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应激与疾病2024/6/192心理应激,又称为心理压力,精神应激,或者精神压力。人是社会动物,不能离群独处。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可以存在各种精神刺激事件,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作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战争、洪水、地震、空难、海难、车祸,恐怖袭击,尤其是从未见过的可怕新的传染性疾病,更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急性精神创伤。一、什么是心理应激?2024/6/193为了说明较强烈的刺激,易引起身体内稳态的变化。有了心理刺激,就会有心理反应。弱刺激引起弱反应,强刺激引起强反应,呈现正相关,当刺激强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反应强度即达到了最高值,超过这个界限的刺激度称为超强刺激,此时身体出现反应的强度不再增加,甚至反而下降。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也有此种现象,例如小的损失引起轻度不愉快,大的损失引起极度悲痛,而极大的损失却可引起情感麻木状态,而不是更强烈的情绪反应。
心理应激是最早由著名生理学家塞里提出2024/6/194动物实验表明,当面临新异的、不规则出现的、不能控制不能预测的、非常强烈的、不符合个体需要的厌恶刺激时,容易出现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2024/6/195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受试者皮肤接触荨麻叶时,立即出现荨麻疹,接触枫叶时不出现荨麻疹。令被试掩盖双目,皮肤上真正接触的是枫叶,但告诉他接触的是荨麻叶,结果局部出现了荨麻疹。这个例子说明言语刺激的作用胜过了物理刺激的作用,同时也证实了语言刺激可以直接引起身体生理反应。
2024/6/196我国古代中医学对“心身关系”的精辟论述《内经》提出五脏常因情志大过而伤,引发疾病;而五脏虚实病变也可累及情志,导致心神失调。“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不节则伤脏”则明确提出情志过极会伤及内脏。《素问》具体说明各种情志变化对相应脏器的影响,“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悲伤心胞,恐伤肾,惊伤胆”,便是情绪致病的佐证。可见我国传统中医药也强调精神紧张伤肾的说法,而肾功能的损害可以进一步破坏人体内脏的平衡,引发多种疾病。
2024/6/197评估和测量个体所遭遇的精神刺激事件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1967年美国两位心理学家通过多年多方面研究,找出美国常见的43个生活事件,他们用生活变化单位来反映心理应激的强度。如配偶死亡为100,离婚73,近亲死亡63,本人患病受伤53,家庭成员患病44等。只要受试者填写记录一年内遭遇生活事件的项目与次数,即可按评分累加,获得个人的生活变化计量单位总值。2024/6/198研究发现,如一年内生活变化单位累积超过300,则85%的人在今后两年内有重大疾病发生;一年累分在150~300,第二年有50%患病人;<150,第二年可能平安无事,身体健康。如果总值超过300,说明受试者处于高度心理应激状态,即易感染各种疾病,易在生活或运动中受伤,心肌梗塞,心脏病发作机率增高。2024/6/199(二)心理应激反应模式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动物在应激状态下的行为有多种表现,常见的有:①战斗与逃跑。无论是前者或后者,都是维持个体生存的积极适应方式;②保守与退缩。动物并不离开现场,或在多方企图逃跑无效之后,出现蜷缩、不动、木僵、假死;③出现转换动作、刻板动作及一些古怪动作。比如仪式性吸气动作,咬伤自己,玩弄自身排泄物的动作等。在被拘束与活动受限的情况下,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是反抗挣扎无效,逃跑受阻到顺从少动的过渡阶段的行为表现。2024/6/1910人类在焦虑、惊恐、期待与受挫状态下有类似的行为表现,比如此次“非典”事件,一些人没有被非典打倒,却被恐惧和焦虑困扰;听见别人咳嗽,打喷嚏就心惊肉跳,惟恐避之不及;盲目地乱服中药,抢购食品;听风就是雨,听信和传播小道消息;不敢进商店购物,不敢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不敢接触他人,尤其是陌生人;讳疾忌医,有病也不敢到医院去看等等心理应激反应表现,这也是“非典”大环境下的典型心理行为表现。2024/6/1911医学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一般性应激反应可以分为三类:[1]躯体性应激反应[2]心理性应激反应[3]行为性应激反应2024/6/1912[1]躯体性应激反应
