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3250-2023 汽车用主动红外探测系统(正式版)_第1页
GB∕T 43250-2023 汽车用主动红外探测系统(正式版)_第2页
GB∕T 43250-2023 汽车用主动红外探测系统(正式版)_第3页
GB∕T 43250-2023 汽车用主动红外探测系统(正式版)_第4页
GB∕T 43250-2023 汽车用主动红外探测系统(正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用主动红外探测系统2023-11-27发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43250—2023前言 I l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符号和缩略语 35技术要求 36试验方法 7检验规则 附录A(资料性)主动红外照明部件光生物安全制造指南 附录B(资料性)耐久性试验 附录C(资料性)耐久性试验计算模型 附录D(资料性)图卡布置 参考文献 I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杭州海康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深圳市豪恩汽车电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舜宇智领技术有限公司、中山依瓦塔光学有限公司、嘉兴正印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研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远方光电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汽车用主动红外探测系统本文件规定了汽车用主动红外探测系统的要求、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本文件适用于M类和N类车辆使用的主动红外探测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其他类车辆使用的系统参照本文件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18655—2018车辆、船和内燃机无线电骚扰特性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B/T19951—2019道路车辆电气/电子部件对静电放电抗扰性的试验方法GB/T20145—2006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GB/T21437.2—2021道路车辆电气/电子部件对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试验方法第2部分:沿电源线的电瞬态传导发射和抗扰性GB/T21437.3—2021道路车辆电气/电子部件对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试验方法第3部分:对耦合到非电源线电瞬态的抗扰性GB/T28046.2—2019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2部分:电气负荷GB/T28046.3—2011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3部分:机械负荷GB/T28046.4—2011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4部分:气候负荷GB/T28046.5—2013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5部分:化学负荷GB/T30038—2013道路车辆电气电子设备防护等级(IP代码)GB34660—2017道路车辆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QC/T1128—2019汽车用摄像头ISO4892-2:2013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第2部分:氙弧灯(Plastics—Methodsofex-posuretolaboratorylightsources—Part2:Xenon-arclamps)ISO11124-2涂装油漆和有关产品前钢材预处理喷射清理用金属磨料的技术要求第2部分:冷硬铸铁丸(Preparationofsteelsubstratesbeforeapplicationofpaintsandrelatedproducts—Specifi-cationsformetallicblast-cleaningabrasives—Part2:Chilled-irongrit)ISO12233:2023摄影电子静态图像成像分辨率和空间频率响应(Photography—Electronicstillpictureimaging—Resolutionandspatialfrequencyresponses)噪声测量方法(Photography—Electronicstill-pic-tureimaging—Noisemeasurements)ISO20567-1色漆和清漆涂层耐石屑性能的测定第1部分:多次冲击试验(Paintsandvarni-shes—Determinationofstonechipresistanceofcoatings—Part1:Multi-impacttesting)23术语和定义QC/T1128—201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在低照度的环境下感知主动红外照明部件发射的经过物体反射的红外光线,并转换成可分辨的图像信号的系统。用于发射红外光线的装置。单位时间产生完整图像的画面数。即单位时间对视频信号空间行的全部扫描数。像素pixel电子影像传感器中能单独感光的物理单元。有效像素effectivepixel电子影像传感器中能进行有效光电转换并输出影像信号的像素。信噪比signalnoiseration;SNR视频信号的大小与噪声信号(无用信号)大小的比例。SNR=20lg(S;/N;)式中:S;——色块i的信号(平均像素亮度值);N;——色块i的噪声值(像素亮度值的标准差)。光轴中心精度opticalaxiscenterprecision摄像设备的实际成像中心与光学成像理论中心的偏差。曝光量随外部环境光强度变化进行自动调整所需的时间。系统从感知到红外光线至输出图像信号的时间间隔。