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州天立高级学校2024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
题(一)(含答案)
2024届四川省雅安市神州天立学校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
题(一)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
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准考证号"
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
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
——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
康岚:您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想到提
出这个概念?
项飙: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我跟许知远
在“十三邀”节目上的对话。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
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我们说到现代
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原来我们对时间的
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工夫,或者说
这个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
通过空间来衡量的。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
非常重要。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
属性的东西。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
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
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
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
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
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
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
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比如,
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
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
是什么。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
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我们对这
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
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
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在这里面,有很多很
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
社会关系。
所以我提出,要关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构自己的生活,将
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主观意识上,要重
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这个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
也有针对性。后来大家觉得“附近”值得讨论,大概是因为它的确有
针对性。
康岚:您说过,“重建附近"不是一种论述,而是一种劝说,尤其
是对年轻人的劝说。为什么“附近”对年轻人尤其重要
项飙:当时我好像还提到,年轻人关心的就是两极。一方面他们
非常关注自我,比如考试、毕业以后去哪里等,对这些问题很焦虑,
但是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又非常关心远方,比如全球的一
些危机、民族的兴盛啊,这些由各种抽象说法形成的宏大叙事,造成
了社交媒体上各种辩论中很大的情绪波动。但是人们对自己周边的生
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认知反而是很模糊的。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
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因为他缺乏对人的经验进行洞察的能力,
他讲来讲去都是书面上的词语。所以,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我觉得,
学生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
我在想,“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后来会引起反响,比较重要的
原因是它点出了一个症结,就是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
一方面,年轻人觉得社会非常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他缺乏安全感;
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选择,特别是从小地方出来的或
者说一般家庭的孩子,只有考学这一条路,这造成他很累,但又不知
道未来究竟能不能获得他要的东西,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一旦超出他
那个“泡泡”,是一个好像特别不能把握的世界。从这两重意义上来
讲,年轻人都觉得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当觉得自己的生活失控,
感到焦虑、劳累、恐惧和无意义时,他会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愿望,就
是要重新在生活里找到一个抓手,重新找到一个锚、一个立足点。
那这个立足点是什么呢?我觉得,大家在“附近”这个意象里看
到了一种可能,觉得“附近"可能是一个新的抓手和立足点,是大家
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个基础。
康岚:为什么“附近”能够满足这一点?
项飙:因为“附近"跟地方、跟社区、跟小区、跟群体、跟部落
都不一样,“附近”不是一个有边界的单位。跟“附近"最接近的单位
可能是社区,但在社区里面是一群相对固定的人,它有相对固定的边
界,内部的关系是稳定的,人员是相对同质的。但“附近”不一样,
就像我前面说的,在“附近”,你要看到那些卖菜的、卖早点的、搞
保洁的;而且这个“附近”是跟着你走的,你走到哪里,"附近”
就跟到哪里。所以“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它很强调人的具体
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个可以行政化的、
可以去客观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
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
(选自《当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人对时间逻辑的重视以及对空间逻辑的忽视,可能导致
“时间的暴政二
B.和周边的人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可提升我们对“附
近"的感知。
C.“附近”包含着细密而复杂的社会关系,是我们生活正常运
行的重要保障。
D.相比社区,"附近”边界更灵活,更强调个体经验,也更值得
重视和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理解时间的主要方式由通过人的行为转变为通过钟表,
与工业化后的生产生活需要用抽象时间来衡量有关。
B.重新树立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
注,积极投入到对自己周边生活的具体感知之中。
C.跳出个人的小天地,进一步认识社会,并为自己未来发展做
好充分准备,能够有效增强年轻人对生活的可控感。
D.乡土社会的人们在熟人社群长大且不轻易流动,与现代社会
的人们不同,他们对“附近”的认知比较具体清晰。
3.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康岚作为提问者,能够围绕“附近”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
不同层面进行提问,从而将访谈逐渐推向深入。
B.画线句通过对被访者观点的引述拉近双方的距离,又为话题
的自然过渡做好铺垫,体现提问者对访谈较强的掌控力。
C.项飕用词形象生动,如以“时间的暴政”说明我们在时间上
对他人的苛责,以“泡泡"暗示个人的小天地并不牢靠。
D.项飕回答时经常用“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可能”,作为人
类学家的他思路很清晰,也比较注重语言的严谨性。
4.根据访谈内容对项飕的阐述思路进行梳理,下列补充不正确
的一项()(3分)
A.①附近消失B.②重建附近C.③尤其重要D.④从而做到
5.项飕在访谈中提到,他对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
对性"。请结合访谈分析其表现及效果。(6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出日落
朱山坡
外祖母带着我沿着一条废弃的旧铁轨来到了石羊镇。
这里看上去很破败,充满沮丧和颓废的气息,从空气就可以闻出
来。一条乌黑的河穿过镇区,两岸有一些低矮而杂乱的房子,其中一
些是被丢弃的旧厂房,屋顶千疮百孔,墙面残破,机械拆掉后留下的
痕迹依稀可见。镇上的人不是很多,反正,在街道上行走的人寥寥可
数。我的到来,首先引起了一个高个子的注意。
我从铁桥那头走过来,在桥中央跟他相遇了。
高个子拦住了我的去路:“小陌生人,你从哪儿来?”
我回头看外祖母。一路上,她都是我的发言人。我可不敢随便跟
陌生人说话。外祖母在我身后大约有三十米的距离。她步履蹒跚,走
得很慢,走几步便要停下来歇一阵,一副很不情愿回家的样子。担心
她走着走着便睡着了,我得经常回头唤她,尽管她未必能听得到。
①外祖母没有抬头看我,因此我并没有贸然回答高个子的问题。
高个子说:“那你知道我要去哪里吗?"
