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_第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_第2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_第3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_第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这个主

题编排。主要由《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和《牛郎织女(二)》三篇文章,一个

语文园地,一次口语交际,一次读书吧组成。目的是让同学们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能

够创造性地复述民间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编写故事。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本单元所选的3篇课

文都是民间故事,篇幅稍长,语言比较平实。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了解课文

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概括课文内容,学习列小标题,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创造性复述

课文。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是讲民间故事,讲清楚细节,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配上相

应的动作和表情。“习作”是缩写故事,是对民间故事进行缩写,缩写的时候不要破坏

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语文园地”可以通过分享、体会、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积

累有新鲜感的语句和古诗,学会把相关情节说得更具体。“快乐读书吧”则是通过读古

今中外的民间故事,让学生感受民间故事的神奇魅力。

《猎人海力布》一文中,通过“救小白蛇”“要宝石”“听鸟语”“劝乡亲”“变

石头”这几个故事体现出海力布善良、勇敢、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牛郎

织女(一)》则通过详细介绍牛郎认识织女的过程,表现出牛郎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的特

点以及织女心灵手巧、渴望自由的美好愿望。《牛郎织女(二)》通过描述织女跟王母娘

娘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体现出王母冷酷自私、凶恶霸道的特点以及织女渴望自由

的真情和勇敢。

三、学习目标

1.认识本单元24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挨”会写32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以故事中人物的口吻讲故事;能丰富情节,把简略的地方讲具体,并能配上相应

的动作和表情。

4.掌握故事内容,能根据需要,简要介绍故事。并试着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5.能缩写民间故事,做到内容完整、情节连贯、语句通顺

6.产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以及世界各地民间故事,感受阅读民间故事的快乐,了解

民间故事的特点,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7.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所描绘的精彩故事情节,学习人物美好的精神品质。引

导学生讲述故事、缩写故事,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通过学习本单元,激发阅读

民间故事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单元生字词,掌握故事内容,并试着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所描绘的精彩故事情节,学习

人物美好的精神品质。

3.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我们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创

造性地复述。我们可以换一种人称,可以对故事情节进行“添油加醋”,为故事增加合

理的情节,还可以大胆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讲述故事、缩写故事,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通过学习本单元,

激发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影片,让学生更能直观地把握故事中的

人物形象,便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更好地领悟故事中传递的美好的

精神品质。

2.教学本单元的课文,需要引导学生多读、在阅读中感悟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品质,

体会古诗蕴含的哲理和情感,感受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导学生把

握复述故事内容的能力,并学习有重点的提炼故事精髓,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教学课文

内容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阐述自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目光

引导课外阅读中去,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民间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课时划分:13课时

9猎人海力布...........................................2课时

10牛郎织女(一)......................................2课时

11牛郎织女9二).........................................2课时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1课时

习作:缩写故事............................................3课时

语文园地二...............................................2课时

快乐读书吧..............................................1课时

主备人:索良萍

9猎人海力布

教学目标

1.会认“酬、誓”等4个生字,会写“酬、珍”等11个字;正确读写“猎狗、酬

谢”等18个词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出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些事情。

3.能以海力布或者乡亲们的口吻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

4.能简要介绍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的来历。

教学重点难点

1.能以海力布或者乡亲们的口吻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

2.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酬、誓”等4个生字,会写“酬、珍”等11个字;正确读写“猎狗、酬

谢”等18个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你知道什么是民间故事吗?

2.简介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出来的,口头流传的故事。它具有丰富的想象色

彩,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3.民讲故事知多少:预设:八仙过海嫦娥奔月七仙女……你还知道哪些民间故事?

你是怎样知道的呢?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合作互助学习

1.小对子合作:和学习小对子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

(1)对子之间相互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2)对子之间互读生字词语,相互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3)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交流:(1)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2)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

落大意:这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呢?(3)说说课文主要写

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

三、展示提升

1.对子展示生字词语的学习。

重点正音:酬(ch6u)谢珍(zhen)宝叮嘱(zh£i)崩塌(to)

课件出示: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酬谢崩塌迟延镇定悲痛千真万确狂风怒号震天动地

2.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展示:(1)班交流,梳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自然段)引出故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第二部分(2〜6自然段)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了宝石。

第三部分(7〜11自然段)海力布为了救乡亲们说出实情,打破了使用宝石的禁忌,

变成了石头,人们世世代代纪念他。

(2)课文主要写了海力布几件事?两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再次读文,浅谈人物。

1.这个故事有几个主要人物?说说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讨论,说出海力布、小白蛇和老龙王的品质特点。