34符号和缩略语下列符号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Tmx:最高工作温度Tmn:最低工作温度U:标称电压U:试验电压Usmax:最高供电电压Usmin:最低供电电压DUT:被测装置(DeviceUnderTest)MTF: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TransferFunction)PoC:信号线供电(PoweroverCommunication)5技术要求5.1系统分类主动红外探测系统按照功能应用可分为I型、Ⅱ型和Ⅲ型,分别满足以下要求:a)I型系统的探测范围应能满足表1的要求,且主动照明部件应和前照灯一起打开,应用场景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b)Ⅱ型系统的探测范围应能满足表1的要求,应用场景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c)Ⅲ型系统的探测范围应能满足表1的要求,应用场景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表1系统分类分类探测范围应用场景示例车辆外部前方视野范围夜视系统(NVS)车辆内部驾驶员区域驾驶员监控系统(DMS)Ⅲ型车辆内部座舱区域乘员监控系统(OMS)5.2外观与结构要求系统的外观应符合以下要求:系统的零部件应装配牢固,紧固部位无松动,连接可靠。结构尺寸应符合系统说明书中的规定。4系统的帧率不应小于25fps。系统的有效像素应符合表2的要求。表2有效像素单位为像素点参数名称100万级像素200万级像素有效像素系统的MTF50P值应符合表3的要求。单位为线宽每像高视场100万级像素200万级像素中心区域H≥350,V≥350H≥500,V≥50070%场区域H≥250,V≥250H≥350,V≥350注:H表示水平MTF50P值,V表示垂直MTF50P值。系统的SNR不应小于34.7dB。5.3.5光轴中心精度系统的光轴中心精度应满足(0±2)°。系统的曝光调节时间不应大于1s。系统的启动时间不应大于1s。系统的延时不应大于100ms。系统的亮度均匀性应符合表4的要求。5表4亮度均匀性参数名称I型系统Ⅱ型、Ⅲ型系统70%视场与中心视场的比值I型系统在图像上以不同距离捕获的光晕与光源的直径比应小于2.5倍。I型系统的识别距离不应小于80m。Ⅱ型系统的最小识别距离不应大于0.3m,最大识别距离不应小于1.0m。Ⅲ型系统的最小识别距离不应大于0.3m,最大识别距离不应小于3.0m。注:行人模型参考ISO19206中规定。5.4主动红外照明部件性能要求系统主动红外照明部件的波长应在780nm~1100nm范围内。系统主动红外照明部件的光辐射危险等级应符合表5的要求。主动红外照明部件光生物安全制造指南见附录A。表5光辐射危险等级要求系统类型I型系统Ⅱ型系统Ⅲ型系统危险等级无危险类或低危险类无危险类无危险类5.5环境要求5.5.1功能状态分级系统的功能状态分级见表6。表6功能状态分级功能状态等级功能状态等级划分描述A全部功能满足设计要求,图像上不能觉察有损伤和干扰,图像清晰B试验过程中或施加干扰时,全部功能满足设计要求,图像明暗出现轻微变化或有轻微的噪点、水波纹、斜纹,图像较清晰且可明显识别。试验结束后或撤销干扰,所有功能自动恢复到正常运行,图像恢复正常C试验过程中或施加干扰时,允许部分功能失效,图像上有明显的噪点、花屏、水波纹以及轻微的闪屏、滚屏、画面抖动、短时能恢复的黑屏或白屏等现象。试验结束后或撤销干扰,所有功能能自动恢复到正常运行,图像恢复正常6表6功能状态分级(续)功能状态等级功能状态等级划分描述D试验过程中或施加干扰时,允许多数功能失效,图像上出现卡滞、明显的闪屏、滚屏、花屏、长时间能恢复的黑屏或白屏,画面抖动,图像不清晰,影响观看,试验结束后或撤销干扰,需手动操作上电或重启,所有功能和图像才能恢复正常E试验过程中或施加干扰时,允许多数或全部功能失效,图像上出现严重损伤或严重干扰、长时间不能恢复的黑屏或白屏现象,不能观看,甚至硬件损坏,需要维修或更换器件,所有功能才能恢复正常,图像才能恢复按照6.5.1.1进行试验,系统的直流供电电压范围应符合表7的规定。试验中和试验后,当电压在Usmin~Usmx范围内,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MTF值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7直流供电电压范围单位为伏特标称电压(Ux)直流供电电压UsminUsmax9注:标称电压不在本表范围内的产品,其供电电压范围和试验方法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按照6.5.1.2.1试验,系统功能状态不应低于B级。注1:对于具有过压保护功能的系统,试验中功能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注2:对于PoC供电的系统,其要求和试验方法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按照6.5.1.2.2试验,系统功能状态不应低于B级。注1:对于具有过压保护功能的系统,试验中功能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注2:对于PoC供电的系统,其要求和试验方法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按照6.5.1.3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系统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注:对于PoC供电的系统,其要求和试验方法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5.5.2.4供电电压缓降和缓升按照6.5.1.4试验,试验中当电压为Usmin时及试验后,系统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注:对于PoC供电的系统,其要求和试验方法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7按照6.5.1.5试验,试验中当电压在Usmn~Usmx范围内及试验后,系统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注:对于PoC供电的系统,其要求和试验方法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按照6.5.1.6.1试验,系统功能状态不应低于C级。注:对于PoC供电的系统,其要求和试验方法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按照6.5.1.6.2试验,试验中当电压恢复到Usmin时和试验后,系统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注:对于PoC供电的系统,其要求和试验方法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按照6.5.1.6.3试验,系统功能状态不应低于C级。注:对于PoC供电的系统,其要求和试验方法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按照6.5.1.6.4试验,系统功能状态不应低于C级。