罪。本罪是具体危险犯,要求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才成立犯罪。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常考的有:(1)含有严重超出标准限量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2)属于病死、死因不明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畜、禽、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的;(3)属于国家为防控疾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4)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营养成分严重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5)其他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严重食源性疾病的情形。本题中,客观上,该超市将过期食品卖给顾客,导致多名顾客受到轻伤,已经满足了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的客观要件,该罪客观上只要求造成具体危险,而该超市已经导致了实害结果。但是,主观上,该超市没有犯罪故意,而属于过失行为。而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要求主观上是故意为之。因此,该超市不构成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此外,刑法只规定了过失致人重伤罪,没有规定过失致人轻伤罪。该超市过失导致顾客轻伤,不构成过失犯罪。C项不能入选。D项,考查的是对象错误。对象错误的特点是,行为人对实害对象(实害结果)持(直接)故意心理,并且对实害对象的身份存在认识错误。例如,甲看到前方树下站着一个人,误以为是仇人乙,开枪打死,走近发现是路人丙。甲向前方树下的人开枪,说明对其死亡持直接故意,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甲对该人的身份存在认识错误,但是故意杀人罪的行为对象只要求是“他人”即可,“他人”的身份、姓名等不是构成要件要素,对身份认识错误是不重要的认识错误,只影响甲的杀人动机的实现,这种认识错误被称为动机错误。不难发现,对象错误中,甲向实害对象制造的危险流没有发生偏离。本题中,甲欲杀害妻子乙,黑暗中误将女儿丙当作乙而枪杀,构成同一犯罪构成内的对象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D项不能入选。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20、下列哪一犯罪属抽象危险犯?[单选题]*A、污染环境罪B、投放危险物质罪C、破坏电力设备罪D、生产、销售、提供假药罪(正确答案)答案解析:A项,污染环境罪,《刑法》第338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表明本罪是实害犯,也即要求造成实害结果(严重污染环境)才成立犯罪。B项,投放危险物质罪,《刑法》第114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表明,本罪是具体危险犯,也即要求产生具体危险(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才成立犯罪。C项,破坏电力设备罪,《刑法》第118条规定:“破坏电力、燃气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设备,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表明,本罪是具体危险犯,也即要求产生具体危险(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才成立犯罪。D项,生产、销售、提供假药罪,《刑法》第141条规定:“生产、销售假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这表明,本罪是抽象危险犯,只要实施了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立法者就认为有危险,就成立犯罪。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21、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单选题]*A、甲先天双目失明,在大学读书期间因琐事致室友重伤。甲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B、乙是聋哑人,长期组织数名聋哑人在公共场所扒窃。乙属于相对有刑事责任能力C、丙服用安眠药陷入熟睡,致同床的婴儿被压迫窒息死亡。丙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D、丁大醉后步行回家,嫌他人小汽车挡路,将车砸坏,事后毫无记忆。丁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正确答案)答案解析:A、B项,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虽然视觉、听觉、口语能力丧失,但是精神正常,属于完全有责任能力,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考虑到是残疾人,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刑法》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因此,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不能被称为限定责任能力或相对有责任能力。限定责任能力或相对责任能力,是指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故A、B项说法错误。