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新_第1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新_第2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新_第3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新_第4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京溪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学科:数学备课者: 第一单元图形变换(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重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一、复习引入:(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内练习。

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三、教学画对称图形。例题2:(1)引导学生思考: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2)

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3)

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1、课内练习一-----第1、2题。1、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1)欣赏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2)讨论: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4)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2、学生看书,自学。效果检测3、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练习:课内练习一-----第1、2题。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学生交流画图课后反思旋转(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旋转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重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导入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1、生活中的平移。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2、生活中的旋转:。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1、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例题3:例题4:先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2、学生看书,自学3、效果检测第6页2题。第9页4题、结合生活实际交流、回报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课后反思·欣赏设计(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重难点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情境导入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二、学习新课(一)图案欣赏: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三、巩固练习(一)反馈练习:完成第8页3题。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四、全课总结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认真看课本说一说: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看书,自学课后反思欣赏与设计练习课(第4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与设计课型练习课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重难点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学生小组内交流、回报课后反思第二单元2、5的倍数的特征(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2~17页。课型练习课教学目标1、掌握2、5倍数的特征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重难点1、2、5倍数的数的特征。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教师导学出示课题,学习目标1、掌握2、5倍数的特征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五、巩固反馈:1、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个,5的倍数数有()个。2、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生认真看课本观察(一)2的倍数的特征。(二)5的倍数的特征。看书,自学生活动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课后反思3的倍数(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2页课型练习课教学目标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重难点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倍数特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倍数特征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三、巩固练习:完成p19做一做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呈现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把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小组交流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课后反思质数和合数(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23至P24课型练习课教学目标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重难点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探究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效果检测1、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2、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五、练习巩固:完成练习四第1、2题。六、课题小结: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动手操作,制质数表。学生看书,自学既不是指数也不是合数课后反思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1、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7~32页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数学素养,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思想。重难点1、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2、立体图形的识别。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一、创设情境问:学过哪些图形?(回顾)师明确:这些图形问:都在同一个平面,除了平面图形,你还学过哪些图形?(引入立体图形)问:它们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面上吗?问:从图上你都看到了哪些立体图形?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了解一个立体图形,比如长方体?