注:对于PoC供电的系统,其要求和试验方法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按照6.5.1.7试验,试验后系统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注:对于PoC供电的系统,其要求和试验方法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按照6.5.1.8试验,试验中当供电中断时间不超过100μs时,系统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当供电中断时间超过100μs且不超过2s时,功能状态不应低于C级。试验后系统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注:对于PoC供电的系统,其要求和试验方法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按照6.5.1.9.1试验,试验后系统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注:对于PoC供电的系统,其要求和试验方法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按照6.5.1.9.2试验,试验后系统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注:对于PoC供电的系统,其要求和试验方法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按照6.5.1.10试验,试验后系统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注:对于PoC供电的系统,其要求和试验方法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8系统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0MΩ,按照6.5.1.11试验,试验后系统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注:对于PoC供电的系统,其要求和试验方法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5.5.2.12参考接地和供电偏移按照6.5.1.12试验,系统功能状态不应低于B级。注:对于PoC供电的系统,其要求和试验方法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按照6.5.2.1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系统不应出现物理损坏,且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试验后MTF值应符合表3的规定。按照6.5.2.2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系统不应出现物理损坏,且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试验后MTF值应符合表3的规定。按照6.5.2.3试验,试验后系统不准许有隐性损坏,允许外壳有微小损坏,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MTF值应符合表3的规定。安装在车辆外部的镜头,按照6.5.2.4进行试验,试验后镜头不应碎裂(允许其表面镀膜层有不影响图像质量的轻微损伤),MTF值应符合表3的规定,系统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安装在车辆外部的镜头,按照6.5.2.5进行试验,试验后镜头镀膜层不准许脱落,MTF值应符合表3的规定,系统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有线束的系统,按照6.5.2.6进行试验,试验后不应有损伤态应达到A级。5.5.4环境耐候性系统的贮存环境温湿度范围和工作环境温湿度范围应符合表8的规定。表8温湿度范围安装位置℃℃工作环境相对湿度%-40~95-40~9025~75-40~90—40~859按照6.5.3.1.1试验,试验后系统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按照6.5.3.1.2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系统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按照6.5.3.2.1试验,试验后系统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按照6.5.3.2.2试验,系统功能状态不应低于B级。按照6.5.3.3试验,系统功能状态不应低于B级。5.5.4.5.1规定变化率的温度按照6.5.3.4.1试验,系统功能状态不应低于B级。5.5.4.5.2规定转换时间的温度快速变化按照6.5.3.4.2试验,试验后系统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安装在乘客舱内的系统,按照6.5.3.5.1试验,功能状态不应低于B级,显示区域内部不准许有结露现象。安装在车辆外部的系统不做要求。安装在车辆外部的系统,按照6.5.3.5.2试验,功能状态不应低于B级,显示区域内部不准许有结露现象。安装在乘客舱内的系统不做要求。按照6.5.3.5.3试验,试验最后1h和试验后系统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显示区域内部不应有结露现象。安装在车辆外部的系统,按照6.5.3.6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系统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安装在乘客舱内的系统不做要求。安装在车辆外部的系统,按照6.5.3.7.1进行试验,试验后标志和标签应清晰可见,功能状态应达到安装在乘客舱内的系统不做要求。安装在车辆外部的系统,按照6.5.3.7.2进行试验,试验中每个循环的第4个~第5个小时和试验后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试验后不应有盐水进入壳体。安装在乘客舱内的系统不做要求。安装在车辆外部或安装在乘客舱内太阳直射处的系统,按照6.5.3.8进行试验,试验后表面涂(镀)层不应有脱落、龟裂、起泡等现象(允许外观有不影响图像质量的轻微失色和变色)。安装在乘客舱内非太阳直射处的系统不做要求。