C项,完全无责任能力,是指完全丧失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例如严重的精神病人。精神正常的人在熟睡状态下并没有丧失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只是此时没有启动发挥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因此,熟睡的人完全有责任能力。熟睡中的行为因为是无意识的行为,所以不是刑法上的行为。但是,丙在睡觉前的举动属于有意识的行为。此时应当意识到,服用安眠药陷入熟睡,可能会压到婴儿,应该事先采取防范措施,将婴儿放在安全位置。丙事先没有做这些防范措施,存在过失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故C项说法错误。D项,醉酒的人分两种:第一种,生理性醉酒,即日常生活中的醉酒,属于完全有刑事责任能力,应当负刑事责任(《刑法》第18条第4款)。第二种,病理性醉酒,是指因酒精中毒导致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是精神病的一种。这属于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不负刑事责任。D项表达的是生理性醉酒,完全有责任能力。丁应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D项说法正确。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22、间歇性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该如何处理?[单选题]*A、应当负刑事责任B、不负刑事责任(正确答案)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D、待治愈后再追究刑事责任答案解析:关于间歇性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18条第2款规定,(1)在精神正常时,属于完全有责任能力,应当负刑事责任。法条在此没有规定“可以从宽处罚”。(2)在丧失责任能力时,不负刑事责任。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23、甲与乙女有婚外情,甲欲与妻子丙离婚。乙唆使甲用毒牛奶杀害丙。甲接受了教唆。几天后,甲将一瓶毒牛奶递给丙。丙不知道牛奶有毒,又将牛奶递给身边的孩子丁喝。甲见状,就说了一句“他喝过了,不用喝了。”便走开了,没有实施其他阻止行为。丁喝了毒牛奶后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A、甲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B、甲对丁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C、乙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D、乙对丁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正确答案)答案解析:A项,甲将毒牛奶递给丙,属于故意杀人的着手,进入实行阶段。丙未死亡,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A项说法正确。B项,甲对丁有救助义务。救助义务的来源根据有两项。第一,甲的先行行为(递毒牛奶行为)对丁制造了危险,有消除危险的义务。第二,甲是丁的父亲,有救助义务。甲能够阻止却故意不阻止,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既遂。甲的一句话“他喝过了,不用喝了”不属于合格地履行了救助义务。甲对妻子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对孩子丁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既遂,这是前后两个独立的行为,因此应当并罚。B项说法正确。注意:甲不构成对象错误,因为甲没有误将丁当作丙的错误心理活动。甲也不构成打击错误,因为打击错误要求对实害结果持过失心理。而甲对丁的死亡结果持故意心理,至少是间接故意。C项,当实行犯甲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那么教唆犯乙对丙也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C项说法正确。D项,考查教唆犯的既遂条件。教唆犯的成立条件是,教唆行为引起正犯的违法行为(法益侵害行为)。教唆犯的既遂条件是,教唆行为引起正犯的违法结果(法益侵害结果),与正犯的违法结果具有因果性。本题中,乙教唆甲杀害的是丙,而没有教唆甲杀害丁。丁的死亡是甲的不作为导致的。而甲的不作为不是乙教唆的,是甲自己的独立行为。因此,乙的教唆行为与正犯甲的违法结果(丁的死亡)之间缺乏引起与被引起的因果关系,所以不能将该死亡结果归责给乙,乙对丁的死亡不承担教唆犯的责任,不能因为丁的死亡而给乙定故意杀人罪既遂。因此,D项说法错误。注意陷阱:本题主要考查传统理论的一个认识误区:“一人既遂,则全部既遂;实行犯既遂,则教唆犯、帮助犯一定既遂。”根据这句话,实行犯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因此教唆犯乙也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一人既遂,则全部既遂”这话也不是全错,但过于绝对。其他人是否既遂,还是需要论证因果关系。本题出处:本题出自张明楷教授的教材《刑法学》(第六版),第561页。对比总结:实行犯的过限结果与教唆犯的责任。例1,甲教唆乙杀害丙,将丙的照片给乙,提醒乙不要认错人、杀错人,乙在丙下班的路上守候,误将丁当作丙而杀害。例2,甲雇凶手乙杀丙,言明不要造成其他后果。乙几次杀丙均未成功,后来采取爆炸方法,对丙的住宅(周边没有其他人与物)进行爆炸,结果将丙的妻子丁炸死,但丙安然无恙。例3,甲雇佣乙伤害丙,告诫不要闹出人命。乙在伤害过程中,由于丙激烈反抗,乙便杀死了丙。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例4,甲教唆乙杀害丙,乙答应,来到丙家小区,由于样子鬼鬼祟祟,被门卫老大爷质问,乙为了摆脱纠缠,顺利前进,一气之下杀死老大爷,并逃离。