3.弄清楚故事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并了解他们的品质特点,为下面深入剖析人物的

形象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检测与反馈,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及“酬、珍”等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引导学生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

2.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讲的是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了一块

使他能听懂动物的语言的,为了拯救乡亲们,他,变成了石头。赞美

他的高贵品质。

3.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酬、谎、延、誓”.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读熟课文,分角色读读海力布劝乡亲们搬家的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以海力布或者乡亲们的口吻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体会海力布热

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2.能简要介绍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的来历。

3.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提问:这篇民间故事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第一部分。

(1)设疑引导:默读第一部分,说说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

三、合作互助学习,细读课文,剖析人物。

1.小对子互助学习第二部分:海力布是个什么样的人?简要说说这部分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第三部分。

(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海力布是怎样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从中可以看出海力

布是一个怎样的人?

(2)找出描写海力布劝乡亲们搬家时着急的词句,并写上批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3)探究质疑:海力布为什么只要宝石而不要其他的珍宝?小白蛇为什么一再向海

力布强调动物们说的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

四、展示提升,探究质疑

1.小对子汇报,说说课文第二部分写了海力布的什么事,说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猎人海力布总是热心帮助别人;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小白蛇,小白蛇要报答他;

龙王把宝石送给海力布,小白蛇再三叮嘱海力布:动物说的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

2.小组展示汇报:说说海力布是怎样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从中可以看出海力布

是一个怎样的人?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3.质疑探究

(1)海力布得知消息以后,乡亲们不理解他,他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说明什么?

(2)乡亲们不相信海力布,海力布却想要拯救乡亲们的生命,他是怎么想的?怎么

做的?

(3)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语句剖析人物特点。

出示表示海力布'‘焦急"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引导体会学生体会海力布高尚的品德。

(4)引导学生理清海力布劝说乡亲们的两个过程:“劝搬家”到“说实情”

(5)分角色表演这感人的情节。

4.变换角色,尝试创造性复述故事

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以海力布或者乡亲们的口吻来讲故事。

五、拓展延伸,练习讲故事

1.怎样把故事讲好;(从“开头、具有画面感的镜头;人物间对话”几方面去练习)

2.小组内练习,分组展示。

六、课堂检测,反馈提升

1.学习课文后,你知道这块石头的来历了吧?乡亲们对这块石头是怎样的态度呢?

2.课堂扩展:根据课文内容,简要介绍“海力布”石头的来历。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回顾总结。师:同学们,学习了“猎人海力布”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那

么这个故事为什么那么吸引读者呢?学生汇报交流。

2.学生练习缩写: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

3.阅读一个你喜欢的民间故事。

板书设计

10牛郎织女(一)

教学目标

1.会认“嫂、恳”等10个生字及多音字“落”,会写“郎、爹”等14个字;正确

读写“嫂子、剩饭”等14个词语。

2.能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的勤劳、善良以及织女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4.发挥想象,能把课文中写得简略的地方讲具体,并能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发挥想象补充课文中简略的有关情节内容。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嫂、恳”等11个生字,会写“郎、爹”等14个字,正确读写“嫂子、剩

饭”等14个词语。

2.根据故事情节发展,试着给每个情节概括小标题,理清故事结构。

3.品读文章中描写人物特点的关键语句,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民间故事。

1.出示《迢迢牵牛星》一诗,自由读一读,借助注释读懂诗的大意。诗中讲了哪一

个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板书课题,生齐读。

2.关于《牛郎织女》你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

二、自主学习,扫清生字词障碍

1.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把这些生字新词牢记在心中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

2.学生展示生字词的学习。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全班学生一起学习。

重点正音:“嫂”是平舌音,“纱”是翘舌音;“罕、婚”是前鼻音,“郎、辆、

趟”是后鼻音。

三、合作学习,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1.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默读要求: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牛郎织女》,读完后思考:(1)故事的

主人公是谁?有哪些主要的人物,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呢?围绕这两个人物,故事的主

要情节是怎样的?(2)课文讲述了牛郎和织女怎样的故事呢?

2.学生小对子合作交流以上问题。

3.小组讨论交流:故事是怎样开始、发展、结局的?