我摇了摇头。
“我要去西山看日落。”高个子兴致勃勃地说,仿佛是要做一件
十分重要的事情,而且要让所有的人知道。
我抬头发现太阳不在头顶上了。他指着前面远处的山。那座山横
向着,跟河流的方向是并列的,绵延起伏,看上去不是很高,但很陡
峭,而且草木丛生,看不到路,要爬上去应该不容易。
高个子腰间挂着一只军绿色水壶,手里抓着一根细长的竹竿。除
了高而且瘦,头颅偏小,嘴巴偏阔之外,我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
的地方。他说话的时候很和气,也一本正经,并不把我当一个小孩子,
而是像对待朋友一样亲近。我觉得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看日落?"他问我,"对我来说,两个人看
跟一个人看没有什么区别。”
我摇摇头。
“明早,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东山看日出?"他朝相反的方向指
了指。
原来东面也有一座差不多同样高的山,跟西面的山遥遥相望,而
且走向都一样。
我还是摇了摇头。
②“看来你跟他们一样,也没有什么特别。”高个子说。
他可能对我有些失望,叹息一声,离我而去,很快便跟外祖母碰
面了。他没有停下来跟她交谈,只是擦肩而过,我甚至不能断定他跟
外祖母是否打了招呼或点头示意过。
外祖母的家在金沙巷的巷头,靠近主街道,豆腐铺的旁边。周边
还有裁缝铺、打铁铺、理发铺和麻将馆,但傍晚时节冷冷清清的。小
镇并不小,在矿业兴旺的那些年,这里曾经辉煌一时。外祖母说,那
些年,四面八方的人拥进来,镇上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像大都市。
第二天一早,我发现高个子家竟然就在外祖母家的对面,只隔着
五六米宽的石板路。一座破败不堪的院子。院门很窄,门板破损得像
一块木筛子,上面还长了几朵瘦小的蘑菇。有三四间砖瓦房。屋顶的
黑瓦几乎没有一片是完好的,上面还有一些长得老高的杂草。围墙很
矮,是石头垒的,石头墙上不仅长着毛茸茸的青苔,还爬满了青瓜藤
和牵牛花藤,如果再细看,还能看到硕大的福寿螺。
高个子站在他的院子里朝我喊:“喂,你好!"
我惊喜地朝他点了点头。
“我们不再是陌生人了。”他说。围墙的高度才到他的膝盖,他
只需要抬脚便可跨出来跟我握手。两个院子,彼此能一览无余。
我心里认同他的说法。
“我已经看日出回来了。"他兴冲冲地说,似乎这一天有了一个
良好的开始,一切都会得心应手。
我终于开口回应了他:“好呀
“你见过日出吗?"他问。
我不能肯定。
“你见过日落吗?"他又问。
我也不能肯定。
“那你每天都在干吗呢?"他对我很好奇。
我说,我还在上学,现在只是假期。
他沉默了一会儿,沉吟道:“可惜了。你年纪小小的便已经错过
那么多美好的东西。”
我不认可他的话,反问:“日出、日落有什么好看的?"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今天的太阳跟昨天的太阳肯定不一样。甚
至每天升起和落下的都不是同一个太阳。你明白吗?”高个子说话的
时候仿佛高高在上,我得仰视才能看见他的脸。
我不明白。初来乍到,我什么都不懂,只是对一切都很好奇。
“就像什么呢……就像每天吃的豆腐一样,都是新鲜的。"高个
子说,“绝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见过一个太阳,而我,见过无数的太
阳……”
我觉得哪里不对头,但又说不出来,突然醒悟:可能是跟一个外
人说的话太多了。于是我转身要回屋子里去。
“你得像我一样,不要虚度光阴,每天都要干有意义的事情。"
他很诚恳地对我说。
我回过头回答,好的。
然后,他还急切地告诉我,今天不要吃豆腐,③因为他闻出豆腐
铺的豆腐不够新鲜。
“做豆腐的老杜今天早起了十五分钟,意味着今天的豆腐老了十
五分钟。”
我回到屋子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外祖母。她却劈头盖脸地对我
说,不要听对面的人胡说,他是一个懒汉,全镇最懒的人,每天除了
看日出、日落,什么正事都不干。
然而,我从没有见过高个子做坏事,相反,我还看到他做过不少
好事,比如,清理巷子水沟里的死老鼠,帮街坊捣掉屋檐下的马蜂窝,
给外乡人带路,帮被风雨摧毁巢穴的鸟重建家园……
高个子不仅晴天去看日出和日落,下雨天也去。“不管下不下雨,
太阳每天都会出来的,也会落下去。"他说,“我想去海边看一次日出
日落,很想。”
我告诉高个子一个秘密,而且他相信了:只要一直沿着这条河走,
一定能看到大海。为此,他十分兴奋,仿佛是迎来了一生中最重大的
发现。
但我很快便后悔了。不止外祖母、舅舅,还有镇上所有的人,都
责怪我做了一件错事。因为几天之后,高个子第一次离开石羊镇,沿
着河流,去见识大海。
④高个子的消失在镇上引起经久不息的恐慌。仿佛他离开后石羊
镇的人口骤减了大半,街道、店铺、院落和内心都突然变得空空荡荡。
他从没有过那么让人牵挂,甚至还有人将他的离开作为石羊镇继续衰
败的标志性事件。
“连他都走了,证明石羊镇彻底没有希望了。"
可是,高个子在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觉得石羊镇有什么希望。
所有的人都知道是我告诉了他去往大海的秘密。他们认为,高个
子此去必死无疑……虽然他是一个傻瓜、懒汉,死不足惜,但他毕竟
也是我们的街坊,他的母亲还是一个好人……
(选自《人民文学》2023年第9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和高个子的关系从陌生人发展到能分享秘密的熟人,
在这种变化中,高个子的形象得以逐步展现。
B.高个子和周围人的对比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扎根
现实的基础上展现一个小人物身上与众不同的光芒。
C.高个子执着于看日出日落,并不在意人们的看法,看上去是
荒唐可笑的行为,这其实是小说独特韵味的元素之一。
D.人们从来没有这样牵挂他,还将他的离开作为小镇的标志性
事件,说明人们对高个子有着矛盾复杂的心理。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句①表明外祖母可能对高个子有偏见,与后文她对高个子的
评价形成照应。
B.句②表现出高个子希望“我”和小镇上的人们不一样,及对他
们的失望。
C.句③中写高个子能闻出豆腐的不新鲜,表明高个子对周围事
物的关心和敏感。
D.句④中写高个子的消失引起恐慌,是因为人们认为他留在小
镇有着重大的意义。
8.文学作品中很多故事是在小镇上演的,请比较文本中石羊镇
和《祝福》里的鲁镇社会环境有何不同。(6分)
9.有评论说“朱山坡的短篇小说有一种藏得住秘密的大优雅”,
请从高个子形象塑造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
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
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
