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保定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保定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保定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保定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保定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保定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汉到唐持续近千载的岁月中,古人创作了千姿百态的骆驼形象,它们的形态、组合、驮载的物品等,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更新。骆驼形象成为一种符号,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在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西安沙坡村出土的西汉骆驼,没有任何装饰,比较写实,整体造型十分高大。在汉代动物塑像中,骆驼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和变化多样的姿态,也与真实情况差距很大,蹄子与马蹄无异,显然与其他大量动物等同起来,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北魏是表现骆驼形象的第一个高潮。洛阳北魏元邵墓骆驼,带鞍架,铺长毯,毯上有货袋,袋的前后有扁壶、兽。这是一种崭新的形象,与货物的搭配,点明了骆驼用以载物的用途。从此,骆驼载货,特别是驮载丝绸成为极富特征的造型,它的象征意义也凸显出来。十六国时期苻坚遣吕光大举进军西域,回师东归时,载运战利品依靠庞大的驼队,数量达二千余头。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秋灭北凉,尽有河西之地以后,中原朝廷与两域诸国的交往日益密切,骆驼正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文献记载吐谷浑“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头,杂彩丝绢以万计”出使北齐。骆驼在战争、商贸、文化交流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下出土的汉代和北朝时期的骆驼引发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即文献史学研究中,被反复探讨的张骞通西域的事件,究竟对当时物质文化领域的影响有多大?考古发现的实物并不支持汉代丝绸之路“兴盛”的学说。如果从汉墓中井仓灶和大量器皿的组合对比北朝墓中包括骆驼在内的俑群组合,会明显发现汉代器物中极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北朝时期不仅外来物品增多,能够反映中西交通的骆驼兴起的现象也是前代罕见。隋唐墓葬中的骆驼更有时代新意。西安东郊出土的隋代骆驼,还继承了北朝骆驼总体上质朴的风格,但太原隋代斛律彻墓的两件相似的骆驼却不相同,追求骆驼体态高大健壮,突出昂首嘶鸣的状态,身上驮有丝绢、皮囊,囊端有虎头装饰,上面还坐了一个胡人。到了唐代,所塑造的骆驼形象或大步行走,或引颈长啸,像是与险象环生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渗透着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向往。这一时期骆驼载货的造型更为流行,驮载货物的品类也更多,并且胡人牵骆驼、胡人骑骆驼的搭配造型在骆驼陶俑创作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是开拓视野,引发了各国之间希望接触的强烈愿望的话,那么到隋代这一理想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实践过程。考古发现的骆驼形象是对创造生存、运输奇迹的骆驼及其驮载物题材的更加重视,使其具有了明确的象征意义。(摘编自齐东方《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骆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兴盛”于汉代的说法,缺乏考古实物方面论据,因而只是一种无根据的学术猜想。B.隋代墓葬中的骆驼身上有丝绢和胡人,足见丝绸之路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实践过程。C.一种动物要具有特别的含义,必须满足数量可观和姿态多样两个条件。D.北魏骆驼的崭新形象,突出表现在骆驼具有载运货物的实际用途。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有关骆驼形象的文字呈现了骆驼形象的变化,这些描述性文字使得文中的观点更加令人信服。B.本文是一篇科普文,文章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了骆驼在丝绸之路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实现了科学性、通俗性与知识性的统一。C.文章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从汉到唐持续近千载的岁月中,骆驼在丝绸之路发展中的象征意义的变化过程。D.