(引入本节课学习课题)二、探索交流(一)长方体特征1、观察长方体学具,回答问题。问1、:长方体由什么围成?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问2、两条棱相交处又有什么?教师适时板书:面、棱、顶点。2、形成讨论提纲,研究长方体特征。(1)教师引导生成有数学价值的问题,引导整理问题。(2)总结长方体特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从点、线、面来探究立体图形特征的方法)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如何把一个长方体画在纸上?你能在图上看到哪几个面,哪几条棱?师:介绍如何画长方体。看不见的棱要用虚线表示,前、后面画成长方形,其他面画成平行四边形。4、出示长方体,引出长、宽、高(二)正方体特征1、演示动画,观察长方体变成正方体后的特征?2、问: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的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3、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三、巩固应用1、量一量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说出每个面的长、宽。2、课本P31,1#、2#、3#、4#其中5#课后完成。(四、回顾整理请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图纸上看、画立体图形?生成问题答:长方形、正方形、圆…答:长方体、正方体…观察与操作: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总结:各部分不在同一个面,它们是立体图形。解决问题生观察、摸、总结…生思考、讨论长方体特征。(1)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与大小有什么关系?(2)长方体有几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生观察、讨论回答问题。生完整回答…生探究长方体的画法画一画、说一说生完整、规范地画出一个长方体。生观察、分类。生回答,并说出长、宽、高的概念。1、生:观察、总结:长、宽、高变为相等,2、6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形变为正方形。6个完全相同的面3、相同点:面、棱、顶点数量都相等不同点:面的形状、棱的长度不一样。内化提高生独立练习,互相学习,纠错。反思总结生互说,汇报。课后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3~37页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与表面积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对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进行裁剪来明白表面积的含义,以及如何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初步体会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发现表面积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难点重点: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推导过程,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教学准备长方体表面积展开教具。生:用附1、附2做成的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刀、尺。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一、创设情境要制作一个像样募捐纸箱,这个募捐箱应该如何制作?二、自主探究(一)动手造作,探究长、正方体表面的概念。1、要求:把自己手中的模型沿它们的棱剪成一个平面图形.2、展示学生动手剪的成果。3、问:这6个面与原来长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关系?思考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总结表面积的概念。(二)探索长、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在棱上用不同颜色标长、宽、高。(2)思考: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长方体的有什么联系?(3)思考如何求表面积?(4)想办法求出你手上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三、巩固应用1、做一个长0.5米,款0.4米,高0.3米的长方体募捐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纸板?这个募捐箱的表面积。2、P34做一做,3、P364#四、回顾整理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生成问题生提议:去教具室领取硬纸制作。解决问题观察它们各有几个面组成,学生用剪刀把准备的模型剪开,形成一个平面图形,并观察。长方体原来6个面。学生归纳表面积概念。独立思考,测量、计算表面积。说出对应关系。生动手操作内化提高学生汇报有不同解法的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反思深化会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求表面积。课后反思体积和体积单位(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8~40页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能区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重难点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教学准备两人一份学具(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米尺等。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一、创设生活情境(一)什么是体积“估计一下,抽屉还能放些什么?师:“为什么你们的抽屉还能放东西,说明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吗?”师:“物体都会占空间,是不是物体所占空间都一样呢?”摸一摸身边的物体,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二、实验探究体积1、看图,说一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2、P38倒水实验,并回答问题思考: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3、你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吗?4、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体积较大,哪些物体体积较小?三、介绍体积单位1、问:你见过哪些体积单位?如何表示?2、(1)认识1立方厘米①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从里面拿出那个小正方体,师说明这就是1立方厘米。②用尺子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1厘米)③说明: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④说出生活中你见到的物体哪些大约是1立方厘米?3、教学1立方分米(同2)4、出示1立方米的正方体框架(同2)”师:“1立方米,大家比划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一起来做。我这儿有三把米尺,我让几个同学和我一起,用这几把尺借助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师:“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小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四、巩固应用P40做一做1#、2#说明组合图形体积,并说说是怎么计算的?五、回顾整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是什么?提出问题观察和思考还有空间不一定生摸、说…生齐读理解什么叫物体的体积。建立体积观念进一步观察、归纳总结物体是有体积的。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观察,比划体积大小,举例说明。如:计算机键盘的按钮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厘米