塞里与一般适应综合征当个体遇到意外或突发事件时,出现躯体性应激反应,如呼吸加快,心率加速,出汗,稍后还有全身发抖,特别是手臂与腿部肌肉,这也称为“搏斗或逃跑”综合征。一旦危险过去,搏斗或逃跑反应就消失。但如果心理应激源持续作用下,可出现长期躯体反应,塞里称之为一般适应综合征,分为三个阶段:
2024/6/1913第一阶段:警戒期当个体察觉威胁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也激活儿茶酚胺。引起的搏斗或逃跑反应,可出现休克时相与抗休克时相。严重者,可致急性骤死。
2024/6/1914第二阶段:抵抗期警戒期的反应消失,机体处在应激源作长期抗衡的状态,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协调下,各系统均处于动员状态。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适应能量储备,这些能量储备具有心身基础,用于应付各类应激。在此期,肾上腺、胸腺、肝、肾等都释放有关生物活性物质,以升高血压、抵抗炎症、增强肌肉紧张、升高血糖,并促进各种对抗应激源的躯体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等生化物质。2024/6/1915第三阶段:耗竭期在此期间,用来对抗应激的生理、心理能量已被耗竭,机体需要得到休息与能量补充。2024/6/1916[2]心理性应激反应面临重大紧张性生活事件时,个体不仅出现生理性应激状态,而且更多地会出现心理应激状态。人们在应激时对愤怒、焦虑、挫折的体验多于对心跳、血压的感知。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喜欢用思维或情感来描述自己的应激体验。这些情绪与认知的改变应构成了应激反应中的又一大类:心理应激反应。2024/6/1917举例“非典”应激源引起的躯体反应总伴有情绪变化。当遇到疑似或“非典”紧急情况时,无疑会体验到上面所论述的一般适应综合征的警戒反应,而且也会有某种强烈的情绪感受——极度恐惧、害怕、焦虑、愤怒。大多数情况下,当应激源撤除后反应就消失,若应激源长期存在或不断发生则反应也可持续,后果更严重。当没有机会恢复自己的情绪平衡或持续对抗应激源时,就会时时感到紧张和焦虑。强度增加,也可出现疲劳,抑郁及无助。2024/6/1918一般来说,形成心理应激状态的原因,一是不希望发生的生活事件发生了,比如这场突如其来的的“非典”灾害。二是希望发生的生活事件没有出现。由然而生“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
2024/6/1919心理应激状态下,个体有思维的单一化,出现刻板性行为与强迫性思维,轻率作出决定与处理问题,而不能冷静分析与多头思考,情绪反应强烈,出现嚎啕痛哭,悲哀绝望,或怒不可遏,气势汹汹,或焦虑不安,慌张恐惧,或欣喜若狂,忘乎所以。
2024/6/1920心理应激状态下还有如下一些心理方面的表现:(1)通常有意识觉醒程度升高,特别警觉与敏感,普通声响也引起惊跳反应;(2)注意办分散而难于集中,工作中差错增加,容易发生工伤与交通事故;(3)思维单一化、刻板化,轻率决定问题,或思维杂乱,茫然无头绪;(4)易激惹,易哭泣,任性,易与人争吵,焦虑,神色慌张,无名恐惧,亦可出现悲观抑郁或欣喜若狂。2024/6/1921(5)坐立不安,手发抖,小动作多、口吃、不愿与人接触。(6)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心惊肉跳,口干,尿频;(7)头昏无力,易疲倦,全身慢性疼痛;(8)性功能障碍或性欲减退,月经不调或停止,停止泌乳;(9)烟、酒、镇静剂用量增加。
2024/6/1922在日常生活中,心理应激状态比界是,高中生参加高考,运动员决赛准备状态与竞争过程,严重交通事故发生片刻等。当然,应激反应的强度不仅与外界应激源的强度相关,而且与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以往生活经验与当时机能状态有关。
