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就需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优秀内涵,充分发挥其作用。农业生产将土壤、水分、空气、阳光等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古人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创造出天地人“三才”思想,形成了尊重自然、追求和谐天成的生态平衡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农业生产“不违农时”,因地制宜、因物制宜,用之有度、用养结合。在朴素的生态学思想指导下,中国传统农业形成了生态保护、物质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和技术体系,探索出适宜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历经千年而不衰。可以说,传统农业是生态农业的初始版本,为当前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以“家”为基础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传统农事知识的传播多依赖长者、父辈,而不是通过文字或书本,由此形成了尊重长辈的传统。与家庭生产相关的还有耕读传统。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说苑》中有“曾子衣敝衣以耕”的记载。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在中国,读与耕之两事,士与农之两种人,其间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士人和农民这两个传统社会的最主要阶层,通过耕与读达到相互流通。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家庭成员的经济利益高度一致,天然形成知识技术的共享机制,也不需要精准的劳动计量和监督。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仍然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但小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弘扬耕读传统对培育高素质农民,培养一支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农耕劳动具有社会性,古人在开沟或其他耕作劳动中通常需要两人一组进行协作,实行二人二耜并耕,即耦耕。耦耕后来泛指两人伴耕或集体劳动。在传统乡土社会,劳力相互调剂、畜力互助合作、生产共同体等形式繁杂的劳动合作广泛存在,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前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合作经营、集体经营是农村重要的经营方式,形成了“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等组织形式。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化,就要让农耕文化“活”起来,推进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这需要我们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和农民生活,鼓励优秀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拓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多元供给。(摘编自张灿强《从优秀农耕文化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材料二:产生于农耕文化的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其内聚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是中国社会凝聚与稳固的坚实基座,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根基。传统农耕文化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农耕生产方式,决定了聚族而居的农业生活形态。在宗族乡村中,宗族占据支配性地位,发挥总体性功能。乡村社会中的民众以宗族的方式结合,宗族构成乡土中国基本的集体组织形式,民众依靠宗族开展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宗族乡村中,个人、家庭、房支和宗族构成环环相扣的整体,从家到族具有内在关联性。中国宗族社会的文化底蕴,正在于以家为纽带的共同体的内聚、整合与应对变迁。农耕文化所形成的宗族伦理,是乡土中国的底色。宗族的日常伦理实践及其具体的运作机制,形成了乡村社会内部较为稳固的规范与结构,塑造了乡村社会的集体认同,由此建构起传统乡村社会的共同体图景。中国社会已从农耕文明转型为工业文明。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其关键就是宗族解体,分解为以亲子关系为主体的核心家庭。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传统社会与传统道德的整体性被打破,费孝通所揭示的“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扩展之途被斩断。当我们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希望重振传统伦理时,却发现核心家庭之上缺乏足够的人伦层次,无法承载传统伦理之厚重。传统伦理在现代社会失去了承载者,也就无法真正回到现代社会。即以孝道而言,在失去了宗族互助之后,一对夫妻既要朝九晚五地投身于繁忙的工作,还要抚养子女,面对四位老人的养老,实在力不从心。因此,可探索“拟宗族”的方式,以社区代宗族。目前城市中的商品房社区,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正可对应于明清宗族的同居共财。社区中的全体业主、村里的全体村民,事实上可以此为基础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我们可称之为“拟宗族”。将这一利益共同体建成基层互助组织,同时汲取传统宗族丰富的伦理层次,使传统伦理能够解决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让传统伦理真正回到现代社会。(摘编自周丹丹《农耕文化与共同体建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传统农耕文化对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并论及家庭在农耕文化中的重要地位。B.材料一认为,中国传统农业中“不违农时”、因地制宜、用之有度等生产方式,与现代生态农业的特征契合。C.材料一引用梁漱溟的话语,表明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传统社会中的士人和农民能够通过耕与读相互流通。D.材料二认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共同体图景的建构,离不开乡村社会的集体认同,而这种认同基于宗族的支配性地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这既有助于农事知识的共享传递,也能免去对劳动进行计量与监督。B.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宗族产生于农耕文化,是一种地缘与血缘共同体,是对古代中国社会发挥总体性功能的集体组织形式。C.中国社会已转型为工业文明,传统宗族解体,分解成的核心家庭之上的人伦层次不足,导致传统伦理无法真正回到现代社会。D.当今社会,一对夫妇在工作和抚养子女的同时,恐怕难以兼顾赡养双方老人,这种孝道困境正是未建立“拟宗族”共同体的结果。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公元前三世纪,在蜀郡守李冰的组织下,当地人民同心协力,耗时八年,终于建成了水利工程都江堰。B.双季晚稻遇到暴雨洪涝,农民迅速抢排积水,并适当保持浅水层,以防止雨后升温过快造成秧苗枯死。C.唐末五代章仔钧所作的《章氏家训》中提到:“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D.先秦典籍《荀子·富国》中写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4.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蕴含哪些优秀的思想观念?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二者的意图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荷花淀孙犁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你看,说走就走了。”“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拴马桩也不顶事了。”“不行了,脱了缰了!”“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白粉子在我家影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哎呀!那边过来一只船。”“哎呀,日本!你看那衣裳!”“快摇!”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大船追得很紧。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漫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水生追回那个纸金,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者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好像带着很大的气。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得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你们干什么去来呀?”水生的女人说:“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可是,任务已经完成,该回去晒晒衣裳了。情况还紧得很!”战士们已经把打捞出来的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准备转移。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噘着嘴说:“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儿我也不怕!”“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位妇女商量探夫的场面将她们藕断丝连、想念亲人的心境和盘托出,分明是儿女情长,却稚拙地想遮掩羞涩;因身份不同,性格有别,她们的语气又各不相同。B.“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水声一声紧似一声,与前面“船两边的水,哗,哗,哗”的舒缓均匀形成对比,表现出女人们的沉着镇定,临危不乱。C.由“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中“才”字,既可见出她们的水性之好,又可见出女人们意外遭遇战事时的胆怯,这与下文水生说的“一群落后分子”相映衬。D.战斗胜利后,水生把装着饼干的纸盒丢在女人们的船上,女人们将掉在水里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战士们,细节传神,亲人间似嗔实喜、似怨实爱的情感跃然纸上。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生嫂们的活动贯穿全文的始终,是小说的主线;地区队的行动大都是侧面交代,仅在伏击相会的高潮处交叉,接着又分开进行。B.小说的人物语言富有诗意,在补充交代故事内容,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的同时,增添了小说的诗情画意。C.小说虽以抗战生活为题材,但并未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而是以小见大,将笔墨集中在平凡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D.小说侧重描写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白洋淀妇女,彰显她们作为自我、作为妻子、作为抗日战士的不同的形象风貌。8.文中画横线的这段景物描写文字具有暗示意味,请对此作简要分析。9.有人认为,赵树理和孙犁虽都以描写农村生活为题材,但在人物表现上侧重点不同:赵树理侧重探索农民在历史变革中的“变”,而孙犁侧重歌颂人民群众自觉成长的“变”。请联系《小二黑结婚(节选〉》中的人物“三仙姑”和本文的妇女群像,谈谈你对上述说法的理解。二、文言小题10.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离骚》)尤,责备,责骂;与成语“以儆效尤”中的“尤”字,含义相同。攘,容忍;与成语“攘外安内”中的“攘”字,含义不同。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公姥,公公和婆婆,这里是偏义复词,单指婆婆;类似的用法,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中的“作息”,单指“作”。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这里可译为“我”。C.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名世,名显于世。伯仲,本为古代兄弟间排行的次序,伯指排行第一的,仲指排行第二的;这里用其比喻义,指不相上下。D.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脊轩志》》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全句的意思是,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宅子内外设置了许多矮小的门墙,这样的门墙到处都是。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