。一个手指尖的体积近似于1立方厘米…3、4学生活动同教学环节2。如: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一个大人的拳头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同学站一站,数一数、说一说。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练习提高说三种量的区别、操作、归纳,计算。反思总结生回顾、表述、补充课后反思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5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41~44页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归纳,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激发数学学习兴趣。重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和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一、复习旧知1.提问:什么是体积?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师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3、(1)____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____、____、_____。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_______。二、探究新知(

怎样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出示一个长方体:怎样才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1.

汇报预习结果(1)取出24块的立方块。提出要求:用24块的立方块,把这些小立方块拼成一个长方体,把每次拼成的情况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2)说明:学生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种。观察这张表,你发现了什么?小结: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3)观察上表,思考计算一个长方体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又如何计算?三、应用新知(一)出示P42例题1。例1:一个长方体,长7cm,宽4cm,高3cm,它的体积是多少?(二)自主探究正方体体积教师:请大家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出示P42例2:一个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dm,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三)讨论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四、实践练习1.完成P45练习七第5~7题。五、回顾整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引入体积计量原理生答,操作。答:长方体4立方厘米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生齐读课题: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生独立完成,汇报归纳计算公式反馈预习生汇报,并回答问题。生总结、归纳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解决问题生独立完成展示、评价、修正。独立完成生答: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学生独立完成归纳:体积公式写法不相同,但实质都是长×宽×高。巩固提高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不同方法反思总结课后反思体积单位间的进律(第6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46~49页课型练习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进行正确的运用。过程与方法:经历体积相邻单位之间进率的推导过程,理解推导的方法。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难点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推导与换算。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一、复习引入师: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这些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怎样?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1dm2=100cm2的?2.口答填空,并说明算理4m2=()dm2=()cm800000cm2=()dm2=()cm23.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如何求长、正方体的体积?教师出示1dm3和1cm3的正方体模型。问:猜一猜1dm3和1cm3的进率是多少呢?二、探究问题1.探究体积进率1dm3=cm3,1m3=dm32.说说你是如何推导的?2、得出进率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一个边长1dm的正方体,也是一个边长10cm的正方体,3、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进律总结。(利用表格填写)三、巩固练习例3.⑴3.8m3⑵2400cm3是多少立方分米?练习:1.做一做3.5dm3=cm3700dm3=m34.2dm2=()cm24.如图,在一个正方体的底面沿棱刚好能放下10个1cm3的小正方体,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cm3?合多少dm3?合多少m3?四、课后总结师:总结一下两个体积单位间换算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提出问题生:1m2=100dm1dm=100cm2生:总结互化方法。生:观察、比划、猜测。验证猜想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评价。生用不同单位计算体积,由于体积一样,得出进率。生填写,观察、比较,理解记忆。应用新知生:独立完成、汇报生:探究,说理、反思提高独立思考后,交流,评价,修正。课后反思容积和容积单位(第7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0~52页课型练习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容积的意义,掌握常用容积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掌握容积与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重难点重点: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使学生理解容积的意义,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容积。难点:理解容积的含义和升、毫升的实际大小。教学准备1、容积是1升的饮料瓶一个和多个纸杯。2、一个长方体牛奶盒,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8厘米。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一、复习旧知1、谁来说说什么是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3.体积的计算方法是?4、大家带了一些瓶子,饮料盒。。。。,包装盒上有许多信息,老师发现我的上面标着10ML,2.5L(板书)等字样,这些信息代表什么意思?那你觉得他是一个重量单位,还是其他单位?二、联系生活1、自学P50至P51,回答问题。(1)什么是容积/?(2)计量容积的单位有哪些?(3)看看你们带来的瓶子,谁来读读都有多少容积?(4)一个空的(立方体)盒子,我不知道他的容积是多少,请你想想办法,怎么测量?(4)为什么要从里面量长、宽、高?(5)物体的体积和容积有那些不同点啊?(6)容积=长*宽*高,那么它的单位应该是立方?为什么会出现升,毫升?(7)一升到底有多少呢?师用教具展示一毫升水的体积三、巩固练习课P521#,2#P53四、课后总结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2、刚开始那个问题:瓶子,饮料盒上面标着10ML,2.5L等字样它表示的是什么?引入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m3、md3、cm3V立方体的体积=a3V长方体=a·b·h:代表饮料的多少/代表有多少。生:代表升探究新知生概述,师修正。通常用“升”和“毫升”做单位。生独立回答,相互纠正。从里面量长、宽、高,再计算。不同点:体积要从容器外量长、宽、高;容积从里面测量。计量液体的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生观察,比划,感受。拓展深化独立完成,相互评价。反思提高课后反思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0~64页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3、情感与态度: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重难点重点: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一、创设情景1、谁来说几个分数,并说说它各部分的名称?2、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二、分数的产生1、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记?2、总结:在测量、分物的时候,可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表示——分数表示。三、分数的意义1、操作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学生动手操作2、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3、认识单位“1”。师:利用这四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表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平均分的?师:把6个小方块、4根绘画笔平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我们可以把什么当做一个整体?看作一个整体吗?师:象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课件显示)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师这个“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四、教学分数单位。师:整数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有计数单位呢?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显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师:也就是说分数单位是由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五、巩固练习1、35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它的分母是(

