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京改版生物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九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京改版生物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九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京改版生物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九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京改版生物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九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京改版生物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课改版八上生物第九章单元测试下列动物的运动器官和运动方式对应不正确的是 A.乌龟——四肢——爬行 B.蚯蚓——足——跳跃 C.金鱼——鳍——游泳 D.鸽子——翼——飞行自然界中发现并命名的动物大约有150多万种,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均表现出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这种运动方式是水生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 B.某种陆生动物后肢特别发达,而前肢又比较短小的,其运动方式一般是跳跃 C.鸵鸟有发达的后肢和前肢,能够飞行和奔跑 D.能够行走的动物一般能够奔跑不同的动物运动形式不同。下列四种动物中,完成运动所需结构与鲫鱼最相似的是 A.草履虫 B.蚯蚓 C.海葵 D.家鸽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下列关于动物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动物通过运动扩大了活动范围 B.所有动物运动都依赖肌肉和骨骼 C.动物运动时都需要消耗能量 D.动物的运动方式与环境相适应人本关节既牢固又灵活,下列与关节灵活性有关的叙述是①关节面上有光滑的关节软骨②关节囊里面有坚韧的韧带③关节腔内有滑液④关节囊外面有坚韧的韧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做引体向上时,关于这一运动分析错误的是 A.运动的动力来自肌腱的收缩 B.此过程需要多个系统的配合来完成 C.由骨骼肌牵引骨绕关节活动来完成 D.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当我们在翻书时,需完成手腕的翻转动作。下列关于翻书动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由多块骨骼肌共同协调完成 B.只有运动系统和消化系统参与 C.由骨骼肌牵引骨绕关节活动完成 D.体现了关节的牢固和灵活下图是一个病人拍的“X”光照片,对下图叙述,你认同的是 A.此图显示的是脱臼 B.对该病修复起主要作用的是骨密度 C.从形态看受损的骨是短骨 D.从此图推断此病人会有较强的疼痛感哈氏隼(一种猛禽)一般以家族群的形式狩猎,不同个体间分工合作,可以捕获比自身重量大2∼3倍的长耳大野兔。如图为不同数量的哈氏隼合作捕食时,每只隼每天能量的平均摄入值,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哈氏隼群体具有一定的社群行为 B.群体合作有利于提高捕食的成功率 C.合作捕食的隼群越大,每只隼平均摄入的能量越少 D.合作捕食时,群体内需要有传递信息的“语言”在芭蕾舞表演中常有托举动作,关于托举动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一块骨肌常常附着在一块骨上 B.托举动作由多组骨骼肌协调配合完成 C.从骨的结构来看,骨能承受很大压力主要与骨质有关 D.神经系统发出“指令”引起骨骼肌收缩,牵动其所附着的骨产生运动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许多诗词蕴含着生物学知识,下列诗词中描写的不是动物繁殖行为的是 A.点水蜻蜓款款飞 B.蛙声十里出山泉 C.几处早莺争暖树 D.雄鸡一唱天下白国际著名期刊《科学》刊登了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为了避开人类活动的干扰、威胁,原本一些昼行性动物,开始转变为夜间活动。关于这一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动物的节律行为 B.这种行为形成后不会发生改变 C.这是动物的本能,由遗传物质决定 D.该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利无弊科学家把蚂蚁和大白鼠放入终点有食物的迷宫(如图1)中进行走迷宫训练实验,成功走出迷宫为一次训练,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白鼠和蚂蚁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B.