四、展示汇报,理清思路

1.小组汇报,理清课文结构。

根据学生的交流,课文按牛郎的成长过程,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身世凄苦,与老牛相依为命。

第二部分(3〜8自然段):被赶出家门,细心照顾老牛。

第三部分(9〜21自然段):老牛帮助,与织女相遇,结为夫妻。

2.根据学生汇报,梳理人物关系,为复述故事作准备。

(1)《牛郎织女》(一)中有哪些主要的人物,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呢?他们之

间是什么关系呢?

①请学生说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同时理清人物关系。

②用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人物特点。

织女: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牛郎:憨厚老实、勤劳善良……

(2)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描写牛郎和织女的有关句子。

学生汇报,教师课件出示相应语句,说说牛郎照看老牛和与织女相遇的情节。

五、课堂检测,指导书写

1.出示练习题,指名学生完成。

2.出示本课要求写的14个生字,学生认读,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郎、爹、嫂、歹、妻”。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说一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2.文中把“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

人间看看”这些情节写得很简略,请你发挥想象,把情节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复述课文,发挥想象补充有关情节内容,并能进行表演。

2.体会牛郎的勤劳、善良以及织女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能复述课文,发挥想象补充有关情节内容,并能进行表演。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一)》。昨天我们读了课文,

理清了故事的顺序,谁来说一说故事顺序是怎样的?再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现在,我们已经理清了顺序,知道了故事大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

用你自己的语言去复述这个故事,并能把课文中一些简单的情节补充详细。

二、感悟其他人物

文中还有一些角色,他们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呢?默读课文,找出描写

这些角色的句子,思考,交流。

1.牛郎的哥嫂:待牛郎很不好。

2.老牛:与牛郎很亲密。(感受牛郎与老牛亲密的感情以及老牛为牛郎着想的心理)

三、自主练习复述故事,把情节讲具体

1.教师以第3〜4自然段为例,指导复述“牛郎细心照看老牛”的情节。

(1)自由读这一部分内容,看看每段写了什么?(标画重点的词句)

(2)发挥想象,感受牛郎与老牛的的亲密。

2.学生复述这部分内容。

3.师生评价,总结复述方法。

四、合作学习,练习创造性复述民间故事并进行表演

1.结合《语文园地三》中“词句段运用”和“交流平台”中的内容,梳理创造性

复述故事的方法。

2.采用互相接龙的方法,小对子练习讲“牛郎与织女相见相识”的情节。

(1)教师板书提示:来到树林一一看到姑娘一一织女走来一一互诉身世。

(2)看板书同桌相互说。要求:越详细越好,加入自己对人物的评价。

(3)小对子学生复述,要求:看着板书内容,可以发挥想象,加上自己的语言,

让故事更生动。

4.小组合作,练习复述全文。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线,课件出示(略)

(2)学生看主线,自由练习复述,小组之间相互复述。

(3)小组练习对课文内容进行表演。

5.小组合作,结合课后第二题,找出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合理展开想象,把

故事中简略的地方讲具体。

学生找出课文中需要展开想象的情节,教师指导具体的方法,帮助学生创造性复述。

五、展示汇报,把故事中简略的地方讲具体

1.小组上台汇报,复述课文。

2.小组表演汇报。

3.全班评价,总结复述方法:梳理人物关系,概括情节,聚焦情节,熟悉表达

4.小组创造性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小结方法:大胆想象法,添油加醋法,材料引入法

六、随堂检测,思维拓展,深化认识

1.交流故事中你觉得不可思议的情节,体会文学想象奇特的特点。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牛郎织女从相识到结婚的过

程:()一()一()一()。

C.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相识并结婚B.牛郎悉心照顾老牛

A.与哥嫂分家D.老牛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说说怎样复述课文。

2.读一读,爱上民间故事: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也可以读其他地方

或者国家的民间故事。

板书设计

n*牛郎织女(二)

教学目标

1.会认“俭、皇”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3.能根据《牛郎织女》故事情节设计绘制连环画,并能给连环画配上相应的文字。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绘制连环画。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搜集与牛郎织女有关的诗歌和故事,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连环画的常识。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俭、皇”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趣。

1.学习了上节课,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2.学生质疑: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么样?……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牛郎织女(二)》(板书课题)。

二、回顾方法,整体感知

1.引导回顾方法:同学们,还记得第二单元我们学过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吗?