安装于乘客舱内部的系统,其防护等级应符合GB/T30038—2013中IP5KX的规定,试验后功能等级应达到A级;安装于车辆外部的系统,其防护等级应符合GB/T30038—2013验后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安装于乘客舱内部的系统,其防护等级应符合GB/T30038—2013中的IPX2,试验后功能等级应达到A级;安装于车辆外部的系统,其防护等级应符合GB/T30038—2013中的IPX6K和IPX7,试验后功能等级应达到A级。按照6.5.5试验,试验后表面不应有起泡、龟裂、脱落、锈蚀和机械损伤,系统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5.5.7电磁兼容性5.5.7.1对静电放电产生的电骚扰抗扰按照6.5.6.1.1试验,试验后系统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按照6.5.6.1.2试验,系统功能状态不应低于B级。5.5.7.2对由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抗扰5.5.7.2.1沿电源线的电瞬态传导抗扰按照6.5.6.2.1试验,抗扰试验等级和系统功能状态等级应符合表9的规定。表9沿电源线的电瞬态传导试验脉冲抗扰试验等级试验要求1ⅢC级ⅢB级ⅢC级3a/3bⅢ试验中和试验后A级注:抗扰试验等级定义见GB/T21437.2—2021的附录A。5.5.7.2.2除电源线外的导线通过容性耦合的电瞬态抗扰按照6.5.6.2.2试验,系统功能状态不应低于B级。5.5.7.3对电磁辐射的抗扰按照6.5.6.3试验,系统功能状态不应低于B级。系统应符合GB/T18655—2018的表5、表6中等级3的要求。注:对于PoC供电的系统,其要求和试验方法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系统应符合GB/T18655—2018的表7中等级3的要求。耐久性试验要求见附录B,耐久性试验计算模型见附录C。6试验方法6.1试验条件6.1.1试验环境条件如无其他规定,试验环境条件应符合表10的规定。表10试验环境条件温度℃相对湿度%气压kPa23±525~7586~106如无其他规定,试验电压应符合表11的规定。表11试验电压条件单位为伏特车辆供电系统试验电压(U)24V系统28±0.25.4要求的试验对象为系统的主动红外照明部件,其余要求的试验对象为系统。6.1.4试验暗室要求试验暗室的墙面反射率不应大于5%,关闭试验暗室的所有光源,暗室内红外照度不应大于6.1.5试验工作模式工作模式A1:DUT未通电,未与连接器、线束进行连接。工作模式A2:DUT未通电,与连接器、线束进行连接。工作模式B:DUT正常电气连接,使用设备额定电压,系统功能正常运行。6.2外观及结构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1,在800lx±80lx照明条件下,以300mm左右的视距进行目测和手感检查。6.3图像性能试验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用视频分析设备对输出的视频信号进行测试。6.3.2有效像素试验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用视频分析设备对输出的视频信号进行测试。在试验暗室内,参考图1所示布置测试设备和图卡,使用平行光管进行试验。图卡样式及平行光管布置方案见附录D。平行光管的内置补光灯波长应与DUT感光波长一致,且发光面均匀性不小于90%。DUT以工作模式B进行测试。测试程序如下:a)调整平行光管和DUT的相对位置和角度,使得测试图卡中的黑白斜边分别位于DUT画面的中心视场和70%视场处(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个边角);b)调节平行光管的亮度,使得DUT画面的亮度数字化平均值在110至130之间;c)调整平行光管焦距为DUT实际使用距离;d)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中心视场和70%视场(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个边角)的MTF50P值。图1I型系统MTF试验布置图在试验暗室内,使用DUT自带主动红外照明部件进行测试,按照ISO12233:2017附录C选取斜边测试图卡,参考图2所示布置测试设备,DUT以工作模式B进行测试。测试程序如下:a)调整DUT和测试图卡之间的距离,使得该距离和DUT的实际使用距离一致;b)调整DUT使中心视场测试图卡方格的边缘与其对应方向的夹角为5°;c)调整DUT使其光轴正交于测试图卡平面;d)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中心视场和70%视场(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个边角)的MTF50P值。视频分析设备在试验暗室内,按照ISO12233:2017附录C选取斜边测试图卡,参考图3所示布置测试设备,外置补光灯发光波长应与DUT感光波长一致,DUT以工作模式B进行测试。测试程序如下:a)调整DUT、增距镜和图卡的相对位置,使得DUT光轴中心和增距镜光轴中心重合且正交于测试图卡平面;b)调节增距镜焦距为DUT实际使用距离;c)调节外置补光灯的亮度,使得图卡背景灰色区域的亮度数字化平均值在110至130之间;d)使用图像处理软件,按照ISO15739:2017附录B进行分析,获得所有灰阶SNR的总平均值作为测评值。图3I型系统SNR试验布置图选取斜边测试图卡,参考图2所示布置测试设备,DUT以工作模式B进行测试。测试程序如下:a)调整DUT和图卡之间的距离,使得该距离和DUT使用距离一致;b)调整DUT使其光轴正交于测试图卡平面;c)使用图像处理软件,按照ISO15739:2017进行分析,获得所有灰阶SNR的总平均值作为测评值。6.3.5光轴中心精度试验在试验暗室内,参考图4所示布置测试设备和带十字标靶的平行光管,DUT以工作模式B进行测试。测试程序如下:a)测试前DUT固定在测试台架上,校准DUT光轴与测试图卡十字标垂直;b)测试图卡应处于DUT景深范围内,且光轴通过测试卡的中心,画面稳定;c)通过视频分析设备,测量测试卡中心在图像中成像位置与DUT成像画面的物理中心的偏移量,计算光轴偏移角度。..测试台架平行光管2视频分析设备125可调云台///A图4I型系统光轴中心精度测试布置图在试验暗室内,参考图5所示布置测试设备和十字标测试图卡,DUT使用自带主动红外照明部件进行补光,DUT以工作模式B进行测试。测试程序如下:a)测试前DUT固定在测试台架上,校准DUT光轴与测试图卡十字标垂直;b)测试卡应处于DUT景深范围内,且光轴通过测试卡的中心,画面稳定;c)通过视频分析设备,测量测试卡中心在图像中成像位置与DUT成像画面的物理中心的偏移量,计算光轴偏移角度。测试台架测试台架测试图卡53—DU'l21视频分析设备一可调云台2345×上5图5Ⅱ型、Ⅲ型系统光轴中心精度测试布置图6.3.6曝光调节时间试验在试验暗室内,参考图3所示布置测试设备。DUT以工作模式B进行测试。测试程序如下。a)安置好DUT,关闭或遮挡DUT自带主动红外照明部件。b)使用视频分析设备录制DUT拍摄的图像。