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重难点】1.西周贵族等级分封政体。2.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3两汉至明清的行政体制。基础知识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特别注意】禅让制与世袭制(1)“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形成的政治制度,它代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2)“世袭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与私有制相适应的。世袭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2.商朝:(1)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商王对其控制有限),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2)管理机构: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3.西周:(1)分封制:①分封对象:同姓贵族、异性功臣或旧贵族;②分封序列:天子--诸候--卿大夫--士;③权利:享有分封土地上的统治权(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发赋役》;在自己的封地内实行再分封;④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歡述职);⑤影响: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积极)。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消极)。(2)宗法制:①含义:按父系血缘关系亲疏来决定继承权利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制度。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矛盾。③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家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4)政体特征: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4.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5.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春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2)战国: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秦朝的政治制度1.背景: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2.内容:(1)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2)三公九卿制:①丞相: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②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形同虚设,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③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又是最高监察官。④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3)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①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②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③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4)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两汉至明清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1)汉朝:①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立中朝(包括侍中、常侍等,出身不高,品秩较低),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②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东汉时,尚书台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2)隋唐:三省六部制(相权被制度化地一分为三)①内容: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②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3)宋朝①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②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二府三司制;同时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4)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5)明朝:①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②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后掌握“票拟权”)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6)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演变趋势:君权不断强化,相权逐步分散、削弱,直至被废除。2.地方行政制度(趋势: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1)汉朝:①西汉: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汉初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②东汉晚期: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2)魏晋南北朝: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3)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4)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形成藩镇割据势力。(5)宋朝:实行路、州(府)、县三级制。(6)元朝:实行行省(我国省制的开端,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7)明清:①明:明初废行中书省,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其权力;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②清:省、府、县三级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习题巩固1、“齐桓公于公元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平定宋国的动乱。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这表明当时()A.王位世袭制度消亡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2、“周秦之变”是指西周到秦朝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下列内容属于“周秦之变”的是()A.从嫡长子继承制到世袭制B.从宗法分封到礼崩乐坏C.从任人唯贤到任人唯亲D.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3、《春秋左传》中有如下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这说明在当时()A.宗法关系趋向于瓦解B.王位继承有内在规则C.选官制度越来越完善D.贤德是择君首要依据4、夏商周王朝都是通过部族之间的斗争建立起来的,国家的管理机器是由部族的管理机构改造而成的。这表明()A.早期文明具有野蛮性B.国家与部族融为一体C.血缘关系是唯一纽带D.王权未实现高度集中5、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