对甲、乙该如何处理?(杀老大爷案)教唆犯对实行犯的过限结果要不要负责,完整严谨的分析顺序是先看客观阶层,教唆行为与实行犯的过限结果有无引起与被引起的因果关系。对此判断标准是,在教唆行为计划的发展轨道上,过限结果的偏离程度。如果只是程度上的偏离,则与教唆行为有因果关系。程度上的偏离是指尚未偏离主轨道。如果是本质上的偏离,则与教唆行为没有因果关系。本质上的偏离是指已经偏离主轨道。例如,上述例1、例2中,实行犯导致错误结果,是在杀丙的主轨道上附带出来的结果,没有偏离主轨道,因此与教唆行为有因果关系。例3中,实行犯的过限结果属于程度上的偏离,因此与教唆行为有因果关系。例4和本题(毒牛奶案)中,实行犯杀了另一人(老大爷、小孩),已经偏离了谋杀预定目标的主轨道,属于本质上的偏离,因此与教唆行为没有因果关系。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24、关于假释的撤销,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单选题]*A、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的,应撤销假释,按照先减后并的方法实行并罚B、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严重违反假释监督管理规定,即使假释考验期满后才被发现,也应撤销假释C、在假释考验期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前还有同种罪未判决的,应撤销假释D、在假释考验期满后,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前有他罪未判决的,应撤销假释,数罪并罚(正确答案)答案解析:A项,《刑法》第86条第1款规定:“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先减后并)实行数罪并罚。”B项说法正确。这是因为,假释的实质条件是犯罪分子不再有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在考验期内严重违反规定,表明仍具有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不符合假释的条件。同理,在考验期内犯新罪,无论是在考验期内还是在考验期满后被发现,都要撤销假释。C项,在考验期内发现漏罪,应撤销假释。注意:发现的漏罪,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在所不问;是同种罪还是异种罪,也在所不问。也即,即使发现的漏罪是过失犯罪、同种犯罪,也应撤销假释。本题中给出“同种罪”是用来干扰考生的。D项,在考验期期满后发现漏罪,就不能撤销假释,只能另行起诉审判。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25、乙从国有粮库购买新稻谷若干吨,将新稻谷运送至甲个人经营的米业工厂,欲加工成大米,出米率为70%。甲收到新稻谷后,将陈年大米替代新稻谷加工的大米,交付给乙。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A、就新稻谷而言,甲构成侵占罪;就交付给乙的陈年大米而言,甲不构成犯罪B、就新稻谷而言,甲构成侵占罪;就交付给乙的陈年大米而言,甲构成诈骗罪(正确答案)C、就新稻谷而言,甲构成盗窃罪;就交付给乙的陈年大米而言,甲不构成犯罪D、就新稻谷而言,甲构成盗窃罪;就交付给乙的陈年大米而言,甲构成诈骗罪答案解析:第一,侵占罪的行为结构是,将他人所有、自己占有的财物,变成自己所有。乙将新稻谷交给甲加工,新稻谷便由甲在占有,甲将新稻谷据为己有,属于将乙所有、自己占有的财物变成自己所有,构成侵占罪。第二,甲用陈年大米冒充新大米,交付给乙,属于通过欺骗方式免除返还新大米的义务,属于诈骗财产性利益,构成诈骗罪。由于甲的前后两个犯罪给乙只造成一份财产损失,甲也仅获得一份好处,因此对前后两个犯罪不需要并罚。根据重罪吸收轻罪的原理,以诈骗罪论处。该结论是张明楷教授的观点。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六版),第1326页。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26、甲购买乙公司一批车辆,双方约定分期付款,乙公司交付了车辆,等到甲付完货款,车辆所有权归甲。为了防止甲不继续支付货款,乙公司在这些车辆上安装了定位监控系统。甲找丙通过技术手段破坏了定位监控系统后,将车辆变卖。丙构成?[单选题]*A、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正确答案)B、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C、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D、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答案解析:A项,相关司法解释认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具备自动处理数据功能的系统,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通信设备、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系统。本题出处:本题出自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103号(徐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案)。裁判要旨:企业的机械远程监控系统属于计算机信息系统;违反国家规定,对企业的机械远程监控系统功能进行破坏,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基于此,本题中丙的行为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286条)。B项,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285条)。