翟王子羨臣于景公,以重驾,公观之而不说也。嬖人婴子欲观之,公曰:“及晏子寝病也。”居围中台上以观之,婴子说之,因为之请曰:“厚禄之!”公许诺。晏子起病而见公,公曰:“翟王子羨之驾,寡人甚说之,请使之示乎?”晏子曰:“驾御之事,臣无职焉。”公曰:“寡人一乐之,是欲禄之以万钟,其足乎?”对曰:“昔卫士东野之驾也,公说之,婴子不说,公曰不说,遂不观。今翟王子羨之驾也,公不说,婴子说,公因说之。为请,公许之,则是妇人为制也。且不乐治人,而乐治马,不厚禄贤人,而厚禄御夫。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今君一诸侯无能亲也,岁凶年饥,道途死者相望也。君不此忧耻,而惟图耳目之乐,不修先君之功烈,而惟饰驾御之伎,则公不顾民而忘国甚矣。君苟美乐之,诸侯必或效我,君无厚德善政以被诸侯,而易之以僻,此非所以子民、彰名、致远、亲邻国之道也。且贤良废灭孤寡不振而听嬖妾以禄御夫以蓄怨与民为雠之道也。”公曰:“善。”遂不复观,乃罢归翟王子羡,而疏嬖人婴子。(选自《晏子春秋·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材料二: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已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非攻、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录之儒家中。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也,为是书者,墨之道也。(选自柳宗元《辩(晏子春秋)》)1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且贤良废A灭B孤寡C不振D而听嬖妾E以禄御夫以蓄怨F与民G为雠之道也。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说,高兴,喜悦,与《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中的“说”词义相同。B.归,使之归,黜退,与《项脊轩志》“吾妻来归”中的“归”词义不相同。C.徒,门徒,与《过秦论》“乐毅之徒通其意”中的“徒”词义不相同。D.书,可指书信,也可指装订成册的著作,文中指后者,即《晏子春秋》。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王的儿子翟羡靠擅长驾车当了景公的臣子,因为景公和婴子都喜欢观看他驾车,就给一了他优厚的俸禄。B.晏子敢于进谏,借用当年桓公虽然领土狭小,但是整顿法纪,推广政教,从而称霸诸侯的行为指责景公。C.有人说《晏子春秋》是晏子所写,其他人续编的;也有人说是晏子的后代所写,柳宗元却不认可这些说法。D.墨子崇尚节俭,晏子也是依靠节俭而闻名的。柳宗元认为墨子门徒对晏子怀有尊敬之感,跟这个原因有关。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君一诸侯无能亲也,岁凶年饥,道途死者相望也。(2)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渔家傲欧阳修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①争花好。花不能言惟解笑。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车马九门②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③。丹禁④漏声衢鼓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注】①红粉:女性化妆用的脂粉,此处代指美女。②九门:古制,天子居所有九门。此处代指京城。③长安道:此处代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街道。④丹禁:帝王所居的宫禁,用红色涂料涂墙,故称“丹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暖日迟迟花袅袅”交代了时间,描绘了春暖花开之景,为青年男女出游赏花做铺垫。B.上片描写青春男女在春花绽放的大好时光中倾壶畅饮的场景,也暗写了词人的人生感怀。C.禁城传过来的滴漏声和街上报时的更鼓声,“催”着日出日落,“催”字运用了拟人手法。D.词的上片笔调轻快,下片则显得沉重,上下两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矛盾的心理。16.“长安城里人先老”一句传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五、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