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
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
扰之,则怒之也。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
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武王问于太公曰:“贤君治国何如?"对曰:“贤君之治国,其政
平,其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
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害民者有罪,进
贤举过者有赏:后宫不荒,女谒不听;上无淫,下不阴害:不兴宫室
以费财,不多观游台池以罢民,不雕文刻镂以逞耳目;宫无腐蠹之藏,
国无流饿之民,此贤君之治国也。”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于太公曰:“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何也?"太公曰:“为国
而数更法令者,不法法,以其所善为法者也;故令出而乱,乱则更为
法,是以其法令数更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材料二:
公问晏子曰:“贤君之治国若何?”
晏子对曰:“其政任贤,其行爱民,其取下节,其自养俭;在上
不犯下在治不傲穷从邪害民者有罪进善举过者有赏。其政,刻上而饶
下,赦过而救穷;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不从欲以劳民,不
修怒而危国;上无骄行,下无谄德;上无私义,下无窃权:上无朽蠹
之藏,下无冻馁之民;不事骄行而尚司,其民安乐而尚亲。贤君之治
国若此。"
(节选自《晏子春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
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在上不犯A下B在治不C傲穷D从邪E害民者有罪F进善G举过
者有赏。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爱,指爱护,与《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
“爱"意思不相同。
B.夺,指掠夺,与《陈情表》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的“夺
"意思不相同。
C.谒,文中指请求,与《荆轲刺秦王》中“臣愿得谒之”的“谒
"意思不相同。
D.劳民,使百姓辛劳,“劳”与《鸿门宴》“劳苦而功高如此"
中“劳”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公认为治理好国家的根本是爱护百姓,对其勿杀、勿夺、
勿害、勿扰,使其生活安乐。
B.太公认为贤明的君主对待百姓当如对待家人,能够真切关心
百姓吃穿劳作等方面的问题。
C.太公认为贤明君主治理之下的国家往往政治清平,法度严明,
官吏不严苛,百姓不流浪。
D.晏子认为国君若能宽严有度,不喜怒无常、不自私骄横,便
能使其治下的百姓安乐团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
(2)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不法法,以其所善为法者也。
14.关于贤君如何治国的问题,太公与晏子有哪些相同看法?请
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释】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诗人对弟侄“居穷道不穷"的做法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
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颔联“虽在”“常修”,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
其卓然的高洁品格。
C.颈联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
泉水潺潺,流入砚池。
D.此诗的语言亲切自然、质朴无华,诗句表达对后辈的劝勉,
情味息直,旨意深切。
16.此诗蕴含哪些深刻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我国古老而传统的婚姻观念,媒
人在我国的婚姻制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诗经•氓》中
“,"对此有所体现。
(2)有志之士常常因为无人赏识而倍感苦恼,忠贞的大臣往往
也为君王的荒唐而悲叹。屈原《离骚》中的“,”
也表达了这种苦闷。
(3)视听结合手法的使用往往会使古诗文中的景物更加生动立
体,也能为读者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如“If
便有这样的手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3小题,12分)
天空碧澄澄,蓝晶晶,月亮像一面新磨过的天镜,亮铮铮的清辉
银粉一样洒下来,无声地落在场院里,新鲜纯净,散发一股
淡淡的香气。场院以南,收割了荷麻的空地上,仿佛覆盖了一层厚厚
的雪,那雪是松暄柔软的,踩上去能没了脚脖子。湾边的树,迎着月
亮的一面,树峰镶了白银的花边;腰间一些地方似是挂着雾淞,重重
的,压垂了叶子。树影却愈显黑了,一团一团,好像画家遗落的墨块。
远处田野里,融化了的月光在流淌,像一条明亮的大江,又像汪洋大
海,这里涌动着一波波的浪花,那边摇曳着柔滑的丝织品的条纹。而
这同时,哗哗的水声盈满两耳,间或还好像听到几声蛙鸣。平原尽头
是逶迤的青龙山,它的轮廓清晰,圆润,山上的岩石宛若片片水淋淋
的锦鳞,只是它停止了飞舞,它卧伏在那里,静静地守护着平原,让
这明媚柔和的夜深深着平原。
村庄已经睡熟,没有孩子的哭闹,没有牛眸,没有狗吠,月亮怕
扰了人们的好梦,把穿过蚕丝似的云彩的脚步放轻,呼吸也屏住了,
只以母性的眼睛和蔼地看着村庄。整个村庄在温情的月光里,
每一座房屋都上了轻纱薄绡,麦草屋顶或弥漫淡淡的青烟,
或浮动乳白色的雾气,红瓦屋顶上则叮当着月光金属质的脆响。这使
村庄更为安详,梦更为甜蜜。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纷纷扬扬浸润沐浴裹
B.纷纷扬扬沐浴浸润披
C.飘飘荡荡浸润沐浴披
D.飘飘荡荡沐浴浸润裹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增强内容的画面感的?请简要分
析。(6分)
20.下列句子中的“让”和“让这明媚柔和的夜"中的“让”,意