2024/6/1923小结: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1)应激的情绪反应焦虑、恐惧、抑郁、愤怒(2)应激的行为反应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2024/6/1924应激的生理反应及其中介机制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1]心理-神经中介机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2]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3]心理-神经-免疫机制: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双向性调节2024/6/1925心理应激的生理反应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最终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在应激条件下,有大脑皮质,特别是前额区“认知脑”,边缘系统“情绪脑”及下丘脑的积极参与。各种心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神经冲动,通过脑干的感觉通路传递到丘脑和网状结构,而后继续传递到涉及生理功能调节的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的下丘脑以及涉及心理活动的“认知脑”区和“情绪脑”区。心理应激的生理反应以及最终影响心身健康的心身中介机制涉及到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2024/6/1926一方面应激使大脑中枢的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活动增强,迅速释放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继而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一般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改变免疫功能,通常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在心理应激过程中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它们对免疫功能也有抑制作用。此外,血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和尿酸含量均有升高,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2024/6/1927在愤怒与恐惧情绪状态下,整个交感神经系统被动员起来,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称为交感—去甲肾上腺素效应,因为绝大多数交感神经末梢的神经介质为去甲肾上腺素。许多学者研究引起焦虑与抑郁情绪的场合,有充足的证据说明此时体内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伴随疼痛的情绪反应中,可引起心跳缓慢。2024/6/1928在急性恐惧状态下,血压与心跳可突然下降,晕厥为恐惧症的常见伴发症状,晕厥时自主神经系统仍为双向反应。即开始有短暂的交感兴奋,继而副交感兴奋占绝对优势,血压脉搏下降,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出现短暂意识障碍。原有心脏疾病如心肌梗塞的病人,情绪刺激可导致晕厥,心律不齐,心跳停搏与猝死。严重残疾和行动受阻的病人,在应激状态下,战斗与逃跑反应完全受到抑制,容易出现无望与无助感,运动抑制,表现为副交感反应优势现象。2024/6/1929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互相制约与互相对抗不是绝对的。例如强烈恐惧,既引起交感兴奋,表现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与此同时也引起副交感兴奋,出现大小便的排空活动而不能自控,大汗淋漓。例如许多人在考试前总要去上厕所就是同样的道理。同时交感神经系统有神经末梢到达脾脏、胸腺、骨髓等淋巴细胞制造与储存中心,交感神经兴奋对免疫功能产生抑制。
中国地鼠慢性应激实验2024/6/1931总之,精神应激状态下,体内出现皮质激素释放与交感神经兴奋,抑制体内炎症与免疫功能,抑制消化与营养功能,因而容易出现食欲下降、消瘦等表现。2024/6/1932(三)应激对人体的保护作用