),表示(

);分子是(

),表示(

)。2、67的分数单位是(

),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3、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1)五(1)班的三好生人数占全班的29。(2)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4、课本练习十一第9题。六、课后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哪些收获?温故引新生举例说明生猜测初步感知生测量用分数表示生操作、展示、说明。生操做一张长方形、一米长的绳子、4根绘画笔、6个小立方体3只象、6颗草莓、4只老虎分母分子生举例说出分数的分数单位组交流应用新知生独立完成、汇报、评价。深化认识课后反思分数与除法(第2\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5~69页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方法与过程: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难点重点:结合具体的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难点: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一、创设情境1、问题入手,从整数的角度引入(1)有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张饼?(2)1张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能分得多少张饼?2、辨析讨论,在真分数的分数意义中深入3、分设情境,提出问题(1)如果把1张饼平均分给?怎么列式?1÷3结果是多少?(2)1除以3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表示,还能怎样表示?4、感知除法与分数的关系两数相除,可以怎样表示、商?二、分数与除法关系1、谈话,引出课题如果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张饼?2、小组合作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1)3÷4的计算结果能用分数表示是吗?各小组用学具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结果是多少?讨论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2)加深理解。(课件演示)师:老师把大家的想法做了一个课件,我们一起看一看。边演示边提问。①把3块饼一张一张的分,每人每次分得多少?分了几次?共分得了几个EQ\F(1,4)张?就是EQ\F(3,4)块。②把3块饼摞在一块分,分了几次?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人分得几张饼的几分之几?把它们拼在一起就是一张饼的多少?就是EQ\F(3,4)张饼。(3)巩固理解如果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小组拿学具摆一摆②你能想像出3块饼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吗?(说数理)你能直接计算7÷9的结果吗?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l)观察讨论。现在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呢?谁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2)思考。在被除数÷除数=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3)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5.巩固练习: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四、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1、如果把7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饼?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每个人能分到几张?还剩几张?怎么分?老师演示,学生回答。2、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3、小结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的方法五、巩固练习把下列带分数化成假分数。P66做一做P71做一做六、课后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温故引新6÷3=2(张)1÷2=0.5(张)说自己的想法就是把1块饼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这张饼的EQ\F(1,3),就是EQ\F(1,3)张饼。1÷3=EQ\F(1,3)(张)生发现、归纳、小结两数相除,结果不仅可以用整数、小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自主探究3÷4方法一:可以1张1张地分,先把1块饼平均分成4份,得到4个EQ\F(1,4),3张饼共得到12个EQ\F(1,4),平均分给4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EQ\F(1,4),合在一起是1张饼的EQ\F(3,4),就是EQ\F(3,4)张饼。方法二:可以把3块饼摞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拿出这3张饼的,再把它们拼在一起就得到1张饼的EQ\F(3,4),就是EQ\F(3,4)张饼。方法二比较简单生操作、理解2÷3=EQEQ\F(2,3)(张)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除数不能为0.a÷b=(b≠0)生独立思考,举手抢答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要用分子去除以分母。能整除的,所得的商就是整数;不能整除的,除得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生思考,讨论拓展深化生独立完成,展示、评价深化认识课后反思分数的基本性质(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6页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它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等。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德。重难点重点: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难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一、故事猜想以前大家都听说过三个和尚的故事吗?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三个小和尚。小和尚最喜欢吃老和尚烙的饼了。有一天,老和尚做了三块一样大小的饼,想给小和尚们吃,还没给,小和尚就叫开了。矮和尚说:“我要一块!”高和尚说:“我要两块!”胖和尚说:“我不要多,只要四块!”老和尚听了二话没说,立刻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块,取其中的一块给了矮和尚;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取其中的两块给了高和尚;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八块,取其中的四块给了胖和尚,,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同学们,你知道哪个和尚吃的多吗?二、用事实“验证”1、实际操作列等式证实分数大小相等。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三张大小相等的纸条来,分别用阴影部分表示每张纸条的大小阴影部分相等说明这三个分数怎样?2、初步概括分数基本性质.师: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仔细观察两个等式,每个等式的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师:同学们从左到右观察第一个等式,想一下,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保证了分数的大小不变的?师小结:“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上同一个数,分数大小不变”。师:同学们从左到右仔细观察第二个等式,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才保证了分数大小不变呢?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变化规律叙述出来?3、完整分数基本性质:综合以上两种变化情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其中的规律?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吗?为什么?三、分数基本性质1、学生自学,深入理解性质。