2.请大家用第二单元学到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整体感知,简单复述。随机了解“农历”一词的含义。

三、自主学习,理清脉络

1.课件出示要求:请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并试着用小标题来概

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学生自学。

3.指名学生交流反馈

①介绍学法:先快速浏览课文,画出重点语句,再给这个自然段拟小标题。

②交流小标题:男耕女织一老牛诀别一王母知情一抓走织女一携子追赶一天各一方

一织女抗争一一鹊桥相会。

③教师提示:梳理课文脉络时还可抓住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从此”“再说

天上”“从此以后”,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4.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5.检查生字学习情况,学生上台展示。

要点:“俭、偎、筐、拗”都是形声字,可借助熟字记忆,并根据形旁理解字义。

“拗不过”“富丽堂皇”等词可尝试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来理解。

6.自主书写,说说哪些字是容易混淆的。重点

四、合作互助,梳理情节,分清主次

1.串联两课,梳理情节。

(1)提出任务:将两课《牛郎织女》串联成完整故事,为绘制连环画作准备。

(2)学生小对子先梳理完整情节,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四、展示交流,总结提升

1.小组展示汇报,梳理故事情节

2.根据学生汇报,确定主要情节

(1)明确任务:给《牛郎织女》的故事绘制连环画,哪些情节能忽略?哪些不能?

(2)分清主次:突出主要人物牛郎、织女,次要人物哥哥嫂子、王母娘娘等简略写。

五、课堂检测

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题目略)

2.补全词语,并选词填空。

富()堂()怒气()()日()天()

1.只要你坚持练习,,定能写出一手好字。

2.不知是谁惹恼了他,他地走进了教室。

3.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无不,气势磅礴。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说说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2.查找七夕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古诗词。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背一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根据《牛郎织女》的主要情节绘制连环画,并给连环画配上相应的文字。

教学流程

一、趣味连线,导入课文

1.课件出示“连连看”:将节日和相关习俗连起来。

2.出示课题,继续学习《牛郎织女》,为故事情节设计连环画。

二、范例引导,自主创作

1.了解连环画:“连环画"又叫‘'小人书",因体积小,可以揣进口袋,所以也叫

“口袋书”,“连环画”是一种讲故事的形式,它一般选取能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

来构图,并给图配上通俗易懂、准确简练的文字。

2.示范引导如何构思连环画,为连环画配上文字。

(1)范例引路,把握要点。

以“七月初七,鹊桥相会”情节的创作为例,结合课文插图,讨论连环画的绘制。

要点1:列出画面的主要场景和人物。

要点2:给画面配上简洁的文字。

(2)学生尝试设计连环画并配上文字。

3.展示作品,师生评价,教师针对情况及时进行指导。

三、合作互助,自由创作连环画,概括故事内容

1.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其他情节的连环画构图与创作。

要求:列出每幅画面的场景、人物、事件;为画面配文,语言简洁概括。

2.小组合作创作,教师及时发现问题,相机指导。

五.展示交流,共同提升

1.小组上台展示,进行自评。

星级评议表

评比内容评价修改建议

突出主要情节☆☆☆☆☆

画面富有创意☆☆☆☆☆

文字简洁准确☆☆☆☆☆

2.全班交流,学生互评,教师相机指导。

选取部分学生的文字介绍,组织全班讨论、评价:有没有突出主要情节;有没有遵

循作品原意;有没有做到语言简洁、准确。

3.根据修改建议,合作修改连环画。

4.再次展示交流。

四、课堂检测,巩固提升

按要求写句子。

1.成群的喜鹊在天河上边搭起一座桥。

缩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忽然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这不正是紧急事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仙女们溜到人间洗澡的事到底让王母娘娘知道了。

改变语序,保持句意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资料,升华情感

1.出示资料袋中林杰的《乞巧》、秦观的《鹊桥仙》,借助资料袋,阅读诗歌。

体会情感:说说从哪些诗句中与《牛郎织女》有关,体会其中包含的情感。

2.讲讲画画,拓展阅读。

六、全文总结,布置作业

1.自主谈感受:通过读故事、讲故事,牛郎和织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完成本课家庭作业。

3.课后还可以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并绘声绘色地讲给别人听。也可以和家人或朋友

一起来制作图文并茂的民间故事连环画。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

教学目标

1.讲故事,能适当丰富故事里的细节。

2.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把故事讲具体、讲生动。能配上相应的语言、表情和动作

表现故事人物形象和情感,吸引他人。

3.感受民间故事的神奇色彩,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把故事讲具体、讲生动。

2.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丰富细节,模仿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表现故事人物形象和情

感,把故事讲得生动,吸引人。

3.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提前阅读

(一)慢聊民间故事,激发兴趣

1.同学们,神奇的民间故事一直深受大家喜爱。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几个民间故

事,大家自己也去读了很多的民间故事,现在谁来说说你最喜欢的民间故事的名字?