本罪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仅包括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包括一般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例如,不包括一般公司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因此,B项不入选。C项,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285条)。本罪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外的一般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本题中,丙实施的是破坏行为,而非控制行为,因此不构成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C项不入选。D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第287条之二),是指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的行为。丙不构成该罪。引申问题:甲在使用车辆时,没有所有权,甲擅自变卖,无权处分,属于将乙公司所有的、自己占有的财物变成自己所有,构成侵占罪。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27、甲路过偏僻路段,看到其友乙强奸丙的犯罪事实。甲的下列哪一行为构成包庇罪?[单选题]*A、用手机向乙通报公安机关抓捕乙的消息B、对侦查人员的询问沉默不语C、对侦查人员声称乙、丙系恋人,因乙另有新欢遭丙报案诬陷(正确答案)D、经法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作证答案解析:包庇罪的包庇行为,是指向公安、司法机关提供虚假证明掩盖犯罪的人。包庇行为的根本特征是积极地作假证明掩盖罪行。在司法机关追捕的过程中,行为人为了使犯罪人逃匿,自己冒充犯罪人向司法机关投案或者实施其他使司法机关误认为自己是犯罪人的行为,以包庇罪论处。这就是实践中所谓的“顶包”。A项,窝藏罪的行为是指为犯罪人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及其他帮助其逃匿的行为。窝藏行为的根本特征是帮助犯罪人逃匿,妨害司法机关发现犯罪人。A项行为人是帮助他人逃匿的行为,构成窝藏罪。B项,知情不报,是指明知发生犯罪事实或知道犯罪人去向,但是不举报。知情不报不构成窝藏、包庇罪。在司法机关调查取证时,仍知情不报,也不构成窝藏、包庇罪。在司法机关调查取证时,故意提供虚假证据,则构成包庇罪或伪证罪。如果拒不提供间谍犯罪证据,则构成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第311条)。证人始终保持沉默,拒绝作证只是消极不作证。包庇罪要求积极作假证明。C项,对侦查人员声称乙、丙系恋人,因乙另有新欢遭丙报案诬陷,属于积极地作假证明,掩盖犯罪人,构成包庇罪。同时,这种行为构成伪证罪,属于包庇罪和伪证罪的想象竞合。包庇罪与伪证罪,可以产生想象竞合。例如,向公安司法机关作伪证帮助犯罪人逃避刑事追究,就同时触犯了包庇罪和伪证罪,属于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该选项正确。D项,在我国,证人拒绝出庭作证,不构成犯罪。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C。28、陈某欲得到某项市政工程,将100万元交给刘甲(普通公民),希望其交给管理工程的副市长刘乙(刘甲胞弟),予以说情。刘甲将陈某的请求告诉刘乙,将100万元交给刘乙。刘乙说:“钱你留着,工程我会帮助的。”陈某因此获得工程。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A、刘甲和刘乙构成受贿罪的共同犯罪,陈某构成行贿罪(正确答案)B、刘甲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刘乙构成受贿罪,陈某构成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C、刘甲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刘乙不构成受贿罪,陈某构成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D、刘甲同时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和受贿罪的共犯,刘乙构成受贿罪,陈某构成行贿罪答案解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行为方式是,行为人(中间人,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关系密切人)接受请托人钱财,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通过国家工作人员(办事人)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本题中,陈某希望刘甲将100万元交给刘乙,表明陈某没有向刘甲行贿的意思,对刘甲不构成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刘甲也不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陈某只有向刘乙行贿的意思,构成行贿罪,数额为100万元。刘甲将100万元交给刘乙,请求刘乙办事,刘乙让刘甲将100万元自己留用,为陈某谋取不正当利益,刘乙构成受贿罪,刘甲构成受贿罪共犯。虽然刘乙没有将100万元据为己有,让刘甲占有,仍构成受贿罪既遂,数额为100万元。这是因为,受贿罪的收钱,既包括为自己收钱,也包括为第三人收钱。A项,刘乙构成受贿罪,刘甲是受贿罪的共犯。A项说法正确。