”两句,运用互文、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屈原抓紧时间勤勉修德的人生追求。(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如实报告了祖孙二人的年龄,其目的在于说明“

”,为下文提出奉养祖母终老作铺垫。(3)在古典诗词中,“空”字入诗,时有所见,它不仅常用来描摹具体物象的形态状貌,如“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还可以具体地传达人的抽象的心理情绪,如“

”。六、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所居住的城市,总是种花不见花,种草不见草。花开了被人掐了;草种上了就旱死了,被当作羊和兔的饲料割了。种草时节,我常常看见园林工人从卡车上卸下昂贵的草皮铺在路边,铺在大大小小的街心花园。①然而草的命运仍如从前,②居民们一次次企盼,③又一次次落空。④好像连园林工人对这个城市能否绿起来也失去了信心。我的楼前就有一小片建楼时被遗忘的残砖碎瓦、白灰和黄沙。一年、两年地铺陈在那里。春天的干风、夏日的暴雨、严冬的积雪,使它们变得更加狼藉。人们想绕着走却绕不过,鞋底沾满黄土、沙粒,进楼时脚在楼门口的水泥地面上用力搓,和邻里一起抱怨着:这土,这沙子,这白灰。搓一阵,抱怨一阵,走进家来照样踩脏地板,桌椅和阳台上照样蒙着细灰尘。那片瓦砾只给人带来了怨天尤人的烦躁和一脸怒气,隔断了人们在平和心境下的正常交流。人们盼着这块地方绿起来。我常想,那些绿色的大小花园便是一个城市的大小客厅吧,很少有人坐在舒适的客厅里面带怒气。有一年楼前的碎砖烂瓦终于被清除了,

。当年草皮就遮盖了地面,园中还盛开了月季、串儿红、人面花。碧绿茁壮的松墙将花园圈住,

。总之,它变成了一个居民小区内地道的街心花园。18.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语句分别是①

