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第1页
历史学基础(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第2页
历史学基础(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第3页
历史学基础(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第4页
历史学基础(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基础(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单项选择题2.名词解释3.史料分析题6.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于()年决定,从第二年起停止一切科举,结束了延续千年的科举制。A.1905B.1906C.1907D.1908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清末教育制度的改革。此题一定要注意时间点的区分。清政府于1905年9月决定,自1906年起停止科举制度。知识模块: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2.促成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是()。A.洋务派与保皇派论战B.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C.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D.问题与主义之战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传播西方先进制度、社会学说,唤醒了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觉醒,其与顽固派的论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知识模块: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法形成于()。A.太平天国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维新运动时期D.新政时期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代表性思想。知识模块: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4.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学校是()。A.北洋学堂B.福州船政学堂C.江南水师学堂D.京师大学堂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近代军事。洋务运动期间在福州马尾港设立“求是堂艺局”,最初是专门为福建船政培训人才而设,后来发展成为福建船政学堂。船政学堂成立之初,即聘用外国教师教授造船、航海等专业知识,它是近代中国成立最早的军事学校。知识模块: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5.在会党的发展中,真正实现了革命党人和会党结合的是()。A.青帮B.红帮C.兴中会D.光复会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会党与近代革命。兴中会成立后,发动广州起义就是主要依靠会党。知识模块: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6.1811年在广州出版了第一本西文书籍,揭开西学东渐序幕的是()。A.约翰逊B.林乐知C.马戛尔尼D.马礼逊正确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西学东渐。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他在华25年。在许多方面都有首创之功。他在中国境内首次全译《圣经》,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中国首位基督新教传教士。是揭开西学东渐序幕的第一人。知识模块: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7.詹天佑自主设计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是在()。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清末新政时期D.预备立宪时期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中国近代工业。1905一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铁路修建的垄断。知识模块: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8.中国第一次选派留学生是()。A.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期间C.清末新政时期D.预备立宪时期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对西方的学习。洋务运动期间,为了更好地向西方学习,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建议清政府派遣留学生,1872—1875年,先后有四批学生派往美国。知识模块: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9.在19世纪“实业救国”运动中,中国并没有因此走上富强,根本原因是()。A.资金少B.技术落后C.受到清政府和外国资本的压迫D.社会动乱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近代实业的发展。19世纪兴起的“实业救国”在清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最终仅仅流于形式而已。知识模块: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10.正式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将教育体制纳入国家政务的是()。A.废除科举制B.创办京师大学堂C.颁行《癸卯学制》D.创办京师同文馆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近代教育。在近代教育史上,清政府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将学制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并详细规定管理体制。清政府推行的这种制度,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和教育宗旨的确立。知识模块: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11.近代工业有所谓的“南张北周”,其中“北周”指()。A.周馥B.周叔弢C.周汝昌D.周学熙正确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近代工业发展。“南张北周”中,“南张”指状元实业家张春;“北周”是指周学熙,曾任北洋政府财务总长。知识模块: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12.下列不属于粱启超的新史学思想的是()。A.斥责封建史学为帝王家谱B.认为社会不断进化C.批判近代西方史学理论D.《中国史叙论》与《新史学》的撰写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近代史学。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新史学的代表。他批判传统的史学观,斥责封建史学为帝王家谱,吸收近代西方文学史学理论,撰写了大量史学文章。其中《中国史叙论》与《新史学》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诞生。知识模块: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13.预备立宪正确答案:预备立宪是清末仿行资产阶级宪政的活动。主要过程:1905年派遣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6年9月1日颁布《宣示预备立宪上谕》;1908年7月颁布《咨议局章程》,筹设各省“采取舆论”的咨议局,同年8月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期,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9年8月颁布《资政院章程》,开始正式筹设资政院,1910年10月召开资政院第一次常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又颁布《重大信条十九条》。解析:此题考查清末改革。答案中应当指出预备立宪的性质、过程、标志性事件等。知识模块: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14.皇族内阁正确答案:皇族内阁是清末预备立宪过程中成立的以满族皇族为主的责任内阁。1911年5月,清廷发布内阁官制和任命总理、协理大臣以及各部大臣的上谕,宣布裁撤军机处、旧内阁和会议政务处,任命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任内阁协理大臣,组成责任内阁。但在内阁13名成员中,竟有9名满人,汉人只占4名;而且在9名满人中,皇族竟然又占7名。皇族不仅充当了国务大臣,而且居于领导和多数地位。因而,这一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解析:此题考查预备立宪的细节。答案中应当指出皇族内阁的性质、具体过程等。知识模块: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15.清末新政正确答案:清末新政是1901—1905年清政府推行的改革。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宣布“变法”。4月21日,清政府成立了以奕劻为核心的督办政务处,包括李鸿章、荣禄等六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要员参与,推行“新政”。新政主要内容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停止捐纳卖官,裁汰各衙门胥吏差役;裁汰绿营防勇,编练新军;废弃旧式武科,停止乡会试及各省岁考,广设学堂;奖励工商业;准满汉通婚等。练兵筹饷是新政的中心内容。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解析:此题考查清末改革。答案中应当指出清末新政的性质、过程、主要内容以及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知识模块: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16.政闻社正确答案:政闻社是清末立宪派运动中成立的一个政治团体。1907年10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政闻社提出: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厘定法律,巩固司法权之独立;确立地方自治,规定中央地方之权限;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利。