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2024年吉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六)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氾胜之书》中记载留小麦种的方法: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燥。取干艾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顺时种之,则收常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择穗大强者”有利于留种是由于“穗大强者”含有机物多B.“曝使极燥”使细胞中自由水均转化为结合水,以利于麦种储存C.“候熟可获”时小麦脱落酸含量增加,抑制细胞分裂,促使器官脱落D.“顺时种之,则收常倍”说明气候能影响小麦种子萌发及生长发育〖答案〗B〖祥解〗1、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1)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大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2)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种物质溶解在这部分水中,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有水的参与;2、在个体层次,植物生长、发育、繁殖、休眠,实际上是植物响应环境变化,调控基因表达以及激素产生、分布最终表现在器官和个体水平上的变化。【详析】A、穗大属于优良性状,“择穗大强者”,以便获得优良子代,A正确;B、“曝使极燥”后,细胞丢失自由水,但仍保留少量的结合水,细胞代谢减慢,利于麦种储存,B错误;C、“候熟可获”的麦种种子已经成熟,脱落酸含量增加,抑制细胞分裂,促使器官脱落,C正确;D、“顺时种之,则收常倍”说明气候能影响小麦种子萌发及生长发育,如温度、水分、空气都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D正确。故选B。2.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致病菌主要包括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常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下列关于细菌与人体肺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肺炎链球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均来自肺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ATPB.肺炎链球菌和人肺细胞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均属于个体层次C.铜绿假单胞菌与人肺细胞都具有细胞膜,且组成成分和结构均相同D.可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细菌性肺炎,但需控制用药剂量和时间〖答案〗D〖祥解〗生命系统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也有例外,如植物无系统层次只有器官。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病毒没有结构层次,因为它没有细胞结构,属于非细胞生物,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任何层次。【详析】A、肺炎链球菌是原核生物,具有细胞结构,可以进行独立的生命活动,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来自自身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ATP,A错误;B、肺炎链球菌是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生命系统的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人肺细胞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只属于细胞层次,B错误;C、铜绿假单胞菌与人肺细胞都具有细胞膜,主要组成成分和结构均相似,而不是完全相同,C错误;D、肺炎的致病菌主要包括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因此可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细菌性肺炎,但需控制用药剂量和时间,D正确。故选D。3.科学家发现,与ATP分子结构和功能相似的物质还有GTP、CTP、UTP。其中GTP的结构可简写成G—P~P~P,GTP可以由GDP接收ATP的一个磷酸基团转变而来,它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并可以激活细胞膜上的G蛋白发挥信号转导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CTP与ATP的合成均与吸能反应相联系B.G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C.UTP分子彻底水解的产物为磷酸、核糖和尿嘧啶D.G蛋白发挥信号转导作用消耗的能量可由GTP提供〖答案〗A〖祥解〗ATP结构式是A-P~P~P,其中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ATP是一种高能化合物,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末端的那个特殊的化学键的断裂,合成ATP所需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详析】A、CTP
与ATP结构相似,该分子的合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因而与许多放能反应相联系,A错误;B、该分子的结构与ATP结构相似,末端的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因而也可作为直接能源物质,B正确;C、UTP的结构与ATP结构相似,该分子彻底水解的产物为三个磷酸、一分子的核糖和一分子的尿嘧啶,C正确;D、GTP的结构可简写成G—P~P~P,其末端的磷酸基团断裂可释放能量,G蛋白发挥信号转导作用消耗的能量可由GTP