c)调节增距镜焦距为DUT实际使用距离;使用700nm~1100nm光谱透过率为18%±5%的透射式灰卡,使测试图卡充满DUT成像画面。d)在小于100ms时间内迅速将光源由暗切亮(通过开启外置补光灯),DUT接受的辐照度不应小于200μW/cm²,通过视频分析设备录制相机拍摄视频,统计视频中曝光调节开始到曝光稳定的帧数Y₁,计算帧数Y₁/视频帧率,得到曝光由暗到亮调节稳定时间X₁。e)间隔5s以上时间后,在小于100ms时间内迅速将光源由亮切暗(通过关闭外置补光灯),DUT接受的辐照度不应大于2μW/cm²,通过视频分析设备录制DUT拍摄的视频,统计视频中曝光调节开始到曝光稳定的帧数Y₂,计算帧数Y₂/视频帧率,得到曝光由亮到暗调节稳定时f)取两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曝光调节时间X,即X=(X₁+X₂)/2。在试验暗室内,参考图6所示,布置测试设备,外置光源波长与DUT主动红外照明部件发光波长一致。DUT以工作模式B进行测试。测试程序如下。a)安置好DUT,关闭或遮挡DUT自带主动红外照明部件。b)使用视频分析设备录制DUT拍摄的图像。c)调整DUT和图卡之间的距离,使得该距离和DUT使用距离一致;使用700nm~1100nm光谱反射率为18%±5%的灰卡,使测试图卡充满DUT成像画面。d)在小于100ms时间内迅速将光源由暗切亮(通过开启外置光源设备),DUT接受的辐照度不应小于200μW/cm²,通过视频分析设备录制DUT拍摄的视频,统计视频中曝光调节开始到曝光稳定的帧数Y₁,计算帧数Y₁/视频帧率,得到曝光由暗到亮调节稳定时间X₁。e)间隔5s以上时间后,在小于100ms时间内迅速将光源由亮切暗(通过关闭外置光源设备),DUT接受的辐照度不应大于2μW/cm²,通过视频分析设备录制DUT拍摄的视频,统计视频中曝光调节开始到曝光稳定的帧数Y₂,计算帧数Y₂/视频帧率,得到曝光由亮到暗调节稳定时间X₂。f)取两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曝光调节时间X,即X=(X₁+X₂)/2。测试图卡测试图卡)UT视频分析设备一光源图6Ⅱ型、Ⅲ型系统曝光调节时间测试布置图6.3.7启动时间试验按照QC/T1128—2019的6.3.2.12中启动时间的试验方法进行。在试验暗室内,参考图7所示布置测试设备,DUT以工作模式B进行测试。测试程序如下:a)采用光源的发光波段应覆盖DUT感光波段和参考传感器感光波段;b)使光源均匀照明被测DUT和参考传感器的整个视场;c)开启参考传感器,示波器记录信号1(参考传感器)波形;d)开启光源,提取信号1和信号2(DUT)的差异时间作为系统延时(图7中的tst)。-D[-D[IT信号2信号1fgr信号2参考传感器双通道示波器光源图7系统延时测试布置图注2::双通道示波器的模拟带宽大于100MHz(采样速率大于0.5GSamples/s)。6.3.9亮度均匀性试验在试验暗室内,使用平行光管方案进行测试,平行光管的内置补光灯波长应与DUT感光波长一致,且物镜处发光面均匀性不应小于90%。参考图8所示布置测试设备,DUT以工作模式B进行测试。测试程序如下:a)调整平行光管焦距为DUT实际使用距离,并使充满DUT的成像视野;b)调整DUT光轴中心和发光面垂直;c)调节平行光管的亮度,使得DUT画面的亮度数字化平均值在110~130之间;d)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70%视场(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个边角)的亮度均值和中心视场亮度值的比值。图8I型系统亮度均匀性测试布置图在试验暗室内,采用DUT自带主动红外照明部件进行测试。参考图2所示布置测试设备,DUT以工作模式B进行测试。测试程序如下:a)调整DUT和图卡之间的距离,使该距离和DUT使用距离一致,并使图卡充满摄像头的成像视野;b)调整DUT使其光轴正交于测试图卡平面;c)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70%视场(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个边角)的亮度均值和中心视场亮度值的比值。注:图卡为背景色符合特定波长且反射率不小于90%的纯白色卡,像素取值范围在摄像头短边(垂直)有效像素6.3.10强光抑制试验在试验暗室内,DUT以工作模式B进行测试。光源组件应为卤素灯光源组件,发光亮度范围为1100lm~1800lm,光束扩展为20°~60°,直径为120mm的等效发光面。测试程序如下:a)参考图9布置DUT,使其对着光源组件进行拍摄;b)调整DUT使其光轴中心与光源组件发光中心重合;c)关闭光源组件,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DUT拍摄画面,计算画面中光源组件发光面的直径像素个数为X;d)开启光源组件,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DUT拍摄画面,计算画面中光晕的直径像素个数为Y(画面中光晕区域确定方法如下:亮度值大于中心最高亮度50%的区域为光晕区域);e)计算光晕与光源的直径比Y/X;f)调整DUT使其与光源组件距离分别为10m、20m,重复上述步骤,计算不同距离下的光晕与光源的直径比。光源组件DUT视频分析设备图9I型系统强光抑制测试布置图6.3.11识别距离测试测试场地应为干燥平坦的沥青或者水泥路面,长度不应小于100m,环境的红外光照度不应超过2μW/cm²,背景透空。目标人物应为身高1.7m±0.1m、体重70kg±20kg的真人,或与此真人体型接近的假人(能自动完成站立、蹲起、举手等动作)。三个观察员对目标人物的动作(至少应包括站立、蹲下、举手)进行识别,其中两人及两人以上对所有动作都能够识别的距离为有效识别距离。在试验暗室内进行测试,目标人物应为身高1.7m±0.1m、体重70kg±20kg的真人,或与此真人体型接近的假人(能自动完成闭眼、打哈欠、摇头、点头等动作)。Ⅱ型系统试验:三个观察员与DUT的距离分别为0.3m、0.5m、1m时对目标人物的动作(至少应包括闭眼、打哈欠、摇头、点头)进行观察,其中两人及两人以上能够识别所有动作的距离为有效识别距离。Ⅲ型系统测试:三个观察员与DUT的距离分别为0.3m、1.5m、3m时对目标人物的动作(至少应包括闭眼、打哈欠、摇头、点头)进行观察,其中两人及两人以上能够识别所有动作的距离为有效识别距离。6.4主动红外照明部件性能试验将主动红外照明部件放在光谱仪前方,DUT以工作模式B进行测试。按照GB/T20145—2006中的试验方法,对I型、Ⅱ型、Ⅲ型系统的补光灯均在200mm距离进行评估,评估时的测量孔径为7mm,并依据第6章的曝辐限值进行光辐射危险等级判定。6.5环境评价试验6.5.1电气性能试验6.5.1.1直流供电电压范围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先将直流稳压电源电压调至U、,然后逐渐将电压调至Usmin稳定10min,再逐渐将电压调至Usmx稳定10min。试验中和试验后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试验后按照6.3.3进行MTF测试。