人类每天都会面临社会生活中各种日常刺激因素,不断进行分析与综合,并结合以往同类因素的应付经验,认知与评估其意义,据此而产生喜怒哀乐情绪,采取忙忙碌碌的适应行为。紧张而活泼的工作与生活节律,有益于身心健康。2024/6/1933维持大脑的觉醒度与兴奋性,需要有不断传入的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刺激。缺少外界新异刺激,缺乏学习、劳动和社会活动,闭得无聊,精神不振,也使人感到单调,寂寞和压抑。轻度的精神紧张状态,机体处于轻度应激状态,可以提高注意力,记忆活跃,精力充沛,思维灵活而集中,心理活动效率高,行为敏捷,操作速度,准确性和耐力均有提高,情绪活跃愉快。对面临的任务与挑战,采取积极主动,跃跃欲试试的姿态,这种心理状态无疑有益于个体潜能与创造性的发挥。
2024/6/1934以往生活经历可以降低当前同类事件引起的心理应激水平因为“我以前经历过”,“后果自负对我无所谓”,“万事在预料之中,有把握去对付”,“这难不倒我,我知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观察过在直升飞机上抢救伤员的医务人员,反复在战场飞行虽有随时被击落的危险,但他们尿中肾上腺皮质含量保持于正确水平,因为他们对战地抢救工作已养成良好心理适应能力,“曾经沧海难为水”,处变不惊,临危不惧。
2024/6/19352024/6/1936由此,我们看到个体对心理应激源的认知与评估至关重要。机体对外来各种刺激,首先对其性质辨认,同时对它与机体的关系进行评估,划分有关的、无关的与有害的刺激,据此出现情绪反应与行为反应。对有利的刺激出现正性情绪与趋向行为,对有害的刺激出现负性情绪与回避行为,利害关系越大,则情绪与行为反应越强烈,反之亦然。
2024/6/1937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一般都是趋势而避害的,但有少数外情况,如有些鸟类中有报警鸟,发现天敌后首先鸣叫,而不是悄悄躲避,这样便使自己暴露于无敌面前,对个体生存不利但对种族保存有利。人类作出自我牺牲保卫整体利益的行为更为多见,为了革命理想或宗教信仰而献身的事例屡见不鲜。2024/6/1938小结适度刺激对维持人体心身健康是有利的,适度应激可提高人的注意,记忆力,增强思维灵活性,行为敏捷,有利于调动潜能,增强应付能力。2024/6/1939(四)恐慌的由来
什么叫恐慌?人们在议论的“非典恐惧综合征”,究竟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何事易致恐慌?何时易致恐慌?何人易恐慌?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2024/6/1940恐慌又称恐惧,现代心理学把人类警觉心理状态分五类,一类叫怀疑,一类是担心,一类害怕,一类是恐慌、恐惧,再往上走就是恐怖。这是从低到高的五个等级。怎么来理解这五个等级呢?2024/6/1941举例:一位同事被感染上非典,此时最低的层次是怀疑,自己会不会被感染?接下来警觉状态就是担心,自己有点像染上“非典”;害怕表现就严重了,自己好象今天有点发热,好象有37度5,等一会儿,咳嗽也出现了,此时心跳加快,胸闷,越想越像,这就是害怕心理。如果出现恐惧,就会大汗淋离,晚上睡不着觉,饭也吃不下,说话也是一种颤抖的音调,坐立不安。恐惧以后,整天就表现心慌意乱,注意力在心慌上,而不关注心慌的事情上。最严重的是恐怖,回避有关“非典”的事、新闻,也不敢去大街购买东西,谈非色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突发事件情况,人们都会有心理上的反映,比如战争恐惧感,疯牛病恐惧感、SARS恐惧感、艾滋病恐惧感等都是人类对于突发事件的一种最原始的本能行为。
2024/6/1942恐惧是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有特定危险会受到伤害或生命受威胁的情景时的一种基本情绪状态,通常采取逃避或防御的反应。恐惧伴有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全身动员,如没有信心和能力战胜危险,只有回避或逃跑,过度或持久的恐惧对人产生不利影响。2024/6/1943恐惧是人类甚至动物维持生存与安定的基本情绪,与生理反应有直接联系,会引起身体系统随之紊乱,功能失常,影响机体的抵御能力。恐惧反应的对象是特定的,明确的,如SARS。人们对突然降临的SARS感到“太可怕”,因而出现“逃避”或者“防御”的反应。
据研究,最易引起成年人恐怖的7种刺激,分别为蛇、高空、暴风雨、医生、疾病、受伤和死亡,其中有四种同医疗环境有关。儿童的恐惧常常同与父母分离、陌生人与环境、黑暗以及疼痛刺激有关。恐惧常常导致回避和逃避行为,强烈的恐惧伴随着产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和体征。
2024/6/19451、何事易致恐慌?