提供,D正确。故选A。4.miR-17基因位于人13号染色体长臂上,已有报道显示其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存在高表达现象,可促进细胞增殖。衰老作为细胞一种主要的肿瘤抑制机制,与癌变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探究miR-17基因在细胞衰老中的调节作用,研究人员检测了WI38细胞(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中miR-17基因表达产物miRNA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癌变和细胞衰老都是基因突变和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miR-17基因的表达产物能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属于抑癌基因C.衰老细胞可能通过抑制miR-17基因的表达来防止正常细胞的癌变D.与WI38年轻细胞相比,WI38衰老细胞中水分减少、细胞核体积也变小〖答案〗C〖祥解〗1、细胞癌变主要由于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够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生长和分裂,失控出现了异常增殖,从而变成癌细胞;2、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通常有体积变小,细胞内水分减少,色素沉着,细胞膜的脆性增加,通透能力下降,细胞内各种酶的活力也逐渐降低,新陈代谢变慢等。【详析】A、细胞癌变是基因突变和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衰老不是,A错误;B、miR-17基因的表达产物能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属于原癌基因,B错误;C、由图可知,衰老细胞可能通过抑制miR-17基因的表达来防止正常细胞的癌变,C正确;D、与W138年轻细胞相比,W138衰老细胞中水分减少,细胞核体积变大,D错误。故选C。5.图1为某二倍体(2N=8)生物细胞分裂时细胞中部分常染色体的模式图,图2为细胞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图1细胞中核DNA的复制时期对应于图2中的AB、FG段B.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则①②上DNA分子的碱基序列完全相同C.图1细胞是图2中DE段变化的结果,该变化导致子细胞中染色体数减半D.图1细胞中①②分开发生在图2的HI段,①②分开时的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答案〗D〖祥解〗分析题图可知,图1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图2中AB段表示有丝分裂前的间期、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FG段表示减数分裂前的间期、减数分裂Ⅰ;HI段表示减数分裂Ⅱ。【详析】A、分析题图可知,图1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图1细胞中核DNA的复制时期,即减数分裂前的间期发生在FG段,A错误;B、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互换,导致①②上DNA分子的碱基序列不完全相同,B错误;C、图1细胞是图
2中GH段变化的结果,该变化导致子细胞中染色体数减半,C错误;D、图1细胞中①②分开发生减数分裂Ⅱ后期,即图2的HI段,①②分开时的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D正确。故选D。6.DNA分子既有环状也有链状,既有单链也有双链。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的双链D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碱基的比例相同B.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连接2个磷酸基团C.每个DNA分子中都含有游离的磷酸基团和羟基D.双链DNA分子中不互补的相邻碱基由磷酸二酯键相连〖答案〗A〖祥解〗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析】A、两条链组成的DNA分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因此A+G=T+C,两条链中嘌呤的数量等于嘧啶的数量,分别为50%,A正确;B、若DNA分子为链状,则每个脱氧核糖连接一个或者两个磷酸基团;若DNA分子为环状,则每个脱氧核糖连接两个磷酸基团,B错误;C、若DNA分子为链状,则该DNA分子中含有游离的磷酸和羟基;若DNA分子为环状,则该DNA分子中含没有游离的磷酸和羟基,C错误;D、双链DNA
分子中不互补的相邻碱基即指的是在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连接是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接,D错误。故选A。7.变异为生物进化和人类育种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及基因重组是可遗传变异的根本来源B.基因突变可产生新性状,基因重组只能使原有性状重新组合C.非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的片段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均能改变基因的位置和数量〖答案〗B〖祥解〗生物的变异分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在有丝分裂也可以在减数分裂。【详析】A、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B、基因突变是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因此只改变基因的质不改变基因的量,能产生新的基因,进而产生新的性状,基因重组只能使原有性状重新组合,B正确;C、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错误;D、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的位置和数量,D错误。故选B。8.白菜甲(2n=20)与甘蓝乙(2n=18)天然杂交产生的丙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后,获得甘蓝型油菜丁,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物种甲与物种乙杂交可产生物种丙,说明甲与乙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物种丙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形成19个四分体,若发生互换可增加配子种类C.