(A.光秃秃的黄土地上植了草皮,撒下了花籽B.人们在光秃秃的黄土地上植了草皮,撒下了花籽)②

(C.几株龙盘槐像一把把绿色的伞,错落其问,为人挡雨,也为人蔽日D.几株龙盘槐错落其间,像一把把绿色的伞,为人挡雨,也为人蔽日)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最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请简要分析选文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关联词“却”的表达效果。21.下面三位作家对卢沟桥的描述(楷体字部分)各有不同,请任选二人,分别作出评论。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25个字,句子简洁流畅。北京的景点数不胜数,不过让谢冰莹印象最深刻的是卢沟桥:“桥长二百四十步,下分于一个大洞,两旁各有一百四十二根石栏雕柱;每一根石柱上,蹲着一个大石狮子,大狮的身上,有的背着三个小狮,有的手里抱一个,胸前伏一个,脚底下踩一个。每个狮子的形态或仰或卧,或笑或怒,都各有不同,惟妙惟肖。”卢沟桥,不仅是中国精湛桥梁技艺的见证者,也是中国沧桑历史的见证者;“中国底大石桥每能使人叹为鬼斧神工,卢沟桥底伟大与那有名的泉州洛阳桥和漳州虎渡桥有点不同。论工程,它没有这两道桥底宏伟,然而在史迹上,它是多次系着民族安危。”(许地山)卢沟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单以‘晓月’形容卢沟桥之茫,据传说是另有原因:每当旧历的月尽头,天快晓时,下弦的钩月在别处还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桥上,他偏先得清光。”(王统照)七、整本书阅读22.“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之一,请简要概括这场风波中,晴雯、探春所表现出的个性的相同点和不同处。八、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道德底线是指做人不可逾越的最低道德警戒线,是规范人的言行的最低道德要求。在我们的成长旅程中,师长常常告诫我们:做人行事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但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2.C

3.B

4.①尊重自然、追求和谐天成的生态平衡观念/生态学思想。②尊重长辈。③耕读并重。④互助合作。

5.①材料一:意在表明在当今的乡村振兴中应传承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优秀内涵,助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或“助力当前农业的绿色转型”),培养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继续发展“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合作经营方式。②材料二:意在表明在当下中国,可借鉴传统农耕文化中的宗族形式,在社区构建“拟宗族”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基层互助让传统伦理真正回到现代社会。【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表明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有误。由“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在中国,读与耕之两事,士与农之两种人,其间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士人和农民这两个传统社会的最主要阶层,通过耕与读达到相互流通”可知。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也能免去对劳动进行计量与监督”有误,由“也不需要精准的劳动计量和监督”可知,选项程度夸大。B.“古代中国社会”有误,由原文“古代中国乡村社会”可知,选项扩大范围。D.“这种孝道困境正是未建立‘拟宗族’共同体的结果”有误,由“即以孝道而言,在失去了宗族互助之后,一对夫妻既要朝九晚五地投身于繁忙的工作,还要抚养子女,面对四位老人的养老,实在力不从心。因此,可探索‘拟宗族’的方式,以社区代宗族”可知,选项逻辑关系有误。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就需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优秀内涵,充分发挥其作用”可知,材料一观点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B.讲的是农民抗灾保苗,不能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由“农业生产将土壤、水分、空气、阳光等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古人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创造出天地人‘三才’思想,形成了尊重自然、追求和谐天成的生态平衡观念”可知,尊重自然、追求和谐天成的生态平衡观念。由“在生产过程中,传统农事知识的传播多依赖长者、父辈,而不是通过文字或书本,由此形成了尊重长辈的传统”可知,尊重长辈。由“农耕劳动具有社会性,古人在开沟或其他耕作劳动中通常需要两人一组进行协作,实行二人二耜并耕,即耦耕。耦耕后来泛指两人伴耕或集体劳动”可知,耕读并重。由“在传统乡土社会,劳力相互调剂、畜力互助合作、生产共同体等形式繁杂的劳动合作广泛存在,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知,互助合作。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由“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就需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优秀内涵,充分发挥其作用”“当前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合作经营、集体经营是农村重要的经营方式,形成了‘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等组织形式”等可知,材料一意在表明在当今的乡村振兴中应传承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优秀内涵,助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或“助力当前农业的绿色转型”),培养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继续发展“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合作经营方式。由“传统农耕文化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农耕生产方式,决定了聚族而居的农业生活形态”“目前城市中的商品房社区,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正可对应于明清宗族的同居共财。社区中的全体业主、村里的全体村民,事实上可以此为基础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我们可称之为‘拟宗族’。将这一利益共同体建成基层互助组织,同时汲取传统宗族丰富的伦理层次,使传统伦理能够解决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让传统伦理真正回到现代社会”等可知,材料二意在表明在当下中国,可借鉴传统农耕文化中的宗族形式,在社区构建“拟宗族”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基层互助让传统伦理真正回到现代社会。6.C7.B