丝绸之路是个宏大的历史命题,本文的立论角度颇为独特,选取了“骆驼”这一形象,注重实物,论证有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交往的强烈愿望促进了中原朝廷与西域诸国的联系,而骆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B.秦朝是否有骆驼及其是否具有特别的含义,这些问题需要相关文物或考古实物等论据支持。C.丝绸之路的研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考古发现的骆驼形象是论述该问题的关键视角。D.丝绸之路的兴盛与“沙漠之舟”骆驼的兴起密切相关,由此可知丝绸之路上有很多沙漠地带。4.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西安举行,它体现了新丝绸之路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其形象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请根据文本材料,概括由汉到唐文物中骆驼形象的变化。5.请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把人刮歪刘亮程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拉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她追不上前面的风。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是风把麦捆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到自己了。风朝着村子那边刮。①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吹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②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其妙地落在另一个地方。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己刮回去。可能一等多年,也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去年,我在一场东风中,看见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从远处刮回来。它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摇摇晃晃地落到窗台上。那场风刚好在我们村里停住,像是猛然刹住了车。许多东西从天上往下掉,有纸片——写字的和没写字的纸片、布条、头发和毛,更多的是树叶。我在纷纷下落的东西中认出了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树叶。我赶忙抓住它,平放在手中。这片叶的边缘已有几处损伤,原先背阴的一面被晒得有些发白——它在什么地方经受了什么样的阳光。另一面粘着些褐黄的黏土。我不知道它被刮了多远又被另一场风刮回来,一路上经过了多少地方,这些地方都是我从没去过的。它飘回来了,这是极少数的一片叶子。风是空气在跑。一场风一过,一个地方原有的空气便跑光了,有些气味再闻不到,有些东西再看不到——昨天弥漫村巷的谁家炒菜的肉香,下午晾在树上忘收的一块布,早上放在窗台上写着几句话的一张纸。风把一个村庄酝酿许久的、被一村人吸进呼出弄出特殊味道的一窝子空气,整个地搬运到百里千里外的另一个地方。每一场风后,都会有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模样怪怪的,颜色生生的,弄不清啥意思。短期内如果没风,这几朵云就会一动不动赖在头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看顺眼的云,在风中跑得一朵都找不到。风一过,人忙起来,很少有空看天。偶尔看几眼,也能看顺眼,把它认成我们村的云,天热了盼它遮遮阳,地旱了盼它下点雨。地果真就旱了,一两个月没水,庄稼一片片蔫了。头顶的几朵云,在村人苦苦的期盼中果真有了些雨意,颜色由雪白变铅灰再变墨黑。眼看要降雨了,突然一阵北风,这些饱含雨水的云跌跌撞撞,飞速地离开村庄,在荒无人烟的南粱上,哗啦啦下了一夜雨。③我们望着头顶腾空的晴朗天空,骂着那些养不乖的野云。第二天全村人开会,做了一个严厉的决定:以后不管南来北往的云,一律不让它在我们村庄上头停,让云远远滚蛋。我们不再指望天上的水,我们要挖一条穿越戈壁的长渠。那一年村长是胡木,我太年轻,整日缩着头,等待机会来临。我在一场南风中闻见浓浓的鱼腥味。遥想某个海边渔村,一张大网罩着海,所有的鱼被网上岸,堆满沙滩。海风吹走鱼腥,鱼被留下来。各种各样的风经过了村庄。屋顶上的土,吹光几次,住在房子里的人也记不清楚。无论南墙北墙东墙西墙都被风吹旧,也都似乎为一户户的村人挡住了南来北往的风。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什么留住了他们。什么留住了我。什么留住了风中的麦垛。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下一座空荡荡的村庄。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的锄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把火烧掉。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④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风的猛烈,直接点题,酝酿足了气势。