物种丁的形成可能是由于低温影响了纺锤体的形成进而导致着丝粒无法断裂D.物种丁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76条染色体,丁的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答案〗D〖祥解〗题意分析,甘蓝型油菜丁是白菜甲(2n=20)和甘蓝乙(2n=18)天然杂交并经过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所以甘蓝型油菜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10+9)×2=38。【详析】A、白菜甲与甘蓝乙天然杂交产生丙,丙中有18条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表现为不育,说明甲与乙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B、丙是远缘杂交获得的二倍体,不含同源染色体,因而减数分裂过程中不会形成19个四分体,B错误;C、物种丁的形成可能是由于低温影响了纺锤体的形成进而导致着丝粒断裂后染色体无法移到细胞两极进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D、物种丁是丙经过加倍后形成的,因而其正常的体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为38,则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76条染色体,由于丁是异源四倍体,且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因而其中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是相同的,因而表现为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D正确。故选D。9.雄孔雀的尾羽五彩斑斓、光彩夺目(由A基因控制),有利于吸引雌孔雀繁殖后代;但长尾羽会影响孔雀的飞行速度和灵活性,光彩的长尾羽使得它们更容易被捕食者发现和追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雄孔雀尾羽五彩斑斓易被捕食者发现,属于不利变异B.雄孔雀祖先的尾羽大都不亮丽,进化过程中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C.若某孔雀种群生活在天敌较多的地区,则其性别比例和出生率可能发生改变D.在某区域无迁入和迁出的条件下,孔雀群体中A和a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变化〖答案〗A〖祥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析】A、雄孔雀尾羽五彩斑斓易被捕食者发现,但有利于吸引雌孔雀繁殖后代,属于有利变异,A错误;B、尾羽五彩斑斓、光彩夺目由A基因控制,雄孔雀祖先的尾羽大都不亮丽,进化过程中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B正确;C、若某孔雀种群生活在天敌较多的地区,则其则死亡率升高,因为雄孔雀的尾羽五彩斑斓,死亡的主要是雄孔雀,进而会影响其性别比例和出生率,C正确;D、在某区域无迁入和迁出的条件下,可能受其它因素影响,如基因突变等,孔雀群体中A和a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故选A。10.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作反射。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吃梅止渴与望梅止渴的反射均属于条件反射,都需完整反射弧来实现B.与条件反射相比,非条件反射更能使生物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C.在眨眼反射完成过程中兴奋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单向传递D.铃声、食物和狗建立起的条件反射在消退过程中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答案〗C〖祥解〗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详析】A、吃梅止渴属于非条件反射,望梅止渴的反射均属于条件反射,都需完整反射弧来实现,A错误;B、与非条件反射相比,条件反射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更能使生物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B错误;C、在眨眼反射完成过程中兴奋进行单向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处要通过化学信号的转化,C正确;D、铃声、食物和狗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的消退过程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故选C。11.2022年美国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与荷兰的格罗宁根大学的研究机构宣布发现了第二种降糖分子——成纤维生长因子1(FGF1)。该物质与胰岛素类似,可通过与脂肪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抑制脂肪分解,从而调节血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胰岛素可促进靶细胞吸收葡萄糖并将其合成为糖原B.FGF1与胰岛素均可通过抑制血糖补充途径而降血糖C.胰岛素受体异常的糖尿病患者不能通过注射FGF1进行治疗D.长期注射FGF1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脂肪过度积累可能会引发肥胖症〖答案〗C〖祥解〗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的作用,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详析】A、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的作用,所以胰岛素与肝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促进细胞内糖原的合成,A正确;B、胰岛素降血糖是通过抑制来源,促进去路来实现的,而FGF1可通过与脂肪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抑制脂肪分解,从而调节血糖,即FGF1与胰岛素均可通过抑制血糖补充途径而降血糖,B正确;C、胰岛素受体异常而引起的糖尿病,通过注射FGF1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C错误;D、FGF1通过与脂肪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抑制脂肪分解来调节血糖,若长期给糖尿病患者注射FGF1达到治疗效果,患者可能会出现肥胖症状,D正确。