B、C、D项,错误在于,刘甲不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陈某也不构成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引申练习:假如本题修改为:陈某将100万元交给刘甲作为活动经费,没有明示这100万元的分配情况,那么表明,陈某对刘甲有行贿的意图,构成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刘甲也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陈某对刘乙有行贿的意图,构成行贿罪,刘乙构成受贿罪,刘甲构成受贿罪的共犯。刘甲同时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和受贿罪的共犯,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陈某同时构成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和行贿罪,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29、下列哪一行为应以玩忽职守罪论处?[单选题]*A、法官执行判决时严重不负责任,因未履行法定执行职责,致当事人利益遭受重大损失B、检察官讯问犯罪嫌疑人甲,甲要求上厕所,因检察官违规打开械具后未跟随,致甲在厕所翻窗逃跑C、值班警察与女友电话聊天时接到杀人报警,又闲聊10分钟后才赶往现场,因延迟出警,致被害人被杀、歹徒逃走(正确答案)D、市政府基建负责人因听信朋友介绍,未经审查便与对方签订建楼合同,致被骗300万元答案解析:A项,法官执行判决时严重不负责任,因未履行法定执行职责,致当事人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构成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这是具体领域的玩忽职守罪,与玩忽职守罪是法条竞合关系,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因此应以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论处。B项,检察官违规打开犯罪嫌疑人的械具后未跟随,致其逃跑,构成《刑法》第400条第2款所规定的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这是具体领域的玩忽职守罪,与玩忽职守罪是法条竞合关系,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因此应以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论处。C项,值班警察接到杀人报警后延迟出警,致被害人被杀、歹徒逃走的,因刑法并未对类似行为规定特殊的渎职罪名,其行为应该构成玩忽职守罪。D项,行为人构成《刑法》第406条所规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这是具体领域的玩忽职守罪,与玩忽职守罪是法条竞合关系,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因此应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论处。对比总结:根据《刑法》第167条,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中失职被骗,构成“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C。30、大学生甲为获得公务员面试高分,送给面试官乙(某机关领导)2瓶高档白酒,乙拒绝。次日,甲再次到乙家,偷偷将一块价值1万元的金币放在茶几上离开。乙不知情。保姆以为乙知道此事,将金币放入乙的柜子。对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单选题]*A、甲的行为成立行贿罪B、乙的行为不构成受贿罪C、认定甲构成行贿罪与乙不构成受贿罪不矛盾D、保姆的行为成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正确答案)答案解析:AB项,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行贿的手段既可以是让受贿人知晓,也可以是不让受贿人知晓,只要将财物置于国家工作人员实际控制范围内即可。本题中,甲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将一块价值1万元的金币放在乙家的茶几上,即使乙不知情,甲也构成行贿罪。但是,由于乙不知情,不构成受贿罪,因为受贿罪是故意犯罪,要求行为人对其受贿事实有所认识。A、B项说法正确。提示:本题是2011年考题,当年行贿罪的数额没有要求是3万元。C项,行贿罪与受贿罪属于对向犯,在通常情况下,行贿方与受贿方的行为均成立犯罪。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方成立犯罪时另一方也必然成立犯罪,仅有一方成立犯罪的现象大量存在。例如,因被勒索给予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但勒索者(国家工作人员)仍然构成受贿罪。又如,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而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构成行贿罪,但国家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贿赂的故意,立即将财物送交有关部门处理的,不构成受贿罪。因此,本题中,认定甲构成行贿罪与乙不构成受贿罪不矛盾。C项说法正确。D项,保姆并没有通过乙的行为为甲谋取不正当利益,也没有收受甲的财物,所以不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D项说法错误。引申问题:保姆是否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不构成,因为该罪的意图是阻碍司法机关的追查活动,这就要求掩饰、隐瞒行为具有阻碍司法机关追查的性质和效果。保姆只是将金币从茶几放进乙的柜子,这属于保姆日常整理房间的举动,不具有阻碍司法机关追查的性质和效果,保姆也没有阻碍司法机关追查的主观意图。