人的恐惧发生是有两个前提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它的预期,期望,希望被破坏了。这时候他会出现恐惧。生是人类的希望,当生的希望被破坏了,就会出现恐惧。第二种就是他的习惯被破坏了。
2024/6/19462、何时易致恐慌?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的需要可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低级需要的基本获得满足,是相继出现高级需要的前提。马斯洛认为低级的需要,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因而具有个体性、本能性。需要不能获得满足,行为动机受到挫折,便会引起精神紧张,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与挫折后的行为反应。
2024/6/1947动物行为除了觅食之外,无时无刻不在防范无故的突然袭击。直接威胁生命安全的处境,使食欲、性欲都受到明显的抑制。动物的甲壳与巢垒,人类的衣着与住所,安全需要占据相当的比重,并且人类对健康以及生命的关注远远超过衣着与住所。防御行为是动物与人类普遍具备的本能,过分警惕的人终生诚恐,杞人忧天,“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尤其是社会动荡,匪盗横行,颠沛流离之际,人身安全失去保障时,对安全的需要尤为强烈。在和平环境下生活的人们在突如其来的疫病面前,担心生命安全是可以理解与关心。
2024/6/19483、何人易恐慌?
引起个人精神紧张,内心冲突,甚至发生心理挫折或精神创伤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观环境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另一方面是主观心理因素,如需要、动机、兴趣、能力以及性格特点等。
2024/6/1949一个人出现精神创伤甚至精神障碍之后,在致病原因的追溯中,一种观点强调外部原因,即遭遇了过多的紧张生活事件,天灾人祸,命运多桀,是不良外部环境条件所造成的;另一种观点强调内部原因,即由于本人性格不良,适应环境能力差,动机不纯,野心太大,情绪反应不当,自我克制能力差等内在原因所致。
2024/6/1950一般来说,先有外部环境变化,然后才引起内部心理变化。但确有“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没有任何环境刺激因素,仍出现精神紧张的局面。例如,具有敏感多疑性格的人,别人丢了钱包,生怕别人怀疑自己偷了(疑心别人多疑),而惶惶不安,自受虚惊。一个健康的人生怕自己患了癌症,经常求医而痛苦不堪。
2024/6/1951“非典”危机易发生恐慌心理的几类人:
(1)身处“非典”疫区的人群
(2)非疫区人群
(3)亲临医疗抢救一线的医护人员
(4)医护人员的家属(5)从疫区归来的人员在当地医学隔离观察(6)已经染上“非典”的病人
(7)“非典”病人的家属
2024/6/19524、个性在恐慌发生中有很重要作用
一个具有开朗、乐观性格的人对人坦率、亲热、话多、爱活动、思想感情容易交流,乐于助人也因此容易获得别人帮助,愿意理解另人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在人际关系中误会与矛盾较少也容易获得解决。这种人外向、追求刺激、挑战,好胜,困难能激发斗志,在心理应激过程中对挫折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
2024/6/1953与此相反,一个比较拘谨,抑郁性格的人对人保持一定距离,含蓄隐秘,对人心存疑惧戒备,不太关心别人,别人对他避免刺激,在困难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容易悲观丧气,由于胆小怕事,意志薄弱,对心理应激的耐受能力较差,杯弓蛇影,最易患神经症,心身疾病,酒精与药物依赖以及精神障碍。在遭遇紧张性生活事件后,他们自许生活变化计量单位时,计分也前一种性格的人为高。不良性格特点是“非典”恐惧的促发因素,对恐慌心态起无限放大的作用。
2024/6/1954(五)持续恐慌的后果1、恐慌影响自身免疫系统实验:A.一个死刑犯的故事
B.两只羊应激试验可见心理应激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目前科学家意识到这些心身中介机制是心理—神经—免疫机制,即确认心理应激对免疫功能有显著影响。2024/6/19552.恐慌易致心身疾病情绪与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白大衣综合征”现象:在医院里测量病人的血压往往要比在家里测得的数值高。
科学家曾做过“作抉择的猴子”实验。
2024/6/1956经典心身疾病
