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逸致人死亡”和他罪的竞合关系探析综述3600字】_第1页
【“逃逸致人死亡”和他罪的竞合关系探析综述3600字】_第2页
【“逃逸致人死亡”和他罪的竞合关系探析综述3600字】_第3页
【“逃逸致人死亡”和他罪的竞合关系探析综述3600字】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逃逸致人死亡”和他罪的竞合关系分析综述目录TOC\o"1-2"\h\u32587“逃逸致人死亡”和他罪的竞合关系 118564(一)“逃逸致人死亡”和危险驾驶罪的竞合关系 1125561.交通肇事罪与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辨析 166681.交通肇事后逃逸与危险驾驶罪竞合的情形 227056(二)“逃逸致人死亡”和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竞合 3172931.“逃逸致人死亡”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竞合情形 32011年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驶机动车纳入刑法并设定刑罚,而《刑罚修正案(九)》则扩大了危险驾驶罪的法定范围。危险驾驶罪和交通肇事罪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的交叉,构成危险驾驶罪的行为,也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但是反之则不然。“逃逸致人死亡”作为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加重情节与危险驾驶罪的区别和联系值得研究。同时,“逃逸致人死亡”作为法条的外延界定也有一定争议,特别是肇事后构成不作为间接故意杀人和“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竞合需要具体分析。因此,本文试图辨析“逃逸致人死亡”与他罪的竞合情形,以厘清这种行为如何定性。(一)“逃逸致人死亡”和危险驾驶罪的竞合关系1.交通肇事罪与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辨析危险驾驶罪,是指以危险方式在道路上驾驶,符合《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四种情形的犯罪行为。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一般被认为是过失,而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还是故意存在争议。本文倾向于认为危险驾驶罪的主观心态属于故意。危险驾驶罪的驾驶者不同于普通上路行驶而不幸发生事故的驾驶者,按常理来说他们一定会对自己行为的违法性有认知:醉酒驾驶、追逐驾驶、超载超速和不按规定运输危险品都是大众认知中的危险行为李翔:《危险驾驶罪主观方面新论》[J],载《法商研究》,2013,30(06)期,71页、74页。。尽管他们可能没有明确的犯罪意图,但是必然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公共安全造成一定的的危险。具体来说,在酒驾的情况下,驾驶人不需要知晓自己醉酒的程度,只要知道自己饮酒之后仍驾驶机动车的,就可以认为有醉酒驾驶的故意,可以被主观归责;在追逐竞驶的情况下,不论是随意超车、追逐还是突然并线等行为,驾驶者按常理必然知晓自己可能会给对方司机或者道路上的他人造成危险。同时,过失犯罪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形存在争议,那么如果将过失心态纳入危险驾驶的情形,在司法实务中教唆酒驾的行为和甲强令乙进行危险驾驶但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很难处理教唆犯和被教唆者、主犯和胁从犯的定罪。李翔:《危险驾驶罪主观方面新论》[J],载《法商研究》,2013,30(06)期,71页、74页。与危险驾驶罪相比,一般观点认为“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方面是过失而不是故意,如果其主观方面是故意的话,综合“行为人逃避救助义务导致被害人死亡”和“不作为和受害者死亡有因果关系”,最终会得出间接故意杀人罪,显然与现行法律规定是相悖的付晓雅:《危险驾驶罪的主观要件研究》[J],《当代法学》,2014,28(05)期:71-73页。。。关于“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方面我们将在下一章进一步分析。付晓雅:《危险驾驶罪的主观要件研究》[J],《当代法学》,2014,28(05)期:71-73页。。交通肇事后逃逸与危险驾驶罪竞合的情形(1)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想象竞合根据刑法有关犯罪竞合的规定,危险驾驶罪与其他犯罪竞合时按照处罚较重的罪名定罪处罚。因危险驾驶罪是抽象危险犯,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危险驾驶行为即可构成犯罪,例如饮酒后只要发动车辆开始行驶几米也成立危险犯。本文认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危险驾驶的行为和后面发生的行为是在同一驾驶过程中的,此处刑法的特别规定避免了重复评价的可能;那么在驾驶过程中之后的行为符合交通肇事罪逃逸致人死亡的情节的择一重罪处罚,是比较合理的周光权:《刑法各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三版,194页,。周光权:《刑法各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三版,194页,除特别规定外,从法理的角度考量,在同一危险驾驶行为中驾驶者触犯了两个罪名并以其中的重罪定罪处罚,符合想象竞合犯的构成要素。想象竞合犯的本质是一行为侵犯了数个不同的法益,其符合的数个犯罪中的任何单独一个都不足以评价其行为,因此需要数个犯罪共同评价的犯罪。危险驾驶并造成交通肇事,而后逃逸致人死亡的犯罪对公共安全造成了抽象的危险,此时无论是否发生实害结果都符合危险驾驶罪;另一方面,它对某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属于实害犯罪张爱晓:《危险驾驶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与竞合——以危险驾驶罪的性质为视角》[J],载《河北法学》,2014,32(03)期,197-199页。。两者侵害的法益不同,也正是其行为构成想象竞合而非法条竞合的衡量标准。