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3256-2023 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参数测试方法(正式版)_第1页
GBT 43256-2023 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参数测试方法(正式版)_第2页
GBT 43256-2023 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参数测试方法(正式版)_第3页
GBT 43256-2023 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参数测试方法(正式版)_第4页
GBT 43256-2023 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参数测试方法(正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参数测试方法2023-11-27发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前言 l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测试原理 35测试要求 45.1测试条件 45.2安全防护 45.3计量溯源要求 46测试方法 46.1工作波长 46.2测距准确度 66.3空间分辨率 86.4应变测试精密度 6.5动态范围 6.6应变测试重复性 6.7采样分辨率 7测试报告 附录A(资料性)测试结果记录表 参考文献 Ⅲ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科学院提出。本文件由全国光电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7)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南京大学、安徽大学、苏州南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山东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1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参数测试方法本文件描述了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主要参数的测试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主要参数的测试。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7247.1—2012激光产品的安全第1部分:设备分类、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用相对变化量表征光纤受轴向拉伸或压缩时导致的光纤长度变化的程度。注1:应变量为轴向形变量与原来长度的比值。当光纤被拉伸或压缩时,分别产生正应变或负应变。注2:光纤应变无量纲,一般采用ε或μe或%表示,1μe表示1×10-°的变化量,1ε=1000000μe,1%应变值相当测试光纤应变空间分布的测试仪器或测试系统。注1:包括单端型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和环路型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两种类型。注2:被测试光纤的类型包括单模光纤、多模光纤、保偏光纤等。单端型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single-enddistributedopticalfibrestrainmeasuringsystem只需从被测光纤的一端接入就能完成应变分布测试的测试仪器或测试系统。注1:包括布里渊光时域反射计、布里渊光频域反射计等。注2:本文件中简称为“单端型系统”。将被测光纤的两端均接入才能完成应变分布测试的测试仪器或测试系统。注1:如布里渊光时域分析仪、布里渊光频域分析仪等。注2:本文件中简称为“环路型系统”。布里渊散射Brillouinscattering一种涉及声学声子的非线性散射效应。2注:分为自发布里渊散射和受激布里渊散射。布里渊频移Brillouinfrequencyshiftfg光纤中产生的自发布里渊散射或受激布里渊散射光的频率相对于入射光的频率产生的偏移。初始布里渊频移origionBrillouinfrequencyshiftfpo在规定的环境温度下,光纤在无外界张力状态下的布里渊频移。