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美术教学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及实践 论文_第1页
漫谈美术教学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及实践 论文_第2页
漫谈美术教学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及实践 论文_第3页
漫谈美术教学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及实践 论文_第4页
漫谈美术教学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及实践 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漫谈美术教学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及实践摘要:陶行知说:“真正的教育必须能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我们教师若想更好的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就必须从自己做起,首先成为一个在教学上多思考敢尝试的人。本文便针对美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阐述一些自己的思考及实践感受。关键词:美术教学语文课程整合《美术教育新课程标准》设置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又分为三个层次:①,融合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②.美术与学科相综合.③,美术与其他现实社会相联系。《美术教育新课程标准》从第二层次可以看出美术学科和其它学科的整合是必然的。很多美术教学是能够与其它学科相融合的,但每个老师的个人能力水平各不相同,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弱,以及如何有效融合等等原因,导致并没有取得很好的融合效果。我们应该知道美术教学并非单一学科的教学,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知识,教师达到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美术课堂就不得不联系其他学科。而美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正是相互补充的。在教学中整合美术与语文学科,一定可以促进学生美术、语文学科的共同进步。《美术教育新课程标准》一、文字与绘画的关系——“书画同源”自人类文明发展初期,人们便以结绳来记事,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简单的结绳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记事需要,便逐步发展为以图记事,并最终导致了文字的产生。最具典型的也是最古老的文字种类——甲骨文,正是从最原始的图画一步步发展成具有着高度概括力的记事符号,《[转载]《明清书画册页》(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_郭林春_新浪博客》所以从很多出土的商周时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其中有大量的甲骨文以图画的形式存在。例如:《[转载]《明清书画册页》(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_郭林春_新浪博客》文字发展至今仍有大量的图画与汉字相结合的文字,我们也称它们为象形字。象形文字是一种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纯粹利用图画作为文字使用。起初人们用线条把想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或局部具体地勾勒出来。但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这种来自于图画的文字,其图画的性质逐渐减弱,而其象征性质不断增强,《《说文解字》六书之浅见_非常美文网》最终发展为今天的象形文字,虽然现在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但它仍保留着图画外形的某种特征。中国画本身带着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有着独立的审美趣味。《艾炳军书法《书画同源》作品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说文解字》六书之浅见_非常美文网》《艾炳军书法《书画同源》作品

》《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再从我们幼儿园和一年级学习语文的情况看,老师总会把一些简单的图画及数字作为媒介,通过这些图引导学生识字,并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意味着美术与语文早就在我们的启蒙教育时便融合了。无论在我们学习的哪个阶段,哪个学科,美术都与我们形影不离。封面、插图、讲解图等等都是美术的体现。尤其是新编版的语文教材,更和美术有着紧密的联系。此版语文书中有着大量的插图,每一课的插图都紧扣文章内容,为我们更好的学习课文提供了便利。由此观之,美术与语文的融合并非是一种新鲜的尝试而该算是久别重逢了。二、语文的引入促进美术的多元化教学美术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整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的要求,美术与语文的整合使得二者的资源更丰富、开放,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所学知识的融合与运用。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老师总会局限于美术课程的单一教学,不能够很好的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如今的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与其他学科整合,打破单一学科教学的局限,注重各学科间的融合,拓宽了美术课程的学习范围。在美术课程中融入语文相关知识有利于语文美术的综合及扩展,可以让美术教学和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的多元化。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有效、自然的融合语文知识呢?我认为可以在设计、绘画、欣赏评述等环节教学中,配以语文元素中的诗歌、词句等形式来展现艺术美,并借助诗词促进大脑对美术作品美的感受,并通过想象对美术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创造。在这样的美术实践中,学生一定会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丰富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资源,使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三、语文在美术教学中的实用性在美术教学中由于很多艺术元素过于抽象,所以需要学生们能有良好的思考理解能力,如果他们语文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差的话,就很难对一些抽象的美术元素产生准确的认知。例如美术学习领域中的欣赏与表述,每一幅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有可能涉及社会背景、绘画元素及个人情感等,如果没有较强的理解、概括能力及对文字、文章的分析表述能力,《美术与语文知识的融合_文档库》《美术与语文知识的融合_文档库》美术绘画中,以语文中的诗、词、故事等为创作的源泉,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保持他们的学习新鲜感。中国画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文人画的产生与发展更是将诗书画印融于一体。比如中国绘画史上的南宗始祖王维,他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意境,在诗坛、画坛中独树一帜。在审美上他将诗画合一,令诗情与画意互相映照,苏轼誉之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成为了中国书画艺术上的一大特色。他的水墨山水画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带有中国文化的特质与趣味,他的画作处处流露出超于常人的文学修养,水墨渲淡,不施粉彩,为中国绘画史上以画言志道情的精神象征与代表。学生在体会着诗歌中不同的风景与情怀的同时,也感受着绘画作品中蕴含的意境,在耳濡目染中加强认知,也让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四、教学中美术与语文相互融合的尝试(一)、美术教学与语文课程融合的尝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在不断地尝试着美术教学与语文课程的融合。例如在教四年级美术上册的第十九课:图画文字(二)时,我从网络上搜集了大量甲骨文、象形文等字体的相关图片,在上课时先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再发挥想象猜一猜这些是什么字,最后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在学生充满学习兴趣的时候,鼓励他们利用已有的有关甲骨文的知识,结合汉字的形、义、结构等方面,对汉字的笔画与结构进行大胆的变体,让他们把美术字当成一幅画来创作,拿起画笔大胆创造属于自己的甲骨文。在这样充满娱乐性质的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美术字的设计方法,又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上《古诗配画》一课时,我先播放配乐让学生在配乐中朗读书中的古诗,在音乐和诵读中感受诗的语言美、音律美、节奏美。接着我用教材提供的《锄禾》、《咏鹅》两首古诗,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诗配画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大胆想象为我准备的诗文进行配画。如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引导他们抓住诗中描写的几种景物及特点,然后发挥想象大胆创作,我发现有几位同学在描绘菜花时,把菜花画得密密麻麻五颜六色,知道这些同学们对"麦花雪白菜花稀"不够理解,于是对诗句作了解释。当画错的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立刻修改了画面。这个过程虽然只有一两分钟,可在之前的语文课堂上再三强调也没有这么好的效果。像这种融合语文学科的课程,在锻炼他们美术学科的造型表现能力时,又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可谓是一石二鸟事半功倍了。(二)、语文教学与美术课程融合的尝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也尝试着将美术语文融合。例如教学人教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二课:《乡下人家》一文。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接着为课文配画,并试着给每幅画取个名字。学生画完之后,我又展示了他们几幅不同场景的画作,学生在欣赏作品中一步步加深了对文章的认知与理解。通过欣赏,同学们顺其自然地体会到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同时也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在整个课堂中学生兴致高昂,课堂也是非常生动有趣和有效。美术教学并非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在如今学科整合的大趋势下,我们更应该注重让学生在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提升审美素养和人文内涵,实现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共同进步。李萍李萍著《漫谈美术教学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