张爱晓:《危险驾驶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与竞合——以危险驾驶罪的性质为视角》[J],载《河北法学》,2014,32(03)期,197-199页。(2)“逃逸致人死亡”与危险驾驶罪的区分界限首先,“逃逸致人死亡”属于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也是其法定的实害结果。而危险驾驶罪是典型的抽象危险犯,其行为造成的危险并不以对公共安全造成实害为必要条件。其次,交通肇事罪的对象是十分明确的,即公民的生命安全受威胁和公私财产的巨大损失,则危险驾驶并未造成其规定的后果的情况下,如醉驾撞伤了一条流浪狗,便不会与交通肇事罪发生竞合。有时危险驾驶罪是交通肇事罪的起因,但是并不能认为此处的交通肇事罪是危险驾驶罪的结果加重犯。因为“对基本行为为故意态度、对结果为过失态度”的情况下,实际上是在抽象危险之外,因为实害结果出现而成立的竞合情形,彼时危险驾驶罪已经先成立了。(二)“逃逸致人死亡”和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竞合陈洪兵教授的意见认为,不应该因为内心想法的不同对完全一样的客观行为判定不同的罪名,不论肇事者的心态是故意还是过失,“逃逸致人死亡”都可以成立陈洪兵:《“因逃逸致人死亡”条款虚置化的原因及其克服》[J],载《法学,》2018(02)期:176-179页。。本文不太认同陈教授的意见,“逃逸”的心理状态不同于“逃逸致人死亡”的心理状态,只要知晓发生了交通事故而且可能存在伤者,逃逸一般是故意的;但是肇事者对死亡结果完全可能是过失心态,例如当时受害者外表为轻伤,结果因内脏出血而死。如果因为主观心态难以认定就直接放弃认定,对于肇事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的。陈洪兵:《“因逃逸致人死亡”条款虚置化的原因及其克服》[J],载《法学,》2018(02)期:176-179页。1.“逃逸致人死亡”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竞合情形对“逃逸致人死亡”主观心态的认定需要综合逃逸时间、肇事地点和肇事后行为综合分析。本文认为,若肇事者在主观上能够认识到受害者亟需救助否则一定会死亡的情况下仍然逃逸,这种心态实为间接故意,符合故意杀人罪的主观心态。张波教授认为,间接故意杀人罪除了主观心态之外,还需要有事实上的支配性关系排除其他因果进程,而普通的逃逸行为是无法满足这一要件的张波:《交通肇事罪“逃逸”的定性分析》[J],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05期):33-34页。。这种排他性的支配关系,最典型的就是在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而后隐藏或者遗弃在不太可能有人救助的地带导致死亡。这种遗弃或者藏匿的行为,事实上属于逃逸后的二次加害行为。本文比较赞同张波教授观点中的“支配力”因素:“逃逸致人死亡”能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情况需要综合考虑受害人的受伤程度、转移或者放置受害人的时间、地点等因素,以客观的外部环境和行为人的主观心态相结合来判定。如果这种转移或者弃之不管的行为包含着对伤者生命健康的威胁。就可以作为杀人的实行行为来处理。张波:《交通肇事罪“逃逸”的定性分析》[J],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05期):33-34页。(1)行为特征如果具将不作为故意杀人罪中的行为模式与“逃逸致人死亡”相对照,可以概括为“应为”、“能为”而“不为”和“不为致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的规定,肇事者具有明确的作为义务,首要的义务就是救助受害者。肇事者应履行而未履行法定义务的情况不仅是逃逸,更是“造成现实危险”的行为,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肇事者对危险进程处于绝对的支配关系中,受害者的生命安全完全取决于肇事者的行为,不存在其他人救助的可能,而肇事者又不予救助的行为;二是肇事者对危险进程处于接近绝对的支配关系,例如肇事者将受害者遗弃在少人的夜间荒草地里,虽然没有完全排除他人进行救助的可能,也没有直接控制死亡的进程,但是肇事者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利用了客观环境,使受害者处于排他的支配关系中。值得注意的是,在不纯正不作为的场合里,需要肇事者未能履行义务的结果和作为犯罪中导致或者可能导致的危害结果具有等价性冉容,叶琦:《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的主观要件》[J],载《人民司法》,2013(04)期,19-20页。,也就是这种不作为已经包含了致死的现实危险性。冉容,叶琦:《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的主观要件》[J],载《人民司法》,2013(04)期,19-20页。另外,肇事者也需要不作为犯罪的其他条件。一是肇事者有能力阻止死亡结果的发生,法律不强人所难;二是其主观上对死亡结果至少有放纵或者轻信不会发生的心态。这些因素综合,使“逃逸致人死亡”具有故意杀人罪实行行为的性质。(2)竞合标准《解释》第6条特别规定了认定逃逸后隐藏或者转移受害者致人死亡为故意杀人罪的情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本文认为,除了法定情节之外,例如受害者显然受伤极重或者事故发生现场及其荒凉且受害者无自救能力等等受害者的生命受到现实紧迫的危险的情况下,即使肇事者没有《解释》第6条所规定的行为,也应当认定为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从立法目的来说,《解释》第6条是为了防止给受害者造成现实紧迫的生命危险,例如被隐藏或者遗弃在难以被援助的地点。“无法得到救助”和隐藏、遗弃行为是有因果关系的,同时“无法得到救助”已经意味着受害者必然遭受生命健康的极大威胁。若肇事者将受害者移动或者遗弃在医院门口或者闹市区,则打破了这种危险状态王剑波:《逃逸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罪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界限》[J]载《中国检察官》,2012(14)期,10-11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王剑波:《逃逸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罪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界限》[J]载《中国检察官》,2012(14)期,10-11页。。李治峰:《交通肇事“因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