走迷宫实验中,大白鼠出现的错误次数明显多于蚂蚁 C.该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D.训练次数越多,每次训练蚂蚁和大白鼠出现的错误次数越多下列关于动物运动和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B.动物的运动有利于动物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 C.动物的运动只靠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来完成 D.躯体运动产生的过程是:神经传来的兴奋→骨骼肌收缩→牵引骨绕关节活动石景山区某实验学校为弘扬祖国文化,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抖空竹”课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这项运动需要肱二头肌收缩和肱三头肌舒张才能曲起手臂 B.抖空竹时手臂的伸展和曲起是围绕肘关节为中心的运动 C.左右手臂伸展和曲起的交替运动需要小脑发挥协调运动的功能 D.学生调整抖空竹的动作以维持空竹正常旋转属于先天性行为如图所示,经训练后,欧洲熊蜂能将小球顺利地滚到终点,同时获得糖水作为奖励。关于熊蜂滚球行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行为获得途径看,熊蜂滚球是学习行为 B.熊蜂滚球行为与遗传因素无关 C.若无糖水奖励,滚球行为会逐渐消退 D.熊蜂通过滚球获得奖励有利于生存饲养员给猴子喂食物时,不慎把一个甜薯掉进水池,一只小猴费了好长时间才从水池中捞到这个甜薯。几个月后,饲养员发现给猴子喂甜薯时,有相当多的猴子拿甜薯到水池中擦洗,再也不吃沾满泥土的甜薯了。下列关于猴子这种行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种学习行为 B.这种行为仅由猴子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 C.这种行为与环境因素有关 D.这种行为可以让猴子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在安全的环境中鹿的尾巴总是不停地摆动着。当鹿发现有“敌情”时,鹿尾垂直不动;周围的鹿见此信号,立即警觉起来,向四周眺望;一旦狼来了,鹿拔腿就跑,尾巴也向上竖起,显出白色“肛门后盾”;其他鹿见“肛门后盾”的信号,立即跟着逃跑。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来分析,鹿的行为分别属于 A.防御行为和社群行为 B.攻击行为和社群行为 C.取食行为和攻击行为 D.取食行为和社群行为杜鹃自己不孵卵和育雏。它们将卵产在画眉、苇莺等其他小鸟的巢里,由这些小鸟代孵。杜鹃幼雏破壳而出后会把巢主的卵和幼雏推出巢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杜鹃没有繁殖行为 B.杜鹃将卵产在其他鸟巢中的行为属于攻击行为 C.杜鹃雏鸟将其他小鸟的卵推出巢外的行为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D.其他小鸟替杜鹃孵卵并进行育雏的行为不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涡虫生活在水中,但不能在水中流动,只能在物体或液体表面做游泳状爬行。为了探究涡虫是否具有认识道路的能力,科学家利用涡虫这一生活习性,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可知,涡虫通过的运动方式获取吊在水中央的食物。涡虫从水槽底部到水中央的取食途径是:水槽底部→水槽壁→→绳子→食物。(2)从行为形成的过程看,涡虫能获取水中央食物的行为属于行为。该行为有助于涡虫适应的环境。(3)当绳端不悬挂食物时,涡虫依然能沿着原来的路线寻找。这种现象说明;若长时间不悬挂食物,涡虫沿着原路线寻找食物的行为可能会(填“持续”或“消退”)。如图是与动物运动有关的形态结构,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动物的运动有许多不同形式。如:①鱼可以依靠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与[]的协调作用游泳;②昆虫大多依靠[]飞行,依靠足爬行,有的还能跳跃;③鸟类的前肢进化成了[],可自由飞行,后肢适于行走、奔跑或攀援等。(2)动物的运动器官有许多共同的结构特征。如:多具有发达的,能为运动提供动力;多具有牢固的支持和附着结构,如昆虫体表的、鸟类的龙骨突、人体四肢的骨骼;多具有便于灵活运动的分节和支点,如蝗虫的足分节、人的四肢有许多[]。(3)人类主要依靠、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完成各种精细而灵活的动作。(4)人的行走和兽类的行走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人是直立行走的,除此以外,学会行走一般是满一周岁以后的事情,即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可见人学会行走是一种行为。多项研究显示,在人体衰老过程中伴随着骨骼肌丢失,进而发生肌肉减少症,运动强度会影响骨骼肌的凋亡(细胞凋亡是一种为了维持机体稳定而进行的一种自主有序的细胞死亡的过程)。(1)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肌腹内一束束的肌肉细胞外面由结缔组织膜包裹,里面分布有血管和神经,所以一块骨骼肌属于的结构层次是。