注:不同光纤或光缆的初始布里渊频移不同,进行应变分布测试前,通过标定得到被测光纤或光缆的初始布里渊频移并作为测试参数。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光纤中产生的布里渊频移的变化量与光纤同步产生的应变量的变化量的注1:与光纤的材料、制作工艺及探测波长相关。注3:不同光纤或光缆的应变系数不同,进行应变分布测试前,通过标定得到被测光纤或光缆的应变系数并作为测试参数。工作波长operatingwavelength为测试光纤的应变分布,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内部输出并入射到被测光纤的探测光的波长。测距准确度distanceaccur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测试光纤长度的实测值与标定值之差。空间分辨率spatialresolution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对应变分布的空间标志的分辨能力。注:即能够分辨的最短应变分布作用区域对应的距离。应变测试精密度strainmeasurementprecision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所测得的一段无张力光纤应变分布结果间的一致注1:行业内简称为应变测试精度。注2:应变测试精密度用光纤应变分布测试结果中一段连续测量数据的标准差表示。在规定的应变测试精密度及空间分辨率条件下,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测试能允许的最大光纤链路损耗值。3GB/T43256—20233.14在重复性条件下,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多次测试同一无张力光纤应变结果的一致性。注1:重复性用结果的离散特性定量表示。3.15采样分辨率samplingresolution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能够分辨的应变分布中两个相邻应变数据点之间的距离。[来源:IEC61757-2-2:2016,3.11,有修改]4测试原理光纤中的布里渊频移与光纤的有效折射率和超声声速有关,而光纤的应变与温度均可改变光纤的折射率和超声声速。在一定的应变范围内,布里渊频移与光纤应变变化量关系表达为公式(1):fg(e)=fpo+Cs·V………………(1)式中:fg(e)——由应变变化导致的布里渊频移,单位为兆赫兹(MHz);fo——初始布里渊频移,单位为兆赫兹(MHz);Cs——被测光纤应变系数,单位为兆赫兹每微应变(MHz/μe);V₄——光纤应变变化量,单位为微应变(μe)。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布里渊频移与光纤温度变化关系表达为公式(2):fg(T)=fprR+Cr·(Vr-VrR) (2)式中:fg(T)——由温度变化导致的布里渊频移,单位为兆赫兹(MHz);fsrR——参考温度对应的初始布里渊频移,单位为兆赫兹(MHz);Cr——被测光纤温度系数,单位为兆赫兹每摄氏度(MHz/℃);Vr——光纤温度,单位为摄氏度(℃);VrR——光纤参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若同时考虑光纤受应变温度变化,则布里渊频移变化量与光纤应变变化量、光纤温度变化量的关系表达为公式(3):Afg=Cr·(Vr-VrR)+Cs·V:……………(3)式中:△fs——由温度与应变变化导致的布里渊频移变化量,单位为兆赫兹(MHz);CT——被测光纤温度系数,单位为兆赫兹每摄氏度(MHz/℃);Vr——光纤温度,单位为摄氏度(℃);VrR——光纤参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s——被测光纤应变系数,单位为兆赫兹每微应变(MHz/μe);V₄——光纤应变变化量,单位为微应变(μe)。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根据布里渊散射效应中产生的布里渊频移和初始布里渊频移计算沿光纤轴向分布的应变分布数据。在计算光纤应变分布时,不考虑温度对布里渊频移的影响,将fm作为测试参数。通过测试分析光纤的布里渊频移f;,根据公式(4)计算光纤应变变化量V:4式中:V:——光纤应变变化量,单位为微应变(μe);fg——布里渊频移,单位为兆赫兹(MHz);fm——初始布里渊频移,单位为兆赫兹(MHz);Cs——被测光纤应变系数,单位为兆赫兹每微应变(MHz/μe)。