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导论_第1页
国际金融学导论_第2页
国际金融学导论_第3页
国际金融学导论_第4页
国际金融学导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金融学导论一、2011年10月11日,美国参议院是以63对35票的大比例,通过了针对人民币汇率的《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这一法案使美国公司可以要求美国商务部对外国政府是否通过汇率来进行补贴启动调查,并使公司能够更容易说服商务部针对个案施行反补贴关税,并使政府在判断是否存在反倾销时将汇率因素考虑其中。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外交部、商务部三部委如期再次表示反对,称这项议案严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不但解决不了美国国内经济问题,还将严重危害中美经贸关系,损害全球经济的恢复和平稳增长。二、历史回眸(一)近年的人民币汇率改革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公告。自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中间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至2008年7月,人民币相对美元逐步升值了21%。但是此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就一直保持在约6.83元附近,尽管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巨大波动,但人民币汇率却并未做出明显反应。若按照IMF“实际的”汇率制度分类法,人民币汇率实际上恐又恢复到盯住单一货币的情形。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2010年6月19日发表谈话表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2014年9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在6.1520的水平,比汇改初期的8.11升值了24.14%。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二)广场协议1.背景:1985年,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制造的产品大量输入美国。日本资本疯狂扩张的脚步,令美国人惊呼“日本将和平占领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许多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开始坐不住了,他们纷纷游说美国政府,强烈要求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让美元贬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2.实施:1985年9月22日,美、日、德、法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3.影响:1985年9月,日元汇率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升值到1美元兑200日元附近,升幅20%。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高达到1美元兑120日元。从日元对美元名义汇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日元大幅度地升值,对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为了要达到经济成长的目的,日本政府便以调降利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国内经济的景气。从1986年起,日本的基准利率大幅下降,这使得国内剩余资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产等非生产工具上,从而形成了1990年代著名的日本泡沫经济。这个经济泡沫在1991年破灭之后,日本经济便陷入战后最大的不景气状态,一直持续了十几年,日本经济仍然没有复苏之迹象。三、敏感的词汇——汇率假设在某一基期,1美元兑换人民币8元,中国企业出口商品单价为1000美元,可得本币收入8000元,获正常利润。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为5元,出口单价仍为1000美元,只得本币收入5000元,此时企业收入无法弥补正常的生产、运输成本,处于亏损状态。选择一:停止出口,产品积压,工人放假或下岗,工资停发或降低选择二:提高出口价格至1600美元,市场份额下降,销售收入下降人民币贬值至10:1,则选择一:出口售价不变,得本币收入10000元,利润上升,扩大生产,增加就业,提升工资选择二:降低出口价格至800美元,仍得8000元的本币收入,但出口数量上升,市场份额增加,产销量提高,皆大欢喜。保持较低的币值是否真的能“皆大欢喜”?1.进口成本的变化?2.对外债的偿还压力有何变化?3.本国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有何变化?4.外国跨国企业的策略选择?5.本国物价的变化?6.经济增长会产生何种依赖?7.对本国的经济调控产生什么影响?8.对本国产业结构产生何种影响?四、全球经济的失衡1.美国美国对外贸易收支额2009—2012(单位百万美元)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爱尔兰(Ireland)、希腊(Greece)、西班牙(Spain)五个欧元区国家出现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政府债券发行收益率攀升,国家经济令人担忧;2.中国(1)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不断攀升(2)内部消费需求不足,长期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3)资源消耗严重,生态环境破坏(4)就业压力大,居民收入低,社会保障不完善(5)经济增速放缓,但通胀压力依然存在五、国际金融学的定义国际金融学是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经济(可持续)增长前提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国际金融学的出发点是整个宏观经济,它建立在货币经济学和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货币经济学关注货币供求和国内价格问题,即一定价格水平下的货币市场均衡问题,分析的主要变量是物价、利率和货币供求。开放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在开放条件下一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互关系问题,即一定就业水平下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互关系问题,分析的主要对象是总需求、国民收入和就业等变量。国际金融学关注的焦点是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相互关系,分析的主要变量是汇率、国际收支的等。六、国际金融学的形成与发展国际金融学是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最初是作为国际贸易学的一部分而处于从属地位。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金本位时代,这个阶段的国际经济活动特征是以商品贸易为主。国际收支主要表现为外贸的差额。由于缺乏大量的国际资金流动,国际金融作为一门学科并没有得到确认,而是附属于国际贸易。当时国际金融学尚未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2.第二个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这个阶段,国际资本流动或是外汇交易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过去相比,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包括证券流动在内的一般的资本流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崛起。另一方面是由于战争赔款引起的大量资金流动。3.第三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70年代初,国际金融交易量、资金流动量、国际金融的合作都增加了,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在国际收支、汇率、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国际储备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国际金融作为一门学科已经独立出现。4.第四个阶段是70年代初以来至今---这30年间,国际金融局势变化很大,因此国际金融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1)汇率变化的解释和预测(2)关于危机的理论(3)关于国际收支的研究(4)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开放、外汇管制、汇率制度、金融危机等问题(5)开放宏观经济学与国际政策协调的研究七、本课程的国情基础1.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具有世界影响2011年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如图国家GDP(亿美元)人均GDP(美元)国家GDP(亿美元)人均GDP(美元)美国2431638818中国731855445巴西2476712594日本5867245903意大利2194836116德国3570643689印度184801489法国2773042377加拿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2011年世界主要国家当期价格计算的GDP比较3.中国的自然资源状况紧张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人口众多,最大的劣势是资源不足4.中国人口众多(1)中国每年都会有大量适龄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需要经济以较高速度增长才能吸收劳动力就业,但与此同时,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会带来劳动密集程度的下降,从而影响就业。(2)劳动力就业要求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配套,从而增加了对现有资本、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3)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居民的福利水平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仍难大幅度提高。5.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以外延型增长为主经济发展初期,资金短缺、设备落后、劳动力富裕,采取出口导向策略,币值低估,经济以外延方式增长大量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品加工出口污染环境;消耗能源;廉价雇佣农村劳动力,不利于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生活水平提高;低价出口,获利甚微,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2003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比美国高2.3倍,比欧盟高4.5倍,比日本高8倍,比印度还高0.3倍。目前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相当于美国的60%,但经济总量仅相当于美国的比例不到15%。能源间接出口巨大。我国2006年万元GDP综合能耗1.21吨标准煤。如果以此作为出口商品的平均能耗,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14217.7亿元,则净能源间接出口将近2.5亿吨标准煤,当年国内总能源消耗为24.6亿吨标准煤。约占10%。6.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经济交流原燃材料进口依赖——高价进口大量能源、矿石等需要较大的国际市场承接我国是人口大国,1/4的世界人口的脱贫很难靠其他3/4的人口的消费来解决过多的贸易顺差导致贸易摩擦受国际市场波动冲击较大: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四、研究中国的国际金融要注意的问题1.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应当是经济增长条件下的目标,即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必须伴随着供给和需求水平的同步提高,国际收支的平衡或可持续必须以国内经济增长为前提,维持内外均衡不能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2.我国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不足的国家,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应当注意本国资源的节约和外国资源的利用。在维持外部平衡时,应当注意进出口产品的结构,采用产业政策、汇率政策等手段引导国内资源的节约。3.我国适龄劳动力丰富并且在未来若干年内仍将增长,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既是要素充分利用的要求,也是社会稳定和福利水平提高的要求。由于大量劳动力在涉外经济领域工作,对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调整需要考虑到就业水平的维持。4.长远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应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现阶段对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追求,应当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所考虑,追求内部均衡与外部平衡同时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