8.①将一望无际、密密层层的大荷叶比作“铜墙铁壁”,暗示伏击战即将发生,含蓄表现了抗日军民众志成城,必将消灭一切来犯之敌。②将“粉色荷花箭”比作“哨兵”,暗示白洋淀里外柔内刚的女性将成长为守护、捍卫家园安宁的抗日战士。

9.①三仙姑由好逸恶劳、专制迷信、自私冷漠转变成远离迷信、会反省自己的农村妇女形象,她的转变是因为革命不断深入农村,个人受到领导教育,得到“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势力”的正确观念的熏陶(或:有了心理依附和安全感)。②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能够成长为勇敢机智、追求进步的抗日战士,虽与丈夫的激励带动、革命力量的吸引不无关系,但更多的是自觉的行为选择。【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又可见出女人们意外遭遇战事时的胆怯,这与下文水生说的‘一群落后分子’相映衬”错,表现女人们意外遭遇战事时的胆量,更在于体现她们水性之好,为后文女人说“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做了不动声色的伏笔。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人物语言富有诗意”“增添了小说的诗情画意”错,作者善于运用平原地区农村生活的口语。增添了小说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10.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以儆效尤”的“尤”,为“过错”。成语“以儆效尤”的意思是,用严肃处理坏人坏事的办法来警诫学做坏事的人。成语“攘外安内”中的“攘”字意思是排除。攘外安内: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句意:心灵受屈精神压抑啊,强忍指责把侮辱承担。故选A。11.BDF12.A

13.A

14.(1)现在您不能让一个诸侯亲附,年成不好,道路饿死的人随处可见。(2)又经常地提到墨子听说了晏子的学说夺奖他的事情,这些就更明显地证明了这一点。【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况且贤良的人被废弃,孤儿寡如得不到救济,却听信宠妾的话增加赶车人的俸禄,从而加深人民的怨恨,这是与人民为敌的行为。“贤良废灭”与“孤寡不振”句式对称,句意相关,中间和后句末尾BD处断开;“与民为雠之道也”,判断句,单独成句,F处断开。故BDF三处需要断句。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错误。通“悦”,高兴,喜悦。/通“脱”,解脱。句意:婴子看了以后很喜欢。/男人陷入对爱情的沉迷里,还可以解脱出来。B.正确。使之归,黜退。/女子出嫁。句意:罢免黜退了翟王的儿子翟羡。/我的妻子嫁到我家。C.正确。门徒。/之类人。句意:我怀疑《晏子春秋》是由墨子信徒里的齐国人所著。/有乐毅这一类的人沟通他们(国君)的想法。D.正确。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都喜欢”错误,原文有“婴子说之,因为之请曰:‘厚禄之!’公许诺”,景公并不是真喜欢,而是因为婴子喜欢才给他的俸禄。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亲”,亲附;“岁凶年饥”,年成不好;“相望”,随处可见。(2)“道”,学说、主张;“称”,称赞、夺赞;“显白”,明显地证明。参考译文:材料一:瞿王的儿子翟羨靠能用十六匹马驾车当了景公的臣子,景公看他驾车,很不高兴。景公的宠妾婴子想要观看,景公说:“等晏子有病卧床不起的时候。”站在园子里的高台上来观看,婴子看了以后很喜欢,于是就替翟美请求说:“给他优厚的俸禄。”景公答应了。晏子病愈后谒见景公,景公说:“翟王的儿子翟羡驾车,我很喜欢,让他驾给你看看吗?”晏子说:“驾驭车马的事,不在我的职权范围之内。”景公说:“我对他驾车感到很高兴,想要给他万钟俸禄,大概够了吧?”晏子回答说:“过去卫国人姓东野的驾车,您很喜欢,可是婴子不喜欢,您也说不喜欢,于是就不再看他驾车。现在翟王的儿子翟羡驾车,您不喜欢,可是婴子喜欢,您于是也就喜欢了。婴子替他请求俸禄,您就答应了,那么,这就是被妇人制约了。况且不乐于治理人民,却喜欢调理马匹;不给贤德的人优厚的俸禄,却给赶车的人优厚的俸禄。从前我们的先君齐桓公的领土比现在狭小,他整顿法纪,推广政教,因而称霸诸侯。现在您不能让一个诸侯亲附,年成不好,道路饿死的人随处可见。您不以此为忧,不以此为耻,却只顾贪图享乐;不继承先君的功业,却只讲求驾驭车马的技巧,那么,您不关心百姓疾苦、忘掉国家盛衰也太过分了。您如果以此为美的以此为乐,诸侯一定有人效法我们,您没有淳厚的道德、美好的政治施加于诸侯,却用邪僻的行为来影啼他们还不是爱民如子、使名声显赫、使远人归附、使邻国亲近的办法。况且贤良的人被废弃,孤儿寡如得不到救济,却听信宠妾的话增加赶车人的俸禄,从而加深人民的怨恨,这是与人民为敌的行为。”景公说:“您说的好。”景公于是不再观看驾车,罢免黜退了翟王的儿子翟羡,而且疏远了婴子。材料二:司马迁读了《晏子春秋》,认为(它)写的很好,却不知道它成书的原因。有的人说:(《晏子春秋》)是晏子写的,由后人续接它。有的人说:(《晏子春秋》)是晏子的后代写的。(这两种观点我认为)都是错误的。我怀疑《晏子春秋》是由墨子信徒里的齐国人所著。墨家提倡节俭,晏子因节俭在世中名传已久,所以墨子的信徒根据他的行事方式,用提高晏子学说的方式来从事自己的学说。况且《晏子春秋》的很多内容都在讲“尚同”“兼爱”“非乐”“非攻”“节用”,反对隆重的葬礼和长久的戴孝之类,都是出自墨子的学说。反对孔子,喜欢谈论鬼事;“

