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预习资料_第1页
列夫托尔斯泰预习资料_第2页
列夫托尔斯泰预习资料_第3页
列夫托尔斯泰预习资料_第4页
列夫托尔斯泰预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预习资料列夫·托尔斯泰预习资料一、作家作品: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巨匠,以其深刻的文艺评论著称。他的作品包括《早年的经历》、《象棋的故事》、《罗曼·罗兰传》及《巴尔扎克传》等。本文摘自其著作《三作家》。二、关于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文学的泰斗,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出身于显赫的贵族家庭。幼年丧母,九岁又失去父亲,他在贵族式的教育中成长。在高加索的岁月里,他开始了文学创作,其作品陆续发表于《现代人》杂志。婚后,他享受了一段平静和谐的生活,但19世纪70至80年代的社会动荡和大饥荒深刻影响了他,促使他放弃了贵族阶级的生活,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转向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自此,托尔斯泰摒弃了奢华,亲自耕种、制鞋,为农民建造房屋,坚持简朴生活,吃素持斋。他的文艺观念也随之改变,对自己过去的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称之为“贵族的游戏”,并将创作重心转向论文和政论。1910年11月,他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途中患肺炎,于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根据他的遗愿,遗体被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没有墓碑和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界上最美的坟墓”。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包括《战争与和平》、《复活》及《安娜·卡列尼娜》等。【关于列夫·托尔斯泰(陈燊)】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文学巨匠,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家族历史悠久,可追溯至16世纪,远祖曾获彼得一世的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曾参与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军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居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全家迁至喀山。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教育。1844年,他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学习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志在成为外交官。然而,期末考试成绩不佳,次年转至法律系。他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深受卢梭思想及其人格魅力的影响,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在大学期间,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他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嫁妆产业,在兄弟分产时归他所有,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回到庄园后,他试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但由于农民的不信任而未能成功。1849年4月,他前往彼得堡参加法学士考试,仅考了两门课程便突然回家。同年秋天,他为农民子弟创办了学校。11月起,他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名义上任职,次年12月晋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然而,他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4月底,他随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前往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与了对山民的战役,后以“四等炮兵下士”的身份在高加索部队服役两年半。尽管表现出色,但他的晋升也得益于亲戚的帮助。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爆发后,他自愿调往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担任炮兵连长,并参与了该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这些战役中,他见证了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深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了《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11月,他来到彼得堡,作为新晋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逐渐结识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在这里,他被视为一个不谙世故和放荡不羁的怪人,他对荷马和莎士比亚的不喜爱也引起了众人的惊讶。不久,他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相识,但不同意后者的文学见解。当时,德鲁日宁等人提倡所谓的“优美艺术”,反对所谓的“教诲艺术”,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张的暴露文学。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何艺术都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至1859年,他与《现代人》杂志决裂。1856年底,托尔斯泰以中尉军衔退役。次年年初,他游历了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他对法国的“社会自由”表示赞赏,而巴黎断头台的一次行刑情景则让他深感厌恶。在瑞士,英国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了他的极大愤慨。这次出国旅行扩大了他的文学艺术视野,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落后的清醒认识。对于50至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极其矛盾。早在1856年,他曾起草方案,计划通过代役租等方式解放农民,并在自己的庄园试行,但由于农民不接受而未能实现。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却认为根据“历史的正义”,土地应归地主所有,同时因地主面临的是要性命还是要土地的问题而深感忧虑。他不同意自由主义者、斯拉夫派乃至农奴主顽固派的主张,也看到了沙皇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虚伪性质,但又反对以革命手段消灭农奴制,幻想着寻找自己的道路。由于无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他曾试图在哲学和艺术中逃避现实,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的逝世,他的悲观情绪更加深重。1859至1862年间,他几乎停止了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创办了20多所学校,并研究了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访问了德、法、意、英和比利时等国的学校。后来,他创办了《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这些活动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此外,在农奴制改革中,他作为本县的和平调解人,在调解地主和农民的纠纷时,常常同情农民,这招致了贵族农奴主的敌视。1862年7月,他在外出时,家中遭到了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这段时间他思想上所受的冲击以及因频繁接触农民而接受的一些看法,成为他世界观转变的契机和开端。1856年夏至1857年冬,托尔斯泰曾一度倾心于邻近的瓦·弗·阿尔谢尼耶娃,之后又多次尝试婚姻,但都未能成功。1862年9月,他与御医、八品文官安·叶·别尔斯的女儿索菲亚·安德列耶夫娜结婚。在他的一生中,他的夫人不仅为他操持家务,管理产业,还为他抄写手稿,例如《战争与和平》就抄写了多次。然而,她未能摆脱世俗偏见,过多地为家庭和子女利益着想,无法理解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的思想。夫妻之间的不和造成了家庭悲剧。新婚之后,革命形势逐渐转入低潮,托尔斯泰也逐渐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机。他远离社交,安居庄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