美国科学家亚历山大1950年创建了美国心身医学学会,他最早提出的七种心身疾病,被称为“神圣七病”。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2024/6/1957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多因素发病理论的发展,心身疾病从狭义的心理社会因素引起躯体疾病,扩大到广义的凡是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节有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者,都属心身疾病。因此,心理生理障碍、神经症、急性与延迟性应激障碍、心身疾病、酒精与药物依赖、社会适应不良行为、人格异常发展与人格障碍,均在不同程度上与心理应激密切相关,或呈现互为因果的关系,将它们列为应激相关疾病,即与心理应激关系密切,是有充分根据的。由于应激通常降低机体免疫功能,使机体对各种其他病因(如肿瘤、传染病、SARS)所致疾病,出现了易感性,降低了抵抗力,影响病程和预后。
2024/6/1958强烈的心理应激,必然同时引起体内生理应激反应,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活动增强,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高,血糖与游离脂肪酸增高,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甲状腺素水平升高等。与此同时,出现肠胃蠕动节律的变化,消化腺体分泌的变化,泌尿排尿功能的变化,月经,泌乳,性功能的复化,代谢与营养功能的变化,睡眠节律的变化,即出现机体内环境平衡的失调。但这些功能性的失调是可逆性的变化,通常为一过性的,大多数人预后良好,机体有免疫功能,有自我调节与适应功能,使内部环境恢复平衡。严重的急性应激反应多数也可在3个月内恢复健康。少数易感的,耐受性差的,情绪不稳定的,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的,强烈的或持续的心理应激所引起的心理生理障碍迁延不愈。
2024/6/1959一方面有持续的躯体方面的功能性不适症状,表现在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和神经肌肉各系统,但各种器官功能检查与化验结果正常,这部分患者约占各科门诊20%左右;另一方面有持续的睡眠障碍,白天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工作效率下降,易疲劳,慢性疼痛症状,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有抑郁、焦虑、恐惧心境,出现强迫观念,疑病观念,非现实感,意识分离症状,而诊断为各种类型的神经症。
2024/6/1960
受植物神经支配的系统与器官,都容易发生心身疾病国外调查发现人群心身疾病的患病率为10%—60%;国内医学心理学专家对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病人1108例的调查表明,368人为心身疾病(32.2%),心身疾病在各科病人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内分泌科75.4%,心血管专科60.3%,呼吸科55.6%,普通内科30.8%,皮肤科26.6%。
2024/6/1961常见心身疾病(1)消化系统:如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激惹综合征等疾病;(2)心血管系统:如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不齐等疾病;(3)内分泌系统: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神经性厌食、肥胖病、妇科疾患等疾病;(4)皮肤疾病:瘙痒症、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银尿病、斑秃、痤疮等疾病;(5)呼吸系统:如支气管哮喘等疾病;(6)其他:如慢性疼痛、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血管性头痛、慢性腰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氏病等疾病。
2024/6/1962专题:
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共识:①
某些负性生活事件与癌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②
具有某些情绪和个性行为特征的人其癌症发病率较高;③
癌症病人的不良的情绪反应和应对方式可通过影响机体的内分泌和免疫功能,进而影响癌症的发展和转归;④
采用支持性和行为干预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使癌症病人的平均生存期延长;2024/6/1963⑤