2.是啊,惹人喜爱的民间故事实在太多了!今天我们就来一场故事会,讲一讲我们

喜欢的民间故事。

揭示课题,板书:讲民间故事

二、合作互助,共同学习

(二)进入情境,创意复述。

1.出示《牛郎织女》故事内容,让学生快速理清故事脉络,抓住要点,找出关键词。

2.小组讨论,明确讲故事的基本要求。

①用第一人称讲述;②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③注意故事细节,丰富人物情感。

3.学生练习讲故事。假设自己是故事中的牛郎,想一想如何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向

大家创造性地讲述这个故事。

4.小组内交流,推选代表在组内进行复述,教师同时将学生关键词进行展示。

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河边拾衣

天上人间幸福美满临终嘱托

王母娘娘隔河相望

5.小组代表复述故事后,学生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语句是否通顺、表情是否自然、

是否抓住重点、是否需要补充、内容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课件展示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图片。

2.小组活动,轮流讲故事。

(1)小组成员一个讲一个民间故事,选出最好的在全班交流。

(2)在讲故事中,我们要适当地丰富细节,并说出人物对话等。

(3)努力做到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如模仿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

三、课堂展示,分享经典

(四)小组推荐,组员汇报

1.小组推荐的组员依次轮流进行展示汇报。

2.小组内对其他小组的故事进行评论。

出示评价要求:①所讲的故事情节是否完整;②讲故事时是否面向听众,态度是否

大方自然,有没有符合故事情节的动作展示等;③讲故事时声音是否适当,眼神和听众

是否有交流。

3.从全班各小组里选出最有表现力的学生代表,予以表扬激励。

四、自主拓展,传承经典

1.本环节让学生从上课之初写下来的民间故事中挑选一个故事,结合本节课的学

习,自由讲述,在口耳相传中再次将经典故事的魅力传达出来。

2.推荐书目《中国民间故事100篇》。

习作:缩写故事

学习目标

1.学习缩写故事的一般方法。

2.学习缩写,对原有故事内容进行适当摘录、删减、改写和概括。做到内容完整,

情节连贯,语句通顺。

3.修改自己的习作,在修改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用简练的、衔接性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缩写

故事。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二课时

一、创境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以往我们写作文往往要求细致、具体,但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我

们长话短说,言简意赅。

2.这节习作课,我们就通过“缩写”来学习长话短说的方法,锻炼我们交际表达能

力。

二、自主学习,了解缩写的意义,明确缩写要求

1.了解缩写。

2.课件出示第一组缩句练习。

(1)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

(2)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

(3)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3.学生独立思考,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全班评价,教师适时引导。

三、合作互助,结合范例,明确缩写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对学:学习缩写语段

1.课件出示第二组缩句练习。(略)

2.小对子练习缩写语段,互相纠正,共同进步。

3.小对子展示缩写的语段,学生评价,教师及时教学指导:把人物语言简略化,就

可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

群学:明确要求,学习方法

1.学生自学习作要求,请打开课本第44页,仔细地读习作提示,想想缩写有什么

方法和要求。可以拿起笔做做记号。

2.出示第1〜4自然段的原文与缩写例文,比一比,你发现什么地方没变?什么地

方变了?怎么变的?

3.小组交流,发现缩写特点

不变的是:主要内容没变;文章叙述顺序没变;人称没变。

(1)人物对话概括化了。(2)具体描写的地方改变了。(3)删减了次要内容。

四、展示交流,总结方法

1.各小组汇报,相互评价,师生进行整理,得出缩写方法。

2.缩写方法:

(1)缩写前:多读原文,抓住重点。

(2)缩写时:合理取舍;简化语言;连缀成文;概括主要事件,删减次要内容。

(3)缩写后:对照原文,精心修改。看缩后故事是否完整,情节是否连贯,语句

是否通顺,上下衔接是否自然。

3.结合范文,再次巩固缩写方法。课件出示范文(略)。

4.学生交流并练习概括其他自然段,师巡视指导。

五、运用方法,尝试缩写

学生缩写故事,教师巡视,相机辅导。

六、展小作品,评改提IWJ。

1.学生自读自改。

师出示评改要求:1.故事是否一主要人物、事件、时间;2.情节是否情节完整、精

炼;3.语句是否过渡自然、简洁

2.读给同学听,小组交流,合作互改。

四人一组或两人一组,(根据时间而定)自己朗读习作,其他同学评议。

3.读给同学听,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4.习作点评:教师选择其中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点评。