5测试要求5.1测试条件除非另有规定,测试条件应满足以下要求:a)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所处环境温度:23℃±2℃;b)相对湿度:20%~70%;d)状态:达到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规定的预热时间要求,预热时间不少于10min;e)测试过程中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所处环境的温度变化范围:±2℃;f)测试过程中被测光纤所处环境的温度变化范围:±2℃;g)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进行测试前给出支持的测试光纤类型。5.2安全防护按照GB7247.1—2012及下列要求做好安全防护:a)设置激光安全防护措施和警告标志;b)眼睛不应直视光纤末端及光输出接口;c)光纤输出端口不应对准他人眼睛。5.3计量溯源要求测试用仪器设备应经过有法定资质的计量检定机构校准检定,并在有效期内。6测试方法6.1工作波长测试设备满足如下要求:台,测试波长范围应涵盖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工作波长,波长精度优于±20pm;b)光纤跳线2根,光纤类型应与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适应的光纤类型一致,长度不宜短于c)可调光衰减器1台,工作波长范围应涵盖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工作波长;d)1×2光纤耦合器1个,分光比宜为10:90,且光纤耦合器类型应与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适应的光纤类型一致。56.1.2.1单端型系统测试步骤测试步骤如下:a)按照图1所示接入测试装置;b)根据光纤长度及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规范要求设置测距量程、空间分辨率、采样分辨率、起止扫描频率及平均次数等测试条件,设置可调光衰减器的工作波长与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工作波长一致,设置合适衰减值;c)启动测试,用光谱分析仪的均方根测试方法,被测单端型系统输出探测光的波长5次,分别记d)按照6.1.3中计算方法计算工作波长λo。3331被测单端型系统54254标引序号说明:1——被测单端型系统;2——光接口;3——光纤跳线;4——可调光衰减器;5——光谱分析仪。图1单端型系统工作波长测试示意图6.1.2.2环路型系统测试步骤测试步骤如下:a)按照图2所示接入测试装置;b)根据光纤长度及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规范要求设置测距量程、空间分辨率、采样分辨率、起止扫描频率及平均次数等测试条件,设置可调光衰减器的工作波长与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工作波长一致,设置合适衰减值;c)启动测试,用光谱分析仪的均方根测试方法,被测环路型系统输出探测光的波长5次,分别记为波长测试值λ₁~λ₅;d)按照6.1.3中计算方法计算工作波长λ。。6GB/T43256—202321被测环路型系统373744标引序号说明:1——被测环路型系统;2——泵浦光接口;3——探测光接口;4——光纤跳线;5——光耦合器;6——可调光衰减器;7——光谱分析仪。图2环路型系统工作波长测试示意图6.1.3数据处理按照公式(5)根据波长测试值计算工作波长:式中:λ₁——第1次波长测试值,单位为纳米(nm);λ₂——第2次波长测试值,单位为纳米(nm);λ₃——第3次波长测试值,单位为纳米(nm);λ₄——第4次波长测试值,单位为纳米(nm);λ₅——第5次波长测试值,单位为纳米(nm)。测试结果记录表示例见表A.2。………6.2测距准确度6.2.1测试设备标准光纤1盘,光纤类型应与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适用的光纤类型一致,长度大于100m,标准光纤长度应经过标定,且需给出标定时群折射率的设置值。6.2.2测试步骤6.2.2.1单端型系统测试步骤测试步骤如下:a)按照图3所示接入测试装置;b)根据标准光纤长度设置适当测距量程、空间分辨率、采样分辨率、起止扫描频率及频率扫描间隔等测试条件,折射率设置值与标准光纤标定时群折射率的设置值保持一致;c)启动测试,待测试结束后,在应变分布曲线上测试标准光纤的长度,记为Lo₁;d)重复步骤c)2次,分别记录测试标准光纤长度为Lo₂和Loa;e)计算光纤长度测试值Lo=(Lo₁+Lo₂+Loa)/3;7f)标准光纤的长度记为Ls;g)按照6.2.3中计算方法计算测距准确度△d。31被测单端型系统21——被测单端型系统;2——光接口;3——标准光纤。