故选C。12.较低等的脊椎动物(如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以及无脊椎动物)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不能保持相对恒定,这些动物称为变温动物。较高等的脊椎动物(如鸟纲和哺乳纲动物)能够在不同温度环境中保持体温相对恒定,这些动物称为恒温动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变温动物的细胞代谢速率会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而变慢B.哺乳动物能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能力是其在长期进化中获得的C.从38℃进入0℃环境中变温动物会调整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D.同一恒温动物从0℃进入38℃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散热量明显少于0℃〖答案〗C〖祥解〗人体体温之所以维持相对稳定,主要是机体产热量约等于散热量。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由于散热加快增多,为了维持体温恒定,则其产热必须加快增多;当人体处于炎热环境中,人体散热减慢,为了维持体温稳定,则机体产热必须减少减慢。【详析】A、变温动物的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随着环境温度降低,其体内酶的活性也降低,进而导致细胞代谢速率变慢,A正确;B、恒温动物有复杂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调节体温的变化,使其通常在变化的环境中也能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这种调节机制是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B正确;C、变温动物的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当它从38℃环境进入0℃环境中时,体温随着降低,体内酶活性减小,产热减少,变温动物不具有调整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的能力,C错误;D、恒温动物体温维持相对稳定,当它从0℃环境进入38℃环境中时,机体与环境温差减小,散热减少。由于散热减少,为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产热量也减少,即同一恒温动物从0℃进入38℃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散热量明显少于0℃,D正确。故选C。13.如图表示某种动物迁入新环境后可能出现两种典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L=某一年的种群数量/前一年的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b表示的种群数量变化中L值一直大于1B.丙点与甲点种群数量的差值表示此时生存的个体数C.种群数量为乙时L≈1,该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若曲线a表示田鼠种群数量变化,则在t1前对其进行防治效果会更佳〖答案〗B〖祥解〗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某种动物迁入新环境后可能出现两种典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曲线b:在0~t1时间内,种群数量逐渐增多,没有K值,类似“J”型曲线;曲线a: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并达到最大值,即K值,类似“S”型曲线。【详析】A、曲线b表示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种群数量持续增加,L=某一年的种群数量/前一年的种群数量,即L值一直大于1,A正确;B、丙点和甲点种群数量的差值表示的是种群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B错误;C、曲线a有种群数量到乙点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故L≈1,该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正确;D、若曲线a表示田鼠种群数量变化,t1时种群数量小于K/2,因此在
t1前对其进行防治效果会更佳,D正确。故选B。14.玫瑰精油被称为“精油之后”,具有抗菌、镇静、提神及美容护肤等功效。玫瑰精油获得的途径之一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需用无水酒精及次氯酸钠对外植体进行灭菌处理,以防止杂菌污染B.接种时外植体不能倒插,过程①无需光照,过程②需给予适当的光照C.过程①和过程②所用培养基中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均大于1D.从玫瑰花瓣中提取玫瑰精油时,可用胶原蛋白酶处理花瓣细胞使其释放精油〖答案〗B〖祥解〗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通过从植物体分离出所需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在含有营养物质及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该技术主要包括脱分化产生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物。【详析】A、外植体在接种于培养基培养时,需先后用酒精和次氯酸钠溶液进行消毒,消毒流程为:先用流水充分冲洗后的外植体用70%的酒精消毒30s,然后立即用无菌水清洗2~3次,再用次氯酸钠溶液处理30min后,立即用无菌水清洗2~3次,A错误;B、由于根的形成有极性,因此,在接种时外植体不能倒插,过程①为脱分化过程,无需光照,过程②为再分化过程,需给予适当的光照,B正确;C、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激素。