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前行,
共同推动双边经贸关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和目
标。
B.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
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C.巾帼不让须眉!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出场的
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动荡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
D.弟弟小,哥哥让着他点儿!大部分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
如果任由哥哥欺负弟弟,难免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而这就成了大
多数中国家庭的教育模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2小题,7分)
宋体字是我国印刷的基本字体之一。这种字体横平竖直,横细竖
粗,起落笔有棱有角,字形方正,笔画硬挺,是世界上第一种为印刷
而专门设计的字体。宋体字的雏形出现于宋朝,形成于明。在宋刻本
《春秋繁露》《图画见闻志》中就已有此种字体,然而运用并不广泛。
到了明中叶,刻字匠们结合书写特征与刻字的实际需求,与时俱进地
发展了笔画更趋横平竖直、横细竖粗的宋体字。
当宋体字在明朝兴盛之后,时人对它的审美评价出现两个极端。
贬损者认为这种字体死板、僵硬,毫无生气。而褒益者则不仅喜爱,
更有尊崇之态,认为“字贵宋体,取其端楷庄严,可垂永久"。而宋
体字方正端庄,棱角分明,结构严谨,整齐均匀,从而使人在阅读时
有一种舒适醒目的感觉。其笔画尽管被有些人说成是近于“机械”的
线条,但这种新字体便于印刷,易于雕刻,利于阅读。因此在明清书
籍商品生产的广泛需求下,宋体字逐渐成了当时印刷出版业的通行字
体。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简述文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述准确
流畅,不超过50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求助,该怎样描述这张图片的景色"能表这惊叹的词句有哪些”
“新词语这么多,但是我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委婉地夸赞一个人了
"……在这些“求助帖”的背后,不少年轻人正在被词不达意、语言
匮乏困扰,当流行语、表情包等方式不再适用时,“词穷"问题好像就
出现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雅安天立高2021级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考语文
适应性考试(一)答案
【答案】1.D2.B3.C4.D
5.①描述性:用生活的例子具体描述“时间的暴政”“附近”等
抽象概念。②针对性:针对人们被时间逻辑统治、不再关注附近,年
轻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体问题发表意见。③效果:使学术观点更接地
气、更通俗易懂,也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也更值得重视和认识”缺少限制,曲解文意,原文“在这个
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可见原文有限制语
“在这个意义上“,而且原文还有“可能"。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无中生有,原文“如果一个人
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
来”,并不是要求年轻人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而是要他们关注宏
大叙事的同时也要关注“附近”。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以'时间的暴政'说明我们在时间上对他人的苛责"错,原
文“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表明“时间的暴政"指的是
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被这种时间控制,一切由它说了算。故
选Co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
D.“从而做到”错,原文“所以‘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
它很强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
一个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观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
的。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可见“强
调具体经验”“以个体为中心"不是要求我们以“附近”为抓手“做到
"的内容,而是“附近”本身的特点。故选D。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的能力。
①描述性:以“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这个生活中
常见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用“你的邻居
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
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
"来描述“附近”等抽象概念。(2分)
②针对性:“附近"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因为作者关注到“时间
的暴政”统治了我们的生活,并且“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
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