图3单端型系统测距准确度测试示意图测试步骤如下:a)按照图4所示接入测试装置;b)根据标准光纤长度设置适当测距量程、空间分辨率、采样分辨率、起止扫描频率及频率扫描间隔等测试条件,折射率设置值与标准光纤标定时群折射率的设置值保持一致;c)启动测试,待测试结束后,在应变分布曲线上测试标准光纤的长度,记为Lo;d)重复步骤c)2次,分别记录测试标准光纤长度为Lo和Lo;e)计算光纤长度测试值L。=(L+Lo₂+Loa)/3;f)标准光纤的长度记为Lsd;g)按照6.2.3中计算方法计算测距准确度△d。24被测环路型系统31——被测环路型系统;2——泵浦光接口;3——探测光接口;4——标准光纤。图4环路型系统测距准确度测试示意图按照公式(6)计算测距准确度:△d——测距准确度,单位为米(m);L。——光纤长度的测试值,单位为米(m);Lsa——光纤长度的标定值,单位为米(m)。测试结果记录表示例见表A.3。86.3空间分辨率测试设备应满足如下要求:a)被测光纤1盘,光纤类型与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适应的光纤类型一致,长度大于200m,且被测光纤的应变系数已经进行过标定;b)光纤拉伸装置1台,最小位移精度1μm;c)长度尺1把,最小分度值1mm。测试步骤如下:a)按照图5所示接入测试装置,用瞬干胶或紧固装置将被测光纤中的一段固定在夹具1与夹具2上,水平移动光纤拉伸装置中的夹具2,使夹具1及夹具2间固定光纤段保持平直状态,用长度尺测量夹具1与夹具2之间光纤的距离Lo,使得L。大于或等于0.95×空间分辨率标值且小于空间分辨率指标值,并使夹具2后光纤余长大于10m;注1:被测光纤在夹具1和夹具2上的固定方式分为夹持方式或粘贴方式。当光纤中的两部分被固定在夹具1和夹具2上后,夹具1和夹具2之间的被测光纤为固定光纤段。当夹具1和夹具2之间的距离增加时,将使固定光纤段的光纤产生相对拉伸,从而产生应变。注2:被测光纤的夹持方式为采用与光纤外径匹配的紧固装置或者夹具,通过压紧光纤的方式将固定光纤段两端的两部分光纤分别固定在夹具1和夹具2上。注3:被测光纤的粘贴方式为采用瞬干胶或者环氧树脂胶等,将固定光纤段两端的两部分光纤分别粘贴固定在夹具1和夹具2上。b)根据被测光纤长度设置测距量程、空间分辨率、采样分辨率(高于空间分辨率)、起止扫描频率及频率扫描间隔等适当测试条件,应变系数设置为标定值;c)启动位移台,使得夹具2的移动距离△L为L。的0.5%,保持夹具2位置不动;d)启动测试,待测试结束后,根据步骤6.3.3中计算方法计算空间分辨率d。381AI.381AI.2465467标引序号说明:1——被测单端型系统;2——光接口;3——被测光纤起始端部分;4——光纤拉伸装置中的夹具1;5——光纤拉伸装置中的夹具2;6——光纤拉伸装置中夹具2拉伸后移动到的新位置;7——光纤拉伸装置位移控制台;8——被测光纤尾端部分,长度大于10m。图5单端型系统空间分辨率测试示意图9测试步骤如下:a)按照图6所示接入测试装置,用瞬干胶或紧固装置将被测光纤中的一段固定在夹具1与夹具2上,水平移动光纤拉伸装置中的夹具2,使夹具1及夹具2间固定光纤段保持平直状态,用长度尺测量夹具1与夹具2之间光纤的距离L。,使得L。大于或等于0.95×空间分辨率标且小于空间分辨率指标值,并使夹具2后光纤余长大于10m;注1:被测光纤在夹具1和夹具2上的固定方式分为夹持方式或粘贴方式。当光纤中的两部分被固定在夹具1和夹具2上后,夹具1和夹具2之间的被测光纤为固定光纤段。当夹具1和夹具2之间的距离增加时,将使固定光纤段的光纤产生相对拉伸,从而产生应变。注2:被测光纤的夹持方式为采用与光纤外径匹配的紧固装置或者夹具,通过压紧光纤的方式将固定光纤段两端的两部分光纤分别固定在夹具1和夹具2上。注3:被测光纤的粘贴方式为采用瞬干胶或者环氧树脂胶等,将固定光纤段两端的两部分光纤分别粘贴固定在夹具1和夹具2上。b)根据被测光纤长度设置测距量程、空间分辨率、采样分辨率(高于空间分辨率)、起止扫描频率及频率扫描间隔等适当测试条件,应变系数设置为标定值;c)启动位移台,使得夹具2的移动距离△L为L。的0.5%,保持夹具2位置不动;d)启动测试,待测试结束后,根据步骤6.3.3中计算方法计算空间分辨率d。1——被测环路型系统;6——光纤拉伸装置中的夹具2;2——泵浦光接口;7——光纤拉伸装置中夹具2拉伸后移动到的新位置;5——光纤拉伸装置中的夹具1;图6环路型系统空间分辨率测试示意图数据处理步骤如下。a)如图7所示,确定应变曲线上升沿50%位置PA,下降沿50%位置P,确定步骤如下:1)取应变分布曲线波包起跳位置Ps前连续10个点的算术平均值,记录为VA;2)取应变分布曲线波包下降位置PE后连续10个点的算术平均值,记录为Vβ;3)取应变分布曲线Ps至P:区域中最大值,记录为Vv,其位置记录为Py;4)PA则为Ps至PM区域中,(Vy+VA)/2值对应的位置;5)PB则为PM至PE区域中,(VM+Vg)/2值对应的位置。b)记录PA和PB。c)按照公式(7)计算空间分辨率d:d——空间分辨率,单位为米(m);PB——应变曲线下降沿50%位置,单位为米(m);PA——应变曲线上升沿50%位置,单位为米(m)。测试结果记录表示例见表A.4。