过程①脱分化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接近1时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而过程②所用培养基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大于1时有利于生根,C错误;D、从玫瑰花瓣中提取玫瑰精油时,不需要用胶原蛋白酶处理花瓣,通常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精油,D错误。故选B。15.据统计,我国每年木质素产量超过1100万吨,但有效利用率却不到12%,且目前对中低温木质素降解菌的研究较多,但在废弃物堆腐过程中,随着时间延长堆内的温度升高,会导致这些降解菌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为获取耐高温的木质素降解菌株,研究人员在废弃物堆腐生产育苗基质堆中进行了取样和筛选,成功获得了耐高温(50℃)的木质素降解菌X。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应在废弃物堆腐生产育苗基质堆处于高温阶段时采样B.在筛选菌种时,所用的培养基应以木质素作为唯一碳源C.对木质素降解菌X活菌进行分离计数时可采用平板划线法D.实际应用中将木质素降解菌X与中低温菌种混合使用效果最佳〖答案〗C〖祥解〗1、培养基从功能上可划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从物理性质上可划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从成分上可划分为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2、为了防止培养皿盖上的冷凝水滴落到培养基上造成污染,且避免培养基中的水分快速挥发,培养基冷凝后要将平板倒置。【详析】A、本实验的目的是要获取耐高温的木质素降解菌株,因此应在废弃物堆腐生产育苗基质堆处于高温阶段时采样,A正确;B、由于要筛选耐高温的木质素降解菌株,因此,在筛选菌种时,所用的培养基应以木质素作为唯一碳源,B正确;C、对木质素降解菌X活菌进行分离计数时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而平板划线法只能获得单菌落,不能用于计数,C错误;D、由于在废弃物堆腐过程中,随着时间延长堆内的温度升高,因此,为了提高木质素降解的效率,实际应用中将木质素降解菌X与中低温菌种混合使用效果最佳,D正确。故选C。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研究人员采用不同光质的荧光灯对日光温室内番茄定时补光进行实验,研究不同光质补光对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处理株高(cm)茎粗(mm)叶面积(cm2)叶片数叶绿素含量(mg·g-1)单果质量(g)单株果数(个)单株产量(g)CK96.713.2578.716.71.65206.25.7978.0B98.212.7534.716.91.64189.95.8915.3R100.412.3622.116.71.77211.16.71197.0RB98.112.7588.616.41.70201.16.01011.1注:字母CK、B、R、RB分别代表白光、蓝光、红光、红蓝混合光处理。A.吸收、转化光能的色素分布于番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B.红光可通过增加叶面积及叶绿素含量来促进光合作用,使番茄产量增加C.蓝光可能会抑制细胞的分裂,实际种植过程中不宜对番茄单独补充蓝光D.B和R对株高具有协同作用,与番茄细胞含有光敏色素及蓝光受体有关〖答案〗CD〖祥解〗题表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光质的荧光灯对日光温室内番茄定时补光对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补充红光和红蓝光均有增产效果,而补充蓝光并未起到增产和提高番茄品质的作用。【详析】A、吸收、转化光能的色素分布于番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因此,该部位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A正确;B、结合表格信息可知,红光组与对照组相比,叶绿体含量上升,且叶面积变大,同时表现为单过质量和单果数均增加,因而推测,补充红光可通过增加叶面积及叶绿素含量来促进光合作用,使番茄产量增加,B正确;C、结合表格信息可知,蓝光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叶绿素含量下降、叶面积变小,同时叶片数也基本没有增加,因而表现为单果质量下降,单株果数也基本没有增加,因而单株产量下降,据此可推测,蓝光是通过降低叶绿素含量和减小叶面积导致减产,因此,实际种植过程中不宜对番茄单独补充蓝光,不能看出蓝光通过抑制番茄细胞分裂实现了减产,C错误;D、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单独补充B造成减产,而单独使用引起番茄产量上升,而B和R同时使用并没有看出明显好于RB组的株高数据,因而不能说明B和R对株高具有协同作用,光合色素吸收的是可见光,而光敏色素吸收的是红光和远红光,D错误。故选CD。17.某昆虫的斑纹由两对等位基因(B/b和E/e)控制。B、b基因的位置未知,E/e是位于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斑纹分为深纹、浅纹和无纹。现让浅纹昆虫纯合子雌雄交配,F1均为浅纹,F1中雌雄个体交配,若F2表型及比例为深纹:浅纹:无纹=5:10: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B/b位于常染色体,两对基因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浅纹昆虫纯合子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BBZeW、bbZEZEC.F2中浅纹个体的基因型有7种,浅纹中纯合子占3/16D.基因型中显性基因B和E至少有两个才能表现出深纹〖答案〗D【详析】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知识。E/e是位于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浅纹昆虫纯合子雌雄交配,F1均为浅纹,F1中雌雄个体交配,若F2表型及比例为深纹:浅纹:无纹=5:10:1,是9:3:3:1的变形,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当B和E至少有3个才能表现为深纹。A:
E/e是位于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浅纹昆虫纯合子雌雄交配,F1均为浅纹,F1中雌雄个体交配,若F2表型及比例为深纹:浅纹:无纹=5:10:1,是9:3:3:1的变形,故A不符合题意;B:
浅纹昆虫纯合子雌雄交配,F1均为浅纹,F1中雌雄个体交配,若F2表型及比例为深纹:浅纹:无纹=5:10:1,是9:3:3:1的变形,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当B和E至少有3个表现为深纹,浅纹昆虫纯合子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BBZeW、bbZEZE,故B不符合题意;C:F2中浅纹个体的基因型bbZEZE、bbZEW、BbZEW、bbZEZe、BbZEZe、BbZeW、BBZeW,浅纹中纯合子占3/16,故C不符合题意;D:F2表型及比例为深纹:浅纹:无纹=5:10:1,是9:3:3:1的变形,当B和E至少有3个表现为深纹,BBZEW、BBZEZE、BbZEZE、BBZEZe,故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8.谷氨酸(Glu)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常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在听觉系统也有广泛分布。有研究表明,Glu可能是一种耳蜗传入神经递质,在听觉信号的传导及调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Glu过量的释放及降解受阻均会引起耳蜗毛细胞的损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Glu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使突触后膜内产生负电位B.若施加Glu受体的激活剂,可能会引起耳蜗毛细胞的损伤C.抑制Glu分解酶的活性有利于保护耳蜗毛细胞并接受信息D.Glu在突触间隙的淋巴液中扩散并运输至靶细胞的相应受体〖答案〗ACD〖祥解〗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详析】A、谷氨酸(Glu)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可引起Na+内流,使突触后膜内产生正电位,A错误;B、根据题意“若Glu释放过量或降解受阻,则可能引起耳蜗中的听毛细胞受损”,激活剂是指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使受体发挥功能的物质,因此若人为施加Glu受体激活剂,也可能引起听毛细胞受到损伤,B正确;C、抑制Glu降解相关酶的活性,Glu会过量存在于突触间隙,引起听毛细胞受损,不利于保护耳蜗毛细胞并接受信息,C错误;D、Glu在突触间隙中移动的方式为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突触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D错误。故选ACD。19.某湿地保护区南湖沿岸分布着芦苇,湖边一定范围内分布着莲藕,湖心分布着浮水植物等。科研人员对该湿地保护区内不同功能区的植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湿地不同功能区的群落均由植物和动物种群组成B.沿岸的芦苇、湖边的莲藕和湖心的浮水植物构成了该群落的水平结构C.保育区的植物丰富度最高,说明该区植物数量最多,且存在优势种D.恢复重建区建立后,物种的丰富度不断变化,该区域发生了次生演替〖答案〗BD〖祥解〗生物群落: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分布,常呈镶嵌分布。【详析】A、群落是指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湿地保护区内不同功能区的群落都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A错误;B、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沿岸的芦苇、湖边的莲藕、湖心的浮水植物体现了该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C、丰富度是指物种种类数目的多少,保育区的植物丰富度最高,并不能说明该区植物数量最多,C错误;D、恢复重建区建立后,物种的丰富度不断变化,且由于演替过程中具备土壤和一定的植被条件,故该区域发生了次生演替,D正确。故选BD。20.我国科学家发现玉米中ZmNBS42基因是玉米抗病性的关键基因。如图为ZmNBS42基因编码区序列(虚线处省略了部分核苷酸序列),表中为相关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备选引物(注:起始密码子为AUG)。现需要在ZmNBS42基因编码区添加BamHⅠ的识别序列以用于转基因技术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表限制酶识别序列引物序列(5'-3')SacIGAGCTCC1ATGGATCCATGGCGATGTCATTTTCAKpnIGGTACCC2AGGTACCCTTGGTGGCATCCTTAGCBamHIGGATCCC3ATGGTACCATGGCGATGTCATTTTCAHmdⅢAAGCTTC4AGGATCCCTTGGTGGCATCCTTAGCA.ZmNBS42基因还应包括非编码区B.ZmNBS42基因编码区左侧有启动子序列C.PCR中需添加dNTP作为扩增原料,添加Mg2+激活TaqDNA聚合酶D.PCR中应选用引物C1或C4与ZmNBS42基因编码区左侧结合〖答案〗ABC〖祥解〗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PCR需要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详析】A、完整的基因结构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所以ZmNBS42
基因还应包括非编码区,A正确;B、ZmNBS42
基因编码区左侧的3'端作为转录的模板,mRNA左侧起始碱基序列为5'-AUG……3',对应的是起始密码子,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和识别部位,起始转录,所以ZmNBS42
基因编码区左侧有启动子序列,B正确;C、PCR
扩增时需要模板、引物、原料、酶、能量、缓冲液等,所以可以添加dNTP作为扩增原料,添加Mg2+可以激活TaqDNA聚合酶,C正确;D、由题干信息可知,需要在ZmNBS42基因编码区添加BamHⅠ的识别序列以用于转基因技术中,而BamHI的识别序列是GGATCC,而引物C1和C4的序列中含有BamHI的识别位点,引物应该与模板的3'端结合,所以PCR