边的感知来理解“,因而我们不再关注“附近”;而年轻人“觉得自己
的生活是失控的”,作者给出的意见就是年轻人要关注“附近”。总之,
作者针对人们被时间逻辑统治、不再关注附近,年轻人感到生活失控
等具体问题发表意见。(2分)
③效果:因为有“描述性”,使得学术观点并不抽象,易于让人
理解,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因为有针对性,大家觉得说出了自己
的心声,给出的解决办法也很实用,从而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发
人们的思考。(2分)
【答案】6.B7.D
8.石羊镇:①处在经济转型期,破败凋敝;②人们消极颓废,
生活按部就班,不愿主动改变现状。③对于小镇的变化,人们心里有
触动,有危机感。鲁镇:①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封闭沉闷;
②人们受封建思想束缚,落后保守,麻木愚昧。(每个方面3分,答
对一点1分,两点3分,共6分,只答一个方面总分不超过3分)
9.藏得住秘密:①通过“儿童”视角观察,真实地把“我"眼中
的高个子形象展示出来,让读者思考其人物形象背后的意义。②以第
一人称叙事,其视角的有限性,让小说有一种神秘感,给读者留下大
量的想象空间。③运用象征手法含蓄表达,每天“看日出日落”象征
了高个子对理想的坚持。④白描式的外貌描写,简略地勾画出人物的
特征,但普通的外貌下隐藏着与众不同的追求。大优雅:指的是主人
公高个子的坚持理想、追求美好,热情友好、真诚善良。第一个方面
任答两点4分,“大优雅"2分)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高个子和周围人的对比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力量”错。我
和高个子的对话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力量。故选B。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
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D.“是因为人们认为他留在小镇有着重大的意义"错,高个子消
失引起了恐慌,不是因为他留在小镇有意义,是小镇和镇上的人们因
此而“空空荡荡”,甚至有人认为是“石羊镇继续衰败的标志"。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社会环境的理解和课文迁移对
比的能力。
一般而言,社会环境包括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
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等。
本文:
由“这里看上去很破败,充满沮丧和颓废的气息,从空气就可以
闻出来。一条乌黑的河穿过镇区,两岸有一些低矮而杂乱的房子,其
中一些是被丢弃的旧厂房,屋顶千疮百孔,墙面残破,机械拆掉后留
下的痕迹依稀可见”“外祖母的家在金沙巷的巷头,靠近主街道,豆
腐铺的旁边。周边还有裁缝铺、打铁铺、理发铺和麻将馆,但傍晚时
节冷冷清清的。小镇并不小,在矿业兴旺的那些年,这里曾经辉煌一
时"可知,小镇曾经辉煌过,但现在河流乌黑,房子低矮杂乱,旧厂
房千疮百孔,街道冷冷清清,总体上呈现它处在经济转型期,呈现了
在发展过程中的阵痛场景。
由“我回头看外祖母。一路上,她都是我的发言人。我可不敢随
便跟陌生人说话”“她却劈头盖脸地对我说,不要听对面的人胡说,
他是一个懒汉,全镇最懒的人,每天除了看日出、日落,什么正事都
不干"可知,人们的思想并不是完全的封闭落后,有危机意识但又不
愿主动改变现状,仍然按部就班,消极颓废。
由“高个子的消失在镇上引起经久不息的恐慌。仿佛他离开后石
羊镇的人口骤减了大半,街道、店铺、院落和内心都突然变得空空荡
荡。他从没有过那么让人牵挂,甚至还有人将他的离开作为石羊镇继
续衰败的标志性事件”可知,对于小镇的变化,人们心里有触动,有
危机感。
鲁镇:
由“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
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
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
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
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
放爆竹"可知,通过对“祝福”场景的描写,展现了鲁镇的时代背景,
让我们知道那个时代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封闭沉闷。
由“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嫂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
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
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祥林嫂,你放着罢!
我来拿。”“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
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
苦。"可知,四叔家不让祥林嫂参加祝福,柳妈让她去捐门槛,鲁镇
在封建思想统治下,人们思想落后保守麻木愚昧。
综上所述,石羊镇的社会环境较为特殊,和鲁镇的封闭沉闷不同,
它处在经济转型期,呈现了在发展过程中的阵痛场景;人们的思想并
不是完全的封闭落后,有危机意识但又不愿主动改变现状,仍然按部
就班,消极颓废。鲁镇,通过小说《祝福》我们知道那个时代的中国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封闭沉闷。在封建思想统治下,人们
思想落后保守麻木愚昧。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本文的主题是展现高个子坚持理想,热情真诚的人物形象。故通
过探究塑造主要人物性格指向主题。“藏得住秘密”是从塑造人物的
手法方面思考,“大优雅"指人物耀眼的形象。
由“高个子腰间挂着一只军绿色水壶,手里抓着一根细长的竹竿。
除了高而且瘦,头颅偏小,嘴巴偏阔之外,我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
同的地方。他说话的时候很和气,也一本正经,并不把我当一个小孩
子,而是像对待朋友一样亲近。我觉得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可
知,本文以第一人称儿童视角叙述,通过“儿童"视角观察,真实地