距离/m标引序号说明:Ps——应变分布曲线波包起跳位置;PA——应变曲线上升沿50%位置;P:——应变曲线下降沿50%位置;PE——应变分布曲线波包下降位置;d——空间分辨率。图7空间分辨率测试应变曲线示意图6.4应变测试精密度标准光纤1盘,光纤类型应与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适用光纤类型一致,且光纤张力宜尽量小。6.4.2.1单端型系统测试步骤测试步骤如下:a)按照图3所示接入测试装置;b)根据光纤长度设置测距量程、空间分辨率、采样分辨率等测试条件;c)启动测试,待测试结束后,根据步骤6.4.3中计算方法计算应变测试精密度σ。6.4.2.2环路型系统测试步骤测试步骤如下:a)按照图4所示接入测试装置;b)根据光纤长度设置测距量程、空间分辨率、采样分辨率等测试条件;c)启动测试,待测试结束后,根据步骤6.4.3中计算方法计算应变测试精密度σe数据处理步骤如下:a)在应变分布曲线上,选取以光纤长度/2为中心的连续100个数据点作为被测区域;b)按照公式(8)计算被测区域内连续100个数据点的标准差,记为应变测试精密度σ。式中:σ。——应变测试精密度,单位为微应变(μe);V;——第i个应变数据点,单位为微应变(μe);V——连续100个应变数据点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微应变(μe)。测试结果记录表示例见表A.5。6.5动态范围6.5.1测试设备测试设备满足以下要求:a)稳定光源1台,光源输出波长应与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工作波长一致,且光源中激光器为分布式反馈激光器,光源最大输出功率范围为一10dBm~23dBm;b)光功率计1台,工作波长范围应涵盖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的工作波长,最小测试功率不大于一50dBm,线性度不大于0.05dB;c)可调光衰减器1台,工作波长范围应涵盖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的工作波长;d)标准光纤1盘,光纤类型应与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适应的光纤类型一致,长度不宜短于e)光纤跳线1根,光纤类型应与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适应的光纤类型一致,长度不宜短于测试步骤如下:a)按照图8所示接入测试装置;b)将可调光衰减器的衰减值设为0,稳定光源输出波长与光功率计工作波长设置为与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工作波长一致,将光功率计调零;c)设置测距量程、空间分辨率、采样分辨率等适当测试条件;d)启动测试,待测试结束后,测试标准光纤应变分布曲线末端前100个连续数据点的标准差,记为σ;e)逐步增大可调光衰减器的衰减值;f)重复步骤d)和e),直到测试的σ值小于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规定的应变测试精密度值,此时保持可调光衰减器的衰减值不动;g)按照图9所示,将光纤跳线的A端接入稳定光源,C端接入光功率计,重复插拔C端与功率计3次,每次稳定时间5s以上,分别记下光功率计的测试值为Pu、Pl2、Pia;h)将光路C端从光功率计移去,将光纤跳线的B端接入光功率计,重复插拔B端与功率计3次,每次稳定时间5s以上,分别记下光功率计的测试值为Po、Po₂、Pos;i)根据步骤6.5.3中计算方法计算动态范围D。123A5B4C标引序号说明:1——被测单端型系统;2——光接口;3——光纤跳线;4——可调光衰减器;5——标准光纤盘。图8单端型系统动态范围测试示意图(步骤a)242CACA53B标引序号说明:1——稳定光源;2——光纤跳线;3——可调光衰减器;4——标准光纤盘;5——光功率计。图9单端型系统动态范围测试示意图(步骤g)测试步骤如下:a)按照图10所示接入测试装置;b)将可调光衰减器的衰减值设为0,稳定光源输出波长与光功率计工作波长设置为与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工作波长一致,将光功率计调零;c)设置测距量程、空间分辨率、采样分辨率等适当测试条件;d)启动测试,待测试结束后,测试标准光纤应变分布曲线末端前100个连续数据点的标准差,记为σ;e)逐步增大可调光衰减器的衰减值;f)重复步骤d)和e),直到测试的σ值不超过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规定的应变测试精密度值,此时保持可调光衰减器的衰减值不动;g)按照图11所示,将光纤跳线的A端接入稳定光源,C端接入光功率计,重复插拔C端与功率计3次,每次稳定时间5s以上,分别记下光功率计的测试值为Pu、P2、Pia;h)将光路C端从光功率计移去,将光纤跳线的B端接入光功率计,重复插拔B端与功率计3次,每次稳定时间5s以上,分别记下光功率计的测试值为Po、Po₂、Po₃;i)根据步骤6.5.3中计算方法计算动态范围D。