非儒”“明鬼”,也都是出自墨子的学说。(《晏子春秋》里)又有不少地方说是墨子听到了这种学说大加称赞,这已经是十分明显的了。刘向、歆,班彪、固父子,都将《晏子春秋》收录到儒家的著作中。这几个人不详细查询考证,错的实在太离谱了。如果不是齐国的人是不能详细地写出这些事,如果不是墨子的信徒这话也不会说到这种地步。以后收录诸子书的人,应当将《晏子春秋》列在墨家(的著作)。这不是因为晏子是墨家的人,而是因为写书的人,用的是墨家观点。15.D16.①慨叹时光无情、人生易老。②劝诫那些在京城为名利奔波的“行人”珍惜美好时光。③抒发词人对不自由的官场生活的厌倦、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突出词人的矛盾心理”错,词上、下片有对比,但没有表现词人的矛盾心理。词上片写青年男女春天踏青时开怀畅饮、享受人生的情景,表现了词人的向往之意,自然引出下片词人慨叹人生易老,进而抒发了对官场的厌倦之情。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要理解“长安城里人先老”一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就得抓住“长安城”这个特定的地点。面对长安城里人“扰扰”的情景,词人就劝“行人莫羡长安道”,可见长安城并不是容易安生之地,人们在京城里得为名利奔波;这也暗示了词人对这种生活的不满与厌倦。而这些都是由上片青年男女的欢乐场景引发的。“车马”二句笔锋一转,写京城虽然车水马龙,往来客商,纷纷扰扰,但行人不要羡慕京城此般繁华热闹。欧阳修久居京城,繁华上面涌动着的名利之争让词人不禁生出如此感慨,劝诫那些在京城为名利奔波的“行人”珍惜美好时光。而此时,词人听着禁城传来击鼓报时的钟声和铜壶滴漏声,这“催”着日出日落的声音,让词人深刻体会到时间在无情流逝,慨叹时光无情、人生易老,伤时伤逝之感油然而生。“长安城里人先老”,京城的人们会先衰老的,这一深沉的慨叹,包含着对那些为名为利在京城奔波的“行人”的劝诫,也饱含着这位几经宦海沉浮对不自由的官场生活的厌倦、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如今身居高位却中年白发体衰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感慨。17.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屈原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搴”“阰”“莽”“蓟”“榭”。18.①A②D19.③,在“又一次”前添加“企盼”。④,将“能否”改为“能(能够)”。

20.①将人们想绕着走的心理和不能绕过的现实连接在一起②突出了常年堆砌的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