师:P43页,自读分数的基本性质。师问:分数的基本性质里哪几个词比较重要?为什么“都”和“相同”很重要?为什么“分数大小不变”也很重要?为什么“零除外”也很重要?四、应用性质P76例2,做一做1#,2#五、课堂小结师:现在谁知道三个和尚,谁吃的多呢?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入新知生1:胖和尚吃的多。生2:矮和尚吃的多。完整性质学生小组合作,有平均分的,有涂色的。生: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三个分数相等。生:第一个等式中的三个分数分子、分母都变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小组讨论,概括生1: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了,也就是分子分母都乘了一个相同的数,但三个分数的大小没有变。(生2进行了补充)讨论、归纳、总结、展示。不能同时乘或除以0深入理解自学、理解生:因为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才不会变化。解决问题生回答,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展示、互评。反思深化三个和尚吃的一样多。课后反思分数的意义及性质综合练习(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7~78页课型练习课教学目标使学生能熟练地依据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解决一些综合性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难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一、基础训练把下列各数约分.120/8018/2430/4517/3469/156下列各组分数通分.58/12和11/245/6和2/91,1和1二,练习指导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提问: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a÷b=a/b(b≠0)

在整数除法中,除数不能是零.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零.3,综合练习.思考题练习说、练思、练课后反思约分1——最大公约数(第5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9~81页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找两个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方法与过程:探索找两个数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两个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情感与态度: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重难点重点:经历找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会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难点:探索并掌握找最大公因数教学准备学号牌、答题单、:课件、实物投影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一、预设情境一、创设情境、揭示新知:1、让学生和同桌说一说自己学号的约数。2、游戏:看谁反应快。第一组:(1)学号只有两个因数的同学起立。点拨:这样的数叫质数。(2)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起立。(3)谁一次也没有站起来?为什么?第二组:(1)请学号是12因数的同学到前面来。(左)(2)请学号是18因数的同学到前面来。(右)(个别同学站位出现问题,请全体同学做裁判,1、2、3、6、号应该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过渡:老师也同意让他们站在中间,可以用集合圈来表示。3、点拨:1、2、3、6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给它起名字?6是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应该叫什么?4、谁能概括的说说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二、强化训练1、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书上45页1、2题)2、找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五组)(1)两个质数。(2)相临的两个数。(3)1和任意自然数。(4)倍数关系。(5)一般情况。3、写出下列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共6个分数)4、让学生同桌俩找一找两个人学号的最大公因数。5、判断:(四道)6、拓展练习:把12米和48米的两根绳子,截成同样长的小段,不准有剩余,每段最长是多少?共能截成多少小段?三、全课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感受新知学生说因数,交流汇报。按游戏要求起立并汇报质数和合数的概念。12和18的因数按要求到前面站好,其余同学做裁判判断站的位置对不对。教师出示集合圈,学生将数填在合适的位置上。学生用自己的话汇报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巩固新知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反馈交流。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之后总结规律,相互补充纠正。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纠正。学生同桌互说,全班交流。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明原因。学生合作完成,汇报解题思路。反思提高学生总结知识并谈收获。课后反思约分2——最简分数(第6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4~85页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化简意义,掌握最简分数概念,会正确化简分数。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重难点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一、复习旧知口答下列各题。(1)说一说2、3、5的倍数的特征。(2)说出下面每组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18和24