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U、为12V的DUT试验;Ux为24V的DUT按照GB/T28046.2—2019行功能状态检查。按照GB/T28046.2—2019中4.3.1.1.2的方法进行中4.3.2.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进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U、为12V的DUT按照GB/T28046.2—2019中4.3.1.2.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按照GB/T28046.2—2019中4.4.2严酷度1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进行功能状态检查。6.5.1.4供电电压缓降和缓升试验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按照GB/T28046.2—2019中4.5.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进行功能状态检查。6.5.1.5供电电压缓降和快升试验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按照表1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表12供电电压缓降和快升试验序号名称试验参数1Ux2下降阶段Usmx~0V上升阶段0V~Usmax3电压下降速率0.5V/min±0.1V/min4电压上升时间5试验循环次数1次6.5.1.6供电电压瞬态变化试验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按照GB/T28046.2—2019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按照GB/T28046.2—2019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按照GB/T28046.2—2019试验后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按照GB/T28046.2—2019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按照GB/T28046.2—2019状态检查。中4.6.1.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中4.6.2.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中4.6.3.2等级Ⅱ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和中4.6.4.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中4.7.2.3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进行功能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按表13和图10的波形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表13短时中断供电试验序号名称试验参数123试验时间>1ms~10ms(步进量:1ms)>10ms~100ms(步进量:10ms)>100ms~2s(步进量:100ms)45试验循环次数1次图10短时中断供电波形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按照GB/T28046.2—2019中4.9.1.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按照GB/T28046.2—2019中4.9.2.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按照GB/T28046.2—2019中4.10.2.1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1,按照GB/T28046.2—2019中4.12.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检查。6.5.1.12参考接地和供电偏移试验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按照GB/T28046.2—2019中4.8.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进行功能状态检查。6.5.2机械性能试验将DUT模拟汽车上的安装方式在振动台上安装固定,并设置为工作模式B。根据实际安装的车辆类型,安装在乘用车上的DUT按照GB/T28046.3—2011中4.1.2.4.2的方法进行试验,安装在商用车上的DUT按照GB/T28046.3—2011中4.1.2.7.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按照GB/T28046.3—2011中4.2.2.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进行功能状态检查。在增加了镜面的防护措施后,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1,按照GB/T28046.3—2011中4.3.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1,按照表14的参数和ISO20567-1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表14碎石冲击试验参数序号名称试验参数1试验喷丸剂量2试验压力3试验冲击材料按照ISO11124-2的铁丸颗粒大小4mm~5mm4试件上的试验面产品模拟在汽车上安装后的暴露面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1,按照表15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表15镜头耐磨性能试验序号名称试验参数1试验材料HB铅笔(端头为平面)2试验磨擦距离镜片表面直径3试验材料与镜头的接触面积约2.89mm²4试验压力5试验速度60次循环/min(1次循环=2×试验磨擦距离)6试验循环次数500次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2,将DUT或连接器固定,用拉力计分别沿线束施加产品设计文件规定的轴向拉力进行试验。试验后按照6.2.1检查,并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检查。