把“我”眼中的高个子形象展示出来,让读者思考其人物形象背后的
意义。
由“我从铁桥那头走过来"我回头看外祖母”“我惊喜地朝他点了
点头"我从没有见过高个子做坏事,相反,我还看到他做过不少好事”
可知,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其视角的有限性,让小说有一种神秘感,
给读者留下大量的想象空间。
由“我要去西山看日落"我已经看日出回来了”“太阳每天都是新
的。今天的太阳跟昨天的太阳肯定不一样。甚至每天升起和落下的都
不是同一个太阳。你明白吗"绝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见过一个太阳,
而我,见过无数的太阳……”“高个子不仅晴天去看日出和日落,下
雨天也去"可知,全文主要内容是高个子看日出日落,这一事件使用
了象征的手法,含蓄地体现了高个子坚持理想的性格。
由“高个子腰间挂着一只军绿色水壶,手里抓着一根细长的竹竿。
除了高而且瘦,头颅偏小,嘴巴偏阔之外”可知,作者塑造了高个子
普通的外在形象,但普通的外貌下,隐藏着他与众不同的追求,反衬
了人物的理想主义光芒。
“大优雅"指人物耀眼的形象。全文主要内容是高个子看日出日
落,这一事件使用了象征的手法,含蓄地体现了高个子坚持理想的性
格。所以大优雅指的是主人公高个子的坚持理想、追求美好,热情友
好、真诚善良。
【答案】10.BDF11.C12.D
13.(1)徭役繁多而使民力疲惫,就是使他们痛苦;使他们劳
苦又侵扰他们,就是使他们怨怒。
(2)治理国家却多次改变法令,是因为治理国家的人不依法办
事,把他所喜欢的当作法令,
14.①不因自己的喜欢而增加奖赏,不因自己的恼怒而加重刑罚;
②不放纵自己的欲望而使百姓辛劳;③官府储藏中没有腐烂虫蛀的粮
食和财物,国内没有流浪饥饿的百姓。(3分,每点一分)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处上位不侵犯下级,从事于治理而不傲视穷人;放纵邪恶
伤害民众的人有罪,进献善言举出过错的人有赏。
“下”作“犯”的宾语,宾语后断句,B处断句;
“在上不犯下”与“在治不傲穷”句式一致,单独成句,D处断
句;
“从邪害民者有罪”与“进善举过者有赏"句式一致,单独成句,
F处断句。
n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
能力。
A.正确。爱护;/吝惜。句意:不过是爱护百姓罢了。/不吝惜珍
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
B.正确。掠夺;/逼迫、强行改变。句意:给他们衣食而不要掠
夺他们。/年纪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
C.错误。意思相同。都是“请求”的意思。句意:不听嫔妃的干
求请托。/我也要请求行动。
D.正确。使动用法,使……辛劳;/劳累,勤苦。句意:不放纵
自己的欲望而使百姓辛劳。/像这样做事勤苦,功劳很大。故选C。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
力。
D.“不喜怒无常、不自私骄横,便能使其治下的百姓安乐团结"
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不事骄行而尚司,其民安乐而尚亲”可知,
原文说的是不侍奉骄横行为而崇尚掌握管理,他的民众就安乐而且崇
尚亲近。故选D。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罢”,使……疲惫;“苦”,使……痛苦;“怒”,使……怨
怒。
(2)“为”,治理;“数”,多次;“法法”,依法办事。(关键词1
分,大意1分)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太公说“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
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害民者有罪,进贤举过者有赏“,晏子说
“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二人都认为贤君应不因自己的喜
欢而增加奖赏,不因自己的恼怒而加重刑罚;
太公说“不兴宫室以费财,不多观游台池以罢民,不雕文刻镂以
逞耳目”,晏子说“不从欲以劳民”,二人都认为贤君应不放纵自己的
欲望而使百姓辛劳;
太公说“宫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晏子说“上无朽蠹之
藏,下无冻馁之民”,二人都认为贤君应使官府储藏中没有腐烂虫蛀
的粮食和财物,国内没有流浪饥饿的百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周武王向姜太公问道:“治国的根本方法是什么?"太公回答说:
“治国的根本方法,不过是爱护百姓罢了。"(武王)又问:“如何爱
护百姓呢?"太公回答说:“使他们获利而不要损害他们,使他们成功
而不要破坏他们,使他们生存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他们衣食而不要掠
夺他们,使他们欢乐而不要使他们痛苦,使他们高兴而不要使他们怨
怒。这就是治国的根本方法。驱使百姓的原则,不过是爱护他们罢了。
百姓失去他们的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农事错过了季节,就是败坏
了他们;对有罪的人加重刑罚,就是杀害他们;加重赋税,就是掠夺
他们;徭役繁多而使民力疲惫,就是使他们痛苦;使他们劳苦又侵扰
他们,就是使他们怨怒。所以善于治国的人,对待百姓如同父母爱护
子女、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听说他们挨饿受冻就为他们哀伤,看见他
们劳苦就为他们痛心
武王询问太公说:“贤明的君王怎样治理国家"(太公)回答说:
“贤明的君王治理国家,他的政令平和,他的官吏不苛刻,他征收的
赋税很少,他用来供养自身的财物不多;不因为私人的恩惠妨害国法,
不赏赐无功劳的人,不惩罚无罪过的人,不因为高兴起来就赏赐人,
不因为发起怒来就杀戮人;伤害百姓的人有罪,推荐贤能检举过错的
人有赏;后宫不荒淫,不听嫔妃的干求请托;居上位的人没有邪恶不
正的行为,在下位的人不会暗中作恶;不大兴宫室来耗费钱财,不多
筑观赏游玩的亭台水池来使民力疲困,不在宫室、用具上雕花镂刻来
满足耳目的享受;官府储藏中没有腐烂虫蛀的粮食和财物,国内没有
流浪饥饿的百姓。这就是贤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情况。”武王说:“这太
好了!"
周武王向姜太公问道:“治理国家多次改变法令,是为什么?”
太公说:“治理国家却多次改变法令,是因为治理国家的人不依法办
事,把他所喜欢的当作法令;所以法令一颁布就产生动乱,一动乱就
另外制定法令,因此他的法令多次更改。"
材料二:
景公问晏子说:“贤能的君主治国是怎么样的?”