中应选用引物C1与ZmNBS42基因编码区左侧结合,C4与ZmNBS42基因编码区右侧结合,D错误。故选ABC。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土豆褐变会导致其风味和品质下降。在有氧条件下,土豆中多酚氧化酶(PPO)催化邻苯二酚氧化形成醌,醌再进一步氧化聚合形成褐色色素(称为黑色素或类黑精),进而导致土豆褐变。在红茶制作过程中PPO也可高效催化儿茶素类物质合成茶黄素,从土豆中分离提纯PPO可为工业化制备高产量茶黄素提供一定的酶原料。研究人员对PPO的特性及活性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人员将PPO分别滴入含不同底物的三支试管中,如下表所示。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PO的________特性,推测________号试管不变色。试管号PPO酶液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对苯二酚37℃保温10min,观察颜色变化115滴15滴--215滴-15滴-315滴--15滴(2)研究人员探究了不同种土豆中PPO活力(也称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①酶活性是指________,可用________来表示。②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对从五种土豆中提取的PPO进行保存时,温度和pH应分别设置为________。③防止大白花土豆褐变与利用其PPO制备茶黄素过程中所需的最适温度是否相同,并说明理由。________。若进一步探究大牛角土豆PPO的最适温度,可在温度为________℃范围内设置更小温度梯度进行重复实验。〖答案〗(1)①.专一性②.2和3(2)①.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能力②.可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表示③.土豆的种类和温度④.较低的温度和最适pH⑤.不一定相同,因为防止褐变需要抑制酶的活性,而制备茶黄素需要促进酶的活性⑥.30~40〖祥解〗酶的特性:1、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其效率是一般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2、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1)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2)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3)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小问1详析】由题意“在有氧条件下,土豆中多酚氧化酶(PPO)催化邻苯二酚氧化形成醌,醌再进一步氧化聚合形成褐色色素(称为黑色素或类黑精),进而导致土豆褐变。”可知,PPO催化邻苯二酚氧化形成醌,而不能催化间苯二酚、对苯二酚氧化形成醌,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PO的专一性的特性,试管2和3都不变色;【小问2详析】①酶活性也称酶活力,是指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性可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表示;②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了不同种土豆中PPO
活力(也称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种类的土豆和温度;对从五种土豆中提取的PPO进行保存时,应设置较低的温度和最适pH,以抑制酶的活性,防止酶失活;③防止大白花生土豆褐变与利用其制备茶黄素过程中所需的最适温度不一定相同,因为防止褐变需要抑制酶的活性,而制备茶黄素需要促进酶的活性。由图可以看出,PPO在30~40℃范围内酶活性较高,若进一步探究大牛角土豆PPO最适温度,就需要在30~40℃范围内设置更小温度梯度进行重复实验。22.RNA干扰技术是利用dsRNA(双链核糖核酸)阻断靶基因表达的技术。将dsCYP305M2注入细胞可有效阻止细胞中CYP305M2基因的表达。如图是研究者利用RNA干扰技术对蝗虫体内苯乙腈合成途径的研究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dsRNA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细胞内产生的mRNA在________酶的作用下,以一条单链的RNA为模板合成一条双链RNA;二是人工体外合成,原理类似于途径一;三是有一些长的RNA具有反向互补序列,发生自身互补,产生一个茎环结构,这个结构很容易被核酸内切酶切割,使得互补的双链RNA被保留下来,由此可推测核酸内切酶的特点是________。(2)用氘标记苯丙氨酸和苯乙醛肟来研究物质合成的方法,称为________;根据图中组1、2、4、5实验结果,可推测群居型蝗虫的苯乙腈合成途径是:苯丙氨酸苯乙醛肟酶B苯乙腈;根据组4、5的结果可知,群居型蝗虫细胞内存在途径:苯乙醛肟酶B苯乙腈,据此推测:CYP305M2基因表达产物不是酶B的依据是________;结合上述结论和组1、2的结果可知,群居型蝗虫相关代谢途径中CYP305M2基因的表达产物是酶A,依据是________。从群居型蝗虫苯乙腈的合成途径可看出,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是________。(3)根据图中组1、3、4、6的结果可知,散居型蝗虫不能产生苯乙腈的原因主要是缺乏________(填“苯丙氨酸”或“苯乙醛肟”)。〖答案〗(1)①.RNA聚合酶②.识别并切割具有茎环结构的RNA(2)①.同位素标记法②.向组5的细胞中注入了dsCYP305M2,但苯乙醛肟仍然能转化为苯乙腈③.当注入dsCYP305M2后,苯丙氨酸不能转化为苯乙醛肟,但苯乙醛肟仍然能转化为苯乙腈④.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3)苯乙醛肟〖祥解〗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小问1详析】dsRNA(双链核糖核酸)的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首先,细胞内产生的mRNA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一条单链的RNA为模板合成一条双链RNA。其次,dsRNA也可以人工体外合成,其原理类似于第一种途径。最后,有一些长的RNA具有反向互补序列,它们可以发生自身互补,形成一个茎环结构。这个结构很容易被核酸内切酶切割,使得互补的双链RNA被保留下来。由此可以推测,核酸内切酶的特点是识别并切割具有茎环结构的RNA。【小问2详析】用氘标记苯丙氨酸和苯乙醛肟来研究物质合成的方法称为同位素标记法。根据图中组1、2、4、5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测群居型蝗虫的苯乙腈合成途径是:苯丙氨酸→苯乙醛肟→苯乙腈。同时,根据组4、5的结果,我们知道群居型蝗虫细胞内存在途径:苯乙醛肟→苯乙腈。由于向组5的细胞中注入了dsCYP305M2,但苯乙醛肟仍然能转化为苯乙腈,这说明CYP305M2基因的表达产物不是酶B。结合上述结论和组1、2的结果,我们可以推断群居型蝗虫相关代谢途径中CYP305M2基因的表达产物是酶A,因为当注入dsCYP305M2后,苯丙氨酸不能转化为苯乙醛肟,但苯乙醛肟仍然能转化为苯乙腈。