1908年2月,政闻社本部迁往上海,8月,被清政府查禁。解析:此题考查清末政治团体。答案中应当指出政闻社的性质、成立、主要政治诉求等。知识模块: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17.《奏定学堂章程》正确答案:《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是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的法令。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等奏拟,1904年清政府奏准颁布。1903年为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除规定学制系统外,还订立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及学校设置办法等,施行至辛亥革命即被废止。癸卯学制规定教育年限:小学为九年,中学五年,高等学堂及大学堂六至七年,入学年龄为六岁。该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它对近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解析:此题考查清末教育改革。答案中应当指出该学制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意义。知识模块: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史料分析题29-3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一、大清帝国之皇统,万世不易。二、皇帝神圣,不可侵犯。三、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四、皇帝继承之顺序,于宪法规定之。五、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皇帝颁布之。六、宪政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七、上院议员,由国民于法定特别资格公选之。八、总理大臣由国会公选,皇帝任命。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推举。皇帝任命。皇族不得为总理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官。九、总理大臣受国会弹劾,非解散国会,即总理大臣辞职,但一次内阁,不得解散两次国会。十、皇帝直接统率海陆军,但对内使用时,须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十一、不得以命令代法律。但除紧急命令外,以执行法律,及法律委任者为限。十二、国际条约,非经国会议决,不得缔结。但宣战媾和,不在国会会期内,得由国会追认之。十三、官制官规,定自宪法。十四、每年出入预算,必经国会议决,不得自由处分。十五、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概依国会议决。十六、皇室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十七、国务员裁判机关,由两院组织之。十八、国会议决事项,由皇帝宣布之。十九、第八条至第十六各条,国会未开以前,资政院适用之。问题:18.此段材料出自哪一文件?正确答案:《十九信条》,全称《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涉及知识点: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19.试述此文件及其意义。正确答案:这是1911年清政府为挽救危局而颁布的修改宪法的谕令。1911年,资政院草拟改宪的“十九信条”,11月3日批准颁发。主要内容包括: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制;国会有制定宪法、改宪、选举内阁总理大臣、宣战、媾和及决定财政等权力;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皇室经费听由国会议决;皇帝权限和皇室大典由宪法规定。皇权虽有部分削减,但仍规定皇位世袭,皇帝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皇帝有权任命总理大臣和国务大臣,并统率海陆军。该信条于民众权利未有涉及,颁布后也未能挽救清廷覆亡的命运。解析:根据材料的条目以及内容可以判定其为清末预备立宪的《十九信条》。答案中应当指出其主要内容。知识模块: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论述题20.论述清末新政。正确答案:(1)清末新政的背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双重打击之下,在维新变法遭受挫折感的境况下,为了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并欺骗人民,在1901—1905年清政府推行的改革,史称“新政”。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宣布“变法”。4月21日,清政府成立了以奕勖为核心的督办政务处。包括李鸿章、荣禄等六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要员参与,推行“新政”。(2)新政的主要内容:①改革官制,裁并机构。1901年7月,清政府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列六部之前。1903年设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设农工商部)、练兵处(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1905年又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及詹事府(并入翰林院)、通政司等“冗衙”,并宣布裁汰胥吏差役、停止捐纳卖官、废除一些“陋规”“供应”等。自隋唐沿袭下来的传统的六部建制至此瓦解。②改革兵制。1901年,清政府停止武举,命各省筹建武备学堂。并决定裁汰20%~30%的绿营和防勇,建立按西方国家的营制、采用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的“常备军”。1904年,练兵处和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常备军”三十六镇,每镇官兵12500人。除袁世凯在1905年编成“北洋陆军”六镇外,各省大都没有完成计划,这些新编的“常备军”,泛称“新军”。而“新军”最终成为一支反清力量。这是统治者未曾预料的。③改革学制。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奖游学”。1902年起,改革科举,废八股,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选派学生出国留学。1902年,身为管学大臣的张百熙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重订学堂章程,制定了一套以日本教育为模式的学堂行政管理规章。1905年9月,清政府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随后命令各省学政专管学堂事务,并设立学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了,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举措。④奖励工商。包括为工商业的振兴立法、给予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以奖励。1903年商部成立前,清政府议订商律,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矿务章程》以及《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立法”和奖赏,在保障工商业者权益和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方面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⑤其他方面。清政府还发布了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3)新政的失败及其意义:清末新政的许多内容与戊戌变法大体相同,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清末新政不过是清政府的自救改革,而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一次革命。清末新政虽然在编练新军、鼓励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显得支离、敷衍、拖沓,缺乏总体目标和实施规划。而根本原因仍然在于封建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官制改革只是裁并一些旧衙门,增设一些新衙门,从朝廷到地方体现封建专制的整套统治机构,丝毫没有触动。这套机构所派生的种种弊端自然也无从消除。不少新政流于一纸空文。同时,财政的困难也限制着新政的推行。清政府早已入不敷出,《辛丑条约》订立后更是债台高筑。没有可靠的经费来源,新政的推行自然步履维艰。但是清末新政从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如学制改革,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输入;清末编练的新军最终成为颠覆清政府的一支重要革命力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奖励工商的政策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此题考查清末新政。答案中应当指出清末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清末新政的重要历史意义。知识模块: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21.论述晚清教育制度的改革。正确答案: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晚清教育制度的改革是同时进行的,晚清教育制度的改革主要经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三个时期,最终建立了中国近代教育制度。(1)洋务运动中的教育改革:兴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以“变器不变道”为特征,主要停留在器物层面的学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本身。①兴办新式学堂:新式学堂主要有外语、军事、技术三类。兴办外语学堂一方面是出于外交事务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向西方学习。兴办军事学堂主要是因洋务运动以求强为目的的表现。兴办技术学堂主要是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的机器、电讯、采矿等各方面的技术和器物为主,所以需要培养大量各种专门的技术人才。②派遣留学生:清政府主要派遣留学生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