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31、关于赃物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单选题]*A、15周岁的甲盗窃摩托车,乙将该摩托车窝藏。由于甲不构成犯罪,所以乙不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B、甲为了窝藏、转移自己所盗窃的大型赃物,需要卡车,乙知道真相却将卡车提供给甲,使甲顺利窝藏、转移了赃物。基于共犯从属性原理,由于甲不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所以乙也不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C、甲将盗窃来的几台电脑重新组装成新的电脑,然后让乙保管。乙知道电脑的来源,仍然保管。由于新的电脑不属于犯罪所得,所以乙不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D、甲乙丙丁各自单独盗窃了700元(未达到盗窃罪数额较大标准),都交给王某窝藏,共计2800元(达到盗窃罪数额较大标准)。王某不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正确答案)答案解析:犯罪所得中的“犯罪”,只要求是客观阶层的违法行为即可。A项,15周岁的甲盗窃摩托车,乙将该摩托车窝藏,乙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这是因为,甲的行为是客观违法行为,只是在主观责任阶层甲未达刑事责任年龄、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B项,乙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这是因为,甲的行为是客观违法行为,甲之所以不构成赃物犯罪,是因为在主观责任阶层不具有期待可能性。处理结论是:甲乙在客观违法阶层构成赃物犯罪的共同犯罪,甲是实行犯,乙是帮助犯;在主观责任阶层,甲由于不具有期待可能性而最终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乙最终定罪。C项,甲将盗窃来的几台电脑重新组装成新的电脑,虽然与原物丧失了同一性,仍属于犯罪所得。所以乙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D项,王某不属于窝藏犯罪所得,因为赃物罪是与本犯相关联的犯罪,如果没有本犯,就没有赃物罪。由于上游行为单独都不构成盗窃罪,因此王某不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综上,本题答案为D。32、甲从乙家盗窃到财物,刚走出乙家大门,碰到警察丙。丙发现甲可能是网上通缉的逃犯。甲此前犯有强奸罪而被通缉。丙上前盘问甲。甲很紧张,以为丙知道自己刚刚盗窃,要抓自己,便逃跑。丙便追捕甲,甲为了抗拒抓捕,将丙打成重伤,然后逃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单选题]*A、甲构成转化型抢劫罪B、甲构成入户抢劫C、甲构成盗窃罪和故意伤害罪(重伤),数罪并罚(正确答案)D、甲构成脱逃罪答案解析: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成立转化型抢劫罪。本案中,第一,具备“当场性”要件。第二,使用暴力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为了抗拒抓捕,有个前提条件,也即存在现实的抓捕者。虽然甲是为了抗拒抓捕,但是丙是上前盘问,不是抓捕甲,此时不存在现实的抓捕者。第三,虽然甲逃跑过程中,丙追捕甲,甲为了抗拒抓捕而对丙使用暴力,但是,丙的抓捕行为与甲的盗窃罪无关,是怀疑甲是强奸犯而实施抓捕,而转化型抢劫罪的前提罪名是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因此,甲不构成转化抢劫。因此,甲构成盗窃罪和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脱逃罪,是指正在关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进行脱逃。而甲在被丙追捕时,不是正在关押的未决犯,因此不构成脱逃罪。综上,本题答案为C。33、下列情形,成立故意的不作为犯罪的有()[单选题]*A、甲误以为落水者不是自己的妻子,没有施救B、甲误将落水者(自己的妻子)当成邻居的妻子,没有施救C、甲看到落水者是自己的妻子,由于妻子有婚外情,因此认为没有义务施救,故没有施救(正确答案)D、甲看到落水者是自己的恋人,误以为自己有刑法上的救助义务,但不想履行该义务答案解析:不作为犯的客观条件有:应为,能为,不为,等价性。最终成立不作为犯还需要主观上有故意或过失。就故意的不作为犯而言:(1)行为人对产生作为义务的基础事实存在认识错误,属于关于事实的认识错误,会排除行为人的犯罪故意。例如,甲路过河边,看到有人落水,误以为是无关的陌生人落水,没有施救,实际上是自己的小孩落水,小孩溺亡。甲没有认识到是自己的小孩(作为义务的基础事实),不是故意犯罪,但如果有认识的可能性,存在过失,则甲成立过失的不作为犯罪,也即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罪(以符合不作为犯的客观要件为前提)。(2)行为人对产生作为义务的基础事实没有认识错误,但对是否产生刑法上的作为义务存在认识错误,属于关于法律的认识错误,不会排除行为人的犯罪故意,不能免责。例如,甲路过河边,看到自己的小孩落水,误以为自己没有救助义务,没有施救,小孩溺亡。甲的认识错误属于法律认识错误,误以为自己没有刑法上的义务,误以为不救助不构成犯罪。然而,不知法者不免责。甲成立故意的不作为犯罪(遗弃罪或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一般人只要认识到是自己的孩子、妻子、父母,就会认识到有刑法上的救助义务。甲不可能认识不到这一点,甲具有认识到这一点的可能性。A项,甲对产生作为义务的基础事实有认识错误,排除故意,不构成故意的不作为犯。如果有过失,则成立过失的不作为犯。B项,甲属于对象错误,但本质上与A项情形没有区别,都是对产生作为义务的基础事实有认识错误,排除故意,不构成故意的不作为犯。如果有过失,则成立过失的不作为犯。注意,这种对象错误和一般的对象错误有所不同。