(2)为研究运动强度与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关系,科研人员用大鼠做了相关实验。i如上图所示,与对照组相比运动骨骼肌细胞凋亡的数量最多,从而引起大鼠骨骼肌的损伤。ii根据以上研究,从运动强度的角度对避免老年人发生肌肉减少症提出合理化建议:。(3)运动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紧密配合,如图是膝跳反射的示意图,膝跳反射是在系统调节下,(填写示意图中肌肉的名称)分别收缩和舒张使相应的骨围绕(填写图中的结构名称)运动完成的。请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动物行为和结构的问题:资料一:①蜜蜂群体中有蜂王、雄蜂和工蜂三种蜂。它们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共同维护蜂群的生存;②遇到敌害时,工蜂会群起护巢;③工蜂白天采蜜,夜间回巢休息;④蜂王和雄蜂交配、产卵,繁殖后代;⑤两只蜂王相遇,会互相咬杀到剩下一只。资料二:狮群中,凡争斗经常获胜的雄狮,其颈部鬃毛呈棕黑色,而一般的雄狮鬃毛为黄褐色。科学家为了了解鬃毛颜色对雄狮的意义,制作了一只仿真的棕黑鬃毛雄狮立于狮群出没处,并通过望远镜观察,发现它很快就吸引了几只雌狮到身边来。资料三:升金湖是我国东部大型水禽重要的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也是白头鹤和东方白鹤等珍禽在我国的主要越冬地之一,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使其成为我国东部研究鸟类迁徙规律的不可多得的基地之一,于1997年2月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从资料一中的各项(特别是①)描述中可知蜜蜂是一种具有典型的行为的动物;②这种防避敌害、保护自己的行为,叫做行为;③是蜜蜂的节律行为,这种行为受(填“生物钟”或“环境”)控制;⑤表现的是蜜蜂的行为,但蜂王咬死对方的现象在此种行为中是极少见的。(2)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资料二中的研究方法是。(3)分析资料三:从行为的获得途径来看,迁徙是鸟类的行为。迁徙的鸟类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生活中处处都有令人惊奇的事情,比如大苇莺在喂养比自己体型大的杜鹃鸟;蚂蚁不会发声,但能“呼朋引伴”一起合作搬运食物;某同学因运动不当导致手臂脱臼,而医生轻松推拿之下就能使其活动自如⋯⋯请运用生物学原理解答下列问题:(1)图一中,[①]处于(填“收缩”或“舒张”)状态;乙中显示的甲某处的放大结构在运动中起作用;请根据乙解释一下脱臼的原理:。(2)杜鹃喜欢将自己的卵产在其他鸟的巢中,由它们替自己孵化和育雏,这被鸟类学家称为巢寄生现象。成语“鸠占鹊巢”也是对这个现象的描述。I.图二中的亲鸟正在喂食雏鸟,从动物行为的功能看,这属于行为。II.从图二中可以看到,雏鸟比亲鸟的体型更大,杜鹃的卵孵化出雏鸟后会在短时间内将大苇莺产的卵推出巢外,从动物的行为获得途径看,这属于行为,由此可见杜鹃与大苇莺之间是竞争关系;动物的行为对动物有什么意义?。(3)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食物所在地点。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进行通讯的呢?作出假设:蚂蚁是依靠气味进行通讯的。设计实验:如图三。①材料:环形的透明塑料罩、面包屑、饥饿的蚂蚁若干只。②步骤:I.取两个环形的透明塑料罩放在A、B两张纸上,沿内外边缘用铅笔绘出轮廓。II.在A塑料罩内放入面包屑,在B塑料罩内放入面包屑和一只饥饿的蚂蚁。III.B中蚂蚁发现面包屑并绕行至少一周后取走A、B的塑料罩、食物和蚂蚁。IV.在两张纸圆圈的相同位置各放置一只饥饿的蚂蚁,观察蚂蚁的运动路径。结果和结论:若,则证明蚂蚁是依靠气味进行通讯的。若,则证明蚂蚁不是依靠气味进行通讯的。孙悟同学通过上述实验证明了蚂蚁是依靠气味进行通讯的。他又进一步思考,蚂蚁通讯的气味是蚂蚁找到食物之后产生的还是持续不断产生的呢?如果让你设计实验证明,则你的假设是:。

答案1.【答案】B【解析】蚯蚓没有足,不能进行跳跃。2.【答案】C【解析】鸵鸟有发达的后肢,但前肢退化,能够奔跑,不能飞行。3.【答案】D【解析】鲫鱼和家鸽的运动都是由骨、连结、骨胳肌参与完成的;而选项中,草履虫依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蚯蚓通过肌肉等进行蠕动。4.【答案】B【解析】无脊锥动物有骨骼,如蚯蚓,所以并非所有动物运动都依赖肌肉和骨骼。5.【答案】B【解析】关节囊里面和外面有韧带,使关节更加牢固,关节面上有光滑的关节软骨、关节腔内有滑液,使关节更加灵活。6.【答案】A【解析】运动的动力来自肌腹的收缩。7.【答案】B【解析】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和消化系统参与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同时也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8.【答案】D【解析】由题图可知此人骨折,骨中有神经,所以此人有较强的疼痛感;对骨折修复起重要作用的是骨膜;从形态上看,受损的是长骨。9.