从群居型蝗虫苯乙腈的合成途径可以看出,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小问3详析】根据图中组1、3、4、6的结果,我们可以知道散居型蝗虫不能产生苯乙腈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苯乙醛肟。因为无论是注入苯丙氨酸还是苯乙醛肟,散居型蝗虫都不能合成苯乙腈,而群居型蝗虫在注入苯乙醛肟后可以合成苯乙腈,说明苯乙醛肟是苯乙腈合成的关键物质。23.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科学家卡塔林·卡里科和德鲁·魏斯曼,以表彰他们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这些发现使针对新冠感染的有效mRNA疫苗的开发成为可能,其作用原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磷脂膜包裹的mRNA疫苗进入细胞的方式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的结构特点。(2)由图可知,CD4+T细胞为________细胞。根据图示简述mRNA疫苗激活B细胞的两个途径:途径1:________;途径2:________。(3)由图可知,刺激CD8+T细胞活化的物质是_______。CD8+T细胞除可作用于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外,还可作用于肿瘤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功能,细胞因子对CD8+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4)mRNA疫苗一般需间隔注射2次,原因是______。〖答案〗(1)(一定的)流动性(2)①.辅助性T②.BC直接与B细胞接触③.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接触(3)①.细胞因子和MCHI②.免疫监视③.促进CD8+T细胞增殖分化为新的CD8+T细胞和记忆细胞(4)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祥解〗体液免疫过程会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病毒侵入细胞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小问1详析】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小问2详析】由图可知,CD4+T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故CD4+T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根据图示简述mRNA疫苗激活B细胞的两个途径:途径1是BC直接与B细胞接触,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途径2是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接触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小问3详析】CD8+T细胞能够分泌穿孔素诱导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毒性T细胞,由图可知,刺激CD8+T细胞活化的物质是细胞因子和MCHI;免疫系统作用于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细胞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对CD8+T细胞的作用是促进CD8+T细胞增殖分化为新的CD8+T细胞和记忆细胞。【小问4详析】mRNA疫苗一般需间隔注射2次,利用的是二次免疫原理,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因此比注射1针的效果更好。24.蓝细菌是引起水华暴发的主要藻类之一,部分蓝细菌具有固氮能力,固氮过程也需要消耗P元素。某实验小组在温度和光照稳定的人工气候箱条件下设立不同氮、磷比条件,通过比较固氮水华鱼腥藻和非固氮惠氏微囊藻在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的数量,研究不同氮、磷比中固氮和非固氮蓝细菌功能群的种间关系,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N和P进入两种藻类细胞中,共同参与物质________(答两点)的合成。发生水华的水体中常常含有一些重金属,如汞、铅等,在该水域生态系统中含重金属最多的是处于________营养级的生物,原因是________。(2)实验结果表明,种内竞争强度大于种间竞争强度的藻类是________,推测原因是________。在混合培养体系中,N:P=64条件下,水华鱼腥藻生长受到的抑制最强,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3)上述固氮和非固氮蓝细菌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无法直接应用于自然水域生态系统,原因是________。〖答案〗(1)①.核酸和磷脂、ATP、NADPH等②.最高③.重金属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不断积累(2)①.固氮水华鱼腥藻②.单独培养时增长速率小于混合培养③.N:P=64条件下,水华鱼腥藻数量最低(3)自然水域生态系统不可能温度和光照稳定〖祥解〗微囊藻和鱼腥藻属于两种不同的藻类,两者属于竞争关系,种间竞争是不同物种之间为争夺生活空间、资源、食物等而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土地厂房买卖合同
- 空心砖采购合同
- 石材采购合同范本
- 涂料劳务承包合同协议书
- 医疗器械配送合同
- 汽车货物运输合同样本
- 2025农村简易买卖合同
- 2025如何确定劳动合同的成立商业保理资格
- 最高额抵押担保合同
- 宣传栏维修合同范本
- 2024年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数学试题(含答案)
- 48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采暖空调节能技术》课件
- CONSORT2010流程图(FlowDiagram)【模板】文档
- 游戏综合YY频道设计模板
- arcgis软件操作解析课件
- 中兴ZCTP 5GC高级工程师认证考试题库汇总(含答案)
-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小学科学项目化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 2020年中考生物试卷及答案
- MCNP-5A程序使用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