一般的对象错误,是指甲想杀乙,误将前方的丙当成乙而杀死,甲有杀人故意,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C项,甲对产生作为义务的基础事实没有认识错误,但对是否产生刑法上的作为义务存在认识错误,属于关于法律的认识错误,不会排除行为人的犯罪故意,不能免责。D项,甲误以为自己有刑法上的义务,以为构成犯罪,实际上没有刑法上的义务,不构成犯罪。甲的这种情形属于幻觉犯,不作犯罪处理。综上,本题答案为C。34、在高速公路上,在行驶的车上,甲将丁扔下车,一分钟后,乙开车不慎撞到丁,致丁重伤,乙逃逸。其他人将丁送往医院。医生丙给丁打错麻醉药,直接导致丁死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单选题]*A、死亡结果归属于甲B、死亡结果归属于乙C、死亡结果归属于丙(正确答案)D、本案的因果关系属于多因一果答案解析:本案中存在两个介入因素,对此依然根据介入因素两步走来判断。首先,乙的车祸并不异常,与甲的行为有引发关系。因此,甲需要对乙的车祸导致的结果负责。其次,乙开车不慎撞到丁,表明乙的行为是危害行为,给丁创设了危险。此时丙的行为属于介入因素。该介入因素很异常,与乙的行为不是引发关系,而是独立关系。该介入因素直接导致死亡结果,阻断了乙的行为的危险流。因此,该介入因素导致的结果不能归属于乙,进而也不能归属于甲。死亡结果是丙的行为制造的危险的实现,因此归属于丙。综上,本题答案为C。35、甲欲杀害乙,向乙投放毒药。乙服毒后疼痛难忍,甲又很后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救护车赶到时,乙已经被邻居丙开车送往医院,并抢救成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单选题]*A、甲构成犯罪未遂B、甲构成实行终了的中止(正确答案)C、甲构成未实行终了的中止D、由于乙的抢救成功不是甲的抢救行为导致的,因此甲不构成犯罪中止答案解析:实行终了是指将可能导致结果发生的实行行为实行完毕。甲已经向乙投放了毒药,因此甲的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已经实行终了。实行终了之后,要成立犯罪中止,要求有效防止结果发生。在此要求可能的有效性和实际的有效性。可能的有效性是指采取了具有可能有效性的抢救措施。实际的有效性是指抢救措施发挥了实际效果,避免了结果发生。甲拨打120急救电话,找救护车赶来,这种行为是一种具有可能有效性的抢救措施。虽然乙被抢救成功不是甲的抢救措施的功劳,但是危害结果的未发生与抢救措施之间不要求有因果关系。因此,甲的抢救行为可以成立犯罪中止,属于实行终了的中止。综上,本题答案为B。36、张某是某县县长,李某是老板,有事相求。双方约定好权钱交易。张某指使妻子王某前去找李某接受贿赂款10万元。王某知道真相而照办。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单选题]*A、王某构成受贿罪的实行犯B、张某构成受贿罪的教唆犯C、张某构成受贿罪的间接正犯D、张某构成受贿罪的直接正犯(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考点】共犯与身份受贿罪的实行行为是权钱交易行为,也就是将自己的职务行为和他人的财物形成不正当的对价关系。张某和李某约定好权钱交易,表明张某已经实施了受贿罪的实行行为,因此构成受贿罪的直接正犯,也即直接实行犯。在此要注意,不能认为只有张某去实施收钱行为,才属于实施了受贿罪的实行行为。由于张某是受贿罪的直接正犯,因此不是教唆犯。而且如果认定张某构成受贿罪的教唆犯,那么分析下去就遇到一个问题,谁是受贿罪的实行犯。王某没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因此没有资格构成受贿罪的实行犯。但王某可以构成受贿罪的帮助犯。综上,本题答案为D。37、采用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设定和实施行政强制,这体现了哪项行政法基本原则?[单选题]*A、比例原则(正确答案)B、信赖利益保护原则C、考虑相关因素原则D、公众参与原则答案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四新技术应用
- 18杭州亚运会猴脸识别技术天才女孩加入门萨
- 基金公司阳台整修合同
- 道 法共建美好集体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OracleExadata数据库云平台X6-2(PDF)
- 2023-2024学年全国小学三年级下数学仁爱版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年湛江驾驶员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
- 2024年银川小型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真题保过
- 2024年常州小型客运从业资格证理论考题
- 2024年河北客运驾驶员考试题库及答案选择题及解析
- 2024年安徽省国资本运营控股集团限公司社会公开招聘16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忠诚丈夫的承诺
- 2024年广州市越秀区人民街道办事处公开招聘辅助人员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30年中国封头行业运行态势分析及未来发展展望研究报告版
- 2024年中国吐司面包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冬雨季专项施工方案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哪些鲜明特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是什么?参考答案四
- 2024新一代变电站集中监控系统系列规范第1部分:总则
-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 2024上海烟草集团限责任公司天津卷烟厂招聘52人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全球智能家居市场深度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