【答案】C【解析】由题图可知,当合作捕食的哈氏隼为2∼3只时,每只哈氏隼平均摄入的能量最少,而合作捕食的群越大,每只隼平均摄入的能量越多。10.【答案】A【解析】一块骨骼肌两端的肌腱是附着在不同的骨上的,A错误。11.【答案】D【解析】雄鸡一唱天下白反映的是节律行为。12.【答案】A【解析】节律行为由生物体内的生物钟控制,题干所述的这种行为是后天形成的学习行为,这种行为形成后可能会发生改变;这种行为的改变虽然能够避开人类的干扰、威胁,但会增大被夜行性动物捕杀的风险。13.【答案】C【解析】从训练过程中可以看出,训练次数越多,蚂蚁和大白鼠每次走迷宫获取食物错误次数越少,这种行为是学习行为,A错误;由曲线图可以看出,同样训练次数下,大白鼠出现的错误次数明显少于蚂蚁,B错误;训练次数越多,每次蚂蚁和大白鼠出现的错误次数越少,D错误;大白鼠比蚂蚁高等,同样训练次数下,大白鼠出现错误次数少,可以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C正确。14.【答案】C【解析】运动并不是仅带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来完成的,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15.【答案】D【解析】学生调整抖空竹的动作是后天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16.【答案】B【解析】熊蜂滚球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17.【答案】B【解析】猴子的题述行为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与环境因素有关,可以让猴子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18.【答案】A【解析】题干中鹿的行为从个体角度看属于防御行为,而从群体角度看属于社群行为。19.【答案】C【解析】杜鹃虽然自己不孵卵和育雏,但是仍有求偶、交配、产卵等繁殖行为,A错误;攻击行为是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为争夺食物、配偶等发生的攻击或战斗,杜鹃在其他小鸟的巢中产卵的行为不属于攻击行为,B错误;杜鹃雏鸟将其他小鸟的卵推出巢外的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是一种先天性行为,C正确;其他小鸟替杜鹃孵卵并进行育雏的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D错误。20.【答案】(1)游泳状爬行;水面(2)学习;复杂变化(3)涡虫具有认识道路的能力;消退【解析】(1)由题图可知,涡虫通过游泳状爬行的运动方式获取吊在水中央的食物。涡虫从水槽底部到水中央的取食途径是:水槽底部→水槽壁→水面→绳子→食物。(2)从行为形成的过程看,涡虫能获取水中央食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该行为有助于涡虫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3)当绳端不悬挂食物时,涡虫依然能沿着原来的路线寻找。这种现象说明涡虫具有认识道路的能力;若长时间不悬挂食物,涡虫沿着原路线寻找食物的行为可能会消退。21.【答案】(1)3;鳍;4;翅;5;翼(2)肌肉;外骨骼;8;关节(3)骨(4)学习【解析】(1)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动物的运动依赖于身体的结构。①鱼类生活在水中,依靠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与3鳍的协调作用游泳;②昆虫大多依靠4翅的快速振动来飞行;③鸟的前肢进化为5翼,可以自由飞行,后肢适于行走、奔跑或攀援等。(2)动物的运动器官有许多共同的结构特征。如:多具有发达的肌肉,能为运动提供动力;多具有牢固的支持和附着结构,如昆虫体表的外骨骼、鸟类的龙骨突、人体四肢的骨骼,多具有便于灵活运动的分支和节点,如蝗虫的足分节、人的四肢有许多关节。(3)人类主要依靠骨、肌肉和关节的协调配合,完成各种精细而灵活的动作。(4)人学会行走一般是满一周岁以后的事情,即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可见这是一种学习行为。22.【答案】(1)器官(2)i高强度ii老年人不要做高强度的运动(3)神经;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膝关节【解析】(1)骨骼肌中间的肌腹主要由肌肉细胞构成,两端的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骨骼肌属于器官。(2)i由图示可知:高强度运动后骨胳肌细胞凋亡的数量最多,从而引起大鼠骨胳肌的损伤;所以建议老年人不要做高强度的运动。(3)膝跳反射是在神经系统调节下,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分别收缩和舒张使相应的骨围绕膝关节运动完成的。23.【答案】(1)社群;防御;生物钟;攻击(2)实验法(3)先天性【解析】(1)从资料一中的各项(特别是①)描述中可知蜜蜂是一种具有典型的社群行为的动物;②遇到敌害时,工蜂会群起护巢,这种防避敌害、保护自己的行为,叫做防御行为;③工蜂白天采蜜,夜间回巢休息,这是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