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是促进还是抑制癌症则取决于:心理社会因素的性质强度和作用时间心理社会因素的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与生物源性病理性刺激的间隔时间个体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心理与生理耐受性。2024/6/1964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癌症的发生和转归的生物学机制
目前研究提示,心理社会因素主要导致个体心理应激,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神经免疫系统等中介机制,影响癌症的发生和发展,特别是从心理神经免疫学这一前沿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证据。2024/6/1965癌症的临床心理问题
癌症病人常见的心理变化
1.休克-恐惧期2.否认-怀疑期3.愤怒-沮丧期
4.接受-适应期
2024/6/1966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
1.告诉癌症病人真实信息
尽管目前国内与国外许多医师在此问题上做法不同,但大多数学者,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均主张在恰当的时机给癌症病人提供诊断和治疗计划真实的信息。2.处理病人的情绪问题
支持性疏泄性心理指导、利用转移机制、认知疗法、放松技术、音乐疗法、气功等。对于伴有严重焦虑恐惧的病人,可适当使用抗焦虑剂。使用抗抑郁剂对严重抑郁病人是有必要的。
2024/6/1967专题:
手术的心理问题
手术前焦虑反应特征:最常见的有手术焦虑、恐惧和睡眠障碍。焦虑恐惧表现为对手术紧张、担心、紧张不安、害怕,乏力疲倦等,似有大祸临头之感。身体上亦表现有相应的一些症状,如心慌、手发抖、坐立不安,出汗等。睡眠障碍的病人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恶梦等。病人入院24小时内焦虑程度最高,然后适应住院环境和病人角色后逐渐减轻。情绪不稳定的病人,其焦虑程度高,持续时间长,一般需要5天或更长时间才能适应手术前各种应激刺激。
2024/6/1968手术前焦虑与手术结果的关系
术前焦虑程度与术后效果存在着倒“U”字型的函数关系,即术前焦虑水平很高或很低者,术后心身反应大而且恢复缓慢,预后不佳;术前焦虑水平适中者,术后结果最好。2024/6/1969手术前病人心理问题干预
一般心理支持与指导
1.晤谈与评估
2.提供有关手术信息:主观信息比客观信息效果好,提供信息的心理准备法对于信息敏感者更有效。
3.加强病人的社会支持
4.手术室环境
2024/6/1970行为控制技术
1.情绪松弛训练法:放松(生物反馈疗法)、腹式深呼吸以及咳嗽练习能够有效地对抗焦虑,是减轻术前焦虑和术中痛苦感的简便、常用方法。2.分散注意法3.示范法4.刺激暴露法5.认知行为疗法
6.催眠暗示法
2024/6/1971术后病人心理反应特点
术前焦虑水平高的病人,一般术后仍维持较高的心身反应。由于重大手术均有可能引起部分生理功能丧失和体象改变,容易导致许多心理问题如愤怒、自卑、焦虑、人际关系障碍等。反复手术而久治不愈者术后心理反应强烈,有的患者可能因术后一时不能生活自理,长期卧床、难以工作、孤独等原因,也可继发严重的心理障碍。2024/6/1972常见术后严重心理障碍术后意识障碍:常在手术后2~5天出现,表现为意识混乱,一般在1~3周消失;术后精神疾病复发:常因心理压力过重所致;手术后抑郁状态:表现为悲观失望,自我感觉欠佳,睡眠障碍,对日常生活不感兴趣,活动减少,自责自罪,有自杀念头,甚至可能出现自杀行为。2024/6/1973手术后病人的心理指导原则术后病人心理指导应根据病人具体病情和心理反应,灵活采取心理支持及行为控制技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及时反馈手术完成情况;②正确处理术后疼痛;③帮助病人克服消极情绪;④帮助病人做好出院的心理准备。2024/6/19743.恐慌易致应激相关障碍
一般来说,急性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常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之后数分钟至数小时起病,大多历时短暂,可在几天至一周内恢复,预后良好。
近年来,心理学家发现,在自然灾害如洪水、台风、地震、或灾难性事故,如火灾、飞机失事及爆炸等威胁过去后数天或数月之后,部分受灾者在事件后有焦虑、激惹、夜惊、记忆损害及内脏不适度等症状。这种反应现在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英文简称PTSD。这种灾难性应激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之感。这种延迟性应激反应也常见于被强暴的受害者,如战俘以及被绑架的人质。