七、课堂小结,继续修改习作

作文讲评

语文园地三

学习目标

1.懂得将学到的民间故事和家人、同学进行分享,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体会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练习将情节说得更具体。

3.朗诵、背诵《乞巧》,理解想象其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是怎样用简练的语言

将节日写具体的,感受人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学习怎样把一个情节写具体。

2.体会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练习将情节说得更具体。

3.背诵《乞巧》。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学习目标:学习根据语境理解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本单元我们读了特别有意思的民间故事,都有哪些故事呢?(生答:《猎人海力

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

2.读到好的故事,同学们是不是忍不住要跟别人分享,讲给别人听呢?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语文园地三。板书:语文园地三

二、合作互助学习

1.自主学习交流平台

师:民间故事流传很广,你想讲的故事别人可能听过了,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

同学们可以来点儿小创作。那么有哪些好方法呢?请大家阅读p45交流平台中的句子,

再来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1)学习自主阅读,用笔勾画关键词,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小对子交流

在创造性复述中的心得和注意事的问题。

(2)小对子汇报,明白有三种方法。

①可用第一人称来讲;

②可对故事情节进行“添油加醋”;

③也可进行大胆想象,续编故事。

2.小组合作学习。

(1)分小组讨论,先确定要用哪种方法来讲,在小组内说一说,互相提意见,教

师巡视。

(2)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复述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

3.小组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评议。

三、词句段运用

1.自主学习,发现差别。

(1)思考:先出示课本中相关部分左边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再出示右边的词

语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左右两边的两组词语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左右两边的词语表达的意思一样,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你喜欢哪一种?

左边的是六字或七字成语,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右边的是四字成语,意思简练。

2.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用一组说句子合作讲故事,体会两组词不同的表达效果。

3.小组展示,从而感受俗语和词语在表达上的效果。

俗语通俗、活泼,词语凝练、优雅。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要想创造性讲好民间故事,就要动脑筋多思考、多想象,把情节说得更具体。

本节课学习的成语,让我们领略到中国文字的丰富内涵,请大家课后多多积累这样的成

语吧!它会让你的表达更精彩、生动哦!

五、反馈与检测

教师出示七字成语,让学生猜四字成语。

打破沙锅问到底(刨根问底)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

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知人知面不知心(口是心非)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学习把故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

2.朗诵、背诵《乞巧》,感受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创造性讲述民间故事的几种方法,也了解了意思相同的几

组成语,体会到中国文字的丰富内涵。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另一个新的内容一一如何

把一个情节说得更具体。(板书:把情节说具体)

二、”词句段运用”学习

1.自主学习

(1)教师先出示P46的第一个片段,学生先读一读,再说说这个片段讲了一件什

么事。

(2)指名学生说说

2.小组合作学习。

(1)教师再出示课本中的第二个片段,全班齐读后思考:这个片段讲了一件什么

事?对比这两个片段,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以上问题。

两个片段都是写狼把小羊吃了。第二个片段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更加生动、具体。

(3)小组练习:把牛郎和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四人小组进行练说,

互相补充。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共同提升。

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评价补充,教师及时表扬、小结。

4.师小结。

三、日积月累

1.自主学习古诗。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

地方。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自我展示,读熟古诗,理解诗意。

师正音,指导朗读(注意读音:乞、霄、尽;区分“气”和“乞”,“霄”和“宵”)

3.教师针对情况进行补充。

(1)了解作者林杰(831年-847年),字智周,唐代诗人。福建人,自幼聪慧过人,

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六岁。《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其中《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2)解题: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

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3)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日吗?(七夕)大家知道题目“乞巧”是什

么意思吗?

(4)师: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

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

乞巧。

4.学生合作学习。

(1)小组里轮流朗读《乞巧》。

(2)小组里每个同学说一句诗句的意思,意思理解对即可。

(3)小组齐读全诗,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想想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情感?

5.小组展示交流。

(1)朗读、背诵《乞巧》,说说诗意。

(2)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情感?

6.师小结。

7.全班齐读并练习背诵。

四、课堂小结

民间故事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而且大多都是表达对美好

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学们课后可搜集更多的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