晏子回答说:“在政务上任用贤人,他们的行为都围绕着爱民,
向下民收取赋税有节制,自身的供养较节俭;处上位不侵犯下级,从
事于治理而不傲视穷人;放纵邪恶伤害民众的人有罪,进献善言举出
过错的人有赏。其政务,严格要求上级而宽恕下民,赦免下民过错而
救济贫穷;不因自己的喜欢而增加奖赏,不因自己的恼怒而加重刑罚;
不放纵自己的欲望而使百姓辛劳,不结怨激怒别国而使国家危险;上
级无骄横的行为,下面无谄媚的品性;上级无私下的行为方式,下面
无窃取权力的行为;上级无腐朽虫蛀的钱粮,下面无饥寒交迫的民众;
不侍奉骄横行为而崇尚掌握管理,他的民众就安乐而且崇尚亲近。贤
能的君主治国就是这样。"
【答案】15.A16.①求学需要不受环境影响。“居穷道不穷”
乱时还与静时同"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
心来做学问。
②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常修礼乐风”之“常"
点明即使身处“干戈地”,仍要坚持修身养性。
③求学需要沉浸其中,潜心地投入。正如诗中明写读书环境清幽
雅致,暗赞书房主人内心宁静专注。
④求学需要勤奋,珍惜点滴光阴。尾联直接告诉我们,做学问就
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做法感到困惑”错,首句“何事居穷道不穷”,意思是为什
么你处境困窘却依然能潜心研究学问。这是对弟侄乱世之中坚持学习
的赞美,并非是困惑。故选A。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筛选并概括诗歌中
信息的能力。
首联“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的意思是:为什么处
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
纷,刻画了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这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
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所以第一点可以概括为:求学需
要沉心静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
颔联“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的意思是:故乡虽然
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身处战乱之中,但还坚
持修身养性,“常”点明即使身处“干戈地”,仍要坚持修身养性。运
用对比的手法来写,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
颈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意思是:窗外竹子的
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写读书环境清幽雅致,暗赞书房主人内心宁静专注。表明求学需要沉
浸其中,潜心地投入。
尾联“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意思是:年轻时候
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
的努力。这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这就告
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一一勤奋,惜时。
17题答案:(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2)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角声满天
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答案】A19.①运用色彩词:如“青"白”“红”,写出
夜晚村庄在月光下的多姿多彩,让画面具有层次感。
②巧用修辞:“屋顶上则叮当着月光金属质的脆响”是通感,以
听觉来沟通视觉,画面更生动形象。
③善用动词:以“弥漫"浮动”展现月光的温柔和轻柔,细腻生
动,让画面更具动态美。(每点2分,共6分)
20.B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组:纷纷扬扬:形容雪、花等多而杂乱地在空中飘舞或者形
容消息、流言广为传布。飘飘荡荡:表示物体在某种条件下摇晃。“纷
纷扬扬"更能形容“银粉一样”在空中杂乱飘舞的状态。
第二组:浸润:液体渐渐渗入或附着在固体表面。沐浴:洗澡,
洗浴。比喻受润泽;沉浸在某种环境中。“浸润”可以修饰夜,也可以
修饰月光,但“沐浴”不能修饰夜,所以,第二处填“浸润”,第三
处填“沐浴”。
第四组:裹:包、缠绕。披:本义为覆盖在肩背上,引申指穿
戴、打开、散开。村庄沐浴在月光里,屋顶上弥漫着淡淡的青烟,房
屋整个被笼罩了,“裹"更恰当。故选A。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运用色彩词:“青”“白"红”,三种色彩同时出现在画面上,写
“烟"雾”"瓦”,这些都在月光的照耀之下,使得夜晚村庄变得多姿
多彩;“麦草屋”“红瓦屋"错落排列,让画面具有层次感。
②巧用修辞:“屋顶上则叮当着月光金属质的脆响”这句中用听
觉的“叮当脆响"来写月亮的“明亮朗照”,这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以听觉来沟通视觉,使画面更生动形象。
③善用动词:用“弥漫"浮动”这两个动词,细腻生动地将月光
给人带来的温柔之情和轻柔之感表现出,使月下村庄这个静态的画面
带有了动感,让画面更具动态美。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句子中的“让"是“致使”的意思。
A.动词,跟“我们"连用,表示祈使;B.动词,致使;
C.动词,亚于、不如,用于否定式;D.动词,把方便或好处给
别人
【答案】21.尽管其笔画被有些人说成是近于“机械”的线条,
但这种新字体易于雕刻,便于印刷,利于阅读。
22.“通俗”字体宋体字的出现,不仅是书籍商品生产的客观需
要,更是刻工文字审美及几百年来刻版经验积累所得。(内容2分,
递进关联词1分)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语序不当,“其笔画尽管"关联词位置不当,第一个分
句主语是“其笔画”,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这种新字体”,两个分句
的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在前,所以“尽管”应放在“其笔画”前面。
第二处:语序不当,“便于印刷,易于雕刻"语序有误,应该先雕
刻再印刷,改“易于雕刻,便于印刷二(每处2分,共4分)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篇文字是讲述宋体字出现的原因。
根据“宋体字逐渐成了当时印刷出版业的通行字体”,可概括为
“‘通俗’字体宋体字的出现”;
根据“宋体字的雏形出现于宋朝,形成于明。……到了明中叶,
刻字匠们结合书写特征与刻字的实际需求,与时俱进地发展了……宋
体字”,可概括为“刻工文字审美及几百年来刻版经验积累所得”;
根据”因此在明清书籍商品生产的广泛需求下,宋体字逐渐成了
当时印刷出版业的通行字体”,可概括为“书籍商品生产的客观需要”;
表述时应为递进关系的:“通俗"字体宋体字的出现,不仅是……,
更是……”;再根据“递进关系后面的分句比前面的分句向更重或更
大、更深、更难的方向推进一层"来排列,概括出两个原因,最后整
理为:“通俗”字体宋体字的出现,不仅是书籍商品生产的客观需要,
更是刻工文字审美及几百年来刻版经验积累所得。
23作文材料审读:
本次成都三诊作文题目属于社会热点评析类作文,作文试题取材
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
活、关注社会,据此展开深入思考。作文材料中的“词穷"现象当下
普遍存在,是值得警惕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对这个问题的反思,
有利于青年学生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观、价值观、文化观。注重引导
考生思考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因此考生在行文时需要就
事论事,就事说理,紧扣材料中的话题,不可泛泛而谈。
情境材料可划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命题人列举了网络上的诸多求
助帖,其相同之处在于求助人都感慨自己无法用准确、生动、丰富的
词汇、语言表述内心的所思所感,其后的省略号表明此类现象在现实
生活中并非个例,可谓不一而足。随后命题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年
轻人正饱受“词穷”问题的困扰,让考生就此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也有类似的同题作文,比如“网络失语症"。这些内容材料紧密关联
考生的日常生活,注重引导考生思考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因此,本题不是泛泛讨论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匮乏现象,是对长期
习惯于便捷直白的流行表达导致正式庄重的表达力下降的现象的分
析,可以分析原因,可以提出解决的办法。
对于社会现象类作文,行文思路可参考:“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办”的逻辑。先来解释何为“词穷”,考生可结合自身经历与社
会观察明确“词穷”的含义。
一、“词穷"是什么?