6.5.3环境耐候性试验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1,采用表8的贮存温度下限并按照GB/T28046.4—2011中5.1.1.1.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静置2h恢复常温,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采用Tmin根据系统分类并按照图11或图12进行试验布置。按照GB/T28046.4—2011中5.1.1.2.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静置2h恢复常温后,进行功能状态检查。图11I型系统试验环境温箱布置图图12Ⅱ型和Ⅲ型系统试验环境温箱布置图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1,采用表8的贮存温度上限并按照GB/T28046.4—2011中5.1.2.1.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静置2h恢复常温,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采用Tmx根据系统分类并按照图11或图12进行试验布置。按照GB/T28046.4—2011中5.1.2.2.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静置2h恢复常温后,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2,采用Tmin~Tmx根据系统分类并按照图11或图12进行试验布置。按照GB/T28046.4—2011中5.2.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在每个温度点达到稳定时和试验后静置2h恢复常温后,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检查。根据系统分类并按照图11或图12进行试验布置。按照GB/T28046.4—2011中5.3.1.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每个循环在整个DUT达到Tmn和循环的210min~410min期间及试验后静置2h恢复常温,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检查。6.5.3.4.2规定转换时间的温度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1,采用Tmn~Tm按照GB/T28046.4—2011中5.3.2.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静置2h恢复常温,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2,根据系统分类按照图11或图12进行试验布置,并按照GB/T28046.4—2011中5.6.2.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每个循环在整个DUT达到循环的最高温度时和试验后静置2h恢复常温,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2,根据系统分类按照图11或图12进行试验布置,并按照GB/T28046.4—2011中5.6.2.3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每个循环在整个DUT达到循环的最高温度时和试验后静置2h恢复常温,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2,根据系统分类按照图11或图12进行试验布置,并按照GB/T28046.4—2011中5.7.2的方法进行试验,在试验最后1h和试验后静置2h恢复常温后,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2,按照GB/T28046.4—2011中5.4.2.1水飞溅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每个循环的最后17min和试验后静置2h恢复常温后,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2,按照GB/T28046.4—2011中5.5.1.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2,按照GB/T28046.4—2011中5.5.2.2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每个循环的第4~5个小时及试验后,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检查。安装在车辆外部的系统,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1,按照ISO4892-2:2013中表1(方法A)和表3循环1的规定进行600h试验。试验后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检查。安装在乘客舱内太阳直射处的系统,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1,按照ISO4892-2:2013中表2(方法B)和表3循环2的规定进行600h试验。试验后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2,按照GB/T30038—2013中8.3.3.2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2,按照GB/T30038—2013中8.4.3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检查。安装在乘客舱内部的系统,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1,按照GB/T28046.5—2013中表1安装位置代码[B]选择试剂和暴露条件以及表2的湿润方法和4.8的程序进行试验。试验后以工作模式B2进行功能状态检查。安装在车辆外部的系统,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1,按照GB/T28046.5—2013中表1安装位置代码[D]选择试剂和暴露条件以及表2的湿润方法和4.8的程序进行试验。试验后以工作模式B2进行功能状态检查。