B.文章联想丰富广泛,有对人、物等融入自然的态度,也有对时代洪流中的“村庄”未来的思考。C.文中的“风”既是自然现象,又是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活的每一处都离不开风。D.作家刘亮程文风独特,用轻松、诙谐的笔调描写了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场景。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选取“麦捆”这一特定场景,让人感到亲切,“麦捆”被刮走后,还能在风中跑回村子,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B.句子②先是详细地描写村庄的树木,接着用“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一句引出深意:不论你身处何方,风把你刮向何处,你都应当守住自己的根。C.句子③描写野云的“养不乖”,从而引出要挖一条穿越戈壁的长渠的计划,衔接自然巧妙,也引出了下文对风与人的关系的描写。D.句子④内涵深刻,当我们把“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都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时,我们对自然、社会、人生就有了更多的生命情怀。8.文中作者对“铃铛刺”有多重的身心感受,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9.散文往往寄寓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如《故都的秋》中的“苍凉美”,《荷塘月色》中的“朦胧美”,《我与地坛》中的“哲思美”等,而“苍凉美”“朦胧美”“哲思美”也是赏析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请你从这三个关键词中任选其一,为本文写一个短评思路。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馀,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文本二: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有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而辞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①而名丑。荆人鬼,越人禨②,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收,唯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有删改)【注】①确石:坚硬的石头。②禨(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10.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庄王A置酒B优孟C前D为寿E庄王F大惊G以为H孙叔敖I复生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若,意为“你”,与“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兰亭集序》)中“若”的意思相同。B.之,无实意,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中“之”的意思相同。C.慎,意为“千万”,与“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慎”字意思相同。D.厚,意为“丰厚的”,与“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中“厚”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深谋远虑,临死前为自己的后代留后路,叮嘱儿子有难处找优孟帮忙。B.优孟与孙叔敖的儿子见面后,便把自己装扮成孙叔敖的样子,且模仿得很像。C.优孟的妻子深谙世事,让优孟推辞楚相之位,使庄王及时醒悟,善待功臣之后。D.按楚国习俗,功臣两代之后要收回爵禄,孙叔敖封地独存,这体现了损益之道。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见优孟。(2)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14.孙叔敖兼有伯乐、家长、谋臣三种身份,且均表现出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朝饥示子聿①陆游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八十到头终强项②,欲将衣钵付吾儿。【注】①子聿:陆游最小的儿子。②强项:刚强,不肯低头。比喻刚直不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写自己身处低矮的茅屋,已经习惯忍饥挨饿的生活。B.诗人告诫儿子真正的求学要专心致志,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C.诗人认为那些被庸俗者喜爱的诗歌算不上真正的好诗歌。D.诗人认为自己愧对先人,但死后见到先人还是有理由可说。16.诗人想将哪些“衣钵”交付给儿子?请结合本诗和《书愤》加以概括。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