1被测环路型系统23A4B56标引序号说明:1——被测环路型系统;2——泵浦光接口;3——探测光接口;4——光纤跳线;5——可调光衰减器;6——标准光纤盘。图10环路型系统动态范围测试示意图(步骤a)42553B标引序号说明:1——稳定光源;3——可调光衰减器;4——标准光纤盘;5——光功率计。图11环路型系统动态范围测试示意图(步骤g)数据处理步骤如下:a)计算P₀=(Po+Po₂+Pog)/3,记录P。;b)计算P₁=(P₁+Pi₂+Pis)/3,记录P₁;c)按照公式(9)计算动态范围,记为D:式中:D——动态范围,单位为分贝(dB);P₀——光源输出功率,单位为分贝毫瓦(dBm);P₁——光源通过光纤链路后的输出功率,单位为分贝毫瓦(dBm)。测试结果记录表示例见表A.6。6.6应变测试重复性标准光纤1盘,光纤类型应与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适用光纤类型一致,且光纤处于松散状态。GB/T43256—20236.6.2测试步骤6.6.2.1单端型系统测试步骤测试步骤如下:a)按照图3所示接入测试装置;b)根据光纤长度设置测距量程、空间分辨率、采样分辨率等测试条件;c)启动测试,待测试结束后,在应变分布曲线上,选取光纤长度范围内任意3个位置PA、P;和Pc,分别记录其应变值为VA和Vm和Vc;d)保持光标所在距离点不变,重复步骤c)9次,分别记录PA、P和Pc各次测试应变值分别为e)根据步骤6.6.3中计算方法计算应变测试重复性R。6.6.2.2环路型系统测试步骤测试步骤如下:a)按照图4所示接入测试装置;b)根据光纤长度设置测距量程、空间分辨率、采样分辨率等测试条件;c)启动测试,待测试结束后,在应变分布曲线上,选取光纤长度范围内任意3个位置PA、P和Pc,分别记录其应变值为VA和Vm和Vg;d)保持光标所在距离点不变,重复步骤c)9次,分别记录PA、Pβ和Pc各次测试应变值分别为VA₂~VA1o、V~VBio、Vc₂~Vcio;e)根据步骤6.6.3中计算方法计算应变测试重复性R。6.6.3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步骤如下:a)计算V₁~VAo最大应变值VAmx,Vm~VBo最大应变值VBmx以及Vq~Vca最大应变b)计算VA~VA₁0最小应变值VAmin,V~Vrio最小应变值VEmin以及Vc₁~Vco最小应变c)按照公式(10)计算应变测试重复性,记为R:式中:R——应变测试重复性,单位为微应变(μe);Vmax——位置PA连续10次测试的最大应变值,单位为微应变(μe);VAmin—-位置PA连续10次测试的最小应变值,单位为微应变(μe);Vmin——位置P;Vcmx—-位置Pc连续10次测试的最大应变值,单位为微应变(μe);连续10次测试的最小应变值,单位为微应变(μe);连续10次测试的最大应变值,单位为微应变(μe);连续10次测试的最小应变值,单位为微应变(μe)。测试结果记录表示例见表A.7。………6.7采样分辨率测试设备满足如下要求:a)被测光纤1盘,光纤类型应与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适应光纤类型一致,光纤尾端无接头,可截断,长度不宜短于200m;b)回路光纤1盘,光纤类型应与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系统适应光纤类型一致,长度不短于2m该光纤仅用于环路型系统测试;c)长度尺1把,最小分度值1mm;d)光纤切割器1只;e)光纤对接器1只,该设备仅用于环路型系统测试。测试步骤如下:a)按图12所示接入测试装置;b)根据光纤长度设置测距量程、空间分辨率、起止扫描频率及扫描间隔等适当测试条件,设置折射率为1.50000,采样分辨率设置为最高分辨率,测试单模光纤的长度,记为L₁;c)用光纤切割器在被测光纤尾部截去一段光纤,截去的光纤长度与采样分辨率数值一致,然后再次测试被测光纤的长度,记为L。;d)比较L,与L₁的长度值是否有变化,如有变化,则重复步骤c),如果没有变化,则需要增加截去的光纤长度并继续步骤c),增加的长度可取为当前采样分辨率数值的一半,直到连续3次截去相同长度的光纤时,被测光纤剩余长度的测试值都有变化。31被测单端型系统2标引序号说明:1——被测单端型系统;2——光接口;3——被测光纤。图12单端型系统测距准确度测试示意图6.7.2.2环路型系统测试步骤测试步骤如下:a)按图13所示接入测试装置;b)根据光纤长度设置测距量程、空间分辨率、起止扫描频率及扫描间隔等适当测试条件,设置折射率为1.50000,采样分辨率设置为最高分辨率,测试单模光纤的长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