12和30

9和72

11和7二、最简分数概念1、最简分数(1)呈现情境图。师:小红说小明游了全程的几分之几?小青说小明游了全程的几分之几?你能猜到吗?(2)提出问题。师:

是一回事儿吗?为什么?(3)分析,讨论。和

的分数大小是相等的,但是,分子、分母的数字有什么不同?(4)最简分数的概念。(5)师:像

这样,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不是最简分数。(6)即时练习。第84页的“做一做”。①第1题,判断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并说明理由。自己说几个最简分数,看看对不对。②第2题,学生自己连一连,并和同学交流。提问说一说思维的过程。2、约分。(1)出示教材第85页例4。把

化成最简分数?师:

是不是最简分数?什么叫最简分数?(2)学生化简。由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可以如何化简,①提问学生说说化简的方法。②说一说,怎么除。(4)揭示约分的概念。师: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学生掌握约分的方法。课文第85页“做一做”。练习要求:先判断是否为最简分数,并说明原因;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③检查最后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三、课堂练习P81做一做P82四、课后小结什么叫最简分数?如何判断一个分数是不是最简分数?怎样化简分数?导入新知生口答探究新知生1:小红说小明游了全程的

;生2:小青说小明游了全程的

。生:

的分子、分母含有公因数含有1、5、25等,而

的分子、分母公因数只有1。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让学生判断学生自己连一连,并和同学交流。由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可以如何化简,情况反馈。生: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去除分子、分母。应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去除。学生指出这一句话中的两个重要词语学生也尝试约一约。生独立完成,交流,展示、评价。巩固提高独立完成,总结方法反思深化课后反思最小公倍数(第7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熟练、快速地比较。(2)理解掌握通分的概念及通分的方法,并能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方法与过程:(3)经历探索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情感与态度:(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重难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一、复习旧知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与前面学习的倍数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请你回想一下如何求一个数的倍数?2、请分别说出2和3的倍数。小结: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其本身,没有最大的数。二、最小公倍数1、情境引入。(课件演示)李大叔装修新房要买墙砖。在市场上找到一种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墙砖,李大叔要装修的墙面是正方形的,如果要保持每块砖的完整,这种墙砖能铺边长是多大的正方形?小组商量一下,动手试一试,把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学具卡片代替墙砖拼一拼,看看能拼出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每个学习小组请一位同学负责记录一下,你们小组拼出来了哪些不同边长的正方形?汇报要点:(1)你们小组拼成了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2)这样拼的?(3)每条边各铺了几块?怎样用算式表示?4、观察发现规律。(1)将多种拼法表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各个正方形的边长与每一块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2)在集合图上找一找这几个表示正方形的数据。(3)师:两个集合圈中共同的部分,可以如何表示?(4)揭示概念(5)最小公倍数。在这些正方形中哪个最小?还能拼出更小的正方形吗?还能拼出比这些更大的正方形吗?最大有多大?6、阅读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意义。三、练习巩固1、P89“做一做”。2、P91练习十七2#3、P91练习十七1#四、课后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引入新知指名回答用这个数乘一个非0的自然数,所得的积就是这个数的倍数。学生有序说出来。探究新知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各小组汇报先同桌说一说,后指名汇报。6、12、18…是3和2的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6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没有最大公倍数。同桌讨论后指名回答。生阅读、自学。运用新知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答案并交流:反思深化生互说,评价,总结。课后反思 通分(一)(第8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88~90页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生对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并学会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情感与态度: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重难点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算理。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一、复习旧知复习提问:1、5/6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1/4与1/5,哪个大,为什么?二、分数大小比较1、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1)电脑课件呈现情况图。(见课文第93页)教师补充说明,清晰表达。(2)即时练习。比较以下各组分数的大小。2、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1)先看图涂色,再比大小。(2)观察这两组分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三、练习巩固自行出题四、课后小结谈本课收获。铺垫新知独立思考,口答。探究新知学生回答,用自己的话来说明理由和比较的结果。方法: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独立完成同分子分数,分母越大,分数越小;分母越小,分数越大。运用新知独立完成,说理由反思提高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小。课后反思通分(2)(第9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93~94页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概念,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把两个分数进行通分,能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情感与态度: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从而产生对数学的热爱。