2024/6/1975根据美国“退伍军人管理研究”报告目睹越南战争时严重轰炸的幸存者约1/3有PTSD,主要症状是夜惊及殊死战斗场面的集中闪现,疲劳、焦虑、情绪爆发,难与人相处,还有注意力不集中,情感麻木。2024/6/1976据文献报道,九十年代的海湾战争引起的“海湾战争综合征”,部分军人也是PTSD症状。2024/6/1977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发生了恐怖袭击之后,有42.2万美国人患上了PTSD。2024/6/1978中国唐山大地震2024/6/1979中国唐山大地震破坏性极大,二十年后仍有2%幸存者存在PTSD症状,尤其是地震纪念日之前和纪念活动时,如电视、报纸消息都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创伤性体验,产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激惹性增高,心惊肉跳,坐立不安,心跳加快,出汗,面色苍白,难于入睡或易惊醒,也极力避免参加或去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场所,情感麻木,与人疏远,社会性退缩,兴趣爱好减少等。一般来讲,PTSD大多数病人1年内恢复,少数病人持续多年不愈成为持久的心理障碍。
2024/6/1980适度的焦虑与恐怖可提高人的警觉性,调动人的防御机制,以应付环境的挑战,因此是有益的。然而过度的焦虑与恐怖是明显有害的,因为它们可使人过于敏感、行为失控、过分关注自身状况,要求过多,所伴随的生理变化对病人的身体恢复也是不利的。在此,医护人员应努力帮助SARS病人控制过度的焦虑与恐怖这两种情绪,包括尽可能消除紧张源,提供必要的信息、科学的医学知识以及情绪支持。
2024/6/19814.持续恐慌是神经症发生的土壤(1)什么是神经症?(2)恐惧是神经症的特征之一(3)隔离治疗也是“感觉剥夺”,容易产生神经症表现
2024/6/1982感觉剥夺会给个体带来那些危害?感觉剥夺会对心身造成全面的影响当人被限制以后就会产生恐惧、害怕、紧张、孤独、寂寞。虽然期望“有爱不孤独”,然而仅仅有爱是不够的。心理、身体不适反应会接种而来,由于失去感知周围的世界,人的精神高度紧张,而且身体上还会出现心跳加速、头晕、出汗、胸闷不适等症状,这反过来又会加重心理恐惧。在这样心理刺激过程中,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就会产生紊乱,神经内分泌激素释放增加、免疫力下降、血糖升高等病理生理反应。2024/6/1983隔离病房容易使人时间感觉错位,严重影响生活节律和生物钟的运行。实际上,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许多行业都存在完全或部分睡眠剥夺,如交通、医务人员、电话员等等。睡眠剥夺作为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源,不仅对机体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如免疫力降低、学习记忆减退等,而且被剥夺睡眠的人心理和行为会发生明显的改变。2024/6/1984科学家观察到72小时以上持续不眠的受试者会出现错觉,如墙壁、天花板似乎在晃动,误将木柱当作人等;幻视与幻触甚为常见,可有简单内容的幻听,如仿佛听到狗叫声、卡车声等;走路如同醉汉,可有眼花与复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养殖场废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合同
-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预后影响因素的评分研究》
-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效率实证研究》
- 2024年建筑工程材料供需合同
- 《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路径研究》
- 《XL地产有限公司HYC项目过程管理研究》
- 《运动双任务训练对慢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 专题01选择题60题(一)-2023-2024学年小升初数学备考真题分类汇编(专版)
- 2024年度房产仲裁合同:不动产纠纷解决协议
- 2024年天水客运模拟考试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高等数学基础》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 各种型钢理论截面积、理论表面积、理论重量对照表
- 部门服务满意度评分表
- 第十章销售团队的激励机制
- 《蚂蚁做操》说课稿
- 《危险驾驶罪》PPT课件.ppt
- (完整版)PD、QC有限快充的知识讲解
- 习惯一积极主动
- 张矿集团人才发展规划
- 初中美术板报设计1ppt课件
- 浅谈智能化工程总包管理及智能化工程深化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