”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

”一句则运用比喻手法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通过“

”两句我们可以知道李密不但是家里的独子,而且至少是两代单传。(3)古诗鉴赏课上,王老师指出我国古代诗人对“空”字极为青睐,创作出大量使用“空”字的诗句,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再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3岁的时候,①我们每天也许要问100个问题,②用蜡笔把草涂成紫色,把头发涂成绿色,③把厨房里的糖罐头做成宇宙飞船,④那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夜晚的星空,深邃无边,⑤思考世界的方式也龙飞凤舞,⑥未曾被定式化。⑦但年龄的增长,⑧社会经验和生活常识带给我们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被称作习惯性思维。⑨习惯性思维规整且清晰,⑩让我们以一种高效但可预见的方式感知世界。而常规思维则需要运用被检验过的可靠预期结果来处理新信息并做出推论,这些预期或假设称为认知框架。①

,全方位地影响着我们的所见所想。我们待在认知框架里,以为能拥有充足的安全感,却浑然不知自己已被困在认知框架里。但认知框架是会改变的,因此我们要主动打破框架,拓宽视野,跳出思维的泥潭。打破认知框架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第一,

,有意识地去打破它。第二,考虑当前认知框架的结果——如果保持当前的认知框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会不会造成更多的伤害?第三,设计一个新的认知框架。第四,思考新的认知框架的利弊。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贫乏的童年赋予我顶高兴的事——跟随父亲沿乡庄川坝去看戏。庙会的戏从二月二“龙抬头”时开场,一出接一出。唱“大戏”的秦腔戏组表演专业。开午戏前,先唱一出折子戏,唱完后,戏场里已经人山人海。戏场里除了合围戏台的人群,还站满了贩卖各种小吃的商贩。黄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喜欢吼两声秦腔。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小耳濡目染,会唱戏者居多,男的起唱,女的随韵,群口齐唱一阵社火小曲,若觉得还不够过瘾,就摆阵打擂台,吼秦腔,不论是谁清吼两句,听起来都像模像样。不论是《长坂坡》《火焰驹》,还是《窦娥冤》《铡美案》,只要幕布拉开,哪怕是短短的一折,都能升华成天籁,令听者如痴如醉却又格外清醒。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表现出了有情有味的美,也熨平了心中愁苦的皱纹。在这八百里秦川上生活的粗犷而质朴的人们“不听秦腔,肉菜不香”。山道上的汉子尽着嗓门儿吼起秦腔,吼来了山风、山雨和晨露,吼走了遍野逃窜的灌田鼠,吼回了颗粒归仓的五谷丰登。20.文中加点词语生动形象,请分析两个词的表达效果。21.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第一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递进。B.“龙抬头”“快板”“慢板”三个引号的作用相同。C.“羌笛何须怨杨柳”与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最后一段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内。22.请赏析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妙处。六、作文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汪曾祺在谈创作时说,“作家对其作品中的人物有三种态度:仰视、俯视、平视”。其实,不只是写作,现实中审视自己、与人相处、看待世界也会有这三种态度。阅读上面材料,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呢?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2.B3.C

4.①由姿态相对单一到富于变化;②由没有明确的特别含义到逐渐成为中外丝路贸易的象征,表现出中外交往的不断深入;③由无装饰到有装饰。

5.①举例论证。如:文章举洛阳北魏元邵墓骆驼,带鞍架,铺长毯,毯上有货展,袋的前后有扁壶、兽这一事例,证明骆驼用于载物用途的形象已经出现。②引用论证。如:引用“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头,杂彩丝绢以万计”论证骆驼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在商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因而只是一种无根据的学术猜想”推断错误。原文“考古发现的实物并不支持汉代丝绸之路‘兴盛’的学说。如果从汉墓中井仓灶和大量器皿的组合对比北朝墓中包括骆驼在内的俑群组合,会明显发现汉代器物中极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北朝时期不仅外来物品增多,能够反映中西交通的骆驼兴起的现象也是前代罕见”,汉代丝绸之路“兴盛”的学说缺乏考古实物方面的依据,但不能因此判断它“只是一种无根据的学术猜想”;B.“足见丝绸之路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实践过程”错误,原文“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是开拓视野,引发了各国之间希望接触的强烈愿望的话,那么到隋代这一理想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实践过程。考古发现的骆驼形象是对创造生存、运输奇迹的骆驼及其驮载物题材的更加重视,使其具有了明确的象征意义”,可见不是“丝绸之路”,而是丝绸之路引发的“各国之间希望接触的强烈愿望”到隋代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实践过程;C.“一种动物要具有特别的含义,必须满足数量可观和姿态多样两个条件”于文无据。文章没有谈一种动物要具有特别含义的条件问题。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介绍了骆驼在丝绸之路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错。文章介绍了从汉到唐骆驼的象征意义和变化。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从全文看,考古发现的骆驼形象只是论述该问题的一种视角,“关键视角”的说法缺乏推论依据。故选C。6.A7.B

8.①铃铛刺会挡着“我们”的路,挂烂“我们”的衣服,因此作者对铃铛刺十分嫌弃并要除掉它。②铃铛刺在关键时候挡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麦捆,因此作者对铃铛刺也深怀感激之情。③通过铃铛刺作者领悟到了周围的事物都已成为“我们”生活、生命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哲思。