重难点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难点:通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一、复习旧知1、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2、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分子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二、异分母比大小1、创设情境例4:豆类食品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经常食用有益于人体健康,黄豆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52,蚕豆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41,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1)屏幕出示,第94页例4情景图(2)提出问题: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2、认识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3、通分的意义把52和41转化成208和205,分数的大小不变,就是通分。说说什么叫通分吗?4、怎样通分(1)尝试把1/6和1/8通分。5、尝试运用给下列两组数通分,并说说有什么发现。2/3和5/71/6和7/12三、运用知识1、判断下列哪组分数的通分是对的?哪组不对?哪组不够简单?2、P94做一做3、P95四、小结全课1、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2、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入新知独立完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小。自主建构引入问题(1)比一比2/5和1/4谁大。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同伴合作寻找解决的策略。(2)汇报、交流学习成果。(3)讨论与归纳分析、比较,总结出把“异分母变成同分母的方法”,即通分的方法。生交流、展示、评价、归纳方法。观察分母,总结通分方法。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生尝试操作比较、说明,怎样根据分母特点可以较快通分。解决问题生判断说理由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展示、评价。反思提高分数通分的方法利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通分比较简单课后反思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第10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97~98页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能熟练的将分数和小数互化;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重难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分数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一、创设情境DVD出示例1把一条3m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多少米?如果平均分成5段呢?说说两种计算结果如何?有什么发现?2.依次教学分均分成100段、1000段、5段、4段、8段时,每段长多少米?得出…二、转化规律1、小数转化为分数思考1:(1)怎样能很快把一个小数转化成分数?(2)分母与小数有什么关系:有没有规律?思考2、观察分母和小数部分,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能很快地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三、练习提高1、把下面的小数用分数表示(卡片出示)。0.07=0.24==0.123=2、P97、P98四、总结全课总结小数与分数互化方法。注意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数的分母是10、100、1000……,引入新知独立计算,然后请用小数和用分数表示计算结果的分别板演。0.3=3/100.6=3/5生计算,并观察比较,形成猜想。探索新知学生按每个数的意义直接写成分数(口述)教师板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去掉分母,看分母中1后面有几个零,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巩固新知生独立完成、交流总结方法。反思提高可以直接把小数转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通过移动小数点直接化成小数。课后反思第5单元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04~105页课型练习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有关习题。2、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重难点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学准备相关练习题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5/9里面有()个1/9.⑵4/7是4个()。⑶3个1/5是()。(4)7/8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添上()这样的分数单位就等于1.(二).探索交流理解算理(通过“画图”和“意义”理解分数“加法”算理。)课件出示: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张饼。通过“画图”和理解分数个数说明“加法”算理。自主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口答①4/9+5/9﹦()②5/6-1/6﹦()③1/11+4/11+5/11=()④9/10-7/10+3/10=2.判断(1)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2)3/7+4/7=3+4/7+7=/14=1/2(3)1-11/19=11/193.解决问题一张长方形纸,小明用了它的2/9做纸花,小华用了它的7/9做纸花,这张纸用完了吗?让学生展示不同的解法。(四).总结填空提出数学问题 理解分数加法含义①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②汇报展示自主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练习课后反思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第2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111页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2、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探究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难点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难点:理解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修改一、旧知铺垫1、计算下列各题2、通分将下列各组分数通分二、探究新知自主探索画一画折一折算一算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第113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学生计算、通分 学生自主探索练习课后反思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第3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17~118页课型新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