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简答题(含答案)_第1页
历史简答题(含答案)_第2页
历史简答题(含答案)_第3页
历史简答题(含答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1.灾难、刺激、反应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1)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是什么?(2)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表现在哪里?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在这一进程中的遭遇?(3)从“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并逐步加深)(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方面中国遭受了巨大的屈辱和灾难;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逐步觉醒;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落后就要挨打、不能闭关锁国、学习外国先进事物、自强不息等。2.一位研究晚晴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晴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而几亿老百姓却在同一时代场景中基于传统的民族性、国民性,表现出另一套欲求:均田免粮、真主降临、杀洋灭教、反清复明。”“晚晴乡里民众的自救意识与先进人物的救国方案同向而不同调。”(引自程肃欠《晚晴乡土意识》)(1)与上述材料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4分)(2)分析“乡里民众”与先进思想家既“同向”又“不同调”的原因。(5分)【答案】(1)历史事件:太平天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4分)(2)“同向”原因:外国侵略使中国面临民族危机,资产阶级和乡里民众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2分)“不同调”的原因:中国自然经济为主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微弱;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有局限性,未能深入乡里民众之中;两者阶级利益不同,指导思想也不同;乡里民众的救国方案依然传统,不包含进行社会改革的内容。(3分)3.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在一次有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贡献”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小王、小张、小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小王认为: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上,辛亥革命是对戊戌变法的一次否定。小张认为: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上,辛亥革命是对戊戌变法的一次发展。小李认为:他们的看法都太绝对,其实没那么简答。问题:(1)小王的观点有何依据?(2分)小张的说法又有什么道理?(2分)(2)为什么小李说没那么简答?(2分)【答案】(1)小王观点的依据:辛亥革命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这是对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良道路,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的否定。(2分)小张看法的道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挽救民族危亡。戊戌变法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辛亥革命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这是对戊戌变法要求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2分)(2)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既否定又发展的历史辩证关系。4.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层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14分)(1)概述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在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所发生的重大历史变革。(4分)(2)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期的有关史实叙述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8分)(3)归纳导致中国变革顺序与西方相反的原因。(2分)【答案】(1)精神层面上的变革是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制度上的变革有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保障。器物上的变革是工业革命及其迅速扩展;巩固资本主义制度,促进思想进一步变革。(2)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结果失败;资产阶级开展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在制度层面学习仿效西方民主政治,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国,推翻君主专制,结果还是失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最终寻找到马克思主义道路。(3)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1分)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1分)5.洋务运动——莫衷一是的解读和褒贬洋务运动一向为人们所关注。但各个时期的人们对它的评价,曾引发过持续性的论争。评价一:晚晴统治集团攻击洋务派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是“败坏人心”,是“用夷变夏”。(1)“晚晴统治集团”,指哪部分人?这部分人及其主张与洋务派及其主张有何异同?评价二: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三十年之改革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所谓室漏而补之,愈补愈漏,衣弊而结之,愈结则愈破。”严复在批驳洋务派时说“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2)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简答说明。(3)严复所言矛头指向是什么?当时的洋务派为什么没有能够实现这种观念的超越?(4)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精英猛烈抨击洋务运动的出发点是什么?评价三: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里,认为洋务运动“育才则有同文、方言各馆,水师、武备诸学堂;裕财源则辟煤金之矿,立纺织制造之局;兴商务则招商轮船、开平铁路,以先后辉映,昔日西人之所恃以凌我者,我今亦已有之。”同时又指出“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已之命脉。”“犹不能与欧洲颉颃。”(5)孙中山是怎样认识洋务运动的?由此透露出,那时他所主张的救国方案是什么?评价四:新中国成立直至文革结束前,对洋务运动的观点多是加以否定的,以此来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观点,如:洋奴哲学、对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等。(6)站在今天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视野下,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答案】(1)①地主阶级顽固派;②相同:就阶级属性而言,都是清朝地主阶级,而且是中央或地方重要官员;就其主张而言,根本目的都是要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③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以自强;顽固派坚守传统的伦理道德。(2)从洋务运动的结局来看,梁启超的评价有一定的道理(未富、未强、最终失败等史实);但是洋务运动在当时和后世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来看,梁启超的评价有失偏颇(引进技术、培养人才、抵制侵略、早期维新、近代化起点等史实)(3)反对“中体西用”论。角度:从洋务派的阶级属性分析;从当时民族工业尚未产生分析;从西学在当时传入的程度分析;从顽固派势力强大和传统观念浓重分析。(4)为进行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革进行宣传,为推动维新变法制造舆论。(5)洋务运动仅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不能救中国。主张政治改良。(6)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向先进的西方学习,值得肯定。当然也有其局限性,没有在制度上、思想文化上深入学习西方。6.时务学堂师生问答(13分)杨树谷(学生)问: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以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之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婢膝以容悦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委靡不振,国势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1)杨树谷质疑问题的要害是什么?杨树谷产生这样疑问最直接的依据是什么?(3分)(2)梁启超是通过什么方式进一步论证孟子关于君臣关系思想的?(2分)(3)梁启超引经据典所表明的先秦时期的君臣关系是否符合历史?请说明理由。(2分)(4)根据秦汉以来的历史发展,你认为梁启超的分析有没有道理?时务学堂师生以此为题展开议论的真实用意何在?(6分)【答案】(1)角度:对孟子倡导的君臣关系感到迷惑:因为孟子所说的这段话与儒家所倡导的“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有相悖之处(或与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体制下的君臣关系有矛盾)(2)角度:正论——援引儒家经典《礼记》中的言论并指出“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以说明孟子的言论是符合儒家思想的。(或引出材料的相关文字);反论——从秦朝以后君臣关系的变化说明它违背了孟子和儒家的思想。(3)角度:可选择两种答案。一、符合:从春秋战国诸侯王与周天子;士大夫(如孔子周游列国、孙子弃齐投吴)与诸侯国国君的关系角度说明(只要一个角度即可)。二、不尽符合:从西周时期天子的权力,分封制和上下尊卑的周礼角度说明。(4)角度:其一、托孔孟之道为推行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其二、借儒家倡导的君民关系,论证其政治主张——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7.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鲜明的主线之一。所谓现代化,主要是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60、7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经济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有哪些探索?其在现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如何?(6分)(2)结合史实,分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贡献。(8分)【答案】(1)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大机器生产,在中国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从而把中国带入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潮流。(3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