9.示例1:哲思美:①自然与人是一体的。作者笔下村庄里的事物都具有生命,他把自然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对象去体察,自然之物就具有了生命的温度。如文中的“风”“云”“树叶”等。②拓宽了生命体验。作者在与自然平等对话中拓宽自我的生命体验,对现代文明中以“我”为中心的方式进行了修正与补充。③对两种文明的审视。文中既有对外面世界——现代文明的好奇,如对海边渔村的想象;又有对于“村庄”的命运的迷茫,“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下一座空荡荡的村庄”。示例2:苍凉美:①所写的大都是西北苍凉的典型景物。如干旱、草棚、草垛等,风的威力恐怖强大,显示出一种苍凉感,令人震撼。②用对比手法写出风的威力,表达人在风这一强大的自然事物前的无力感,透露着一种苍凉。③意蕴深沉,表现在现代文明面前村庄命运的迷茫感。【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直接点题”错。开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风的猛烈,但是并没有直接点题“风把人刮歪”。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由原文“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可知,对村庄树木的描写不是详细描写。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形象及其作用的鉴赏能力。由“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的锄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把火烧掉”可知,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的锄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把火烧掉。由“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可知,铃铛刺在关键时候挡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麦捆,因此作者对铃铛刺也深怀感激之情。由“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可知,通过铃铛刺作者领悟到了周围的事物都已成为“我们”生活、生命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哲思。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审美意蕴的能力。示例1:哲思美①自然与人是一体的。刘亮程笔下的“村庄”事物都是具有生命的,如写“风”是一个撕扯的女子,具有了形象;“树叶“能够回到它最初出生的地方;“云”模样怪怪的等,他总能够把物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对象去体察,物都具有了生命的温度。人是和自然万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当我们把“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都看作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就有了更多的生命情怀。②拓宽了生命体验。作者在与自然平等对话中拓宽自我的生命体验,如“是风把麦捆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这里“我”与“麦捆”是平等的生命,都在风中不由自主;还有对树的思考“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一棵树被各种各样的风“扭曲”,最终立在地上,那么人被刮歪,当然也能坚强地挺立人间。通过树写出对坚韧生命的赞美,这样就对现代文明中以“我”为中心的方式进行了修正与补充。③对两种文明的审视。文中既有对外面世界——现代文明的好奇,如11、12、13段写对海边渔村的遥想,对远处女子的生活的遥想,以及村庄“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又有对于“村庄”的命运的迷茫,“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示例2:苍凉美①所写的大都是西北苍凉的典型景物。如“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地果真就旱了,一两个月没水,庄稼一片片蔫了”,写干旱、草棚草垛等,风的威力恐怖强大,显示出一种苍凉感,令人震撼。②用对比写出风的威力,如“是风把麦捆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表达人在风这一强大的自然事物前的无力感,透着一种苍凉。意蕴深沉,表现在现代文明面前村庄命运的迷茫感,“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它是留住人的物质食粮,但留住人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③意蕴深沉,表现在现代文明面前村庄命运的迷茫感,如“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它是留住人的物质食粮,但留住人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10.BEG11.C

12.C

13.(1)过了几年,孙叔敖的儿子(果然)十分贫困,靠卖柴为生,后来去拜见优孟。(2)我就要死了,国君必然要封你,你一定要推辞肥美之地,而接受沙丘乱石那样的荒地。