那么何谓“词穷”?情境材料中有提示,即“词不达意、语言匮
乏”,这是一种当下普遍存在于年轻人群体中的社会现象,是指当
今社会人们越来越依赖于通过电子设备和网络来获取和表达信息,这
类表达具有即时性和便捷性,但往往意义模糊、缺乏深度,流于碎片,
缺乏逻辑和内涵。人们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短平快”的表
达大行其道,思维也似乎正逐步“惰性化”,当需要郑重严肃、连贯
得体的表达时,依靠流行语、表情包浅白直接输出的表达方式不再适
用时,于是“词穷”。年轻人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单一,需要补充严
肃的、精准的、典雅优美的表达,以此应对多元场合。进而我们可以
指出其危害弊端,例如会影响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甚至导致个人
逻辑思维的紊乱和理性思考能力的缺失,从而引发大众对这一问题的
重视。
二、为什么会"词穷”?
1.流行语、表情包让表达变得简便,而人性是“偷懒”的,有更
简便的表达自然懒得再字斟句酌、费心思索,久而久之,势必导致词
汇的匮乏,表达的干瘪。自然“词穷”
2.既是“流行”语,就免不了被裹挟其中。为了不落后于人,显
得“时尚“入流”,人们免不了跟风。跟风就意味着丧失了个体表达,
也就只能“词穷"。
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过剩也会影响人们的思考与表达。需要
获取的知识只需随手一搜,需要思考的问题AI会给我答案,想要发
表的看法早有各路博主分析得头头是道……个体的表达已经被海量
的信息和声音淹没、取代。
4、此外,碎片化的信息承载形式,比如短视频等,虽然能带来
短暂快感,却很难让人系统地进行深度阅读、深入思考,完整的知识
体系也就建立不起来。肚里“没墨”,输出时难免就会导致“词穷"。
人们不能用贴切的语言表达出所思所想,看似是没有“词语”,但其
实,思维是需要语言承载的,说不出来,说不清楚其实代表我们根本
没有想清楚。思维能力的欠缺,导致了语言的匮乏甚至枯竭。分析出
原因,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三、面对“词穷”,我们该怎么办?
1.保持深度阅读的习惯。人的大脑像是一个仓库,高质量的输入
是准确输出的先决条件。
2、对于青年人,更应着力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古今中外的
文化典籍中汲取丰厚的“语料”。
3、“我思故我在“,保持理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
风,不被“流行”和“时尚"裹挟,在信息汪洋里,发出属于“我”
的声音。
4、我们还应适当摆脱网络依赖,提升线下社交的频率,丰富表
达场景。积极参加一些辩论赛、即兴演讲、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多用
完整的句式,逻辑严密的表达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法。
5、于社会而言,相关媒体、机构等可以多多引导年轻人如何准
确合理地使用语言文字,抑或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
打造内容优质的网络人文新经典,从而澄清当下的网络用语乱象,让
年轻人在良好有序的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步提升表达能力。
我们的母语一一汉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观之形式多变,
可豪放、可含蓄,读之朗朗上口,意韵无穷。成语、歇后语、谚语、
古诗文、新词新词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青年人作
为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肩负着母语传承的重大使命,因为语言承载
的是一国之思维方式,一国之文明。如今青年人的“词穷”,可能导
致未来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失语”,若站在这一角度谈对中华
民族母语传承与发扬光大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等,亦可。
【评分参考标准】
整体要求:文本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
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立意精准,行文思辨,见解深刻,表达通透,逻辑周密,语言
质量高。(54-60分)鼓励多打50以上,55分以上要敢于打。
2.紧扣材料行文,能多角度深入分析“词穷"现象,比三类作文
的内容更加充实饱满,语言质量更高,结构逻辑更明确。(48-53分)
3.能围绕“词穷”现象展开合理的分析,主题明确,内容较充实,
语言流畅,结构完整。(42-47分,依据语言、结构水平,逻辑周密
度上下浮动)
4.对“词穷"现象的分析有一定偏差,内容较单薄,语言较干瘪,
结构简陋,不超过41分。(36-41分)
5.立意明显偏差,思路基本清晰,语言基本通顺,结构基本完整,
30〜35分。
6.完全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伊犁办理客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4年贵州客运从业资格证摸拟题
- 2024年东营A1客运从业资格证
- 2024年呼和浩特道路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4年河北客运资格证考试题库app
- 2024年咸阳烟台客运上岗证考试题
- 2024年萍乡客运从业资格证报名考试题目
- 2024年湖南客运从业资格证培训考试资料
- 2024年建筑资金借出合同
- 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与策略探究
- 墓碑碑文范文(通用十四篇)
- 大象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 5000字论文范文(推荐十篇)
- 教案评分标准
- 中药饮片处方点评表
- 《节能监察的概念及其作用》
- 综合布线系统竣工验收表
- 蔬菜会员卡策划营销推广方案多篇
- 导管滑脱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 (精选word)三对三篮球比赛记录表
- 大型火力发电厂专业词汇中英文翻译大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