6.5.6.1对静电放电产生的电骚扰抗扰试验设置DUT为工作模式A1,按照GB/T19951—2019附录C中表C.1、表C.2的类别1和不低于L₃的试验严酷等级,以及第9章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按照GB/T19951—2019附录C中表C.1、表C.2、表C.3的类别1和不低于La的试验严酷等级,以及第8章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以工作模式B进行功能状态检查。6.5.6.2对由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抗扰试验6.5.6.2.1沿电源线的电瞬态传导抗扰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按照表9规定的抗扰试验等级和GB/T21437.2—2021中的脉冲1,2a,2b,3a,3b的方法进行试验。6.5.6.2.2除电源线外的导线通过容性耦合的电瞬态抗扰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按照GB/T21437.3—2021表B.1、表B.2中CCC模式以及等级Ⅲ的要求GB/T43250—2023和4.5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进行功能状态检查。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按照GB34660—2017中4.7的电波暗室法、大电流注入法的抗扰试验强度和GB34660—2017中5.7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和试验后进行功能状态检查。6.5.6.4无线电骚扰特性试验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按照GB/T18655—2018中6.3和6.4的方法进行试验。设置DUT为工作模式B,按照GB/T18655—2018中6.5的方法进行试验。耐久性试验见附录B,耐久性试验计算模型见附录C。7检验规则7.1出厂检验系统的出厂检验项目至少应包括外观、结构检查和MTF测试。7.2.1型式检验的抽样和分组型式检验应从出厂检验合格的系统中按照GB/T2828.1规定的一次抽样方案进行抽取。先按出厂检验的项目进行复检,复检合格后的样品数量为每组6件,共计9组,每件样品应编上样品编号和分组编号。系统按分组依次进行以下试验。a)第1组:图像性能试验、耐盐雾试验(3件DUT腐蚀试验;3件DUT渗漏和功能试验)。b)第2组:电气性能试验、线束拉脱力试验、化学负荷试验。d)第4组:自由跌落试验、机械冲击试验、镜头耐磨试验。e)第5组:机械振动试验、碎石冲击试验。f)第6组:防尘防水试验(3件DUT防尘试验;3件DUT防水试验)、冰水冲击试验。g)第7组:电磁兼容试验(3件DUT)、太阳光辐射试验(3件DUT)。h)第8组:高温耐久性试验。i)第9组:主动红外照明部件性能试验。系统的型式检验项目应全部符合规定的要求。如有一项不合格,可重新抽取加倍数量的样品就该不合格项目进行复检,如仍有不合格,则该批样品判为不合格。但当高温耐久性试验不合格时不应重新(资料性)主动红外照明部件光生物安全制造指南A.1制造指南A.1.1供应商指南对主动红外照明部件提供正确的危险类别和安全控制措施是制造商的职责,制造商提供的主动红外照明部件光辐射安全宜满足以下方面:a)根据GB/T20145—2006的分类规则,按第6章的规定确定主动红外照明部件危险类别;b)根据GB/T30117.2—2013的指导原则,按第6章的规定对主动红外照明部件采取安全措施;c)如果主动红外照明部件被修改,额外增加了光束整形元件或改做其他用途,宜对其进行重新评估,给出相应的危险类别和正确使用要求。A.1.2安装和维护人员作业指南安装和维护人员宜按照制造商提供的安装或维护说明书进行作业,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A.1.3公众使用指南被动接受主动红外照明部件照射的公众宜按照主动红外照明部件的警告标识的要求保持安全距离,并不宜注视主动红外照明部件。A.2控制措施主动红外照明部件的光辐射安全控制措施宜按GB/T30117.2—2013的规定执行。主动红外照明部件制造商应进行危险类别分类及危险评估,以确定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对用户的预期使用危险提出必要的警告并建议用户进行安全防护。一般而言,在预期使用条件下主动红外照明部件的控制方式不恰当或者不能实行时,需考虑培训,限制进入危害区域和配备个人防护设备。A.2.2工程控制措施主动红外照明部件在使用过程中,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安全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对于I类以上危险等级的主动红外照明部件,根据车速控制主动红外照明部件亮度,从而减少对大众造成伤害的可能;——采用低照度性能好的图像传感器,从而降低对主动红外照明部件强度的需求;——采取智能算法判断行人的位置和距离,从而采取合理的措施,减少对大众造成伤害的可能。A.2.3安全告知主动红外照明部件的安全告知按照GB/T30117.2—2013中第5章的相关规定执行。(资料性)耐久性试验B.1高温耐久性安装在乘客舱内太阳直射处的DUT在Tmx以工作模式B运行47h和工作模式A2运行1h为循环进行试验,试验持续时间为1407h。在试验期间按照试验持续时间的25%、50%、75%进行检查,试验后以工作模式B进行测试,并按照6.3.3测试MTF值。安装在其他位置的DUT在Tmx以工作模式B运行47h和工作模式A2运行1h为循环进行试验,试验持续时间为1200h。在试验期间按照试验持续时间的25%、50%、75%进行检查,试验后以工作模式B进行测试,并按照6.3.3测试MTF值。注:持续试验时间按附录C中Arrhenius模型计算。B.2温度交变耐久性安装在乘客舱内太阳直射处的DUT按照表D.1规定的方法和图D.1的温度曲线进行试验,试验循环时间Ty为135min,循环次数为543个循环。试验期间按照试验持续时间的25%、50%、75%进行检查,试验结束后以工作模式B进行测试,并按照6.3.3测试MTF值。安装在其他位置的DUT按照表B.1规定的方法和图B.1的温度曲线进行试验,试验循环时间Tyle为132min,循环次数为325个循环。试验期间按照试验持续时间的25%、50%、75%进行检查,试验结束后以工作模式B进行测试,并按照6.3.3测试MTF值。注:持续试验时间和循环次数按附录C中Coffin-Manson模型计算。表B.1温度交变耐久性试验方法序号名称试验参数1工作模式和循环工作模式A2和B交替循环2试验温度曲线图B.13最低试验温度4最高试验温度5温度梯度6在Tmin和Tmx下保持时间在温度完全渗透之后15min图B.1试验温度曲线B.3耐久性试验结果判定按照B.1或B.2进行试验,功能状态宜不低于B级,试验后MTF值宜符合表3的要求。(资料性)耐久性试验计算模型C.1.1系统在汽车上安装位置的平均温升系统在汽车上不同安装位置的平均温升如表C.1所示。汽车上的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