14.①作为伯乐,他知人善用,能发现优孟的贤能并善待他;②作为家长,他为后人谋荫庇,嘱咐儿子请求得到贫瘠的封地;③作为谋臣,他忠正廉洁,奉公行事,尽心尽力辅佐楚王,最终助力楚王称霸。【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楚庄王设置酒宴,优孟上前为庄王敬酒祝福。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庄王置酒”主谓宾齐全,应在“酒”后B处断开;“优孟前为寿”主谓宾齐全,应在“寿”后E处断开;“庄王大惊”主谓齐全,应在“惊”后G处断开。故在BEG处断句。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你。/如同、好像。句意:你就去拜见优孟。/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B.错误。到……去。/补足音节,无实意。句意:你不要到远处去。/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C.正确。句意:妻子说千万别做楚相。/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以此为鉴戒千万不要把它忘。D.错误。均为“丰厚的”。句意:身无大功而俸禄丰厚。/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优孟的妻子深谙世事”错,优孟是假借妇人口吻推辞楚相之位。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居”,过、经过;“穷困”,贫困、处境困难;“见”,拜见。(2)“女”,通“汝”,你;“让”,辞让、推辞;“受”,接受。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依据文本一“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可知作为伯乐,他知人善用,很早就能发现优孟的贤能并善待他。依据文本二“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之名丑。荆人鬼,越人禨,人莫之利也”可知他有远见,能为后世谋荫蔽,嘱咐儿子请求得到贫瘠的封地。依据原文“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而辞不受”可知他忠正廉洁;依据“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可知他奉公行事,尽力辅佐楚王。参考译文:文本一:优孟原是楚国的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委婉劝诫(楚王)。楚国宰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位贤人,待他很好。(孙叔敖)患病临终前,叮嘱他的儿子说:“我死后,你生活一定很贫困。那时,你就去拜见优孟,说你是孙叔敖的儿子。”过了几年,孙叔敖的儿子(果然)十分贫困,靠卖柴为生,后来去拜见优孟。优孟说:“你不要到远处去。”于是,他就立即缝制了孙叔敖(往日穿戴)的衣服帽子穿戴起来,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过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孙叔敖,连楚庄王和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来。楚庄王设置酒宴,优孟上前为庄王敬酒祝福。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优孟说:“请允许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后再来就任楚相。”庄王答应了他。三日后,优孟又来见庄王。庄王问:“你妻子怎么说的?”优孟说:“妻子说千万别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像孙叔敖那样地做楚相,忠正廉洁地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的儿子竟无立锥之地,贫困到要靠打柴谋生。如果一定要像孙叔敖那样做楚相,还不如自杀。”接着唱道:“出外做官,自身贪赃卑鄙的,积有余财,不顾廉耻。自己死后家室虽然富足,但又恐惧贪赃枉法,干非法之事,犯下大罪,自己被杀,家室也遭诛灭。贪官哪能做呢!想要做个清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唉,清官又哪能做呢!楚相孙叔敖坚持廉洁的操守到死,现在妻子儿女却贫困到依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于是庄王向优孟表示了歉意,就当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四百户之邑封给他,来供祭祀孙叔敖。自此之后,十世都没有断绝。优孟的这种智慧,可以说是正得其宜,抓住了发挥的时机。文本二:天下有三件危险的事情:缺少德性而多宠爱,一危;才能低下而官位高,二危;身无大功而俸禄丰厚,三危。因此事物中有的损减了却反而使它增加,有的增加了反而使它减损,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楚庄王已经在河、雍之间战胜了晋国,回国以后准备封赏孙叔敖,孙叔敖推辞而不愿接受。孙叔敖得了恶疮将要死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就要死了,国君必然要封你,你一定要推辞肥美之地,而接受沙丘乱石那样的荒地。(楚、越之间)有个叫寝丘的,那里石硬地瘠,而且名声不好。楚国人信鬼,越国人信吉祥,两国没有人认为这个地方对他们有利。”孙叔敖死后,国君果然把肥饶之地封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坚辞不受,请求赐给他寝丘之地。楚国的习俗,功臣两代之后便要收回爵禄,只有孙叔敖的封地独存。这就是所说的减损了反而使它增加。15.D16.①爱国主义精神/收复失地的理想信念。②做学问、读书的方法/为学坚定的意志、专心致志的良好习惯。③对个人高洁品格的坚守。【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诗人认为自己愧对先人”错,无中生有,诗中只是说自己生活在政治清明的时代,但虚度光阴了。“有理由可说”也不准确,诗人只是说自己死后见到先人有话可说。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书愤》中洋溢着爱国热忱。如“中原北望气如山”,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展现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的理想信念。《朝饥示子聿》中“欲将衣钵付吾儿”自然也包括爱国主义精神/收复失地的理想信念。《朝饥示子聿》中“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是告诫儿子的话:只有专心致志地读书,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才是真正的求学。那些志趣不高的庸俗者所喜爱的诗,算不上真正的好诗。只要认真攻读,书读多了,自然能辨出好坏来。这是告诉儿子做学问、读书的方法/为学坚定的意志、专心致志的良好习惯。《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尾联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朝饥示子聿》中“八十到头终强项”,强项:刚强,不肯低头。比喻刚直不屈。诗人已经活到八十多岁,还性格刚直,不屈从于他人,不改变自己的意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诗人在告诫儿子,要有对个人高洁品格的坚守。17.校尉羽书飞瀚海胡骑凭陵杂风雨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瀚”“凭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